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 描写片断

2024-04-12

点面结合 描写片断(精选10篇)

篇1:点面结合 描写片断

点面结合,留住精彩--场面描写片断写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大屯中学王丽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切实具备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2、在课上自主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场面中的“点”的方法,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有助于描写人物行为,展现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通过展现生活中经历的场面引发对社会的深入思考,使作文有深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课型】单课时作文指导课

教学过程:

一、前置导入:(5)

同学们,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必修课,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写的最多的一类文体是什么?--对,记叙文,特别是叙事性记叙文。我们现在写记叙文,大多数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的同学感到很顺手,写的具体生动,内容充实;有的同学却觉得无话可写,绞尽脑汁也只能三言两语,写的干巴乏味,空洞无物。同样处于生活的海洋,面对同样的写作素材,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呢?其实,一方面是因为你能否留心观察生活,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能认真观察事物,你就有话可写,写的具体生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你没有掌握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不能对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加工,自然你就无从下笔。其实,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生动与否,关键取决于场面的描写。那么如何对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的加工创造,从而写出精彩场面,成就自我记叙佳作呢?大家想不想跟王老师学一招?--好,那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作文指导课--点面结合,留住精彩(板书课题)。

二、个例分析

1.、范例感知:

(1)先看下面一段文字:片断(一)

一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2)提出问题:这段文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个场面的?

--挤车;一大堆人和胖大嫂,重点写了胖大嫂挤车的镜头。

(3)、引出概念:

场面描写实际上就是事情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比如师生一同庆祝教师节,生日聚会,一场比赛等,其实生活中只要有事件发生,就会有场面出现。一家人一起吃饭,和朋友一块儿赶集逛街,甚至我们的课堂课间都在演绎着数不清的故事,回放着精彩的场面,真可谓“事件发生中,场面时时在”。那么如何写好场面,再现事件风采呢?请看下面的片段。

2、阅读品味,感知写法 下面是一个同学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后写的一篇作文中的场面描写片断:

片断(二)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到那里时,人很多,节目也挺丰富。有吹萨克斯的,有小号合奏。灯光暗了,演出者各就其位。他们用打击乐器合奏,每个人都很投入。一曲终了,掌声雷动。突然一束灯光射向大厅后方,大家都好奇地往后看。一位男乐手深情地用萨克斯吹着《回家》,他很用心,头也随节拍而动。他走近了,我看到他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观众们也被带动起来了,和着节拍拍手,闭上眼睛随着节拍晃头。人们沉醉其中。乐曲结束了,男乐手在灯光投射下重返座位。人群中爆发出如潮的掌声,还有人大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整个音乐厅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思考:(1)这个同学的.片段描写是围绕什么中心去写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2)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为我们描绘了演奏会精彩场景的?

(3)小作者巧妙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突出中心的?

(4)以上片段其实是小作者的修改稿,他的原稿是这样的: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到那里时,人很多。节目可丰富了。有吹萨克斯的,有小号合奏。我最喜欢一位男乐手吹奏的《回家》。好一派欢乐的气氛!想一想,后来小作者为什么进行了这样的修改呢?原稿和修改稿起到的作用一样吗?

(5)阅读品味之后,你能提炼总结几点场面描写的要求和方法吗?

小组交流、讨论,后分组展示。

三、归纳总结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提升场面描写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1、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

2、总景分人,面点结合--两个“基本点”。

场面描写除了写场景,也要写人物。整个场面的全景是“面”,场中的主要人物是“点”,写作时要做到面点结合。既要简单地写出整个场面的全景(即略面),又要选好角度,分别主次,有选择地具体地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即详点)。

2、多种手法,浓郁气氛。

它可以包括环境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各方面的细节描写,可以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等各方面的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创造出场景的气氛,才能感染读者,突出文章中心。

3、发挥妙用。精彩的场面描写不仅可以起到渲染气氛,衬托或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推动事件发展,突出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4、写“点”妙招:

(1)面点结合,略面祥点是场面描写成功的关键,正如画龙要点睛,“一点”可代“面”,那么如何写好“点”呢?找出片段一二描写“点”的句子,品一品,说出其中秘籍。

(2)、展示总结:

锦囊一:特写镜头

锦囊二:侧面烘托

(3)默读片断(三)、(四),看看它们写“点”部分分别使用了哪种锦囊妙计?思考分辨,小组抢答。

片断(三)

忽然,“嘟”的一声哨响,双方队员的身子一齐往后一倒,紧紧地抓住绳子往后拉。看,我们班的“小胖子”陈圆圆的表现可好啦!他两脚牢牢地蹬着地,好像被钉子钉在地上一样,他的脸涨得通红通红的,牙齿咬得咯咯响,脸上还流着汗水呢!

片断(四)

歌手演唱大赛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评委和观众已经就座,大家拭目以待。

欧阳走进来了,很大方地向评委和观众鞠躬致敬。在柔和的灯光下,她脸上飞来一朵绯红的云。当她甜美的嗓音响起,便将大家带入了音乐天堂。一曲《茉莉花》终了,评委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观众们一直沉醉其中,竟未意识到演唱的结束。瞬间的寂静过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四、延伸练习

(1)小试牛刀:口头作文--运用两个锦囊之一描写刚才我们课堂抢答的精彩场面。

先同桌互说,后展示表达,师生相机点评。

(2)锋芒毕露:激情片段写作--运用两个锦囊之一描写自己班级课间十分钟的一个精彩场面。

五分钟快速激情写作,后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五、精短小结

是呀,“事件发生中,场面时时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写作时不忘“点面结合”,就能留住精彩,成就记叙佳作。

王丽霞

篇2:点面结合 描写片断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呢?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我认为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分数乘分数”教学片段

课始创设情境:我们学校暑假期间粉刷了部分教室(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在引出算式1/5×1/4后,教师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5×1/4这个算式。第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引领后进生。后进生受到启发后修改自己的图形,更好地理解1/5×1/4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第三,全班点评,请一些画得好的同学去展示、交流。也请一些画得不对的同学谈谈自己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

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数形结合”的过程,学生就会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如果教师的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脑中就不会真正地建立起“数和形”的联系。

(二)“有余数除法”教学片段

课始创设情境:9根小棒,能搭出几个正方形?要求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搭正方形的过程。

生:9÷4

师:结合图我们能说出这题除法算式的商吗? 生:2,可是两个搭完以后还有1根小棒多出来。师反馈板书:9÷4=2……1,讲解算理。

师:看着这个算式,教师指一个数,你能否在小棒图中找到相对应的小棒? ……

通过搭建正方形,大家的脑像图就基本上形成了,这时教师作了引导,及时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沟通了图、横式和竖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有了表象能力的支撑,有了真正地体验,直观、明了地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模型。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二、在教学新知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在教学新知时,不少教师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对题意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各种已知条件越来越复杂,更是让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基于此,把从直观图形支持下得到的模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沟通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强化对题意的理解。

(一)“植树问题”教学片段

模拟植树,得出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

师:“ ”代表一段路,用“/”代表一棵树,画“/”就表示种了一棵树。请在这段路上种上四棵树,想想、做做,你能有几种种法?

学生操作,独立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种的?

师反馈,实物投影学生摆的情况。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应地把三种情况都贴于黑板:

①_________两端都种

②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一端栽种 ③_______________两端都不种

师生共同小结得出: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一端栽种:棵数=段数;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以上片段教师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融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二)连除应用题教学片段

课一开始,教师呈现了这样一道例题:“有30个桃子,有3只猴子吃了2天,平均每天每只猴子吃了几个?”请学生尝试解决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出各种算式的意思。学生们经过思考交流,呈现了精彩的答案。

30÷2÷3,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2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3份。30÷3÷2,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3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2份。30÷(3×2),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6份,再表示出其中的1份。以上片段,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思路的方法,是一种在画线段图基础上的演变和创造。因为正方形是二维的,通过在二维图中的表达,让学生很容易地表达出了小猴的只数、吃的天数与桃子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让抽象的数量关系、思考思路形象地外显了,非常直观,易于中下学生理解。

三、在数学练习题中挖掘数形结合思想。运用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意识。

(一)三角形面积计算练习

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底和高各为9分米的等腰三角形。现在有一块长72分米,宽18分米的白布,最多可以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

有些学生列出了算式:72×18÷(9×9÷2),但有些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了示意图,列出72÷9×(18÷9)×2、72×18÷(9×9)×2和72÷9×2×(18÷9)等几种算式。

在上面这个片段中,数形结合很好地促进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的生搬硬套,打开了学生的解题思路,由不会解答到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变聪明了。

(二)百分数分数应用题练习

参加乒乓球兴趣小组的共有80人,其中男生占60%,后又有一批男生加入,这时男生占总人数的2/3。问后来又加入男生多少人?

先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译成图形,再从图形的观察分析可译成:若把原来的总人数80人看作5份,则男生占3份,女生占2份,因而推知现在的总人数为6份,加入的男生为6—5=1份,得加入的男生为80÷5=16(人)。

篇3:点面结合 描写片断

《陌上桑》一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与愚蠢。而“解”与“光感”的巧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其第一段关于罗敷容貌之美的刻画,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既有夸张、排比等修辞的合理运用,又有正面、侧面描写的搭配,各种手段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水乳交融,自然天成,极大地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特别鲜明丰满。主要的描写有四方面:美好景物的烘托,精美器物的陪衬,美丽服饰的描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这些描写,除了美丽服饰的描绘属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外,其余属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其中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表现刻画中心人物,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再辅以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其效果很好,特别成功。总之,在写作上,可探究和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本文仅在“侧面描写”的学习上作一探讨,并就此谈谈怎样设置课堂片断写作练习,以期实现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

在学习中,学生确实体会到了“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表现刻画中心人物”这种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学生兴致很高,跃跃欲试。所以我见缝插针,安排了片断写作练习。

篮球赛是同学们很熟悉的体育项目,我便以“一场篮球赛”为题,草拟了下面一段文字:

双方运动员穿着红蓝不同的服装,在球场上往来穿梭,好像金鱼戏水,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勇似猛虎,有的捷如猿猴,高矮胖瘦各得其所。

突然,歘(chuā)的一声,嗬!好精彩的一个球,是大个子王远距离投篮准了,周围顿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欢呼声,激荡在整个球场上空。站在前排的观众已经顶不住来自身后的压力,不得不蚕食着球场。没有挤进前排的小个子真是不走运,被围在人群中间的 (1) ;而那些处在外围的更可怜, (2) 。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看球赛的经验展开联想,完成两处侧面描写,通过观众的动作情态等来表现这场球赛的精彩。学生情绪高涨,几分钟后我便让学生读他们的习作。

生甲: (1) “竭力踮起他们的脚跟,伸长他们的脖子,好像空中有几只无形的大手在扯住了他们的头发往上提似的。” (2) “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跑。”

生乙: (1) “索性借着别人的力量,或垫着前面人的脊背,或撑着两边人的肩膀,两腿蜷缩着,将整个身子托起来,随着人群晃荡。但无论手脚怎样活动,眼睛始终直勾勾盯着球场,生怕一转眼,一件什么宝贝会从视野里消失似的。” (2) “他们一会儿围着人群的外围转圈子,企图找到一个缝隙钻进去;一会儿又在一个地方跳起来,瞥上一眼。”

学生完全融入了情境之中,写作不再有难以下笔的苦恼,他们妙笔生花,洋洋洒洒,片刻之间,一朵朵奇葩绽放,满教室馨香四溢。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就能够把在“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写”的训练中对相关知识的理性认识。读是前提和基础,写是巩固和发展,写反作用于读,提高了读的水平,读和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怎样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呢?课堂阅读中适时安排“片断写作练习”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词、句、段分别是构成文章的点、线、面,词是一个一个点,句子是由词这样的点构成的线,段是由句子构成的面。一个段就是一个“板块”,将这些板块拼合在一起,即成文章,所谓“千古文章一大套”。这里的“拼合”绝不是乱拼乱凑,漏洞百出,而是天衣无缝,一线(中心)贯之。“段”在文章中的地位已显而易见。虽然“片断”并不等于“段”,但“片断”是“段”的组合,一个“片断”可以有一个“段”也可以有几个“段”,依写作中的需要而定。因此,“片断写作练习”对于初中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和那些写作水平偏低的学生来说很适宜很重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所以这样说,还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使训练不被课节分解、打乱,为了更好地实现读与写“结合”,简洁明快、容易驾驭、便于操作的“片断写作练习”就成为最理想的选择。

课堂安排“片断写作练习”,宜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

(1)见缝插针,找准训练的切入点。

(2)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3)有的放矢,创设学生构思的情境。

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知识点”,不错过练笔的机会。这“知识点”要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那么这“知识点”就是写作练习的“切入点”。如《陌上桑》中的侧面描写。找到切入点后,要激发起学生进行模仿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训练才能事半功倍。学生对认识对象产生了兴趣,就会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一种同中求异的发散思维过程。这时候,教师要“异中求同”,适时地树起一个训练的“靶子”,把学生的思维引回来,汇聚到一个目标,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放出自己的模仿之箭,兴趣之箭,思维之箭。上面我安排的“球赛”训练即是一个很好的“靶子”。

这种训练过程可图示如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师唱生和,读写结合,从而真正达到了读和写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篇4:读写结合片断模写

(一)形式灵活,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训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这样说:“写作是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契诃夫也说过:“新手就要多写,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天天训练自己,用尽力气鞭策自己,让自己的手和脑子习惯纪律和急行军……”而客观现实又不允许我们“天天训练”学生大作文。

于是“读写结合片断模写”这种作文训练模式,以其形式灵活、篇幅短小、操作简易等特色而受人青睐。花上三五分钟,读一篇范文;再用两分钟,看一看“写作指津”;200字左右的片断模写、无需经受“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等的“创作煎熬”,短者十几分钟,最长二十分钟,就轻松搞定。“片断模写”能从范文特色出发,兼顾各种文体、不同写作方法,加上师生间反馈及时,使训练能在有限时间里,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二)读写结合,符合学生写作的客观规律

每天的“片断模写”,教师会提供精心选择的范文,学生只要用心去读,都是一次心灵的远足。满怀着喜悦和激情,徜徉在文字间,洗刷掉一整天听课和作业的疲劳,也为后续的写作训练做足了功课。

写作的真功夫,从来都是从比划和模仿开始的。范文就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有了范文这道门,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参悟、模仿、推敲,在不断的实践中,东方精彩的一招一式才真正转化为自己写作的“内功”。

(三)形式新颖,契合学生的写作兴趣

“片断模写”这一作业模式,有别于机械化的背诵默写,不同于单调的答题训练,也不再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500字大作文。它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挑战性,让学生摩拳擦掌,想和范文一较高下;有范文作参照,难度系数并不太大,不再是以往的“无中生有”;200字左右的“片断模写”任务,给人的压迫感也不大。

(四)形成习惯,切合学生读、思、写的实际

写作需要阅读,大量阅读而成的积累,会让写作内容变得充实而丰富,会让写作该当显得灵活而恰当。写作需要思考,思考让写作有深度,充满思辨的色彩;思考让写作有个性,洋溢灵动的光芒。坚持长期科学的“片断模写”,会让阅读、思考和动笔自动转化为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实施过程。精心安排。收获颇多

(一)精心选择提供模仿的范文

1、略高出一般学生的写作水平选择范文,以略高于学生平均写作水平为最佳。一方面学生不至于国“叹为观止”而产生畏难情绪,心头笔下平添一份自信。另一方面,既让学生因欣赏而兴致盎然,催生模仿和创作的冲动,也为学生能力的提高设定了追求的目标,留出了努力的空间,真正具备了借鉴和模仿的意义。

2、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读写能力无疑会受到阅历、学识、生活环境等的影响。选择范文时,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设想一下,其内容是否和学生存在生活差距,能否激起阅读兴趣,有没有理解障碍,模写时会不会产生选材困难等问题。让我们的选择更贴近学生一些。

(二)掌握好模写的训练重点

1、从训练的侧重点出发

每次训练只侧重一点,如传神的人物外貌描写,或细腻的心理描写,或生动的环境描写,或某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甚至只是小标题的模写……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降低训练的难度,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一个点,反复阅读,细细揣摩,认真模仿,写好写像。

2、从学生写作实际出发

训练点的庙宇要在原则,应是学生作文中缺什么,在训练中就补什么。如果一次训练达不到预期效果,还要围绕这一训练主题安排第二次第三次训练。真正让学生在训练中有所习得,在所改进。

3、从选文的写作特色出发

训练要依托范文展开,必然要选择其最为突出的优点后学之。范文的特色,就是它最为光芒四射的地方,也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学生一读为之激赏,再读为之倾倒,带着这种情感,有目的地研读,就容易发现范文精彩的“玄机”所在,模写时笔头就自然流畅,如有神助。

(三)重视训练后的评价工作

1、用量化的分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训练后评价,采用打分制:以8分为基准分,根据习作质量高低在5分和10分之间浮动,如果有书写端正漂亮的,习作中有上佳表现的,要在原得分基本基础一再加1--2分。这样变通后的打分制,首先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使他们对这种训练模式维持较高的兴趣;其次,没有了不及格的担忧和动辄十几分的差距,每位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对写作就更为自信。因此,学生们大可抛开种种顾虑,把成绩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这一比,比出了自信,看到了差距,激起了斗志,明白了努力的方向。竞争意识也在这样量化的分数与横向的比較中迅速抬头,学生们对片断模写的兴趣也在不断升温中。

2、用“评语”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

除了量化的评价,学生也需要更为明确周到的肯定指引或批评指正。实践告诉我们,相对于分数,学生更看重和在意老师给出的评语。评语,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句简单的鼓励,会传递一种力量;一回思想的交流,会催发一份理解;一次准确的指引,会令人茅塞顿开;几句善意的批评,会让错误望而却步。

3、在课堂讲评中引进激励机制

课堂讲评中,最好能抽出时间,围绕优秀作品,进行师生互评,以及自评和他评的交流工作,真正将对优秀习作的学习进行到底,这样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收获。其次,在批阅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纵向比较,发现进步明显的学生习作,在课堂讲评中相机进行点评。教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另外,模仿并不等同于照搬原文,也不是大段移植,更不是改头换面,偷梁换柱。不管哪种形式的模写,都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的或有创造性的模写。在课堂讲评中要褒赞那些在习作过程中凸显个性的学生及其作品,不明教师的态度立场,引导更多学生求变求新,写出更具生命力、更为活泼动力的作文来。

篇5:“选班委”片断描写

下午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响了,当班主任宣布选班委时,大家都在认真的思考,很多同学都信心十足,打破了死一般的沉寂。

我曾经在各种场合当过主持人,选班委的主持当然非我莫属,班长――这一职务可是班里的火车头,一把手,最重要。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谁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二话没说,就开始履行我的职责,当我宣布参加竞选班长的同学起立时,哇,三个精英不约而同的站了起来,本来我也想跃跃欲试,在他们三个精英面前,我当初的念头一闪而过。当我宣布演讲时,三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左顾右盼,谁都不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就在全班人感到很无奈时,陈京京打破了沉寂,第一个举起了手,好、好样的,我在心里暗暗地鼓励她,当几十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她时,只见她迈着轻捷的步伐,信心十足地走向讲台,迅速地给大家一个笑脸后,便开始用流利的普通话演讲起来,在她的带动下,同学们便一个接一个地上台演讲,在他们演讲完毕后,就在统票的.瞬间,我看见葛芸菲同学,可能是因为紧张,用埋头看书来掩饰内心的不安。陈京津转来转去……眼看那时间却越跑越快,我边慌了,赶忙宣布了以高票当选的葛芸菲当选班长后,马上开始选体育委员,邢瑞生立刻站了起来,徐可望似乎不想让邢瑞生坐上体育委员这个宝座上,使劲拍打桌子,尖叫起来,鼓励万路云站起来,他的眼球都快掉下来了!

邢瑞生看了万路云一眼,开始忐忑不安,连竞选时都哦结结巴巴,因为万路云是一个实力特别强的竞选对手,在投票时,邢瑞生头上不停的冒汗,手心也被汗给弄湿了,我仿佛在远处都能听到那“砰、砰、砰”的心跳声,而万路云呢?却恰恰相反,便轻松自在起来,瞧瞧!还在看漫画,好象选没选起不当一回事,投票结束时,邢瑞生落后万路云10几票,邢瑞生垂着头,拍打着胸脯与桌子……

篇6:细节片断描写二作文

细节片断描写二

我们的`语文老师贺老师总喜欢在课堂上提问同学,如果同学答得深刻,答到了点子上,她就会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还不住地点头,似乎对这个同学的回答表示赞同.等同学回答完之后,贺老师就会大声地说:"好,说得好!"贺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

细节片断描写二作文100字

篇7:点面结合 描写片断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首先我在揭题时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结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留下伏笔: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最后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反思】

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篇8:点面结合 描写片断

片断一:

教师出示解决的问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200米, 宽100米。小明沿着操场周围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教师请了一位学生板演, 他是这样列式的: (200+100) ×5。从学生的板演中看出来, 在他的脑子里对长方形这个概念还缺少深刻的印象, 教师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形来帮助他理解题意。

教师:200+10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长加宽的和。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右图所示:

教师:你们觉得这是长方形吗?

生:这不是长方形。

教师: (200+100) ×5意思就是在这两条边上来回走5次。 (同时配上手势) 可是题目告诉我们小明是沿着操场跑了5圈。操场是什么形状的?

生:题目告诉我们操场是长方形的。

教师:这与题目的意思一样吗?还差什么呢?

生:还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教师:是啊, 要再画一条长和一条宽才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教师边说边把图形补充完整) 如右图所示:

教师:知道这个算式错哪里了吗?应该怎么改?

生:要在200加100的和后面先乘2再乘5。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帮助这位学生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 以及做错的原因, 使这位学生加深了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也加深了对长方形特征的理解, 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 学生能自觉运用画图来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片断二:

教师出示问题:小英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 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如果将它围成一个长15厘米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这题的第二个问题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是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与长求宽的逆向思维的问题。目的是想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 让他们体会到通过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快乐。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 只有四五名学生举手, 教师请其中一位会做的学生上来板演, 学生是这样列式的:15×2=30 (厘米) , 40-30=10 (厘米) , 10÷2=5 (厘米) 从这位学生的解题步骤上看出来, 他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于是教师请这位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下面的图示流程:

画完后, 教师请听明白的学生再一次说说每步的意思:先算两条长共有30厘米, 再从周长40厘米中减去30厘米 (教师用黑板擦擦去两条长, 表示减去的意思) 得10厘米, 就是剩下两条宽, 最后用10除以2得5厘米。也就是一条宽5厘米。

通过图示与讲解, 有一部分学生恍然大悟, 由不懂变懂了。

另一位学生是这样列式的:40÷2-15=5 (厘米) 。教师问学生这种方法知道什么意思吗?只有几位学生表示看得懂, 大部分学生说不明白。

教师是这样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图示流程如下:

教师边画边讲解:40除以2就是把长方形的周长平均分成两份, 算出其中的一份, 就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 再从和里减去一条长, 剩下就是一条宽了。

生: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看懂了。

点评: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巧妙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 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可以让学生看得见的图形,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 使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 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 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 几何问题代数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 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量之间的联系。

篇9:读写结合与片断模写

(一)形式灵活,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训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这样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契诃夫也说过:“新手就要多写,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天天训练自己,用尽力气鞭策自己,让自己的手和脑子习惯纪律和急行军……”而客观现实又不允许我们“天天训练”学生大作文。

于是,“读写结合,片断模写”这种作文训练模式,以其形式灵活、篇幅短小、操作简易等特色而受人青睐。花上三五分钟,读一篇范文;再用两分钟,看一看“写作指津”;200字左右的片断模写,无需经受“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等的“创作煎熬”,短者十几分钟,最长二十分钟,就轻松搞定。

“片断模写”能从范文特色出发,兼顾各种文体、不同写作方法,加上师生间反馈及时,使训练能在有限时间里,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二)读写结合,符合学生写作的客观规律

每天的“片断模写”,教师会提供精心选择的范文,学生只要用心去读,都是一次心灵的远足。满怀着喜悦和激赏,徜徉在文字间,洗刷掉一整天听课和作业的疲累,也为后续的写作训练做足了功课。

写作的真功夫,从来都是从比划和模仿开始的。范文就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有了范文这道门,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参悟、模仿、推敲,在不断的实践中,范文精彩的一招一式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写作的“内功”。

(三)形式新颖,契合学生的写作兴趣

“片断模写”这一作业模式,有别于机械化的背诵默写,不同于单调的答题训练,也不再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800字大作文。它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挑战性,让学生摩拳擦掌,想和范文一较高下;有范文作参照,难度系数并不太大,不再是以往的“无中生有”;200字左右的片断模写任务,给人的压迫感也不大。

“片断模写”像从山野吹来的一股清新的风,将学生浮躁的情绪一一驱散,一圈一圈兴趣的涟漪在他们的心头荡漾开去。

(四)形成习惯,切合学生读、思、写的实际

写作需要阅读,大量阅读而成的积累,会让写作内容变得充实而丰富,会让写作方法显得灵活而恰当。写作需要思考,思考让写作有深度,充满思辨的色彩;思考让写作有个性,洋溢灵动的光芒。“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笔墨更会让写作能力的提高变成“纸上谈兵”。坚持长期科学的“片断模写”,会让阅读、思考和动笔自动转化为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实施过程,精心安排,收获颇多

(一)精心选择提供模仿的范文

1.略高出一般学生的写作水平

选择范文,以略高于学生的平均写作水平为最佳。一方面学生不至于因“叹为观止”而产生畏难情绪,心头笔下平添一份自信。另一方面,既让学生因欣赏而兴致盎然,催生模仿和创作的冲动,也为学生能力的提高设定了追求的目标,留出了努力的空间,真正具备了借鉴和模仿的意义。

我们通常都会选择一些考场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作范文,如中考满分作文《耳朵挑食》《古镇碧水》等。这些作文在写作水平上比大多数学生要高出一些层次,但毕竟是同龄学生的习作,各方面的差距不会太大。有时我们也会选择一些名家美文,力求选择风格质朴、意境明朗的,如《童年的追怀》《倾听历史》等。当然,经典课文也是上佳选择,就拿苏教版教材来说,可以向《陈毅市长》学习模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也不妨跟《藤野先生》学一学如何选择及安排材料,《台阶》传神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更不失为模写的范例。

2.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读写能力无疑会受到阅历、学历、生活环境等的影响。选择范文时,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设想一下,其内容是否和学生存在生活差距,能否激起阅读兴趣,有没有理解障碍,模写时会不会产生选材困难等问题。也可以先在学生中做个统计,了解一下学生的阅读喜好和欣赏风格,让我们的选择更贴近学生一些。

以下是我们选用的部分范文:《童年的追怀》《大自然让我陶醉》《多味儿的初三》《数学老师撷趣》。从这些范文篇目不难看出,范文的内容会和大部分学生的种种生活记忆重叠,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共鸣。

(二)掌握好模写的训练重点

1.从训练的侧重点出发

在确定每次的训练重点时,不可因范文出彩点丰富而一次拟定多个模写点。如果训练点较多,那会让学生顾此失彼,无所适从,甚至滋生反感情绪。

每次训练只侧重一点,如传神的人物外貌描写,或细腻的心理描写,或生动的环境描写,或某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甚至只是小标题的模写……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降低训练难度,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一个点,反复阅读,细细揣摩,认真模仿,写好写像。

2.从学生写作实际出发

训练点的设定要有原则,不趋向最时尚热闹的,宁可选最安静实用的。也就是学生作文中缺什么,在训练中就补什么。如不少学生习作中遇到的问题:选材单一,思路狭窄,内容空洞,描写苍白等。如果一次训练达不到预期效果,还要围绕这一训练主题安排第二次第三次训练。真正让学生在训练中有所习得,有所改进。

3.从选文的写作特色出发

训练要依托范文展开,必然要选择其最为突出的优点而后学之。如范文《感悟四季》,以能抓住每个季节有代表性的景物,展开细腻的景物描写见长,我们抽取其中描写秋天的一个片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写法及风格,进行片断补写训练。

范文的特色,就是它最为光芒四射的地方,也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学生一读为之激赏,再读为之倾倒,带着这种情感,有目的地研读,就容易发现范文精彩的“玄机”所在,模写时笔头就自然流畅,如有神助。

(三)在作文要求上下足功夫

1.训练目标明确

有方法的老师,像围棋高手:或瞻前顾后,其实胸怀大局;或清风拂尘,其实步步为营。常说“落子无悔”,殊不知,一子在握,棋手早已思骋纵横,设想过无数种结局。

横向的,要考虑每次训练具体让学生巩固或习得哪种写作方法,并考虑它和前面训练点的联系,尽量做到分类清晰、过渡自然,并略呈递进的趋势。纵向的,要考虑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问题。如何逐步让学生将方法转化为能力,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根据横向的每个训练点,尤其是学生训练情况的及时反馈,分析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以确定还要在哪些方面再进行巩固训练。

2.训练重点突出

如范文《倾听历史》,我们在正文后先出示一份“教师点评”——“文章显示着作者对历史深情的关怀和对人生透彻的观照。作者巧妙借助月色,历史与之交融渗透,让人更生出一份苍凉,一份空寂,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也就更深刻了。”点评让学生对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也即本次模写的重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接着,在训练要求中,再进一步将本次训练的重点明朗化——“仿照范文2、3、4自然段写法,用抒情性笔调,借助月色,再写两段倾听历史的片段,每段都要有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史实。200字左右。”

3.训练方法灵活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采取同一主题的片断模写,如读了《数学老师撷趣》,让学生也写一段自己数学老师的生活细节。但如《感悟四季》这样板块式的范文,是按四季顺序来写的,我们就抽取出描写秋天的片断,进行补写训练。有时,也会一次给出几篇作文的开头,帮助学生概括出分别采用的方法,再给出一个全新的话题,让学生选择至少两种方法进行开头的模写……

(四)重视训练后的评价工作

1.用量化的分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训练后的评价,我们决定采用打分制:以8分为基准分,根据习作质量高低在5分和10分之间浮动,如果有书写端正漂亮的,习作中有上佳表现的,可在原得分基础上再加1—2分。

这样变通后的打分制,首先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使他们对这种训练模式维持较高的兴趣;其次,没有了不及格的担忧和动辄十几分的差距,每位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对写作就更为自信。因此,学生们大可抛开种种顾虑,把成绩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这一比,比出了自信,看到了差距,激起了斗志,明白了努力的方向。竞争意识也在这样量化的分数与横向的比较中迅速抬头,学生们对片断模写的兴趣也在不断升温中。

2.用“评语”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

除了量化的评价,学生也需要更为明确周到的肯定指引或批评指正。实践告诉我们,相对于分数,学生更看重和在意老师给出的评语。评语,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句简单的鼓励,会传递一种力量;一回思想的交流,会催发一份理解;一次准确的指引,会令人茅塞顿开;几句善意的批评,会让错误望而却步。

3.在课堂讲评中引进激励机制

课堂讲评中,最好能抽出时间,围绕优秀作品,进行师生互评,以及自评和他评的交流工作,真正将对优秀习作的学习进行到底,这样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收获。

其次,在批阅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纵向比较,发现进步明显的学生习作,在课堂讲评中相机进行点评。教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另外,模仿并不等同于照搬原文,也不是大段移植,更不是改头换面,偷梁换柱。不管哪种形式的模写,都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的或有创造性的模写。在课堂讲评中要褒赞那些在习作过程中凸显个性的学生及其作品,表明教师的态度立场,引导更多学生求变求新,写出更具生命力、更为活泼动人的作文来。

篇10:行动描写片断练笔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目的: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文章行动描写的方法,掌握行动描写的技巧,从而指导实践,学会行动描写。

教学难点:准确运用动词,描写要达到真实性、形象性。

1、课始5分钟交流。摘出文章中行动描写的词、句,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

2、分析描写的作用,总结方法和技巧。

3、迁移练笔,学以致用。首先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写的几篇练笔文,讲评其优劣,澄清一些错误认识,然后修改自己的文章;最后再讲评一篇融入了景物描写的行动描写的片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水平。

一、课始5分钟交流,提供学习点,点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首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对象,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学有范本,有的放矢。

交流昨天的作业情况。(①摘录文中精彩行动描写的词、句;②以时间为序,把这些内容串连起来。)然后找同学讲评。最后教师点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学习行动描写的方法,进行行动描写的片断练笔。

二、学生分析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总结方法。

分析出这些描写写得好的原因,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学。

分析几个动词。

①吴吉昌拄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

②当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家乡时……

分析总结写得好的原因:

第一,精选动词,准确运用。

第二,善于运用修饰、限制的词语。

三、迁移练笔,学以致用。

迁移训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能力。

1、教师出示练笔内容。

根据下列材料,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20分,97年全国高考题)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2000多个日子。

要求:①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②重点是行动描写,可适当加入景物描写;③200字左右。

2、学生根据今天上课所讲的内容修改昨天写的练笔。

3、找两们同学读自己的练笔。学生讲评分析其优劣。接着用投影仪打出好的习作。

我同往常一样,背着小牧上学。小牧撑着伞遮在我和他的头上。又到了小河边,河水已漫过小桥。我把脚伸出去试了试,让小牧把伞迎着风,我把他往上耸了耸,然后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摸索着向前走,快到桥中央时,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我几乎支持不住,身子向右倾斜,我赶紧站住,身子才慢慢恢复平衡。雨从伞边缘打在我脸上,这时,我脸上已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终于,摸索着平安的过了桥。前边就是学校,我背着小牧向学校走去。

师生分析点评,总结出:描写作为一种具体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的表达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写真性和形象性。行动描写就是要再现人物的行为动作,从而做到鲜明、生动。

4、再推荐一篇融入了景物描写的行动描写的例文。

附:看朔风起处,那雪下得正紧。小新踏着碎琼乱玉,背着两腿瘫痪的同学,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他两手紧紧地拢着小牧的双腿,弓着腰,小心翼翼地走在山间小路上。步子沉沉的,但很稳健。他扬头看着前方,口里呼着白气,呼吸形成的白霜挂在他的眉毛和睫毛上,挂在扇扇抖动的棉帽子的帽沿上,仿佛一个圣诞老人。他抿着嘴,微微翘着的嘴角,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背小牧上学整整六年了,他为战胜困难坚持帮助小牧学习而高兴。看那大雪覆盖了整个山野,一片洁白。小新纯洁的心灵,与皑皑白雪不正相映生辉吧?

上一篇:蔬菜育种技术下一篇:教师我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