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通用病虫害防治

2022-08-21

第一篇:农业通用病虫害防治

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分析

摘 要:农业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是保证农业植物不因病虫害为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既要考虑通过防治所挽回的经济损失,同时还需考虑因防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农业植物病虫害的特点

1.农业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人类栽培应用的农业植物,就其种类而言,远远多于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由于每一种植物病虫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种类繁多的农业植物为植物病虫提供了广泛的寄主,致使植物病虫种类尤其繁多。仅1984年就全国43个城市的调查,农业植物病害就有5500多种,农业植物害虫有8260多种,而且就其调查范围和农业植物种类来看,这也只是农业植物病虫种类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种类的病虫尚未发现,或者是发现了还未能鉴定出种名。

2农业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情况较为复杂。农业植物多应用于城市绿化和植物造景,往往一个地段和地块需要多种植物如花、草、树木、地被植物等配植在一起,来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而且不同的景观所配植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也不一样,不同地段和地块的生态环境又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由于每一种植物上的病虫种类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发生时期不同,有时不同植物上的病虫也会发生交互感染,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显得较为复杂,这完全不同于农作物的大田栽培,面积大,品种单一,病虫种类相对简单。即使是在花卉和苗木的生产栽培中,为了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生产栽培的农业植物尽管成片种植,但也是种类多,面积相对较小,病虫危害的复杂性也同样存在。

3.农业植物产品流动性大,入侵病虫危害猖獗。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绿化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除农业植物造景之外,家庭养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这使得农业植物产品如盆花、苗木、草皮等的交流日渐频繁,这也为一些危险性的病虫远距离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于受侵之地缺乏自然控制因子,危害和损失都十分惨重。

二、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

1.综合防治遵循的原则

(1)病虫害防治的经济学原则。病虫害防治的经济学原则,就是在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原理的指导下进行,防治必须遵循挽回收益大于或等于治理费用的原则。

(2)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学原则。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学原则包含有物质循环再生原则;协调共生、和谐高效原则;相争相克、协同进化原则;物种的抗逆性原则;系统的自调控原则等5个方面。要求在制定病虫害防治策略时综合考虑系统的循环与发展、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能量和条件、系统的自然机理、系统内物种的抗性和系统自我调节等方面因素,将病虫害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结构考虑,进行整体措施的综合作用协调,从而获得最优控制效果。

(3)客观和效益的原则。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中,要考虑地域的环境问题等客观因素,要运用合理的防治手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同时,要遵循减少防治成本的原则,要达到防治时,运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化的防治效果,同时,防治措施要避免破坏生态平衡环境,从而可以达到防治效益的最大化。

2. 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及优化

(1)病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基本要求。在设计方案时,选择措施要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安全”指的是对人、畜、对作物对天敌及其生活环境不受损害和污染。“有效”是指能大量杀伤病虫或明显地压低病虫的密度,起到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或少受侵害的作用。“经济”是一个相对指标,为了增加农产品的收益,要求少花钱,尽量减少消耗性的生产投资。“简便”指要求因地制宜和方法简便易行,便于群众掌握。这四项指标中,安全是前提,有效是关键,经济与简便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要达到的目标。

(2)综合防治方案的主要类型 :1)以一种主要病虫为对象进行综合防治。如温室白粉虱的综合防治。2)以一种作物所发生的主要病虫害为对象进行综合防治。如榕树病虫害综合防治。3)以整个地块为对象,综合考虑各种生物因素,制订综合防治措施。如大城市中的某个公园、社区、工厂、某块绿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三、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法。根据栽培管理的需要,结合农事操作,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以达到抑制和消灭病虫的目的,称农业防治法。其优点是不伤害天敌,能控制多种病虫,作用时间长,经济、安全、有效。它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有:(1)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2)改进耕作制度。(3)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

2.生物防治。所谓的生物防治是指,运用生物或者代谢产物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其可以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成分,可以较好的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同时,可以较好的保证生态环境的发展,有利于环境的建设。生物防治主要是运用病虫害的天敌来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方法资源丰富,而且便于利用,可以较大程度的节约成本,而且对病虫害具有长期的防治效果,但是在进行人工的培育时,对技术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受到的限制条件也较多,是科研人员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 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以及国内地区之间调运的种子、苗木及农产品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入和输出,或者在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消灭其为害,这一整套工作称植物检疫,它是综合防治的前提。

植物检疫分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对内检疫又称国内检疫。主要任务是防止和消灭通过地区间调运种子、苗木及其他农产品等而传播的为害性强的病、虫及杂草。对外检疫又称国际检疫。国家在沿海港口、国际机场及国际交通要道设立植物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和过境的应该检疫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和处理,防止国外新的或在国内局部发生的为害性强的病、虫、杂草的输入,同时也防止国内某些为害性强的病、虫、杂草的输出,履行国际植检义务。

四、结语

农业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制定措施,首先要在了解病虫及优势天敌依存制约的动态规律基础上,明确主要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尽可能综合协调采用防治措施,力求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程惠珍.药用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防治策略[J].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1(07) .

[2]李新安,王玉荣.植物病虫害类群及药剂使用检索[J]. 园林. 2001(04) .

[3]陈仕江,金仕勇.中国人工种植药用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J]. 重庆中草药研究. 2001(01) .

第二篇:《农业简报》水稻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

抓住关键时期,抢晴天,

切实搞好水稻穗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根据近期田间调查并结合水稻的生育进度和气象预报分析,今年我乡水稻后期

二、三化螟、两迁害虫、稻瘟病、稻曲病等主要病虫害有偏重发生趋势。因此,各村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抓住关键时期,抢晴天,切实搞好水稻、玉米穗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水稻螟虫防治方法

二化螟在孕穗末期至破口初期(见穗5—10%)施药。三化螟的防治要适当提前,以卵孵10%施药为佳。配方:1.亩用福戈8-12克。

2. 亩用乐斯本80毫升﹢杀虫单40克。3.爱诺维灵(阿维三唑磷)150毫升/亩。

二、两迁害虫

稻飞虱:对达标田块(百丛1500头)要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可亩用敌敌畏100ml﹢70%的吡虫啉6g,也可亩用敌敌畏100ml﹢乐斯本80ml,兑水45kg喷雾,喷雾时喷头尽量朝水稻中下部喷。

稻纵卷叶螟:在田间初结苞时及时用福戈(12-16g/亩)防治。

三、穗颈瘟

在水稻主穗破口5%时选用75%三环唑(丰登)30克/亩进行施药预防,可与防治二代螟虫同时进行。叶瘟发生区、老病区(主要以印石村

二、三社,原构树村十一社等槽沟田及乌龙观村

四、十社,原凉亭村

三、四社等老病区)选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进行防治。

四、稻曲病

预防方法:在水稻破口前3~5天施药。药剂可选用30%爱苗20毫升/亩或生物药剂2.5%纹曲宁水剂300毫升/亩;在水稻齐穗时即第一次用药后10天再用药一次,可达到较好的防效。

五、稻苞虫

在田间结苞率达5%或幼虫3龄以前时开始防治,可亩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甲维盐)50毫升防治,也可亩用福戈12g防治。

六、玉米螟的防治

1、玉米心叶末期颗粒剂防治:3%辛硫磷或3%呋喃丹颗粒剂按1:15拌细土,每株适量施入心叶。

2、玉米穗期药剂保护:⑴药液灌注雄穗:可用 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按每株10毫升的用量灌注露雄期的玉米雄穗。⑵药液点花丝:将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装入带细塑料管的瓶中,在玉米授粉结束而幼虫尚未集中花丝为害时,将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熏杀幼虫。

七、施药主要事项

1、选择好对路农药。

2、药液量要足,使用机动喷雾器每亩不低于15公斤,手动喷雾器不得低于45公斤。

3、施药时要选用弯管喷头,雾滴要细,尽量不要使用高压喷头。

4、施药时间要选择在晴天下午5:30—7:00,阴天可以适当提前。以减少药液的挥发和避免中毒时间的发生。

第三篇:农业局局长在全县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会上的讲话

一、当前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

由于冬后病虫基数高,前期雨水多,迁飞性害虫迁入时间早,迁入量大,使得我县目前水稻病虫害发生呈现出重发生态势,且具有如下二大特点。

1、重发生的病虫种类多。早稻一代二化螟全县普遍重发,且有的乡镇损失较大。特别是蚕桑主产区,由于养蚕正忙,有的无暇顾及防治一代二化螟,造成枯心率高达10—15%;叶瘟在中优974等品种上呈现急性型病斑,且已有发病中心,并开始座蔸矮缩,发病中心的病叶率高达95%以上;稻飞虱百丛虫量一般为500只,高的达5000只,且若虫占85%以上,不少田块的虫量已超过防治指标;纹枯病年年重发,季季重发;稻象甲在部分乡镇的中稻秧田中为害较重,断苗率高达8—15%。

2、发生为害时间早。今年稻飞虱迁入的时间较常年早10—15天,虫源越冬地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菲律宾)及我国的广西、广东等地的稻飞虱不但发生期提早,而且虫口基数是常年同期的10多倍。目前,我县早稻田块稻飞虱虫口密度之高,发生期之早,若虫比例之大等都是多年来所没有的。

二、早稻穗期重大病虫灾害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我们农业部门的田间调查、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苗情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我县早稻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为重发生态势,其中稻飞虱大发生已成定局,穗瘟暴发成灾极有可能。其主要依据有三点:

1、病虫基数高,大发生征兆明显。稻飞虱发生为害期早,虫口基数高,若虫比例大;叶瘟有急性型病斑,有发病中心。

2、气候有利,大发生条件具备。目前不但病虫基数已具备大发生的可能,而且气候条件也非常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6月12—15日,全县有4天明显降水过程,而此时正值早稻破口初期,所以穗瘟暴发流行极有可能,而暴雨又会使稻飞虱大批迫降我县,增加稻飞虱的虫源。

3、穗期植株茂密,苗情有利。穗期正是穗瘟、飞虱和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发生的高危期,植株高大茂密,防治困难。农户习惯一亩一桶水,兑水量严重不足,药液喷施不均匀,不能到达飞虱栖息的稻丛基部和纹枯病发生的部位(稻丛中下部)。

三、下步建议

(一)当务之急是打好早稻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战。打好早稻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战”工作应切实注意以下四个技术方面的问题。

1、明确主攻病虫。这次混合用药保穗战役的主攻病虫为穗瘟、稻飞虱、纹枯病,同时,兼治纵卷叶螟及二代螟虫。

2、把住关键时期。全县要在6月15—25日期间,把住早稻破口抽穗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做到先破口的田块先用药,后破口的后用药。对稻瘟发生严重的田块,还应在齐穗期再施药防治。

3、选择对路农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农民宣传、推广未经试验或经试验防效不佳的农药,以及内吸性不强的农药,如造成防效低下,大面积失收的,将依照《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理。为确保防效,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可统一使用以下高效对路防治药剂:

⑴防治穗瘟:瘟失顿(75%三环唑)、山野瘟清;

⑵防治稻飞虱:虱红、净杀星、艾美乐、山野飞、追命; ⑶防治纹枯病:20%井岗霉素粉剂;

⑷防治纵卷叶螟及二代螟虫;虫灭灵、赛打、螟路、螟跑、敌螟唑、螟清。

4、科学混合用药。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一定要全面施一次混合保穗药。每亩可用瘟失顿30克(或瘟清80毫升)+净杀星24克(或虱红、艾美乐2克)+20%井岗霉素粉剂50克+赛打(或虫灭灵、螟路)70—100毫升(或螟跑30毫升)混合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稻瘟发生重的田块,齐穗期应再亩用富士一号100毫升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一次。

(二)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和技术指导的合力,确保“混合用药保穗”战役的全面胜利

1、加强乡村两级的行政推动。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历来是“七分行政,三分技术”,如果没有行政力量的支持,就是再好的防治措施也是枉然。所以《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传递农业有害生物预报防治信息,组织当地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施防治。”为此,我们必须发扬2005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年”的成功做法,依托乡村干部网络支持,继续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程,实行干部送达农户,农民签收回执,以明确各自责任,督促防治工作的落实。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农技站和各村委会要办好病虫防治宣传栏、墙报,县植保站要将病虫情报送到报社、电视台进行报道,各镇闭路电视也可以进行播放。早稻面积大的乡镇要采取出动宣传车、鸣锣警示等形式进行宣传告知农民。再是,要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药剂”的四统一方法,运用行政手段,实行统防统治,力争把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早稻丰产丰收。在7月底8月初和 12全文查看

第四篇:GB_T 33311-2016_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质量评价

GB/T 33311-2016 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质量

评价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service―Quality assessment for crop pest control service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16/12/13 【实施日期】2017/3/1 【修订日期】2016/12/13 【中国标准分类号】B16 【国际标准分类号】03.080.01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T 32980

适用范围&文摘

本标准规定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并给出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的质量评价,也可作为选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或机构的依据。

第五篇: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业病虫害防治

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使林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在森林的自然灾害中,病虫害的为害是很严重的。森林病虫害是一类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常常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又被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很多,据初步统计,有主要病害500多种,虫害1500多种。病虫害不但能直接使林木枯死,还能降低森林生长量、结实量和木材质量,降低森林的防护效能,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1.1预防防治森林病虫害,要立足于“预防”,生产活动中,由于种苗的频繁交换、调运,人为地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省际、国际或地区问传播,给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植物的检疫工作十分重要。加强检疫检查与检疫复检,就是要严禁调运虫源木,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安全中一项重大工程,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部门和相关林业安全研究专家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快速地降低森林病虫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林业损失,已成为各省市林业部门的共识。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黑龙江省,由于黑龙江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

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

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总结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上一篇:农业局双拥工作总结下一篇:宁阳一中翱翔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