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2022-08-31

第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及特点

摘要:本文以80、90年代的农民工为例,突出其余上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旨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并且从多层次的维度探析影响其心理特征的原因。从而以此为契机,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政策,提高其心理素质,这不仅仅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大潮,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现。时至今日,农民工的总体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且平均年龄正趋于年轻化,尤其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明显,具有更高的生活期望与更强的权利意识。也正是这些特征,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处境时,许多人不免会产生更大的心理不适,进而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这些状况有可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并阻碍他们的再社会化和社会融入过程,使其既不愿或无法回归农村,又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对于理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发展变化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是十分重要的。适时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有助于对其思想动态、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使其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浪潮中继续大力发挥生力军的强大力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的意义

自“农民工”一词诞生二十多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第二代农民工,由于与第一代农民工和过渡代农民工存在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观念和行为方面必然存在着其特殊性,特别是作为离土且离乡的他们,有了在城市生活的要求。现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其生存权利和身份认同问题(王春光,200l;于扬,2005;钱正武,2006;陈占江、李长健,2006),有一部分学者关注青年农民工的外出动因及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罗霞等,2003;张叶云,2006),有学者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突显了不同代际农民工在年龄、初次流动年代、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王东、秦伟,2002),这些研究为我们进行农民工群体比较分析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显然,现有的研究更多侧重于从现实层面对解决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问题进行探讨,对于农民工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征的关注不仅仅可以加强对其心理特征的把握和了解,同时关注其精神层面的状态,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加强相应质素建设,对于规避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发他们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都重要的意义。

三、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年龄在16岁——28岁,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

【】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1。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分析

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被有关专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其实新生代民工与上代农民工的区别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文化素质、法律知识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与上代农民工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民工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许多人都已初中毕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

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另外,新生代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了。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

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城打工,或是从小跟随着打工的父辈在城市成长。也正因为如此,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

第三,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生活目标上,老一代农民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十分记挂,终归要回农村去。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什么务农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乡土情结。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

第四,生活方式差别显著。从生活方式的变化看,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娱乐活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接触的多是城市的大众文化,他们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相对较小,日常穿着、谈吐以及生活习惯基本都与城里人一样。受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

【】行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像城市人一样重视享受生活3。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

【】1.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被农村边缘化、被城市边缘化3。

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 另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 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

【】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 形成“新二元结构”和自我隔离, 难以融入城市5。总之,新

生代农民工在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 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

【】2.价值取向发生变化6。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7,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

【】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8。由于各方面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漠视乃至歧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

【9】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

【】3.心理情绪问题增多10。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11。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

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

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六、关于农民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解释

【】1.社会心态12。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混乱的身分认同和不满情绪等。

2.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

【】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

【】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

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

【】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15。

3.就业问题。

农民工流入城市是农民工一种自主的选择,具有高度的自发性特征。农民工在流入城市的途径中与政府、单位的组织没有很大的联系,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政府组织的途径的比率很小,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进城打工的途径主要都是通过亲友或同乡介绍,这其中主要应该是一种血缘和地缘性社会支持网络在共同起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在农民工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农民工获取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服务水平也不高。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

【】望值比较高16。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就业途

径仍受人际局限,专业职介体系有待加强。② 超时用工问题比较严重,正常休息难以保障③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欠薪现象令人堪忧④ 工作环境满意度下降,经验技术成为就业驱动因素⑤劳动合同管理不太规范,合同解除随意性大⑥农民工流动性大,保险购买形同虚设⑦

【】职工代表大会普及不够,个体维权力量单薄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高有三个途径:

正规教育、社会资本的支持以及“干中学”。考虑到教育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 新生代农

【】民工通过职业技术以及技术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无疑是最佳选择18。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18。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

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5.家庭因素的影响

【】通过阅读《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19从中了解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家庭养

老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但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家庭负担的加重与社会引导的缺失也是影响农民工心理的重要方面。农民工数目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更加凸显起来,主要表现有其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进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受不公平待遇等,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等得到有效解决也是影响心理状况的

【21】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

【1】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基于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郭科西北大学 2009,6

【2】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韩振方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3】“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的身份研究季孝龙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01(10)

【5】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胡晓红中国青年研究2008,09

【6】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化长子中社会科学报2009,04

【7】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唐有财学习与实践2009,12

【8】“新生代民工"的心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连丽霞中国农学通报2006,04(20)

【9】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及其成因梁宇三农探索2007,04

【10】农民工心理与情绪问题调查及其调适对策康来云求实2004,07

【11】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困境与疏导策略刘亚敏农业经济2009,07

【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许传新社会心理科学2007,01

【13】浅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及对策时光辉青年科学2009,11

【14】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李伟东北京社会科学2009,04

【15】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几个特点刘俊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

【16】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潘寄 青谭 海燕 李娜天津理工大学、山东财政学院

【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颜海林 周建武中国青年研究 2009,09

【18】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李晓红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0

【19】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林静江海纵横2009,02

第二篇:中职新生的心理特点

新班主任培训(心理辅导讲座)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能够与各位老师一起探讨有关新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有“中职新生的心理现状、中职新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班主任处理新生心理问题的建议”三方面内容,在此与各位老师做一个分享。

我们知道,刚入学的职校新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十四到十五周岁,从心理学上划分正处于青年初期。这既是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富特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是动荡的,如果学生没有处理好内心的心理矛盾,则会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些西方心理学家也把青年期称作是“心理上的断乳期”。在人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生理断乳期,发生在1岁左右;另一个就是“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随着身体生理机制的成熟及独立意识的逐渐形成,孩子开始撕裂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联系,正是这种急于独立的思想,使他们陷入矛盾的冲突之中。一方面他们急于自主、独立,总觉得对父母的依从是一种压力和束缚,因此常有反抗的表现;另一方面,他们仍有很大的依从性,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当遇到困难时,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帮助和安慰。心理断乳对青少年心理的震撼是巨大的,如果学生不能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这一关键时期,就有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从而陷入抑郁,痛苦,难以自拔的境地。作为班主任,就要在

1 平时的工作中积极把握中职新生的心理现状和走向,预测新生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当新生入学后感到困惑时给予学生一种特别的帮助,使他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

那么,在新生刚入学时都存在哪些心理现状呢?各位老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新生的心理现状:

1、迷茫心理: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学生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与强烈,那就是一切围绕升学而拼搏。但当学生刚进入职校时,他们的奋斗目标就没那么明确了。一些职校新生在谈及入学后的心理感受时,“茫然”、“无聊”成了他们用得最多的词汇。他们在新的环境里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生活与发展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像是“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光明却找不到出路,根本不知道通向光明的道路在哪里”。

2、独立与依赖心理:中职新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强烈的成人感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我们都知道90后学生个性鲜明张扬,在思想上自主独立而又叛逆。他们喜欢与众不同,崇尚标新立异,不循规蹈矩,不言听计从,并不会在意成年人的眼光和神情,依旧我行我素,我型我秀。但是,在生活和精神上,90后中职新生却并没有那么独立。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对成人,特别是对父母的依赖。“草莓一族”曾经是80后的专属代名词,现在也被频繁地用到了90后青少年的身上。“草莓很漂亮,但很娇贵,不能磕也不能碰。”由于现在大部分的90后中职新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造成他们生活自

2 理能力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弱,在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还是会寻求父母的帮助,表现出对父母的依赖。

3、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初中时期是学生通过各种评价体验学习过程的成功感,建立自尊、避免自卑的关键时期,而这种建立自尊,避免自卑的心理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90后学生的身上。有人曾形象地描述说,“70 后是做事做得很好却说一般、还没有做好,80 后是做得一般自己觉得很好,90 后是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可见,当今的90后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对自我的评价很乐观,自尊心强。而当他们中的部分由于中考失利,只能进入职校就读时,可想而知,他们的自尊心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学习基础差、智商低、低人一等”等自卑心理也随之侵袭着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就读仿佛成了这些学生失败的标签,使他们感到了失落与自卑。而一些家长对子女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这一事实的不满、失望,也常常加重了中职新生的自卑心理。

中职新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入学初常具有以上这些心理现状,导致他们在进入新的学校成长中容易出现一些的心理问题。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

中职新生入学年龄大都在十四五岁,正值青春期,心理年龄还不够成熟,家庭的呵护溺爱,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差,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较差。当他们踏入新校园时,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种陌生感,需要一段适应过程;新的老师和同学,需要一定时间

3 的熟悉与沟通才能和谐相处;新的学习内容,往往使新生感到一时的手足无措,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和更新需要有个过渡时期。在这样一种新环境中,新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精神抑郁,严重的还会失眠,甚至无法学习。

2、厌学问题:

经过初中3年超负荷的拼搏以及身心能量的过度透支,中职新生入学后几乎是身心俱惫的,相当部分同学滋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情绪。而学生在入学后心理紧张系统的解除,学习上没有动力,行为上提不起劲,喘口气,歇歇脚的心理比较普遍。

曾经有篇报道这样描述职校学生上课的场景:男同学很多在睡觉;女同学在聊天,嗑瓜子;有的同学直接翘课。下课后,男同学找人去收保护费或者看哪个人不爽去揍他;女孩子边化妆边讨论哪个男生长得帅气,有没有女朋友;还有一些人继续在睡觉。

3、人际交往问题:

在初中阶段,学生一般是住家里,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和单纯,人际交往的范围较小,交际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在进入中职学校后,随着与同学交往的深入,同学之间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了,彼此的话题也没太多新意,人际间的互动也就越来越少。而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家庭、亲友的影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常常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要求别人,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会引发人际冲突。

那么,对于学生在刚入学可能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作为我们班

4 主任,应当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呢?下面,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1、帮助新生认清自我,尽快适应新环境

中职新生在心理上往往存在迷茫、自卑、失落的特点,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常常无所适从,看不到新环境的优势,并没有真正接受新环境。那么,作为班主任,在新生入学后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引导新生去发现新环境的优势。在新生刚入学时,可以带新生参观校园,让学生去感受优雅的校园环境;在班会课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的发展前景等,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定位;在班级中,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多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了解,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渐渐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体会集体生活的快乐。只要学生看到了新环境的“美”,感受到了新环境里同学的热情和老师的关心,他们就不会再感到寂寞、孤独,从此愉快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2、多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很不爱干净,成天在泥地里摸爬滚打,一身脏兮兮的。家长用过许多的办法——打过、骂过、哄过,都无济于事。一位退休女教师知道这件事后,送给女孩一件非常美丽的连衣裙。穿上这条连衣裙后,女孩再也没有在泥地里玩过,因为她怕把这件美丽的连衣裙给弄脏了。

其实每位学生的内心里,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和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尊重。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班主任就要多对学生作肯定性的评

5 价,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认可自己,消除学生自卑、厌学的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发展他们的潜能。

3、学会理解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作为班主任,如果在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本着理解学生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相信这样一定能拉近班主任与学生间的距离,增进与学生间的感情。此外,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班主任一定要设身处地地去倾听学生所说的内容,去体会他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等搁置一边,从学生的角度去体察,达到“感同身受”的境地。这样,学生才会引你为知己,对老师有良好的接纳态度,愿意与老师分享自我。从而使班主任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寻找问题的根源,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艰苦的系统工程。在我们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职新生,在他们的心理面临动荡的时期,只有班主任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使学生顺利度过这个暴风骤雨式的时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比第一代更充满着自我矛盾的群体,关注这个群体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对策解决其社会归属问题,对于我国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活跃的生力军,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何去何从,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社会问题。关注他们的社会归属问题,建构一种合理制度并采取适当对策使他们顺利实现城市化和非农化的转移,对于我国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以及“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的薪酬待遇、文化生活需求、医疗保障、就业创业政策、子女入学、住房困难、公共医疗卫生等问题是他们融入社会的主要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如何有效融入城市生活,关键在于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培训,提高职业技能,让农民工在城市中能找到工作、按时拿到工资、有保险,有地方住,子女有学上。

第四篇: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状况的调研

足迹续写辉煌

(新生代农民工状况的调研)

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一个弱势群体———代农民工。

他(她)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忠诚,日出而行,日落而归,八小时之内奋斗,八小时之外钻研,几十年如一日,有的青丝变白发,还默默无闻,两袖清风。

他(她)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勤奋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始终为教育的发展无私奉献着青春和热血。

他(她)们中有的代课几十年,刚参加工作工资仅有几十元,有的代课二十几年,已见两鬓斑白,岁月的痕迹已悄然雕琢在脸上。家中生活全靠妻子(丈夫)一人承担,风里来雨里去,但都从来没有怨言。他(她)们有的已经几十岁,有的二十几岁,都自愿放弃安逸的生活,到生活艰苦的农村支教。虽然现在每月仅有几百元的生活费,可一家老小也都非常支持他们的工作。因为家里的人都知道他们痴迷教育事业,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他(她)们最大的幸福。他(她)们自己也深知党把这份工作交给自己,是对自己的信任。他(她)们有了一种神圣的崇高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命,用忠诚和

信念实践着无怨无悔的人生。

是啊,艰辛的改革,丰硕的成果,无疑是他(她)们和家人共同付出的结果。

虽然代农工的生活有许多困难,但在党的关心和爱护下,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理解和关爱,让这个最美的弱势群体渐渐吃饱穿暖。

20

14、

2、21

第五篇: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

1..心理情绪问题。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婚恋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现家乡的“归根”和城市的“扎根”的两难局面,婚恋取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两栖”婚恋模式为以后婚姻埋下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青年农民工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会经历“脱根”———“扎根”———“归根”的过程,经历文化震惊、心理压力以及“农民”———“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转变等。

3.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15】。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18】。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上一篇:学生党支部规章制度下一篇:学生会干部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