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字

2024-05-05

认识字(共18篇)

篇1:认识字

新加坡,一个绿树成荫、草长莺飞的国家;一个鸟语花香、繁花似锦的国家;一个一尘不染、井然有序的国家;一个美丽小巧的国家……

今天,我和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这个美不胜收的国家——新加坡。现在,我就带大家走进这个奇妙的国度吧!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一年四季的温度几乎一样,只有两种天气:晴天和雨天。只有两种温度:室内和室外。新加坡公民主要以四大群族来区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亚裔混血人。语言为英语、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他们都热情好客、端庄大方。

从金碧辉煌的酒店到川流不息的牛车水,到平静而安详的圣淘沙,再到好玩的环球影城,都非常有趣,令人依依不舍。

新加坡最著名的还是鱼尾狮了。它其中的两座矗立在圣淘沙公园和浮尔顿饭店门前,高达37米,登上塔顶还可以360度观赏新加坡的美丽风光,甚至还能远眺到远处的几座小岛。

这一次的旅行很有意义,让我们近距离的接触了新加坡,认识了新加坡,了解了新加坡,这样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国度,怎么不让人流连忘返呢?

篇2:认识字

我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姓闻,叫闻静,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她是一位女老师。她很严肃,只要有谁不听话,就会被他喊到办公室去罚站,因此我们大家都有意地避开她,但是自从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后,从此改变了这样的做法。

这天早晨,云雾迷茫,一阵阵微风透过那破旧的防盗窗,我们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候我们的闻老师,教室里一片安静。

这时,我的心里忐忑不安,那是因为我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我害怕老师会批评我,我焦急地哭了起来。闻老师捧着语文书慢慢的走进教室,她喊住我的名字,让我跟她去办公室一趟。我收住流到眼角的泪水,不情愿地跟了过去。谁知,老师不但没批评我,而且还耐心教导我,说:“没关系,我知道你没完成昨天的作业。但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而且每个人都有改错的机会……”说完老师拍拍我的肩膀叫我回去。

从此,严肃。我不再厌恶你。

篇3:古代汉语中“所”字结构再认识

这一类“所”字不能独立地充当句子成分, 它必须与其后的动词、介词或其它的词结合, 构成“所”字结构, 才能在句中充当成分, 这时, “所”字可以看作使动词等词体词化的标志, 它的作用就是改变其后的词语的性质, 而使它具有名词的功能, 从而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因此, 此时的“所”字主要起着结构作用, 不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应把它算作“结构助词”, 而不该看作“代词”。

一、“【所+动】”结构及其它“所”字结构

(一) “所”字与其后的动词工程“【所+动】”结构, 这是

一个名词性结构, 也是大家公认的结论, 表示“所……人、事、情况”等。例如:

(1) 召而见之, 则所梦也。 (《左传·召公四年》)

(2) 上舍法, 任民之所善, 故奸多。 (《商君书·弱民》)

(二) 在【所+动】结构之前出现代词或名词作为其修饰语, 在句中充当定于或主语成分。例如:

(3)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4) 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 人其舍诸?” (《论语·子路》)

(3) (4) 例把人称代词, 如“吾、尔、其、若、汝、予、”等, 置于所字结构之前, 作为修饰语, 它们之间是一种领属关系, 如“从吾所好”—吾好; (4) 例为名词主动修饰。

(三) 动词后带有一般的宾语, 构成【所+动+宾】结构, 比较常见。例如:

(5) 所谓故国者, 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有世臣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6)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 谕以所为起大事。 (《贾谊·治安策》)

从上面两例我们可以得出:“所”字结构虽然具有名词性, 但是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它究竟指代的对象是何人、何事、何物, 就无从确定。因此, “所+动”后面再加上名词性短语, 则使内容更加明确具体。 (6) 中“所知”后面不加“豪吏”, 则所知的范围及其广阔, 加上后就使内容更有针对性。

(四) 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后面, 常加上“者”字, 构成【所+动+者】结构。例如:

(7) 夫君子所过着化, 所存者神, 上下与天地同流, 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尽心章句上》)

(8) 今君之所问者乐也, 所好者音也! (《礼记·乐记》)

我们可以发现:若把这一结构中的“者”字省去的话, 其意义与原句相比起来, 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如“夫君子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改为“今君之所好问, 所好音”等, 由此可见, 在这一结构中“者”字的有无, 对于原句意义的正确理解, 并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而“者”字的主要作用是把“所”字结构与其后的谓语或其它成分区分开来, 作为“所”字结构结束的标志。

(五) 在【所+动】之前出现动词“有、无”, 构成【有 (无) +所+动】结构。例如:

(9)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木兰诗》)

(10) 回也, 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我们结合例子来分析:如“无所思”与“无所忆”, 如果理解成“无所”与“思、忆”结合的话, 就翻译成“没有什么地方思念的, 没有什么地方回忆的”, 这样不合语境。所以, 要将“所”与动词结合, 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再同“有、无”结合。

二、【所+介+动】及其它特殊的“所”字结构

“所”字除了可以与“动词”结合之外, 还可以与介词、名词、形容词相结合, 也构成了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一) “所”字先与介词相结合, 然后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处所、时间, 以及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或涉及的对象, 等等。例如:

(11) 魏王所以贵张子者, 欲得韩地也。 (《史记·张仪列传》)

(12) 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所”字先与介词“以”“先”结合, 再与动词“贵”“受”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原因。

(13) 所由入者隘, 所从归者迂, 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 为围地。 (《孙子兵法·九地》)

“所由入”是“所”字先与“由”字相结合, 然后与动词“入”组成的名词性短语, 直译为“由那里前进的地方”。“所从归”的结构与前面相同。

(14) 今盐、铁、均输, 所从来久矣。 (《盐铁论·忧边》)

“所从来”表示制定盐铁、运输措施到现在所持续的时间。

(15) 谋者, 所以令敌无备也。 (《孙膑兵法·威王问》)

这里表示使敌人无法防备的所用的手段, 这种“所”字结构通常可译为“用来……的”。

(16) 能以众击寡者, 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孙子兵法·虚实》)

这里“与”是介词, “所”字结构表示对象。

(二) “所”字与其后的名词、形容词结合, 这时名词和形容词一般或用为动词, 仍是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例如:

(17) 民之所誉, 上之所礼, 乱国之术也。 (《韩非子·五蠹》)

(18)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礼记·大学》)

例中名词“誉”“礼”在“所”字之后, 并与之结合成“所”字结构, 这是名词便失去其名词特点活用为动词“赞誉”“尊重”的意思, 同样形容词“厚、薄”分别活用为动词“重视、轻视”。

(三) 由介词“为”与助词“所”结合, 构成【……为……所……】被动句的格式, 这是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常用句式;但是也有单用“为”而不用“所”的。

(19) 术怒, 攻布, 为布所破。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0)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由例子我们看到“为”字之前是受事主语, 即受事者;“为”字之后是行为主动者, 即实施者。“所”字后面是谓语动词, “为”字与其后的行为主动者相结合, 构成介宾短语, 用来做其后谓语的状语。如例 (19) 译成“袁术被吕布打败”。

总之, “所”字除了可以和动词、介词、名词形容词结合外, 还可以与代词、数词、副词等结合, 但这些结构为数很少, 在此, 不做具体说明。

三、结语

经过前面对【所+动】结构及其它结构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名词的属性。关于“【所+动】”结构中“所”字的词性争议很大, 以前学者认为他是代词, 但是其后可带动词的宾语或补语, 这也表明“所”不是代词性质, 它不是“动词”的前置宾语, 而应算作一个结构助词, 它的作用就是与动词结合成一个语法单位, 共同表示一个名物性的意思。

“所”字除了可以与动词相结合之外, 还可以与名词、形容词结合, 这时的名词和形容词都被活用为“动词”, 它们仍然组成了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所”还与介词相结合, 表示行为动作的凭借、原因、工具、方法、目的等。

摘要:“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 较复杂的词。本文围绕这一个特定的“所”字进行了论述。首先引出“【所+动】”结构, 然后引出其它“所”字结构并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

关键词: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所+动】”结构

参考文献

[1]何乐士, 敖镜浩, 王克仲, 麦梅翘, 王海棻.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545-550.

[2]王力.古代汉语 (第一册) (第3版) [M].北京:中华书局, 1999:365-370.

[3]杨伯峻.古代汉语虚词 (第1版) [M].北京:中华书局, 1981:164-168.

[4]颜炳罡.四书五经 (四卷本) (第1版)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1-2249.

篇4:认识指事字

托马斯的朋友亨(hēnɡ)利生病了,托马斯在没有征(zhēnɡ)得胖总管的同意下擅(shàn)自帮亨利拉车厢(xiānɡ)。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心里乐坏了。他拉着车厢飞快地往前跑,可不知在什么时候车厢和他脱钩了,车上的乘客非常生气。托马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们知道象形字就是用事物的形象画出该事物的一种造字方法。但那些没有具体形象,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的事物,造字时又怎么表示呢?人们就想出了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指事就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些指事字吧。

上(shàng)和下(xià)这两个字都是指空间位置,没有具体的形象可以画出来。那该怎么表示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上”和“下”的字形是这样的:聪明的人们用横线“一”代表地平线,在横线上方或下方用一点或较短的线指出上方和下方的位置。后来为了和“二”字有所区别,又在“上”和“下”中间各加一条竖画,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上”和“下”的字形基础。

“上”还用来表示地位高的人或事物,“下”则与之相对。“上”和“下”除了指空间位置,还指时间或次序(xù)在前或在后,如“上午”“下午”等。

像这样的指事字还有很多很多。如“凶”字,本义是不吉利,它的造型中“ㄩ”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中间的“×”符号表现走路的人踏(tà)空掉进坑里受到惊吓和危险时的情形;后来,“凶”引申为不好的、恶的,如凶相、凶恶,古代农田庄稼收成不好,称为“凶年饥岁”;此外,“凶”字还表示与杀伤有关,如行凶、帮凶。

又如“刃(rèn)”字,“刀”字加一点,表示刀口,象征刀最锋(fēnɡ)利的部位。

小朋友们,只要咱们善于观察,还能发现很多很多有意思的指事字哦。

篇5:认识作文300字

你有着崭新的面貌:窗明几净的教室,绿草如茵的操场,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嵌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标语的教学楼……到处都弥漫着花草的清香,到处都充满着浓浓的墨香,到处都洋溢着入学的喜悦与兴奋。小鸟“喳喳”争鸣,小树“哗哗”作响。哦,初一,认识你真好!

你有着活泼的同学:天真开朗,活泼大方。一见如故的男同学,一下课就嬉戏玩耍;好学上进的女同学,一上课就聚精会神……我们将会一起快乐,一起成长,你追我赶,勇往直前,一起向着梦想飞翔。哦,初一,认识你真好!

你有着博学的老师:细心关怀,无微不至。例题讲解,点到为止,恰到好处;难题剖析,抽丝剥茧,行云流水……一句关怀,一声问候,一次责备,一个微笑,都让人铭记在心,难以忘怀。阳光般的关怀,春雨般的教导。哦,初一,认识你真好!

你有着引人入胜的课本:概念清晰,图画精美。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万丈,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爱国篇章,有亲近山水的自然之美,有美妙动人的艺术长廊。书声琅琅,油墨飘香。哦,初一,认识你真好!

篇6:认识作文300字

可是,成绩很好的人,他们考研成功之后会说,其实没什么,这一切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啊。

如果我真的能够理解,这样的生活,其实到最后都是为了自己而奋斗,如果梦想还是在我们心中,在我们脑海中其实都是一种持久发展的动态。

我知道吧,原来那些视频,那些抖音,其实都是一场梦而已。

我一直都认识。

那时候,我们经常会感慨自己的认识,会理解原来这一切的风景,都在我们内心,开始变得更加刻骨铭心。如果还是在这里,那么未来还是一条漫长的途径。

他们还要去看懂那些任务,必须还要进行完成。

如果完成一个任务有多好,那又多么厉害呢。

篇7:认识作文300字

我妈妈有黑色的头发,大眼睛,个子不高也不矮。我妈妈工作非常努力。她经营一家小超市,并负责我们学校。我妈妈每天必须早起为我们做饭。她必须打开超市的门,叫醒我和我妹妹一起吃晚饭。吃完饭,我妈妈会送我和妹妹去学校。早上,空空气很冷,加上汽车开得很快,风刮得很大,人都在发抖,妈妈没有这样做,也没有送我们去学校。中午,我妈妈还在做饭,然后来接我们。因为我们赶时间去上学,所以我们回家吃晚饭。晚饭后去学校。有时候超市有很多顾客。妈妈甚至没有时间吃饭。晚上,我妈妈从学校接我们。当我到家时,我妈妈不得不一边经营超市一边做饭。我们做家庭作业,但是我们不理解什么时候我们有问题。我妈妈仔细地教我们。

妈妈每天给我们洗衣服。又一次,在周末,我完成了作业,看到妈妈在洗衣服。母亲搓了又搓,双手冻得通红。我妈妈还在洗衣服。我去拿水壶,倒了些热水。

篇8:认识字

【教学过程】

一、巧设疑点, 引入新课

师: (出示☆和▲)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有角。 (板书:角)

师:它们的角在哪里呢?

生1:这里, 这里。 (指角的顶点)

生2:这里, 尖尖的, 戳到手上很疼。

……

师:哦! 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在黑板上, 画出三角形纸板上尖尖的点)

师:这是角吗?

生: (多数) 是的!

(老师慢慢地把三角形纸板往下垂直移动, 这时, 黑板上留下的是一个“●”)

师:这是角吗?

生: (不情愿地) 不是。

师: 同学们不要泄气, ( 指着“●”) 这一点, 也就是尖尖的地方, 虽然不是角, 但它和角是有关系的, 后面我们会学到。

师:那么, 什么是角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认识角)

思考:直接从比较五角星和三角形活动中引出“角”, 让学生说出自己原来认为的角, 真实地还原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再通过 “●”的画出与观察, 让学生对原有经验产生怀疑、无措, 产生了“角是什么呢”的求知愿望。 这里, 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经验做了客观评价, 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更为后面的经验改造、完成认识做了准备。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1.指角

师: (拿着▲) 谁再上来指指角在哪里?

生: (比划着三个角) 这都是角。

师:老师帮你把其中的一个角描下来, 现在把三角形拿走 (留下“<”) , 留在黑板上的还是角吗?

生: (异口同声地) 是的!

师:看来光指一个点并不是角, 角还应该有 (拉长声音) ……

生:两条直直的线。

……

师:是啊, 角不仅仅有尖尖的点, 还有两条线。

思考:其实, 学生原来说“尖尖的是角”是受到角的主要特征的强力刺激和生活感受, 而忽视、屏蔽了“角还有两条边”的感受和记忆。这里, 让学生继续指角, 学生说出“角还有两条线”, 这就真实地还原了学生原有的全部经验, 为下面的教学找到了正确的起点和行进方向。

2.摸角

师:请同学拿出三角尺, 选一个角用手掌去摸一摸, 你有什么感觉?

生1:直直的、痒痒的。

生2:平平的。

……

3.找角

师:老师这里有几样物品, 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 (剪刀、三角板、作业本、闹钟)

学生上台规范地指角, 教师课件演示学生找出的角。

4.记角

师: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 把角的样子记在脑海里。

教师慢慢地说: 角有尖尖的地方, 两条线是直直的。

师:把角的形状用手比划一下 (请一位学生上台比划) 。 老师把你比划的角在黑板上画下来。

思考: 心理学认为感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感觉、 知觉、 表象。“摸角” 活动给予学生感觉;“ 找角”活动即是知觉的层面;“记角” 的活动中, 学生用一个角代表所有的角, 然后把那个图形保持在头脑里, 形成了关于角的初步表象。 接下来, 教师设计紧密相连的三个小环节:在头脑里想图形—用手比划图形—将图形画出来, 让学生充分经历图形抽取的过程。

5.认角

师: 刚才你们说的尖尖的地方, 我们称它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 我们称它为角的“边” (板书) 。我们用这样的弧线符号表示这个角。 现在, 你知道角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吗?你能说说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吗? (指名说、反复说)

师:之前我们所说的尖尖的地方不是角, 而是角的顶点, 再添上两条边, 才是一个角。

思考:虽然学生们对于“角”的前概念有点不准确, 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和后续学习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即尖尖的点不是角, 而是和角有关, 其实是顶点。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对学生片面的观念进行关照, 回头一望, 让学生加深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完善认知。

师:以后我们指角的时候就这样指:“一个顶点两条边, 这是一个角。”伸出小手和老师边指边说。 (学生指角)

思考:整个认角过程, 教师先利用画出来的图形讲解角的组成———顶点和两条边;再引导学生“回头一望”;最后指导指角, 一气呵成, 让学生了解角的组成, 获得对角的全面认识。 学生从感知, 经过表象再到形成概念, 保留了数学的本质, 排除了非本质成分, 完成了对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原有的不完备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 逐步从零落的生活经验走向系统的数学概念,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过程。

三、辨析明理、应用拓展

1.找一找

师: 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你能在桌面上找一个角吗?能在教室里找到角吗? 能在教室外找到角吗?自己先找一找, 再指一指。

学生叙说。 (电脑配合演示图片)

师 (补充) :像牛角、墙角、羊角、豆角、亭子等之类的角, 也是角, 但不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数学上的角。

思考:再回到生活中找角, 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角与生活的联系, 并从中加深对角的认识。 这里, 教师有意在图片中出示牛角、豆角、亭子的斗角等, 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对角的认知的泛化, 也淡淡地抹上了数学文化的色彩。

2.画一画

判断角。 出示“想想做做1”。

3.数一数

数角。 出示“想想做做2”。

4.做一做

师:同学们都认识角、会数角了, 你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角呢?

出示要求:

(1) 每人从信封里抽一个任务要求。 (画一画、拼一拼、演一演、折一折)

(2) 选出材料想办法做一个角。

(3) 说说自己的做法。

学生四人一组, 用手中的材料:纸笔、毛线、吸管、小棒等根据要求做角, 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小朋友们真能干, 虽然我们用的材料不同, 但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而且边是直的, 做成的都是角。

思考:做角,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活动, 一方面是的加固对角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是为下面的“比一比”教学环节提供现场学习材料和经验。

5.比一比

(1) 知道角有大小。

出示用硬纸条做的角 (如下图) :

师:刚才有几位小朋友用硬纸条做成了这些角, 观察一下, 有什么发现?

生1:有的大, 有的小。

师:为什么用同样的纸条, 做出来的角有的大有的小呢?

师:也就是说,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生:角张口大, 角就大。

师:也就是说,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板书)

(2) 会比较角。

师:现在我们做个游戏, 老师这里有两个角, 比一比哪个角大?

(两角重叠) 现在怎么样了?

生:一样大。

师: (撕掉其中一个角的一条边的一部分) 现在哪个角大?

生1:角的大小没变。

生2:撕掉边的角小。

生3:不!一样大。

… …

师: (两个角再次重叠) 怎么样?

生:一样大!

师:想说什么?

生: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板书)

回顾:通过刚才的游戏, 我们知道角的大小和它的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它的边的长短无关, 现在会比较角的大小了吧。

思考: 通过经历观察、 判断、比较、验证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并初步感受角的大小比较, 既丰富了角概念的外延, 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四、课堂总结, 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五、思考

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数学活动的源头活水和思维根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部分。数学学习是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展成数学认识的过程, 其中学习者需要经历经验的还原、分析、改造和提升四个环节, 最终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更加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中,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经历“经验 — 认识”的过程。

一是暴露不足, 还原经验。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长的过程, 这种生长是他人不可取代的, 它是由内而外的生长, 而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 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应该全面关注所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学生真实的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出发展开教学, 不能覆盖或替代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不准确观念和不完善想法。笔者在课堂中将学生原有对“角”的经验还原出来, 即“尖尖的”地方就是“角”。 虽然这只是学生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 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 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二是思考校正, 分析经验。 对于新知的学习, 学生已有经验和认识, 可能是客观的认识也可能是主观的判断;可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也可能只是片面粗浅的了解;可能有正确的因素也可能有错误的成分。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了解学生已知的, 分析学生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控思维冲突, 突破认知瓶颈,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发展数学思考。

三是概念建构, 改造经验。 认知心理学提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 教师应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 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通过活动促进经验的生长, 促成知识经验的重组、 转换、改造。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只有经历探索过程, 才能够深刻体会、理解知识本质, 改造片面经验。 初步认识 “角”的形状之后, 让学生经历“ 摸一摸” “ 看一看” “ 指一指” “ 记一记”“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在操作中观察、思考、探索、验证等, 真正地建构“角”的概念。

四是练习巩固, 提升经验。 练习活动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 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能力得到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发展数学经验的重要平台, 它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技能和技巧, 而且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所以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优化教学效果。

篇9:认识会意字

当然了,那是我最爱看的一部动画片。《变形金刚》里有一些非常厉害的角色——合体金刚。当它们面对强大的攻击无法抵挡(dǐ dǎnɡ)时,就会通过金刚合体来增(zēnɡ)强战斗力。

没错。有趣的是,在我们汉字王国里,有很多独体字,它们中的一些也会像变形金刚一样进行“合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哇!好神奇呀。那这些字叫做什么字啊?

这种合体造字法叫会意,这些字就叫会意字。下面,跟着我一起去会意字大街逛一逛吧!跟紧咯,别走丢!

放心好了,我会一步不离地跟在你身后。

像我们这样一个人紧跟在另一个人身后的情形,古人叫做“从”,这就是“从”字的本义。所以你看,“从”的字形就是两个“人”合在一起,一个紧跟着一个。

原来如此。对了,捺捺姐姐,我跟随你走了这么久,肚子饿了,想吃烤香肠。

不行,你的口腔(qiānɡ)溃疡(kuì yánɡ)还没好呢,吃了热气的东西会加重病情的。

哈哈,我明白了。“从”还有顺从、依从、服从等意思,好,为了健康我服从你,不吃烤香肠了。

【一辆大卡车疾驰(jí chí)而过,扬(yánɡ)起了许多细小的土】

呀,赶紧捂(wǔ)鼻子!

啊!这些小小的土是灰尘吧?

对。上边小,下边土,小小的泥土就是“尘”,它也是个会意字。在古代汉字里,“尘”写作“塵”,意思是鹿跑过后扬起的土,同样也是会意字。

哎哟,好累(lèi)呀!前边有棵大树,咱们过去坐在树下休息一会儿吧。

左边一个人,右边一棵树,人正倚靠(yǐ kào)着树木,干什么呢?坐在树底下休息。这就是“休”字的字形。

那么“休”字的本义就是歇(xiē)息。捺捺姐姐,我说的没错吧?

完全正确!“休”字后来经过引申,又有了停滞(zhì)的意思,如“休业”指的就是停业,“休学”指的就是停学;此外,休还有不要的意思,如休想。

瞧!前面那家米粉店门口堆(zuī)满了物品,应该休业很久了。

真聪明!休息好了吗?我们该回家了。明天见!

明天见!

篇10:认识作文400字

那时我刚上幼儿园,恰好她和我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是我们一起回家的路上认识的,于是我们两个就成为了好朋友,她是一个既善良又聪明的小女孩。

我记得那是在一次玩耍中,我的腿摔伤了,她很关心我:“你没事吧?我去叫你奶奶来。”我望了望她:“嗯!好。谢谢。”还多亏她给奶奶说了,要不然伤口就有“病毒”了。

还有一次,是我们在玩斗地主的时候,我还在想:你能“打”过我吗?没想到因为自己的自大把我害了,我就剩二张牌,我先打了一个“2”,可她剩5张牌,打了四个三,只听见耳边说了一声:“我赢了,你又输了。”所以和她做朋友能不断学到新东西。

我和她是同一所学校也是同一个班级的,好像这是神让我们小时做朋友,长大像亲姐妹一样,我们现在还在同一所学校,不过是班级不同而已,我坚信她永远是我最好的好朋友。

篇11:认识作文400字

我动手做了5张卡片,把阿拉伯数字1至5这五个数字写在上面。然后我清了清嗓子,说:“暄暄同学,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 可以了,姐姐老师。”暄暄很合作,让我感觉很好。“这是1”,“1”;“这是2”,“2”……这样重复读了五遍,我想该是测验一下我的教学成果的时候了,当我拿着标有“1”的卡片让她读时,妹妹居然呆若木鸡。“没事,我们慢慢来,重新开始。”我很有耐心,这次我一边教她一边观察她在干什么,“这是1”,“1”妹妹嘴里应着,眼睛不知看到哪去了。“暄暄,眼睛看着姐姐手里的卡片,嘴巴跟着姐姐一起读,好,就是这样,真乖。”又是五遍后,我发现妹妹还是心不在焉的。

吃饭前我让她再认这几个数字,她居然只认得“1”。有点欣慰,总算有点收获,没有白忙一场。

“小黄老师很棒,很有爱心和耐心。”阿姨还夸我呢!

篇12:认识作文400字

上班路上,忽然思索起这个问题:“邻居,我们能认识多少?”我掐指算了下,自从20xx年居住此地,认识的也就寥寥无几,西隔壁与后面是空关房,东隔壁的只知道儿子小名叫“星星”,家人叫他老爸“二小”,东南边是他哥哥。唤着“大小”。前面一位是李奶奶,一位是人民医院的医生,只因在医院实习时认识,再前面那位姓宋,是老公舅妈的朋友。有几位见面是打招呼的,可却叫不出对方的姓或名。整个小区共72户人家,能认识的也就这几个了。

自搬离平房,已没有窜门的习惯。进入小区,每户都是大门紧闭,一派与世隔绝。偶尔会因为小孩或是溜小狗认识几位,见面打个招呼,但都不彼此姓什名谁,最多知道他们家住的方向罢了。加之住这儿的年轻人大都早出晚归,年长的老年人较多,所以与邻居接触的机会很少。

之前住平房时,何等热闹,不只家中院内的,就是方圆百十米,也都认识。遇着找人的或是问路的,多少都能说也个所以然。而今,房子大了,住户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与人之间却淡漠了,交流沟通却少了。

篇13:认识字

1.复习一、二册认识的形、体的特征,重点区分长方体和长方形、正方体和正方形、球和圆。

2.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个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并能通过这两个数学名词进一步掌握形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由物体和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

学具准备:

彩纸、白纸、剪刀、胶水、彩笔、橡皮泥、小棒、钉子板

课堂实录: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教师先出示用各种材料做成的形体,让学生初步体会几何形体的有趣和美丽。之后出示课题。

二、复习旧知,旧中有新

活动一:

师:你知道哪些形体?

生1:长方体。

生2:三角形。

……

(教师在下面的活动中分别设计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针对农村学生)

师:老师这个袋子里装了许多形体,请你蒙上眼睛摸一摸,并说出摸到的形体的名称,然后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对不对。

(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方案二:(针对城市学生)

师:老师这个袋子里装了许多形体,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但不能从袋子里拿出来,也不能说出它的名称,只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形体是什么样的,大家来猜,好吗?

生1:我摸到的这个形体,有两个面是圆的,一个面是弯曲的,放在斜坡上能滚下来。

生2:圆柱体。

生3:我摸到的这个形体的边是弯的。

生4:球。

生3:不对,它只有一个面,并且是平的。

生5:是圆。

……

活动二:

师:你们能对这些形体进行分类吗?

生1:将长方体和长方形分一类,正方形和正方体分一类,圆、圆柱和球分一类,三角形是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1:长方体和长方形有点像,正方体和正方形有点像,圆、圆柱和球都能滚,三角形和谁都不像。

师:有道理。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2:将长方体、长方形、正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分成一类,圆、圆柱、球分成一类。因为第一类都比较直,第二类都有点圆。

师:非常好。第一类是直线条的形体,第二类是曲线形体。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3: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分一类,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分一类。因为一类是“体”,一类是“形”。

师:很好!数学上把你说的第一类统称为立体图形,第二类统称为平面图形。(板书)请根据我的描述抢答:有一个立体图形,它看起来很圆。

生:球!

师:对了!一个平面图形,有四条直边,都一样长。

生:正方形。

……

活动三:

师:这些形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告诉你的同桌,并用桌上的材料把你最喜欢的形体做出来。

学生活动,同桌验证、展示。

师:你做的是什么形体?用什么做的?

生1:我做了一个长方形,用纸剪的。

生2:我做了一个正方形,用小木棍摆的。

生3:我用橡皮泥做了一个球。

生4:我在钉子板上围了一个三角形。

生5:我画了一个长方形,还在钉子板上围了一个长方形。

……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和这些有趣的形体交了朋友,今后同学们还要在数学王国里交到更多的朋友。今天课堂上的游戏和活动,同学们可以在课后与同学或者回家和爸爸妈妈继续玩。

(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游戏的习惯。)

课后反思:

篇14:认识字

姓名 孙优(小名 优优)

性别 男

年龄 3岁零1个月

特长 识4000汉字 能阅读一些书籍

3岁的孩子认识4000多个字,能自己阅读一些书籍,这些你可能难以想象,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在孙优的身上实现了。

早接触汉字

优优出生后数周,我们就用红色的笔写上:爸爸、妈妈、手指、奶、奶瓶等字,边写边读给他听。晚上开灯时,优优会自然地将目光投向天花板上的灯,这时我们拿出“灯”字给他看,并同时读给他听。当时显得有些枯燥,因为优优没什么反应,但我们一直坚持着。

6个月大时,优优能竖着抱了。家里与他视线平行的位置上贴满了无图识字卡,我们随时随地读给他听、让他认。慢慢的,他开始有反应了。一天,我读“天”字时,无意中问道:“优优,天字在哪儿?”他的目光在许多字中游移,最后终于落在“天”字上,这一个眼神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激动地抱着他亲了又亲。

随着优优一天天地长大,他开始能指认字了。虽然他到1岁2个月才会叫爸爸,1岁3个月会喊妈妈,可他在说话前,已经能指认数百个汉字了。

优优1岁多的一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电字,立刻转身跑了,我心中纳闷这孩子怎么跑了?当他咚咚咚地跑到电话机旁,用胖胖的手指着电话两字中的“电”字,扬起小脸,神气地看着我;一会儿,他又跑到门口指着无图识字卡中的“电”字;接着又走到挂历下,把北京电报局的“电”字挑了出来,小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告诉我,这几个字都是“电”,他已经认识了。从那以后,我就用这种办法来判别他是否已经认识了某个字。

地图上认字

在优优出生后不久,我就买了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又送给他一个地球仪。优优一边学习无图识字卡,一边在地图上检验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还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识。

一次,我拿出识字卡问他:“哪里有‘冰’字呀?”他跑到世界地图边,把北冰洋的冰指了出来,我又问:“还有吗?”他把手指欧洲最北端的国家冰岛。在快乐中学习,优优的脑细胞非常活跃,记忆力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对于他的注意力、记忆力、联想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

2岁9个月时,优优几乎认识了世界地图上所有的字。从四大洋、七大洲,到欧洲的40个国家、亚洲的48个国家地区等等,共164个国家地区名都能背下来。

拼字游戏

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他的识字量迅速增加,甚至可以拆认一些字了。我便顺势教他偏旁部首,这对他以后认字有很大帮助。一天,我们一起读书读到“部分”时,优优马上说:“部分的部把‘耳刀’放在左边就念陪,爸爸陪我一起玩。”外出看见院门口写着“奉劝本院居民”,优优便说:“给奉劝的‘奉’加上一个‘木’字就是‘棒’,优优真棒。”我问他:“把木字旁换成‘提手’呢?”他答:“就变成‘捧’了。”优优常自己拆、拼字,把它当做游戏玩。读到“灯”字时,他说:“灯字,把火换成提手就‘念’打“,去掉提手就成‘丁’了。”

阅读中巩固汉字,增长知识

在认字的过程中,优优接触了《儿歌三百首》、《365故事》、《安徒生童话》等书。一次,我们去公园玩,看到了蜻蜓,优优很感兴趣,我们便捉一只带回家。我找出《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迪士尼儿童百科全书》中有关“蜻蜓和蜻蛉”的部分,我们一起边观察蜻蜓,边对照书中的介绍,使优优认识了蜻蜓的体形特点,了解了蜻蜓的生长过程,知道它是吃蚊子的益虫等等。

我和优优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书中了解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其中蕴含的道理。遇到刮风、下雨、下雪、雾天,我们就结合电视天气预报,学习《地球家园》中的气象,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从认字到理解词义

现在的优优已不满足于只是从表面上认认字了,而是要具体地了解词义。我们一起读《今日中国》杂志,“夕阳下,一对老夫妻相互搀扶着……”优优问:“爸爸,夕阳是什么意思?”我回答:“夕阳是即将落山的太阳,红、黄色很美。”然后又在《人与自然》杂志中找了两张夕阳照片给他看,并在夕阳西下时驱车在四环路上带他看夕阳。读到序言时,他会问什么是序言?什么是四合院?等等。他在努力地理解着词义。我们也鼓励他多读多想多问,遇到我们也回答不确切的问题时,就与优优一起查字典,尽可能准确地回答。

动员全部感官的认字游戏

一日,优优对报上的“武昌鱼”三个字产生了兴趣,为了让优优更全面的认识它,我特地去超市买了条武昌鱼,放在水池里让他自己玩,并告诉他哪是鱼头、鱼尾、鱼鳍……他玩得很开心,用手摸、抓鱼,用鼻子闻,鱼猛地一翻身溅他一脸水,他开心地哈哈大笑。

我认为鱼的使命完成了,杀了,放在冰箱里。第二天一早,优优一见到鱼字,就立刻向厨房跑去,趴在池子边往里看。 噢!原来他是在找那条鱼。一看鱼没了,他一脸失望。我对他说:“爸爸把鱼杀了,放在冰箱里,你想看吗?”他点头,看到冻僵的鱼时,他很高兴,用手一摸冰冰凉,嘴里嘟嚷着“鱼、鱼”。

优优读鱼字,听爸爸讲鱼,用眼睛看鱼,用手触摸鱼,用鼻子闻鱼.几乎全部的感官系统都用上了,这使他对鱼有了深刻的认识。

早教专家—鲁杰点评

可以肯定地说,优优父母在教优优学汉字方面的教育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几点:

1.从孩子记忆力敏感期抓起。婴儿期间是记忆力的敏感期,孩子建立条件反射快,学习吸收性强。

2.父母的坚持性令人感动。尽管在头几个月没有效果,但父母并不气馁。

3.形式多样化符合科学教幼儿汉字的方法。如父母利用实物、拼图、情景教汉字等。

优优父母在教优优汉字方面非常出色,建议优优父母多带优优出去接触自然,进行户外体育活动,为孩子多创造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在家里多进行游戏活动和玩具制作等,在生动的情景中更感性地学习汉字和开发其他能力,全面促进孩子身心发展。

婴幼儿识字3误区

1.婴幼儿学口头语言容易,学识字难

人们常认为婴幼儿学口头语言容易,学识字难,而实际情况却是:婴幼儿学认字最容易,然后依次是学听话、学说话、学写字,主要取决于教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而不是文字本身。

2.儿童识字越多越好,为了识字而识字

儿童识字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是让孩子早日开始阅读,这样孩子不但不会降低兴趣,反而为进入一个精彩世界而兴趣倍增。

3.识字方法单一

篇15:认识字

我们不是朋友,不是亲人,不是同学,不是恋人,只是陌生人,连熟悉都算不上,没有聊过一句,没有见过一次,但对于你的事迹我还是知道一些,跟别人一样,不知道从哪里偶然看到你写的文章,然后加你为好友,此后你每次发表的文章和心情都会出现在我的个人中心里面,每一篇文章读过之后就会情绪低落,总会想起很多难以释怀的往事,会让我想起岁月的无情,人的善变,时间的流逝。会让我想起过去,现在和将来,每每不开心的时候读了你的文章就会更加抑郁,那些愁只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才会这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每一个人都因你的文字而牵动心弦,喜欢你的文字,至少那种心情是真实的,你的那句暗夜里,关于流年,即使繁华的时节,在回首的时候一样的是那么的悲怜,那孤独,也许是如此的明显,美丽的风景也最终遗弃我们而去。站在岁月的路口,当回望曾留下的`脚印,我们才发现是那么的浅,有时候想回过头再去走走,可发现早已是遗失了昨天!让人陷入无限的沉思。有些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必要再回头,所以不管前面风多大,雨多大,都应该向前走,我知道你经历了我们没有经历的,你坚持了我们坚持不了的,你说:跟我一起拼搏的人很多都放弃了,不过我会坚持到最后...,相信只要有信念,有梦想,再大的困难都打不倒你。

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再美的花也会凋谢,再高的山也会被风雨侵蚀,再美的容颜也会爬上岁月的印记,唯一可以不变的是守住一颗真诚的心,常给心灵浇水,它会开得更鲜艳夺目。我摸摸自己的心灵,看看它还在不在里面,我担心哪天被谁的言语蛊惑了它就会飞离了我的身体,去做它自己想做的事去了,我不希望我的心情被别人的心情所牵绊,只想开开心心的,快快乐乐的做自己。

篇16:认识自我作文800字

曾经,我一直很自卑。因为幼儿园老师说我反应比别的小朋友慢;因为幼儿园的同学会张牙舞爪地来抢走我的玩具;因为妈妈看着我才一年级就有好多红叉叉的本子时,后悔不该让我提前一年上学。但是,当四年级的班主任表扬我的作业时,当他欣赏我每一次课堂上的发言时,当他提升我做语文课代表、做班干部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并不笨,自己还有很多优点。我并不是丑小鸭。

曾经,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怕困难、怕挫折的人。因为碰到数学难题我会主动放弃,因为学琴时看到和弦就头晕目眩,因为一受到委屈就好哭……可是,高一去部队军训时,我可以在烈日下保持站姿,任凭汗水浸湿衣服,而不会找任何身体不适的理由去树阴下休息。我也可以在没有痱子粉时,将浸满风油精的纸巾沾到满身的痱子上,然后在部队宿舍里痛得跳脚,却将此看成军训乐事。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其实很坚强。

曾经,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思维不敏捷、说话不厉害的人。因为我不爱说话,别人一直说我很文静,就算说了,也只是不轻不重、不痛不痒,以至于后来我学艺术、考编导这一专业时,面试都是我最怕的一项。可当我真的走进考场时,当我自我介绍时,当一个个犀利的问题向我抛来时,我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了紧张,思维敏捷,非常从容,更有越战越勇之势。后来我知道,自己是自信的,这源于我对知识的掌握,对自我的积淀。

曾经,我认为自己是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没有丝毫领导才能的人。因为我从不爱自己拿主意,从不会管别人,也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魄力。但是,高三的那次运动会改变了我对自己的认识。好友是体委,在她的鼓动下,我也参加了三个集体项目。可比赛那天,她突然生病。作为朋友,我没有多想,就开始重新找合适的人。在赛前赶着大家练习,比赛成绩居然还不错。无意间,我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别人的主心骨,别人的依靠。

篇17:认识自我作文800字

如课说生活是一只杯子,有意义的事是杯中的土石,那么有意思的事一定是杯子之中、土石之间,用来充实的沙粒了,不可缺,不可缺。

我喜欢在周末,约上三五个好友,跨上我们的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骑行,也喜欢爬山,尽管在这“一寸光阴一克拉钻石”的初三,尽管千遍万遍地听老师说“你们应该在上午下午晚上各抽三个小时用来学习。”尽管妈妈叫器着:“你是一个初三生!”但要是有人在社交软件上问题起:“周六上午,老时间老地点,伙伴们约吗?”定有二三个人回应:“走呗!”

在春天,六点的周末定是一个想来就觉得美好的时刻。同学们猛然惊起,刚要穿衣,想起今天不用上学,松口气又甜甜地睡下:前一天的沙子刚刚落下,新的尘埃还没有扬起。我们几个就骠着车,缓缓地在街上穿行。早晨特有的湿润空气混合着香樟的特有香气迎面扑来,这可能会是我成年后感慨万千,再闻会产生我写文章冲动的气味。我们这时的荷尔蒙浓厚地像化不开的烈酒,我们可以在自然中寻找最真最有趣的自我。

我们骑到山脚下,锁了车,向山上行进。湿润的地面随着逐渐上升的温度慢慢蒸发,形成一片好看的氤氲,阳光斜斜地照射下来,照射在花儿的露珠上,它们一闪一闪的,好像眨巴着眼睛望着我们一行人。这时的山林是属于我们的,美丽也是属于我们的。正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我们大谈这周看过的书,谈校园中的奇闻轶事,谈谁谁谁又考了全校第一并甩出第二名老远。一路走一路笑,鸟儿是欢快的,树也是欢快的,天空也被我们染成了欢快的色彩。

回到家,收收心,投入一下午艰苦的探索。我想,这是一天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最好结合。

篇18:认识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谈话: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 看屏幕。 (课件出示下图及录音:午餐时间到了, 小动物们都跑到了自己的食物面前)

2.设问:看了这几幅图, 你能想到什么分数?怎么想的?

3.交流:谁愿意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4.比较:学生说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这样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你觉得在这些分数形成的过程中, 哪个词非常重要? (平均分)

(设计意图:用小动物分吃食物的情境把复习旧知与新知学习串连起来,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 教师让学生根据图意各想一个分数, 并根据学生的想法比较归纳出在上学期学过的对分数的认识, 回忆出分数产生于平分物体。)

(二) 感知整体

师:对, 平均分才会分得公平, 下面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1) 课件出示图片及录音:小动物们吃完东西后都走了, 只有小猴还没吃呢。这时猴妈妈运来了一车桃, 小猴兄弟四个可高兴了。它们想:哇, 这里的桃可真多啊, 妈妈一定会平均分给我们吃的, 我们每只猴可以分得这车桃的几分之几呢?

设问:你们认为是几分之几?为什么?知道车里有多少桃吗?你为什么认为是呢?能不能按黑板上的说法讲一讲道理? (把这一整车桃平均分成4份, 每份就是这车桃的) 这里的“4”和“1”各表示什么?

(2) 课件出示图片及录音:可是妈妈只从车上搬出了一箱桃, 小猴兄弟们有点失望, 现在每只猴可以分得这箱桃的几分之几呢?

设问:知道箱子里有多少桃吗?现在你怎么想呢? (把这一整箱桃平均分成4份, 每份就是这箱桃的)

(3) 课件出示图片及录音:可是妈妈又说了, 一顿不能吃太多, 今天只能给你们一盘桃。小猴们真是太失望了, 现在每只猴可以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设问:你是怎么想的? (把这一整盘桃平均分成4份, 每份就是这盘桃的)

(4) 比较:观察、比较一下刚才平均分的结果,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不管多少桃, 只要平均分成4份, 每份都是这些桃的)

(设计意图:延续复习时的情境, 巧妙地通过把一车桃、一箱桃、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的思考, 让学生避开桃子具体个数的干扰, 感受到“虽然整体在变化, 但平均分的份数没变”, 比较归纳出“无论多少个桃, 只要平均分成4份, 每份都是这些桃的”这样一个结论, 为后面把许多具体的桃平均分扫清了认识上的困难。)

(三) 深刻理解

(1) 谈话:不管多少桃, 只要平均分成4份, 每份都是这些桃的 (出示12个) , 这么多桃, 平均分成4份, 你说每1份是这些桃的?

(2) 质疑:刚才不知道多少个桃, 现在已经知道有多少桃了, 怎么还是呢?

引导:谁来完整地说说是怎么来的? (把这些桃看成一个整体, 然后平均分成4份, 每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这里的“4”和“1”各是怎么来的?

(3) 课件展示12个桃并平均分成3份的过程。

引导:你知道现在是怎么分的吗?每1份是这些桃的?完整地说说你的想法。 (把这些桃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3份, 每1份是整体的) 这里的“3”和“1”各是怎么来的?

(4) 课件展示12个桃被平均分成2份、6份、12份的过程。

设问:每1份是这些桃的?你是怎么想的? (把这些桃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几份, 每1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5) 观察反思。 (课件展示12个桃被平均分成4份、3份、2份、6份、12份的比较图)

(1) 比较:看看, 我们今天要分的物体个数和开始时分的物体个数相比, 有什么不同? (以前是分一个物体, 今天是分很多物体。师板书:很多物体)

(2) 比较:刚才把很多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把这些物体都看成一个整体, 都是平均分成了几份, 这样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补充板书:把一个整体 (许多物体) 平均分成几份, 这样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3) 引导:看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 对于这个“1”, 你有什么话要说? (取了1份, 可能是1个物体, 也可能不是1个物体) 这里都是分12个物体, 但是分母为什么不都是12呢? (平均分成几份, 分母就是几)

(设计意图:有了前一环节学生得出的结论, 教师适时告知桃子的具体个数“12个”, 这时学生不再受到个数的干扰, 思维上的阻碍也会小很多。教师恰当引导学生规范表述后, 变换平均分的份数, 让学生发现“整体不变, 但是平均分的份数变了, 那么每1份表示的分数也变了”, 最后通过观察比较, 归纳出“把许多物体都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几份, 这样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再引导学生对分子和分母所代表的意义进行讨论, 从而完成对分数意义的建构。)

(四) 练习提高

1.说一说:想想做做第1题。

(1) 学生独立练习, 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 全班交流。

(3) 追问:图1的下面两幅图同样都是把6个苹果进行平均分, 为什么每一份表示的分数不一样呢?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一)

2.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1) 读题, 自己先试试。

(2) 谁来展示一下,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有不同的涂法吗?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3) 根据什么平均分?根据什么涂色?

(设计意图:“说一说”是让学生能根据对分数的认识, 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而“分一分”则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每个分数代表的意义:根据分母的份数去平均分, 根据分子的份数去涂色, 这两题的练习从两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3.摆一摆。

(1) 课件出示 (如图2) :你能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摆一摆吗?

(2) 谁愿意把你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黑板上展示)

(3) 判断摆得是否符合要求, 关键看什么? (是否一共画了4个三角形)

(4) 大家摆了这么多种方法, 这个整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依次出示图3和图4) 可以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集合圈及平均分的虚线:可以把4个小三角形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4份, 露出的是1份) 你有什么话要说? (只要是4个小三角形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摆出的图案都是把4个小三角形连成一个图形, 通过教师展示的没有连成一个图形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认识分数的相关知识, 加深对“整体”的理解: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4.拿一拿。

课件出示图5及录音:老师带来了18块糖, 要奖励给上课最喜欢动脑筋的同学, 屏幕上有一些分数都被挡住了分母, 被老师选中的同学用鼠标点击“祝你好运”四个字, 就会露出一个分数, 然后根据这个分数就可以得到糖了。

设问:老师要先问一问, 如果让你来选, 你最希望选中几分之一?为什么? (预设:二分之一, 因为可以拿走一半) 祝你好运了! (依次出示:)

设问:你可以拿走几块?你是怎么想的?还剩下几块?

质疑:刚才的三个同学选中的分数都不一样, 为什么都拿走了2块糖呢? (糖的总数除以分母, 每1份的块数都是2) 为什么要用总数除以分母呢? (平均分成几份就应该除以几) 看来,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非常密切!

质疑: (出示) 祝贺你, 你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选中了大家最希望得到的二分之一, 你们羡慕他吗?为什么? (总数不变的时候, 选二分之一是最多的, 总数变少了, 二分之一就不一定是最多的了)

(设计意图:通过分糖的游戏,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能把分的过程用分数的意义描述出来, 并通过对“整体变化、分数也变化, 但得到的块数不变”“整体变化、分数不变, 但得到的块数变少了”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与分析, 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五) 总结提升

总结:1个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这是以前学过的;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这是我们本节课重点研究的;同样, 半个物体也能看成一个整体, 这是我们以后还要研究的内容。总之一句话, 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上一篇:村上春树《且听风吟》的经典语录下一篇:同意接受档案证明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