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的发展困境

2023-03-30

第一篇:新生代农民的发展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城乡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90年代中后期涌入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正在以其独有的特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他们面临着社会制度,公众及自我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困境与障碍。

【关键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二元化;社会认知

在南方周末上有一篇题为《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的特别报道,时间为轴,以十七个生动而有代表性的农民工为线索,谱写了农民工的群像图,以及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历史,它以翔实的材料,描写了农民工30年像洪流般迁徙流动的背景和特点。在农民工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渐渐从原有的农民工群体中独立出来,2010年,这些与乡土的联系愈加薄弱的青年一代,凭借着融入城市的迫切愿望,走上了我国的一号文件,如洪水猛兽般在国内掀起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浪潮。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 年之后出生的,在90年代外出到城市打工却不具有城市户口的青年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呈现出了明显的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三高一低”的特征,其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务农经验、未来归属倾向、自我身份判断钧与第一代农民工有显著差异。亦农亦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农村流动人口,不了解农村也不喜欢农村,渴望城市却不被城市接受,

- 1利益矛盾。由于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以及户籍制度造成的住房问题也使得农民工无法在城市扎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差别歧视尤其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向市民化的迈进。

三、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

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8~25周岁之间,他们农村和城市的经历,传统和现代的观念均使其婚恋问题更加值得关注。在许传新所做的农民工与市民通婚意愿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城市生活体验的影响,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有同市民恋爱结婚的想法,60.74%的人表示如果能够通过婚姻解决户籍或长久居住,他们愿意牺牲爱情[1]。而由于市民对农民工的身份认知存在的诸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情况出现了城市的扎根和农村的归根的两难情况,刘淑华认为,其“两栖”的婚恋模式为以后的婚姻埋下了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农民工的居住地及社区存在认知差异。

城市对农民工持“经济接纳,社会拒入”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生活却处于低水平,长期受城市生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都在发生改变,他们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对农村的认识在日益减弱,而在城市中又遭受制度性的社会排斥,他们的社会认同就趋于“内卷式”的建构,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从而 形成了“游民化”的社会认同[2]以及钟摆两栖式的生活方式。

[1]贺飞. 转型期青年农民工婚恋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J] .青年研究,2007,(04):42-49.

- 3版)2010年6月,第9卷第2期

[4]唐踔. 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9卷第2期

[5]刘传江,徐建玲,等.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7-239. 容纳性,应引导农民工向中小型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发 展一体化。

二、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应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规范各企业的用工制度,劳资双方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将农民工纳入企业正式员工行列,工作期间及时为农民工缴相应的各类社会保险金(人身意外伤害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给予农民工“同工同酬”、“带薪休假”和“休息日”等一系列公平待遇[6]。

三、消除观念误区和心里歧视,引导社区居民与农民工群体正常交流,创造友好的交流环境。

社区及组织应对居民进行思想教育,纠正他们对于农民工脏乱差的认识误区,取消学校等的双轨制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平等。城镇居民也应从自身出发,自觉与农民工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在婚恋方面消除歧视心理。

四、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积累市民化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文化水平方面较传统观念上的农民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其综合素质,信息量和思想观念较城市居民仍处于落后地位,他们应从自身抓起,积极参加再教育,有针对性的参加职业技

- 5[4]唐踔. 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9卷第2期

[5]刘传江,徐建玲,等.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7-239. [6]栾云云.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N].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161,2010年第23期

- 7 -

第二篇:学习材料读后感-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希望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希望

—暑假活动学习材料心得体会

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在政治课中学到我国国体时有这样一句重要的表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这里把工人阶级作为了重要的社会构成,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战线上的工人阶级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现今的事实是,中国工人,特别是农民工,正陷身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直以来,“农民工”都被大多数人当作贬义词来使用,似乎这群人代表了愚昧无知,贫穷落后,这也许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时代背景有关。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把改革开放的重心放在了东南沿海城市,使这一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与此相对的是农村的徘徊不前,不断拉大的城乡差距促使一大批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谋生,但这种转移带有季节性特点,通常在农忙季节,他们又会返乡务农。第一代农民工的归宿在农村,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打工挣到钱后就会回家结婚,盖房,又再次转回农民的身份。而第二代农民工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最初三十年中,他们与父辈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生存境况。

在学习材料中,老师们把研究新时代农民工的焦点选在了富士康这个企业中,以这个企业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下的农民工心中的困惑与摸索前进的背影。在材料的学习中,我也有了一些认识和感悟。 首先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土地的关系改变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和能力,主观上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务农。这让我想起了暑假回老家时见到的场景,整个村子里几乎见不到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城里打工,家里的地都由父母来种。这些年轻人只是每年过节回来一两次,一方面是看望父母,另一方面也会从家里拿一些粮食走。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把自己当作城里人来看待,他们理想中渴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员。我觉得这个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与父辈们相比,他们的学历更高,与城市的接触也更多,因此无形中塑造了他们与城里人一样的价值观与消费观,他们认为城市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是年轻人应该奋斗的地方,相比较之下,农村那有限的土地自然不具有什么吸引力了。然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在城乡二元体制没有彻底突破的情况下,农民工想要获得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和相关福利是很难的。这也是困扰新生代农民工去留的首要问题,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到底是梦想还是一场梦。

其次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条件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东南沿海,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布设了一大批加工工厂,这些工厂往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招的工人比较多,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低,大多数岗位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能上手的熟练工,因此吸引了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这其中最有代表的当属号称“代工帝国”的富士康。大概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富士康就完成了它在大陆的资本扩张,在中国大陆拥有了90多万工人。在许多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工业园区,我曾在晚上坐火车路过富士康(晋城)园区,也不由得为该厂的规模和外在形象震撼。当时大概是凌晨三点左右,富士康大门灯火通明,仿佛彰显了一个工业帝国蒸蒸日上的势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对富士康的认识只来自两次经历,一次是听新闻中提到的富士康工人自杀事件;另一次是暑假富士康来我们学校招临时工。坦白的说,这两件事让富士康在我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从一个角度也可以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状况。首先是工作强度很高,除去基本工作时间,工厂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是通过加班来实现的;其次是收入与工作量不对等,从学习材料中看到,许多地方农民工工资仅仅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人在辛苦了一个月之后拿到的报酬却不能令人满意,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流动性。而频繁的更换工作又使他们事业上难以有大的发展,在城市中难以立足,而回乡务农吧,又困难重重,于心不甘,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面临这样的抉择。

新生代农民工中另一个重要的团体是建筑工人,他们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他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索要拖欠的工资,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突飞猛进的今天,他们的生活状况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去年暑假,我在工地实习了一段时间,期间接触到了一些农民工,我在的那个工地的农民工主要有两拨儿,分别来自四川和河南,他们的组织形式比较简单,一般是附近几个村里出来比较早,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做领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包工头,揽下工程后按期成获取报酬。其中年轻人大多数干粗活重活,但挣得相对较少,而掌握了一些技术的人一个月能挣到一万左右,差距很大。我在和工地上的同龄人聊天中感觉到他们对工作收入还是挺满意的,但能不能按时拿到工钱就是未知数了。

回归到理论层面看这个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改变自己生存状况的道路艰难而漫长,中国在参与国际资本博弈的过程中,过去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还是要从廉价劳动力这个比较优势中获取助力的,这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事实。正如学习材料中提到的某些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提高农民工待遇,就个体而言是好事,但一旦丧失了比较优势,外资就会撤走,工厂会倒闭,最终受害的还是农民工群体。我讲不出理论来反驳这个观点,但总觉得以牺牲两亿工人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发展有些残忍。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希望究竟在哪里呢?

我觉得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政府是要承担主要义务的,无论是出台法律,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还是成立工会组织,维权协会为农民工提供服务,亦或是为农民工做教育,培训,为他们的发展消费买单,都是政府有责任去做的。而民间的团体与协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采用更加灵活的形式解决农民工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可以在工厂集中的地方办工友社区,建立图书馆,甚至是社区大学,为工友们提供休闲,娱乐,学习的场所,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是一个全社会联手的项目。

当然了,以上仅仅是我在书面材料学习中收获的一些感悟,我对具体的农民工工作,生活情况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对如和解决这些问题也很茫然,希望能在活动中找到答案,也提高自己吧。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破解

宣 天

2012-10-9 15:28:25来源:2012-9-24 人民论坛(总第374期)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婚恋交友范围狭窄、与异性接触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健康少受关注等。这不利于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中外出打工的群体,这一群体目前有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人数的60%。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在18岁到25岁之间,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笔者以河北正定县为个案,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现状,以寻求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收入无保障、工作流动性大、精神生活匮乏,这是新生代农民工时刻面临的三大问题。干不长、频跳槽,发展空间小、努力成效低,这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工众网工众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农民工就业趋势课题组概括的当下农民工的就业趋势,同时也是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根源所在。笔者对于正定县的

217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走访调研,专项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结果发现他们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婚恋交友范围狭窄、与异性接触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健康少受关注。另外,此次被调研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据调查问卷显示,217名农民工中大专文化水平的仅有22人。

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农民工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而工作地点鲜有流动性文化设施,工作性质特殊,休息权得不到尊重,加班普遍存在,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时间被挤压,空间得不到物质支持。35.8%的农民工在工余睡觉,15.1%参加体育活动,39.4%看电视(自带),37.8%打牌,9.2%看书看报,22%上网。在农民工进城之前,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文化的社会化。进入城市后,农民工虽然获得城市文化的再社会化,但是由于城市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特征,而乡村文化有着比较孤立保守和封闭的特征,这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导致许多农民工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城市的文化生活。

婚恋交友范围狭窄,与异性接触少。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时常被拖欠工资,劳动安全也少有保障。统计数据中,男性农民工占68%,女性占32%,性别原因导致从事工种的差异,男性多从事建筑业、重工制造业等职业,女性多从事餐饮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职业,从而出现性别比例差距较大的问题。71%的农民工不愿意回乡结婚。农民工自己认为称得上社会交往和联系的对象中,绝大部分属于农民工同质群体的成员,只有很少的一些农民工把城里的熟人和他人算作他们与之交往和联系的对象。

受过一定教育,期望得到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因此很多人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较高的需求,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

文化消费方式。30.9%的人在工作之余学习,62.8%的人希望所在单位提供一些培训机会。

文化消费比重低,文化消费成本低。据调查显示,样本地区农民工每月的文化消费在11~30元的有32.5%,31~50元的有25%,相对于每月1000~1500元的月收入,最高只占5%。在文化活动的消费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消费成本低的项目,多以简朴型或无偿消费为主,这也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贫乏。

对于未来迷茫,缺乏奋斗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没有务农经验,他们希望告别农村生活,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与他们综合素质的欠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们的“城市梦”逐渐破碎。58.3%的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未来不想回农村。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产生的原因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缘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国情因素。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人口多底子薄,且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村劳动力离开自己的故土,远赴城市打工,农民与土地的分离造就了大批农民工。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及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其次是经济因素。一是经济结构。中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工文化消

费水平低的最根本因素。中国实施的户籍制度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边缘性群体的形成,也就是说即便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工作及生活,但户籍身份始终是农民,从而造成很多农民工只能在城市从事收入低,或者说同工不同酬的工作。另外,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完全覆盖到农民工群体,由此,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工,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居民的边缘性社会群体。二是收入。由于收入低的原因,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开支及消费支出偏低。因此,农民工基本文化生活满足的前提首先是按时拿到工资、减轻工作强度。只有在充分保障农民工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再次是社会因素。受户籍制度及相关保障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很难被接纳。另外,某些城市居民缺乏对农民工及农村生活的了解,对农民工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戒心及歧视行为,而很多农民工面对城市居民带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因此,受到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社会交往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当农民工遇到不公平待遇时,由于缺少自我排解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慰藉,其生产及生活积极性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这一方面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健康生活,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对策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至2015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民工文化服务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农民工文化活动常态化、有特色;实现广大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就调查所反映出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思考:

一是制度建设方面。首先是改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之路,政府应积极改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城市用工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种种限制及带有歧视性的规定,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城市生活,为其精神文化生活保障提供制度支持。其次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就业制度。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履行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对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规定,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提供有力的物质前提。另外,应积极调整就业制度,建立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合法权益。

二是文化建设方面。一要增加流动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大型制造企业等农民工生产生活密集区参照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固定文化设施,建筑工地等农民工临时性聚居区配置临时性文化设施或提供流动服务。二要建设社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产、生活相联结、相融合。不能脱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三是社会建设方面。首先,积极培育公共精神,使新生代农民工和谐融入社会。城市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也可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征求农民工的意见,还可以以一定的比例吸纳农民工进入城市各级人大、政协等组织之中。在社会融入、自我治理、公共参与中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精神。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使新生代农民工增强其共同体意识或“家园观念”,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其次,积极提倡全社会积极参与。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农民工组织的优势,通过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组织相关会议进行相互交流和研究,为政府出台更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提供前瞻性思路。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民工组织建设及上下互动交流活动。同时,要积极组织和提倡开展符合农民工发展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农民工发挥自身的精神文化动力自发主导娱乐活动的制作,从

而有效地开创出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特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最后,建议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建立图书室等文体设施。举办一些免费的科普知识班或者文化、技能、管理等学习班,实现青年农民工希望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收入的愿望。

结语

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项关乎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已成为确保社会稳定、打造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社会有责任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各种权益,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正定县委)

第四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服务转型发展

2010-12-07 15:26:00

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的子女即“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现代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的从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本领的高低,直接影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成败。以我们淮安市为例,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16.4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近年来,我市围绕“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的五大建设蓝图,跟踪全市培育“特钢、电子、盐化工”三大千亿元产业的发展步伐,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培育具有“新素质”、“新技能”、“新思维”的“三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为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育有生力量,输送适用人才,从而有力推进了产业结构与农民工技能结构的“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与农民工综合素质的“双转变”以及破解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的“双获益”。

一、实施“技能就业培训计划”,增强新生代农民工适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从业能力

形成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合力。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出台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主体文件,在政策上、资金扶持上向其倾斜,明确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原劳动、原人事、教育、农业、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协同开展就业培训,定期交流工作经验,积极筹措专项资金,累计投入培训资金3000多万元,12.2万新生代农民工直接受益。市经济开发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入该区企业工作的,可直接办理户籍迁入手续,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费就近入学,全市上下形成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全力助其培训就业的良好氛围。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内容。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用工的需求,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培训内容以具有初级技术含量的项目为重点,培训领域以优化升级产业需求为重点,培训方略以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导向为重点,在巩固包括家政、餐饮、缝纫等传统项目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强化电子、化工、冶金、新能源、新医药等专业技术培训,形成了近10个全国优秀劳务品牌,涌现一批全省、全国就业促进活动先进单位。较之老一辈农民工的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呈现“三个转变”,即变泛化型培训为专业型培训,变体力型培训为智力型培训,变生存型培训为发展型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经培训所掌握的电脑、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创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方式。培训过程中,坚持按照“以需定培、长短结合”的思路,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见习、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推进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专业品牌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减免培训费用、减半收取技能鉴定考核费用,推行“零距离、零收费、零起点、零断层、零限制”的“五零”培训,极大地调动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十一五”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1.6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12.2万人。

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管理。我市在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办培训的同时,积极鼓励、发展和扶持民间培训机构,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目前全市定点培训机构有146家,年培训能力达10万人。加强对定点培训机构的管理,规范培训行为,保证培训质量,特别是对培训项目设置、培训效果验收等环节强化常态检查,实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实施“创业培育扶持工程”,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策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活力

加大创业培训力度。依托各级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大力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培训。通过优化培训环境、改善培训设施等方式不断扩大培训机构规模,提升创业培训质量。拓展创业培训教师选拔范围,积极从大学教师和企业成功人士中发

展教师,改善创业培训教师队伍素质结构,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提高培训合格率和培训后创业率。目前,我市已引进多名国家和省级创业培训管理师,创业培训教学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前列。

打造创业实践基地。在全市各乡镇、村两级普遍开展乡镇工业集中区和村级创业点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创业集聚地和孵化地。2009年以来,全市着力打造了30个市级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100个市级重点村级创业点,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乡村创业集中区建设。这些创业基地成为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兴办各类企业的聚集地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09年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人员4200人,创办有一定规模企业630个,累计带动8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提供创业项目扶持。积极落实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从场地、培训、项目、资金等方面引导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全市“创业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专家咨询团”和“创业者协会”三大创业服务平台免费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所有县(区)均成立了“农民创业服务指导中心”,8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民创业指导服务站”,30%以上的村建立了创业示范点,有工业集中区的乡镇至少建立了1个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形成了市、县、乡镇、村四级农民创业服务网络。兴办“创业超市”和“创业沙龙”,定期举办创业指导现场咨询会,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指导、项目论证、技术支持等全程扶持。

三、创新培训运行保障机制,形成新生代农民工顺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持久动力

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有的放矢”原则。培训之前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期望,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在认知能力、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在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设计适合其特点的学制和教学内容,由政府给予免费培训。二是“学以致用”原则。以就业成效作为关键要素衡量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绩效。为巩固就业稳定性,还增加了心理、观念和思维培训,以适应企业发展、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三是“量体裁衣”原则。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分化为小企业者、个体工商业者和普通打工者等不同群体,其培训需求、方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即使同为普通打工者,其个体之间的培训需求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就业培训时,我们充分考虑培训对象在技能水平、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分层的教育引导。

注重“两个结合”。注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成果的转化,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首先,注重与服务企业用工相结合。组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企业用工信息直接送到正在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手上,引导他们到企业就业。通过建立劳务基地,开展校企联合,实行委托培训,提高培训工作针对性,实现培训和就业的有效对接。将培训班开办到企业,组织实施在岗培训,力求培训机构定向组织、用工企业提供条件、政府部门扶持资金的三方衔接、互动共赢。近年来,累计为本地园区企业输送新生代农民工逾25万人次。其次,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内容和方式上,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广泛开展市场急需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专业技能的培训层次,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落实“一项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培训资金的保障。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券制度,通过在培训机构设立发放点、乡镇劳动保障所送券上门、直接发放学校“两后生”等方式,重点向新生代农民工发放培训券。我市首创的“以卡代券、以券兑钱”的培训券发放办法,转移办、阳光办、扶贫办、财政局“三办一局”联合监管的培训券监管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广。我市也接连获得“全省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作者系淮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第五篇:青年农民工创业:困境与脱困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解放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乡收入巨大落差的吸引下,这些劳动力持续地流向城市并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群体。根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平均年龄为28.6岁,以青年民工为主体。另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青年农民工总数为8300万人。青年农民工穿梭于城乡二元经济之间,不断地把城市新的知识、技能、理念带回农村,改造着落后的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青年人的一部分,他们富于进取精神与创新精神,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是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青年农民工处于社会运动的交叉点,就如处于地壳板块碰撞地带,他们注定要凤凰涅槃,实现经济社会身份的转变,比如由城市非正规部门的打工者转变为城市正规部门的职工,由打工者转变为工商企业经营者。许多进城打工的青年民工在城市打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经验之后,毅然放弃了城市正规部门待遇优厚的工作以及在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下价值不菲的城市户口,选择了回乡创业。“民工潮”之后的“创业潮”成为民工集中输出地区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荡大道,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青年民工的创业困境

自有资金不足

在刘易斯对城乡二元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托达罗把一国经济划分为三个部门,即农业部门、城市传统部门、城市现代部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以及向城市的转移,但是这些劳动力很少直接进入城市现代部门,而是大量涌入城市传统部门,即劳动密集、使用简单技术的小规模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它们具有以下特点:小私有制、资本有限、就业者文化水平有限、劳动生产率低、福利极差。农民工缺乏完备的权益保护与社会保障,工资收入虽然高于农村务农所得,但总体水平偏低。根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提供的调查数据,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据此推算,2005年农民工年均工资在6000元到10000元之间,这个数字不仅低于国有单位与集体单位平均工资水平,也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参见下表)。这表明,青年民工要想完成创业所需启动资金的积累,他们必须要在较长时间内压缩基本生活支出,其中的牺牲非常辛酸。

融资渠道狭窄

青年民工创业不仅缺乏启动资金,而农村金融体系的残缺也使得民工创业者无法像城市创业者那样便捷地完成创业融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是以政策为导向的国有农业信贷机构,仅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居民直接发生信贷业务关系,这意味着创业者无法从中融到资金。邮政储蓄以前只充当“只存不贷”的抽水机功能,源源不断地把资金从农村输送到城市,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者暂时也无法从中融到资金。由此,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当前农村地区最重要的面向居民服务的正规金融机构,但近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因不良贷款和巨额亏损而陷入经营困境,它对创业项目的支持也相当有限。此外,像城市创业者可以运用的融资手段,比如风险投资、基金担保贷款、

保单质押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等,农村创业者也难以运用。对于青年民工创业者而言,他们所能运用的融资手段仅包括向亲朋好友筹借或者依赖于农村地下金融市场,比如私人钱庄、合会等等,与正规金融市场相比,其融资成本相当高。统计数据表明,农村地下金融市场借贷年利率在30%以上,这高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数倍,如果考虑到创业投资的巨大风险,其利率就会更高。

素质有待提升

青年民工虽然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与创新精神,在城市打工生涯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技能,但他们受教育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与城市创业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根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提供的调查数据,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青年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之所以相对较低,这与他们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有关。一般而言,青年民工通过以下三种手段获取各种知识与技能,即经验、短期培训和正规教育。经验即青年民工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知识,这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往往收效缓慢、代价较高;短期培训主要指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提供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各级政府也推出了许多免费或低费用的创业培训项目,但这些项目往往是针对下岗职工与大学生的,青年民工则很难获得这样的培训机会;正规教育是青年民工在打工前接受的学校教育,其从根本上奠定他们学习、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影响较为深远,但大部分青年民工只是勉强读完初中。

技术力量薄弱

从技术层面来看,青年民工创办的小型工商企业技术水平比较薄弱,他们选择的行业多为技术要求较低的传统行业,比如商品零售、农产品初级加工、水产养殖等等,这些行业与城市创业者选择的行业迥然不同,比如艺术设计、生活服务、咨询分析等等。技术薄弱使得创业者无法充分有效地化解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也增加了创业风险与经营风险。比如一些青年民工创业者返乡创业时继续选择了经营农业,而农业易受自然灾害的干扰,比如洪涝、干旱、霜冻、酷暑、疫病等等,但由于技术水平较低,他们无法应对自然的挑战。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产品就会缺乏市场。此外,技术水平与成本密切相关,技术水平越低生产成本就越高,预期收益不高而成本高昂,这无疑增加了创业风险与经营风险。

投资环境恶劣

美国经济学家蒂布特的“以足投票”模型表明,人们会以“以足投票”的方式来选择居住地,当他们发现居住地符合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目标时,他们便会在这一区域居住下来生活和工作。同样地,资本以及创业投资也会进行“以足投票”,追求“地利人和”的居留地。所谓的“地利”,不仅指自然地理条件,更包括政府创造的投资的“硬环境”,比如完备的基础设施;“人和”则主要指投资的“软环境”,比如高效率、无缝隙的公共服务。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尽管地方基层政府愿意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地资本以及进城务工民工回乡进行创业投资,但是地方政府受制于财力而难为无米之炊。近来年,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比如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三个高于”的基本原则,其中之一便是“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高于上年”,但是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中央政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也只能收得“撒胡椒面”的效果。基础设施的不

完善,一方面增加了创业者的投资成本,比如创业投资者需要自己完成一部分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创业者生产经营过程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比如交通设施不完善增加了原料运入与产品外运的成本,前者属于生产成本,后者则属于交易成本。

农村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城市政府也有较大差距。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招商引资,注重吸引外出务工民工返乡创业,但一些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比如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土地管理等职能部门,不仅不能为回乡创业民工提供及时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务,反而把公共管理服务作为自己敛财牟利的手段,比如诱使创业民工请客送礼,甚至强制地参与利润分配,这些都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

积极支持青年民工创业

改善农民工待遇,加快创业资金积累。农民工在城市从事最脏、最累、收入最低的工作,权益保护与社会保障残缺不全,并为讨回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多年未涨的微薄薪金而身心俱疲。无论是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比如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加快民工创业资金积累等等,还是超越经济利益的计算,基于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的考虑,我们都需要积极改善农民工的待遇,让他们获得与贡献、绩效相一致的工资报酬。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支持创业融资。伴随着中国农业银行经营网点在农村地区的收缩,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成为面向居民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需要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困境,这需要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消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的基础上,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需要对尚处起步阶段的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业务加以引导和规范,在积极支持农村各类融资的同时强化风险管理,避免不良贷款的累积。此外,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信贷、互助基金等等也是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青年民工创业融资渠道的可行选择。

在支持青年民工创业融资方面,公共财政应当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可以为创业项目贷款提供财政贴息,也可以将创业项目纳入扶贫开发项目。我国政府在贫困地区推动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其还款率一直不高,其中的原因包括:(1)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扶贫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是在灰色状态下操作的;(2)小贷信贷支持的项目盈利能力较弱,缺乏稳定的现金流来偿还贷款。如果能将一些能够扩大就业、盈利前景明朗的创业项目纳入扶贫开发支持的范围,其资金使用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对民工的技能与创业培训。青年民工在打工前接受的中小学教育,这些教育从根本上奠定他们学习、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重视与发展基础教育是提升民工创业群体素质的基础。此外,政府应当重视针对民工的技能与创业培训,政府既可以直接推出培训计划,也可以通过扶助民间职业培训机构对技能与创新培训给予间接支持。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创业提供技术支持。舒尔茨曾经把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技术停滞,其实技术停滞不仅仅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二元经济格局下整个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青年民工创办的工商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

乏市场竞争力,地方政府应在企业技术与研发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健全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研发提供财政补贴等等。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投资的软、硬环境建设,为创业及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需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政府需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强法规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为创业投资提供技术指导、融资支持、税费优惠等公共服务。(杨宜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人事科学发展研究院 杨欣波/中国人民大学)

上一篇:学生给老师评教怎么写下一篇: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