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2024-04-14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精选4篇)

篇1:【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1.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答:统计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示,如学生的性别、职工的文化程度等,品质标志不能直接汇总为统计指标,只有对其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汇总综合才能形成统计指标即总体单位总量;数量标志则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其标志表现用数值来表示,即标志值,如学生的成绩、职工的工资等,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总体单位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运作的结果。数量标志值可直接汇总综合出数量指标。

2.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工人的“工资”是标志,而工资为“1200”分,则是标志表现。

3.一个完整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发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4.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答: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两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而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但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又是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而填报单位也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两者一致。

5.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6.简述什么是普查及普查的特点。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例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基本生产单位普查等。

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这连续调查。(2)普查是一种全面调查。(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7.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

8.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

答:首先,从该题内容可知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是一种非全面调查;第二,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抽选单位,重点调查是根据单位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来确定调查单位,而典型调查是依据对总体的分析,有意识地选取调查单位。因此,根据本题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可判断出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采用的是重点调查方式。

9.简述抽样调查的优点和作用。

答:抽样调查的优点有: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抽样调查的作用表现为:

(1)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很难解决的问题;(2)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

(3)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4)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10.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

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

11.简述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

答: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1)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12.简述在综合指数计算中对同度量时期的要求。

答:在综合指数中,无论是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还是质量指标综合指数,都要求其作为同度量因素指标不变,即同一时期的。例如,数量指标综合指数都是以基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连带关系质量指标综合指数都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因为,只有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指标固定在同一时期,才能考察另一个指标的变动情况。

13.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期?

在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

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分)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14.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答:时期数列的各项指标值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项指标值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的各项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项指标值不能相加;时期数列的各项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数列的各项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无直接关系。

15.什么是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两者的关系如何?

答: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报告期前一期水平对比的结果,反映现象在前后两期的发展变化,表示现象的短期变动。定基发展速度是各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的对比的结果,定基发展速度是各期内发展的总速度。两者的关系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第一章

1.怎样理解统计的不同涵义?它们之间构成哪些关系?

参考答案:“统计”一词的涵义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统计资料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和统计理论的关系。

2.统计学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1)数量性:从数量上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统计研究的基本特点;统计研究的不是抽象的数量,而是有特定内容的具体数量。统计是在质的规定性下研究与所研究现象内容性质密切联系的具体数量。

(2)总体性:统计是以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统计要对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3)变异性:总体各单位的标志特征由于复杂的随机因素而有不同的表现,它是统计研究的前提。⒊什么是标志和指标?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则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统计指标。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1)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如一个煤炭工业局(公司)的煤炭总产量,是从所属各煤炭工业企业的产量汇总出来的。

(2)指标与标志(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则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反之亦然。

(比如:如果调查研究各分支煤炭工业企业的产量情况,那么分支企业是总体指标,如果转为研究煤炭工业局的总产量情况,那么各分支公司就成了个体标志)

4、什么是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者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数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规模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其特点是指标数值随总体范围的扩大(缩小)而增大(减小)。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对比关系和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其特点是指标数值大小不随总体范围的变化而增减。两者的关系表现为: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而质量指标往往是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的结果。

5、为什么说有变异才有统计?

参考答案:统计中的标志与指标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这种差异称作变异。个体必须在某方面是同质的,这是构成总体的前提,但在其他某些方面又必须是不相同的,即各个个体之间必须存在差异。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变异才有必要进行统计,变异是统计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差异,所要研究的内容都完全一样,那就不需要统计、不需要综合分析了。变异对统计以及具体的统计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章

1.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2.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三种非全面调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选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的选取是根据重点单位的标志总量是否占全部单位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这一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易于确定。抽样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选出来的,不受人的主观因素所影响。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在对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抽选出来的。

(2)调查目的不同。重点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重点单位的调查,掌握总体的基本情况;抽样调查的目的则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算总体的数量特征;作为统一意义上的典型调查,其目的类似于抽样调查。

3.为什么说抽样调查是所有非全面调查中最科学的调查方式?(抽样调查的特征)

参考答案: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以样本的数量特征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其估计结果具有可靠性;存在估计误差,并可加以控制。

4.统计资料整理的作用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

5.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作用是什么?如何选择分组标志?

第三、四章

1.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的是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而平均指标反映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

(2)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是强度相对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既分子是分母(总体单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

2.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点而采用计量单位的指标为实物指标,实物指标能直接反映事物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因而能够具体地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是计算价值指标的基础。但实物指标缺乏对不同类现象的综合性能。

用货币来度量现象计量单位的指标为价值指标,价值指标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能和概括能力,用途广泛;但价值指标脱离了物质内容,比较抽象,有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3.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都是反映经济发展总量的综合指标。二者的区别是:时期指标主要说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累计的总数量,并且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时点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因此时点指标的数值不能累计相加,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也不受时间间隔长短的制约。

4.简述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为什么要研究标志变异指标?什么是标志变动度?测定它的方法有几种?

参考答案:变异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以平均指标为基础,结合运用变异指标是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变异指标的作用有:反映现象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离中趋势;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程度;测定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定性程度。

第五章

1.什么是抽样推断?抽样推断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

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抽样推断是在根据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总体某一现象的数量性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判断。

抽样推断具有以下特点:

(1)抽样推断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2)它是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

(3)它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它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2.什么是随机原则?在抽样调查中为什么要坚持随机原则?

3.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

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有何区别与联系?

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何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二者的区别是:(1)相关分析仅能观察相关的方向和密切程度,但不能指出两变量之间相关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可以根据回归方程用自变量的数值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2)相关分析中的两个变量是对等的。都是随机变量,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而回归分析中两变量不是对等的,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且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是给定的量。

二者的联系是:相关分析需要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关系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应建立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3、什么是估计标准误差?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是因变量各实际值与其估计值(回归值)之间的平均差异程度,表明其估计值对各实际值代表性的强弱;其值越小,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越强,用回归方程估计或预测的结果越准确。

第七章

1.时间数列的构成要素及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参考答案:时间数列是由相互配对的两个数列构成的,一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二是反映各个时间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编制原则:(1)时间长短应该前后一致,(2)总体范围应该一致,(3)计算方法应该统一,(4)经济内容应该统一。

2.什么是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二者比较有什么特点?

3.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和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区别:① 两者所说明的问题不同:序时平均数是从动态上表明整个总体在不同时期内的一般水平;一般平均数是从静态上表明总体内部各单位的一般水平;

②计算依据不同:序时平均数是根据时间数列计算的,而一般平均数通常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③计算方法不同:序时平均数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和时期的项数计算的;一般平均数是根据同一时期的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计算的。

共同点: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差异抽象化。

4.水平法和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什么不同?

5.什么叫长期趋势?研究长期趋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第八章

1.简要说明指数的概念及作用

参考答案:指数是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差异)程度的(特殊)相对数。

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分析在现象总体的变动中,各构成因素影响的大小;通过指数数列,可以显示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2.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的作用?在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期?

参考答案:在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计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2.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有何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解决复杂总体不能同度量问题的基本思路不同。综合指数的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的特点是“先对比后综合”;(2)运用资料的条件不同。综合指数要求全面的资料,平均指数既可用于全面资料,也可用于非全面资料;(3)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不同。平均指数除作为综合指数变形加以应用的情况外,主要是用以反映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一般不用于因素分析,综合指数因用以对比的总量指标有明确的经济内容,因此在经济分析中,不仅用于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而且用以因素分析,表明因素变动对结果变动影响的程度。

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主要联系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之间有变形关系,平均指数可以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加以应用。

3.什么是指数体系?因素分析与指数分析的关系如何?因素分析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数所组成的数学关系式叫做指数体系。因素分析只有借助于指数体系,才能来分析复杂现象变动中各种因素变动发生作用的影响程度。因素分析的内容包括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相对数分析是指数体系间乘积关系分析,指数分析一般就是指这种分析;绝对数分析是指指数体系中分子与分母差额关系的分析。

4.指数体系中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如何理解?

在指数体系中,总变动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从相对量来看,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乘积

从绝对量来看,总变动指数对应的绝对变动量等于各因素指数引起的绝对变动量之和

(2)(pqpq)1100

(qpqp)(pqpq)绝对数的对等关系10001101

篇2:【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1.简述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账户是各会计主体按照会计科目开设在账簿中,具有一定的结构,用以记录某一项经济业务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户头。会计科目只是包含一定经济业务内容的项目,不存在结构。

2.简述利润表可以提供的信息,利润表可以提供的信息有:

1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全部收入,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

2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费用和支出,包括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外支出;

③全部收入与支出相抵后计算出企业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总额。

3.简述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固定资产”项目的具体填列方法。

(9)“存货”项目 本项目应根据“物资采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包装物”“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生产成本”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减去“代销商品款”“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17)固定资产”项目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本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4.简述原始凭证的主要内容,(1)原始凭证的名称;

(2)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

(3)填制单位的名称或填制人姓名;

(4)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签章;

(5)接受原始凭证单位名称;

(6)经济业务内容;

(7)经济业务的数量、单价、计量单位和金额。

5.简述账实核对的含义及内容。

(三)账实核对、账实核对是指将会计账簿记录与财产物姿、款项等的实际结存数核对,做到账实相符,以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内容:

(1)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与现金实际库存数核对相符;

(2)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定期与银行对账单相核对;

(3)各项固定资产、存货、有价证券等财产物资明细账的账面余额与实物实存数量相互核对相符。

6.简述记账凭证包括的主要内容。

(1)记账凭证的名称;

(2)填制凭证的日期和凭证编号;

(3)经济业务的内容摘要;

(4)账户名称、借贷方向和金额;

(5)记账符号;

(6)原始凭证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必须在记账凭证上填写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两者必须相符;

(7)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签章,收款和付款记账凭证还应当有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7.简述更正错账的方法及其适用情况。

(一)划线更正法

在结账之前,如果发现账薄记录中的数字或文字有错误,但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即过账时发生数字或文字上的笔误或数字计算有错误,应采用划线更正法。

(二)红字更正法

红字更正法又称红字冲账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记账凭证的会计科目用错、方向记错和数字多记等造成的账簿记录错误的更正。

(三)补充登记法

补充登记法适用于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正确,但所填金小于应记金额的情况-。

8.简述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项目包括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项目主要有: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2收到的税费返还;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会计分录例题

计算题

大概率是这样的分配题,那个绿色框框里的是公式,看不懂的直接结合下面两道例题

篇3:【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题型:单选12分;多选8分;判断每题10分;简答题20分;计算题50分。单选、多选、判断复习内容见学习指导书及平时作业;计算复习见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及平时作业。统计学原理复习要求

题型:单选12分;多选8分;判断每题10分;简答题20分;计算题50分。单选、多选、判断复习内容见学习指导书及平时作业;计算复习见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及平时作业。第一部分 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

1.考试时间及题型 2008年1月12日(周六)上午11:00-12:30 单项选择(6题×2分=12分)多项选择(4题×2分=8分)判断正误(5题×2分=10分)简答题(2题×10分=20分)计算题(3题,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闭卷考试,可以带计算器。

2.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占30%(含中央电大四次作业),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得参加本次终结性考试。

3.如何利用资料进行复习。

教材是最基本的复习依据。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当中所规定的考试的范围认真复习和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做学习指导书和作业的题目。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它分为考核说明和各章的复习题。考核说明规定了所学的内容当中哪些是属于一般的了解的,哪些是掌握的,哪些是熟练掌握的。用这这四种复习资料就完全够了。另外,在试卷的后面所有的课程所涉及的常用公式都附上去了。实际上也是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一种尝试。统计学原理课程有它的特殊性,既有概念的理解,也有方法的掌握。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家掌握方法的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很多时候都是落到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上。相关公式的记忆不是很关键的,而在于要根据资料和研究目的进行恰当的公式选择。在平时的四次作业中每一章重点掌握的公式以名词形式出现,其目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们对公式本身的建立和应用的理解。第二部分 各章复习内容

第一章 统计总论

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概念、特点及分类。

5.国家统计的职能 第二章 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的种类

3.统计调查方案的构成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

3.统计分组的关键

4.统计分组的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变量分组的方法

5.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

变量数列的编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当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 组距 = 全距÷组数 全距 =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第四步:确定组限。(第一组的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注意:不同方法确定的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的区别),计算频率,并编制统计表。

间断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的原则汇总。

重叠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汇总。因为有了“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实际工作中,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的方法。

6.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第四章 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

2.相对指标的概念、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包括: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4.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第五章 抽样估计

1.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内容。

2.有关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和统计量 样本容量、样本个数

3.抽样误差的一般概念及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教材P178

4.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抽样平均数、抽样成数平均误差

5.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6.抽样误差概率度的含义及确定方法。

7.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的要素及估计方法。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

总体参数(平均数及成数)区间估计的方法: 抽样推断中有关的内容最后都集中在根据具体资料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上。在根据资料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时,首先要对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要清楚,然后是有关区间估计的概念、方法。

8.简单随机抽样重复抽样条件下必要样本单位数的计算。第七章 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概念和相关的种类。

2.相关系数的作用、性质和计算方法。计算相关系数的简化式:教材P276

3.回归分析的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方程参数a、b的含义。回归直线方程 式中:y是y的估计值,a代表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表示直线的斜率,又称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涵义是,当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增加值。当b的符号为正时,表示两个变量是正相关,当b的符号为负时,表示两个变量是负相关。a、b都是待定参数,可以用最小平方法求得。第八章 指数分析

1.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指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

(2)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3)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2.总指数的作用及编制方法。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有两种: 综合指数: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综合变动情况及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综合变动情况及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3.平均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及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及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1.动态数列的概念及种类

2.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时期数列 间断时点数列条件下计算的两种情况: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3.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速度指标包括:发展速度、增长量、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说明的是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若干倍。

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之差。平均增长量 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三部分 题型讲解----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的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的复习

在复习时首先对各种题目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以教材为依据。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题型、难度、出题的样式可以看学习指导书,那上面所列的所有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是复习的参照依据。

二、判断题的复习

判断题的难度及内容可以以中央电大编辑部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蓝色小册子、学习指导书及平时作业为复习的范围和样本。

三、简答题的复习

1.简述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简述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3.简述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内容。

4.简述变量(数量标志)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5.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6.简述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7.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期?

8.简要说明回归直线方程中待定参数a.b的含义。

9.平均指数的基本含义和计算形式是什么?

10.简要说明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概念及特点。

四、计算分析题的复习

要求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计算参考作业及期末复习指导。

1.根据所给资料分组并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根据整理表计算算术平均数.

2.根据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指标、计算变异指标比较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3.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计算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根据要求进行平均数(成数)的区间估计及总数的区间估计。

4.计算相关系数;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系数的含义;利用建立的方程预测因变量的估计值。

5.计算数量指数及质量指数并同时指出变动绝对值、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6.根据资料计算动态数列序时平均数(相对数与平均数动态数列);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指标公式计算期末水平。

有兴趣的同学在复习完了相关的知识后,可以来试试做下面的题目,看自己能给自己多少分

1。某地区历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粮食产量(万斤)300 472 560 450 700 要求:

(1)计算各年的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

(2)计算2001年-2005年该地区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量和粮食产量 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3)如果从2005年以后该地区的粮食产量按8%的增长速度发展,2010年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将达到什么水平?

2。甲生产车间3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 30 26 42 41 36 44 40 37 37 25 45 29 43 31 36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34 38 46 43 39 35 要求:

(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整理编制次数分布表。

(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和标准差。

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品种 价格(元/斤)甲市场成交额(万元)乙市场成交量(万斤)甲 1.2 1.2 2 乙 1.4 2.8 1 丙 1.5 1.5 1 合计 — 5.5 4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工人数(人)10—20 15 20—30 38 30—40 34 40—50 13 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4.某工厂有1500个工人,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出50个工人作为样本,调查其月平均产量水平,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524 534 540 550 560 580 600 660 工人数(人)4 6 9 10 8 6 4 3 要求:(1)计算样本平均数和抽样平均误差(重复与不重复)(2)以95.45%的可靠性估计该厂工人的月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区间。

5.采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在2000件产品中抽查200件,其中合格品190件.要求:(1)计算合格品率及其抽样平均误差(2)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t=2)对合格品率和合格品数量进行区间估计。

6. 某企业上半年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资料如下: 月

份 产量(千件)单位成本(元)1 2 73 2 3 72 3 4 71 4 3 73 5 4 69 6 5 68

要求:(1)计算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2)配合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变动多少?

(3)假定产量为6000件时,单位成本为多少元?

篇4:统计学 简答题

答:统计一般有三种含义 既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2、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区别与联系?

答: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特征的。区别: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联系: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有许多的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也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准值汇总而来的。

3、简述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相互关系。

答:(1)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2)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性任务的改变,同单位可以是总体也可以是总体单位。

4、重点调查抽样调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是都是专门调查,非全面调查。

5、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而填报单位则是负责上报调查资料的单位。联系:两者有时是一致的。

6、影响频数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组距与组数组限与组中值。

7、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两种平均数都是所有变量值的代表数值。不同点:序时平均数在不同时间上指数值的差别,是从动态上说明现象一般水平,一般平均数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差别,是从静态上说明现象的一般水平。

8、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什么不同?

答:时期数列的指标数是连续计算的,时点数列的指标值是间断的。时期数列的指标值可直接相加时点数列则不能。

9、指数体系中的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如何理解?

答:1.总因数指数等于影响它的各个分因数指数的乘积。2.总因数的差额等于影响它的各个分因数差额的总和。

10、评价指标指数和评价指标对比指数有何区别?

答:平均指数从条件意义上来说是综合指数的变形,而评均指标指数是研究两个时期的平均指标本身变动程度的指数。

11、什么事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

答:抽样误差是指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别。影响因素有1.全级总体标志的变动程度。2.抽样单位数的多少。3抽样组织的方式。

12、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上一篇:专职安全员c本复习题下一篇:汽车电商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