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酮症治疗中胰岛素泵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疗效比较

2022-11-20

糖尿病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 具有较高的患病率。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胰岛素给药方式也逐渐更新, 胰岛素泵的给药方式更符合患者的生理需求,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1]。 为探讨比较胰岛素泵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将该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按照随机号码表随机分为两组, 定义为胰岛素泵组与常规皮下注射组, 每组4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 且研究设计符合我院医学伦理有关文件规定, 知情同意后进行前瞻性研究。 同时排除[3]:11型糖尿病患者;2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酸中毒患者;3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免疫功能障碍患者;5合并脏器肿瘤患者等。 其中,胰岛素泵组男18例, 女22例, 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 (49.8±5.6)岁 ,病程1~20年 ,平均病程 (5.9±1.6)年 ,平均空腹血 糖 (10.28±2.36)mmol/L,平均餐后2 h血糖 (18.26±3.68)mmol/L;皮下注射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48.9±5.9)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6.1±1.8)年,平均空腹血糖(10.46±2.27)mmol/L, 平均餐后2 h血糖(18.14±3.74)mmol/L。

1.2方法

皮下注射组患者给予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丹麦)+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法国),分别于三餐时及睡前注射,起始剂量为0.5 U/(kg·d),胰岛素用量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加减。 胰岛素泵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美国,型号MMT-712)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可将1日所需胰岛素量的一半作为基础量并根据病情需要加减。

1.3检测方法

1两组患者治疗后酮体消失时间与血糖情况:由实验人员全程监测,采用试带法测定尿酮体,自患者入院至出现尿酮体结果阴性所用天数为酮体消失时间; 在治疗后采用罗氏血糖仪对每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睡前血糖同一时间进行测定。

2两组患者整体病情控制情况: 规定在尿酮体转阴时,空腹血糖降至4.4~6.0 mmol/L,餐后2 h血糖降至4.4~8.0 mmol/L,且不存在低血糖状态为控制理想;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且不存在低血糖状态为控制良好;空腹血糖仍>7.0 mmol/L,餐后2 h血糖仍>10.0 mmol/L,考虑为控制较差。 其中,控制率=(控制理想+控制良好)/总人数×100%。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经Epidata进行录入,并全部转换至SPSS 17.0中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等级资料以n表示。 两组患者酮体消失时间与血糖情况采用t检验, 整体病情控制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酮体消失时间与血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酮体消失时间与血糖情况详见表1,经t检验后 ,胰岛素泵组患者治疗后酮体消失时间 、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睡前血糖均显著性低于皮下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整体病情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 治疗后整 体病情控 制情况见 表2, 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后, 胰岛素泵组治疗后整体病情控制情况显著性优于皮下注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自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来,并运用到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有了90多年的历史,通过反复皮下注射可起到一定的效果, 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 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们的作息与生活规律不断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严重程度也愈加恶劣,加之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控制血糖效果已逐渐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生理需要。 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Arnold Kadish首次提出连续给药理念并发明出胰岛素泵雏形,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谓是一大福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逐渐形成现行的胰岛素泵[5]。 胰岛素泵简洁方便 ,其给药方式更符合糖尿病患者的生理需求, 可根据患者需要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形式, 可从根本上避免皮下注射的血糖控制不均衡现象,并能随时给药,减少创伤[6]。 为探讨比较胰岛素泵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将该院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数据显示,胰岛素泵组患者治疗后酮体消失时间、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睡前血糖均显著性优于皮下注射组; 胰岛素泵组治疗后整体病情控制情况显著性优于皮下注射组。 可以看出,胰岛素泵持续给药可显著性缩短酮体消失时间, 有效控制血糖并提高整体控制水平。

综上所述, 通过胰岛素泵持续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对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的酮体消除时间、 血糖控制水平及整体病情控制情况要优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具有借鉴性。

摘要:目的 探讨比较胰岛素泵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前瞻性研究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常规皮下注射组患者给予常规注射笔皮下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泵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的酮体消失时间、血糖与整体病情控制情况等。结果 胰岛素泵组患者治疗后酮体消失时间、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睡前血糖均显著性低于常规皮下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泵组治疗后整体病情控制情况显著性优于常规皮下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对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的酮体消除时间、血糖控制水平及整体病情控制情况要优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具有借鉴性。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血糖,整体病情控制

上一篇:区别立法——论社员权角度的股权性质下一篇:代谢综合征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