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三-四答案

2024-04-23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三-四答案(精选5篇)

篇1: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三-四答案

《统计学原理》作业(四(第八~第九章

一、判断题

1、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

2、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

3、因素分析内容包括相对数和平均数分析。(×

4、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

5、若将2000~2005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

6、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乘积。(×

7、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A。A、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A。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3、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B。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4、销售价格综合指数∑

∑ 1 1 1 p q p q 表示(C。

C、报告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5、在销售量综合指数∑∑0 01p q p q 中,0 001p q p q ∑ ∑-表示(B。

B、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6、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时,其特定的权数是(D。

7、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时,其特定的权数是(A。、、00p q D 11p q A

8、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增加2%,则企业工资总额增长(B。B、7.1%

9、根据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C。C、简单算术平均法

10、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D。D、首末折半法

11、已知某企业1月、2月、3月、4月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195人、193人和201人。则该企业一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为(B。B、(190+195+193/3

12、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C。C、定基发展速度

三、多项选择题

1、指数的作用是(ABE。

A、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 B、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 C、反映现象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

D、反映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水平

2、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CD E。

C、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D、职工劳动生产率指数

E、单位成本指数

3、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CD。

A、工业总产值指数 C、职工人数指数 D 产品总成本指数

4、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A

B。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数

5、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一种(BCD。B、总指数 C、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加权平均数

6、下面哪几项是时期数列(BC。B、我国历年新增人口数

C、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

7、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可采用的公式有(ABC D。A、n a ∑ B、1 2 1 21321-++++n a a a a n C、∑--++++++f

f a a f a a f a a n n n 1 123212 12 22 D、b a c =

8、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可采用的公式有(ABC。A、n x π B、n n a a 0 C、n R

9、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ABD。A、两者都属于速度指标

B、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D、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10、累积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ABDE。A、前者基期水平不变,后者基期水平总在变动

B、二者存在关系式:逐期增长量之和=累积增长量D、根据这两个增长量都可以计算较长时期内的平均每期增长量 E、这两个增长量都属于速度分析指标

四、简答题

1、写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公式,并说明同度量因素固定时期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答:数量指标指数 ∑∑= 01p q p q K q ,质量指标指数 ∑∑= 1 011q p q p K p 确定同度量因素固定时期的一般方法是: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应以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基期;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应以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报告期。

2、平均数指数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试列式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平均数指数必须在特定权数的条件下才能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基期总值(00q p 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报告期总值(11q p 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列式证明如下: = ==∑∑∑∑0 0000 1 0000p q p q q q p q p kq K q ∑∑0 01p q p q , ∑∑∑∑= = 1 10 1 111 1111 q

p p p q p k q p q p K p ∑∑= 1 011q p q p

3、什么是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写出时期数列和间断时点

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公式。

答:时期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总量的时期指标构成的动态数列。时点数列是指由反映在某一瞬间总量的时点指标构成的动态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以下特点:(1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时期数列各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不能直接相加;(3时期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公式: n a a ∑=

间断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 ∑⨯+++⨯++⨯+=

--f f a a f a a f a a a n n n 1 1232121222(间隔不等 121 2 1121-+++=-n a a a a a n n(间隔相等

4、写出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累积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的计算公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计算公式:定基发展速度0a a k : 01a a ,02 a a ,…,0a a n

环比发展速度 1-k k a a : 01a a ,12 a a ,…,1-n n a a 累积增长量 0a a k-: 01a a-,02a a-,…,0a a n=+--

要求:(1计算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指数以及由于单位成本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2计算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以及由于产量变动而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3利用指数体系分析说明总成本(相对程度和绝对额变动的情况。解:(1单位成本指数: % 04.9648000 46100 ***02000750005.4120081 11==⨯+⨯+⨯⨯+⨯+⨯= = ∑∑q p q p K p

单位成本变动影响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011万元-=-=-∑∑q p q p(2产量总指数: % 29.11442000 48000 ******1200100 10==⨯+⨯+⨯⨯+⨯+⨯= = ∑∑q p q p K q 产量变动影响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001万元=-=-∑∑p q p q(3因素分析:∑∑∑∑∑∑⨯ = 010 1 110 11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29.114%04.96%76.109⨯=((∑∑∑∑∑∑-+-=-0010101100 1 1 q p q p q p q p p q p q 万元万元万元600019004100+-=

3、某公司三种商品销售额及价格变化资料如下:

要求:(1计算三种商品价格总指数和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额变动绝对额;(2计算三种商品销售额总指数及销售额变动绝对数;(3计算三种商品销售量指数和销售量变动引起的销售额变动绝对数。解:(1价格总指数 % 74.10569.19382050 1.1120095.020002.*** 111==++++= = ∑∑p p

k q p q p K 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额变动绝对额(31.1111 111万元=-∑ ∑p

k q p q p(2销售额总指数 % 58.1201700 2050 ***006500 011==++++= = ∑∑q p q p K R 销售额变动绝对数(3500011万元=-∑∑ q p q p(3 KR=Kp ×Kq 销售量指数 %

03.114%74.105% 58.120== q K 销售量的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额:350-111.3=238.69(万元

4、某工业企业资料如下:

试计算:(1一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2一季度平均劳动生产率。解:(1 一季度月平均总产值 180 3 200160180=++==∑n a a 万元

一季度月平均工人数60032600 6205802600122

121=+ ++=-++++=-n b b b b b n n 人 一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3.0600180=== b a c 万元/人

(2一季度平均劳动生产率=9.03.033=⨯=c 万元/人

5、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资料如下

要求:(1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全期平均增长量;(2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3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4年平均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解: 平均增长量=(94.219 5 7.1099 0万吨 = =-n

a a n平均发展速度 = =0356.1 3.5760 6860 5 = =n n a a x 103.56%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3.56%

6、(1某地区粮食产量2000~2002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3,2003~2004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5,2005年比2004年增长6%,试求2000~2005年六年的平均发展速度;(2已知2000年该地区生产总值为1430亿元,若以平均每年增长8.5%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生产总值将达到什么水平? 2 6 解:(1)2000~2005 年六年的平均发展速度 104.2% n 10(2)2010 年生产总值

=1430×108.5% =3233.21(亿元)

篇2: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三-四答案

一、判别题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讨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目方面。(×)

2、统计查询拜访过程中采用的年夜量察看法,是指必需对研讨对象的一切单元停止查询拜访。(×)

3、周全查询拜访包罗普查和统计报表。(√)

4、统计分组的关头是肯定组限和组距(×)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元。(×)

6、我国的生齿普查每十年停止一次,因而它是一种连续性查询拜访办法。(×)

7、对全同各年夜型钢铁消费基地的消费状况停止查询拜访,以控制全国钢铁消费的根本状况。这种查询拜访属于非周全查询拜访。(√)

8、对某市工程手艺人员停止普查,该市工程手艺人员的工资收入程度是数目标记。√

9、对我国首要粮食作物产区停止查询拜访,以控制全国首要粮食作物发展的根本状况,这种查询拜访是重点查询拜访。√

10、我国生齿普查的总体单元和查询拜访单元都是每一小我,而填报单元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某地域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讨这些企业的产物消费状况,总体单元是(C)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物;D、全数工业产物

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消费运营成果年报呈报时候规则在2004年1月31日,则查询拜访刻日为(B)。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3、在全国生齿普查中(B)。

A、男性是质量标记 B、人的春秋是变量

C、生齿的均匀寿命是数目标记 D、全国生齿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主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查询拜访中,查询拜访单元与填报单元分歧的是(D)A、企业设备查询拜访 B、生齿普查 C、乡村耕地查询拜访 D、工业企业近况查询拜访

6、抽样查询拜访与重点查询拜访的首要区别是(D)。

A、作用不同 B、组织体例不同 C、灵敏水平不同 D、拔取查询拜访单元的办法不同

7、下列查询拜访属于不连续查询拜访的是(A)。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物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发卖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商业额

8、周全查询拜访与非周全查询拜访的划分是以(C)

A、时候能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获得的材料能否周全来划分的;

C、查询拜访对象所包罗的单元能否完整来划分的; D、查询拜访组织范围的巨细来划分的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质量标记分组(B)

A、企业按年消费才能分组 B、产物按种类分组 C、家庭按年收入程度分组D、生齿按春秋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

1、总体单元是总体的根本组成单元,是标记的直接承当者。因而(ABD)

A、在国营企颐魅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元;

B、在工业总产置魅这个总体下,单元总产值就是总体单元;

C、在全国总生齿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生齿就是总体单元;

D、在全数工业产物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物就是总体单元;

E、在全数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元。

2、在对工业企业消费设备的查询拜访中(BCE)

A、全数工业企业是查询拜访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数消费设备是查询拜访对象;

C、每台消费设备是查询拜访单元; D、每台消费设备是填报单元;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元

3、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手艺上有不同请求,假如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办法应是(A)

A、300人以下,300-500人 B、300人以下,300-500人(不含300)

C、300人以下,301-500人 D、300人以下,310-500人 E、299人以下,300-499人

4、在工业普查中(BCE)。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元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械台数是连续变量 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5、以部属于离散变量的有(BE)。

A、进口的粮食数目 B、洗衣机台数 C、每千人病院床位数 D、人均粮食产量

E、城乡集市个数

6、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ACD)。

A、根本建立投资额 B、岛屿个数 C、国平易近消费总值中三次财产比例

D、居平易近糊口费用价钱指数 E、就业生齿数

四、简答题

1、“统计”一词有哪几种寄义?

答:统计有三种了解:统计工作,统计材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材料是统计过程与勾当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理论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

统计学研讨的对象是统计研讨所要认识的客体。

2、什么是变量?举例阐明离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答:变异标记能够是质量标记,也能够是数目标记。变异标记又被称为变量,即变量泛指一切可变标记,既包罗可变的数目标记,也包罗可变的质量标记。在统计中的变量是用于阐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如“商品发卖额”、“受教育水平”、“产物的质量品级”等都是变量。变量的详细数值表现称为变量值。比方商品发卖额能够是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等等,这些数字就是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详细表现。

举例离散变量:对家庭总体按家庭成员数分为以下几组:一小我的,两小我,三小我的,四小我的,五小我的,六小我的组,这里“两个”“三个”等,就是单项式分组的组称号,具有离散型数目特征

举例连续变量因为不克不及逐个罗列变量值,帮不克不及作单项式分组,只能停止组距式分组。如,工人按工资分组,可作如下组距式分组:1300~1400元,1400~1500元,1500~1600元等。

3、请分别阐明普查与抽样查询拜访的特性

答:普查是特地组织的、普通用来查询拜访属于必然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目的周全查询拜访。普查的特性:(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查询拜访。由于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目在短期内常常变更不年夜,不需做连续注销。(2)普查是周全查询拜访。它比任何其它查询拜访办法都更能控制周全、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根本统计材料。(3)普查能处理周全统计报表不克不及处理的问题。由于普查所包罗的单元、分组目次、指标内容比按期统计报表更广范、更细致,所以能获得更详尽的周全材料。(4)普查要消耗较年夜的人力、物力和时候,因此不克不及经常停止。

抽样查询拜访的特性:(1)抽样查询拜访是一种非周全查询拜访,但其目的是要经过对局部单元的查询拜访结果来揣度总体的数目特征。(2)抽样查询拜访是依照随机准绳从全数总体单元中来抽选查询拜访单元。所谓随机准绳就是总体中查询拜访单元确实定完整由随机要素来决议,单元当选与不当选不受客观要素的影响,包管总体中每一单元都有同等的当选可能性。

4、查询拜访计划包罗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统计查询拜访计划的内容包罗:(1)肯定查询拜访使命与目的;(2)肯定查询拜访对象与查询拜访单元;(3)肯定查询拜访项目;

(4)肯定查询拜访时候和查询拜访刻日;(5)拟定查询拜访计划的组织施行计

5、请依据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总结变量分派数列编制的步调

①将原始材料按其数值巨细从头摆列

只要把得到的原始材料按其数值巨细从头摆列次第,才干看出变量散布的集中趋向和特性,为肯定全距,组距和组数作准备.②肯定全距

全距是变量值中最年夜值和最小值的差数.肯定全距,首要是肯定变量值的变更规模和变更幅度.假如是变更幅度不年夜的离散变量,即可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假如是变量幅度较年夜的离散变量或者是连续变量,就要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③肯定组距和组数

前面曾经引见过组距数列有等距和不等距之分,应视研讨对象的特性和研讨目的而定.组距的巨细和组数的几,是互为前提和相互限制的.当全距必然时,组距年夜,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在实践应用中,组距应是整数,最好是5或10的┞符倍数.在肯定组距时,必需思索原始材料的散布情况和集中水平,留意组距的同质性,特别是对带有基本性的质量界线,毫不能混杂,不然就落空分组的意义.在等距分组前提下,存在以下关系: 组数=全距/组距 ④ 肯定组限

组限要依据变量的性质来肯定.假如变量值相对集中,无特年夜或特小的极端数值时,则采用杜口式,使最小组和最年夜组也都有下限和上限;反之,假如变量值相比照较分散,则采用启齿式,使最小组只要上限(用“XX以下”暗示),最年夜组只要下限(用"XX以上暗示).假如是离散型变量,可依据详细状况采用不堆叠组限或堆叠组限的暗示办法,而连续型变量则只能用堆叠组限来暗示.在采用杜口式时,应做到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年夜组的上限高于最年夜变量值,但不要过于悬殊.⑤ 编制变量数列

颠末统计分组,明白了全距,组距,组数和组限及组限暗示办法今后,就能够把变量值归类摆列,最后把各组单元数经综合后填入响应的各组次数栏中.6、统计表由哪几个局部组成?答:统计表由题目、横行和纵栏。数字材料等局部组成的。题目分为三种:总题目是表的称号,放在表的上端:横行题目或称横标目,写在表的左方;纵栏题目或称纵标目写的表在上方。统计表的内容包罗主词和宾词两个局部。

五、计较题

1、某家商场想理解顾客对商场各方面的称心状况。详细想理解如下状况: a.顾客的布景信息。

b.顾客对该商场的总体称心状况。

c.顾客对商场在效劳、设备、商质量量等方面的称心状况。d.顾客的忠实度状况。e.顾客对埋怨处置的称心状况。f.顾客的定见。请求:

(1)设计出一份查询拜访计划。

(2)你以为这项查询拜访采纳哪种查询拜访办法比拟适宜?

(3)设计一份查询拜访问卷。答:本人上书或网上查找,必需写上

2、某工业局所属各企业工人数如下:555 506 220 735 338 420 332 369 416 548 422 547 567 288 447 484 417 731 483 560 343 312 623 798 631 621 587 294 489 445 试依据上述材料,请求:

篇3: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三-四答案

1、“统计”一词有哪几种含义?

答:统计有三种理解: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

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

2、什么是变量?举例说明离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答:变异标志可以是品质标志,也可以是数量标志。变异标志又被称为变量,即变量泛指一切可变标志,既包括可变的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的品质标志。在统计中的变量是用于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如“商品销售额”、“受教育程度”、“产品的质量等级”等都是变量。变量的具体数值表现称为变量值。比如商品销售额可以是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等等,这些数字就是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举例离散变量:对家庭总体按家庭成员数分为以下几组:一个人的,两个人,三个人的,四个人的,五个人的,六个人的组,这里“两个”“三个”等,就是单项式分组的组名称,具有离散型数量特征

举例连续变量由于不能一一列举变量值,帮不能作单项式分组,只能进行组距式分组。如,工人按工资分组,可作如下组距式分组:1300~1400元,1400~1500元,1500~1600元等。

3、请分别说明普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2)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范、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抽样调查的特点:(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2)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

4、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1)确定调查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5)制定调查方案的组织实施计

5、请根据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总结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

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只有把得到的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顺序,才能看出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特点,为确定全距,组距和组数作准备.②确定全距

全距是变量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数.确定全距,主要是确定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如果是变动幅度不大的离散变量,即可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如果是变量幅度较大的离散变量或者是连续变量,就要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③确定组距和组数

前面已经介绍过组距数列有等距和不等距之分,应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而定.组距的大小和组数的多少,是互为条件和互相制约的.当全距一定时,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在实际应用中,组距应是整数,最好是5或10的整倍数.在确定组距时,必须考虑原始资料的分布状况和集中程度,注意组距的同质性,尤其是对带有根本性的质量界限,绝不能混淆,否则就失去分组的意义.在等距分组条件下,存在以下关系: 组数=全距/组距 ④ 确定组限

组限要根据变量的性质来确定.如果变量值相对集中,无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时,则采用闭口式,使最小组和最大组也都有下限和上限;反之,如果变量值相对比较分散,则采用开口式,使最小组只有上限(用“XX以下”表示),最大组只有下限(用"XX以上表示).如果是离散型变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重叠组限或重叠组限的表示方法,而连续型变量则只能用重叠组限来表示.在采用闭口式时,应做到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高于最大变量值,但不要过于悬殊.⑤ 编制变量数列

经过统计分组,明确了全距,组距,组数和组限及组限表示方法以后,就可以把变量值归类排列,最后把各组单位数经综合后填入相应的各组次数栏中.6.某家商场顾客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出生日期:

A、1985年以后 B、1975年-1985年 C、1965年至1975年 D、1955年至1965年 E、1955年以前

3、您家中的人口情况: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E、5人或以上

4、您每周来商场的购物频率

A、每周1次 B、每周2-3次 C、每周4到5次、D、每周大于5次 E、不足一次

5、您的月收入

A、1000元以下 B、1000-2000元 C、2000-3000元 D、3000元-5000元 E、5000元以上

6、您认为商场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A、服务不周到 B、价格偏贵 C、货物陈列不合理 D、促销打折活动少 E、交通不便利 F、宣传不够 G、其他原因(请填写)

7、您对商场的环境的认可度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不好 E、很差

8、您或您认识的人在商场买过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吗? A、有过 B、没有

9、您到商场购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离家近、方便 B、价格低廉 C、环境优美 D、服务周到 E、质量可靠产品齐全 F、其他(请填写)

10、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为100元,商场跟其他地方的价格相同,你会到我们这里来购物吗? A、肯定会 B、也许会 C、也许不会 D、肯定不会 E、其他

11、您对商场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是?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不好 F、很差

12、您对商场现在经营的品类中,哪些比较满意?

A、超市商品 B、百货类商品 C、家电类商品 D、家具窗帘类 E、其他

13、您对周围的商场最满意的是哪家?

A、某家广场 B、商场 C、利群 D、泰客隆 E、胜大 F、某家商城 G、其他

14、您对本商场提供的销售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A、满意 B、较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很差

15、您对商场还有什么建议及意见?

16、问卷填写时间 填写位置 填写人

1、什么是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借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2、什么是平均指标?在统计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主要用于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平均指标是最常用的一种综全指标。

作用:第一、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面的集中趋势。第二、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的发展水平,用于说明生水平、经济效益或工作质量的差距。第三、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此外,平均指标经常被作为评价事物和问题决策的数量标准或参考。

3、什么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什么?请写出标准差异系数的计算公式

答:变异系数: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有平均指标相同的讲师单位,也就是与各单位标志值的讲师单位相同。

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必须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这时就要计算变异系数。

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

V6=6/¯x

4、请分别写出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分别说明其应用条件。答:①简单算术平均数 它适用于未分组的统计资料;如果已知各单位标志值和总体单位数,可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②加权算术平均数 ,它适用于分组的统计资料,如果已知各组的变量值和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则可用加权算术平均数。③调和平均数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由于缺乏总体单位数资料,而不能直接计算平均数,这时就可以采用调和平均数。

四、简答题

1、例子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答:如果研究的对象是100人,这100人就是总体。从中抽取10人做研究,那就是样本。参数是反映总体统计特征的数字,如这100人的平均身高,方差等等。变量就是反应总体的某些特性的量,如身高。

2、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二者有何关系?写出二者的计算机公式

答:抽样平均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一般水平的指标;而抽样极限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的最大范围的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极限误差是在抽样平均误差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即;二者的区别是:(1)二者涵义不同;(2)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

抽样平均误差=标准差/样本单位数的平方根;抽样极限误差=样本平均数减去总体平均数的绝对值;抽样极限误差是T倍的抽样平均误差。

3、解释相关关系的含义,说明相关关系的特点。答:我们在理解相关关系时,需要区别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函数关系是一一对应的确定关系,例如当银行年利率确定时,年利息额y与存款额x之间就是函数关系,它表现为y=x×r。而相关关系就没有这样确定的关系了,我们把变量之间存在的不确定的数量关系称为相关关系(correlation)。比如家庭的储蓄额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如果发现家庭储蓄额随家庭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它们并不是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变化的,由于可能还会有其他很多较小的因素影响着家庭储蓄这个变量,因此这其中可能会有高低的偏差,这种关系就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函数关系。

相关关系的特点是,一个变量的取值不能由另一个变量惟一确定,当变量x取某一个值时,变量y的取值可能有几个。对这种关系不确定的变量显然不能用函数关系进行描述,但也不是无任何规律可循。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观察与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变量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

4、请写出计算相关系数的简要公式,说明相关关系的取值范围及其判断标准? 答:相关系数的简要公式:

1)相关系数的数值范围是在 –1 和 +1 之间,即时,时为正相关,时为负相关。

2)当

时,x与y完全相关;两变量 是函数关系; 微弱相关 低度相关 当

时,x与y不完全相关

(存在一定线性相关)显著相关 高度相关 当 时,x与y不相关

5、拟合回归程yc=a+bx有什么前提条件? 在回归方程yc=a+bx,参数a,b 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答:1)拟合回归方程 的要求有:1)两变量之间确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两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必须是显著相关以上;3)找到全适的参数a,b使所确定的回归方程达到使实际的y值与对应的理论估计值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

2)a的经济含义是代表直线的起点值,在数学上称为直线的纵轴截距,它表示x=0时y常项。

篇4:统计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全部工业产品

2、某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 A )。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

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 )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

D、人口按年龄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

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 ABD )

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B、在工业总产值这个总体下,单位总产值就是总体单位;

C、在全国总人口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人口就是总体单位;

D、在全部工业产品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品就是总体单位;

E、在全部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位。

2、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 BCE )

A、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 D、每台生产设备是填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3、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如果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方法应是( A )

A、300人以下,300-500人 B、300人以下,300-500人(不含300)

C、300人以下,301-500人 D、300人以下,310-500人 E、299人以下,300-499人

4、在工业普查中( BCE )。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5、以下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BE )。

A、进口的粮食数量

B、洗衣机台数

C、每千人医院床位数

D、人均粮食产量 E、城乡集市个数

6、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 ACD )。

A、基本建设投资额

B、岛屿个数

C、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

D、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E、就业人口数 四、简答题

1、“统计”一词有哪几种含义?

答:统计有三种理解: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三者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 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

2、什么是变量?举例说明离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答:变异标志可以是品质标志,也可以是数量标志。变异标志又被称为变量,即变量泛指一切可变标志,既包括可变的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的品质标志。在统计中的变量是用于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如“商品销售额”、“受教育程度”、“产品的质量等级”等都是变量。变量的具体数值表现称为变量值。比如商品销售额可以是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等等,这些数字就是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 举例离散变量:对家庭总体按家庭成员数分为以下几组:一个人的,两个人,三个人的,四个人的,五个人的,六个人的组,这里“两个”“三个”等,就是单项式分组的组名称,具有离散型数量特征

举例连续变量由于不能一一列举变量值,帮不能作单项式分组,只能进行组距式分组。如,工人按工资分组,可作如下组距式分组:1300~1400元,1400~1500元,1500~1600元等。

3、请分别说明普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

(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

(2)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

(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范、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

(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抽样调查的特点:

(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

4、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

(1)确定调查任务与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制定调查方案的组织实施计

5、请根据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总结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

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只有把得到的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顺序,才能看出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特点,为确定全距,组距和组数作准备.

②确定全距

全距是变量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数.确定全距,主要是确定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如果是变动幅度不大的离散变量,即可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如果是变量幅度较大的离散变量或者是连续变量,就要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③确定组距和组数

前面已经介绍过组距数列有等距和不等距之分,应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而定.

组距的大小和组数的多少,是互为条件和互相制约的.当全距一定时,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在实际应用中,组距应是整数,最好是5或10的整倍数.在确定组距时,必须考虑原始资料的分布状况和集中程度,注意组距的同质性,尤其是对带有根本性的质量界限,绝不能混淆,否则就失去分组的意义.

在等距分组条件下,存在以下关系: 组数=全距/组距

④ 确定组限

组限要根据变量的性质来确定.如果变量值相对集中,无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时,则采用闭口式,使最小组和最大组也都有下限和上限;反之,如果变量值相对比较分散,则采用开口式,使最小组只有上限(用“XX以下”表示),最大组只有下限(用"XX以上表示).如果是离散型变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重叠组限或重叠组限的表示方法,而连续型变量则只能用重叠组限来表示.

在采用闭口式时,应做到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高于最大变量值,但不要过于悬殊.

⑤ 编制变量数列

经过统计分组,明确了全距,组距,组数和组限及组限表示方法以后,就可以把变量值归类排列,最后把各组单位数经综合后填入相应的各组次数栏中.

6、统计表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篇5: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背影资料:香港《问责制主要官员守则》有关条款

1.3本守则并没有尽录主要官员的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或应有行为。反之,守则提供在某些情况下恰当行为的指引。至于未有订明的情况,主要官员须根据守则内订明的原则自行判断,应采取何种最有效的方法去维护最高标准。如有疑问,主要官员应征询行政长官的意见。

5.1主要官员须避免令人怀疑他们不诚实、不公正或有利益冲突。

5.4主要官员在执行公职时,如个人利益可能会影响、或被视为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均须向行政长官报告。

结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

(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联系实际讨论作为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的舆论监督所具有的功能及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讨论提纲,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的讨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个人讨论提纲: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舆论监督不是新闻监督,但舆论和新闻是紧密相连的。新闻媒体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工具,但新闻本身并不就是舆论,所以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①舆论监督最大的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②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③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④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⑤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联系实际的例子: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阅读一本政治类著作(可以参考《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中所开列的书目或者是政治学原理网络课程)并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政治作为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也是一个可以广泛延伸的概念.就范围而言,从几个人组成的小型团体,到社区组织、行业协会和其他自治团体,再到国家、地区或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组织和活动,几乎无不带有政治性质,”家庭政治”、”办公室政治”、”政府政治”、”非政府政治”、”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等概念的使用,正表明了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和普遍存在.政治,让我们”伟大”,也让我们”渺小”.拥有政治权力就拥有了资源,当我们获得绝对权力的时候,我们更可以为所欲为,体验君临天下的感受,享受运用权力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可以成就英明伟大的事业而名垂青史;我们可以进入随心所欲的”创作”境界而直观其效;我们可以高坐门庭若市的殿堂,去玩味每一个到访者的求助眼神;我们也可以前呼后拥地出巡,体恤民情,去赢得慈济博厚爱民如子的颂扬.政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政治的科学。而政治在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这些都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学同时又是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的。它要求对于政治现象的描述和对于政治表征的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

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政治学原理课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分析方法,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现实的理论能力,进而深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思想理论意义;同时,它也为学生学习政治学专业的系列课程提供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他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贯穿于这些课程的学习之中,进而深入领会和把握其他政治学专业知识具有思想方法论意义。因此,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类和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认识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训练的起点

《政治学原理》是对于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是政治学科的理论灵魂和思想精华,是政治学科建设水平的标志。

在政治学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建设中,政治学原理是这些体系大厦的理论基石,从基础意义上决定着政治学研究的性质、特点、方向和方法,规定着政治学学科的基本范围和内部结构,规约着政治学各分支领域和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程度、规范着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角度、观点及其社会政治功能,因此,政治学原理实际上是政治学学科的理论总纲。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根据他的观

点,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所谓”正义”?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一是政治从业人员.社会需要职业政治家.这样的政治家具有现代的政治理念,开放的胸襟和不断接受新知的能力,有引导国家不断进步的使命感和抱负,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领导大众的智慧.二是政治学从业人员.社会也需要专业的政治学家.这样的政治学家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阐释和发展政治理念,三是普通公民.社会还需要培养理性的成熟的公民.这样的公民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政治生活情景,理智地参与现实政治生活,不受偏激情绪的左右,面对强者不猥琐,面对弱者不欺凌.(1)试论现代社会中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由来

(2)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

(3)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

(4)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5)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

(6)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

(7)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8)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

(9)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

(10)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11)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

(12)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

(13)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

(14)论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

答案2

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是,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在许多方面,所谓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一方面,把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没有制度化、法律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没有切实的保证。另一方面,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地方,监督者必须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你监督你的,他照样干他的,甚至谁监督谁倒霉。因此,要把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关键就在于要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力真正实行起来,保障人民群众有权对搞特权、特殊化,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干部,依法进行检查、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应有的纪律、法律处分。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克服官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官僚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最惧怕的也是群众,一旦群众依法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惊恐不已。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自下而上的审查,即由群众、由被领导者来审查领导者,指出领导者的错误,指出改正这些错误的办法。这种审查是审查工作人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实行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审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怎样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过去有种说法,叫做“各级领导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权力”。让被监督者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就像让老鼠保障猫的权利一样,这种保障只能是一触即破的肥皂泡。群众监督必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官僚主义者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无政府主义的手段来对付官僚主义,从而有效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深信,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一定会大大加强监督作用。

在工矿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如何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代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既是民主监督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搞好群众监督的直接组织者,在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中负有重大责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各级工会要切实发动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更好地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6分)

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根据(权力制约)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3、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国家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4.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5.(政治社团)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6.(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远均不能得分)

1.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宪政民主 D.人民民主

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

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3.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

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 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

4.“第三条路”,指着一种既非资本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新社会民主主义 B.保守主义 C.自由主义 D.后社会主义

5.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C)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6.(B)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7.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

A经济的集中体现 B.要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8.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D)政党的典型。

A核心会议型 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9.民主的限度包括(ACD)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0.(A)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三、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18分)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过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32分)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二是妥协精神;三是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

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3)理性原则, 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

政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政治的科学。而政治在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这些都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学同时又是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的。它要求对于政治现象的描述和对于政治表征的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

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政治学学科构成:政治学基本理论、本国政治、比较政治、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

我国的政治学目前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国际政治五大类来划分其基本内容的:

政治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马恩列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毛泽东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政治管理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等。

政治思想包括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西方当代政治思潮、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等。

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论及监察与监督理论、中国监察和监督制度史、中国选举制度、外国选举制度、一国两制理论等。

行政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学原理、组织理论、人事行政学、行政领导学、公共政策分析、市政学、比例行政学、行政法学、行政学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中国公务员制度、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行政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管理等。

上一篇:阳春三月心情寄语下一篇: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体会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