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虫害防治

2024-04-23

农业虫害防治(精选6篇)

篇1:农业虫害防治

小麦散黑穗病

大小麦散黑穗病不但症状和发病规律相同,并且病原菌形态相似,只是两种病的病原菌种类不同,不能相互侵染;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的真菌引起的病害;系统性侵染病害。

症状:花序被破坏,只剩穗轴,初期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不久薄膜破裂,黑粉飞散,剩下穗轴。病株较矮,穗小畸形,抽穗早

病原: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属 小麦:小麦散黑粉菌 大麦:裸黑粉菌

发病规律:花器侵入,单循环,系统性病害

大、小麦散黑穗病,初侵染来源为携带病菌菌丝的种子

种子检验方法:分离培养检验法 整胚检验法 试植检验法 化学染色检验法 荧光检验

防治:大小麦黑穗病的关键在于消灭潜藏在种子胚部的菌丝体。温水浸种:(1)变温浸种(2)冷浸日晒(3)恒温浸种(4)冷沸温汤浸种

石灰水处理:(1)石灰水浸种(2)石灰水冷浸日晒 药剂浸种:(1)萎锈灵浸种;(2)苯莱特浸种 药剂拌种、闷种:(1)萎锈灵闷种;(2)多菌灵闷种 小麦腥黑穗病

由腥黑粉菌属腥黑粉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病原:网腥--冬孢子表皮有网纹;危害小麦和黑麦;我国南北发生

光腥--冬孢子表皮光滑无网纹;危害小麦;北方发生多

矮星--冬孢子外有无色或淡色的胶质鞘;危害小麦、大麦、黑 麦、及禾本科杂草,我国尚未发现。

症状:小麦腥黑穗病:颖片完整、略张开,籽粒成菌瘿 小麦矮腥黑穗病(检疫性病害)

分蘖数增多,植株矮化,麦芒向外开张,病穗肥大,有鱼腥味,菌瘿略小,近球形。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检疫性病害)

为害小麦子粒,造成减产并严重减低面粉品质。若3%,加工后的面粉有腥臭味,若5%受侵染,面粉就不能食用。病株外形无异常,仅部分麦穗发病。病穗较短,小穗减少,仅部分子粒受害。病子粒多沿腹沟形成疱斑状孢子堆,部分种皮和胚乳被破坏,严重的大部分成为黑粉腔,胚未受害的,仍可萌发。病穗有鱼腥味,但较淡。病原:担子菌亚门 冬孢菌纲 黑粉菌目 腥黑粉菌属 发病规律:花器侵入,单循环、系统性病害

初侵染来源:主要有种子、土壤、粪肥、病残体带菌,依病害种类而不同。

种子发芽时,越冬后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担子上产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由幼芽鞘侵入,菌丝到达生长点,随寄主组织分化和生长在寄主体内扩展,进入穗部,在子房内破坏组织,菌丝大量生长,菌丝老熟后形成冬孢子堆。

病菌能否侵染寄主,主要与寄主幼芽鞘的长度和环境条件有关。

从幼芽鞘侵入的病害,环境条件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温、湿度。凡是有利于出苗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就可以显著地减轻这类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小麦腥黑穗病在许多地区主要是以种子传病为主;用无病种子或处理种子是防病的主要措施。

1、加强检疫 小麦矮腥黑穗病和印度腥黑穗病是我国的进境检疫对象,应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害随种子或商品粮传人我国。

2、建立无病留种田,繁育和使用无病种子

3、加强栽培管理 播种前要作好整地和保墒工作,适期晚播,播种不宜过深。

4、种子处理 :温水浸种 冷浸日晒 石灰水处理 药剂拌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药剂闷种5粪肥和土壤处理

小麦锈病: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小麦条锈病

条锈病是我国发生最为严重的一种小麦气传局部性病害

危害:小麦锈病是局部性病害,但造成的危害则是全株性的,病菌侵入后,对植株的影响表现在:减少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减弱,夺去寄主营养,降低酶的活性;呼吸作用加强,蒸腾量增加;植株体内的物质转移率改变锈菌侵入后,干物质向籽粒内转移率增大,很少到根内,因而根系发育不好,生长迟缓,吸收能力减弱,易倒伏,降低了抗逆力,叶片提早枯黄,穗粒数、千粒重都下降。病原:为条形柄锈菌

条锈病:越夏: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因此越夏便

成为条锈病侵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超过22~23℃,条锈菌便不能越夏。

越冬:冬季当气温降至1—2℃时,条锈病便停止发展。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寒冬。条锈菌能否越冬的临界温度为最冷月平均气温-6~-7℃,但麦田若有积雪覆盖,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北限为,东起山东德州,经河北石家庄、山西介休,西至陕西黄陵一线。该线以北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可越冬,且越冬率较高。

春季流行: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气温上升到2—3℃,旬最高气温上升到2—9℃时,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复苏产孢。此时若遇春雨和结露,越冬病叶产生的孢子就能侵染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使症状向上部和周围叶片扩展,引起春季流行。小麦叶锈病

小麦叶锈菌以夏孢子世代完成侵染循环,其越夏和越冬的地区均较广。

叶锈病是分布最广、世界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低温病害。全孢型转主寄生

病原:为小麦隐匿柄锈菌 小麦秆锈病

在我国秆锈菌只能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上完成侵染循环。病原:为禾柄锈菌

秆锈菌夏孢子不耐寒冷,在我国北方广大麦区不能安全越冬。主要越冬区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局部地区,次要越冬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省。这些地区冬季最冷月的月均温可达10℃左右,小麦可持续生长,秆锈菌可持续不断侵染危害。

发病条件:小麦品种的抗锈性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或者大面积栽培的抗病品种丧失抗锈性,是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环境条件 :主要是雨水和结露。

栽培管理措施 :如耕作、播期、密度、水肥管理和收获方式等对麦田小气候、植株抗病性和锈病发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防治:1.种植抗病品种及其合理布局2.农业防治:调整播期 灌水和排水 合理、均匀施肥 消灭自生麦苗3.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 叶面喷药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

症状:苗期种子根、地下茎受害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受害也渐变黑,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

病原:禾顶囊壳 病菌的匍匐菌丝粗壮,粟褐色,有隔。老化菌丝多呈锐角分枝,分枝处主枝与侧枝各形成一隔膜,呈现“∧”形。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梨形,顶部有一稍弯的颈。子囊无色,棍棒状,子

囊孢子无色,线状稍弯曲,有3~8个模隔膜。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变灰色和黑色,气生菌丝灰色,短而密集。菌落边缘的菌丝有反卷现象,菌落中有疏密不等的菌丝束。

侵染循环: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存活于未熟腐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传播: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病害。

病害自然衰退现象:即是指全蚀病田连作小麦或大麦,当病害发展到高峰后,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情况下,病害自然减少的现象。一般认为与土壤中的颉颃微生物有关。

发病条件:耕作措施:连作 病重。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气性,能减轻发病。

营养条件:主要营养要素缺乏有利于全蚀病发生,但营养元素对全蚀病发生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土壤缺氮引起全蚀病严重发生。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能明显减轻发病是非常明确的。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是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施用磷肥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减轻发病,减少白穗,保产作用明显。钙等其他营养元素对病害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性质及温湿度: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病害较轻。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

品种抗病性: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抗全蚀病的品种,小麦属和大麦属也缺乏可利用的抗源,仅在感病程度上有差异。

检验方法:

1、分离培养检验法:检验夹杂病组织,乳酚油透明后镜检有无小麦全蚀病菌丝体,再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征鉴定。培养基:PDA 材料消毒 培养性状 培养体鉴定

2、田间检验与防治:控制病害传播基础上,保护无病区、控制消灭零星病区,老病区以耐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保护无病区 合理轮作平衡施肥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保护无病区:1.认真普查、严格检疫、保护无病区

2.种子处理:温水浸种:52-54 ℃温水浸种10分钟 药剂浸种:50%多菌灵、甲基拖布津,干种子量1‰浸种20分钟。轻病区:以调整播期为主,结合农业防治 要求:适当晚播5-7天

农业防治:重病区:抗耐病品种为主,结合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 1.选用耐病品种2.农业防治:合理轮作:与非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根系发育3.药剂防治:播种期拌种,苗期喷药:小麦齐苗后和返青期喷茎基部4.生物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

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

病原:致病疫霉 在自然条件下,晚疫病菌在世界大多地区都不产生有性态,只有在原产地墨西哥一带,病叶中经常产生大量卵孢子。侵染循环:初侵染:我国马铃薯主产区,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间越冬。中心病株的形成 ;传播 :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侵入与发病;再侵染

发病条件: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

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防治:防治策略是选育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薯,消灭中心病株,结合病情预报全面喷药保护。具体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

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温汤浸种和药剂消毒 马铃薯病毒病

症状:普通花叶病:叶片易见黄绿相间的轻花叶。

重花叶病:顶部叶片产生斑驳花叶或枯斑,后叶片两面都可形成明显的黑色坏死斑,并可由叶脉坏死蔓延到叶柄、主茎,形成褐色条斑,使叶片坏死干枯,植株萎蔫。

皱缩花叶病:病株矮化,叶片小而严重皱缩,花叶症严重,叶尖向下弯曲,叶脉和叶柄及茎上有黑褐色坏死斑,病组织变脆。为害严重时,叶片严重皱缩,自下而上枯死,顶部叶片可见斑驳。卷叶病:典型的症状是叶缘向上弯曲,病重时成圆筒状。

纺锤块茎病:受害植株分枝少而直立,叶片上举,小而脆,常卷曲。节间缩短,块茎变小变长,两端渐尖呈纺锤形。

病原: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PVS)、马铃薯皱缩花叶病毒(PVM)、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毒(PSTV)、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薯古巴花叶病毒(PAMV)等。马铃薯黄矮病毒(PYDV)为我国对外检疫对象。

侵染循环: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毒种薯。

普通花叶病:带毒种薯。在田间主要通过病株、带毒农具、人手、衣服等与健株接触摩擦及蝗虫取食等扩大再侵染。

重花叶病:带毒种薯,可借汁液摩擦传染,在自然界主要是由桃蚜等多种蚜虫传染。皱缩花叶病:带毒种薯

卷叶病:带毒种薯,蚜虫传染,汁液接触不能传染;

纺锤块茎病:主要是机械传播,可经切刀和嫁接传染;咀嚼式口器昆虫如马铃署甲虫也可传毒;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还未被证实。发病条件:温度:高温是病毒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种薯带毒率:病害发生的轻重与种薯带毒率关系密切。蚜虫:在田间有带毒植株情况下,蚜虫发生的迟早和数量与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轻重成正相。品种抗病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不同品种对不同病毒抗性差异也很显著,一般很少有兼抗多种病毒的品种,免疫和高抗品种很少。检验:萌芽检验法 生物学鉴定 血清学反应检验法 化学染色检验法

防治:防治策略应以采用无毒种薯为主,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及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治措

具体方法:建立繁殖无毒种薯制度,生产和采用无毒种薯 选用抗病良种

夏播和两季作留种 药剂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 热处理 马铃薯环腐病

病原: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

侵染循环: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 土壤不能传病

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检验方法:肉眼检验法 化学染色检验法 血清学检验法 荧光检验法 分离培养检验法

防治: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生产体系相结合。

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 栽培管理 提倡小种薯作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谷子白发病

症状:芽腐、灰背、枪头、白发、看谷老(刺猬头)

病原:禾生指梗霉,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孢囊梗从寄主气孔伸出,无隔膜,梗基部较窄细,越向顶端越宽粗,顶部分枝2、3度,分枝顶端生2~5个小梗,每个小梗顶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椭圆或倒卵圆形,无色透明,顶端有乳突,胞壁平滑,条件适宜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每个孢子囊产生3~7个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外壁光滑,黄褐色,与残留的藏卵器相连。卵孢子须经生理后熟期方可萌发。卵孢子萌发适温18~20℃,最低10℃,最高35℃。还能侵染玉米、黍、狗尾草、大狗尾草等。

侵染循环:初侵染来源:田间病组织破裂时卵孢子散落于土壤中使土壤带菌;用病株喂牲口或沤肥使粪肥带菌;病健株一起脱粒时谷粒表面沾染卵孢子使种子表面带菌。其中土壤带菌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卵孢子可借风传播到100米的地块,造成污染。从幼芽、胚芽鞘、幼根表皮侵入。谷芽长度2cm以下时最易受侵染。再侵染问题 发病条件:连作与轮作、品种抗病性、播种 检验方法:洗涤检验法、萌芽检验法、田间检验法

防治:防治策略应采取种子和土壤处理为主,农业防治为辅,并结合选用抗病品种。

篇2:农业虫害防治

一、深入田间地头,摸清病情虫情

县农委农技人员在6月1—5日对全县粮食和蔬菜作物进行了病虫害调查,全县粮食作物类病虫害发生以稻飞虱为主,一般田块为1800—3000头/百丛,高的达7000头/百丛;蔬菜作物以霜霉病、角斑病、炭疽病、蓟马、潜叶蝇、晚疫病、绵疫病发生为主。为了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县农委及时向所有镇、街发布了农作物病虫情报及防治技术资料,要求各镇、街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宣传,将病虫害防控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

二、强化技术指导

6月4日,针对当前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县农委庚即成立技术小组分片指导全县各镇、街的防治工作。技术小组成员由农技中心、植保站、执法大队、蔬菜办、经作站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组一是要调查了解辖区内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蔬菜品种病虫发生及危害情况,以及各镇街工作和农户防治情况;二要指导各镇街农技人员识病辩虫,掌握必要的防治方法;三要对广大农户进行直接的宣传和指导。

三、加大宣传力度,全民动员采取防控措施

6月5日以来,县技术指导小组走访了全县28个镇街,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接受群众现场咨询上万人次,通过发放资料、现场讲解、田边示范拍查等方式把病虫害防治方法尽可能地传到广大农户中。同时,指导小组对各镇街也提出了防治要求:一是要在农药经销店张贴防治方法,积极与农药经营户协调联系,推荐经营户及时调供高效低毒农药及药械,并把防治信息宣传给广大农户;二是要做好虫情、病情的监测,及时向县农委反馈信息;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四是建议有条件的村社,统一时间、统一药品进行防治。

篇3:农业虫害防治

1 农业病虫害防治所面临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是服务“三农”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农业病虫害防治仍是农业科学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强调防治技术的科学化、防治手段现代。目前, 我国基层农业病虫害防治形势依旧严峻, 面临病虫害防治指导难、科技服务“缺位”、技术服务手段单一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1.1 防治指导工作难度大, 防治指导“捉襟见肘”

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科学而系统的工作, 强调技术到位、人员到位, 能够对虫害疫情有充分了解、研判, 更好地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但目前, 农业病虫害防治面临防治指导工作难以全面铺展的窘境。一方面,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反季节蔬菜、新品种等的种植, 对病虫害防治有了更高要求, 但由于基层防治工作不到位, 防治宣传、技术未能充分落实到农户, 以至于农户在病虫害防治中处于被动局面;另一方面, 农业生产规模化,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而农业种植在种植方式、种植时间上的日益复杂, 导致地区病虫害疫情的复杂性, 防治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1.2 科技服务“缺位”严重, 存在经费不足等问题

科技服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更是服务“三农”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 我国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偏低, 缺乏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首先,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落实不到位, 技术服务无法满足农户农业种植的需求;其次, 基层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病虫害防治技术不到位[2]。特别是在防治技术的宣传等方面, 宣传力度不足、技术保障不到位;最后, 防治工作存在经费不足问题, 导致防治工作缺乏基本的保障。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的推广方面, 防治经费的不足, 往往会造成新技术难以落到实处, 影响地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农药“滥、乱”突出, 存在严重的病虫抗性问题

农药“滥、乱”问题, 在农村农业之中日益突出, 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当前, 农户在追求产量时, 盲目地大量使用化学农药, 进而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 形成恶性循环。据调查, 我国有近56%的农户对农业的安全使用缺乏应有的认识, 使用农业的种类、次数增加, 一季蔬菜平均用药次数超过20次。因此, 在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 病虫害防治技术往往与实际之间存在不匹配性, 难以满足实际病虫害的防治需求。此外, 农业技术推广缺乏科学宣传, 以至于农户在种植中存在盲区, 凭经验式的种植方式非但无法获得好的收成, 反而会因滥用、乱用农药, 形成恶性循环。

2 基于农业信息化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优化

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难以满足基层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如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农业病虫防治信息系统, 对于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扩大宣传力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笔者看来, 基于农业信息化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得到较好的优化, 依托病虫害防治网络信息系统, 适应并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3]。也就是说, 要构建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 为农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适应并满足于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2.1 构建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体系的必要性

农业现代化的“现代”属性, 体现在依托网络性技术, 构建网络信息系统, 为农业技术推广创设新的路径。传统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短板, 防治指导盲区大、落实不到位。因此, 构建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 在信息服务上有了新的途径。首先, 通过网络系统平台, 扩大农业技术的宣传与推广。通过通俗易懂的动画、漫画, 强化基层农户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有效性;其次, 依托网络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汇总、共享, 为农户提供实时的信息资讯, 以及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提高病虫害防治的主动性、全面性;最后, 建立专家服务板块, 通过专家的技术指导、在线解答, 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质量, 搭建新的服务机制, 解决当前农业技术服务的不足, 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4]。

2.2 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的作用

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的实现, 能够优化传统的技术指导工作, 通过新的、便捷的平台, 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质量, 满足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第一, 网络系统平台的开放性, 为农业技术推广搭建了平台, 使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 通过相关技术的宣传、法律知识的讲解, 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 并有效应用于实际的生产之中。第二, 依托网络全面开展病虫害防治培训工作, 通过专题培训的开展, 提高农户的综合防治技术, 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求。第三, 依托网络扩大对农户的生态环境的认识, 提高农业无公害生产的意思。通过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指导, 逐步转变农户滥用、乱用农药的问题。因此, 网络系统的实现, 对于实现农业病虫害防治科学化, 具有重要意义。

2.3 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的实现措施

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的实现, 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农业病虫害防治信息的数字网络化是一个过程, 强调有效落实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实现病虫害防治资料的媒体化。通过计算机软件对资料信息进行重新演绎, 更全面、更直观地反映农业病虫害信息。二是建立标准化、统一的数据库, 便于信息传输与共享, 实现自上而下的信息网络。三是开发病虫害防治网络管理系统, 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管理机制, 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确保防治工作有效落实。在管理系统中, 其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录入系统、预测预报系统、远程培训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等。通过功能的细化, 确保管理系统满足现实需求[5]。

3 结语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在于依托现代科学技术, 构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拓展农业发展路径。当前, 农业病虫害防治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新的困境, 要求在工作的开展中, 一是要认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 创设良好的内外基础;二是构建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体系, 构建便捷、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机制, 为农户农业生产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

摘要:服务“三农”, 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农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农业信息化的推进, 对优化农业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立足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从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入手, 阐述构建网络系统的必要性、网络系统的作用, 以实现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病虫害防治,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孙杰.农业信息化在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上的应用与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2) :69.

[2]白云娣.锦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现状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24) :15.

[3]徐平兰.农业病虫害防治模型及应用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5) :26-27, 34.

[4]汪宗盛.基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浅析植保技术和病虫害防治[J].现代职业教育, 2016 (15) :165.

篇4:农业虫害防治

摘 要 服务“三农”,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农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对优化农业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立足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从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入手,阐述构建网络系统的必要性、网络系统的作用,以实现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病虫害防治;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S126;S43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82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逐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构建新方法、搭建新平台,深化农业技术推广的全面推进。病虫害防治既是农业技术服务的工作重点,也是关系农户切身利益的重要事情。当前,病虫害防治面临“防治指导难”“科技服务缺乏”等问题,强调基于农业信息化,构建网络系统平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1]。依托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构建多元化的技术服务模式、提供多样化的推广体系,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本文就如何依托农业信息化,优化病虫害防治,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 农业病虫害防治所面临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是服务“三农”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农业病虫害防治仍是农业科学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强调防治技术的科学化、防治手段现代。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病虫害防治形势依旧严峻,面临病虫害防治指导难、科技服务“缺位”、技术服务手段单一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1.1 防治指导工作难度大,防治指导“捉襟见肘”

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科学而系统的工作,强调技术到位、人员到位,能够对虫害疫情有充分了解、研判,更好地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但目前,农业病虫害防治面临防治指导工作难以全面铺展的窘境。一方面,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反季节蔬菜、新品种等的种植,对病虫害防治有了更高要求,但由于基层防治工作不到位,防治宣传、技术未能充分落实到农户,以至于农户在病虫害防治中处于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农业种植在种植方式、种植时间上的日益复杂,导致地区病虫害疫情的复杂性,防治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1.2 科技服务“缺位”严重,存在经费不足等问题

科技服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服务“三农”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偏低,缺乏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首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落实不到位,技术服务无法满足农户农业种植的需求;其次,基层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病虫害防治技术不到位[2]。特别是在防治技术的宣传等方面,宣传力度不足、技术保障不到位;最后,防治工作存在经费不足问题,导致防治工作缺乏基本的保障。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的推广方面,防治经费的不足,往往会造成新技术难以落到实处,影响地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农药“滥、乱”突出,存在严重的病虫抗性问题

农药“滥、乱”问题,在农村农业之中日益突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当前,农户在追求产量时,盲目地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而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形成恶性循环。据调查,我国有近56%的农户对农业的安全使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使用农业的种类、次数增加,一季蔬菜平均用药次数超过20次。因此,在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技术往往与实际之间存在不匹配性,难以满足实际病虫害的防治需求。此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科学宣传,以至于农户在种植中存在盲区,凭经验式的种植方式非但无法获得好的收成,反而会因滥用、乱用农药,形成恶性循环。

2 基于农业信息化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优化

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难以满足基层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如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病虫防治信息系统,对于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扩大宣传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笔者看来,基于农业信息化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得到较好的优化,依托病虫害防治网络信息系统,适应并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能力[3]。也就是说,要构建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为农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适应并满足于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2.1 构建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体系的必要性

农业现代化的“现代”属性,体现在依托网络性技术,构建网络信息系统,为农业技术推广创设新的路径。传统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短板,防治指导盲区大、落实不到位。因此,构建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在信息服务上有了新的途径。首先,通过网络系统平台,扩大农业技术的宣传与推广。通过通俗易懂的动画、漫画,强化基层农户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有效性;其次,依托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汇总、共享,为农户提供实时的信息资讯,以及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主动性、全面性;最后,建立专家服务板块,通过专家的技术指导、在线解答,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质量,搭建新的服务机制,解决当前农业技术服务的不足,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4]。

2.2 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的作用

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的实现,能够优化传统的技术指导工作,通过新的、便捷的平台,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质量,满足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第一,网络系统平台的开放性,为农业技术推广搭建了平台,使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通过相关技术的宣传、法律知识的讲解,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并有效应用于实际的生产之中。第二,依托网络全面开展病虫害防治培训工作,通过专题培训的开展,提高农户的综合防治技术,滿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求。第三,依托网络扩大对农户的生态环境的认识,提高农业无公害生产的意思。通过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指导,逐步转变农户滥用、乱用农药的问题。因此,网络系统的实现,对于实现农业病虫害防治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2.3 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的实现措施

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系统的实现,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农业病虫害防治信息的数字网络化是一个过程,强调有效落实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实现病虫害防治资料的媒体化。通过计算机软件对资料信息进行重新演绎,更全面、更直观地反映农业病虫害信息。二是建立标准化、统一的数据库,便于信息传输与共享,实现自上而下的信息网络。三是开发病虫害防治网络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管理机制,提高技术服务质量,确保防治工作有效落实。在管理系统中,其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录入系统、预测预报系统、远程培训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等。通过功能的细化,确保管理系统满足现实需求[5]。

3 结语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于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发展路径。当前,农业病虫害防治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新的困境,要求在工作的开展中,一是要认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创设良好的内外基础;二是构建农业病虫害防治网络体系,构建便捷、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机制,为农户农业生产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孙杰.农业信息化在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上的应用与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2):69.

[2]白云娣.锦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现状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4(24):15.

[3]徐平兰.农业病虫害防治模型及应用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0(5):26-27,34.

[4]汪宗盛.基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浅析植保技术和病虫害防治[J].现代职业教育,2016(15):165.

[5]周义桃,周国民.我国农业网站发展现状与趋势[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7(2):43-46.

篇5:农业虫害防治

摘 要:农业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是保证农业植物不因病虫害为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既要考虑通过防治所挽回的经济损失,同时还需考虑因防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农业植物病虫害的特点

1.农业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人类栽培应用的农业植物,就其种类而言,远远多于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由于每一种植物病虫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种类繁多的农业植物为植物病虫提供了广泛的寄主,致使植物病虫种类尤其繁多。仅1984年就全国43个城市的调查,农业植物病害就有5500多种,农业植物害虫有8260多种,而且就其调查范围和农业植物种类来看,这也只是农业植物病虫种类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种类的病虫尚未发现,或者是发现了还未能鉴定出种名。

2农业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情况较为复杂。农业植物多应用于城市绿化和植物造景,往往一个地段和地块需要多种植物如花、草、树木、地被植物等配植在一起,来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而且不同的景观所配植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也不一样,不同地段和地块的生态环境又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由于每一种植物上的病虫种类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发生时期不同,有时不同植物上的病虫也会发生交互感染,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显得较为复杂,这完全不同于农作物的大田栽培,面积大,品种单一,病虫种类相对简单。即使是在花卉和苗木的生产栽培中,为了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生产栽培的农业植物尽管成片种植,但也是种类多,面积相对较小,病虫危害的复杂性也同样存在。

3.农业植物产品流动性大,入侵病虫危害猖獗。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绿化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除农业植物造景之外,家庭养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这使得农业植物产品如盆花、苗木、草皮等的交流日渐频繁,这也为一些危险性的病虫远距离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于受侵之地缺乏自然控制因子,危害和损失都十分惨重。

二、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

1.综合防治遵循的原则

(1)病虫害防治的经济学原则。病虫害防治的经济学原则,就是在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原理的指导下进行,防治必须遵循挽回收益大于或等于治理费用的原则。

(2)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学原则。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学原则包含有物质循环再生原则;协调共生、和谐高效原则;相争相克、协同进化原则;物种的抗逆性原则;系统的自调控原则等5个方面。要求在制定病虫害防治策略时综合考虑系统的循环与发展、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能量和条件、系统的自然机理、系统内物种的抗性和系统自我调节等方面因素,将病虫害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结构考虑,进行整体措施的综合作用协调,从而获得最优控制效果。

(3)客观和效益的原则。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中,要考虑地域的环境问题等客观因素,要运用合理的防治手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同时,要遵循减少防治成本的原则,要达到防治时,运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化的防治效果,同时,防治措施要避免破坏生态平衡环境,从而可以达到防治效益的最大化。

2.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及优化

(1)病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基本要求。在设计方案时,选择措施要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安全”指的是对人、畜、对作物对天敌及其生活环境不受损害和污染。“有效”是指能大量杀伤病虫或明显地压低病虫的密度,起到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或少受侵害的作用。“经济”是一个相对指标,为了增加农产品的收益,要求少花钱,尽量减少消耗性的生产投资。“简便”指要求因地制宜和方法简便易行,便于群众掌握。这四项指标中,安全是前提,有效是关键,经济与简便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要达到的目标。

(2)综合防治方案的主要类型 :1)以一种主要病虫为对象进行综合防治。如温室白粉虱的综合防治。2)以一种作物所发生的主要病虫害为对象进行综合防治。如榕树病虫害综合防治。3)以整个地块为对象,综合考虑各种生物因素,制订综合防治措施。如大城市中的某个公园、社区、工厂、某块绿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三、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法。根据栽培管理的需要,结合农事操作,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以达到抑制和消灭病虫的目的,称农业防治法。其优点是不伤害天敌,能控制多种病虫,作用时间长,经济、安全、有效。它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有:(1)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2)改进耕作制度。(3)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

2.生物防治。所谓的生物防治是指,运用生物或者代谢产物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其可以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成分,可以较好的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同时,可以较好的保证生态环境的发展,有利于环境的建设。生物防治主要是运用病虫害的天敌来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方法资源丰富,而且便于利用,可以较大程度的节约成本,而且对病虫害具有长期的防治效果,但是在进行人工的培育时,对技术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受到的限制条件也较多,是科研人员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以及国内地区之间调运的种子、苗木及农产品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入和输出,或者在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消灭其为害,这一整套工作称植物检疫,它是综合防治的前提。

植物检疫分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对内检疫又称国内检疫。主要任务是防止和消灭通过地区间调运种子、苗木及其他农产品等而传播的为害性强的病、虫及杂草。对外检疫又称国际检疫。国家在沿海港口、国际机场及国际交通要道设立植物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和过境的应该检疫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和处理,防止国外新的或在国内局部发生的为害性强的病、虫、杂草的输入,同时也防止国内某些为害性强的病、虫、杂草的输出,履行国际植检义务。

四、结语

农业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制定措施,首先要在了解病虫及优势天敌依存制约的动态规律基础上,明确主要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尽可能综合协调采用防治措施,力求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篇6:农业虫害防治

摘 要: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农业病虫害监控领域内的应用范围和深度都将得到拓展和深化。本文主要对3S 的概述与病虫害防治中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农业病虫害;3S技术3S的概述与病虫害防治中的影响1、3S概述

3S是GIS、RS和GPS的统称,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RS、GPSGIS结合日益紧密,为农业资源的宏观动态研究提供了精确、快速、有力的分析手段。一方面,遥感技为农业资源研究提供了大量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信息源,使宏观研究和动态监测有足够的信息屏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强大的空间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使得遥感信息流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为遥感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与遥感信息复合可产生更多的信息。

2、3S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影响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3S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为农业病虫害的预警工作带来了帮助.农业病虫害预警系统的构建,将以地理信息和农业资源数据为基础,南京路川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应用GPS、GIS和RS技术.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借助遥感进行资料的搜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以从RS和GPS提供的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有效地对农业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灾情监测和损失估算。在农业资源管理中,我们运用3S技术,建立起农业病虫害数据库,实现农业病虫害逐小班数字化动态管理。可以预见3S技术将对农业产生以下影响:

(1)改变农业调查作业方式及手工作图的作业方式,变得简单,周期缩短,人工劳务介入量大大减少,成本成倍降低,整个过程自动化作业为主;

(2)提高了对鼠疫、蝗虫等病虫害的灾害事件监测能力;

(3)编制各种农业专题图件;

(4)建立农业病虫害监测体系。利用3S技术建立农业病虫害监测体系易于克服传统监测体系的陷,其优势在于动态监测农业病虫害的空间分布信息;不仅对国家及大区域的农业病虫害进行观监测还能对局部微观区域的农业病虫害变化进行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不仅对农业病虫害数量进监测,更能加强对生态环境信息的动态监测;在信息更新方面,利用3S技术的实时或准实时功能,更好地完成监测体系的信息更新。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对预防工作不够重视

从调查分析中得出,我们了解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预防”是基础,关键是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与预报工作。正确的预测与预报的关键是模型田间实验调查数据和基础性研究是高质量模型的根本。在我国海量数据若不能形成一个统一、共享的平台,很难对数据进行共享,使得预防系统在研制中缺乏基础性数据,在客观上使得病虫害防治系统向先进水平发展的程度受到了限制。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格外重视对基础性的研究。

2、使用“门槛”过高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3S”技术使用者一般为专家、科技人员以及少数农民。农民较多,而且文化水平相对低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技术系统的操作有些困难.而“3S”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可操作性强,在实践中“3S”技术经常是集成应用的,对硬件设备和软件要求比较高。因此,让农民熟练的使用“3S”技术,是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项问题。

3、没有对症下药

部分农户为图方便省事,盲目的将几种农药混合在一起使用,急于对病虫进行防治。在某一时期把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全部用上,由于部分农药不适合混合使用,发生了化学反应结果造成农药使用效果下降,使得防治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有的甚至还会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什么时期,有什么病虫害,该用什么药防治,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律。“3S”技术在农业病虫害中的应用

1、开展蝗虫生存环境特征与遥感图像特征关系的分析

在蝗虫监测方面使用遥感图像,利用图像特征去监测蝗虫的发生区域特征、繁育环境及生存条件是其主要途径。因此,若要摸清蝗虫的生存环境特征与种群的繁殖与发生之间的关系,就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蝗虫监控领域中的作用.从客观上说,这种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而且模式一般不固定,是因地而异的。例如,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草地蝗虫的暴发密集程度与降水量的多少呈负相关关系,但北非地区的沙漠蝗虫则相反,草地蝗虫的密度降低的地区降雨量一般都超过其平均值,这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一些地区的情形相差不多。此外,研究蝗虫的密度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还须考虑到蝗虫产卵、孵化、成熟等不同生活阶段,因为在这些不同生活阶段,蝗卵或蝗虫的数量变化与生境类型的关系也是有一定差别的。从总体上说,尽可能采用时间分辨率相对较高的遥感图像(如NOAA/AVHRR)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地面环境展开详细调查,这样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才有可能实现。

2、加强GIS技术在蝗虫监测中应用的研究

GIS技术可将蝗虫生存环境特征数据与遥感数据资料及历史蝗虫灾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集成,显示出其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未来发展应将GIS作为蝗虫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充分加强其在这一领域的实用性。因此,GIS不仅可用于对蝗虫生存环境数据资料、历史蝗虫灾害数据及与其有关的记录进行综合分析,而且还可以与蝗虫防治有关的数据进行整合,为其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发新型GIS系统即智能地理信息系统,并把它作为预防蝗虫暴发的决策支持系统。此外,基础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一步加强了其在病虫害监控领域的作用。同时,应亟待探讨“结构化”的数据参数收集方法,使GIS系统更方便分析和处理病虫害的历史数据和实况资料及各类生存环境记录。

3、利用“3S”技术与农业专家系统相结合,对病虫害进行动态监测分析

专家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一领域内对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技能、知识和经验,分析、推理和判断,模拟专家的决策过程,是一个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对农作物在同一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诊断,并分析其可能出现的病虫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通过与专家系统结合,能够即时反应出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并能反映出专家系统对其的预测性。GIS技术与专家系统结合,对病虫害发生的动态能够准确描述,从而使监测结果更生动、直观且接近实际。建立动态数据库,可以对各地区病虫害监测的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系统的共享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3S”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中的应用,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努力研究自身不足之处,充分发挥“3S”技术独有的特点,增强防灾救灾能力。由于用“3S”技术精确定位,用药集中,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参考文献

上一篇:央视开学第一课初二优秀观后感下一篇:自管物业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