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高教版答案

2023-03-07

第一篇:统计学原理高教版答案

高教版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

1、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社会成员由利益一致、关系平等发展为以不同的阶级地位划分并造成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成为独立部门,是对于国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社会成员的分化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这样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产生而且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面对阶级冲突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需要有第三种力量,表面上居于冲突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使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所炸毁。因此,恩格斯、列宁分别对国家有论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产生的基本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是哪个阶级的专政,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仅有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地位还是不够巩固的,必须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即利用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其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一个阶级的阶级统治之所以要靠政治通知来维护和巩固,是因为政治统治具有经济统治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是通过“国家意志”实现的,国家意志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是机器,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的作用是控制冲突、维护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清楚地显示了国家的阶级属性。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从国家与氏政治学概论

2、论述国家机构的涵义和基本特性?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件的国家机关体系的综合。它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载体。国家机构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阶级性。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依托,是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一直以及利益建构和运行的;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大多是统治阶级初审或者获得统治阶级认可的人员,他们代表统治阶级实行国家权力,力图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实现。

2、社会性。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载体,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基本方面。

3、实体性。国家机构一般作为组织实体存在,他不仅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而且由特定的职位和人员构成。

4、职权性。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的组织载体,国家权力依托国家机构组织履行 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3、如何认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的全称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早年也曾译为"三权鼎立"。它的具体含意是,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应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权力的分立,即国家权力应由三个平行的国家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它们都对宪法负责,彼此之间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权力分立的原则,就是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既受要到限制又必须有其独立地位的原则。所谓"司法独立原则",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确立的,即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第二,权力的制衡,即三种国家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要相互牵制、平衡,权力制衡的原则,就是对应的国家权力机关应同时得到授权的原则。强调这一方面,显然是要使国家机构能够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程中,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三权分立"被学术界看作狭义的分权论,而广义的分权论除了"三权分立"以外,还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权完全由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所掌握,因此"分立"和"制衡"的关系也就十分明显。国家主权的不可分性和统治者的利益都决定了"分"是相对的,"合"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分"是为了"合","合"是"分"的目的。

4、论述我国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设置原则的基本涵义?(1)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我国的民主集中制离不开广泛的人民民主,这是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运政治学概论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1、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是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制具有的优越性: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4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6、从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看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政治学概论

3、基于政治革命的政治发展与基于政治改革的政治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1)主体不同。政治改革的主体通常是政治领导层,是由政治领导层决定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2)目标诉求不同。政治改革不是要推翻现有的郑子涵通知、破坏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旨在通过调整至之关系、兴利除弊、完善政治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3)实现方式不同。政治改革通常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进行。同时,政治改革通常在政治领导的主导和控制之下,有序、稳妥地进行。同政治革命一样,政治改革的动因也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如何理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政治发展构成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只有在政治发展中才能真正达到并获得保障。因此,政治稳定是一种积极稳定而非消极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而非静态稳定。另一方面,政治稳定构成一定条件下政治发展的前提,除非政治革命,常态下的政治发展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并努力使政治发展时刻保持在政治稳定状态。在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中,政治发展是决定性的。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政治稳定即使政治发展必须追求的目标,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仅要确立合适的政治目标,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气质。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小时,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民族问题虽然与阶级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不等于任何民族问题都属于阶级问题。

族的根本区别深刻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深刻阐明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个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而政治职能,由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已不占主要地位了,因此主要表现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同时打击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分子。

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历史类型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5、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一是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二是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的、法律的和物质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专政,是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从根本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③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历程。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为什么说国家权力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国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国家权力除了具有阶级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管理属性。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处于公共权力以政治权利方式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从公共权力性质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获得政治性质的阶段性形态,是由统治阶级掌握并由强制性力量保障实施的政治权利。正因为如此,国家权力虽然本质上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它也必须以履行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作为维护权利和统治的基础。

2、怎样正确认识国家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1、政体和国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没有政体,国体无从体现,没有国体,政体无从存在。

2、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存在形态。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

3、政体是国体的体现和反映,对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知识,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服务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破坏作用。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度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较,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前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受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已失去了它在反封建中的作用,成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制度,它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包括西方国家议会制的精华,建立起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虽然历史很短,还不完善,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5、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根据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中国确定国家结构形式为统

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级地方(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五、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机器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服从国务院。

1、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有哪些优越性?

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保证。第二,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构成的合理性。第三,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行。第四,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行的前提。(2)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集中,民主集中制的集中不是少数人的独断,二是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指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3)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5、论述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1)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受其监督。(2)在最高行政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方面,两者是不同权利只能的分工关系。(3)在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既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马克思主义民主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一) 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对民主问题的考察总是同国家问题联系在一起,认为民主是一种与专制相对的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形式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相联系的,并受一定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二)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阶级性体现着民主的本质。

(三) 民主政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形式 。民主问题,首先是国家制度问题,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种国家制度,其本质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2、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⑴ 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相比较,它的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为生产的无限扩大提供了强大动因,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 ⑵ 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重大调整。一是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的发展。二是由股份资本到一般垄断资本的过渡。三是由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1、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共权力。

2、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3、高额成本,社会负担沉重。

3、为什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哪些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制度优势。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最广泛的民主,能够真正实现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2.有利于形成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通过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地反映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3.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文化上追赶发达国家,就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现代政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2、有明确的政治纲领,规定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3、有完整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有约束党员行为规范的纪律。

4、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党的政纲。

2、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式。

3、政治文化具有哪些重要功能?

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题的政治行为。

二、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便签。

三、影响正职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有哪些基本类型?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基本类型:

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2、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

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2、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虽然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粗线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但从本质上讲,他仍然知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政治参与,是资产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西方国家所标榜的广泛、平等、有效的正孩子参与,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3、简述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

1、公民政治参与方式显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个体参与与群体参与并存、现实参与与虚拟参与同在、基层参与与高端参与共进、建设性参与与批判性参与相融。

2、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决定公民政治参与内容不断深化需要两个条件,即:一是政府相信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公共治理不可逾越的过程,二是公民参与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力与想法能够使政府决策更为科学、使政策执行更易达到预期目标。正是基于对这两个条件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

3、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由象征走向实质公民参与不仅是体现民主形式的需要,更重要的民主实质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4、政治参与由象征向实质的转变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其方向不可更改!上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新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体制不断进步、科学的一面,它的包容性在扩展,它的整合力在提升;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公民主体性不断丰富、自信的一面,它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随着政治实践的不断推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和我国政治文明不断上升的一面。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机制及方式有哪些?

一、民主选举:①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选民的角度) ②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的角度)

二、民主决策: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

三、民主管理:最广泛的基层民主实践:

四、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主监督: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5、现阶段应当如何扩大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首先,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其次,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公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要求。其三,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参与协调进行、动态有序的政治参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条件,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参与形式的多样和渠道的畅通,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基本特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阶段政治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对我国在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构成政治文化的要素主要有(1) 政治心理:①政治认知,②政治情感。③政治动机④政治态度。(2)政治思想:①政治理想,②政治信仰,③政治理论。(3)政治价值观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阶段。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第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顺应历史潮流,范银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科学性。第二,大中型第三,民族性。第四,开放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实践。第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第三,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第四,深入开展整治文化的研究。总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政治发展。第二,政治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三,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阶级斗争对政治发展有重要影响。第五,民主建设是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历史-文化等条件影响政治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2、政治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政治发展的动力:第一,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变化推动政治发展。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第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各国政治的发展。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起到什么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名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名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宗教的起源来把握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的?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契尔氏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宗教斗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指出了宗教现象的如下特征:第一,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具有虚幻性。第二,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简化的幻想,具有麻痹性。第三,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应,具有相对性。

4、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关系到名族团结、国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宗教工作纳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中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在当今世界,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宗教信仰是形成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问题旺旺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印宗教因素而受到激发,宗教问题印民族因素得到强化。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高度关联性,决定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宗教问题的解决。从人类发展与世界和平的高度来看,追求国家质检、民族之间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存,建设和谐世界,应该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共同价值选择。

1、国际政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第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为了实现特定的一直、利益和主张,具备国际社会活动能力而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行为实体。第二,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的总和。

2、怎样理解国家主权的基本特性?国际主权是一国处理国内外事务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主要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对内的最高性,既除了国际法特殊规定以外,国家对于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员和领土外的本国公民具有管辖权,对于本国事务具有最高决定和处置权;二是独立性,既完全独立自主行使主权,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利,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或威胁的权利;三十平等性,即不同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拥有平等的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同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各个国家的主权具有平等的效力。

3、国家主权对于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先决条件。其次,国家主权保障一国在参与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的地位。最后,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并遵循过激行为准则的必要资格。

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特点:第一,国际法主体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其调节对象是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国际法的制定过程,是相关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通过博弈互动,达成妥协和共识的过程。第三,传统意义上,国际法的约束性主要依靠相关国家自身行动来实现。基本功能:第一,国际法是国际政治关系有序性的基本保障。第二,国际法是保证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的法定依据。第三,国际法是仲裁和解决国际纠纷与冲突的法律原则。

5、论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社会中,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存并生的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多极化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得生茶要素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以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成都由此加深,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随之加快,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会使得西方国家力图借助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和在国际组织与规则中的主控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建立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一统天下和单机世界,从而计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对于经济全球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多极化意味着世界各国得到共同发展,意味着世界多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提高,意味着各国和国家集团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得到维护,特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主权、发展权和共同发展权得到维护。由此可见,就其内在基本联系和历史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结合,必须在正确把握和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6、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虽然经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确实一贯的,这就是风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第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第四,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二篇:民事诉讼法同步习题及答案(高教版)4

1.下列哪一种民事诉讼请求属于给付之诉:()

A.某甲起诉请求某乙停止损害其名誉

B.某丙起诉某丁请求撤销两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

C.女方起诉前夫,请求将二人之女判归前夫抚养

D.陆某起诉李某,请求解除收养关系

2.王某将房子租给刘某居住,月租金1500元。现在王某因刘某拖欠了六个月的房租未缴,而诉诸法院,要求刘某给付9000元房租。现问,此案的诉讼标的指的是什么?()

A.王某租给刘某的房子和刘某欠王某的9000元钱

B.王某向法院提出要求刘某支付9000元租金

C.王某提出诉讼请求所依据的王某与刘某之间存在的房屋租赁关系

D.王某、刘某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

3.下列哪一种民事诉讼请求属于确认之诉?()

A.某女起诉前夫,要求将两人之女判归自己抚养

B.老刘起诉刘晓明,要求解除收养关系

C.李明起诉王海,请求判决两人之间的买卖合同无效

D.王林向法院起诉孙晓辉,请求判决两人离婚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4.下列关于诉的内涵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诉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程序意义上的诉,一是实体意义上的诉

B.所谓实体意义上的诉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保护其实体权利的请求

C.所谓程序意义上的诉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进行审判的要求。

D.诉的双重法律含义具体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诉讼请求

5.下列关于给付之诉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给付之诉的诉讼请求只能针对物,而不能针对行为

B.根据请求履行的义务是否到期,给付之诉可以分为现在的给付之诉和将来的给付之诉。

C.给付之诉的显著特点就是判决的可履行性

D.太阳公司请求法院判决月亮公司停止非法使用其专利的诉讼请求是给付之诉。

6.下列属于消极的确认之诉的是:()

A.要求确认收养关系成立

B.要求终止婚姻关系

C.要求确认合同关系无效

D.要求改变共有关系

ACCDAC

1.甲乙之间签订一份服装买卖合同,合同到期后甲没有交货,乙诉甲违约,要求甲履行合同;甲则向法院主张服装买卖合同无效,要求法院确认合同无效。本案所涉及的诉的种类有

()

A.确认之诉

B.给付之诉

C.变更之诉

D.反诉

2.下列属于给付之诉的有:()

A.要求判决赔偿损失

B.请求判决履行合同

C.请求判决合同无效

D.请求判决离婚

3.下列哪些情形可以引起诉的合并?()

A.乙和丙分别租用甲的房屋但都欠房租不交,甲将乙和丙同时诉诸法院

B.李某起诉张某返还借款以及迁出所占房屋

C.王某起诉离婚并请求分割财产

D.李某起诉周某和王某违反合同

4.下列关于诉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诉权产生优先于诉讼程序而诉讼权利则是产生于诉讼程序开始之后

B.诉权指向诉讼程序的开始和对当事人民事权益的保护与强制实现,而诉讼权利则指向诉讼行为。

C.诉讼权利是诉权在诉讼中的具体体现

D.诉权的行使以诉讼行为的行使为外在载体

5.下列哪些诉讼请求是确认之诉()

A.李老汉向法院起诉要求其养子李大海给付赡养费

B.李明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其父亲的遗嘱有效

C.王芳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其与孙进的婚姻关系无效

D.李海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其在王平威胁下签订的买卖祖传古董的合同

6.下列关于诉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诉是当事人获得司法保护的一种请求

B.诉是当事人用来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一种救济手段

C.诉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前提

D.诉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

AB AB ABCDABCDBC ABCD

1.根据原告诉讼请求的性质和内容,把诉分为(),()和()三种类型。

2.诉的要素中,“三要素说”认为,诉的要素应由()、()和()构成。

3.()是第一个从诉讼法的角度阐述诉讼标的涵义的德国学者。

答案

1、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给付之诉

2、答案:诉讼理由、诉讼标的、当事人

3、赫尔维格

简答题:

1.简述诉的要素。

2.简述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区别。

1.诉有三个要素:其一是当事人,其二是诉讼请求,其三是诉讼理由。当事人为诉的主观要

素,当事人即直接发生民事纠纷的双方主体,由于诉是当事人获得司法保护的一种途径,因

此诉的成立首先须有双方当事人的客观存在。否则法院处理案件就失去了基础。诉讼请求是

指诉方当事人就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提出的如何审理的主张。诉讼请求是诉方当

事人提出诉和进行诉讼的目的所在。诉讼请求是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得以成立的根据,包

括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两方面的内容。

2.诉权与诉讼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1)两者的内涵和意义不同。诉权包含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指向诉讼程序的开始和对当事人民事权益的保护与强制实现,有无诉权直接关系到当事人能否获得司法保护。而诉讼权利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为一定诉讼行为的可能性,它指向诉讼行为。

(2)两者产生的时间不同。诉权产生于当事人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发生争执之时,显然优先于诉讼程序。而诉讼权利则是产生于诉讼程序之后,只有行使诉权才能使当事人享有诉讼权利。

(3)两者的权利主体不同。诉权的主体是具备法定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诉讼权利的主体就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论述题:

1、试论诉权与审判权之应然关系。

在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中,诉权处于核心地位,是本位,是基点。国家设置审判权的目 的就是为了公民诉权的实现。诉权以及作为其具体表现形态的各种诉讼权利所涉及的事项, 均属受当事人自主支配的自治领域,审判权不仅不能侵犯这一领域,而且应当充分保护这一 领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与审判权相比,诉权应当被置于制约审判权行使的优先地位,而审 判权的行使则应以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实现为宗旨。(可参见王福华:《论诉权对审判权的制 衡功能》,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案例分析题:

李明和王晓然签订买卖一幅名画的合同。合同约定的交付日期到期后,李明拒绝交付该画, 王晓然起诉李明到法院,要求法院判决李明交付该名画,而李明也提出反诉,要求法院确认 该合同无效。在诉讼进行过程中李明的父亲李玉向法院提出该画系自己所有,李明无权处分 问:在本案中存在哪些具体的诉讼请求?它们各属于诉的分类中的哪一类?

本案中存在三个具体的诉讼请求:(1)王晓然提出的请求李明给付名画的诉讼请求,该 请求为给付之诉。(2)李明提出的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请求,该诉讼请求为确认之诉。(3 )李玉提出的请求法院确认名画属于自己的诉讼请求,该诉讼请求属于确认之诉。

名词解释题:

1、诉权与诉:诉权是指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法院对民事争议进行 裁判的权利。诉权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诉,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请求特定的法院 就特定的法律主张或权利主张(诉讼上的请求)进行裁判的诉讼行为。

2、形成之诉:形成之诉是指原告要求法院变动或消灭一定法律状态(权利义务关系 )的请求。形成之诉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中通用的概念,也称为“权利变更之诉”。

3、诉的利益:诉的利益,是指当事人所提起的诉中应具有的,法院对该诉讼请求做 出判决的必要性和实效性。必要性是指法院有无必要通过判决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4、诉讼标的:诉讼标的是当事人之间产生争议的并要求法院加以裁判的民事法律关系。

5、诉的合并与追加:诉的合并,是指法院将分别提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种联系 的诉合并在一个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制度。诉的追加,是指在诉讼中,原告在原 有诉讼请求存在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诉讼请求。

6、反诉:反诉是指在正在进行的诉讼中(诉讼系属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 为被告提起的诉讼。

第三篇:高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复习题 含答案

测试题( 一 )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一)、字音考查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心(chēn) 禅.让(shàn) 粗糙.(cāo) B.角.逐(juã) 给.予(gěi) 符合.(hú) C.禅.宗(chán) 埋.怨(mán) 即.使(jí) D.熨.帖(yùn) 差.异(chā) 驯.服(xú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涎.水(xián) 船舷.(xuán) 角隅.(yú) B.火镰.(liǎn) 埋.怨(mái) 结.子(jiã) C.莞.尔(wǎn) 焖.菜(mân) 竹篁.(huáng) D.胡诌.(zhîu) 茶峒.(tîng) 傩.

送(nuï)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够呛.(qiàng) 针灸.(jiǔ) 虔.诚(qián) 紫绡.(xiāo) B.省.亲(shěng) 呜咽.(yàn) 红缯.(zēng) 醴.酪(lǐ) C.珊.瑚(shān) 惊惶.(huāng) 绮.丽(qǐ) 吮.吸(shǔn) D.绚.丽(xuàn) 创.伤(chuāng) 侥.幸(ráo) 颤.动(chàn) 4.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恃.无恐(zhì) 圭臬..(guī niâ) 滥.用(làn) 戚.戚(qī) B.不谙.(ān) 贮.藏(zhù) 宠.幸(chǒng) 祠.堂(cí) C.记载.(zǎi) 萌蘖.(niâ) 暧昧.(mâi) 俨.然(yán) D.敕.造(chì) 罥.烟眉(juàn) 沮.丧(qǔ) 迤逦..(yǐ lì)

(二)、字形考查

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茶洞 山岨 黄麂 暧昧 B.敏捷 怜悯 羞惭 竖笛 C.俨然 慷慨 眸子 攀引 D.屯戍 篁竹 起卸 残忍

6.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濒临 默契 跌撞 精疲力竭 B.沮丧 熹微 趴窝 恍然大悟 C.眩耀 槲树 钦佩 强弩之末 D.肿胀 僵持 充沛 油尽灯枯

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咀嚼 甬道 角隅 度船 B.莞尔 喁喁 烘焙 黑黝黝 C.篁竹 烘托 龃龉 钦佩 D.涎皮 肄业 举荐 荧光屏

8.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详实 词不达意 冷漠 一筹莫展 B.谚语 不经之谈 偏僻 厉精图治 C.风靡 人情世故 直接 谈笑风生 D.倾轧 气冲霄汉 弘扬 扑朔迷离

(三)、词义考查

9.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B.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 C.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

,彼此都格外兴奋。 D.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各有千秋....。 10.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她为人坦诚,贻笑大方....

,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B.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别出心裁....,既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 C.他把相声演员的话转述的历历在目....

,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 D.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是这种态度了。 11.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不求甚.解(深入地) 豁然..开朗(突然) 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 B.掉.以轻心(遗失) 不名.一文(占有) 迥.然不同(差得远) C.眼花缭乱..(纷乱) 泽被.后世(背负) 蒸蒸..日上(兴盛的样子) D.自行惭秽.(丑陋) 相濡.以沫(湿润) 拾阶..而上(逐步登阶) 12.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忙个不息.(停止) 硬.

扎(坚强) 悲悯(悲苦同情) B.忌讳(禁忌、顾忌) 张冠李戴(喻指弄错了对象) 涎皮(厚着脸皮跟人纠缠) C.角隅(角落) 俨然(形容很像) 黑黝黝(黑)

D.滨水(一条江的名称) 莞尔(形容微笑) 喁喁(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

(四)、修辞等知识考查

1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反问) B.壳如红缯,膜如紫绡。(比喻) C.“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夸张)

- 1

测试题( 二)

班级: 姓名: 成绩: 4.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竟"在这里有什么作用?(2分)

15、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

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 5.第②段中的"叹息"、"高兴"表达了母亲对合欢树一种怎样的寄托?(2分) ( )

16、《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四部划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的全称。 ( )

17、林冲的特点是:武艺高强,扶危济困。正直善良,侠肝义胆。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忍无可忍,反抗杀敌。 ( )

18、《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水浒》作者是:吴承恩;《西游记》的作者是:施耐庵。 ( )

19、小说的三要素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 ( ) 20、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

四、阅读理解 一 《合欢树》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刊、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

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

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1.选文的第一段中两个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①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终于: ②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还是:

2.从选文中邻居对我的态度,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分)

3.第②段开始就说"我没料到"合欢树还活着,为什么会"没料到"呢?(2分)

6.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别处"是指什么而言?(2分)

二 《南州六月荔枝丹》

①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

现在已经没有了。

②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

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达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③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

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

毒虫猛兽之害”,“颠坑仆谷相枕籍”,“惊尘溅血流千载”。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发,竟如此劳

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不易。

④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

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2000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福建荔枝旧无记载,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就最为人所重视。荔枝也产于广西和云南,却很少有人说起。

1.①、②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2分)

2.第①段的说明顺序是: 。(2分)

3、文中所列东汉和唐代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2分)

4、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 (3分)

- 3

测试题

(三)

班级: 姓名: 成绩:

五、语言运用(2题,每题5分共10分)。

1、根据下面提供的语言环境,回答后面的问题,说话人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1)中考临近了,小明却还在看电视。这时妈妈走过来,生气地说:“马上就要中考了,你居然还在看电视?”

小明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说,才可能不让妈妈生气?

小明说:

(2)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围绕“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国脚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激动人心的进球。”商人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源源不断的利润。”画家说,“最宝贵的东西是绚烂丰富的色彩。”面对此,小孩和病人会怎么说?请你代他们回答。 小孩说:

病人说:

2、 请仿照下面朱自清《春》中的句子,以“旭日”或“晚霞”中的一个为话题,写出两个比喻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3、 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4、 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苹,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1)

(2)

5、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上恰当的话。 要求:①句式与标有波浪线的一句相同。

②语意与标有波浪线的一句连贯,并与之构成排比。

故宫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凝结着历史的烟云,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每一座殿宇楼台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6、 仿照下列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意义相关的句子。

钱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 钱能买到药品,不能买到健康;

7、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与句式,补写一个句子,然后得出结论。

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可能要一辈子同于常马;

8、 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

六、 应用写作。

(一)、据所给内容写一份寻物启事。

内容:李明在学校餐厅内丢失雨伞一把。请帮李明写一张启事。

(二)、写一张请假条。

内容:李林身体不适,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需住院治疗。李林不能到公司上班了。

(三)、写一份借条。

内容:张明向好友李丽借了人民币2678元,请你代张明写一张借条,并说明半年内还清。

(四)、拟写一张领条。

七、作文题目

1、 请以“天道酬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 请以“活到老学到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3、 请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4、 请以“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 5

第四篇: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

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 A )。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

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 )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 D、人口按年龄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

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 ABD )

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B、在工业总产值这个总体下,单位总产值就是总体单位;

C、在全国总人口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人口就是总体单位;

D、在全部工业产品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品就是总体单位;

E、在全部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位。

2、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 BCE )

A、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 D、每台生产设备是填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3、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如果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方法应是( A )

A、300人以下,300-500人 B、300人以下,300-500人(不含300)

C、300人以下,301-500人 D、300人以下,310-500人 E、299人以下,300-499人

4、 在工业普查中( BCE )。

1 / 7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 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5、以下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BE )。

A、进口的粮食数量 B、洗衣机台数 C、每千人医院床位数 D、人均粮食产量

E、城乡集市个数

6、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 ACD )。

A、基本建设投资额 B、岛屿个数 C、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

D、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E、就业人口数

四、简答题

1、 统计标志和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统计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的属性和特征,它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标志表现则是调查所得的结果。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

2、 如何认识总体和样本的关系?

答: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统计总体必须同时具备大量性,同质 变异性。

总体单位是指总体的个体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

3、 什么是普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是全面调查,二者有何区别?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和统计报表同属于全面调查,但两者不能互相替代。统计报表不可能象普查那样充满热情如此详尽的全面资料,与定期报表相比较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以及指标内容要广泛详细、规模宏大。解决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不可能经常进行。

4、 调查对象、填报单位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什么?

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即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具体单位。

5、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答: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可依次将每个变量值作为一组。租用单项式分组。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很大,次数又很多,或是连续型变量,采用组距式分组。

6、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

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只有把得到的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顺序,才能看出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特点,为确定全距,组距和组数作准备. ②确定全距

全距是变量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数.确定全距,主要是确定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如果是变动幅度不大的离散变量,即可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如果是变量幅度较大的离散变量或者是连续变量,就要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③确定组距和组数

前面已经介绍过组距数列有等距和不等距之分,应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而定.

组距的大小和组数的多少,是互为条件和互相制约的.当全距一定时,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在实际应用中,组距应是整数,最好是5或10的整倍数.在确定组距时,必须考虑原始资料的分布状况和集中程度,注意组距的同质性,尤其是对带有根本性的质量界限,绝不能混淆,否则就失去分组的意义. 在等距分组条件下,存在以下关系: 组数=全距/组距

④ 确定组限

组限要根据变量的性质来确定.如果变量值相对集中,无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时,则采用闭口式,使最小组和最大组也都有下限和上限;反之,如果变量值相对比较分散,则采用开口式,使最小组只有上限(用"XX以下"表示),最大组只有下限(用"XX以上表示).如果是离散型变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重叠组限或重叠组限的表示方法,而连续型变量则只能用重叠组限来表示. 在采用闭口式时,应做到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高于最大变量值,但不要过于悬殊. ⑤ 编制变量数列

经过统计分组,明确了全距,组距,组数和组限及组限表示方法以后,就可以把变量值归类排列,最后把各组单位数经综合后填入相应的各组次数栏中.

五、计算题

1、某工业局所属各企业工人数如下:

555 506 220 735 338 420 332 369 416 548 422 547 567 288 447 484 417 731 483 560 343 312 623 798

2 / 7

631 621 587 294 489 445 试根据上述资料,要求:

(1)分别编制等距及不等距的分配数列

(2)根据等距数列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的频数和频率数列。

(1)解: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企业人数 频数 累计频数 企业人数 频数 累计频数

300 3 3

200 3 30 400 5 8

300 5 27 500 9 17

400 9 22 600 7 24

500 7 13 700 3 27

600 3 6 800 3 30

700 3 3 合计

30

合计: 30 (2)解: 等距分组:

企业人数 企业数 不等距分组:企业人数 企业数

200-300 3

300人以下 3 300-400 5

300-400 5 400-500 9

400-600 16 500-600 7

600以上

6 600-700 3

合计: 30 700-800 3 合计: 30

2、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分别为:

57 89 49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81 67 81 54 79 87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0 86 85 89 89 64 57 83 81 78 87 72 61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要求:

(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析该班学生考试情况。

(1)解:按成等级成绩分组 人数 频率%

60分以下

4 10

60-70

6 15

70-80 12 30

80-90 15 37.5

90-100 3 7.5

合计

40 100

(2)此题分组标志是“成绩”,其标志类型是“数量标志”;

分组方法是“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而且是开口式分组”;

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形分布”(即正态分布),不及格和优秀的学生人数较少,分别占总数的7.5%和10%,大部分学生成绩集中70-90之间,说明该班的统计学成绩总体良好。

作业二(第4章)

一、判断题:

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 )

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 )

3、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 )

4、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

5、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 )

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 )

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

3 / 7

二、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 A )

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 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

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 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C )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变异指标

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 D )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 B )

A、总体单位总量 B、总体标志总量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5、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C)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6、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D

A、无名数 B、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 C、有名数 D、无名数与有名数

7、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 B )

A、结构相对数 B、动态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8、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 B )

A、累计法 B、水平法 C、简单平均法 D、加权平均法

9、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 D )。

A、75% B、40% C、13% D、17%

10、某地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为重工业增加值的90.8%,该指标为( C )。

A、比较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计划相对指标

11、某地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08.8%,此指标为( D )。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动态相对指标

12、2003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D )。

A、总量指标 B、变异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三、多项选择题

1、时点指标的特点有( BE )。

A、可以连续计数 B、只能间数计数 C、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 D、数值可以直接相加 E、数值不能直接相加

2、时期指标的特点是指标的数值( ADE )。

A、可以连续计数 B、与时期长短无关 C、只能间断计数 D、可以直接相加 E、与时期长短有关

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BC )。

A、受各组频率和频数的影响 B、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C、受各组标志值和权数的共同影响 D、只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E、只受权数的大小的影响

4、位置平均数是指( DE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中位数

5、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AED )。

A、各组次数相等 B、各组变量值不等 C、变量数列为组距数列

D、各组次数都为1 E、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

6、中位数是(ADE )。

A、由标志值在数列中所处位置决定的 B、根据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决定的

C、总体单位水平的平均值 D、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 E、不受总体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7、标志变异指标可以( ABCD )。

A、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 B、说明变量的离中趋势 C、测定集中趋势指标的代表性 D、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 E、表明生产过程的节奏性

8、下列指标属于相对指标的是( BDE )。

A、某地区平均每人生活费245元 B、某地区人口出生率14.3%

4 / 7

C、某地区粮食总产量4000万吨 D、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113% E、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11.5‰

四、简答题

1、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借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2、什么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答:变异系数: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有平均指标相同的讲师单位,也就是与各单位标志值的讲师单位相同。

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必须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这时就要计算变异系数。

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

V6=6/¯x

3、

1). 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状况的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例如,第

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产品的合格率等都是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计算的,总体中各组比重之和等于100%。

2).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有一定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的对比,是用来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强度相对指标分子、分母的计算范围应当一致。强度相对指标多用有名数表示,例如,人口密度、人均占有土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也可以用无名数表示,如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3). 动态相对指标(发展速度)

动态相对指标是两个时期同一指标数值的对比,是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4、p87-92

五、计算题

1、某生产车间4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

30 26 42 41 36 44 40 37 43 35 37 25 45 29 43 31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25 30 46 29 34 38 46 43 39 35 40 48 33 27 28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整理编制次数分布表。

(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

解:(1)40名工人加工零件数次数分配表为:

按日加工零件数分组(件)x 工人数(频数)(人)f 比重(频率)(%)

25——30

17.5 30——35

20.0 35——40

22.5 40——45

25.0 45——50

15.0 合计

40

100 (2)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

方法

1、(x取组中值) ( 件)

方法2 (件)

答: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为37.5件

2、某地区销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

商品规格 销售价格(元) 各组商品销售量占

总销售量的比重(%)

20—30

20 乙

30—40

50 丙

40—50

30 根据资料计算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

5 / 7

解:已知: (元)

答: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价格为36元

3、某企业2003年某月份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低分组的有关资料如下:

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 生产班组 生产工人数

50-60

150 60-70

5

100 70-80

70 80-90

30 90以上

50 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

解:

根据公式:

(件/人)

答: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68.25件/人

5、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 工人数(人)

10-20

18 20-30

39 30-40

31 40-50 12

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并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已知:甲班: 乙班: ( 件)

答:因为 ,所以甲生产小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 《统计学原理》作业 3 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C

5、C

6、A

7、B

8、D

9、A

10、B

11、B

12、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BC

4、ABCE

5、BDE

6、AD

7、ABCD

8、BCDE

9、ABD

10、ACE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机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的单位数、抽样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2、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二者有何关系? 答:抽样平均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一般水平的指标;而抽样极限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的最大范围的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极限误差是在抽样平均误差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即 t ;二者的区别是: (1)二者涵义不同;(2)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

3、请写出相关系数的简要公式,并说明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其判断标准。 答: 相关系数的简要公式: r xy x y n n x x n y y 2 2 2 2 (1)相关系数的数值范围是在-1 和+1 之间,即 1 r 1 r 0为正相关, r 0为负相关。 , (2)判断标准: r 0.3为微弱相关, 0.3 r 0.5为低度相关;, 0.5 r 0.8为显著相关 , 0.8 r 1为高度相关 ; r 0时,不相关, r 1时,完全相关。

4、拟合回归方程 ycabx 有什么前提条件?写出参数 a, 的计算公式并解 b释经济含义。 答:拟合直线回归方程的要求是: (1)两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两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必须显著; (3)找到合适的参数 a、b,使所确定的回归方程达到使实际的 y 值与对应的理论值 y c 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 回归方程中参数 a 代表直线的起点值,在数学上称为直线的纵轴截距,它表示 x0 时 y 的常数项。 参数 b 称为回归系数,表示自变量 x 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 y 的平均增加值。回归系数的正负号与相关系数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从回归系数的正负号判断两变量相关的方向。

五、计算题 390 300 300

1、解: p 0.975 , x= 15 , 400 n 400 20 p1 p 0.975 0.025 p= = .0078 0.78 0 n 400

2、解: x xf 148.5 10 149.5 20 150.5 50 151.5 20 15030 150.3 f 10 20 50 20 100 x x 2 f 148.5 150.3 2 10 151.5 150.3 2 20 0.87 f 10 20 0.87x 0.087 ; x t 3 0.087 0.261 n 100x x 150.56 x x 150.04 以 99.73的概率估计这批食品平均每包重量在 150.04——150.56 克, 平均重量达到规格要求; 70 p1 p p 0.7 p 0.0458 100 n p t p 3 0.0458 0.1374 p p 0.8374 p p 0.5626 以 99.73的概率估计这批食品合格率在 56.26——83.74。

3、(1)编制分配数列如下: 成绩 组中值 人数 比重 60 分以下 55 3 7.5% 60-70 65 6 15% 70-80 75 15 37.5% 80-90 85 12 30% 90-100 95 4 10% 合计 ---- 40 100%(2) x xf 55 3 65 6 95 4 3080 77分 f 3 6 4 40 x x 2 f 55 77 2 3 65 77 2 95 77 2 4 4440= 10.54分 f 3 6 4 40 10.54x 1.67 x t x 2 1.67 3.34 n 40x x 80.34 x x 73.66 以 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推断全体职工业务考试成绩在 73.66—80.34 t 2 2 4 10.54 2 444.3664 (3) n 160 3.34 2 2 2.9889 2若其它条件不变,将允许误差范围缩小一半,应抽取 160 职工? 195 p1 p 0.975 0.02

54、 (1) p 解: 97.5 p 0.011 200 n 200样本的抽样平均误差: p 0.011(2) p t p 2 0.011 0.022 p p 0.953 p p 0.997 以

6 / 7

95.45%的概率估计该产品的合格品率在 95.3 99.7

5、解: 产量 x 成本 y xy x2 y2 2 73 146 4 5329 3 72 216 9 5184 4 71 284 16 5041 3 73 219 9 5329 4 69 276 16 4761 5 68 340 25 4624 合计 426 1481 79 30268r xy x y n 60 60 0.91 n x x n y y 2 2 33 132 2 66 2 n xy x yy c a bx b 1.82 a y bx 77.37 n x x 2 2y c 77.37 1.82 x x6 代入方程 y c 77.37 1.82 6 66.45元

6、解:设回归方程表达式为 y c a bxb n xy x y 10302 0.92 a y bx 260 0.92 546 26.92 n x x 11142 2 2 9 9当人均收入增加 1 元,销售额平均增加 0.92 万元。x14000 代入y c 26.92 0.92 14000 12853.08

7、解: x 67.082 x 8800 y 60 y 6000 x 67.082 r b 0 .8 0.89 y 60a y bx 6000 0.8 8800 1040 y c 1040 0.8 x 收入每增加 1 元,支出平均增加 0.8 元。

《统计学原理》作业四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C

5、B

6、D

7、A

8、B

9、C

10、D

11、B

12、C

三、多项选择题

1、ABE

2、CDE

3、ACD

4、AB

5、BCD

6、BC

7、ABCD

8、ABC

9、ABD

10、ABDE

四、简答题

1、答: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K q q 1 p0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K p q 1 p1 q 0 p0 q 0 p1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2、答:平均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特定的权数的条件下。具体讲,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基

7 / 7

第五篇: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 [align=center][color=magenta]原理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magenta][/color] [/align][align=center][color=magenta]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color][/align][color=magenta][/color]

[color=magenta]作业一 (第1-3章)[/color] [color=magenta]

一、判断题 [/color] [color=magenta]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 [/color] [color=magenta]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color] [color=magenta]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color] [color=magenta]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 [/color] [color=magenta]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 [/color] [color=magenta]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color] [color=magenta]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 [/color] [color=magenta]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color]

[color=magenta]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color] [color=magenta]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 [/color] [color=magenta]

二、单项选择题 [/color] [color=magenta]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 [/color] [color=magenta]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 [/color] [color=magenta]

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color] [color=magenta]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color] [color=magenta]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color] [color=magenta]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olor] [color=magenta]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color] [color=magenta]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D )。 [/color] [color=magenta]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olor] [color=magenta]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color] [color=magenta]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color] [color=magenta]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color] [color=magenta]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 [/color] [color=magenta]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color] [color=magenta]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 A )。 [/color] [color=magenta]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olor] [color=magenta]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 [/color] [color=magenta]

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 [/color] [color=magenta]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color] [color=magenta]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 [/color] [color=magenta]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 ) [/color] [color=magenta]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 D、人口按年龄分组 [/color] [color=magenta]

三、多项选择题 [/color] [color=magenta]

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 ABD ) [/color] [color=magenta]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color] [color=magenta]B、在工业总产值这个总体下,单位总产值就是总体单位; [/color] [color=magenta]C、在全国总人口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人口就是总体单位; [/color] [color=magenta]D、在全部工业产品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品就是总体单位; [/color] [color=magenta]E、在全部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位。 [/color] [color=magenta]

2、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 BCE ) [/color] [color=magenta]A、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 [/color] [color=magenta]C、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 D、每台生产设备是填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color] [color=magenta]

3、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如果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方法应是( A ) [/color] [color=magenta]A、300人以下,300-500人 B、300人以下,300-500人(不含300) [/color] [color=magenta]C、300人以下,301-500人 D、300人以下,310-500人 E、299人以下,300-499人 [/color] [color=magenta]

4、 在工业普查中( BCE )。 [/color] [color=magenta]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color] [color=magenta]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 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color] [color=magenta]

5、以下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BE )。 [/color] [color=magenta]A、进口的粮食数量 B、洗衣机台数 C、每千人医院床位数 D、人均粮食产量 [/color] [color=magenta]E、城乡集市个数 [/color] [color=magenta]

6、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 ACD )。 [/color] [color=magenta]A、基本建设投资额 B、岛屿个数 C、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 [/color] [color=magenta]D、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E、就业人口数 [/color] [color=magenta]

四、简答题 [/color] [color=magenta]

1、 统计标志和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color] [color=magenta]答:统计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的属性和特征,它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color] [color=magenta]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标志表现则是调查所得的结果。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 [/color] [color=magenta]

2、 如何认识总体和样本的关系? [/color] [color=magenta]答: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统计总体必须同时具备大量性,同质 变异性。 [/color] [color=magenta]总体单位是指总体的个体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 [/color] [color=magenta]

3、 什么是普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是全面调查,二者有何区别? [/color] [color=magenta]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和统计报表同属于全面调查,但两者不能互相替代。统计报表不可能象普查那样充满热情如此详尽的全面资料,与定期报表相比较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以及指标内容要广泛详细、规模宏大。解决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不可能经常进行。 [/color] [color=magenta]

4、 调查对象、填报单位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什么? [/color] [color=magenta]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即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具体单位。 [/color] [color=magenta]

5、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color] [color=magenta]答: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可依次将每个变量值作为一组。租用单项式分组。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很大,次数又很多,或是连续型变量,采用组距式分组。 [/color] [color=magenta]

6、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 [/color] [color=magenta]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color] [color=magenta]只有把得到的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顺序,才能看出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特点,为确定全距,组距和组数作准备. [/color] [color=magenta]②确定全距 [/color] [color=magenta]全距是变量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数.确定全距,主要是确定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如果是变动幅度不大的离散变量,即可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如果是变量幅度较大的离散变量或者是连续变量,就要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color] [color=magenta]③确定组距和组数 [/color] [color=magenta]前面已经介绍过组距数列有等距和不等距之分,应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而定. [/color] [color=magenta]组距的大小和组数的多少,是互为条件和互相制约的.当全距一定时,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在实际应用中,组距应是整数,最好是5或10的整倍数.在确定组距时,必须考虑原始资料的分布状况和集中程度,注意组距的同质性,尤其是对带有根本性的质量界限,绝不能混淆,否则就失去分组的意义. [/color] [color=magenta]在等距分组条件下,存在以下关系: [/color] [color=magenta]组数=全距/组距 [/color] [color=magenta]④ 确定组限 [/color] [color=magenta]组限要根据变量的性质来确定.如果变量值相对集中,无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时,则采用闭口式,使最小组和最大组也都有下限和上限;反之,如果变量值相对比较分散,则采用开口式,使最小组只有上限(用"XX以下"表示),最大组只有下限(用"XX以上表示).如果是离散型变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重叠组限或重叠组限的表示方法,而连续型变量则只能用重叠组限来表示. [/color] [color=magenta]在采用闭口式时,应做到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高于最大变量值,但不要过于悬殊. [/color] [color=magenta]⑤ 编制变量数列 [/color] [color=magenta]经过统计分组,明确了全距,组距,组数和组限及组限表示方法以后,就可以把变量值归类排列,最后把各组单位数经综合后填入相应的各组次数栏中. [/color] [color=magenta]

五、计算题 [/color] [color=magenta]

1、某工业局所属各企业工人数如下: [/color] [color=magenta]555 506 220 735 338 420 332 369 416 548 422 547 [/color] [color=magenta]567 288 447 484 417 731 483 560 343 312 623 798 [/color] [color=magenta]631 621 587 294 489 445 [/color] [color=magenta]试根据上述资料,要求: [/color] [color=magenta](1)分别编制等距及不等距的分配数列 [/color] [color=magenta](2)根据等距数列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的频数和频率数列。 [/color] [color=magenta](1)解: [/color] [color=magenta]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color] [color=magenta]企业人数 频数 累计频数 企业人数 频数 累计频数 [/color] [color=magenta]300 3 3

200 3 30 [/color] [color=magenta]400 5 8

300 5 27 [/color] [color=magenta]500 9 17

400 9 22 [/color] [color=magenta]600 7 24

500 7 13 [/color] [color=magenta]700 3 27

600 3 6 [/color] [color=magenta]800 3 30

700 3 3 [/color] [color=magenta]合计

30

合计: 30 [/color] [color=magenta](2)解:[/color] [color=magenta]等距分组:[/color] [color=magenta]企业人数 企业数 不等距分组:企业人数 企业数 [/color] [color=magenta]200-300 3

300人以下 3 [/color] [color=magenta]300-400 5

300-400 5 [/color] [color=magenta]400-500 9

400-600 16 [/color] [color=magenta]500-600 7

600以上

6 [/color] [color=magenta]600-700 3

合计:

30 [/color] [color=magenta]700-800 3 [/color] [color=magenta]合计: 30 [/color] [color=magenta]

2、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分别为: [/color] [color=magenta]57 89 49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81 67 81 54 79 87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0 [/color] [color=magenta]86 85 89 89 64 57 83 81 78 87 72 61 [/color] [color=magenta]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要求: [/color] [color=magenta](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color] [color=magenta](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析该班学生考试情况。 [/color] [color=magenta](1)解:按成等级成绩分组 人数 频率% [/color] [color=magenta]

60分以下

4 10 [/color] [color=magenta]

60-70 6 15 [/color] [color=magenta]

70-80 12 30 [/color] [color=magenta]

80-90 15 37.5 [/color] [color=magenta]

90-100 3 7.5 [/color] [color=magenta]

合计

40 100 (2)此题分组标志是“成绩”,其标志类型是“数量标志”; 分组方法是“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而且是开口式分组”;

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形分布”(即正态分布),不及格和优秀的学生人数较少,分别占总数的7.5%和10%,大部分学生成绩集中70-90之间,说明该班的统计学成绩总体良好。[/color]

上一篇:体检中心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天津全市重点高中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