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2022-07-17

第一篇: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授课人】

【时间】

【地点】 七年级(3)班

【课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 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 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 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

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

3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新课:

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老师简介)

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 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 P18“活动与探究1”: 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一、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布置】《新学案》的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篇:古代科举制与高考制度的比较

1.相同点:

两者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科举制的发展经历了开端发展高潮衰落的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不管是私塾还是现代的学校,它们的发展都为社会选拨大批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与之相适应时代的更替和发展,需要制度的变更和完善, 科举制和高考制度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略作用和地位

2. 两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

采用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以考试成 绩作为标准,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在封建社会中, 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科举制的出现,给一些平民和

知识分子提供公平竞争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如宋代统治者为避免孤寒竞进,实行严格的科场规并声称尤轸聊虑,孜孜然唯恐失一寒唆也。当今的高考制度被认为最公平的考试制度之一, 在高考面前,只要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继续深造。无论科举制还是高考制度都出现过如考试作弊录个人经验自由裁量,经验型甚至是粗放型的管理居多, 严重制约着高考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与科举制相比, 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不重视考试内容学生为了进入大学, 不得不参加高考 但高考重视学生升学,学生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大学, 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识记 从历年高考试卷中,可发现考试内容重视书本知识, 与现实性联系较少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试目的不同

科举主要是为国家和君王选拨官员和政治人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 科举制在当时成为许多学子跨入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也成为一些学子们毕业和具有一定资格的途径 也就是说, 科举制不仅是教育制度, 同时也是人事选拔制度 但高考主要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 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门槛,不受政治的影响

2. 报考条件 考试内容不同

科举制的报考条件非常的严格,尤其是在进入三年一次的考试时,必须由官员和有身份的人推荐,否则不准参加 科举考试内容狭窄,四书五经是主要考试的内容;高考的报考限制性条件少,考试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3. 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

科举在当时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 当代高考地位高由于科举录取的人数规模小,如状元 榜眼 探花各一名,在明清时代,录取率不到1% 但高考录取的人数规模大,部分省录取率达到60% 科举选拔官员,而高考培养人才,因此科举在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高考地位高。

第三篇: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分析

摘要: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我国当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比较,总结科举制衰亡的历史经验,借鉴吸收其可取之处,以完善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考试制度比较

近年来,我国公务员考试备受推崇,为数以百万计的群众提供了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面对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现象,人们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当前的公务员考试是科举制的死灰复燃吗?为此,本文将通过对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招考对象、目的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来分析二者的异同,在总结科举制的利弊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到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当中。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封建君主必然要借助一定的力量来维护巩固其统治,而这个力量就是官员。正是由于官僚队伍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而吏治的状态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很早便有了严密的官员选拔制度。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阶段,但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则是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指分科考选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自隋朝开创到清朝末期废除,绵延1300余年。古代科举制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隋朝初设、唐朝完备、宋朝发展、明朝鼎盛、清朝衰败。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唐宋时期,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确认、发展和完善,既丰富了考试内容,又确定了一整套考试录用程序,并建立了严格的监察体制、惩罚体制和管理体制。明代科举考试大致分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形式、答题方式也严格规范化,然而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危害极大的“八股文”,把科举考试制度引向绝路。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最终消亡。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并与君主专制统治相适应的官员选拔制度,也是一种与教育紧密相联的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公务员考试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政府在借鉴英美等国的公务员考试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公务员考试是指国家公务员录用的主要机关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笔试、面试、现场操作、情景模拟测验、心理测验等方式来测量、评价应试者的知识、能力、专业水平、心理、品德等情况是否符合国家公务员要求的手段和方法。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不包括党委系统、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及国家机关中的权力机关的干部录用,也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级、高级公务员的选拔。

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和古代科举制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二者产生的背景来看。隋朝统一中国后,统治者为摆脱门阀士族的垄断地位,巩固皇权统治的根基,朝廷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大量寒门之士中选拔栋梁,让他们广泛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当中。唐朝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繁荣强盛,经

济因素与政治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为之服务。隋唐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变化导致社会阶层的重新组合,为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就需要改善统治阶层的结构,科举制度的诞生就满足了这一需要。而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已不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适应,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建立了“凡进必考”的公务员考录机制,确立了依法分类管理干部队伍的格局。

第二,从二者制定的目的来看,科举制所选拔的人才是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而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所选拔的人才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

第三,从招考对象来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选拔对象较为宽泛,社会各阶层均可以参加。但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往往有具体的要求,在实际的招考中,各级政府不同职位的招录还有一些具体的规定,例如最大年龄、最低文化程度学历、户籍所在地、政治身份的限制等等。

第四,从考试目的和考试方式来看。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另外,二者都是通过公正严格(至少在理论上)的文化考试,选优劣汰,使考试中的胜出者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二者的方式也是相同的。

第五,从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来看。科举考的是八股文,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则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强调能力,录用程序相对也比较简单,大体分为四阶段:即,招考、考试、选用。虽然科举考试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往往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局面,考试录用程序更是纷繁复杂,层级较多。

通过古今制度的比较,我国当代公务员选拔制度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相比有了自己的科学之处和发展。不管是隋唐科举制度,还是当代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都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广纳贤才,获得国家管理的新鲜血液。通过考试途径可以不断从社会各阶层获得新鲜血液,吸纳在知识、技能、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分子进入到国家管理机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在考试制度下,精英层之间的流动与上下层级之间的流动性,使文化知识与教育的覆盖面更广。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制度的激励,建立了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利益激励机制。

但是我们也应该透过科举制,看到当前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亟待完善的地方。首先,加强考试部门的独立性,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公务员考试不应受到个人与其它组织的影响,以保证考试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合理选出国家的栋梁人才。其次,考试内容的设置应科学合理。科举制度被取消,主要在于其考试内容的僵化,无法体现所选人才的真才实学,不能实现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目标。现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内容设置上应吸取科举考试的教训,考虑各用人部门的需求,各行业各岗位的不同性质,采用基础知识考试加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考试多层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选拔既具有相当文化基础,又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人国家公务员队伍,实现以往的注重知识水平向现代注重综合

素质的转变。再次,重视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立法,把公务员的考试制度纳入法制的轨道。最后,建立公务员考试监督机制,避免徇私舞弊现象。

同为大规模社会性考试,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有着某种程度的直接承继或间接渊源关系。无论是科举制还是公务员考试制度,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制度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有其局限性。它们的实施能否最大发挥其有利方面,避免不利因素,关键是如何使用相关的制度来约束以及如何运用。从科举制的视角进行官员选拔录用的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有助于我们在总结科举制的利弊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中国隋唐科举制度与当代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之比较研究.河北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2]胡邦炜.科举制与现代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国科举制废除100周年祭.中

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02

[3]许晓玲.传统科举制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04

[4]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

[5]林雅.科举制度的兴衰及对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启示.甘肃政法学院学

报.2003.06

第四篇:有关科举考试的成语

1、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2、白蜡明经: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3、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4、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5、郤诜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6、沆瀣(hàngxiè)一气: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7、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

8、异路功名:旧指没有科举考试,凭功劳而得到的官位。

9、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10、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11、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12、郤诜丹桂:晋郤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13、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14、小题大作: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15、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16、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17、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18、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19、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20、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21、杨穿三叶: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22、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23、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24、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25、名落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第五篇:唐朝的故事

东汉名人陈蕃少年时所持观点“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素来招人批判,在我看来,他这种好高骛远,忽视量变的思想是极不可取的。薛勤对此早有苛责之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天下”固然伟大,但成就这一壮举,却也缺少不了“扫一屋”。如果连“扫一屋”都无法做好,那更无“扫天下”之毅力和能耐了。

世人往往急功近利或是奢求硕果,往往忽视达成目标需要在微小的地方加以努力,其结果通常是“小事做不好,大事也不成。”须知“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米”。自古来有所成就的人物,无不重视平日的积累及细小的处事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大发明家爱迪生从不以深知卓见自满,而是时刻收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一本本小小的笔记本被写得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奇思妙想。这对他的发明工作无疑大有裨益。假设他也如陈蕃一般,以“搞大发明”为由弃“记小事”,那不知电灯发明之日又要晚多少年了。

好高骛远不仅是搞科研的大忌,更是阻碍各项社会工作圆满完成的遮天大石。有的人生活在空想中,就如陶醉在蜂蜜旁的苍蝇,却早已回乏力。他们的一度追求伟大、毫不顾及渺小让他们不得不在垂暮之年大倒苦水;对昔日的大梦想、高追求也只能付诸无尽的叹息。没有绝对的巨,也没有绝对的微。君不见泰山不让土壤,故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方成其深。小,无妨,量多即大;弱,无妨,量多则强。没有一步步的脚踏实地,何来漫漫千里之途?

与好高骛远相反,不少人重视量变对质变的必要作用,在无数看似微小的行动背后取得了巨大成功。英国作家雅各布在二战前夕,以一册内含希特勒军队各种情况的军事小刊震撼世界,因为德国境内的军事部署情报是严密封锁的,经雅各布本人透露,他只是坚持对德国报纸上所有有关德军动向的消息加以摘录,并进行分类,最后加以拼凑,获得了希特勒军队军事部署的重要情报。如此般像潮湿门边长出的真菌,恐怕只有雅各布才会细心观察吧。但就是由于这“渺小”的积累造就了对盟军十分有利的军事指导册。

朋友,当你奋力向“成功人生”奔跑时,是否注意到足旁的鹅卵石呢?不要嫌它小,将它们拾起吧!它们会为你砌起直达成功的阶梯!总眼盯着前方不放,小心踏空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正如一条滚滚东流的长河,浩浩荡荡,雄浑壮阔。能在这长河之中留下几簇浪花的杰出人物,汉高祖刘邦,康熙帝玄烨,大文豪曹雪芹……他们的人生让我们心动不已,可是别忘了他们的成功都是因为他们拥有脚踏实地共性。他们人生的每一页都在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振翅飞翔啊!

上一篇:淘宝天猫如何推广下一篇:聆听爱的声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