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2023-06-16

第一篇: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精心收集80-90年代经典电视剧

由于80年代后我国才开始普及电视,而那时的电影太少。很多电视都是我们从小看过的,现在偶尔回想起来,还真的觉得那才是经典。

1---《西游记》中国电视剧的经典

 这又是一部绝对经典。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无人能出其右。当时在资源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居然能够排出这样绝佳的片子来,不得不让人佩服。

 记得那个天宫设计得多美呀,那些法术、腾云驾雾等等特技设计得非常唯美,我倒现在还不太明白是怎么拍的。十几年前的片子比现在的好多片子都要强几十倍。记得里面美女众多,魏慧丽演的高小姐,她曾演过《精变》,非常漂亮;李玲玉演的天竺玉兔;朱琳演的女儿国国王,还有那个杏仙哪,蜘蛛精啦,都是美女。里面的歌曲也都非常动听,记得那个杏仙唱的那首歌,还有那首《五百年沧田桑海》和主题曲等等都传唱一时。

2---《射雕英雄传》

1983年,58集的《射雕英雄传》将六十集戏分为三部分推出:《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和《华山论剑》。这部“无线“投资巨大的连续剧绝对是金庸武侠作品电视化的经典力作。它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今天再听到罗文、甄妮主唱的剧首曲,仍忍不住心潮澎湃。

3---80年代电视剧《霍元甲》原版视频/非常珍贵的! 万里长城永不倒 电视剧《霍元甲》拍摄于1981年,共20集。香港当红小生黄元申成功扮演了霍元甲。它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引进的电视连续剧,曾创下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

4---《新白娘子传奇》小时候有点幼稚的时候,全家老小连农活都不做了,每天下午都得看完两集。怪法海多事,怪许仙糊涂,同情媚娘... “千年等一回”那首歌,也算是家喻户晓。从此白娘子似乎也成了贤妻良母的代名词,赵雅芝成为了永恒的古典第一美女。

5---20年前,电视连续剧《济公》红遍大江南北,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以诙谐自如、妙趣横生的表演赢得公众的广泛好评,“鞋儿破、帽儿破„„哪里有不平哪有我”的主题歌更是被人们广为传唱.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以诙谐自如、妙趣横生的表演赢得公众的广泛好评,红遍了大江南北,剧集播出时就达到万人空巷的境地。

6---《珍珠传奇》1987(台湾影视)--沈珍珠很漂亮

她是大唐三百年历史隐秘而最富传奇的一页。她是一位皇帝的母亲,而据说,另一位皇帝,为她虚悬后位十七年。是爱,是悔,是虚,是实?历史的真相渺若

云烟。而我只是想,追寻千年以前她灿若流星的步伐,她千折百回的爱恨流转于庙堂与江湖之间代宗李俶,回纥可汗,安禄山之子此身何归„„

7---《乌龙山剿匪记》、直到1988年,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开播,这一般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看的第一部战斗片,是我们第一次认识解放军。还记得有个叫田大榜的。

8---《上海滩》代言情侣:许文强-冯程程 黄金组合:周润发-赵雅芝一部经久不衰的《上海滩》奠定了周润发和赵雅芝日后在演艺圈的地位。许文强和冯程程发生在乱世的爱情故事当时曾让无数人或心系情牵或扼腕叹息。不管这个故事后来又被多少人演绎过,也无论周润发和赵雅芝又分别和多少人扮演过情侣,只有《上海滩》里的这一对才是观众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完美组合。

9---大陆90版的《封神榜》是一部在我以及大部分与我一般大小或者年纪相差不是很大的人童年或少年时代带来过美好的电视剧,它在我们这一群人心中早已成为童年时的经典。每当想起小时候看的时候的那份感觉便久久不能平静,童年太美好了,童年的梦太纯真了。对于我来说这部片子留下了很多最难忘的东西。 10---《楚留香传奇》(郑少秋版)

 郑少秋的楚留香就不必多说了吧。秋倌的香帅一直我心目中那个“踏月而来”的盗帅楚留香,剧中他那把扇子上确实题了类似的几个字,好像是“我踏月色而来”吧。当然还有赵雅芝的苏蓉蓉了,那也是经典。记得吴孟达也在其中一个传奇中演了胡铁花。

11---《武则天》(冯宝宝版)

 这版的武则天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那时候觉得冯宝宝真的好漂亮,她把武则天的韵味完全演绎了出来,因为很小又不太了解史实,所以觉得特别好看,一直没有再看过,所以不知道现在感觉会怎样。我记得剧中两个帅哥都喜欢她,一个是潘志文扮演的宇文峻,一个是曾伟权扮演的明崇彦,两个人是一文一武还是都有武功我记不清了。不过我一直觉得潘志文的古装扮相非常俊雅,绝对是美男子。

12---《星星知我心》这是一部绝对绝对轰动大陆的电视剧。此剧让大陆观众哭得眼泪加起来也要流成河了。记得电视一开头就是一只母鸡带着几只小鸡发着咯咯的声音......还记得5个孩子的名字:秀秀。冬冬,弯弯,佩佩和兵兵。当初最喜欢弯弯和那个胖叔叔,最佩服秀秀,很想有个秀秀般的姐姐这么来爱护我。后来由于观众还关心她的5个子女的命运,于是又拍了后来的续集《星星的故乡》。却反而没原来的老剧集记忆深刻。

13---台湾91版《雪山飞狐》景真情真,以剧情打动人,以景致迷住人,以演技感染人,里面的每个角色都非常到位,其歌典《雪中情》、《追梦人》流行当时大江南北。

14---《追妻三人行》牛家三个儿子年生、家兴、家威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却仍然没有归宿,老妈在一旁着急啊,于是出租房屋,来了3个年轻女子林美好、于采玲和姚依依。中间经过若干波折反正都是修成正果了。类似于家有仙妻式的台湾轻喜剧。扮演于采玲的涂善妮可是大美女啊~还记得牛妈的明言吗?“粉红凤凰飞”,还记得家里贴的那副对联吗?“红男绿女洞房花烛,阿弥陀佛好事多磨”。 15---《渴望》是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故事开始于一段复杂的恋情,年轻漂亮的女工刘慧芳面对两个追求者迟疑不决。一个是车间付主任宋大成,一个是来厂劳动的大学毕业生王沪生。

16---新加坡电视剧《人在旅途》八十年代出生的我们, 一定对这仍有印象 ,他的主题曲:从来不怨 命运之错, 不怕旅途多坎坷,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 错了我也不悔过!人生本来苦恼已多, 再多一次又如何?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 你就不会珍惜我„„唱进大街小巷!

17---《青青河边草》、这部剧最先让人想起的是他动听的主题歌,然后是那个美丽得惊人的女主角杜青青(岳翎饰),以及跟何世纬(马景涛饰)一波三折又悲又感人的爱情故事。

18---有谁还记得《乱世香港》这部大陆电视剧吗? 这部剧播出时我狂爱看,不过可能年代太久远了,所以想回忆都很困难。似乎是广东台拍的,剧情很长,也挺复杂。周碧莹是个明星,她还有个从小失散的姐姐徐燕香。2人各有一块玉佩,好像最后拿这2块玉佩去拿遗产的。姐姐的女儿是袁枚演的,老版红楼梦的袭人。 19---《再向虎山行》:主 演: 董骠 米雪 张铮 曹达华 一段惩恶除奸、弘扬正气的传奇经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剧情峰回路转,不是冤家不聚头,南沧海,北铁山,一岳擎天决世间。北方武术高手姜铁山(张铮饰)擅使“夺命长枪”,威震北方,其女姜文英(米雪饰)个性豪爽,亦有好身手。有人前来姜家托镖,因铁山有事,文英与母亲苗玉娘(郭锦华饰)代为护镖,不料途中被劫,玉娘受重伤,文英则被人掳走„„

20---《还我今生》吕颂贤、米雪、杨玉梅、蔡晓仪、江华版香港ATV连续剧。剧情介绍: 故事的开始是六七十年代,林淑娴(米雪)和高是夫妻,有一对双胞胎。弟

弟是高士杰(吕颂贤),哥哥是高士康(江华)。高不仅很穷而且也很老实,淑娴年轻漂亮、...

21---《陈真》(82版)

 写的是霍元甲的徒弟陈真九死一生携带霍元甲的儿子霍东觉流浪江湖,立志不忘师傅的骨培养成人,以承父志„„...以佐滕为首的东洋邪恶势力东瀛武者,妄图称霸中华武林,到处挑起事端,陈真见状决心重建“精武门”使佐滕等阴谋不能.。

22---《大力水手》嗨,我是大力水手,我喜欢吃菠菜,因此我力大无比!来一罐菠菜,吹两下烟斗,向坏人冲过去„„对,我就是大力水手

23---《法网柔情》女警官舒敏好不容易抓了一名"杀人凶手",却被年轻的大律师倪博文出庭辩护使其无罪释放.从此,舒处处为难博文,弄得他很是难堪.后来真正的凶手被警方抓获,敏很内疚地向倪认错道歉,由此冤家变成了情侣,进而成为了夫妻。舒敏和倪博文是当年的银幕情侣米雪和刘松仁扮演,没想到过了快20年,米雪竟然比当年还显得年轻~~

24---《渴望 》现在才知道它在那时候的火爆,当时真没感觉,反正小孩子都唱“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大人们都感叹刘慧芳的好。

25---《神探亨特》:亨特,麦考尔,一对搭档,来自美国的警察故事。

26---《神雕侠侣 》代言情侣:杨过-小龙女黄金组合:刘德华-陈玉莲金庸的名著《神雕侠侣》迄今已被台视、香港无线、新视竞相翻拍过,其中以1983年由刘德华和陈玉莲联袂主演的版本较为成功。当时刘德华刚刚出道,其帅气和稚嫩的外形是公认的符合金庸笔下杨过的条件;而陈玉莲本身的个性也是外冷内热,再加上其脱俗的外形,简直就是真正的“小龙女”。两人淳朴自然的演绎让这部剧集获得了一致好评,也给该剧未来的翻拍者树立了一定的难度。爱情格言: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远离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要和你远离寂寞自由自在。

27---《包青天》这部最初由台湾推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上百集)轰动了整个华人地区,除了塑造包青天的刚直不阿、公正严明之外,这部作品还注重用情感来打动观众。由何家劲饰演的展昭更是深入人心,但此剧最红的应该算是他的片尾曲,由黄安唱的那首《新鸳鸯蝴蝶梦》,这首歌当年也是唱遍大江南北。

28---在1982年的影片《少林寺》中,小和尚觉远和牧羊女白无暇为送秦王李世民过关而不得不假扮新婚夫妇,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好感,却碍于各自的责任和身份而不得不“发乎情,止乎礼”。最后,觉远为顾全大局而忍痛放弃了

这段感情,在接受剃度时颤抖着声音说“能持”的场面与后来《大话西游》里至尊宝戴上金箍那一段极为神似,也让观众记忆犹新。

29---《杨家将》 86版杨(1985年11月)——这套台庆剧,相信会永远成为香港电视史上独一无二的神话。哪家电视台会有这样的本领,集令周润发、郑少秋、万梓良、黄日华、梁朝伟、刘德华、苗侨伟、汤镇业、郑裕玲、张曼玉、汪明荃、赵雅芝、刘嘉玲、曾华倩、周海媚、谢宁、庄静而、戚美珍、杨盼盼、唐丽球、李香琴、谭炳文及十 多个最有份量的甘草演员一同演出一个五小时的短篇剧吗?有的晋身影坛,有的不再拍电视具,新捧出来的演员大部分没有成为明星的潜质,电视圈明星制度的消失,更加显出《杨家将》的可贵。

30---《篱笆女人和狗》【主要演员】主演: 田成仁 吴玉华 王建国 鞠庆洲

【剧情简介】内容简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个有儿有女质朴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适应观念、生活、情感的变化,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自身的命运,重塑了新一代农民的形象。

31---《日月神剑》,一部奇幻搞笑的武侠片,郭晋安和张卫健分别扮演阿日和阿月。

32---《红楼梦》代言情侣:贾宝玉-林黛玉 黄金组合:欧阳奋强-陈晓旭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让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和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一夜成名,两人塑造的角色被公认为是最符合观众想像的现实版。贾宝玉的多情温柔和林黛玉的单薄悲凉被二人演绎得入木三分。从最初宝黛“千呼万唤始出来”时的惊艳到后来“花下共读西厢”的经典瞬间,都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33---《京华春梦》是第一部进入内地的民初香港电视剧,根据张恨水《金粉世家》改编。这是与TVB同岁进入演艺圈的电视阿姐汪明荃(听歌)和永远潇洒的刘松仁与内地观众见面的第一部电视剧,荡气回肠的故事,美貌如花的汪明荃的动情配唱„„以情动人的电视剧令人物我两忘„„

34---《戏说乾隆》当年首先吸引观众,把观众引入“戏”途的,就是它的人物表演。剧中人物,不论是郑少秋扮演的乾隆“爱四爷”,赵雅芝扮演的三位女子,还是江淑娜扮演的春喜、周霆坤扮演的贾

六、李罔扮演的宝柱等角色,皆形神兼备、灵气十足。演员可谓搭配整齐,遴选恰当。

35---大陆1986版《聊斋电视系列片》,拍摄年份:1986年 集数:共47部,74集。主题曲:《说聊斋》01-02:阿宝;03-04:阿秀;05-06:八大王;„„梅女;23-24:乔女;25:杀阴曹;26-27:田七郎;28:无头案;29:细侯;30-31:香玉;32-33:辛十四娘;34:丫

头;35-36:婴宁;37-38娥眉一笑;39:公孙九娘;40-41:狐侠„„70-71:鹦鹉奇缘;72:雨钱;73-74:云翠仙四川台那个时候每周星期五晚上放《聊斋》。

36---《八仙过海》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八位仙人就有八个成仙的故事,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斩妖驱邪,锄恶扬善,造福人类,在世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华丽的分割线------------------------------很怀念那个时候天一黑就一大群人围在一起看电视(全村也没的几部电视)。人多,很热闹。为了看电视,天不黑就把饭吃了,还不惜出卖劳力剥玉米。

第二篇:80年代小说

废墟上的雨后春笋——八十年代小说创作评述

2014021424 朱金娅

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建国初十七年文学的曲折发展,又遭受了十年文革文学的巨大创伤,虽然在粉碎“四人帮”后得到了短暂的喘息和过渡,但从文学创作的总体上看,基本尚未挣脱左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潮。从80年代开始,文学才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尤其是小说创作,在这片废墟上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新局面。

整个80年代,是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十年。这个时代文学现象波涛汹涌,五彩缤纷,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翻开了80年代小说发展的新篇章。相对于一个废墟时代的文学,这几个流派表达了对文学新的理解和阐释,展示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学内容和形式。

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七十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反映,其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这类文学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并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小说通过塑造两个表面上好坏分明,实质上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示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勇敢地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意在唤醒人们必须从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小说的创作热潮。此后,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凯的《我该怎么办》、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郑义的《枫》、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一大批带有伤痕印记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伤痕小说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对文革的整体否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上树立了丰富的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在艺术表现上显得十分幼稚,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作品的情感表露也趋于肤浅;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伤痕文学浪潮出现不久,出现了反思文学浪潮,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发展。往往在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创伤后,痛定思痛,随后而来的往往是冷静、严肃和深沉的思考。80年代一系列的政治政策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学创作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暴露和批判,而是由表及里地追溯左的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脉络,并究其原因。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如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刘真的《黑旗》、李国文的《月食》、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陆文夫的《美食家》、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河的子孙》等。这些作品反思的视角多样化,反思的视线也不断前移,以不同的题材、角度,通过不同的典型环境和人物,反映了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探究和认识。其小说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对历史进行反思与评价,致力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中的命运与情感,是继伤痕小说浪潮之后又一次思想更深刻、影响更巨大、意义更深远的一种创作潮流。 改革小说与反思小说几乎同时崛起,主要分为都市改革小说和乡土改革小说两大类,但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影响逐渐缩小。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改革文学应运而生,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改革小说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深刻影响。改革小说的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这部作品顺应着时代和人民的呼唤,一方面汲取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长处,以更勇敢的气魄、更深刻的笔触,大胆地暴露十年浩劫对我国工业造成的严重创伤并揭示了造成这种满目疮痍、积弊如山现象的根源,同时还大胆暴露了新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四化大业开创初期社会现实的状况。此后其他优秀的作品有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柯云路的《三千万》、何世光的《乡场上》、张一弓的《黑娃照相》等。改革小说与现实直接碰撞,热忱呼唤改革,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看的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对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全程式的关注,理性地探索文学而不再是感性支配下的政治参与。

知青小说是8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反映的是知青生活、命运及精神追求的作品。知青小说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伤痕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知青小说带“伤痕”性质,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有叶辛的《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等。第二个阶段是理想主义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有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的《黑骏马》、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等。第三个阶段是写实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有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的《血色黄昏》、李锐的《合坟》等。第四个阶段是纪实阶段,90年代至2000年代后,这代知青已进入中老年,时有冷峻回忆录,纪实作品,或伴有根据自己知青亲身经历创作的文学作品出现,主要作品有刘海的《青春无主》等。知青小说在这四个阶段中都反映了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的人生历程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他们审视社会,叙述人生历程的角度与结论,具有来自个体生命的深刻体验和价值评判标准,由此而滋生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程度与观念迥异于前人与后来者,因而作品呈现出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和特有的精神面貌。诸多作品在不同的层面广泛真实地再现了千百万知青的生活,细腻地叙述了一代人的精神遭遇和心理历程最能够代表一代人的情绪、愿望和人生感受。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小说,主要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为了当时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实践,而80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创作,则是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切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文化讨论的热潮,焦点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在1985年韩少功的《文学的根》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标志性论文,以此拉开了寻根文学的帷幕。 寻根文学的民族文化形态是地域文化与正统文化。选择地域文化成为寻根文学主流,正统文化选择居于次要地位。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创作,往往被认为是寻根文学,而它们往往以地域文化为表现对象。汪曾祺的高邮风俗小说创作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源头,贾平凹、李杭育、郑万隆等人的寻根小说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如以韩少功为代表的楚地文化、以贾平凹为代表的秦地文化和以李杭育为代表的葛川江流域的吴越文化等。寻根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和批判,比如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对民间的善良道德和生命力的认同,比如张承志的《黑骏马》、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受戒》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冷静复杂的剖析,有批判也有认同,比如郑义的《老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最具典型性。从整体上来看,寻根小说开拓了广阔的文学天地,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据了承前启后的、继往开来的地位。

80年代中期,正当寻根小说方兴未艾之时,一种更为激进的叙事实践就已经出现,一大批作家表现出了对小说形式的极端重视和追求,在创作上表现出强烈实验性,这就是先锋小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是先锋小说的第一次浪潮,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是其第二次浪潮。1985年刘索拉发表的《你别无选择》,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之后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也产生影响,马原、残雪、余华等也相继产生影响。先锋小说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

既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小说,又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新写实小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1987年,以池莉的《烦恼人生》和方方的《风景》问世为标志,新写实小说诞生了。80代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他们既接受传统又拒绝传统。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但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小说也展示了庸常人生,书写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拒绝英雄的崇高精神,正如方方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的“在绘制这一隅风景时,我并不知道怀着怎样的意图,如果硬要说点什么,或许只是想跟人说说,在汉口有个河南棚子,在河南棚子里有着父亲一家人,他们曾那样活过,现在还这样活着”。它注重对琐碎生活的描摹,并使这个过程天然地展现出来,这要求需要消除激情,用冷静平实的心态感受。新写实小说极大地深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内涵,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对象,深化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从80年代小说总体发展来说,尽管文学自觉曾是激动人心的口号,但即使是最强调艺术至上的作家,也有着相当强烈的民族关切和历史责任的承担,面临着具体境遇中对历史的提问。这不仅是题材意义上的,而且是创作视域、精神意向上的。作家的意识和题材状况,影响了80年代文学的内部结构和美感基调。在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沉重、紧张的基调。现实主义时代特征下,探索和创新成为了80年代文学界的普遍的强烈意识。虽然80年代的小说还存在着种种遗憾,但其在思想价值与艺术探索方面已展示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篇:致80年代童年岁月

致童年.............. 怀念我们的小时候,没有电脑,没有ipad,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那我们干嘛呢?

1.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

2.追在别人后面踩别人的影子

3.对着电扇张大嘴喊“啊~”然后听颤抖音 4.挤塑料包装纸上的气泡听啪啪的声音 5.用圆规戳桌子,把笔帽吸在舌头上 6.把三层的纸巾一层层分成薄片

7.学鲁迅在课桌上课桌上刻“早”字

8.把泥土做成碗状,碗口朝下使劲砸向地板,看谁的碗底破洞更大 9.下雨打伞时转伞看水珠飞出去

10.在婚礼现场捡人家扔剩下的彩色纸片当宝贝 11.屏住呼吸,跟伙伴比赛憋气看谁憋的时间长

12.用吸管喝水的时候,往水里吹气,发出咕嘟咕嘟的恶心声音

13.把手指插到刚熄灭蜡烛的蜡油里取指纹 14.把内眼皮翻到外面来

17.把小鞭炮拆开,火药粉撒地上围成个圆,用火柴一点搜一下,整个圈圈燃亮,好开心

18.冬天玻璃上结了冰的窗花,不知道怎么想得,非要用舌头舔一下

19.洗袜子的时候用袜子口对着水龙头接水~试图装满袜子

20.小时候老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东南西北。现在你还会折吗?

怀念我们那再也回不来的时光,真的很怀念儿时的我们...怀念幸福的童年„,那个傻傻的,纯纯的,开心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时的幸福,再也回不去了„„

女儿儿童节快乐!

第四篇:90年代歌曲总结

内地流行音乐发展10年,到1990年已可看到新民歌、抒情流行歌曲与摇滚三足鼎立的形成。至此,长期以来的混沌局面开始改观,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新的繁荣有了可能。

【歌曲欣赏】

梦回唐朝 唐朝乐队

菊花古剑和酒

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

异族人在日坛膜拜古人月亮 开元盛世令人神往 风吹不散长恨 花染不透乡愁 雪映不出山河 月圆不了古梦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酒醒无梦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纸香墨飞词赋满江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豪杰英气大千锦亮 今宵杯中映不出明月 霓虹闪烁歌舞生平

只因那五音不全的故事 木然唱和没人失落什么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喧盛日 天下朋友结交情 眼界无穷世界宽 安得广厦千万间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纸香墨飞词赋满江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豪杰英气大千锦亮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酒醒无梦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仿佛梦里回到唐朝 【歌曲赏析】: 这首歌

1992年底,"唐朝"乐队在西单音像大世界举行首发式,他们的首张专辑唱片----《梦回唐朝》面世。专辑发行后,其歌曲中所蕴含的巨大音乐能量迅速在大陆、港台掀起风暴狂潮。他们的名字与新闻频繁在各媒体上出现,他们的歌曲在各地电台排行榜上雄居不下。使“唐朝”成为当年"亚洲最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90年代中期兴起的以传统戏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的所谓“戏歌”的热潮,比80年代中期流行的那种将戏曲民歌加上电声乐队伴奏和迪斯科节奏处理的“大联唱”又进了一步。“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将京剧的韵白融入摇滚乐中。

【歌曲欣赏】 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跟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谁把它丢在风里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

我也将有我的妻 我也会给她看相片 给她讲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啦~~~~~~~~

【歌曲赏析】:

歌曲背景:1988年春天,读高三的北京男孩王阳(老狼真名)在中山公园转悠时,他看见一个穿着蓝色背带裤的长发女孩坐在木椅上静静地看书。从此,老狼为这位女孩魂不守舍, 当年高考名落孙山。次年,老狼考上清华,那女孩竟然与他成了同桌。不久,老狼以一曲自己最爱唱的《狼》俘获了潘茜的芳心,大学毕业前夕,老狼向高晓松说了心事:舍不得潘茜离开。高晓松就结合老狼和自己的初恋现场写下了《同桌的你》,后潘茜去了美国,老狼当面为她唱起了《同桌的你》。2004年10月8日,著名歌手老狼与潘茜在北京郡王府举行婚礼,当年的大学同桌终成眷属。

这首歌曲,表达了长大后的人们对年少的学生时代与同桌女孩之间那种美好纯真的往事的追忆。

【歌曲欣赏】

纤夫的爱 尹相杰、于文华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小妹妹我坐船头哥哥你在岸上走

我俩的情我俩的爱

在纤绳上荡悠悠荡悠悠

你一步一叩首啊没有别的乞求

只盼拉着哥哥的手哇

跟你并肩走噢..噢..噢..噢..噢.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小妹妹我坐船头哥哥你在岸上走

我俩的情我俩的爱

在纤绳上荡悠悠荡悠悠

你一步一叩首啊泪水在我心里流 只盼日头落西山头 让你亲个够噢..噢

【歌曲赏析】:

《纤夫的爱》以通俗直白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表达了三峡纤夫与峡江妹子浓烈质朴的情爱。作品采用男女对唱形式,男声粗犷、火爆;女声甜美、委婉,柔情似水。一刚一柔,相映万趣。《纤夫的爱》等以传统民间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继承了80年代的新民歌的传统,并在歌曲的流行化处理上进行了新的开拓。90年代中期兴起的以传统戏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的所谓“戏歌”的热潮

【歌曲欣赏】 我的1997 作曲 作词 演唱:艾敬

我的音乐老师是我的爸爸 二十年来他一直呆在国家工厂 妈妈以前是唱评剧的 她总抱怨没赶上好的时光 少年时我曾因唱歌得过奖状啊 我那两个妹妹也想和我一样 我十七岁那年离开了家乡沈阳 因为感觉那里没有我的梦想 我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北京城 还进了着名的王昆领导下的东方 其实我最怀念艺校的那段时光 可是我的老师们并不这么想 凭着一副能唱歌的喉咙啊 生活过得不是那么紧张 我从北京唱到了上海滩

也从上海唱到曾经向往的南方 我留在广州的日子比较长 因为我的那个他在香港

(什么时候有了香港香港人又是怎么样) 他可以来沈阳我不能去香港 (香港香港那个香港) (小候说应该出去闯一闯) (香港香港怎样那么香) (听说那是老崔的重要市场) 让我去花花世界吧给我盖上大红章 1997快些到吧八百伴究竟是什么样 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 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勘体育馆 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场

1997快点儿到吧八百伴衣服究竟怎么样 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 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勘体育馆 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场 (music) 嘟.... 1997 【歌曲赏析】:

专辑《我的1997》毫无疑问是那个时期的一张经典唱片,艾敬的才华在那张唱片中表露无遗,开创了一种叫作“城市民谣”的音乐方式。她的音乐简单但旋律优美,唱腔相当直白流畅,具有相当的流行性。。

总结:

相较于萌芽时期的80年代的流行歌曲,90年代的流行音乐从外形到内在都实现了全面的更新换代。90年代的流行音乐是以摇滚乐的兴起、亚运歌曲的创作、港台音乐继续风行这三个主要事件起步的。中国国内地流行音乐新民歌、抒情流行歌曲与摇滚乐三足鼎立之势已形成。国内乐坛的创作不再是„一阵风式‟的,题材和样式日益多样,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歌曲,如前面所介绍的将京剧的韵白融入摇滚乐中的《梦回唐朝》,对学生时代回忆的校园风歌曲《同桌的你》、用通俗直白的语言以戏曲唱法的《纤夫的爱》以及城市民谣式的《我的1997》。每年创作的歌曲达几十万首。可以说,当时中国人的耳朵从来没有面对如此多元化的丰富选择。从这些繁复多样的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90年代的人更能够用歌来唱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不再局限于歌颂祖国表达男女情谊等单一的情感,大陆原创歌曲大量涌现,更多结合了世界元素,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第五篇: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20110211 25 何柳青 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一)伤痕文学

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70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小说揭示的是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

主要作品有:郑义的《枫》、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墓场与鲜花》、韩少功的《月兰》等。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这阶段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风格上张扬和确立了丰富的悲剧意识,是社会主义当代文学第一批悲剧文学,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二、人们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神。

三、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而摆脱了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

四、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但伤痕小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

二、在艺术表现上显得十分幼稚,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作品的情感表露也趋于肤浅。

三、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四、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早期的“伤痕文学”主要表现祖国在**之中的巨大灾难,道德良心在悲剧时代里的沦丧,青春、生命在非常时期内所遭到的凌辱与毁灭,爱的痛苦与失落以及人的非人遭遇,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作品中充斥着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

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思想深刻:

一、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二、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二)反思文学

在伤痕文学的同时,一批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进行深化,对历史进行悲剧性的反思,创作了一批具有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史称反思文学。反思文学的两大主题:一是人民的主题,确立的人民--上帝的观念;二是人的主题,使新时期的文学进一步走向了人学。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发表了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比起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目光更为深邃、清醒,它从社会、政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的荒谬性和对“人”的全面伤害,主题深刻,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被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高晓声的《刘顺大造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路遥的《人生》、叶文玲的《心香》、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反思文学中的反思包括三种方式:历史反思、现实反思和生命反思。同时表现出三种特点:历史理性、道德理性和纯粹理性。表现为两种美学追求--理性化和悲剧意识。反思小说的主题丰富,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

一、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揭示建国以来左倾路线的思想根源。第

二、反思了普通人的历史责任问题。第

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控诉左倾思潮对人性的毁灭,歌颂人性与人情。

反思文学的思想深刻: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人们在精神上的烙印;反思建国以来政治经济生活的各种运动和“左倾”思潮给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表现对党和人民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以及国民性的剖析和针砭。

(三)改革文学

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以磅礴的气势开了改革文学先河。小说关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

改革小说的题材分为农村和城市,代表作如下:

一、农村题材“改革文学”代表作: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乡场上》、王润滋《鲁班的子孙》、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等。

二、城市题材“改革文学”代表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新星》、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王蒙《坚硬的稀粥》等。

改革小说的主要特点是:热忱呼唤改革,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快捷和持续的反映和描写;力图整体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夹杂着无数挫折、失败、困惑,但有高扬着理想希望的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创造了一批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

改革文学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看的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但与历次的文学当下关注相比,这一次文学的功利主义、功利话语与审美结合得比较好。体现在一是对改革的阻力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思考,文学较好的表现了落后与发展之间的物质、精神冲突;二是对改革的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进行了全程式的关注。三是探索具有理性,文学而不再是感性支配下的政治参与。

(四)寻根小说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小说的基本言说,采用了其所处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其所具有的启蒙功能主要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它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当时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实践进行文学的论证。而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则是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文学史上称为“寻根”小说。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陆文夫的《美食家》,阿城的《棋王》、《树王》、《遍地风流》,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贾平凹的《古堡》、《远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冯冀才的《神鞭》等。

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寻根文学的意义:

一、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二、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的和“虚构”的时代。

寻根文学的影响及局限

影响:寻根文学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文化意识的形成,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单一的政治视野;二是寻根文学中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打破了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单一格局,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局限 :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

(五)先锋小说

在寻根文学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重视叙事的实验,在创作上表现出强烈实验性的先锋小说。文学史上有“探索小说”、“实验小说”、“现代派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不同称谓。主要作家有:马原的《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的诱惑》(1985),《西海的无帆船》(1985),洪峰的《极地之侧》、苏童的《平静如水》、余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以及叶兆言、北村、林白、海男的小说等

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

(六)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分期分为前期创作和后期创作。前期多数作品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代表作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及与之一起构成"人生三部曲"的《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方方的《风景》、《黑洞》等。后期的“新写实”小说作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叙述的挖掘。代表作如池莉的《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凝眸》、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等,这些作品形式上仍旧采取近乎"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方式和不作主观评价的平行叙述角度,主题上力求在虚拟的背景中建立一种新的历史眼光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1.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的感觉;2.主体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3.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新写实小说的积极意义:首先,它极大地深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内涵,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对象,深化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其次,新写实小说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渲染,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关于“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框架,笔下的人物真实、自然,富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这就使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摆脱了人工雕琢的痕迹,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贴近人性真相。

从整个文化思潮背景来看,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影响最大、最广、最深刻的是现代主义,尼采、弗洛伊德 、萨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上帝死了”、“力比多”、“他人即地狱”、“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观念或浅地渗透于80年代的小说创作之中。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对中国新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十八世纪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对于80年代中国文坛的影响已渐去渐远,几十年来在中国被压抑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念在80年代也获得了舒展,传统的、凝固的现实主义观念被打破,多元格局形成,“人”的观念的变化,是80年代文学最大的变化。

80年代中期以后,萨特存在主义也受到关注,“存在先于本质”论、“自由选择”论以及关于世界是荒诞的等思想理念,深入中国文学创作界,人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人的尊严、当代人的失落感、孤独感、荒诞感,选择,寻找的主题,这些存在主义思想渗透在80年代后期的文学创作中。现代主义,同长期在中国文坛雄踞主流的现实主义思潮形成相峙互补,小说创作中的先锋、实验意识日益增强,现代主义 倾向日益明显。王朔、余华、苏童等作家在80年代后期创作中,都显示了中国实验小说的现代主义倾向中包孕了后现代主义因素。

尽管80年代的小说还存在着种种遗憾,但其在思想价值与艺术探索方面已展示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四下project1教案下一篇:中国创业者的23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