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调查

2024-05-05

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调查(共6篇)

篇1: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调查

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调查

摘要:安徽省定远县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抓手,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市场引领、社会协同”总思路,紧紧围绕“一环一带”建设任务,全力实施“7521”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进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本文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美丽乡镇;加强建设

2016年以来,安徽省定远县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抓手,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市场引领、社会协同”总思路,紧紧围绕“一环一带”(即环江巷水库示范圈和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百里示范带)建设任务,全力实施“7521”工程,即高标准建好2015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2016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二龙回族乡、仓镇回民村两个民族风情村镇、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两治理、一加强”和11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进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

一、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措施与成效

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始于2006年,历经“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等阶段。通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危(草)房改造工程、“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程、示范点建设工程等,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增加,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美丽乡村“一把手”工程和“一号工程”。实行县领导联系和县直单位帮扶共建制度,要求县领导每月到联系点指导美丽乡村建设不少于一次。要求各帮扶单位认真制定帮扶举措,积极帮扶乡镇开展建设。定期召开杆线整治、绿化、污水处理等专题会议,开展周督查、旬通报、月考核,建立协调体系,强化推进。下发《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在乡镇组建美丽集镇建设综合整治办公室》等10余份文件,健全制度体系。全县各乡镇成立了美丽乡镇综合整治办公室,乡镇长为办公室主任,经费由县财政按年30万元、20万元、10万元补助,主要职责包括镇容村貌管理、违法建设查处、出店占道经营整治、车辆违规停放清理等8项职能。各乡镇实行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对项目建设、“两治理”等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包保到人,?任到人。

(二)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环境改善。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涌现出一批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服务功能完备的中心村。同时,积极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全县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19个,在建市、县级中心村6个,开展环境整治的自然村全覆盖,一大批“脏、乱、差”的旧村庄变成了美丽宜居的新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坚持主体作用,激活民智民力。始终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民意、凝聚民心、激活民智、集中民力。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紧贴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投资投劳建设美好乡村。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在规划选址、资金土地使用等关键环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加强村务、党务公开,营造合法公正透明建设环境,得到广大村民理解和支持。

(四)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政府主导。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组织优势、专家技术优势和村民本土优势。规划设计人员和示范点紧密对接,深入了解村庄的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留下乡土文化气息。

高起点编制规划,坚持“全域规划”,实施美好乡村五年建设计划,加快编制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示范点建设规划。县财政投入900多万元对全县21个乡镇建成区和省级中心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注重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衔接,力求点、村、乡镇有机统一。探索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统筹委员会,配备乡镇规划员、建设员、土地管理员和水利员,构建县、乡两级监管体系,推进执行力下移。

(五)坚持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根据各地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实际,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特色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构建风格各异、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如池河镇岱山新村充分利用原有地貌特征将六大功能区通过广场、亭、桥、路等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吴圩镇东大岗新村立足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将资源优势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的挖掘,丰富美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如连江镇岳庄新村突出文化建设,通过一场(文化广场)、两堂(大讲堂、礼堂)、三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四墙(政策墙、法治墙、廉政墙、四德墙)、两馆(民俗文化馆、家风美德馆)等,打造出一个乡土气息浓厚的省级农民文化乐园。依托生态特色优势,以“生态、绿色、节能、环保”为引领方向。如桑涧镇把土地流转作为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休闲、绿色优质为品牌打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家庭农场。

(六)坚持城乡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抓手,加大以城带乡力度,推进资金投入向美好乡村建设倾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大力整合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危房改造和农村清洁工程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在全省率先成立农美投资有限公司,专门用于建设美丽乡村。为解决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问题,所有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所需资金,均由县级财政提供,县财政专项配套投入资金2.854亿元,同时以县农美投资有限公司为融资主体,向省农发行贷款8亿元,专门用于“百镇计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几年来,全县向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专项资金3亿多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亿元。

(七)坚持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重点突出、示范带动、分类指导、统筹联动、发动群众、全民共建“等方法,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创造出不少新鲜经验,初步走出了具有定远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如定城镇周庄村龙佳种植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植经果林200亩,银杏园1000亩;炉桥镇盐化新村打造“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运输业、劳务公司,将农民介绍到二、三产业工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张桥镇北张村胡为民植保专业合作社与浙江绿润花卉苗木有限公司合作流转1000亩土地做花卉苗木基地。

二、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由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特征,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升。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政府热,群众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少数镇、村干部缺思路、缺办法,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规划有待完善。有的村庄规划设计缺乏应有的个性,与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结合不紧密,原生态的东西没能传承下来,特色不明显,虽然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很好,但总体感缺少灵秀之气;自然村整治和建设普遍滞后,有的村庄内道路拥挤、布局零乱,垃圾堆、污水沟随处可见;有的乡村规划编制起点低,没有有效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布局不科学,规模不适中;有的乡村规划执行力度不够,住房散乱,格式多样,土地浪费严重,规划引领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三)农民收入有待增加。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光靠财政投入不可能建成美丽乡村。目前,大多数乡村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过小,农民增收困难。传统经营模式难以实现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主导产业难以培育,经济不能持续发展;农村缺乏创业人才,真正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致富带头人少;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给农民增收带来大的成效。

(四)资金投入有待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又庞大工程,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目前,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大部分靠各级财政筹集投入,尽管财政投入每年都在大幅增加,但与美丽乡村建设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存在转移支付资金有限、县财政配套大幅增加难、社会资本引入难、项目资金整合难等难题。

(五)公共服务有待提高。目前,全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条件简陋;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现阶段农民需求最迫切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服务、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急需进一步提升。

(六)监管机制有待健全。相当一部分乡村还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重建设、轻管理、缺服务,没有建立或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公共设施损坏现象存在,公共卫生保洁困难。主要原因是监管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松、散、懒现象严重,乡镇、村、组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管理机制;管理维护资金短缺,财政投入的管理服务费较少,人员积极性不高,大多没有安排专门维护费用;部分村民素质不高,自我约束力差,不良生活习惯一时很难改变。

三、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的升级,要始终坚持长远观和全局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放眼长远,着手当前,在获取当前利益的同时,为长远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攥紧拳头办大事,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强化规划引领,把握战略转换,注重点与面的有机衔接,全面“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做到一手抓规划建设,一手抓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抓规划,规范乡村建设。要强化规划的一致性,以全县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为母项,以各乡镇总体规划为子项,实现中心村、自然村建设规划全覆盖,把美丽乡村规划与各专业规划通盘考虑,做到有机结合,实现“多规合一”。要强化规划的针对性,正确理解“村”的含义,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搞城市的“缩小版”,要坚持因地制宜、主题突出、风格各异的原则,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乡土味道、民俗风情、文化?鞒泻吞镌胺绻猓?把最原始的风貌、最美好的元素保留下来,实施个性化规划,打造各自的品牌和特色。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中心村集聚;充分发挥乡村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大对乡村规划和土地的管理;进一步推进执法工作重心下移,杜绝违规建设。

(二)抓重点,实现乡镇先行。乡镇政府所在地是乡镇的经济、文化和人口集聚中心,起着示范引领作用。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实现美丽乡镇建设,加快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建设,实现质的提升。要把美丽乡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更高的定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把乡镇政府驻地环境治理和规划建设工作贯彻落实好。

(三)抓产业,推动兴业富民。要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把推进环境整治与发展产业、促进创业有机结合,加快发展特色产业。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扩大集约化、标准化基地规模,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积极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探索以入股、租赁等形式发展符合当地的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实施农业。要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增收,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职业技能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支持种养能手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实现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

(四)抓整治,加强环境保护。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突出中心村建设、环境整治和兴业富民三大任务,以“路宽、水清、村美、人富”为目标,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道路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要常态化整治,进一步加大“垃圾、违建、河道”整治力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治。要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环卫保洁、垃圾处置、环卫设施等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开展绿色家园示范创建活动,激发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抓协作,形成建设合力。要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强化资金源头整合,发挥集中优势;完善绩效考评、责任追究和激励机制,确保整合后的资金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要强化项目带动引导,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坚持项目带动、市场化运作,吸引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将项目公开化、透明化,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支持度。要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强化县美丽办公室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规划、国土、农委、林业、水利、环保、文化旅游等部门的协同,统筹县乡、村工作。

(六)抓管理,完善长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管理、服务“三驾马车”必须步调一致,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宣传到位,入脑入心,家喻户晓。要健全管理机制,探索村组日常管理、乡镇监督检查的管理机制,严格绩效考核,切实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缺服务”的现状。要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物业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建立村庄公共设施、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建立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篇2: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调查

去年年末,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局、通盘考量,提出了要在20xx年获得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20xx年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岩头镇以“两提两争”主题实践活动为总纲,以全面改善城乡发展环境为抓手,以完善工作机制为保障,将美丽乡村建设作全年性、战略性任务来抓,用大决心、大力度保障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同工作要求相比,同先进地区相比,岩头仍有许多不足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岩头这样一个生态优势明显、地域特色鲜明、后发优势强劲的发展中的山区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现实版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是加快山区发展的有力抓手。岩头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镇,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托和放大生态这一后发优势,推进错位式、差异化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基于对岩头特色优势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新农村建设规律的全面把握,基于对岩头优势劣势的科学洞察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岩头在全面分析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了20xx年1号文件《岩头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原则、总体目标、工作要求和工作保障,使“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把新农村建设从一个方向性的概念具化为可操作的工作。

(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党的xx大首次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岩头镇紧紧跟随党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生态文明理念的题中之义,以国家级生态镇、省级森林城镇、市级卫生镇的创建为契机,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继续保持生态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应尽的责任。

(四)是提升岩头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建设过程中,岩头着重体现地方的生态特色和产业特点,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把美丽乡村品牌的打造作为当前工作的载体和工作的方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岩头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助推器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

二、岩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情况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高、任务重、时间紧,为按期实现工作目标,镇党委、政府按照“四美、三宜、两园”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为亮点,以“幸福社区”建设为关键,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力争在20xx年创成美丽乡村示范镇。

(一)狠抓组织领导。成立岩头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岩头镇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分解表(20xx-20xx)》,进一步明确具体要求、完成时限、责任领导与责任人。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行效能“积分警示制”、专项行动跟踪督查制、美丽乡村建设攻坚周例会制、班子领导承诺履诺制等制度,形成“统一领导、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层层督查”的工作格局。

(二)狠抓目标规划。在制定实施方案的同时,在《岩头镇总体规划(20xx-2030)》和详细性控制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完成五尺、表山、鲤溪三个社区的建设规划以及镇城区污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出《芙蓉古村保护利用规划》、《苍坡村保护利用规划》、《岩头村丽水街保护利用规划》。

(三)狠抓投资提升。1-5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亿元,任务完成率31.51%,41省道南复线、溪山大街等工程有序推进。已完成招商选资8637万元,任务完成率95.57%;签约楠溪江垄溪度假村、楠溪江国际养生保健中心(一期)等5个项目,对楠溪江国际养生保健中心(二期)工程等11个项目进行了包装推介,并于4月6日成立永(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嘉县岩头商会,全力打造吸引“凤凰还巢”的“金橄榄”、“幸福巢”。

(四)狠抓“六个一”项目。一条丽水街北段旅游文化商业街已全面铺开立面改造、建筑重建和景观道路提升工程;一批文化展馆已全部开始施工,其中中国农村改革馆和诗词馆已竣工;一条乡间绿道已分三部分进行施工,8月底全面竣工;一个游客接待和文化创意中心即将完成设计方案;一批特色酒店和民宿已全面进场装修,确保8月底前竣工投用;一台文化大戏于五一期间在芙蓉、苍坡、丽水街等古村落宗祠(戏台)上精彩演出。

(五)狠抓环境治理。以“四边三化”专项行动为抓手,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共拆除违章建筑约7.7万平方米,年度任务完成率64.17%;通过建设村级垃圾收集点、配备了村级保洁员等方式切实强化村级卫生治理;岩枫路口-苍坡沿线绿化工程顺利竣工,完成迹地造林1388亩,任务完成率144.28%;聘请专业团队对境内楠溪江、五尺支流、张溪支流及村级河道实行长效保洁;完成诸永高速沿线坟墓生态化改造。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难点

(一)工作意识尚需提高。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小算盘”的思想,工作主动性、大局观不够强,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二)建设资金尚需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们还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工作报告。

(三)建设眼光尚需放远

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但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存在“千村一面”现象。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常常出现“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象。

篇3: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环境生态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化、农民个体文明化的转型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改变村容村貌、乡村卫生环境,而且能够全面整合各种资源,打造特色村寨,提高生活品质,繁荣乡土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延续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而且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实质,在尊重和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而改善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活环境,也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美丽新农村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广大农民的安居工程、环境整治等方面入手,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是造福农民的利民工程,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要抓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众望所归、势在必行。

2 实施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施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保护为重、生态优先、整合力量、协调推进、稳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应着重解决好理念确立、关系处理、措施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2.1 要确立现代实施理念

即以生态理念规划美丽乡村,以宜人理念建设美丽乡村,以文化理念融入美丽乡村,以实干理念实现美丽乡村。

2.2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应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判权。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和强迫命令。要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组织专家论证、村民共同参与议事、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

二是处理好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应是广大农民,各级政府要切合实际发挥协调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协调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

三是处理好政府财政奖补与农民筹资筹劳的关系。筹资筹劳体现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奖补是建立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基础上的,要先筹后补、不筹不补。应研究二者的量化问题,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

四是处理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要按照财政奖补制度设计要求执行,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将增量部分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以“普惠”保基本,以“特惠”保重点。

五是处理好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的关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一,要做到建设过程中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就应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坚持“点状推进”与“扇面发展”同时推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等作一些一般性统一要求。要坚持一般指导和差异化分类指导相结合。

六是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的同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到城乡的差别,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按照农民的意愿进行安排。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努力推进其他相关改革,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新型社区治理机制以及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机制等。

2.3 要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强化责任意识。要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干部考核和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

二要科学制定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不好是最大的浪费。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规划意识,并成为规划的行家里手。农村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的地区规划和建设也应有所不同,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为重的原则。

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比重,并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财政奖补资金的比重,以防因财政奖补资金不到位形成“半拉子”工程,以及向农民转嫁负担或形成新的村级债务。与此同时,还必须创新思维、多方筹集,形成多元化、多层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四要整合部门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涉农支农项目资金,要制定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切实做到规范衔接、合理对接,集中财力建设美丽乡村。

五要完善推进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在明确牵头部门的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要明确政府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理顺各自责权关系,尤其应理顺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形成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

篇4:丹江口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

一、丹江口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统筹规划,示范引领。该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围绕“支部强、产业兴、乡村美、民风好、农民富”的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实施以“百里生态农业走廊”和“百里特色村镇带”为主的“村庄建设、生态建设、兴业富民、管理创新”四大工程。按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基本要求,发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制度优势,顺应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新要求,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性,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一是坚持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理念,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公路沿线村庄规划编制评审会,帮助各村庄规划制定和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在方案设计上坚持 “四个结合”:即与全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农村社会发展纲要相结合,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相结合,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与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同时,在全域控制规划基础上,对各建设村点的空间、功能、审美和形态合理界定,充分聚合各种资源和发掘村庄元素,坚持“一村一策”,结合资源禀赋、建设基础、产业特点、乡风民俗等,突出地域特色,体现乡村风貌,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庄规划;根据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乡村传统文化保护需要,合理优化村庄布点。

二是坚持科学实施,注重长期效应。该市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是在“一事一议”项目库基础上,依照调查研究、听取民意、召开各方评审、专业规划设计、公开公示成果等程序确定的。在美丽乡村项目选择方面,注重长远规划与突出地域特色相结合,坚持 “2+3”模式,即“全市2020年项目建设总体规划、乡村建设5年规划”和“百里生态农业走廊、百里特色村镇带、移民安置点公共项目完善”五个方面统筹兼顾。

三是坚持示范引领,统筹协调推进。出台“关于江北生态农业走廊和江南特色村镇带示范建设”资金整合及稳步推进措施,鼓励各重点镇结合实际先行试点,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在取得示范经验后逐步在各乡镇全面推开。项目实施上,注重四个环节,即重点突出地域特色的公益性和特色产业的引领性,优先安排人口相对集中的村,结合城镇化发展格局,优先集镇边缘村,优先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村。目前,已完成美丽乡村项目建设15个村,安排奖补资金1021 万元,整合其他资金4000余万元,实施建设项目 28个,受益村民 5.6万人。

四是坚持规范运作,注重创新管理。坚持群众议事放在首位,严格一事一议,做到村民民主决策。注重加强公开公示程序,对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绩效评估等全方位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加强六个方面的管理:加大多元化投入,按照“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资金整合;加强资金管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以钱养事资金均由预算拨付综改办专户,实行专人专账管理,按进度、程序拨付使用,杜绝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出台《丹江口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强化对建设资金的规范管理;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在项目按程序批复实施的基础上,注重事前实地勘验,并统一制作“标示牌”,杜绝项目违建等弄虚作假现象;注重设计效果,对各建设村点的空间、功能、审美和形态合理界定,充分聚合各种资源、发掘村庄元素、体现乡村风貌,因地制宜设计效果图,做好预算编制;完善后期管护,摸索出“村组主导、政府协调、部门帮扶、企业参与”多头共管方式,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后期管护。

(二)加强领导,建全机制。成立了以分管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经常到村指导督促实施。从政府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服务。明确相关部门、镇村负责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市镇村三级配套网络。目前,该市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村组主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

(三)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在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传达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安排布置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提高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建设的认识。发动乡镇财政专管员、村组干部,深入村组进行宣传,让群众了解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相关要求,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议事,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专刊、村公示墙(栏)等载体,宣传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有关政策。在财政局召开的财政专管员培训会上,以讲授课的方式让各财政所专管员认真学习了解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办法,提高业务水平,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按要求进一步规范。通过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对建设美好家园认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四)强化管理,开拓创新。

一是坚持深入群众,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自2013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该市综改办组织专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跑遍全市14个农业乡镇,深入各个乡村进行专题调研,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完善试点村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在试点村建造垃圾处理箱、垃圾池和垃圾中转站,聘请专门卫生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统一购置150个垃圾桶和30辆垃圾车,加强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清运,加大村庄庭院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二是坚持群众参与,提高村民自主管理意识。要求试点村向村民发放倡议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庭院整治活动。村民小组以“十星”创建为契机,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分类和集中收集,形成垃圾“户集村收村运”的垃圾处理体系,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

nlc202309041722

三是坚持依靠群众,合力推进建设进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抓手,以发挥村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作用为切入点,注重依靠群众,让村民自己作决策,使广大村民“愿意、乐意、满意”,齐心协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是广泛动员、统一认识。召开动员会,发动党员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做好示范引领。召开座谈会,邀请老同志、外出能人贤士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入户宣讲,介绍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前景。通过做好“三个结合”(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幸福家庭建设相结合),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是政府扶持,社会参与。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有效吸引了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创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是落实预算,加强监管。采取“专项资金+配套资金”的模式,将涉农建设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极大地发挥了资金效益。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了投向科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格局。2014年市财政安排442万元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用于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同时整合其他涉农资金230余万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巩固了建设成果。

(六)完善制度,提高效率。

一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丹江口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管理办法》,对项目实施范围、标准、资金筹集和管理、项目实施、考核验收和档案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二是制定《丹江口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审批流程图及操作指南》,既方便基层申报,又便于统一指导、加强监管,更利于保障奖补政策透明、阳光运行。

三是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考核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纳入乡镇绩效考核内容,与乡镇转移支付和奖补资金挂钩。对试点建设工作不得力、效果不佳、资金管理不到位、项目实施不按程序的镇村,要求及时督促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启动退出机制,确保建设取得成果。

(七)建立档案,强化公示。

一是建设补充更新市乡两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档案和数据库,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筹资筹劳会议记录、村民签字、方案、项目申请表、项目预决算报告、施工合同或协议、项目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汇总归档。

二是认真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信息录入工作。对于已经批复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该市综改办及时按照政务公开要求将信息录入系统,待项目验收、资金拨付后,一并将信息资料补充到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网络系统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丹江口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丹江口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试点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庄环境更加靓丽,集体经济更加壮大,品牌文化更加响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村庄环境得到改善。抓好试点村道路改造、道路硬化、排污处理工程,试点村主要道路硬化率达100%;推进光亮化工程,增设村庄路灯,试点村主要道路光亮化率达100%;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工作,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加大“六乱”整治力度,清拆试点村内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彻底解决了村庄脏、乱、差问题;开辟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场所等,营造村庄宜人生活环境。

二是产业经济得到发展。引导试点村转变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先选择引进节能环保、市场前景好的发展项目,精心呵护生态环境。积极利用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政策,盘活农村集体资源。支持村级产业园转型升级,积极招商引资,引进高附加值的产业和经济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三是公共体系得到塑造。坚持惠民优先,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创建点延伸,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增强幸福感和满意度。强化各试点村及其附属的规范化学校、村卫生服务站、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绿色网院、计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

三、丹江口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二是建设资金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三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试点村整治、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普及的标准不够高,特别是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等推进还有难度。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现有的融资平台,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新模式,做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二是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突破缺少上档次项目的障碍,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把项目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招商选资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以项目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三是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积极做好具有丹江口市山水特色的美丽乡村品牌经营文章,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提高策划经营水平,创新合作途径,通过积极宣传造势,全面打响特色品牌。四是进一步扩大建设效果。要结合移民安置点工程抓好统筹惠民生,完善村镇社区服务、促进资产转型利用,把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有机统一起来,以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篇5: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课 题 报 告

课题 题 目: 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班 次: 11级地理(2)班 课题组成员: 张三 李四 王麻子

指导 教 师: 雷宇轩 时 间: 2014年12月25日

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对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按照“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巩固提高”的思路,以新农村新居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探索符合县情实际的新村新居建设模式等方面,简要概述了清水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从农民的思想认识、村庄规划、建设资金、产业支撑、管理机制、建设标准、农民培训等七个方面分析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快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面拟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的原则,坚持产业结合、挖掘文化底蕴,建章立制、长效管理,强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实体深入宣传、营造氛围等七个方面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清水县;美丽乡村;规划

清水县位于天水市东北面,小陇山西南麓,划属渭河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宝鸡市,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境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25.1万亩。现辖6镇12乡260个行政村11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69万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清水县 以“五新一好”(即: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建好村班子)为主要内容,依托易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农村危旧房改造、城乡一体化试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探索出易地搬迁型、旧村改造型、灾后重建型、劳务带动型、产业支撑型、农家乐观光旅游型等六种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清水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一、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2006年以来,清水县累计投资10.8亿元,建成各类新农村116个,使全县农村居民住宅砖房率达到了62%。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建设美丽清水为目标,按照“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巩固提高”的思路,整合林业、环保、危旧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投资2600多万元启动实施了庄天二级公路、桐温公路、汤浴河上游沿线、18乡镇政府所在地等52个村的“一池两改三化”工作,探索出了乡镇景区化、村落景点化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全力实施了“移植千棵大树、彰显千年古城”工程,移植大树进城1222棵,进村庄广场248棵。积极建设了以庄天二级公路、红堡至秦亭公路为主的百公里绿色生态长廊,以县城至温泉为主的10 公里文化旅游长廊,加快了农村绿化亮化美化步伐。

近年来,清水县一手抓农村新村新居建设,一手抓农 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村庄规划到行政村、道路规划到自然村、产业发展规划到户、科技及技能培训到人、具体责任到领导”要求,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大力实施修建垃圾池,在旧村改造中实行改造危墙、危房、绿化环境、硬化巷道、亮化村庄的“一池两改三化”工程,建立“门前三包”,环卫“十户轮流值班”等管理机制,推广垃圾“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模式,极大地改善了昔日的“脏乱差”面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清水县积极探索符合县情实际的新村新居建设模式,创新投入机制和服务机制,有效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林业、水务、畜牧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农民自己筹一些的“多条腿走路”办法,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用于新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同时,组织千名科级干部、千名党员进村入户,包抓指导全县1028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调动了广大群众创建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的积极性。目前,清水县以庄天二级公路沿线为重点的五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全面建成,以整治建设背街小巷、乡间小路、村野小桥、小沟小渠、垃圾处理小场点和 “六小民生实事”活动正在有序推进,相继建成文化广场、公益桥文化健身小广场为重点的、乡村道路、安全饮水、村阵地、卫生室、文化室、“农家连锁店”等一大批农村公共基础设 施,累计建成各类新村122个,新修砖瓦房和砖混结构别墅式二层楼房35147户175735间。今年,又有47村3048户农民新居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当中。到今年年底,全县农村居民住宅砖房率可达到65%,受益人口达17.3万人。同时,清水县着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干鲜果基地56.1万亩,种植半夏2万亩,蔬菜10.2万亩,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2元,增长18.3%,为新村新居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打下坚实基础。

二、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周边地区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

1、农民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的主体。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僵化、小农意识比较强烈,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环境整治依赖于干部,群众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生活习惯比较差,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部分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认为工作只 要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就行了,环境好不好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于是便睁只眼闭只眼蒙混过关。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村庄规划有待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要坚持先规划后整治、后建设。目前清水县虽已制定了美丽乡村示范区总体布局规划与实施意见,但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没能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中心村的相关规划没相互衔接,个别村出现了尚未规划就开工建设,更有甚者出现了先建后撤、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同时对重点整治村和特色村的建设规划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结合不够紧密,规划编制形式比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存在“千村一面”现象。

3、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除了省、市政府给予部分引导资金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清水县乡、村没有经济来源,致使镇村投入资金空缺,有时为了完成项目任务,甚至贷款搞建设,到最后项目算是完成了但负债累累,有时为了弥补镇村空缺这块资金,在申报项目建设时扩大项目规模,而实际建设过程中根据财政补助资金的多少进行项目建设,致使实际建设规模与申报项目规模不相符,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现在,县上还没有出台一般整治 村以奖代补的配套政策,乡村两级干部一直担心建设资金缺口的弥补问题。

4、缺少产业支撑。部分村庄整治工作重点、亮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没有很好的结合本村本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来塑造本村本地特色,没有和地方产业结合起来,不能凸显村庄的景观、文化特色。示范村和示范点虽已明确由国家项目和乡镇共建,部门联动的模式整体推进,但目前机关部门、各乡镇、村密切协作配合、联动推进不够。特色村亮点不亮、挖掘不够,功能定位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5、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惠农工程。部分乡镇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完成年终考核加分的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癣”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6、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刷新涂白、栽植几枝绿化树木、安装几盏路灯的“面子工程”上,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7、农民培训机制有待完善。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更要注重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新型农民的 培养,现在清水县有些新农村建设的很好,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建设成果很难保持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薄弱,主要是因为新型农民的培养机制没有健全,各类培训流于形式,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同走过场,注重查看软件资料,忽略培训效果的考查。

三、加快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及清水县实际情况,我们拟提出以下思路和措施:

1、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深入调研、凸显个性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深入各乡镇各村实地考察,充分结合各自的地理区位、发展水平、资源优势、产业特色、村民实际需要等因素,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突出当地的农耕文化、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努力打造清水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科学规划。要正确处理好村庄布局规划与美丽乡村规划之间的关系。要科学前瞻性地编制和完善美丽乡村规划、示范村规划和核心区规划。规划编制要做到普遍惠及与重点打造有机统一。三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四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一般整治村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继续保持“458”下基层活动的做法,各联系点部门要积极参与联系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四是开展市场化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特色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五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一点,鼓励在外经商、工作的村民或亲属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3、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的原则。每个村庄条件不尽相同,自然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科学谋划,从实际出发,保护广大群众利益,坚持不破坏原生态资源,注重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和环境保护,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因势利导,依据现有条件,提升已初具规模的基础性产业,走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特色化建设之路。

4、坚持产业结合、挖掘文化底蕴。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与旅游等产业紧密结合,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路。一是大要打生态牌。清水县东南部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在东南部可以大力发展“农家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西北部,可以利用果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高原夏菜产业,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探索新型、环保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二是要大打文化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美丽乡村的内涵所在,我们要利用好“轩辕故里”的文化资源优势,在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方面进行深入挖掘,通过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展示,巧打“文化名片”经营村庄。

5、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多部门联动加大对“牛皮癣”的监管和处理力度。建立环境卫生 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三是适时出台村保洁员的保障办法。按照财政拨一点,乡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保洁员工资,确保队伍的稳定。

6、强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实体。一是依托国家“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政策,加强农户技术培训。使农户掌握 1—2 门致富技术,实现劳务输出由劳力型转化为技能型,增强就业稳定性和增收持续性,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二是通过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专业合作效能,提高合作社效益,推进农民参与合作积极性,促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强化土地流转力度,巩固流转成果,巩固种养大户,全力培育家庭农场。

7、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同时,县上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清水对外形象。

参考文献:

1、天水在线网

2、《清水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3、《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报告》

课题组成员:张三 李四 王麻子

篇6: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调查

——以梅岭村为具体调研对象

前言:

马甲镇政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关于实施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镇实际,正在努力建设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为推进本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泉州城市花园打好基础,而展开美丽乡村建设大行动。本文即以梅岭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具体调研对象而展开。

正文: 基本概况:

马甲镇梅岭村,地处马甲镇西南部、惠女水库西北侧,距离镇区3.5公里,与南安市洪梅镇接壤。全村土地面积357公顷,人口1474人,农民人均收入10623元,村财年收入23.2万元。

梅岭村山美,不仅有容纳飞禽走兽,嶙峋怪石,更有四季更妆,花开叶落,苍松翠柏,冬季长眠的独到美景;梅岭村水美,不仅有清澈见底的倚龙湖亮丽美景,更有曲折迂回,柔情脉脉,百景汇集的山间小道。梅岭村环境幽雅,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多,是天然的氧吧。2011年党支部被泉州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被泉州市环保局评为“泉州市市级生态村”;2012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泉州美丽乡村”。

建设措施以及主要成果:

1、因地制宜、注重规划。梅岭村虽然还未成“处处都是一幅图卷、山山都是一幅美景”,各处条件不尽相同,自然差异较大,但都尽量不破坏原生态资源,注重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因势利导,依据现有条件,提升已有基础,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特色化建设之路。梅岭根据村的地域优势、生态优势以及在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梅岭特色花卉生态旅游村”的发展战略目标。聘请专业设计院,完成了《梅岭村概念性规划》,确定了空间布局是一个中心,即结合水体设计的中心体育运动公园;两个重点,即分布于梅岭东西两侧的农家乐项目;三个分区,即分布于梅岭村西北侧的园村花卉种植区,东北侧的园村花卉展示区和西南侧的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

2、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提高村民人居环境意识。全村各类建设项目和农村建房均符合村庄建设规划,农民依法依规建房有序。出台鼓励农村“裸房”外立面修葺措施,每户每宗给予3000元补助。石结构房分年度得到改造,加强农村闲置房、废弃房、危旧房治理,农民自行拆除,农民能够在规划安置区得到同等面积的安置。农民自行拆除旱厕,旱厕占地面积由村给予免费复绿,绿化面积及苗木归主人管理和所有。

3、创新思路、盘活土地,变思路为财路。引导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突破花卉基地用地瓶颈。盘活村闲置集体用地45亩,创建金线莲培育种植基地,村财增收15万余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通过引导农民土地合作入股的方式,解决花卉种植用地157亩及销售问题。

4、特色产业发展明显。进一步出台鼓励扶助措施,提高花农的种植积极性,农民新种植花卉经验收合格后给予每亩800元补助,今年来扩种花卉200多亩,引进高贵苗木5种。创建金线莲培育种植基地45亩。成立万木春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草药合作社,建立万木春花卉网站,今年来,该合作社销售苗木达200多万元。

5、重宣传、乡村旅游知名度提高。积极推进“休闲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完善“渔家乐”项目相关设施,现已建成水库垂钓场、渔排2座及渔家餐馆1座。大力推进“森林人家”项目建设,现已完成一期工程,倚龙湖的开挖清淤建坝,周边的征地、平整、环境整治等已完

成,引进一家大型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并且有多家有实力的旅游公司在洽谈中,初步形成集观光、健身、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马甲镇梅岭村环境整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周边地区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 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村庄规划有待完善。重点整治村和特色村的建设规划能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部分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存在“千村一面”现象。

3、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除了市、区政府给予部分引导资金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马甲镇、梅岭村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现在,区里还没有出台创建星级“康居村”和一般整治村以奖代补的配套政策,镇、村干部一直担心建设资金缺口的弥补问题。

4、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镇、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有建立但没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癣”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5、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一般整治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房屋周边绿化及房屋立面美化、亮化,村级内部卫生整治等推进不到位。

美丽乡村建设中急需改进的一些地方:

1、必须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我区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必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联系点部门要积极参与联系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四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特色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五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一点,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亲属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3、必须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多部门联动加大对“牛皮癣”的监管和处理力度。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三是适时出台村保洁员的保障办法。按照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保洁员工资,确保队伍的稳定。

4、必须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对外形象。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的热门课题,随着中央一年比一年更重视三农问题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越发成为关注的焦点。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为农民,内容包括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乡村面貌美起来、社会风气好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和基层班子强起来。

上一篇:在公司综合部实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三八妇女节简短的祝福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