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院制对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启示——以香港中文大学与韶关学院为例

2022-09-11

一、书院制度的起源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发展, 书院制度在国内高得到广泛重视, 提起书院制度, 我们都有所耳闻, 但却不能真正厘清它的含义。书院是封建社会出现的民间教育机构, 要了解书院制度, 有两个概念需要理清, 一是古代书院制度, 二是现代书院制度。

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产物, 其产生于唐末五代, 此时期“天下大乱, 民不聊生, 读书士子, 穷居草野, 无由出身”, “宋既统一海内, 乱世渐平, 文风日起。士子纷纷要求就学读书, 国家也需要大批人才, 但由于国家仍需要集中力量征讨, 尚无暇文化教育, 也无充足的实力兴学设教, 无法满足士子读书的要求”[1]。唐后期战乱频繁, 国家经历了“安史之乱”等战争以后, 国家由繁荣走向兴衰, 战争的频繁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 这个时候需要一些教育组织来满足文人的求学需要, 一些士大夫聚徒讲学, 此时私人创办的书院便开始建立起来。在清末, 随着官学的发展, 书院制度衰落, 但它仍然对中国教育教学产生巨大影响, 并随着时代的变化, 其内涵不断发展创新, 演变出一套适合现代教育的书院制度, 即现代书院制度。

古代书院制度重视人文与学术并重, 强调德育学问并行。当前高等教育轻视素质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书院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并将此作为学生为学的根本[2]。古代书院制度有另一大特征, 它注重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古代书院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 各派思想可以在此自由争辩, 这种百花齐放, 兼容包并的思想是书院成绩斐然的重要因素, 也是书院的精髓所在[3]。

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 学生的增多造成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 由于教师资源的紧张, 高校招聘以标准化考核教师, 教师花更多时间精力去上课, 却不注重学术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古代书院制度既注重学生的人文与科学教育, 也注重教师的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

二、现代书院制度内涵与特色

根据时代发展对人们科学文化的要求, 在古代书院制度的基础上, 出现了现代书院制度, 其内涵特色与古代书院制度相差甚远。本文主要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介绍现代书院制度。香港中文大学是目前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校, 这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大特色。香港中文大学的其他学院负责学生学科专业方面的事情, 而书院则负责提供通识教育、文体娱乐设施、辅导等活动。书院制度对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起了很大作用, 在学生管理上发挥了很强的优势, 对改善内陆高校的发展有着借鉴作用。香港中文大学在传统的三大学院基础上 (崇基、联合、新亚) , 相继创立逸夫书院、晨兴书院、善衡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与和声书院, 目前港中大校园共有九所书院。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特色, 例如崇基学院, 比较注重宗教对学生的影响, 新亚书院则着重对学生文史哲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培养。

书院制可以让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住在一起, 共同学习、竞赛、娱乐和生活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开拓他们的眼界, 培养他们的能力,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调整专业方向。中大的学院负责学生学科专业方面的事情, 而书院则负责提供通识教育、文体娱乐设施、辅导等活动。书院制就是课堂外学习的环境, 管理学生的一种形式。书院制是一个很融合的环境, 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很融洽, 书院内会举办多种活动活跃课外生活。书院的作用是在除了你本身专业院系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更受欢迎和更友好的社区, 让你有一种归属感。高考志愿确定了你去哪个学院, 但是书院可以让你根据你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学院上课可以让你认识很多同专业的同学, 可以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书院里找到归属感。书院经常举办一些活动, 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和学科交叉学习, 有助于今后的发展;书院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教育, 书院这种小而紧密的集体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大学整体的归属感。

三、高校社区建设现状

高校学生社区是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高校学分制的普遍推行而出现的新生事物, 属于学生的第二课堂, 对促进学生在学术研究、文化活动等领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缺乏、运行机制不完备、文化活动总体层次偏低等因素导致了高校学生社区的主体功能缺失, 并未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我们小组以“韶关学院”作为调研对象, 并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学院各学生社区的建设情况。通过结合我们走访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 部分老师是了解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 但要具体说出学校和学生在这方面做了些什么, 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是不明说明白。大部分的大学生则完全不明“高校学生社区”这个概念, 有的则缩窄了这一概念, 认为是学习制度, 有的认为是其他的制度。在问卷调查中61.29%选择了不了解, 38.71%的学生是了解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这个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高校学生社区”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着社区的建设。

在问卷调查中, 我们发现有70.97%的学生认为社区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归属感的, 其他的29.03%的则认为不能。这反映出高校学生需求不等, 而高校社区建设没能更好的与学生相匹配, 社区活动较为单一, 不够丰富。

四、书院制对高校社区的启示

传统书院是集教学和生活于一体的, 这也是娱乐和学习互通的原因之一。而现代中国, 学校的区域功能很明显, 很多高校在校园规划过程中模仿城市的区域划分。

社区可设书院院长、导师、学生办公室三大组织。院长负责书院的整体工作, 在学生中比较有影响力。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具体工作, 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生办公室由高年级学生组成, 主要是新生入学时办理新生入学手续、为新生答疑等等。

每个书院都设有食堂、图书馆、学术交流厅、运动场所等设施。学生可以在书院里进行交际、住宿、学习、餐饮等。更重要的是, 学生与教师可以在书院里有更多的互动。每个书院都有属于自己的院服、徽章、宣传栏等, 有属于自己书院的特色。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彭康书院为每位学生制作了包括文体活动、宿舍卫生等方面评分的品德操行卡。

五、完善高校社区建设的对策

通过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 我们可以看出:书院制度不仅对于学生品行建设有着的积极的指导作用, 同时对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格教育、通识教育、国学教育方面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调查结果, 我们对高校社区建设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通识课程与人文课程并开

香港中文大学为了规避专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片面影响, 提出了“大学教育就是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理念, 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书院制。各大高校根据自己自身条件特点和生源特点, 设置不同层次和跨学科的课程。

(二) 面向广大学生, 开展多种形式丰富的活动

香港中文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自身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书院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开拓学生的眼界, 不同专业不同级的学生根据兴趣参加, 共同学习、竞赛, 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向“全人”发展。

(三) 建立学院之外的“书院”

学生由专业决定所在学院之外, 提供可供选择的第二学院,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组成新的学院, 在这个书院内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调整方向, 发展专业知识外的兴趣, 书院提供通识教育、文体娱乐设施、辅导等活动。

高等教育发展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正在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注重个人专业知识的提高, 但忽略了个人全面发展, 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书院制度注重个人全面发展教育, 这为我们高校社区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研究书院制的发展及成效, 探讨书院制度对高校社区建设的启示, 提出借鉴书院制度, 建设通识课程与人文课程相统一的发展方案, 改变高校社区不足, 构建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社区环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面临着机遇的同时, 社区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挑战, 香港中文大学作为目前为数不多开办书院制的高校, 其在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取得了有效成效, 研究书院制与内陆高校社区制度, 比较其内涵与特色, 汲取书院制的有效成果, 改变高校社区不足现状, 有利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书院制,社区制度,通识教育,全人教育

参考文献

[1] 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 程吉林.古代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J].甘肃高师学报, 2005 (6) :32.

[3] 王晓晶.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6 (3) :96-98.

上一篇:论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下一篇: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