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宪法:探析不成文宪法国家中政府清廉度较高的原因

2022-09-12

一、不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政基础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是英国学者蒲莱士1884年在牛津大学讲学时首次提出的宪法分类。这种宪法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为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不成文宪法则是不具有统一法典形式, 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不成文宪法最显著的特征在于, 虽然各种法律文件并未冠以宪法之名, 但却发挥着宪法的作用。[1]

恩格斯曾经指出:英国的宪法是历史地发展起来的。英国著名法学家布莱斯也曾指出:英国宪法是任何作者也作不出透彻说明的一组智慧的产物, 它所具备的性质是它在几个世纪中逐渐浸染而成的。英国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 英国宪法的主体即由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构成, 包括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1911年的《国会法》、1918年的《国民参政法》、1928年的《男女选举平等法》、1969年的《人民代表法》等等。英国之所以产生并长期保持不成文宪法, 主要决定于先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以及后来英国民众对不成文宪法形式的习惯和认同。诞生于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 被西方学者称为英格兰自由的奠基石, 奠定了英国近现代宪政的基础, 对王权的限制奠定了它启迪了有限政府的思想。所谓有限政府就是政府权力、职能、规模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正因为政府在法律之下所以政府权力才是有限的权利有限的观念。[3]根据经验主义的观点,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真正的宪法不仅仅取决于形式上的种种规定, 而恰恰在于通过相关的制度和相应的实践来体现。正如罗素所言:这种哲学在两层意义上是经验性的。英国人认为, 不成文的宪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与成文宪法相比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效力也更加稳定。英国政治者数百年来一直坚持着不成文的宪法形式。这种立宪方式可以及时地把进步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 并很方便地加以改变。

新西兰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独立国家。伊丽莎白二世女皇 (英国女皇) 为新西兰女皇。新西兰没有成文宪法, 它按照从英国继承下来的传统运作。以色列法治的基础并不是源自高调的理论建构或仿美的外来输入, 而是来自犹太民族的习惯法与判例法。以色列是议会制国家, 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拥有立法权, 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 对政治问题表决, 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并监督政府工作, 以及选举总统和议长。议员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竞选。以色列没有宪法, 只有议会法、总统法和内阁法等基本法。这三个国家都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典, 而是根据历史遵循习惯法和判例法, 正是这些法律和法律精神构成了国家的宪政基础。这些国家虽没有成文的宪法, 但由于国家的制度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它们仍然是宪政国家。政府的廉洁与法制的建设密不可分, 廉洁的政府一定是权利受限的政府, 一定是建立在完善的宪政制度之下的。三权分立, 互相制衡。这是宪政重要的内容之一。英国与新西兰有着相对健全的宪政基础, 这为政府廉洁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历史与民族特性形成独特的意识形态

从主观原因上看, 腐败的源头在于思想, 腐败的产生是公职人员道德堕落的结果。而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也就是说, 当下社会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很可能会影响到道德价值的判断。历史与民族特性所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隐形的因素”影响着不成文宪法国家统治过程中的主流意识。不成文宪法的国家, 在治理国家时要依靠更多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而不是像成文宪法国家那样, 具有一部最高法律地位的根本大法来作为指导国家各项事务的总纲领。集中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方面就弱化于成文宪法国家的统治意识。设想一下, 大家排队买一种必需商品, 假如大家都自觉地排队购买商品, 那么“自觉排队”这种行为就会转化成一种心理意志并且可以影响到之后的人的行为;但是如果排队中突然被告知“顾客必须要排队, 不遵守这个主旨就强制拒绝出售商品”, 这时或许就会有人发出质疑:即使不排队也应该有买卖商品的权利, 没有谁可以任意指定规则。通常我们所理解的规则是由游戏的发起者制定的, 一个崭新的游戏秩序需要用规则来维持, 以便体现出它的公正。但问题是, 如果每个人都想做游戏的发起者时, 这个新的规则又能维持多久。除非我们对这个游戏充满敬意与骄傲。强加秩序规定和自愿遵守规定虽然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但效果的可持续性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哪个更便于维持秩序的长久和安定。英国、新西兰和以色列这三个国家的不成文法律都是经过历史继承下来的传统运作, 这本身就挣脱了非意识形态的束缚, 而形成的一种对传统信仰的一种崇敬和骄傲, 并且乐意将这种意识继承下去。

以英国为例, 英国崇尚实用主义与理论, 英国法律文化的风格和纠纷解决的方式具有高度实用主义的特色, 这也反映在它们的政府工作当中。与欧洲大陆的同行们相比, 英国法官在裁判中更信任经验和先例, 而非逻辑与原理, 大部分英国人有守旧而又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的保守思想。英国人的保守为世人所知, 认为他们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 最合理的。英国人直到现在也没有采用世界通用的米制, 仍然使用英里, 直到1971年才将货币单位改为十进制。当美国人发明中央空调的时候, 英国人以对身体有害为由拒绝接受这种新生事物, 继续使用壁炉和电炉。正是这种保守性, 良好法制教育的思想承载着这种保守性不仅反映在英国人的生活中, 在国家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体现。当人群以经验为单位认定何种是正确的意识时, 这种意识便会影响到国家的方方面面。因此, 从这个角度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英国人在没有宪法这个根本大法的治理下依然可以保持政府工作的廉洁性。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描述的那样,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 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 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英国宪法学的思想传统与英国宪法学家的个人伦理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 构成了英国的塑造了英国人独特的生活风格和精神气质, 也为英国人在政府廉洁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健全的法律制度与反腐败机制

腐败是造成贫穷的主要原因, 也是克服贫穷达到公平正义的最大障碍。无论是成文或不成文宪法的国家, 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反腐机制都是廉政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廉政建设上, 无论是英国还是新西兰都具有健全的法律制度, 独立的监督机构和严密立体的监督体系。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英国立法中开始出现反贿赂、反腐败法律。英国《反贿赂法》被称之为“世界上最严厉的反腐败法”, 因为几乎所有与“英国”有关联的个人或者公司都在该法案的约束之下。[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迄今为止, 已经先后通过了一系列与反腐败有关、或者包含反腐败内容的立法。

受立法传统的习惯, 英国和新西兰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 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 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机制达到最大的反腐效益, 同时也避免了反腐机构重叠所带来的本身权利膨胀的腐败。不使反腐败拘束于单个的机关或权力之下。其监察机构大都独立于政府, 这确保它们的公平与公正。审计机构、政府内部监督、监察员都发挥着一定的监督作用。新西兰设有独立的反腐败机构, 主要有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公署、审计署和反重大欺诈局。审计署只对议会负责, 不受政府任何干扰。反重大欺诈局同样是独立的组织, 拥有《反重大欺诈法》赋予的强大权力, 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对政府高级官员和各级公务员进行立案调查。这些反腐败机构以及司法机构共同发挥着有力的监督职能。

四、结语

卢梭说过:“有一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 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我说的就是风尚、习俗, 而尤其是舆论……, 这才是一切最重要的法律”。有宪法的国家不一定就有宪政, 宪法只是写在纸上, 并不一定能完全执行, 或者种种原因不想执行, 这时的宪法就宛若摆设。虽然有些国家没有统一的宪法典, 但是政府的清廉度却还是很高。这其中所影响的因素不止上述所分析的。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宪法, 但不可以没有宪政。正是因为英国人民的法制思想比较强, 从上到下都依法行事, 才会减少腐败问题的产生。悠久的立法渊源或许可以为宪政提供一个稳定的意识形态链, 但是时代毕竟是与时俱进, 变幻莫测, 不可能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及时的形成这种稳定的意识形态, 也不可能随意决定一个国家的宪政建设是否需要宪法。国家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确定, 不是人的主观意识上的任意选项, 而是由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现实状况决定的。因此, 不同社会可能需要以不同方式来打击官员腐败, 既要体现自己国家的特点, 也要借鉴别国的经验。立足国情, 加强法制理念教育, 完善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督机构, 从而由内而外地实现宪政的价值、政府的价值。

摘要:当代国家中没有成文宪法典的国家有三个, 英国、新西兰和以色列。虽然这三个国家中每个国家都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典, 但政府的清廉度却都很高。据人民网报道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1“透明国际”公布了2012年全球腐败指数报告, 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 新西兰连续七年名列榜首, 英国第17位, 以色列第39位。2013年全球腐败指数报告中最廉洁的国家仍然是北欧国家和新西兰。政府清廉度指数能够在众多国家中蝉联如此好的成绩并非易事, 而这三个国家又同属于不成文宪法的国家, 这其中是纯粹的偶然巧合还是有着内在的联系, 如果有联系又可能是什么因素促成政府拥有较高的清廉度。政府的廉洁与宪政的建设密不可分, 本文试图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 分析不成文宪法对政府清廉度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不成文宪法,意识形态,反腐败

参考文献

[1] 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3.

[2] 国际透明组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廉洁指数政府采购信息网[EB/OL].http://www.caigou2003.com/news/acb/20080515/acb_94642.html.

[3] [4]孙晓莉.国外廉政文化概略[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08.

上一篇:税务风险及主要应对措施之研究下一篇:高校竞争情报教育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