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共育养成”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

2022-12-08

为了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审计专业“共育养成”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建立健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加强质量“双向滚动”监督与考核等保障措施, 以保障审计专业“共育养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全面推动院校会计专业特色建设,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审计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 审计行业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目的是服务社会经济。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在进行审计人才培养时主要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适应中小型事务所需求的审计人才, 围绕审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企业接收人数、毕业生从业理念和企业用人需求, 我们对100所中小型事务所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多数中小型事务所每年都会接收审计专业毕业生到所实习, 在年末或年初时需求量增大。中小型事务所对实习审计学生要求是能吃苦、能力强、团队协作意识强, 专业知识过硬。中小型事务所最注重的是人才的财会税审知识、法律知识, 其次是管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这说明事务所更关注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对审计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查错防弊型人才向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转变。在经济时代, 具备敬业精神、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团队协作意识良好的审计人才最受事务所青睐。

二、审计专业“共育养成”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作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在推动院校审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建设的基础上为党和国家培养能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一)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培养质量标准

首先,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要求, 将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审计人才作为目标, 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及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其次, 构建审计创新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 审计工作不再是传统的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审计工作, 而是将工作内容拓展到对单位经济效益及人的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审计人才不仅要会财务知识, 还要具备法律等多门学科知识, 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全局意识, 因此需要创建包括财政知识、多元化学科知识、交叉学科应用知识及心理知识等为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再次, 构建人才质量培养标准。为了保障“共育养成”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需要对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构建, 使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有制度可依, 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目的是保证培养的审计专业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最后, 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审计准则更新速度较快, 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前沿审计知识的学习, 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研计会、到审计企业实践、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审计师到校讲座等进行创新审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 构建“双向滚动”监督与考核机制

审计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 为保障“共育养成”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邀请企业负责人及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参与到人才培养制订过程中, 并构建“双向滚动”监督与考核机制。“双向滚动”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就读的三年期间, 按照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 多次在企业与学校之间进行理论与实践交叉学习, 并构建企业与学校“双向滚动”考核标准, 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双向考核,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要给学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 实习单位要给学生配备指导师傅, 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指导老师要与企业师傅进行有效沟通, 校内指导老师走进企业、企业指导师傅走进学校, 通过双向的监督与考核, 提高学生的学习及实践效果。

总之,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审计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要创新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并坚持校企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方面, 要重视校企育人双主体的构建, 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培养质量标准, 构建“双向滚动”监督与考核机制明确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审计人才。

摘要:经济发展使社会对综合能力及专业素质强的审计创新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 高职院校作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调研, 统计分析出审计行业的人才需求, 并探讨通过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加强“双向滚动”监督与考核等措施, 保障“共育养成”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职业院校,审计专业,共育养成,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莉莉, 刘静.地方财经高校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探讨[J].科教导刊, 2014 (6上) .

[2] 高志远.高校立体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及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3) :157-159.

[3]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5) :36-41.

上一篇: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合并糖尿病的外科治疗临床分析下一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