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度国际作用论文

2022-04-26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代最具活力的一个朝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文教举措与科举制度、文学等相结合,唐代的文教举措以“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为特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朝科举制度国际作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朝科举制度国际作用论文 篇1:

“隋唐时期单元回顾与学法指导”作业案例分析

科学家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加强学法指导,从历史教学的现实着力,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单元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复习中掌握“点石成金”“举一反三”之术,在探究中切实体会历史学习的快乐,享受汲取知识的乐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内容上承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下启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宋元时期,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隋、唐两个朝代。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学艺术等方面,构建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

学史使人明智开慧,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目标,我在作业设计上结合学生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能力大小等合理地设计了有效的分层次历史作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增长,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思维的方式及角度不够全面,因此在本节课中设计分层次作业,多角度引导探究,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达到知识、思想与能力合一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朝的统一、科举制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以及隋灭亡的原因;

2.了解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了解唐朝兴盛的原因;

3.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4.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的发展;

5.了解“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及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过程与方法:

1.逐步学会绘制及运用历史时间轴,概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

2.初步掌握构建历史框架的方法,归纳整理,从整体把握历史知识结构,从而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3.将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比较、联想记忆、因果记忆、列表归纳、思维导图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经济繁荣、民族和睦、社会开放、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以此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思考朝代灭亡的历史教训及其启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大运河开通与科举制的影响;

2.隋唐民族关系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难点:

1.复习方法的指导;

2.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五、作业布置

A:【本固枝荣】相信你能够轻松完成,享受成功的喜悦!(基础题:100分,每空2分)

政治方面:

(一)朝代更迭

1.隋朝:

        年,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年,统一全国。618年,         被杀,隋朝灭亡。

2.唐朝:

(1)618年,      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626年,      即位,他就是唐太宗,他开创了“

”的治世局面。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4)在         统治时期,唐朝进入鼎盛,被称“开元盛世”。755年,            爆發,唐朝国力遭受极大打击,从此            。

(5)唐末       起义,给唐王朝以致命打击。      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                        ”。

(二)制度创新

【科举制小专题】

1.创立(隋朝):隋        帝时,创立             ,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2.发展(唐朝):唐太宗增加         ;武则天时期创立         制度。

【三省六部制小专题】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          进一步完善。

经济方面:

1.农业的发展: 唐朝时,发明并推广重要的生产工具,如                      和                        。

2.手工业发达:①纺织业品种繁多,            冠于全国;②陶瓷业:         、白瓷、        闻名中外。

3.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其中,都城           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著名工程:隋炀帝时,开通         ,加强了         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民族关系:

1.唐朝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              ,被北方各少数民族奉为“             ”。

2.唐与各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

(1)唐与靺鞨(满族的祖先):封渤海国首领为            ;

(2)唐与回纥(维吾尔族的祖先):封回纥首领为         ;

(3)唐与南诏:封南诏首领为              ;

(4)唐與突厥/边疆管理:唐朝先后设置

和                              。

(5)唐与吐蕃:和亲:           将            嫁给松赞干布。

对外关系:

1.中日交往:

(1)唐朝时,日本多次派         访华,他们把中国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

(2)高僧         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

2.中印交往:

          到天竺求取佛经,由其口述成书的《                》,为                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社会生活:

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           ,兼容并包。

文化艺术成就:

1.文学——唐诗

唐朝时,最盛行的文学体裁是唐诗,诗人中                         被誉为“诗仙”;                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               ”;“               ”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艺术

A.书法:唐朝书法最著名的是                                        、

等。

B.绘画:唐朝绘画最著名的是                                        、

等。

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B:【聚沙成塔】相信你能轻松完成,享受成功的喜悦!(训练题:36分,每空3分)

抗疫路上,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现大国责任, 与世界人民守望相助。这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生动诠释, 是逐步实现人类和谐共存美好愿望的伟大实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又是怎样践行责任、共创和谐的?

(一)政治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选拔人才的制度。

(二)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唐朝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三)君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四)民族关系的和谐:请举出唐朝推动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两个典型事例。

(五)对外交往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两个典型事例。

(六)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通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

(七)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C:【乘风破浪】相信你能乘风破浪,享受一往无前的激情!(能力题:50分)

制作本单元思维导图。(从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外交、文化、风气等多个方面概括了本单元的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意图

巧分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育家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能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教育工作者要善待学生的“多元智能”,尽可能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同时考虑學生的个性差异。在作业设置上尝试了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成三种难度作业。设计A类作业时,严格依据课标,侧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变“要我做”为“我要做”;B类作业中有基础知识的训练,更侧重能力提升的训练,作业内容向时政扩展、向生活延伸、激发学生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C类作业是在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让学生挑战自我,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同时培养和锻炼能力。

丰富形式,培养学生历史架构能力。新课标尤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形式也改变以往单一的形式,本次设计作业包含了基础性填空题、训练型试题、还有依据本单元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自编自制单元思维导图的能力型试题,丰富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构建历史架构的能力。

七、结果使用

创新方法,实现学生减负增效。通过对本次作业的评阅,全班学生均能及时完成,且效果优良。学生作业准确率高,能够掌握本课基础知识。中上层次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填空题和训练题,对思维导图的思考与绘制也较为全面,还有很多学生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绘制了图画,配置了图片,达到了布置作业的初衷,培养了学生的构建历史框架的能力。本次作业控制了作业的总量,实现了作业布置的弹性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量力而行,达到了减负的目的。

评价多样,促使学生不断超越。根据新课程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本次作业评价中,设置了幽默风趣的评语,配上了有趣的网络表情。对平时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鼓励;对作业有问题的学生,用善意的提醒代替苛责;对坚持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用赞美让他的心灵坚定前进的方向。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尊重的成功感,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躬身自省,反思整改砥砺前行。我在作业批改中发现了一些教学中的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忽视答题顺序、答题语言不规范、用词表述不准确等。这些都成为今后教学的坐标,继续重视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避免走弯路;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规范教学用语,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

作业创设上有不足。由于是单元复习课,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用时过长。接下来将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减掉过重、不合理的负担。另外,题型缺少整合,今后将尝试在每个层次的作业设置多种题型,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从多方位帮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

如果说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那么作业就是分战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不断尝试目标明确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层次化、评价多元化的作业设计,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学习历史技能、体会历史之美、形成基本的历史素养。

作者:穆文晶

唐朝科举制度国际作用论文 篇2:

唐代的文举措施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启示

【摘 要】唐代是我国古代最具活力的一个朝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文教举措与科举制度、文学等相结合,唐代的文教举措以“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为特征。其内容上推动了儒释道交流与融合,其行为上集百家之所长,这样的文化思想对现代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革新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高校的思政教学仍然是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秉承着学术交流与多元文化对话的原则,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使用多样化的方法和实效性的方式,以便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文教举措;唐代;思政教学;借鉴

唐朝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无论是科学技术、国防军事还是文化教育方面,中国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当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对科学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视。在这个最具活力的朝代里,统治阶级具有长远的目光,制定了一系列文教政策并付诸实施。为了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统治者采取了包容的胸怀,促进了各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将科举制度与各种文教思想相结合,用文学思想和儒家经典指导统治阶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推动统治阶级的统治,不同的、多元的统治思想不断在社会中渗透。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中,统治阶级根据不同的统治需要,推行了不同的文教举措来为政治服务。唐朝是整个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其文教举措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研究唐代的教育思想和文教举措,可以得到一些对现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一、唐代思想格局形成的历程

一般认为,唐代所采取的文教举措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儒学第一,兼用佛、道等诸家学说,即:儒、道、佛并用的文化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兼具了现实的需要和折中吸收了此前数百年的遗产,另外也吸收了外来的优秀文化,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鼎盛格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国际交往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朝时期,“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朝代的发展格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开始出现失控的局面。于是“独尊儒术”思想开始盛行,儒家思想取代了在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形成,是时代和历史的需要。在这个时期,其思想理念恰好契合了汉武帝大统一的思想,于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无人能及的历史地位。直到东汉后期,政治不断腐败,民怨不断,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突出,儒家思想在国家统治层面开始动摇,儒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走向僵化、繁琐。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对现有的统治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开始为儒学思想正本清源,以求恢复正统的儒學思想。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也逐渐失去独尊的地位,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

道、佛两教,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乱,导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在战争中分裂,民不聊生,社会思想混乱,儒家学说的发展也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唐朝初期,人们依然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和门第,杜撰一些历史的巧合出来。例如李唐黄帝自称是“神仙之苗裔”,道祖李耳后世子孙,利用李唐皇室与道教始祖李耳同姓的巧合,来提升自己的出身门第。于是在在随后三百年历史中,道教成了唐代的国教,使道教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武则天时期则改国教为佛教,又使得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武则天甚至自称是弥勒佛转世。

从大的格局上来看,虽然在唐代时期,对于佛、道二教来说因为统治者的原因略有变化,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思想,三教并存的格局在唐朝主要的体现就在于佛道与儒学的融合。这是因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社会和谐稳定,既利用了宗教的特殊作用,又需要用纲常伦理、礼乐教化来治世安民。“以儒治国”的基本国策,有它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客观原因。唐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儒学正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佛道思想,使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不断地得到发展,从而也巩固了李唐的统治。

二、唐代施行的文教举措

1.推进儒学经典的统一工作。

我国儒家经典的代表主要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这六部经典著作,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推动了儒家思想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客观来讲,儒家经典著作再不断推动儒学思想发展的同时,也因为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注释和解释使得儒家经典在这数百年间里发生了变化。这些不利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乱。统治阶级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以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推动儒学经典的统一工作,使思想秩序趋于稳定。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主持并实施的经典文字统一和“五经定本”的编撰工作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他又下令编撰《五经正义》作为官方教科书,颁行天下,成为唐代的官方读本。从此之后,科举考试有了正式统一的考试著作和评判标准,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得到了统一,这就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和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社会思想的统一有重大意义,为儒家思想的普及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从政治上改变了历史,为国家层面的教化万民,引导国家政治生活,统一社会思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

2.推动儒、释、道教通过论辩的形式交流、融合。

在魏晋时期,三教的辩论就从未间断过,他们互相质疑,彼此否定。隋唐时期,因为统治者持较为开明的态度,三教由相互质疑和否定转变为相互辩论和交流,互相吸取其精华,促进了儒释道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唐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通过举办经常性的三教论辩,达到文化交融的效果。论辩的参与者,有三教中的知名人士,也有政府百官,地点一般选在宫廷内殿或者国子学,体现了统治阶级对思想交流的重视。在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各种思想体系在保留自身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彼此的精华,使三教理论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到唐末五代的时候,各家学说已经发展成了良好的知识理论体系,三教融合度极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到宋代时期,三教终于融合成以儒家为主的三教合一思潮,我们称之为新儒学。新儒学成为了唐代及以后中国漫长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并延续千年。

3.实施了科举选才制度。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科举制度的建立为国家选人用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从隋唐时期开始,普通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完成入仕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不得不说的是,科举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国家选人用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评价机制,这种三位一体的制度的建立,使读书、参加考试、选任官员结合在一起,对整个社会具有极高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学而优则仕”更是调动了普通人为国家做贡献的积极性。唐朝继承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保障,也对普通人的思想政治进行了有利的引导,确保了很长一段时期里国家的繁荣昌盛,国力的强盛。

科举取士制度,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通过考试制度的设计及崇尚知识的思维的引导,达到了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效果。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大政治创举,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科举考试的内容具有文化思想的引领作用,比如,唐代的明经科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就充分体现了唐代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读书人在学习的时候,其基础都是认真研读儒学经典,自觉接受儒学的价值规范,接受统治阶级所认可的思想。而通知阶级也充分利用了儒学思想的引导性作用,为维护社会的稳定服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机制的运作及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科举考试,普通人在政治上被合理引导,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实现了对普通人思想的最大控制,把皇权意识纳入到了普通人的思想中,实现了对普通民众思想的控制,为维护统治阶级的通知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4.运用与文学结合的方法推动儒学发展。

唐朝的统治者对儒学的借鉴和利用,充分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其统治思想的根本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来维护社會思想秩序。唐朝的统治者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推广儒学,并不断与文学结合,促进了儒学在唐朝社会中的不断发展。这些都有强大的政权力量作为支撑。但是受到安史之乱等割据势力的影响,唐朝国势慢慢由盛转衰,到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国家的权威性逐渐丧失,对儒学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的势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当国家走向落败的时候,统治阶级也就无暇顾及那么多了。唐朝落败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对儒学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已经没有能力维系一种思想的繁荣。唐朝文学思想的大发展以及与儒学的结合,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唐朝推动儒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措施就是从国家层面推动了儒学与文学的结合,而以唐诗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对后来的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例如魏晋以来推崇的骈文忽视了“内在之道”,韩愈、柳宗元等人为了捍卫儒学,极力主张“古文运动”,使文学与儒学得到了不断结合,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三、唐代的文教举措对我国现代思政教育的启示

1.促进学术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唐朝时候,统治者通过很多方法来推动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使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思政教育中,唐代的思想交融思想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通过对话和论辩来寻求真理的过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用以辨明检验真理。在现代思政教育中,我们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保障学术交流的自由,允许不同思维方式的存在与交融。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学术思想在现代呈现百花齐放的情况,在现代思政教育中,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合理的举措,推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实现思政教育的繁荣,并在实践中来检验是否能行。我们要不断接收外国先进文化和不同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分利用不同思想来为现代思政教育服务。

2.促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提倡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提倡文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唐代时期,儒家思想的精髓主要是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目前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唐代出现的儒释道并存发展的格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是儒学仍然是最重要的思想。现代中国,以马克思主要为指导思想,各种文化思想繁荣发展。我们一直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们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重视社会和人的和谐统一,注重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相结合。从现代教育思想上来看,思政教育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实现教育的同时,使教育所创造的价值为人类的进步服务。现代思政教育,应该遵循融合发展的规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3.促进思政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实效性。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鼎盛时期,以唐诗为代表的唐朝文学,实现了文化的复兴。唐朝中期,为了实现儒学的复兴,韩愈、柳宗元等人所提倡的古文运动,阐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文以载道”,这就体现了文学文化的时效性。而同一时期,文化的多样化也促进了各派学说的兴起,使文化更加繁荣和多样。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应该注重多样性和时效性,通过现实的具有时效性的内容来完成思政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的服务社会、引导政治的作用。在新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现思政教育的内涵,传到重要的价值观,使思政教育的作用得到更大的体现,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意义。

4.注意思政教材与普及读物相结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唐朝为了推动儒学的发展和统一,颁布了儒家官方诠释版本——《五经正义》,使整个朝代的经典读物固定下来,实现了思想和文化的统一。现代的思政教材要考虑社会的接受度,当我们在推广官方版本的思政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与普及读物相结合,把思政教育的思想用普及读物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普及读物对于提高一般民众的知识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普及读物的接受往往是主动的,而官方版本的读书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概念,推广起来其现实意义并不明显。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我们应该让二者相结合,使人们能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和文化以及新的思想。只有不断提高民众的接受度,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康华.国学经典普及出版应处理好五大关系[J].编辑之友,2017(4).

[2]李振宏“天高皇帝近”:一个重要的中国思想史.命题——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评介[J].史学月刊,2007(10).

[3]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6).

[4]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J].中国社会科学,1986(3).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唐代的文教举措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启示(2017jdsz08)”的研究成果。

作者:马俊东 姜佩文 李允奇

唐朝科举制度国际作用论文 篇3:

解密唐朝文化繁荣基因

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王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解密唐朝文化繁荣基因,我们不难发现,其间政府的引导功不可没。

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佛教、道教与儒学,并称“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儒三教为了维护各自的地位,既相互争斗,又相互渗透。到了唐朝,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使这种局面得到较大改观。

唐朝开国之初,李渊为了抬高门第,神化统治,认李耳为先祖,将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发展。武则天想当女皇,实行武周革命,僧人怀义、法明则造《大云经》宣传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为其大造舆论。武则天上台后大肆佞佛,广建寺院,普度僧尼,下令天下寺院收藏《大云经》,将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欲振兴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后期的不良影响,复将道教放到佛教之前。尽管前后的统治者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积极的扶植,获得了充分发展。

正是在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赴印度求法17年,载誉归国后受到至高礼遇,唐太宗令大臣、僧众出城高接远迎,又多次在宫中接见玄奘,与之谈经论道,倍加褒奖,颇有相逢恨晚之叹。朝廷还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经院,让玄奘在那里著书立说,传经布道。武则天虽说佞佛,却也提倡三教并重,既不准僧人排斥老君,也不准道士毁谤佛法,命大臣汇集三教典籍,撰成1300卷的大书《三教珠英》,传播天下。玄宗皇帝勤奋好学,精通诸家典籍,深知宗教能在治理国家,调和各类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他的基本做法是,既尊儒,又崇道,不抑佛,三教兼容,充分利用。他曾在开元十年、天宝二年先后两次给《孝经》作注,颁行全国,以示教化;又于开元二十三年亲注《道德经》,下令每家必备一部;接着在次年还将其《御注金刚般若经》颁示天下,对佛教给予支持和弘扬。

唐王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帝国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佛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成熟,进而成为中国式宗教的。

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贞观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励精图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他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太宗重视文治由来已久,早在秦王府时期,唐太宗就留意文士,建文学馆收罗人才,号称“十八学士”,参谋左右。正式即位后,他又于弘文殿左边建弘文馆,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给以优厚待遇,让他们校理典籍,考注《五经》,参议礼、律,厘定制度,或引入内殿,商讨政事。同时选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弘文馆学习。在唐太宗的关注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官学制,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在州县则有州学、县学。唐太宗尤其关心最高学府国子学的建设,贞观二年以后,下令立孔子庙于国子学,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每年定时“释奠”(即举行祭奠孔子的开学典礼仪式);又扩充学校规模,增置房舍1200间;广收天下儒生,且资助盘缠,派车护送进京;规定在校学生能精通一大经(如御注《老子》、《孝经》,须三年学成)以上者即授以官职。唐太宗还多次到国子学视察,给学校调派硕学名儒充任老师,命学校的负责及主讲当场讲经授课,并给他们颁赐奖赏。

唐太宗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事迹给后世开了个好头,以后的高宗、武后、玄宗也都代代相传,使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

日本、新罗等国的学子一批又一批到唐朝留学,学成回国后,把唐朝的先进制度,如田制、法律、科举制等在本国推广,成功地实施社会变革;或借助汉字拼读本国语,创制为新文字;或学习唐朝的医学、天文、历法,在本国加以传播,佛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到了日本、新罗等国,对那里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一些留学生长年居住中国,读书做官,著书立说。如新罗国崔致远18岁考中进士,任过县尉、侍御使、内供奉等官,写下了至今尚存的《桂苑笔耕录》。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善著诗文,与诗人李白、王维等交情至深,常常一起诗酒唱和,在唐朝做过御史中丞、秘书监等官,至73岁客死中国。远在雪域高原的吐蕃贵族子弟通过在唐朝读书,学习中央王朝的典制礼俗,儒家及佛教经籍,大大加强了与汉地的联系。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后,吐蕃占领了河陇地区,从敦煌发现的材料看,吐蕃在这一地区仍然保存着唐朝的不少礼仪习俗,敬佛礼儒,如官方派人抄写佛经、《孝经》,学校里仍旧按时举行祭祀孔子的“释典”之礼。

所有这些,加强了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来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

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唐代文学,诗赋散文,传奇小说,千姿百态,盛极一时。尤其唐朝的诗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气势恢宏,流传千古,深受珍爱。是唐文化中芬芳的奇葩,璀灿的明珠,是冠绝古今的诗歌高峰,也是唐朝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唐朝文学繁荣的原因,首先在于它植根于盛唐这片沃土之中。国家的统一与强大,社会的安定与宽松,新兴中小地主势力的崛起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使文人、学子充满自信、理想与追求,给他们抒发情怀,表达思想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其次,与唐朝皇帝的爱好与提倡有很大关系。唐太宗不仅擅长政治,而且喜好文学。处理国事之暇,常与大臣赋诗唱和,清人编辑的《全唐诗》、《全唐文》里收有他的许多诗赋。继太宗之后,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也都大力倡导文学。特别到后来,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刺激并影响了文学创作。然而科场里那种规定过死的考试方式,往往使举子们的才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补充,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行卷”风气,举子们为了让主考官了解自己的文学才能,纷纷事先精心创作一些诗赋传奇之类的东西,或文辞华美,或故事动人,在科举开考前送到考官及权贵手中,搏得人家赏识,以便加以举荐。唐朝知识分子参政热情极高,科举制给他们开通了入仕之门,所以精研文墨,求取功名,报效国家,便成为最大追求。

此外,科举制还促成士子们在江湖闯荡的风气。进士放榜后,有的高中,有的落第;落第者自然返乡,高中者则进入“守选”(即等待任用),这个时间一般都在3年以上,长者甚至可达十几年。年复一年,造成大量无官可做的士人在社会上奔波,或投亲访友,或供职军镇,或漫游江湖,或隐居田园。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曲折的生活经历使得文人志士不胜感慨,于是舞文弄墨,斐然成章,创造出大量的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从军诗,以及传奇小说,绝妙文赋,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内容,蔚为绚丽多姿的盛唐气象。

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唐朝对外奉行开放政策,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对内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归附的民族聚居地区,采取怀柔做法,设立856个自治性较强的羁縻州、县。唐太宗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各族人民,他曾讲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为此,他通过和亲与吐蕃、吐谷浑等民族发展关系,加强团结;通过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在朝廷做官,在军队带兵,表示对他们的信任与重用。太宗以后的继位者也都沿袭这些做法,这对中外文化交流,胡汉民族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盛唐时代的到来,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许多国家的商人、使节、僧侣与留学生,大量涌入唐朝境内,在丝绸之路沿线,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外国人、外族人居住。唐都长安俨然是国际大都会,仅接待外国使者、宾客的机构鸿胪寺就拥有外国人四千多。在长安西市有来自中亚、西亚的许多胡商摆摊设点,酒店里有美貌如花的胡姬招徕生意,诗人李白常来此光顾,咏叹“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此外,还有移居长安的周边少数民族,如突厥人进入长安的就有上万家。大量外国人、外族人长期在唐朝生活,与汉族杂居,或娶妻生子,入籍唐朝,带来了外国文化,边地风俗;从衣食娱乐,到宗教信仰,都对唐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唐朝经商的外国人首推中亚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俗称粟特地区的粟特人,因这一地方有众多小国,国人皆以国为姓,故汉籍又称他们为九姓胡人。九姓胡人尤善歌舞,如曹姓的曹保、曹善才、曹纲是琵琶世家,安姓的安万善是筚篥高手,米姓的米禾稼、米万磓是婆罗门舞专家。康国的胡旋舞,石国的胡腾舞、柘枝舞传进唐朝,深受喜爱,赢得几多诗人作诗称叹,上下百姓争相效仿,正所谓“伎进胡音务胡曲”,“洛阳家家学胡乐”。对这些外来音乐,唐朝廷一方面大胆引进,如把康国乐、安国乐以及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天竺乐、高丽乐列入国家大典运用的十部乐之中;但对不符合国情的玩意儿则加以禁止。如在入冬时节表演的泼胡乞寒戏,以其衣着不洁,露体不雅而下令禁断。

波斯与阿拉伯商人也在这一时期或从陆路,或从海上进入唐朝,他们以经营珠宝著称,动辄获利巨万。通过他们,菠菜、蜜枣、胡饼、三勒浆等食品及吞刀吐火之类的杂技进入唐朝社会;而造纸、织锦等手工业技术也辗转传至西方世界,使那里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西域胡人的到来,其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祆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唐朝内地传播。这些外来宗教,特别是早已在中国流传的印度佛教,渗透到唐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哲学、文学、语言学、建筑、艺术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外国人及外族人影响于唐朝社会的,还有衣食化装,流行时尚。唐朝初期,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妇女出行时头戴幂篱,长可过膝,遮蔽全身。其后学胡人,戴胡帽,穿翻领开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无复遮蔽。仕女化装追求时兴,如发型仿效少数民族,有乌蛮髻、椎髻;面饰则有吐蕃妆、回鹘妆等。至于餐桌上的饭菜,也在变换花样,开元年间,宫廷御馔“尽供胡食”。

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王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作者系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教授、博导)

作者:陆庆夫

上一篇:民族地区高校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英语课堂阅读设计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