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作业教学效果的对策

2022-09-10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的过程, 是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 思维得到锻炼, 并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因此, 我们数学老师一定要加强作业环节的教学。笔者谈谈提高初中数学作业题教学效果的几点对策。

一、作业设计要科学

目前教师不少设计的作业量过重, 一味地“强化”训练, 以多做题, 有利于熟悉题型、固化解题思路、便于考试时见题熟悉即用固有的思路机械接替, 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 我们要讲究作业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科学地设计作业。

一是内容应精练。要做到把握作业的质。教师应根据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 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兼顾启发性和巩固性。要科学地控制作业的量。一般说来, 在每节课后布置10——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 倡导自主性作业。二是形式应多样。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 实现多样化,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题型尽量有观察查阅型、动手实践型、探究型、反思型等。具体说来, 要把握好作业设计的最要紧的几点:一是中难程度, 有一定的比例, 如4:3:3;二是要突出一个类型题只布置一道, 要求用不同种方法来解;三是作业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启发学生学会思维;四是分层布置, 如分ABC三个组, 布置不同难度的题。

二、科学地讲解, 优化归类

我们知道指导学生作业, 必然要进行例题讲解, 要指导学生解题, 要让学生掌握题的类型。老师还要注意的就是要科学地讲解、优化、归类, 以让学生能掌握到例题接替思路的精髓, 灵活地解题。

1.善于对例题进行变化。老师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要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 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 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 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这里, 有一个老师讲解一个例题而善于变化的例子, 可谓经典。例题: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 (0, 0) 与 (-1, -1) , 开口向上, 且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它的解析式。因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 由题意画图后, 不难看出 (-1, -1) 是顶点。所以, 可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 (x+m) 2+n, 再求得它的解析式 (解法略) 。在数学中, 他对例题作了变化, 把题例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2改成4”, 求解析式。变化后, 由题意画图可知 (-1, -1) 不再是抛物线的顶点, 但从图中看出, 图像除了经过已知条件的两个点外, 还经过一点 (-4, 0) 。所以, 可用y=a (x-x1) (x-x2) 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再对例题进行变化, 把题目中的“开口向上”这一条件去掉, 求解析式。再次变化后, 此题可有两种情况 (i) 开口向上; (ii) 开口向下;所以有两个结论。由于老师对例题条件进行了变化, 使学生不能再套用原题的解题思路, 结果改变了学生机械的模仿性, 学会分析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达到了在变化中巩固知识, 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 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2.善于优化解题思路。老师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一题多解能产生多种解题思路, 优化学生解题的思维路径, 要对多解进行比较, 找出新颖、独特的最佳解, 才是真正的优解思路。我们平时要这样做, 复习阶段更要加强对解题思路优化的分析和比较。

3.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考查同一知识点,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 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对此, 就需要教师在单元复习、阶段复习或期末复习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习题进行归类, 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 总结出解同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三、多编制应用性习题

教师要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根据本地实际, 适时地编写一些与生活、市场经济等有关的内容, 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这样, 可以使学生看到, 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包含着数学问题,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进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如, 在方程的教学中, 可对学生介绍储蓄、保险、股票、债券等知识。在学习不等式内容时, 可引导学生解决有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物价的上涨与下跌等应用问题。在讲述函数内容时, 可编写投资与消费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同时, 还可引导学生自己编发展题, 然后从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 逐步形成学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

四、改革作业批改方法

(一) 克服“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我们许多老师都爱对数学作业进行“全批全改”。随着时代对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明显地暴露出作业“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二是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全批全改”是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 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 不管对与错。三是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全批全改”只好抄袭作业。

(二) 批改作业方法的几点尝试

下面是一些老师做过的尝试, 值得一学。一是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 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 采用集体讨论答案, 当堂集中统一批改。二是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 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 小组内互相批改, 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三是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 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 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四是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

上一篇: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附57例分析)下一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