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022-09-11

现代社会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大学生人格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成人教育的缺失, 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性压抑、人格扭曲、人品功利和人心浮躁的倾向, 贪图享受、盲目攀比、追求时尚的行为司空见惯。常言“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这些坏习惯的养成将会对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学校有责任把学生培养为人格健全, 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人才, 其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专业知识的传授。任何行为都是思想指导的结果, 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必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学生道德修养的习得, 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进行。目前这部分的工作在高校主要依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来完成。因此, 在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制、社会规范等刚性内容教育的同时, 必须利用传统文化、经典著述等柔性内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格与人品教育。作为中国古代道德文化中的精华, 儒家经典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而当前我国伦理价值、文化体系、道德观念正处于变革的过程中, 大学生对传统社会价值标准的认同程度较低。故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需要从传统人格修养中汲取营养, 塑造健康的大学生人格。

1 儒家典范人格模式对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迪

“人格”, 古称“为人”之道, 是指一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具体而言, 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 它赋予了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 由此可见, 当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达到了统一, 个体的自我意识就实现了良好而积极的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所谓的的健康人格, 指的是构成人格的知、情、意、行等要素在个体人格系统中比例恰当、各得其所和协同作用, 从而使个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和谐的倾向性特征。健康人格的特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整体协调性。即构成健康人格的各要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保持稳定连续的整体性;另一方面社会性。社会是形成的土壤和条件。健康人格是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通过历时和共时的不同思想观念的比较、交融而塑造自身人格的, 这就使人格有历史继承性。传统人格具有现代意义的内容是现代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继承因素。

健康人格具有完美性。儒家认为至高的人格境界就是圣人。从逻辑上说, 凡人皆可成圣, 但在现实中, 圣人是一种极难达到的境界。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 但他在世时只是一位不得志的布衣, 连本人也不敢以圣人自许:“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甚至像尧、舜这样的明君, 空子也不肯轻易以圣人相称。虽然孟子和荀子都明确宣称“人皆可为尧舜”及“涂人之可以为禹”, 但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判断。儒家对圣人的设计是为了强调理想人格的日臻完善是无止境的, 圣人作为最高的理想人格目标, 能给人以无限的向往, 使人们超越现实之自我, 不断实现精神人格的升华。这便是儒家人格的完美性。

健康人格又具有现实性。在儒家人格中, 孔子的君子人格虽不像圣人那样尽善尽美, 但也没有圣人那样高不可攀, 被认为是一种现实人格。相对圣人来说, 君子所具有的人格品质是日常可见的, 如“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这一切都是切近平实的并没有望尘莫及之处。君子也并非完美无缺, 只是对于错误勇于纠正, 即“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所以君子人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的现实生活中的健康人格。如果说圣人作为健康人格目标使主体始终具有超越现实的人格, 使人格的追求成为一个无限延伸的过程, 那么, 现实人格典范君子则为人生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示范, 更具有现实可能性。

儒家人格典范的完美性和现实性, 对确立当代大学生人格榜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大学生应该具有君子人格, 因为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是社会中素质较高的群体。大学生的君子人格应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是完美与现实的结合。

首先, 应继承传统理想人格规范的精华: (1) 要有安民济众的理想抱负。把修己作为最低要求, 君子应以安民济众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2) 要有宽阔的胸怀和务实的品德。应胸襟宽广, 言行一致, 处事认真而不苟且, “君子成人之美”而不道人之过。 (3) 以礼和义作为行动的准则。只要符合于义, 就要认真实践, 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 (4) 态度谦和但仪表威严。大学生在进行自我人格设定时,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以现实为基础, 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塑造自己的人格, 即在“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人格观和当代“四有”新人观的指导下, 形成对自己具体的角色期待。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主要表现为:要增强主体意识, 确定竞争观念, 把握效益原则, 形成开放思维, 认同社会规范, 需要自我实现等等。其次,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立足现实具有君子人格, 而且还要努力追求更加完美的理想人格。既要做到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我,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原则, 又要有更高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信念;既要追求自我的正当利益, 又要具有超越现实的奉献精神;既要适应社会的现实, 又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才智, 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儒家人格修养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现实社会意义

“修养”是达到健康人格的基本手段。传统修养论特别是儒家修养论注意健康人格的塑造和追求, 强调道德修养的修身、自省和慎独, 重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对中国古代价值人格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一, 修身。儒家经典《大学》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强调从天子起, 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其二, 自省。传统修养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的目的是要使外在的“道”转化为凡心的“仁”, 也就是“君子学道则爱人”。“思”就是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对自己言行的自我检查。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学习上, 还要学会“举一反三”, “温故而知新”, 更要“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省也。”其三, 慎独。传统道德修养还强调“良心”在择善去恶中的作用, 认为“慎独”是提高道德品质的关键。慎独是主体对道德的高度自觉, 时时处处按照道德准则办事, 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 不矩。”传统道德修养的修身、自省和慎独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 主张“为仁由己”, 强调向内扩充人性固有的“善端”, 发挥修养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使人们明白要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 只需内心的觉悟, 就可修养成光明磊落的人。

传统人格修养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修身是大学生一辈子的目标, 修养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健全人格的种子, 如何使它破土而出, 成就自己特有的魅力?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修身才能达到。其次, 大学生要经常自省, 要对日常所做的事, 进行自我检查, 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大学生要有内在的道德教育需求, 修养成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的道德主体。再次, 强调慎独, 寓修身于大学生的言行之中, 倡导通过主体内心感悟而自觉实现应有的行为规范, 造就人的自觉性, 即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改造, 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弃恶从善, 进而增加大学生做人的底蕴和力量。最后, 强调主体的自我修养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在内化过程中进行自我修养。外部的影响、适当的引导对于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但最关键的是要把外在的要求经过主观能动性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习惯, 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既要做到自励, 又要做到自控, 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树立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念, 主动放弃不良人格, 培养自身优良人格。

3 传统道德实践与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

中国文化是实践理性道德理性统一的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 儒、释、道各家都非常强调实践, 并以此作为他们的根本宗旨。其一, 强调道德的实践。孔子认为道德修养要诉诸于道德实践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在言与行的关系上, 他们反对夸夸其谈的小人而赞扬敏于行的君子。他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其二, 把道德实践看作是平定人的品质的标准。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 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三, 实践道德是塑造人格的主要途径。孟子把道德实践看成是成就优良人格的主要方式, 他说:“居仁由义, 大人之事具备矣。”还说:“形色, 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行。”其四, 主张“行”重于“学”。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总之, 在实践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才是真学问, 才是完成了道德修养的全过程, 才真正成就了君子人格。

传统道德强调道德实践精神, 对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实践是道德的基石, 这不仅强调道德必须实践, 而且也意识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道德的含义, 理解道德的情感。因此,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 磨练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 实践还是道德评价的标准,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 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评价。大学生要学会用实践的观点来评价自我和他人, 用实践的观点来检验自己的道德水平。道德修养的最终落脚点是“行”, 人格的高低, 最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做到了多少。道德学问不仅是外在的知识, 还必须同自身的为人处事结合起来, 要做到言行一致, 只有把健康人格的培养付诸于实践中, 才能实现人格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也才能使人在最高层次上成为人。

儒家人格精神的转化必须借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 让大学生通过学习与研究, 结合社会实践, 学会反思自身、解剖自我, 形成自身的健康人格。笔者认为, 在此过程中, 建立适合现代青年学生的健康教育模式尤为重要。

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 是青年学生产生积极行为的前提。由于青年学生青春期的环境变化经常发生在家庭、同龄人之间、学校和工作环境中, 因此, 建立家庭、同龄伙伴关系、学校和工作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式教育模式, 可以有效地避免青年学生产生各种偏差行为。家庭教育中, 父母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青年学生产生的影响直接而深刻, 但它忽视了青年学生的感受, 带有明显的经验式的感性特征。学校教育整合了家庭教育的零散状态, 并扎根于系统教育的理论基础上, 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风格、教学情景等都与青年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息息相关。社会教育通过大众传媒、公共设施、培训机构、社会舆论等对青年学生施加影响。它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们的同龄人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对很多青少年来说, 同伴如何看待自己就成了最重要的事。因此, 与青年学生的同龄伙伴关系不能视而不见, 教育者要积极地关注他们、引导他们, 让他们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塑造青年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 应该把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关注同龄伙伴关系统一起来, 建立“四位一体”式的健康教育模式, 要建立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关键、社会教育为先导、同龄伙伴关系教育为重点的健康教育模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 对防止青年学生产生各种背离道德要求的偏差行为和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行为, 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其中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汲取的精华。当代大学生应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从传统人格典范中受到启示, 做胸怀健康的当代君子, 做具有人格修养和高度历史责任感, 并能自觉进行道德实践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在做人、做事、思维和与人共处方面充分、全面发展, 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应当从中国传统人格修养中汲取营养。儒家文化的人格典范设计、道德修养培育, 强调历史责任及道德的躬行实践, 在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实现儒家人格精神的转化应该借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 在塑造青年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 应该把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关注同龄伙伴关系统一起来, 建立“四位一体”的人格教育模式。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格典范,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胡显章.大学要注意发展和谐的大学理念[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2] 夏季亭, 贾东荣.论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J].北京:教育与职业, 2007, 11.

[3] 李文霞.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全社会人格的塑造[J].北京:教育与职业, 2007, 11.

上一篇:关于雄安新区人员安置财税政策的研究下一篇:安康学院公共体育学生如何合理参与全民健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