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总结反思活动计划

2023-01-09

时间如同白马过隙,我们总是在和过去告别,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做好计划,那么该如何书写计划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课改总结反思活动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课改总结反思活动计划

课改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

2课堂改革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热爱学习,可是事情却往往不遂如愿,在现实教学当中,学生偏科现象很严重,有的却高达百分之

二、三十。为什么有些聪明伶俐的学生也会出现偏科呢?通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我发现,除客观因素外,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的某些失误和措施不当所致。

一、偏科生成因

1、变相体罚所致

大多数班主任所教科目成绩偏高,科任老师成绩偏低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是班主任接触学生时间长,情感交流多,给予了他们慈母般的爱,和他们成为坦然相待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学生喜欢上了老师,也就特别喜欢老师所教的科目。个别班主任和个别科任老师对学生却似“将军”给“士兵”训话一样,一开口就是我这科是多么重要,如果搞不好„„如学生没完成作业,有的老师让他们罚站或扫地,有的点名批评或是班上做检讨,用不正当的方法给学生施加压力,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长期如此,学生产生了惧怕心理,进而也就表现出厌学情绪。

2、教师自身素质所致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应博览群书,才华横溢,语言幽默而风趣,应用自己的知识、仪表去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哈伯德认为:“教育必须从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着手,这是进行教育不可逾越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教科目知识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创设合适情境,以情引趣,由情导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某些教师功底差,而且课前不认真研究教材,在课堂上产生“卡壳”现象,有时甚至将知识传授错了,给学生留下“这个老师太不行了”的印象,也就形成了学生偏科的心理。

3.教学节奏快所致

个别教师职业道德差,平时缺课现象严重,一上课“快马加鞭,一节课就讲应三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但却听不懂,思考时间少,一堂课几乎所有的结论都由几个“尖子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完成。大部分学生在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的追赶气氛中:紧张有余,获取甚小,等于“坐了一趟飞机”,这样一来,相当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偏科生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改正措施

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不偏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产生共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2、语言应风趣,仪表应端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3、遵循教学规律,决不能使学生“囫囵吞枣”。

4、使用现代化手段、教具,解决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重表扬轻批评,消除学生的自卑、恐惧、逆反、依赖心理。

6、对学生应公正评价,作业上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补上,否则“帐”越欠越多。

7、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务必有“课课清”、“节节清”、“册册清”的 目标意识。

8、尊重人格,改变偏科生的态度。

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不偏科,班主任也应与科任教师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篇:课改总结与反思

课改路上 且行且思

——课改总结与反思

初一级部武厚英

一、对课改的认识:

1、新课改唤醒我们对学生的看法:学生是人!是有潜力的人,是成长中的人!

2、新课改更新了我们教学的看法:教学就是教师创新性地导演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二、我的做法

本学期开始我校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首当其冲。为了更好的推行课改及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的大潮中。认真看了胶东课改的录像资料、细致学习了肥城市教研室下发的课改资料选编。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改的精神,探索并初步制定了“四段六环”的零距离教学课堂模式。倾听了梁晓盈老师执教的探索课,老师们都感觉到新课堂的魅力:新颖、独特、有活力。3月28日,赴孙伯中学进行高效课堂的交流。回来后,老师们都跃跃欲试,每人都试着把新理念、新模式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新一轮的普听课,老师们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变化:学习主动性更加积极了,更有兴趣了;同学们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竞争意识更强了。我也不甘落后,讲了一节示范课。同时,我也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的开发推介会,我的校本课程《写规范字,作正直人》有幸成为本校校本课程之一。每周三下午我与同学们相约课堂。

三、我的收获

新的教学模式施行以来,我校老师和学生在课改中收获了成长,品尝了课改带来的快乐。追求民主的课堂,让生命在课堂上相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没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能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可能有小组展示的丰富性、多样化,不可能有创新的思维火花闪现。所以首先要求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包容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表扬学生在课堂中的闪光之处,用智慧的语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乐于参与。不管说得对与不对,做得好与不好,都不会受到批评,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主要动力。我们的老师有一颗包容孩子的心。

让学生平等表达。课堂不只是好学生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有一席之地。既有让好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多种想法的机会,也有让领悟力慢的学生回想的时间,有说话的机会。我们的老师有一颗关爱孩子的心。

小组之间有了竞争意识,同学们更加积极上进。提高了同学之间的交际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反思。在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我还有一种想法”“我的想法与他的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我想问:„„”我们的老师有一颗欣赏孩子的心。

学生的自主参与、生动丰富的表达,不仅显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显示了师生的平等相融,更显示了浓浓的课改文化氛围已形成。

2.追求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让生命在课堂上绽放。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是展示师生课改活力的窗口。半年来我们不断地追问,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一节有效的课应当是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课,感到有用武之地的课,感受到成功的课。教师要通过、小组学习、质疑问答、交流展示、达标测试、评价反馈等,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绽放。

四、我的困惑

1、在课堂上,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

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2、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3、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说不好不能给小组挣分,给自己和同伴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

4、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教师要怎样才能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何了解小组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

五、我的想法:

1、再掀学习课改文件、领会课改精神的热潮。

利用在假期课余时间重新学习肥城教研室编写的白皮书、我校“四段六环”的零距离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师上课规范、学生上课规范等材料,更好地指导课堂实践。

2、各班利用班会、和课活时间领着学生学习《学生上课规范》,学生的学习、小组长的学习、 小组的评价再培训,切实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自主预习、合作学习,怎样精彩展示学习效果,怎样进行小组评价等,以便学生更好参与学习、主宰课堂。

3、积极组织小组的学习、讨论、全方位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小组评价,做好阶段性总结并评出明星小组、优秀小组、进步小组等获奖小组,更好的激励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4、规范学案编写。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撰写学案,并做好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5、做好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工作,解决教师的精讲精练。

走进了课改,与课改同行,我们不能说“不”,也不能避重就轻,我们只有迎着课改,思考着,改变着,步伐坚定地前进着,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把课改之路走到底,一定会实现我们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

第三篇:课改总结与反思

陈埭民族中学 刘剑高

课改已进行一期的时间了,我一直在严格按照我校的要求进行课改,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就主要成就总结如下。

1、学生的主体意识大为提高。作为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作为课改的主体是学生,改老师不改学生就等于没改,当然我们的学生已经深深把握了课改这一实质。一期来,我在认真课改的同时,也听了很多很多优秀老师的示范课,公开课,学习颇多,收获颇丰,感慨颇深,受益匪浅。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主题展示,充分展现了我们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深深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非常强烈,由原来的消极被动的学习已经转化为积极主动上进,成绩也在逐步上升。

2、教师在课改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精彩演练场。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人格的某种成熟,同时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课堂教学让人直接地感受到新课改、新课堂的清新气息。

3、三维课堂目标得到初步的落实。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体感受,学生的精彩展现了课改的魅力。

应该说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以往的教学方法方式,并不是全面彻底与传统教学划清界限,而是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学习别人的,发展自己的,立足于实际,适合自己的才是有效的,全盘照搬照抄是必然要反对的。对于这一点,我作为一名教师,是深有感触的。在课改的路上还是有着许多困惑的。

对于我所任教的高一六个班,我感到了太多的困惑,一直以来的传统教育,再加上学生基础较差,学生真的很难动起来,当然如果属于造假,为了上一节课,之前先准备一周时间,先打好埋伏,这个学生讲解这个问题,那个学生回答这个内容,哪个学生提问哪个,哪个学生怎么样纠错,诸如这类课堂暂时还是可以勉强做到。学生哪怕什么也学不会,至少表现还是很热烈的,课堂氛围还是很浓厚的。关于这类问题,相信存在于很多方面,而不单单是两张皮的现象。而学生也厌烦这种造假,甚至只是瞎起哄。所以,怎样能真正做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算是我的其中一个困惑吧,真的有时感到举步维艰,不是老师不课改,而是学生不作为。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可是,高中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学生的基础薄弱,厌学懒动,抄袭应付,当然,抄袭还是好的,哪怕全班答案都差不多,更有学生自始至终就不交作业,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老师管他们,他们就会不满意,甚至与老师起矛盾,在学生评教时就借机回报。所有这些也影响着课改的进程与效果。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实际上,部分课堂仍然呈现出一言堂,满堂灌。即使是偶尔的分组讨论,也是一种造作,一种牵强附会,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发生、规律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机会少,依然主动性太差不知道参与,也不愿意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减无增,学生很难体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情景。

小组人力资源不均衡。一个班里知道学习的学生,姑且不说学的好与坏的,也就那么几个人,毕竟我们还是要成绩的,分数依然是我们的命根。把他们一组分一个,本意是带动学生共同学习,结果呢,整体熔炉就把他们同化了,逐渐也就不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训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强调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虽然,课堂上,老师们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多数讨论仅仅留在形式上,而更多时候,他们不讨论,这既有意识的原因,也有能力的原因。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而我们现在的小组讨论是:有的根本不需要讨论,但为了活跃气氛,发挥小组“作用”而搞形式上的讨论,有的问题学生讨论一段时间根本没有结果,白白浪费时间。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很多人与我心有同感吧。 如此种种的困惑还有很多,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老师们的最大担心,莫过于知识与技能的弱化,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是出成绩的,是关系考评的位次,是牵扯到老师切身利益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隐性的,上级的评价机制是什么?更何况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会给知识与技能带来促进吗?这是其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其二,老师们必竟受多年传统观念的浸染,习惯于依纲据本的传统习惯根深蒂固,而课改中,课堂的改革是否一定会有如意的效果,这是谁也说不准的。而教师没有直面新课改实验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勇气,尤其是面对我们的学生现实,畏难情绪较强,虽然道理虽也明白,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尤其解决问题,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有心无力。

教师在课改中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急功近利。 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困难也大,老师们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想在课改中有所作为的肯定不是好老师。但是,有所作为,决不是立竿见影。可是,面多高中学生的沉重学业,面多高考,面对基础如此薄弱的学生,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因此,要防止教学、教研工作形式化。老师们是否应该放下为功利的思想,不必计较一时的考评量化的暂时情况,成功毕竟是在螺旋上升中实现的。

新课程实验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根本在学生。我相信,如果老师们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那么,凭借老师们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课改也将会以更加理性化的现实走向成熟。 而我更相信,把学生放开,不要管得太多,让他们自主管理的同时,他们就学会了自主学习。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会给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

第四篇:十年课改反思总结

 作者: 杨艳霞 (小学数学高台县小学数学二班 )

 评论数/浏览数: 2 / 10

 发表日期: 2013-07-30 10:30:1

2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十年课改,我在教学中,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也改变我的教学理念,使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数学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必须转变数学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主体作用。主要方式有:一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三是创设交流环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四是改进教与学方式,变满堂灌为自主学习;五是教师走近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思维过程,增强问题意

识,鼓励大胆质疑,有效搞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在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我由衷地感到,数学课变了,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每次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们如花的笑脸,听着他们发出的由衷的掌声,我的心是甜的,是课程改革的春风带来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春天。在这十年中,我欣喜感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级教研部门、广大教师及社会各方面给课程改革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使数学新课程实施扎实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推行数学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

1、课程标准的变化:之前的教学大纲,现在是课程标准,改变了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基础性、体现时代性、反应选择性、强调逻辑性、可操作性,落实三维目标,调成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关注探究性学习,课程功能的发挥,给师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2、课程教学更加注重过程的变化。“把过程作为目标”是十年来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极大转变。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过程不只是手段,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过程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对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教师已由单纯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到更注重学生的想法及其来源的过程,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重要的是清晰地呈现他们思维的过程,直面思维本身,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课程功能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轻过程的教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4、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变化。这是在课改十年后,在教学实施当中,最引起老师们重视和关注的一个环节,就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前老师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动脑分析的机会。现在我们引入了大量的科学探究,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在探究过程当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更加

注重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的实践和探索。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5、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即时和全面评价的变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普遍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尤其要重视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精神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的即时评价,在对学生个性潜能,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的评价方面,也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6、课程改革十年后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从课程标准开始减负。接下来又从教材减负,从教学减负,其核心的一个减负是教学评价的减负。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第五篇:初一数学课改阶段反思总结

初一下数学阶段反思

白艳慧

时间如流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接近一半,回顾两个多月来的教学工作,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

一、对学习目标的总结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告诉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帮助教师较好地组织安排教学,确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明确的学习目标还可以为学习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所以,正确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对学习目标不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不够细致、不够全面、而且可操作性差。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认真研读了《课标》学习目标才趋于完善、合理。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从总体上讲,数学学习目标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全体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基本层次。第二个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努力达到的较高层次。第三个是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可能达到的较低层次。只有按照以上三个层次制定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材施教原则,才有可能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的最低层要求学生必须达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在编制导学案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引起长久的学习积极性;一个过难的目标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退缩不前;一个过易的目标又会使学生感到缺乏刺激力,引不起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因此,教师在编制学习目标时,要坚持难度适中的原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研究大纲和教材,还要研究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设计适度的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我们要熟悉大纲对每项知识内容的基本要求属于哪个层次,正确制定各章各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规律,使制定的目标符合现实、符合数学教学规律。在制定具体目标细目时,不应该脱离教材内容的规定。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习目标设计要全面,一是学习目标的范围要考虑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学习目标设计应该涵盖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在具体的每节课中,学习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另一方面是指学习目标设计的对象范围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合作交流;知识的应用过程、升华创新的过程更离不开学生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探究。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要在教

师的精心指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本人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深深地感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过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探索,正是从失败中让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过去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堂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声“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学习目标难以实现,费时多,成效微。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单单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在教师精心设计下要解决知识的难点。对有疑难的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在创设适当情境和引导后,让学生去合作、探索,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攻克难关。

我们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将合作学习的分为课前合作、课内合作、课后合作三种。课前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展示时节省时间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讨论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课内合作是在预习课和展示课时,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通过课内合作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 课后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探讨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单单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在教师精心设计下要解决知识的难点。对有疑难的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在创设适当情境和引导后,让学生去合作、探索,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攻克难关。

我们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将合作学习的分为课前合作、课内合作、课后合作三种。课前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展示时节省时间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讨论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课内合作是在预习课和展示课时,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通过课内合作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 课后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探讨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自己的教学工作还不够好,还需要从各方面改进。

上一篇:库管员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刊发领导文章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