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教师教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高中英语教师动机策略使用研究 ——基于ARCS模型

摘要:不论在任何领域,动机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频繁讨论的问题,在外语教学中的动机研究也拥有三个阶段性发展的历史。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中国的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面对应试及升学的压力,尤其是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一直都是困惑家长,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而对于教师的动机策略培训却很少见。有不少研究尝试具体罗列了外语教学中的动机策略,并以此为标准在不同国家背景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其一教师动机策略的使用对于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与成就都有积极的影响,其二不同背景之间的教师在策略的偏好与侧重点上也具有差异。而此类研究因其策略的固定性也存在弊端,ARCS(注意力,相关性,自信,满意感)模型则因其集设计与评价一体的良性循环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众多研究证实以教龄为依据的教学经验在教师的职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与教师的动机策略使用存在关系。其次自我效能不仅对学生,也对教师的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课堂管理自我效能作为教师教学环节正常行进的重要保证却极少被提及。因此一方面本研究旨在揭露高中英语教师的动机策略使用现状,希望为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另一方面希望发现其与教学经验,课堂管理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检验动机策略的有效性,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被考虑为一个研究问题。本研究数据来自上海市的十位高中英语教师。研究者首先通过对十位教龄不同的老师开展课堂观察并录像,以ARCS模型所建议的动机策略框架为基础,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2,对他们的课堂进行了转录与编码。此外,由于学生是教师动机策略使用最终的受益者也是判断教师策略使用有效性的依据来源,研究者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以参与度与注意力两大要点也进行了记录。其次,在课后十位教师被要求完成一份有关个人背景信息与自我效能的问卷,一份动机策略使用自我评价表,以及一次持续大约10到20分钟的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对于动机策略以及课堂管理技能的见解。针对提出的三个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英语教师在四个动机策略分类中的使用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相较而言,他们经常使用策略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以及给予学生英语学习的满足感,在构建学生的自信感与增加英语学习与学生的联系度上的策略使用尚有欠缺。2)与之前的研究所发现的负相关或是无关的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教师的动机策略使用与他们的教学经验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统计意义结果表明,教龄为11-20年的教师在自信子策略(Confidence)中的表现明显区别于1-5,6-10以及20年以上的教师。其他三个子策略虽未显示出显著差异,但在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教学经验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中1-5年的教师与拥有2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在注意力(Attention)与满意度(Satisfaction)的使用上有显著的差异,年轻教师更倾向于用形式多样的素材吸引学生,更注重应试学习的要求,在问题深度上尚待发展,而有经验的老师相对来说较少注重形式,通过提问在深度挖掘的动机策略使用上显著优于年轻老师。其次,本研究并没有发现另一个因子课堂管理自我效能与教师动机策略使用之间存在直接关系,但它与教师的教学经验呈高度正相关,由此推测这三者之间存在某种间接的相关性。3)对学生的表现观察主要分为课堂开始,进行,以及结束三个阶段,学生在课中阶段的平均注意力与教师的平均动机策略使用频率呈正相关。在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发现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还是偏向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与考试知识点相关的动机策略反应较为明显。本论文也提出了与研究结果相对应的一些建议,旨在为英语教师动机策略发展,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培养,以及培育更加成功的外语教师贡献一点力量。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可以适当增加教师参与人数以谋求更好的代表性,课堂观察次数也可以适当增加,以及可以通过一些数据侧面获取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动机的看法,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改进这些不足,进行更加完善的探讨。

关键词:动机策略;ARCS模型;英语学习;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经验;课堂管理自我效能

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eacher Education

2.2 Motivation Research in Language Learning

2.2.1 Three Phases of Motivation Research

2.2.2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2.2.2.1 Definition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Classroom

2.2.2.2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2.2.2.3 Related Research

2.2.3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n Motivation Research the ARCS Model

2.3 Factors related to Motivation Research

2.3.1 Self-efficacy and Teacher Self-efficacy(TSE)

2.3.1.1 Teacher Self-efficacy(TSE)

2.3.1.2 TSE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2.3.2 Teaching Experience

2.4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Design

3.2 Participants

3.3 Instruments

3.3.1 ARCS Model

3.3.2 Motivational Delivery Checklist(MDC)

3.3.3 Students’Observation Scale

3.3.4 Teacher Self-efficacy

3.4 Data Collection

3.5 Data Coding

Chapter Four Results

4.1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Use as a Whole

4.1.1 Attention-related Strategies

4.1.2 Relevance-related Strategies

4.1.3 Confidence-related Strategies

4.1.4 Satisfaction-related Strategies

4.2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Use and Two Variables

4.2.1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Use vs.Teaching Experience

4.2.1.1 Sub-strategies under Attention

4.2.1.2 Sub-strategies under Relevance

4.2.1.3 Sub-strategies under Confidence

4.2.1.4 Sub-strategies under Satisfaction

4.2.2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Use vs.TSE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4.3 Students’Performance

Chapter Five Discussion

5.1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Use and Two Variables

5.2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

5.3 The Specialty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EFL Classroom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Summary

6.2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 Motivational Delivery Checklist(Keller,2010)

AppendixⅡ Teacher’s Questionnaire of Self-efficacy

AppendixⅢ Interviews about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AppendixⅣ Details of Teachers’Usage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under Each Tactic(Based on Keller, 2010 and Maeng& Lee, 2015)

AppendixⅤ Classroom Observation of Students’Performance(Based on Alrabai,2016)

上一篇: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提纲下一篇:证券市场中位置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