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

2024-05-03

片断(共9篇)

篇1:片断

《草》课文片断赏析

教师在教学的巩固阶段,创设了学生背诗给家人听的情境。教师先后扮演了妈妈、哥哥、奶奶。

下面是一个给“奶奶”听的`片断。

师: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注意。

生:奶奶,我背古诗给您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离离”就是很茂盛的样子。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唐诗。

(众笑)

[评析]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通过师生表演练背古诗,让学生去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

这是一种较好的寓教于乐的方法。在游戏性的小品表演中,检测了形义较难的字词(离离、枯荣),加深了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干吗那么多花不写要写草哇),情境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篇2:片断

师:《养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养花的乐趣。

师:你说得很对。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主要写养花的乐趣的?能从文中找出根据吗?

生:从第二自然段“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可以看出。

生:从文章最后一节也可以看出。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最后又告诉我们,他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同学们,请你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究竟从养花中感受到哪些乐趣呢?

生:把花养活是一种乐趣;通过养花得到知识是一种乐趣;养花锻炼了身体是一种乐趣;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是一种乐趣。

师:课文第六小节也是写养花的乐趣。

生:不对。第六小节写的是菊秧被邻家倒下的墙砸死了,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写的`是养花的伤心事,不是乐趣。

师:第六小节究竟算不算养花的乐趣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课文第六小节写的是养花的乐趣。

师:(饶有兴致地)为什么?

生:因为全文就是围绕“养花的乐趣”这个中心写的,而前面几小节也正是写养花的乐趣,所以我认为这一节也是写养花的乐趣。况且,老舍先生是大作家,与中心无关的事他肯定不会写进去。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老舍所说的乐趣有哪些?

生:有喜有优,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些乐趣分类?

生:喜、优、笑、泪是一类,花、果、香、色是一类,劳动、见识是一类。

师:分得好!那么,你能不能在这些乐趣前面加上一个词,帮助他们归类呢?

生:喜、忧、笑、泪是人的思想感情,是情趣之乐;花、果、香、色是养花的成果,是成果之乐;既需劳动,又长见识,是养花的意义之乐。

师:(大喜)说得太好了,那么,课文第六小节能不能归在哪一种乐趣里面呢?生:第六小节写的是作者养花过程中的伤心事,是情趣之乐中的“忧”和“泪”,所以应归在“情趣之乐”。

师:既然是写乐趣,为什么说悲也是乐呢?

生:因为情趣之乐,是指作者喜怒哀乐思想感情变化的乐趣。第六小节写的是作者养花过程中的伤心事,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这使作者伤心、掉泪,但抢救未被砸死的菊秧,细心照顾受到影响的菊花,使它们重新成活、开花,作者心里该多么高兴啊!这是经历了伤心事以后的高兴,更是不同寻常,因此,这也是一种乐趣。

评析:

篇3:小数教学片断分析

教学片段一:小数点认识的教学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点“·”)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猜猜它可能是什么?

生1:我想到了小数点。

师:哦!别的同学还想到了什么?

生2:这个小圆点像芝麻。

生3:像小小的眼睛。

生4:像小蝌蚪。

教学片段二:小数组成部分的教学

师:每个小数里都有一个小数点, 仔细看, 小数点还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 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1:数点前面的叫前面数, 后面的叫后面数。

生2:小数点前面的叫整数, 后面的叫小数。

生3:小数点前面的叫大数, 后面的叫小数。

教学片段三:小数读法的教学

师:10.560应怎么读呢?请你试着读一读。

生1:十点五百六十。

生2:十点五六零。

生3:一零点五六零。

师:有这么多种读法。到底谁读得对呢?请同学们来评一评。

生4: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得对。

生5: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读得对。

生6:我认为…… (很多学生在座位上大声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小数的认识”一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在听课的过程中, 笔者一方面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位青年教师在践行数学新课程理念上所作出的努力, 另一方面却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如知识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吗?教师为什么不作有效的讲解呢?教师在教学时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于是笔者带着种种疑问, 在课后就上述几个教学片断与执教老师进行交流。

笔者:李老师, 你在让学生认识小数点时, 为什么要让学生猜想一下呢?

李:让学生猜小圆点是什么,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一些。

笔者:李老师, 让学生给小数的两个组成部分取名字, 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吗?

李: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小数各部分的课前认知程度,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自主探究, 有比较精彩的发言。但在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我也在思考, 可能直接传授会更好。

笔者:教学小数的读法时, 先让学生试读“10.560”这个小数, 然后再让学生评判谁读得对, 在教学中花了很多时间, 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李:“10.560”这个小数对于不会读的学生来说, 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先试着读一读、评一评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并学习新知识, 当学生的观点不同时, 他们心里才会真正产生讨论合作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好适当的引导作用, 但有时还真不好调控。

二、思考

1. 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不要忽视了传授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 “小数点的认识”、“小数的组成部分”、“小数的读法”这三个知识内容, 笔者认为都没有必要让学生探究, 应以教师的传授为主,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获得。因为这些知识的产生, 较少是数学上的逻辑拓展, 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约定, 让学生探究, 学生也探究不出个所以然来。如“小数的组成部分”教学片断中让学生来“取名”的做法, 我们在很多公开课中都可以看到。笔者认为大多是教学上的一种“噱头”行为, 不可随意模仿。为使学生能正确、迅速掌握知识, 教师对这些知识就必须作深入浅出的讲解, 即“该出手时就出手”。令人欣慰的是, 这位青年教师已初步认识到了这点。

2. 在体现学科整合时不要让数学走样

在“小数点认识”的教学片断中, 我们发现这不像数学课, 像是语文教学中的“看图说话”。这种现象在时下的一些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生。在这里, 当有一位学生说“这个小圆点像小数点”后, 教师还让学生猜, 学生说出了像芝麻、像小小的眼睛、像小蝌蚪等之类的形象性比喻。如果是在语文课中, 这应该是很成功的“看图说话”, 但在数学课中, 这样的教学很值得商榷的。在与执教老师的交流中, 教师说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表面上看似乎并无过错, 但我们再一细想, 却不难发现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偏差。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应该从数学的角度出发, 应是一种数学思维的训练, 这与语文教学中“看图说话”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不同的。让学生认识小数点时, 实在没有让学生猜想的必要, 当第一位学生说出“像小数点”后, 教师就应顺势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 在倡导师生平等时不要使课堂失控

篇4:《兵蚁天才》片断

《兵蚁天才》是"蚂蚁联邦"科幻小说系列的第三部。其他几部是《暗杀团》、《女王复仇》、《枫丹白露》、《手指革命》。这套书以蚂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斗争,以及最后归于和解的故事,来说明人类与地球生物和睦相处的重要,充满了浓浓的生命关怀。本丛书已被法国教育部列入中小学生必读书目。

贝尔纳·韦尔贝尔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他在这套书的前言中说,自己写这套书时,总是要听着莫扎特、德彪西、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我想,当一个人的灵魂浸润在音乐中时,写出的文字该是多么美好啊。贝尔纳·韦尔贝尔在前言中最后说道:"……也向所有为本书的出版提供所需纸浆的树木们致谢,没有它们,一切都不可能实现。"从中,你感觉到作者对地球生命的尊重了吗?

本书故事新颖曲折,到处都布满了意外的惊奇,让人有不一口气读完不罢休的感觉。来吧,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它面纱下面的一个小角儿--

(典 子)

2.云中战斗

这片积层云越飘越慢。突然它迸裂开,形成无数的碎片。

一开始,金色之城的蜜蜂们以为从这片灰色的云朵中冲出的只是一群闹哄哄的大苍蝇。

然而,阿斯科乐依娜的勇士们立刻知道自己错了。

它们不是苍蝇!不,不是……

它们是鞘翅目昆虫。不是什么鳃角金龟或秋甲金龟,不,它们是犀牛金龟子。

更糟糕的是这些大块头身上骑着的活火炮正准备向它们开火。"蚂蚁们是怎么驯服这些大家伙,并让它们加入到军队中一起作战的?"蜜蜂们暗自嘀咕起来。

它们还没来得及想出应对之策,二十几只金龟子就围了上来。它们飞到了蜜蜂们的上方,褐蚁炮兵们已经把炮口对准阿斯科乐依娜的士兵,并向它们开火了。

蜜蜂的"V"形队列很快变成了"W"形,而后又变成"X、Y、Z"。它们开始溃逃。

所有的蜜蜂都惊讶极了。每一只犀牛金龟子身上都坐着四五名炮兵,它们连连发射蚁酸炮弹来轰炸蜂群。

被打乱的蜜蜂队伍很快又重新组织起来。阿斯科乐依娜的士兵们亮出了它们的尾刺!

"组成点线阵形!"一只阿斯科乐依娜的蜜蜂大叫,"去攻打它们的坐骑。"

金龟子们的第二轮进攻不如前一次那么成功,蜜蜂们巧妙地避开了它们,躲到了它们腹部下面。然后蜜蜂们再冲出去,把它们的尾针狠狠地刺入对方的咽喉中。现在轮到金龟子和它们身上笨拙的指挥者们纷纷跌落下来。

一道舞蹈命令马上被传达下来:

"进攻!冲啊!"

蜜蜂们的尾针如密雨般向敌人刺去。

蜜蜂的尾部都有一个尖钩形的尾针。如果蜜蜂把尾针刺入敌人的身体中,那么它在射出毒腺挣脱敌人后就会死去。

几分钟内,犀牛金龟子纷纷倒下了。但剩下的金龟子仍紧密排列成冲击力极强的菱形队列昂首迎击蜜蜂将士的三角形队伍。

双方队列的形状随着战争白热化阶段的到来而不断地改变。蚂蚁的菱形队分解成几个更小的也更密集的菱形,而蜜蜂们的三角形队列则变成了圆环形。

战争在100来个战场上展开,就像在100个相同的格子的棋盘上下棋一样。

双方队伍越接近,斗争就越激烈。贝洛岗的飞行中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而蜜蜂们则借助气流逐渐靠近并冲向沉着的金龟子队伍,它们就像潜伏在暗处的一艘艘小海盗船一样正伺机掠夺过往的大客轮。

浓度达60%的蚁酸像一道道液体火柱喷向敌人,被火焰炮射中的蜜蜂翅膀顿时冒起了青烟,它们像飞镖一样急速地向金龟子的护甲冲去。

因为蜜蜂离蚂蚁太近了,那些无法向敌人开炮的蚂蚁们就用它们坚硬的大颚咬断蜜蜂的尾针。

但是这种举动实在是太危险了,尾针经常会滑入蚂蚁的口中刺穿它们的喉咙。而一旦被刺中,蚂蚁们会立刻丧命。

蜜蜂的毒液用光了,它们的尾针无法再构成对敌人致命的威胁。而蚂蚁们也耗尽了蚁酸的储备,它们的液体火焰也不再发威。最后的冲突在伤痕累累的大颚和干瘪的尾针之间展开。谁出手更迅速敏捷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有时候,犀牛金龟子会用它们前额上锋利的角顶蜜蜂的胸膛。其中一只身手矫健的金龟子尤其善于进攻:它先用头把蜜蜂顶翻,再把它穿到角上。4只不幸的阿斯科乐依娜战士就这样像一串长着黑色条纹的黄色水果那样被穿到了金龟子的角上。

103号对一只正和9号厮打在一起的蜜蜂发动了突然袭击,它用大颚咬穿了蜜蜂的后背。昆虫们作战时是没有任何规则限制的,为了生存下去,一切行为都是允许的。

独自倚在犀牛金龟子身上的9号冲到了正在混战的蜜蜂队伍中,对方马上竖起了尾针形成了一条布满尖针的竖线。它们的尾针一律向前指向敌人并不断向蚂蚁们逼近。但9号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没有人能阻止它。金龟子的角冲散了针形队列。

103号靠两只后脚直立起来,它用大颚和两只蜜蜂的尾针过招,但一支黑色的尾针插到了坐骑的前额上,这只金龟子无法再保持平衡,一头栽了下去。

虽然已竭尽了全力,但金龟子还在不停地下降,它们浑身上下都染满了鲜血。它们最终停在了一株秋海棠上。

103号狼狈地爬回地面。

蜜蜂一直在它的头上盘旋,但一支陆军炮兵很快赶来驱散了它们。

103号现在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在双方混战的上空,蜜蜂们跳起了8字舞来发出信号--我们需要援军。

后援部队很快从蜂巢中出发了。

新的飞行队伍中大多是些年轻的小家伙(大多刚出生20到30天),但它们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一小时后,贝洛岗的军队派出的30只金龟子中有12只已牺牲了,而参加战斗的300名炮兵中120名阵亡。

在另一方面,冲向这片乌云的700只阿斯科乐依娜蜜蜂中有400名战士失踪,剩下的蜜蜂们犹豫了。它们是和敌人斗争到底,还是回去保卫蜂巢呢?它们选择了后者。

当金龟子和蚂蚁们一路追到"金色巢穴"时,呈现在它们面前的只是一个空无一物的蜂巢。9号走到了队伍最前面,蚂蚁们感到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它们在蜂巢的门口犹豫不决。

……

3.在蜂巢中

9号从金龟子身上爬下来,它用触角查看着周围的情况。其他的蚂蚁也很快聚集到走廊中,商量着对策。

采用地面别动队的队形太危险了。

蚂蚁们重新排列成方阵向敌人的腹地进军。在蜂巢中,那些强壮的犀牛金龟子一点儿也发挥不出它们的威力,于是蚂蚁们给了它们几片树皮做粮食,把它们留在了门口。

贝洛岗人感觉自己的闯入是亵渎了一片圣洁的土地。任何一种非蜂类昆虫都没有踏上过这个蜂巢。蜂蜡做的墙壁似乎要把蚂蚁们粘在上面似的。它们小心翼翼地前进。

巢中几何形状的隔板泛着金光,巢外漏进的几丝阳光照在蜂蜜上晃着蚂蚁们的眼睛。蜂蜡造的隔板是由蜂胶连接起来的,这种淡红色的东西是蜜蜂们从柳树及栗树芽的鳞片中一点点提取出来的。

"别碰任何东西!"9号喊道。

它感觉到阿斯科乐依娜的战士们就藏在那些蜂房中,只要蜂王一下命令,它们随时都可能冲出来。

十字军来到一个六边形的围栏前,这里像是一个核反应堆的中心,只是铀料是由阿斯科乐依娜的未来居民安放的。这个蜂巢中一共有800间蜂房中装满了蜂卵,1200间蜂房属于蜜蜂幼虫,2500间蜂房里住着白色的蛹。中心地区由6个最主要的蜂房组成。在这里,蜜蜂们抚养有性的公主幼虫。

蜂房的建筑构造使蚂蚁们惊讶万分。它是蜜蜂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

蚂蚁们就比蜜蜂们更愚笨,更粗俗吗?希丽·普·妮女王对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能力并不是大脑构成的惟一因素。昆虫的身体的肉茎、复杂的神经系统特征对蚂蚁来说更为重要。

贝洛岗的军队继续前进,它们终于找到了蜂巢中的宝库:在一间满得要溢出来的蜂房中盛满了10公斤的蜂蜜,这是蜂巢中所有居民体重总数的20倍。

再继续往里走下去太危险了,蚂蚁们从半路折回来朝门口走出。

"拦住逃跑的蚂蚁,把入侵者关在我们的墙中狠狠地打它们!"一只蜜蜂大叫。

蜜蜂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

成群的蚂蚁在毒针的围攻中一批批倒下了,而那些被粘在蜂蜡地面上的蚂蚁们根本就无还手之力。

然而9号和突击队的核心力量却逃出了蜂巢,它们跨上坐骑匆忙离开了。一群阿斯科乐依娜的士兵追杀出来,释放出胜利者特有的荷尔蒙。

但就在大家在金色之巢中准备庆祝胜利的时候,突然传来"喀啦"一声,阿斯科乐依娜那华丽的天花板碎了,成千上万只蚂蚁突然拥了进来。

103号想出一条绝妙的计谋。当蜜蜂们追击蚂蚁的队伍时,它爬到了一棵大树上,派出几千名贝洛岗中最勇敢的战士去进攻空的蜂穴。

"注意,别把一切都弄碎了。尽量少伤害到蜜蜂,马上劫持有生殖力的幼蜂做人质。"103号一边发出命令一边猛烈地扫射蜂王扎哈·哈尔·斯莎身边的保镖。

几秒钟内,所有有生殖力的幼虫都落到了远征将士的手中。金色的蜂巢只得放弃抵抗,阿斯科乐依娜的蜜蜂们投降了。

王后全明白了。那队入侵到蜂巢中的突击队只是一个声东击西、转移蜜蜂注意力的战术手段。就在这段时间里,那些没有坐骑的蚂蚁穿透了蜂巢的顶,开辟出一条比突击队更有威胁的第二战线。

"云中之战"很快在昆虫界流传开,它标志着蚂蚁征服了空中领域。

"现在,你们要怎么样?"蜂王问,"把我们全杀了?"

9号回答说:"褐蚁们从来没有过这种想法。它们惟一的敌人是手指。手指是远征军惟一的目标,贝洛岗的蚂蚁们和蜜蜂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芥蒂。它们只是需要蜜蜂的毒液来毒死手指。"

"手指就这么重要,值得你们花这么大的力气吗?"扎哈·哈尔·斯莎问。

103号建议蜜蜂也加入到远征军中,女王同意了。它派出了一支精锐的空军部队--花朵的卫士。300只蜜蜂立刻集中起来。103号认识它们。这些阿斯科乐依娜的战士就是贝洛岗的蚂蚁在云中战斗中遇到的最强对手。

远征军还要求金色蜂巢留它们住一晚并给它们准备些蜂蜜做干粮。

阿斯科乐依娜的女王问:

"为什么你们这么激烈地反对手指呢?"

9号解释说手指会用火。火对所有昆虫来说都是很危险的。以前昆虫们有一条共同的协议:联合起来反对会用火的生物。现在是将这个协议付诸实践的时候了。

9号注意到23号从蜂房中走出来。

"你在这儿干什么?"9号抬起触角问。

"我只是到处走一走,看一看王宫。"23号漫不经心地说。这两只蚂蚁互相都不欣赏对方,而且这种关系正日趋恶化。

103号走过来打破了它们之间的僵局,它问24号去哪儿了。

篇5:《古诗》片断的赏析

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

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

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

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

篇6:写童话精选片断

片段

(一)师:开学后的几个月,大家读了不少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是什么呢?

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拇指姑娘》。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七个小矮人》。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灰姑娘》。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海兔》《魔鬼和他的三根金头发》。这两个故事我都没有读过呢,课下一定给我讲讲啊。

生:......

片断

(二)师:你们都喜欢读童话故事,那么读童话跟读课文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童话故事里的那些东西都会说话。

生:我觉得故事里的事情都很夸张,特别有意思。

师: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童话的故事情节有趣儿。

师:呦,“故事情节”很专业的术语,我向你学习,说得很好。生:我读完故事,还明白了许多道理。

师:读童话故事,让大家有了很多的收获、很多思考,所以你很喜欢对吗? ......

片段

(三)师:在教室里,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应属谁了?

生:桌子和椅子。

师:昨天我值日,当我锁门的时候,我听到了桌子在和椅子说话,你听,他们在说什么呢?

生:桌子对椅子说:“老弟,我的胃好难受啊!”椅子说:“老兄,你怎么了?我的小主人把书啊、本啊、帽子、水瓶、彩笔啊一股脑的都塞在我的肚子里,撑的我都想吐!”

篇7:片断练习

古人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为写作打下基础。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见事就写,有感而发,勤于动笔。这种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敏捷,语言通顺,行文流畅。如果打好了片段练习的基础,作文就不难了。

因为片段练习是由学生自己确定中心,自己选材,费时不多,难度不大,自由灵活,学生容易接受。只要长期坚持训练,就会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初一片段练习着重于人物片段描写和景物片段描写。

一、人物片段描写 人物描写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具体描绘的一种形式。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是人物描写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常常要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刻画来完成。(一)人物的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外貌有两方面:一是相貌,二是装束。相貌和装束的描写,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刻画人物的内在特征。例如,描写杨绛的《老王》一文中对老王的临终肖像就极具特色:“报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也一堆白骨”.通过本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肖像描写能更有助于刻化人物形象。(二)人物的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常常体现着一定的思想和心理。所以,语言描写就成了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人物的语言描写,可以表现出不同人的不同思想,更可刻画鲜明的人物个性。所以,语言描写在文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中对杨二嫂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杨二嫂尖刻自私的小市民形象。(三)人物的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写人物的动作,通过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中对杨二嫂的动作描写:顺手把我的手套塞在裤腰里。简单的动作,人物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四)人物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直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成功的人物心理描写,对一篇作文的好坏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多对生活中鲜活的人物进行仔细观察,多进行人物描写片段练习。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母亲贪婪世俗的个性。人物是作品的灵魂,人物描写成功了,一篇好的习作也就诞生了。

二、景物片段描写

景物描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在记叙文中不仅有大量的写景为主的文章,就是以写人写事为主的文章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事件的面貌,也常常写景。上乘的景物描写应当是情趣盎然,耐人寻味的,也是个性鲜活的。在片段作文训练中,我们进行景物描写训练是这样要求的:

(一)观察要全面调动感觉器官

我们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麽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二)要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三)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朱自清的《绿》写的令人惊异、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了。由水上涟漪想到“裙幅的皱褶”,由水光、水色想到“明油的滑亮、蛋清的柔嫩”,又用“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与梅雨潭比较,赞美梅雨潭的色彩浓淡适宜、波光明暗适度。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四)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使用修辞手法

《春》中,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正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体现。相同的景物在千人眼中有千种形象,因此范仲淹才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感慨。

同为秋天,何其芳说:“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字里行间溢满丰收的喜悦。马致远却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极力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片断训练的具体方法 片断训练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笔头练。

1、仿写。教师在教课时,可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断,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布置为作文。

仿写,不可照抄照搬,要同中求异,从相同点悟出不同点,“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例,学习了《故乡》中势利、尖刻、自私的杨二嫂的肖像“漫画”后,可让学生写个有类似性格的现实人物肖像,既写与之相同之处,又表现其不同处:杨二嫂是细脚伶仃的圆规,双手搭在髀间,而现实中也许有个胖萝卜,双手叉在腰际。

2、生发。就是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再造细节,这比仿写更进一步了。

例,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可布置“皇帝的避谣演说”;学习了《变色龙》后,可作“奥楚蔑洛夫见到将军哥哥了”等。当然,不必限于课文,还可以找有关的文章作为范文分析,让学生根据其中适合的材料进行片断练习。3、修改。可采用面改和学生互改两种方式。面改时,指出其优缺点,督促其改正不足,发扬优点。学生互改,实际上就是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提高的过程。教师可择其善者作为范文,予以评点。

(二)口头练。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机会,弥补笔头练的不足,避免其单调性,增强作文的趣味性,调动其作文积极性。口头练,题材要选学生最熟悉的,选择范围要大,要多留几个题。除事先布置学生观察外,课内利用几分钟互相讨论,组织材料,以便清楚地表达。讨论3至5分钟后,让学生举手表达;教师对他们的口头作文逐一简评。此外,还可让学生把学校的生活片断讲给家里人听,并提醒他用不同的语言向不同的听者表达,同时记下对方的语言动作。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语言的单调性,学会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在不同的表达环境用不同的语言。

四、片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个训练线索:初一,写人和写景为主;初二,以抒发为主;初三以叙述议论为主。

(二)用大作文和周记的训练同步配合。

把大作文作为片断训练的综合运用,每周一次;小作文用来作片断训练;周记本用来作总结。作文片断训练是个“积水成渊”的活动,必须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步提高,不能求之过急,不可半途而废,且每前进一步,都作一次小结,写作水平才能竹子开花——节节高。

片段作文训练初探

篇8:作文片断训练法

关键词:作文,片断,训练法

一、片断训练的涵义

所谓“作文片断”, 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 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 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 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 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 就叫“作文片断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 (1) 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 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 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 (2) 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 (3) 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地谈点个人看法, 不求多、不求全, 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

二、说明性片断训练的主导思想

从局部着眼, 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 让他们用自己的笔随时写下“眼所见”“耳所闻”, 从一点着眼, 从小处着手, 逐步提高, 过渡到构思作文, 得心应手。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使之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所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就是引导学生增强对各种新变化的敏感性, 能留心并发现它, 能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 将看到的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用片断形式反映它。

2. 作文片断训练, 可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 促使文章生动的一条有效途径。

经常写生活细节, 有意无意去观察认识生活, 就会熟悉生活, 即“世事洞明”。

当需要反映某些生活断面时, 脑中自然就会产生类似的景象, 而且还能从这些图景里生发出清晰的生活细节, 这就是一种想象。写作、想象、生活实感互相作用的过程, 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也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例:在描绘“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劳动者时, 首先想到的是古铜色的脸膛上汗水淋淋, 进而想到他在不停地挥动锄头等。这是因为你早就有生活实感, 在此基础上又加工创造出了新形象。把这些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使想象和写作结合起来, 用“写”促使你“想象”, 又用想象使写作内容不断丰富、生动。

3. 片断训练的可行性。

作文片断训练耗时少, 短者十来分钟, 最长也只用一节课的时间。而师生间的反馈却快而多, 可当堂评改, 灵活性大, 训练机会多。因此, 这种训练方法方便易行。

三、片断训练的具体方法片断训练主要有两种方法

1. 笔头练。 (1) 仿写。教师在教课时, 可抓住课文中某

个细节或片断, 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 布置为作文。仿写, 不可照抄照搬, 要同中求异, 从相同点悟出不同点, “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例, 学习了《故乡》中势利、尖刻、自私的杨二嫂的肖像“漫画”后, 可让学生写个有类似性格的现实人物肖像, 既写与之相同之处, 又表现其不同处:杨二嫂是细脚伶仃的圆规, 双手搭在髀间, 而现实中也许有个胖萝卜, 双手叉在腰际。 (2) 生发。就是根据课文情节, 合理想象, 生发开去, 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 再造细节, 这比仿写更进一步了。 (3) 修改。可采用自改和学生互改两种方式。自改时, 指出其优缺点, 督促其改正不足, 发扬优点。学生互改, 实际上就是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提高的过程。教师可择其善者作为范文, 予以评点。

2. 口头练。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机会, 弥补笔头练的不足, 避免其单调性, 增强作文的趣味性, 调动其作文积极性。题材要选学生最熟悉的, 选择范围要大, 要多留几个题。除事先布置学生观察外, 课内利用几分钟互相讨论, 组织材料, 以便清楚地表达。讨论3至5分钟后, 让学生举手表达;教师对他们的口头作文逐一简评。也可让学生针对某一篇或几篇进行评论, 最后师生汇总意见, 评出名次。此外, 还可让学生把学校的生活片断讲给家里人听, 并提醒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向不同的听者表达, 同时记下对方的语言动作。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语言的单调性, 学会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在不同的表达环境用不同的语言。

四、片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有计划性。

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个训练线索:初一, 以写人记事为主;初二, 以状物说明为主;初三以上以叙述议论为主。同时适当加一些其他有关的训练。

2. 用大作文和周记的训练同步配合。

篇9:剑桥的片断

欧洲许多名城的周边都有适合一日游的城市。譬如,巴黎有凡尔赛,罗马有庞贝,柏林有波茨坦,布鲁塞尔有滑铁卢……而伦敦周边最适合一日游的当数剑桥,它位于伦敦以北80公里处,坐火车或巴士都在一个小时左右。

2000年,我路过伦敦,曾专程游历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学城。八年后的2008年,我又来到剑桥,这次是学术访问,时间比较充裕,因此得以细细品味。有时看书写字累了,就步行或骑车,沿着绿荫浓浓的小路,跨过剑河上的顶楼桥来到市区。

剑桥面积4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七八个杭州西湖,市中心却很小,一个露天的农贸集市,几条窄窄的小巷。然而,每天游人如织,著名的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并肩而立,门票各5英镑。

作为英国的最高学府,剑桥和牛津最有特色的应是学院制了。任何一位学生或老师,既属于某一个系,又属于某一个学院(college)。通常,系管教学和研究,学院管生活,包括吃住、娱乐和宗教礼仪,还有学业辅导。当然,越是声望卓著的学院,申请入学越是困难。

显而易见,这样的学院不同于通常意义的学院(school),后者按照专业分为文、理、工、法、商等,而每一所college里则汇聚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才,师生们相互交流,让知识融会贯通。如三一学院的导师里,除牛顿以外,还有过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计算机先驱巴比奇、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历史学家特里维廉,等等。这种学院制起源于巴黎大学,现在却成了剑桥和牛津的特色。

剑桥的每个学院里,都有美丽的小草坪,而院外的大草坪是学生休憩、游戏的场所,也是展示学院魅力的地方,通常有好几个足球场那么大。想到剑桥共有31个学院,那该是多么奢侈啊。瞧,三一桥边上的这片草坪,在明媚的阳光下,一对青年正背靠背读书,不由使人想起19世纪法国画家修拉的名作《大碗岛的星期天》。

志摩的诗碑

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刚好一个月那天,国王学院在剑河边的一块草地上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了一块大理石的诗碑。诗碑上用中文录着《再别康桥》里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就是剑桥。诗中写,“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逗留期间每天都要经过的顶楼桥下有个埠头,就是剑河上租船撑篙的四个去处之一。小黑板上写着,船费每小时12英镑,约合人民币160元,这跟西湖游船价格不相上下。

整整80年前,徐志摩通过一位英国朋友的关系,在国王学院旁听了一年的政治学和经济学课程。国王学院发布的消息称,徐志摩是在剑桥逗留时读到济慈和雪莱的诗歌,才开始写诗的。消息同时还称,这块白色大理石与构筑北京紫禁城的大理石质地完全一致。

我听到这则消息的第二天,便散步到了国王学院。志摩的诗碑立在剑河之滨的桥边,略感遗憾的是,它比路面要低,并不是每个游人都能注意到,又因为没有英文注释,只有中国人才能读懂上面的内容。

剑桥的中国庙

你可能不知道李约瑟,但你一定知道“四大发明”,也许还听说过“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在西方,而不是在中国和印度这些古代科技发达的东方国家”这个问题。“四大发明”正是由李约瑟提出的,而后面那个问题正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我最初知道李约瑟大约是在20年前,是因为他把浙江大学喻为“东方剑桥”。

李约瑟原名约塞夫·尼德姆,1900年出生于伦敦南区,父亲是医生,母亲是音乐家。他继承了父母双方的特质,既具备理性,又有浪漫情怀。李约瑟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后成为著名的生物化学专家,并以此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37年,一位名叫鲁桂珍的南京女学生来到剑桥求学,改变了李约瑟的后半生。鲁小姐的博士导师正好是李约瑟夫人,从鲁小姐和她的中国同学身上,李约瑟感受到来自东方古国的神奇魅力和灿烂文明。他在鲁桂珍(后来成为其第二任夫人)的指导下突击学习汉语的同时,迷上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并给予它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

1943年,李约瑟首次踏足中国,从此与这片黄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当1976年他从剑桥大学冈维尔学院院长一职退休时,早已是以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享誉世界的科学史巨匠了。在李约瑟的倡导和努力下,一座中国古典园林式的建筑在罗宾逊学院落成,一条溪流穿越其间。得意之余,他称之为“剑桥的中国庙”。非常荣幸,我有机会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里逗留了三个月。

李约瑟和他两位夫人的骨灰,如今安葬在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的庭园里,庭园里栽种着一棵菩提树。这是剑桥闻名遐迩的三棵树之一。另外两棵,一棵是牛顿的苹果树,一棵是启迪了诗人弥尔顿灵感的桑树。

船上的毕业歌

6月是毕业的季节。剑桥毕业生最浪漫的一幕并非学位授予仪式,而是剑河上的船歌(singing on the river)。不过,只有位于剑河之滨的七所学院才有,而三一学院的船歌因其人才辈出广受瞩目。放歌前两天,我的老朋友、三一学院院士、菲尔兹奖得主阿兰·贝克教授给我发来了邀请函。

那天天气不错,依照贝克教授的吩咐,我事先向别人借来一条领带。傍晚时分,我先到三一学院的院士楼,8点差几分,我跟着贝克教授进了三一学院餐厅的衣帽间,他在西装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院士服。我们正准备上台阶,听到里面响起了祈祷歌,只好在台阶上肃立。当我走进那座庄严的餐厅,只见教授坐横的一排,学生坐竖的三排,全都西装革履。我心想,做三一学院的学生真不容易。后来听说当年牛顿也在这里吃饭,又是另一番心情。

上一篇:颍上县检察院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下一篇:八年级上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