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下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

2022-09-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新教育模式下重点职业教育院校改革试点的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重点改革试验工程之一, “是以推进国家改革、职教办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为重点, 探索出产学研相结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完善创业教育管理、教学和实践体制机制。”《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产学研结合下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的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国内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任务, 改革的实施将推进产教融和与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办学。”国务院指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 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产学研相融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1]

一、产学研结合下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是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的一种教育方式。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合作, 发挥学校、企业与科研单位的优势, 并将其综合在一起, 达到产学研一体化的目标。学校在课堂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将与直接的生产实践活动相融合, 配合应用科研单位的最新研究成果, 将静态课堂的教授形式变成了以获取间接知识为主的动静相接的教学氛围。直接的实践经验与生产活动相融合, 多方位综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产学研结合下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将企业与高校的优势资源进行放大, 不仅提高了高职课程教授的效率而且促进了对科研成果的转化, 对科研活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利用产学研的教育模式将教学、生产与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了知识, 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知识与科研成果经过有效的生产实践得到充分的检验, 高职院校是产学研各方力量的重要载体, 正努力寻求一条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路径, 促进我国的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三、产学研结合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一)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着眼点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探索

高职院校责任制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重点。解决好管理的问题是解决教学与实践问题的基础。

1.学院行政领导班组体制机制的改革

学院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成员包括来自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的老师另外还包括外聘创业指导教师以及企业家, 小组秘书处设在创业指导中心, 负责制定创业教育的具体事项, 按时间作出年度工作计划, 组织各部门召开创业教育工作例会。成立监管部门, 促进创业教育有效的开展, 提高各部门的执行力。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科研体制改革

由学院领导组织创业就业指导中心承办各系部参与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术委员会, 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还负责部分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及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咨询指导与评审工作。[2]

(二) 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

产学研结合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作基础, 类似教学体系、支撑体系、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等, 这些都属于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的研究范畴。

课题小组考察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两所高校都属于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 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新思想、新理念也走在其他高职院校的前列, 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点在在教育教学的体制机制运行上, 具体包括:

1.创业教育学分制管理

它属于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要求建立并完善高等学校的学分制管理制度。目前, 创业教育被确定为必修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进行统一的学分管理制度, 并鼓励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比赛、项目研究、技术研发、社会实践等方式获得相应学分, 将评估体系引入教学与管理体制中来, 定期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评价汇总, 明确学分评价标准, 并严格执行。为鼓励创新创业的有效开展, 也可将创业教育学科的转换为其他专业课的学分, 学生获得指定的学分可顺利毕业。[3]

2.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

高职院校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坚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贯彻学分制改革, 实施理论课学分、创业实践课学分制, 进行弹性学分制的管理, 使有创梦想的的学生边工边学, 使学制年限放宽至五年甚至六年,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 学校尽可能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场地和资金的支持, 为学生离校创业打好基础。

3.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 奖励参与创业大赛的优秀选手、成功创业的学生以及在创业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等, 将创业项目进行推广, 实行各专业相融合, 多产业链经营的模式。学校可以请创业实绩突出的在校生给母校的学子们进行创业培训, 会极大地激励在校生的创业热情。建立高职教师的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对给学校献计献策、提供创业渠道、引入企业对创业项目予以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支持的教师进行工作业绩上的额外奖励, 从而激起全校师生的创业热情。

(三) 产学研结合下高职院校搭建有效载体构建创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1.以高职院校的研究项目为载体, 实现创业教育产学研的融合

依托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 让在校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发与生产的全过程之中, 在教师的带领下, 学生不仅开拓眼界、增长知识, 而且通过参与研发和生产制造, 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进行无缝对接, 增强自身实践探索的能力。

学生摆脱了说教和观摩的形式, 通过实践亲身体验来自企业内部的竞争和外部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 并以此变成动力, 增强学生的抗压力、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 使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责任意识。[4]

2.以区域经济发展为载体, 构建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曹妃甸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以曹妃甸经济带动学院创业就业为契机, 学院策划与曹妃甸企业合作共赢, 通过特色专业学科, 将学生引入企业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 随后利用国家与学校提供的资源自立门户完成创业梦想。学校也可以通过技术研发、专利研发、合作投资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区域化带动产业化的进程。

建立特色学科和专业, 紧密结合企业实践, 将成果列入学科评估指标, 在建设上给予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合作完成产学研项目。

3.以产学研服务基地为载体, 构建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

产学研服务的主体是企业与学校, 需求是根本。在达成一致协议的前提下, 以校内品牌专业为依托, 建设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 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企业向学校建立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进行资金支持、技术引导以及设备服务等。

教师也参与企业的研发与生产活动, 与学生共同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 管理技能也逐步得到提升。

总之, 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应当与时俱进, 结合企业实践与师徒教学的模式共同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这种学习、生产、研发循环链接的创业教育机制适应性和开发性胜过单一讲学的传统创业教育机制, 其有效性也更强。

所以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应当结合产学研的教育模式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当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打造创新高职生创业实践支撑平台做好基础。本文从产学研结合下创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作用入手, 从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入手, 深入剖析产学研模式下高职院校应以科研项目、区域经济以及产学研服务基地为载体构建出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 汪长明,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J].产学研究, 2011, 02 (1) :78.

[2] 王磊, 高校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6 (3) :79-81.

[3] 陈松洲, 沈民奋.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6, 6 (5) :1-8.

[4] 王佳, 李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想[J].高等教育, 2017, 3 (6) :94.

上一篇:刀片加密服务器的密钥的管理下一篇:2种根管治疗仪测定磨牙根管工作长度准确性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