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计划

2024-05-04

反思与计划(通用6篇)

篇1:反思与计划

主题名称:幼儿园真好

小(4)班

主题说明

宝宝上幼儿园了!当爸爸、妈妈牵着宝宝的手走进陌生的幼儿园时,当最亲近的人从宝宝视线中消失时,宝宝们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紧张、无助、恐慌、委屈和忧伤,有的会以哭闹、叫喊等冲动的方式呼唤妈妈,有的在潜意识中建立总结的防御体制,表现为固执、压抑。我们知道,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要想在短短的时间里让个性迥异的幼儿融入一个群体,却非易事。他们会面临一系列的变化:需要学习独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听讲;安静地坐一段时间等。让我们营造爱的环境,帮助他们愉快地走进幼儿园,说声“幼儿园真好”,让幼儿园在幼儿心目中变得可亲可爱吧。

主题目标

1.认识并乐于亲近老师和小朋友,喜欢上幼儿园。2.乐于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3.在玩玩具和游戏中学习等待、轮流和分享。主题课程

社会《幼儿园真大啊》《我的小动物朋友》《笑着动一动》《我带玩具上幼儿园》《抱一抱》

语言《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咯吱一笑》《布娃娃回家》《阿文的小毯子》 艺术《漂亮的泡泡》《我和娃娃打电话》《哭与笑的表情》《哭声与笑声》《快了的颜色》

科学《我们的火车出发喽》《变魔术》《找朋友》 健康《吹泡泡》《寻宝》《袋鼠行动》《小鸟和小兔》 环境创设

1.创建安全、温馨、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尽快与教师建立依恋关系。2.在教室布置一副背景图,并张贴幼儿全家福。3.提供玩具娃娃,丰富娃娃家氛围。家园合作

1.入园初期,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爱,使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2.带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到班里,布置亲亲一家人墙面。

星桥中心幼儿园 2011年9月10日 主题一幼儿园真好主题活动小结

小(4)班

“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主题活动,是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它带领着幼儿逐渐认识集体,走入集体生活,并渐渐地喜欢集体生活,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使我们的活动能顺利地开展。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信任我们老师,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感受到各种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如:开学初,孩子们认识了自己的座位及各种标志,在认识标志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小动物图案标记,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标记图案作为自己杯子、小椅子的标志,由于标记是幼儿来园后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加上是自己选择的,孩子们特别喜欢,很快就找到自己的位置,初步萌发了“用自己的杯子喝水、坐自己的位置等等”的生活常规意识。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暂时忘却家庭的亲子之情,融入集体的快乐,又创设了好多有趣的活动内容:有呼啦圈、滑梯、滚球等,还带领孩子参观美丽的园舍、各个班级、厨房玩大型玩具,宽松的氛围,深深吸引了孩子们,在每天我们剪了许多爱心,作为奖励送给幼儿,使孩子们感到集体活动的愉快,很快投入了集体活动,爱上了幼儿园。对于哭闹厉害、不接受老师的帮助的一些孩子,这时我们就像妈妈一样,用一些身体的语言如:抱抱他们、亲亲他们、与他们握握手,给他们一个小小的微笑,亲切热情地直呼孩子的名字和家中的小名,哄哄他,搀扶他,给他喜欢的玩具,给以抚慰和鼓励,使初入园的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并当着孩子的面要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领,使孩子在情感上受到满足,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渐渐地孩子们就从不接受老师——接受老师——喜欢老师——离不开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还通过让孩子唱唱“我爱我的幼儿园”“闪亮的小星星”以及一些幼儿熟悉的歌曲,音乐游戏“碰一碰”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与老师同伴都有了一定的互动,从而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彼此熟悉,并且能叫出同伴的姓名。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老师像妈妈,幼儿园就像自己的家。

主题结束了,孩子们有了很大变化: 孩子们情绪逐渐稳定,开始喜欢上幼儿园,并逐渐学会与人交往。如:有的孩子生病,家长让在家中休息,可孩子还是要上幼儿园。孩子们从不认识到成为伙伴、朋友。初步学会了关心、安慰同伴。

有了初步的集体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新入园的幼儿没有集体活动的概念。如:随意走动、坐不住,回答问题时争着说等。现在他们能认真听课,不影响他人,学会了正确的坐姿、建立了初步的集体规则意识。

幼儿的自理能力提高了:通过活动,幼儿上厕所时不拥挤,学会了洗手、擦手、喝水等一系列动作。并知道有需要时,告知大人或向大人求助。

幼儿能大胆讲述,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开始时有的幼儿不会说普通话,有的表达不清楚,或不敢在集体面前说话。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仅会说简单普通话,并初步学会倾听,愿意说,喜欢说。班里的凯凯小朋友,刚来时,不会说普通话,需要费好大的劲才能弄明白要表达的意思,现在,已经能够比较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要求。

但是,在活动中,幼儿生活经验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贫乏,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幼儿还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比较固执、任性,有时喜欢争抢玩具,社会性发展还很弱,缺少与同龄人分享的经验。家长很关心幼儿,但是缺乏家庭教育和生活引导的科学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多与家长交流育儿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还需加强谦让、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星桥中心幼儿园 2011年10月20日

主题计划二:多彩的秋天

小(4)班

主题说明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慢慢发生变化:秋天把树叶染红了,变黄了,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秋天送来了一阵阵的清香,找一找,看一看,原来桂花悄然开放了;秋天还给小朋友送来了很多酸酸甜甜的水果,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橘子;在秋天的菜园里,老爷爷种的那棵大萝卜长大了,收获了„„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它将如此生动的景象呈现在小朋友面前。

秋天的种种特征变化会引起小班幼儿的好奇与关注,本主题选择了秋季给幼儿最直接、最深刻感受的“树叶飘飘”“桂花香香”、“水果成熟”、“萝卜丰收”等内容,引导幼儿去感知、体验秋天的特征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兴趣,去发现、欣赏、想象和表现秋天的丰富多彩。

主题目标

1.萌发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好奇和观察兴趣,获得有关秋天明显特征的感性经验。

2.观察常见水果的特征,引发探究水果的兴趣。

3.愿意用语言、身体动作、美术创作、音乐来表现自己对秋季特征的认识和感受。

主题内容

语言:捡落叶 树叶鸟 小小鱼的桂花发夹 小蛇多多 爱吃水果的牛 树叶蝴蝶 大苹果 拔萝卜

(一)(二)蛤蟆种瓜 瓜娃娃

健康:萝卜丰收了 萝卜变变变 切西瓜 小小叶片来追我 水果宝宝骨碌碌

科学:树叶宝宝找妈妈 剥橘子 水果品尝会 水果宝宝的沉和浮 各种各样的萝卜 水果故事 水果做早操 树叶的旅行 果汁找朋友

社会:香香的桂花树 水果沙拉 水果照相馆 酸酸甜甜的橘子

艺术:秋天 落叶宝宝 小树叶的画 香香的花片 水果碰碰碰 苹果歌 拔萝卜

(四)大西瓜 水果歌 大风和秋叶

环境创设

1.设立“水果宝宝之家”,放置各种幼儿制作的水果造型。

2.将幼儿捡到的树叶串接起来挂在活动室内,营造秋意浓浓的氛围。3.创设主题墙,果子成长过程的图,帮助幼儿了解。家园合作

1.双休日带幼儿去公园等地方踩踩树叶,采集叶片带到幼儿园,供大家观察、制作。

2.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水果的图片带孩子去水果商店观看各种水果,鼓励孩子自己选购不同品种的水果。

星桥中心幼儿园

2011年10月20日

主题二多彩的秋天小结

小(4)班 “多彩的秋天”主题活动已开展了近一个月了,从此活动的产生到各环节的设置,我们都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观察发现探究,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活动中他们非常投入,知道到了许多以往不知道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育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小班孩子虽然已入园三个多月,但各方面的技能和经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及家长的帮助和引导。此时,孩子对一年四季的概念并不是十分清楚,对秋天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为了让孩子能了解秋天的主要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树叶俨然成了乐趣无穷的玩具,经过孩子们的七十二变,落叶也变得神奇而有趣起来。我带孩子们到幼儿园里去捡落叶,他们在谈论着:“我在用小树叶当扇子。”“我的小树叶像一朵花。”孩子们对树叶产生了兴趣,但是他们对树叶的认识非常的有限。回顾主题,还是缺少了一些过程性的东西:和孩子一起去收集不同形状、颜色的树叶后,并没有开展相关认识树叶的活动;在区角中有关主题的材料缺乏,可以提供一些树叶拼贴添画的材料供幼儿操作。随后展开了“秋天的水果”的小主题,水果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可以品尝,因此兴趣度很高,需要老师思考的是:如何去进一步挖掘水果价值?如何在孩子的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经验?

而我们小班孩子自主探索的能力,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于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组织了各种手工制作、亲子收集信息活动,成了这个主题顺利开展的一大亮点。我意识主题开展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当然家长有不同的层次,每次的活动应该考虑周全,并以书面形式进行宣传。手工制作活动是很好的提高孩子能力的机会;最后活动后老师有点评与反馈,这样利于以后活动顺利展开,也使家长能从中获得经验。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注重根据小班孩子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开展各种活动,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获取秋天的信息。看(老师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视觉得到冲击。如看落叶飘下来的情景,观察各种水果的颜色等。),闻(闻闻各种水果的味道、菊花散发出来的清香等。),摸(用小手感受事物的不同特性,硬的和软的、光光的和毛毛的等),尝(这是孩子最喜欢的了,通过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秋天的水果”中通过尝使孩子知道水果有各种各样的吃法,如做水果沙拉、榨果汁等),还有让孩子动手画一画、撕一撕、贴一贴等等,这些都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兴趣,更有利于主题的开展。

星桥中心幼儿园

2011年11月26日

主题计划三:轱辘轱辘转

小(4)班

主题说明

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都有轮子。轱辘轱辘的轮子滚动着、转动着,载着我们走向大千世界。还有滚个不停、转个不停的弹珠和陀螺。这些运动着的物体,给幼儿惊奇,引幼儿遐想,令幼儿着迷,导引着幼儿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活动中,幼儿既获得了极大的情感满足,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轱辘轱辘,轱辘轱辘”,当我们用直观而又充满动感的象声词去表征运动着的物体时,这些物体便自然而然地从纷繁的世界中凸显出来,成为有趣的、引人注目的“吸引物”。于是,学习者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于此,学习的兴趣、欲望自然地与学习任务融合,师幼之间良好的、积极的互动自然形成——幼儿成为一位主动积极的学习者。

主题目标

1.了解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及会滚动的物体,感知轮子的作用。2.观察探索轮胎的纹理,了解轮胎纹理的作用。3.体验对滚动物体探索过程带来的乐趣。

主题内容

语言:了不起的轮子 快乐轮胎 汽车轱辘转呀转 小老鼠的漂流瓶 圆盖盖

健康:拖拉玩具来追我 响瓶响罐操 打保龄球

艺术:这是什么车 汽车修理师 车轮滚画 瓶罐高楼 可爱的瓶偶

科学:轮子工程师 轮子歌 各种各样的瓶罐 瓶瓶罐罐来排队

社会:红灯绿灯眨眼睛

环境创设

1.主题墙创设:创设主题墙“轱辘轱辘转”、“我们的轱辘活动”,张贴会滚动的物体和小朋友们活动的照片。

2.区角创设:在益智区角里提供一些会滚动的玩具,如溜溜球、陀螺等玩具,让幼儿探索。在美工区角里增添弹珠滚画、给汽车贴轮子等游戏。

家园合作

1.请家长协助幼儿一起寻找会转动的物体,可以带孩子到马路边观察来来往往的汽车、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等,感受轮子的作用。

2.与小朋友一起收集转动的玩具,并拿到幼儿园供孩子们探索。

星桥中心幼儿园 2011年11月25日

主题计划四:亲亲小动物

小(4)班

主题说明

幼儿与动物有这天然之缘,对动物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特别是小班幼儿思维的泛灵论特点,使他们往往把小动物当成和自己一样有想法、会说话的朋友,当成是自己成长中亲密伙伴。他们怀抱动物玩具,与其为友,聆听动物故事,与其对话。小动物在孩子们懵懂的年代一直扮演着天使的角色,本主题活动的展开,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和体验,通过不同的途径满足幼儿对动物的好奇和探究愿望,引导幼儿感知和积累有关小动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的认识和认知经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同时在任职过程中感知小动物的可爱,萌发亲近和喜爱小动物的情感。活动的展开宜从亲近小动物入手,让幼儿与小动物在自然的互动情境中生活活泼地进行,以感知、体验与动物亲近的愉快。同时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乐于交流、大胆表现的过程中,发展其认知、语言、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幼儿原有经验的梳理、整合、拓展与提升。

主题目标

1.喜欢听故事,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2.学习用多种感官观察小兔,了解小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乐意亲近和爱护小兔子。主题内容

小兔子乖乖 亲亲小兔子 小兔子的长耳朵 小兔白白 小白兔拔萝卜 小乌龟赛太阳 小乌龟运粮食 鱼儿你好 一条大鱼 鱼妈妈和鱼宝宝 网小鱼 鱼儿岸上跳 小猫喵喵 折小猫 祝你新年快乐 圣诞贺卡 五彩包裹 新年分享会

环境创设

1.主题墙创设三个板块分别是:创设主题墙“我喜欢的小动物”,张贴各种小朋友喜欢的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创设“哪些动物会冬眠”板块。创设一块“应该怎么样来保护动物”主题墙式。

2.区角创设:在表演区中增添各种小动物的头饰道具,供幼儿表演、游戏。

家园合作

1.请家长可以带幼儿到动物园、图书馆或者在电脑上了解一些关于动物方面的知识和趣闻,了解我们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小动物。

2.与小朋友一起收集动物图片,也可以带小动物到园来饲养。

星桥中心幼儿园 2011年12月19日

篇2:反思与计划

教学反思与计划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发现高一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很大,除个别学生对英语有特别爱好外,大部分学生学习没有激情,完全被动学习,还有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相当大的障碍,既没有兴趣也缺乏自信,上课效率极低。传统的大量的习题和补课不仅枯燥费时低效,而且易使师生陷入无休止的疲劳战中。在分秒必争的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都在考虑如何提高效率。作为教师,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上课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考虑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帮助每个学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是我今后要考虑的重点。以下是我对反思这个学期的教学有以下几点这学期还要努力: 1. 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活动,激发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变单一的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牛津英语是以任务性教学为特点的,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一特色,设计优化适合高一的课堂活动,加强各类任务活动,如话题,展示,辩论等,并完善课堂活动的评价。

2.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层出不穷,传统的有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近代的有听说法,功能法,结构功能法,交际语言法。随着二期课改的进行,任务性教学法又受到了国内教育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加上提倡多媒体、网络进入课堂整合。可是是不是流行的就是合适的?我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3. 二期可改提出应关注学生。英语教学应多一点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众多鼓励,少批评训斥,多建议少命令,本着相信学生会成功的信念,以教师的热情,关怀,温暖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作为教师我认为激励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有效学习,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远比盯着学生,强迫学生被动学习重要。

4. 继续做好与复习工作,贯彻七步学习法,使预习复习成练习,提高与复习质量。5. 大量的阅读对于提高英语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进一步做好英语报刊阅读和西文图书馆的利用。指导学生搞好读书报告会和读好每期学生英语报。

6. 积极贯彻学校提倡的爱心辅导,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重点关心帮助10位同学。

篇3:反思与计划

一、曼哈顿计划的后果及其影响

曼哈顿计划经历重重难关,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最后于1945年7月16日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的原子弹实验而结束。从此, 美国通过空前绝后的“曼哈顿计划”掌握了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杀伤性武器———核武器。随后, 美国总统杜鲁门不顾众多熟知原子弹威力的科学家的劝阻, 毅然于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的爆炸瞬间造成了两座城市的毁灭和数十万人的伤亡。这立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学者对原子弹这种非人道的技术武器进行了谴责, 同时表示他们无法理解美国所作出的使用原子弹的决定。“我们可以归纳成一句话:我们的技术文明刚刚达到最高水平的暴力。近期, 我们必须在集体自杀和明智地使用我们的科学成果之间作出抉择。此时, 我们觉得庆祝这个发明是不道德的, 因为对它的利用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对人类的毁灭。科学已经献身于大规模屠杀的世界, 暴力已经难以控制, 丝毫不顾及正义和人们的幸福;这会给这个经受所有暴行蹂躏的世界带来些什么?只有最没有怜悯心肠的理想主义者才敢于这样思考问题。”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其诺贝尔获奖作品《广岛札记》中说:“人类面对无法控制的危机。科学技术本身的力量把人类拉进危险, 即将成为现实或者说再向前迈一步就到达现实。只要看一看今日世界的核状况就一目了然, 该权力按其科学技术的伦理不仅毫无阻碍地使核武器壮大化和多样化, 而且人类也放弃了控制的任务, 甚至打算把人类的命运完全委之于科学技术本身。难道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吗?”爱因斯坦也谴责这一仇视人类的行为, 并为自己致信罗斯福而使美国抢先生产原子武器感到遗憾。早在原子弹刚刚实验成功时, 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之一著名科学家奥本海默就说:“我心中浮现出薄伽梵歌中的一行诗句:‘我成了死神, 成了世界的毁灭者’。”

曼哈顿计划的反思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和那段历史的远去而消失, 相反它引起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广泛社会学、伦理学的思考。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二、科学和技术的再分析

在对曼哈顿计划的反思中, 人们的矛头直指科学技术。因为对科学技术的成果所带来的利弊的担忧, 人们越来越对科学技术的原始目的———探索自然, 追求真理, 造福人类产生了怀疑。但是笔者觉得这是对科学技术的误解。

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项事业。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到的科学笔者认为应该指追求真理、探索自然规律, 更好地认识自然, 消除无知即“求真”的伟大事业。它所涉及的大多是今天所谓的基础研究, 距离人们的平常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相应的, 这里所提到的技术是在上述科学基础研究的应用层面, 是科学理论为人类服务的具体承担者。它所涉及的大多是今天所谓的应用研究。它比起科学理论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 甚至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曼哈顿计划。曼哈顿工程的起源, 在物理科学中应首先回到核裂变现象的发现, 即上面所说的科学上的发现。1938年12月中旬, 德国物理学家哈恩 (Hahn, Otto) 和斯特拉斯曼 (Strassman, Fritz) 在实验中发现, 用慢中子照射铀235原子核时, 受到照射的铀原子核会裂变成两个更轻的原子核。伴随着这个过程发生的质量亏损所释放的能量, 比相同质量的化学反应要大几百万倍。而且根据轻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数几乎相等的情况, 几乎可以立刻推测出, 在重原子核裂变为轻原子核的过程中, 将释放出多余的中子。这意味着如果原子核的数量足够多, 重元素的体积和重量足够大的话, 那么裂变放出的次级中子, 还有可能引发临近的原子核进一步产生裂变, 并且这个过程将会不断地持续下去, 人们将此称为链式反应。在这项科学发现中人类认识了量子的性质, 人类藉此增加了知识, 减少了无知。所以说, 这种单纯求真的科学发现对人类是有益而无害的。但由于二战的原因, 这项新的科学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有了应用研究的产品———核技术。而且是一项影响每个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生存的技术。不管是当年的原子弹还是现在的核武器, 核电站都因为广岛和长崎的两声爆炸表明了它与地球上的每个人相关。2011年日本富岛核电站在震后的泄露又一次提供了证据。但这应该归罪于核武器和核电站, 而不应该归罪于量子科学理论的发现。科学求真的探索应该是自由的。但如何处理相应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当这项技术关乎每个人的福祉时,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

三、一种可能的技术发展解决方案———技术公决

既然核技术一类的对科学理论的应用影响到了全人类, 跟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 那么就不应该由一部人决定使用而让所有人都共同承担风险, 而应该由全体受其影响的人们共同决定即全民公决。关乎大局的技术每个人都有了解决定的权利。

上述的技术公决现在看来是有一定的阻碍和不利因素的。首先, 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做支撑, 那就是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公民必须理解科学理论在转化为技术后所带来的结果, 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利弊。这就需要科学家和科学教育者履行自己的职责, 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让公众了解科学和技术, 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一项技术付诸实施之前, 应让公众充分地了解其中的原理和结果、利益与弊端, 然后再让他们去集体决定是否实施。其次, 这种公决有一定的阻碍因素。核技术一类的技术是影响整个人类的, 不特定影响某个民族、某个国家, 所以对它的“公投”决定应该是全人类的公投。但是目前人类分散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中, 一个国家的事因为民族感情, 国家尊严的原因不可能由另一国或其他所有国家的公民去决定。所以, 技术真正的公投在现阶段只能是一种奢望。在具体实施中只能以一个国家内的“公投”为例。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跨国的共识的形成, 也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比如, 一旦有人发动核战争, 就会遭致整个人类的反对, 遭致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这也是一种准技术公决。

四、结语

“曼哈顿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技术工程, 它也让人类第一次掌握了具有极大能量的技术, 不管这种技术是用来伤害还是用来建设。因为它的首次使用就被用作了杀人的武器, 所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各阶层的反思。随着后来核电站泄露带来的危害和生化武器的研究更是带来反科学反技术的浪潮。但那样去理解科学和技术, 那样对待科学和技术是不适当的, 是片面的。科学的求真应该是自由的, 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受限制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更是应该由受影响的每个人去决定。虽然现在去实行技术公决还困难重重, 但还是应该有条件地实施, 直到能够完全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杨舰, 刘丹鹤.曼哈顿工程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 7 (4) .

[2]刘霁堂.论曼哈顿计划中科学家的品质[J].国际展望, 1994 (3) .

[3]李俊亭.核武器史话:2[J].现代军事, 2001 (1) .

[4]秦克诚.邮票上的物理学史——曼哈顿计划.核武器的发展[J].大学物理, 2002, 11 (11) .

[5]胡新和.关于曼哈顿计划的断想[N].科技日报, 2001-07-30 (2) .

篇4:反思与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一、“有计划废止制”与熵的能量退化

1.“有计划废止制”

“有计划废止制”产生于1930年代的美国汽车行业,由于当时汽车这种消费品带给企业的高额利润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汽车销售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利益的驱动下,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汽车设计的一个新模式——“有计划废止制”,即在设计新的汽车样式的同时,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之间不断地更换部分设计,使汽车的样式最少每两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三四年有一次大的变化,形成有计划的样式老化过程。显然,这是一种厂商人为制造的、通过不断改变设计样式以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最终促使消费者为了追逐新的样式潮流而放弃旧样式改换新样式的市场促销方式。这种方式很快被其他行业或企业采用,给美国的工业企业带来了巨大利益。此后,这种方式便成为消费社会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当时工业设计师最集中的行业。但是,单纯地强调样式改变,也造成了美国汽车设计重外型而轻功能的问题,大批外型华贵、性能低下的产品在1972年前后的能源危机中轻易地被外型简单、性能优异的日本汽车挤出市场。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第一大国。

发源于汽车行业的“有计划废止制”被其他工业生产采用之后进一步升级,不再仅局限于外观造型的改变,而是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功能上的废止,使设计出的新产品具有更多、更新颖的功能,以取代原有的产品;二是质量上的废止,即在产品的设计中限定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其在达到使用寿命时无法继续使用;三是样式风格上的废止,就是使新产品具有更流行的新的风格样式,使原有的产品因风格过时而废弃。

2.熵的能量退化

熵(entropy)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最初是用来描述热力学问题,现已广泛用于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等领域,其基本含义是:系统倾向于取得最大的混乱度或无序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于1865年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了一个新的态函数——熵。熵是对热系统中热平衡程度的量度,或者说是非自由能状态的量度,是不能再被转化为做功的能量总和的测定单位。他在熵概念的基础上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了一种新的表述形式:在孤立的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增大,且是不可逆的,这就是熵增加原理。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可以得出能量退化的规律:不可逆的过程在能量利用上的后果总是使一定的能量从能做功的形式变成不能做功的形式,即形成了退化的能量;而且其大小正好与不可逆过程中所引起的熵增加成正比。自然界中所有运动的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这些不可逆过程的不断进行,使能量的某一部分不断地转变为不能做功的形式。虽然能量是守恒的,但是一旦经过不可逆的过程,原来可用度较高的能量总有一部分变成不可用的能量,也就是其可用度越来越低了。因此,一切运动的实际过程的进行都会导致能量的退化、贬值。

根据熵理论,每消耗一定的能量,就会增加周围环境的混乱程度、造成能量的退化。近代工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物质文明,在高效生产的同时也造成了高能耗、高消费和高污染,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无序化程度持续增大,给人类居住的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从而使得人类社会越来越不安全。

由于“有计划废止制”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浪费更多的人力,并人为地造成产品的功能欠缺和质量低劣,这种设计模式所引起的熵增加远远超过普通设计模式,因而在全球普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社会,它理所当然地受到质疑。

二、“有计划废止制”引起的熵增

1.再生产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引起的熵增

有计划地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对旧的产品进行再生产,使得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大大增多,需要从自然界提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每再生产一次,就要再消耗一定的能量,增加周围环境的混乱程度,造成能量的退化。这种大量的再生产对于资源、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由于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无序化程度持续增大,从而引起熵的增加。

2.再生产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引起的熵增

产品的不断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做支撑,其中包括设计师对新产品风格样式的更新,工程师对新技术、新功能的研发,工人对新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人员对新产品的推销等。一种新产品的诞生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这种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而过度强调推陈出新,必然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导致能量的不必要消耗,引起熵的增加。

3.功能的欠缺和质量的低劣降低了产品的可用度

“有计划废止制”是人为地、基于功利目的地限制了产品的功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了产品功能上的欠缺以及质量上的低劣。以1930—1980年代美国的汽车设计为例,这个时期的汽车设计重外观而轻功能,外型样式不断更新,性能却没有得到提高,使得美国汽车成了外型华贵、性能低下的产品。汽车生产要消耗能量,这本身就导致熵的增加,而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有目的的限制又进一步降低了能量的可用度,使得熵进一步增加。

可见,“有计划废止制”不仅对能量的消耗更高,而且使得能量从可用到不可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的速度加快,且程度加深,即加快加大了熵的增加。这一体制使消费者原来具有的勤俭节约习惯被追逐新型号、新款式的新消费习惯所取代,不但造成个人开支的增加,同时也造成对有限的地球资源的浪费。因此,这种制度被批判为一种迫使消费者抛弃依然有用的产品、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新型产品的恶劣手段。

“有计划废止制”以及传统的设计观实质上是加快熵增的设计观。设计的本质应是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引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效能耗的低熵设计活动,它不能以损害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代价。

三、实现低熵设计的对策分析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的日益紧迫让我们认识到传统的高消耗设计模式的弊端,要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也只能走低熵设计之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生态设计和非物质设计这两种新兴设计模式,都是低熵设计的典型,其设计理念完全符合减少熵增、降低消耗的低熵原则。

1.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又称绿色设计,它以环境因素决定设计的方向;它认为,在开发和设计中,环境已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生态与经济两方面必须达致协调和平衡。生态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和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生态设计必须致力于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它涉及到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及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原材料的选择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制造过程中应减少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控制,以生态设计理念来实现设计的低熵化。

我们现今有些“生态设计”尚未达到这一要求。以绿色设计的核心之一——Reuse为例,它强调要使产品能够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复利用,但回收过程中对废弃材料的收集、运输和处理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导致同一环境内熵的增加,如有毒废料对回收工人的危害等,这就违背了生态设计或循环经济的美好理念与初衷。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深入研究生态设计的本质,对强调循环的观点进行修正和完善,应认识到生态设计并不只是使产品可以回收再利用,而且是要将回收再利用的方式也纳入到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使产品设计和其回收机制能够尽量做到方便、高效、低熵。

2.非物质设计

相对于生态设计对物质的减少、回收、循环利用,非物质设计是一种从本质上改变设计模式的新理念,因为非物质设计不是基于物质的设计,它使得整个设计过程对能源、材料的消耗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非物质设计最初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到1990年代,随着网络界面设计、信息设计、虚拟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等概念的普及,非物质设计成为设计的一个崭新领域。它是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设计形式,是基于服务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以数字化设计为主要特征的设计形态。

非物质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设计的低熵化。一是数字化。数字化改变了设计的方法,进而开创了新的设计理念、产生了新的设计思想。通过数字化,实现了虚拟化设计,同时也改变了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从而使异地加工与无纸化生产得以实现。这些都降低了对环境的依赖,实现了低熵的传递与汲取。二是信息化。非物质设计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较高的信息量。对于人类生存的自然和社会来说,信息的创造与汲取必不可少。信息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因而有效的信息意味着负熵——一个开放的系统,吸取信息的过程即熵减的过程。三是人性化。人性化是非物质设计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产品不仅具备合理的功能、易操作、易使用、经济、美观,同时还要满足人的情感、认知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为人的心理作为一个系统,在运作过程中会产生高熵,如厌倦、忧郁、悲伤、烦躁等心理情绪,而符合心理需求及认知习惯的设计能够使心理系统中产生的高熵得以释放,使人愉悦、轻松,达到身心平衡,这也是人性化设计之真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质资料的供应已十分丰富,人类的物质需求渐趋平稳,发展速度渐趋缓慢,然而人对于非物质资源的需求却迅速扩张。产品的设计要求不再仅仅是达到功能主义的满足或者商业注意的刺激,更是要拥有恰到好处的信息量,以及能够实现精神愉悦和生活享受等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的要求,这些都属于非物质层面的要求。因此,以熵减为引导的非物质设计必然会成为未来设计的主流。

四、结语:走向低熵设计的发展之路

“有计划废止制”于1930年代开始在美国的工业界生根,后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国,它对后来的设计以及设计之外的领域,比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消费者的消费模式都曾有过积极作用。通过熵理论的分析不难看出,“有计划废止制”这种高熵设计模式过度迎合商业化,鼓励、误导人们无节制地消费,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了资源、能源的加速消耗,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因此,我们要从熵的角度出发,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待自然和社会,并寻找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更好途径。现代设计是一门通过设计生活和工作中各种物质及非物质用品来规划、协调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应以熵减为目标,研究和发展生态设计和非物质设计等新型设计模式,抑制并降低熵的增长,通过设计来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1] 钱凤根,于晓红.外国现代设计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锡纯.二熵——源事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3]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 谢庆森,李晓娜.从“熵”理论探讨工业设计的发展[J].机械设计,2006(10):1.

[5] 汪仁斌.现代设计与低熵生活[J].家具与室内装饰,1999(2):2.

[6] 于炜.以熵定律反思工业设计——兼论设计与全面发展观[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4(5):84.

篇5:学习计划与反思

初三下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我们将在这个学期期末经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考验。因此,本人制定以下学习计划:

1. 最重要的就是要上课听讲,并做好相应的笔记。特别是复习课,这是弥补以前没有掌握

好的知识的重要机会。

2. 合理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尽量在中午、课间将作业都完成,晚自习多做一些习题。特别

应多做一些数理化方面的习题,因为理科非常重视练习。而且本人现在化学学科非常薄弱。

3. 减少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在这种紧张时刻,娱乐的时间可以尽量少一些,要全力以赴

为中考而努力。

4. 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体育锻炼。体育的考试也很重要,而且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缓

解学习的疲劳。

5. 还应抽出一些时间来学习一些课外知识和时事新闻。一方面充实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

中考涉及很多这方面的问题,要为此做好准备。

6. 努力完成好老师布置的背诵、记忆任务。这是最基本的,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活学

活用。

计划实行了一个月,再加以月考成绩的综合分析。本人提出一下几点反思:

1. 上课认真基本做到了。但是由于睡眠时间较少,上课有想睡觉的现象,要努力克服!

2. 化学有进步。说明对化学的重视还是有成效的。但是数学粗心的毛病一直没改,但还是

有所进步。物理学科并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3. 娱乐时间确实减少了,相对来说还是帮了学习不少忙。

4. 每天睡觉前都做了20个仰卧起坐。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都按时参加跳绳活动。

5. 一般只能在周末看看电视,所以时事方面的东西掌握的还是较少,今后可以多看看报纸。

6. 背诵等任务完成的还是不够自觉,应对此更加认真些。背过之后还要定时复习,否则背

过的也会忘记。

7. 应在学习上更踏实一些,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在最后的这70多天有一个飞跃。尽力而

为考得更好,这样才能有十足的把握面对中考!

篇6:教学计划与教学反思

青岛25中

数学组

高峰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性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研究、自我改进、自我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反思的特征

首先表现为自觉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其次表现为超越型。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第三个特征为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

按教学进程,我们可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1、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此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目的和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所需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作出反思。教师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和事实”,“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如何组织学生和材料,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等等。

2、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能使教学高质量的进行。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必然会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3、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因为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课前的钻研课标,啃透教材,备好内容,苦思教法,却常常忽视课后认真地分析课堂,反思学情,总结优点,寻找不足。这就使得我们在提高教学效率上摔了不少跟头,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事实上,教师是否吃透了课标、教材,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设计的教案都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端。有时可能设计的问题会偏深,缺乏坡度,学生无法解答;有时可能又偏浅,缺乏思考的价值,激不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时教法不灵活,枯燥乏味,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有时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等等。而课堂上的这些不足,只有通过课后反思,并作改进,才能在下次的授课中,取得更大的实效。

教学实践后的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它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课堂与学生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课后反思十分重要,课后反思还贵在“及时”。这是因为:

*讲课后思路最清晰,体会最深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听众讲课比单独一个人念稿子在脑中留下的痕迹要深得多,记忆的效率要高得多。教师经过充分准备上完课后大脑异常兴奋,此时教师对自己在课上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十分清楚,历历在“脑”。另外,讲课是教师对自己备课效果的最好检验,学生课上的表情、活动的情况及反馈的结果都是检验讲课质量的一面面镜子。在这些镜子的反照下,教师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些满足感、轻松感或不足感、歉意感等不同的心理体验,这时如能趁热打铁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修改或补充,一定会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如果在第一次课后,不作及时的反思和调整,抱着“得过且过,以后再说”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体验的消失。就再也记不清或记不起当时的情景,再也不会有第二课时的满足感和兴奋感了。

*讲课后灵感最活跃,修改最适时。所谓灵感,就是“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具有创造性、亢奋性和突发性等三个特点。在课堂上,教师精力高度集中,思路单道独进。下讲台后,大脑兴奋,思维清晰,尤其对课上的缺憾“耿耿于怀”时,常常会突然迸发出一些“火花”,产生许多灵感。而这些“火花”往往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刹那间产生的灵感又十分具有创造性,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进行捕捉,灵感就会悄悄地溜走,等到用的时候再去寻求,那就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了,这样就会给自己的教学留下不尽的遗憾。因此,教师课后及时思讲把当时的这些“散金碎玉”捕捉住,并记录下来,是非常必要的。

*讲课后学生的反映最真实,提出的建议最可行。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教学内容难易如何,学生课后的反映最为客观真实。课后,学生跟老师一样,头脑清醒,记忆深刻,对老师所讲的一切记忆犹新,这时我们应该主动找学生交流,多方面地捕捉学生的反应,虚心地听取他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并随即修改、充实课堂内容,改变、提高讲课技巧,定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这种从学生的角度及时反思的方法,我认为,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价值最高的。另外,教师在倾听学生意见时,既要注意听取他们对自己教法的赞扬和肯定,更要虚心诚恳地听取他们多方面的批评和否定。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一个好的教师并不陶醉于某一次讲课的成功中,而是把更多的目标定在下一次的讲授之中。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严格的要求自己,及时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做到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我们才会在“讲授—修改—提高—再讲授—再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更好的处理好教与学、读与写、智与能的关系,从而做到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理论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典型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一次比一次更完美,一次比一次更精彩。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参考文献:

上一篇:袁腾飞高中历史必修二下一篇:用沉默造句怎么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