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资料

2024-04-28

李商隐的资料(精选9篇)

篇1:李商隐的资料

《瑶池》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隋宫》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筹笔驿》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乐游原》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凉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篇2:李商隐的资料

李商隐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自己也有传奇的一生,我们看看下面的关于诗人李商隐的资料,了解一下吧!

诗人李商隐的资料

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

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的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与他齐名。

两人并称小李杜,与、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家世】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令。(今河南获嘉县)

【生卒年考】

商隐生年,冯浩主元和八年(813)说,张采田主元和七年(812)说。这是当今学者通常采用的说法。大部分学者赞成的是冯浩说,其最主要的是文选《上崔华州书》所云:中丞阁下:余生二十五年矣。冯浩题注曰:开成元年十二月,《纪》以中书舍人崔龟从为华州防御使,例兼御史中丞宪衔,固有中丞阁下之称。书上于开成二年(837)春初,诗人二十五岁。以此上推商隐生于元和八年。至于卒年,关涉诗人晚年行踪和创作,尤须一辨。

【早年生活】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李商隐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自己的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李商隐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李商隐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李商隐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在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李商隐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李商隐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应举之路】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要是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李商隐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李商隐就开始了李商隐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目前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要是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步入仕途】

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开成二年,837)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所以,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开成三年(838)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他们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

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再一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

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他因为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39)就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闲居时期】

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这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三年前(校书郎)还低。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是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命运似乎与李商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李商隐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会昌三年(843),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藩镇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了一些家庭事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自己的一些亲属的墓葬迁回了故乡的家族墓园。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幕府游历】

会昌五年(845)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它的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药而中毒身亡。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即位,他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这一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35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李商隐的堂弟李羲叟也在这一年中了进士,这两个好消息大概只能让他兴奋一时。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李商隐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尽管他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但仍然可以想象他的郁闷心情。因此,当大中元年(847)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 从太和三年(829)受聘于当时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开始,李商隐多次进入地方官员的运作机构中担任幕僚的角色。

实际上,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更长。不过,在宣宗大中元年(847)之前,他似乎一直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过渡。对于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李商隐来说,这种经验非常重要,既是他历练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关系的途径。不过,毕竟只是为日后的大展宏图而进行的准备活动。从时间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经验几乎都在数月之内,变动频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就会立即辞去幕府的工作。而这一次,李商隐作为郑亚的幕僚前往桂林时,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后的10年间,他将在幕府游历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大中元年三月,李商隐告别家人,随郑亚出发,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行程,来到距京城大约五千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长安。据说,他在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年前,李商隐正好也是一个相当的职位(弘农县尉)。

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此时,与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了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要是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夕阳晚景】

大中五年时期,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家庭的巨大变故并没有给李商隐很长的时间去体验痛苦。

这一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他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于十一月入川赴职。李商隐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时间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他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

篇3:李商隐《锦瑟》的意境分析

一、“锦瑟五十弦”的悲哀

首联的两句, 细细聆听锦瑟的繁弦, 不由地感思年华的旧时往事。这首诗的首联先用“锦瑟”起兴来奠定悲凉的基调, 明确地点明“思华年”的中心思想, 在开始点出的“无端”二字, 通体妙出, 后文由此而来。正如李商隐所说的“锦瑟无端五十弦”, 他加上了“无端”二字, 使本来就悲凉、苍楚的氛围又增加了一层想要了解而又无法了解的无奈之感, 在情感的推敲上可谓更深入了一步。但是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根弦, 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要责怪它, 表面看这样是非常地奇怪的和难懂的, 其实这正是诗人心意的流露和情绪的宣泄。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 是说弹奏锦瑟的一音一节都引起诗人对青春往事的回忆。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使全诗的情感基调被烘托了出来, 可见李商隐在运用典故时并非是简单的借用、挪用, 而是经过缜密推敲而增添的。其后的“一弦一柱”都唤起了对似水流年的回忆, 令读者在作者营造的朦胧、迷离、哀愁的意境中不禁地回忆和怅惘, 感受今时今日早已是令人不胜枉然了。

二、“庄周梦蝶”的迷惘

在颔联中, 产生了庄周梦蝶的意向, 再紧接着引用到杜宇化为鸟的典故, 所有的意境都充满了迷离和朦胧。诗人写庄周的“梦”和“迷”, 想要要表达的, 依旧是诗人自己朦胧的内心世界中满载的悲戚与怨愤的情感。而“迷蝴蝶”的一句此句关键在一个“迷”字, “迷”字既可以说是诗中蝴蝶的意向在翩翩飞舞时迷人的姿态, 又可以来形容这个梦境的迷离和恍惚, 同时又可以写出在梦醒后的感受的空虚幻灭, 恍惚若“迷”。但是, 无论梦确切地是哪一种解释, 它都来自于梦中虚无的幻影。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于著作《庄子》, 讲述的是庄周做梦,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一觉醒来, 已然分不清到底是自己梦见蝴蝶, 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这个故事本来是庄子用来表达自己那种逍遥无为的哲学思想的, 而李商隐则抛开了原来典故具有的这里意味, 自己感叹出人生如同一场梦的哀思, 充分地表达出的诗人内心所体验到的迷惘以及虚幻、空无的哀思。

三、“杜鹃啼血”的苍凉

在诗中, 与“庄生晓梦迷蝴蝶”正相对的一句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啼鹃这一典故讲的是, 在周朝末年蜀地国君杜宇禅位退隐, 后因为国家被灭, 最终抑郁而死, 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 夜夜不停滴哀啼, 它的声音哀婉凄惨, 直至最后杜鹃鸟啼出血来。杜鹃啼血的故事由来已久, 诗人在这句诗中加上了“春心”和“托”。作者因为自己的仕途道路漫漫无望无期, 并屡屡遭到异党的排挤和冷落, 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对国家的情感就如同望帝那样哀鸣、悲啼不止。而其后的一个“托”字既充分说明了“春心”托给了“杜鹃”, 同时暗含出了自己深切哀愁的情感无处诉说, 只好通过这个典故, 隐晦含蓄地表达出自己苦闷的感情。

四、“月明珠泪”的凄清

典故“沧海月明珠有泪”, 借用了古人传说。相传, 珍珠在蚌中产生, 而蚌又在大海中产生, 每当夜晚来临, 月明星稀的时刻, 蚌就面向月亮张开它的外壳, 用月光来滋养它的珍珠。又传说南海的外部有鲛人生活其间, 他们能泣泪成珠。作者把明珠、珠泪的意象用人格化写法, 这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李商隐为人才处境悲苦而沉沦荒废, 才能不能施展和发挥而流露的哀怨与悲伤。诗人通过联想把交融起来的意象沧海、明月、明珠、珠泪连结在一起, 拼构成一个模糊迷离、充满梦幻又带有婉约色调的美妙梦一般的意境。带给人一种飘渺而又凄苦的感觉。

五、“良玉生烟”的虚幻

李商隐在随后借用具体的物象——玉烟, 用来比喻锦瑟所奏出的音乐创造出的意境是朦胧的, 就像是在温暖的太阳照耀下蓝田玉山上袅袅升起的轻烟, 可望不可即。玉烟这一个已经象征着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苦苦追求和向往的美好境界。作者的美好理想像鲛人的泪珠洒落海中, 终成泡沫, 像玉山上升起的迷烟, 已随风飘散。若有若无的美玉精气如同诗人的种种追求和向往, 让人不能把握和亲近, 一种深深的失落与可望不可及的怅恨缭绕读者心间。

纵观整首诗, 李商隐因为聆听弹奏锦瑟而产生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等情思, 通过锦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五个意象创造出的已经来表达的。这些迷离的意境具有着某种强烈象征意义。它们之间本不存在着什么必然的联系, 却都因为诗人的感伤情思而被诗人心灵感化。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整体已经, 就如同雾里看花般的迷离】朦胧, 在艺术风格上极尽凄美和哀婉。

总之, 李商隐的这首诗, 因为其本身的意象迷离、意境迷幻、情思迷惘而难解著称, 因此只有鉴赏者用自己的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意境, 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驰骋想象, 不断地反复体味, 才可做到豁然贯通, 逐步地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 充分享受此诗的独特美感。

参考文献

[1]宋宁娜.李商隐其人其诗[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8.

[2]刘学锴, 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3]胡菁娜.李商隐诗的用典特色[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1 (3) .

[4]李秀芹.《锦瑟》的典故和典故意义的历史变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篇4:李商隐的官运

李商隐河南沁阳县人,他没有给后人留下惊天动地的记载,以至于现在我们连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都不知道(一说813-858)。有一段时间,总想着去一回河南沁阳,找一丝可以凭吊的实物。寻一点可以见证的资料。然而这一切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梦,没有醒便焦了。

李商隐和封建时代多数仕子一样,总把“从政”看作是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错。在封建社会但凡读书之人,皆为建功立业,人生一世谁不想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得最红最旺?早于他百年的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常常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晚于他百年的范仲淹“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柳永也往往“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在那个时代。读书,考试,做官是一般仕子所能演奏的最富丽堂皇的生命三部曲,也是他们能走的惟一正道。成名只有一条途径,就是从政。所以便有了各种各样在从政道路上艰难跋涉,最终被扭曲了灵魂的仕子——像陶潜那样从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那样从政不顺而求解脱:像王维躲进终南山以窥时政:像诸葛亮躬犁于南阳而不求闻达……然而李商隐却不是这样,他一直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寄情于山水,而是东山再起,继续在政途上蠕动。可以说他是封建知识分子中另一类代表。

李商隐的一生经历了丧父失母的痛苦,漂泊四地的无助、冷落受辱的求学和半途丧妻的哀伤,他诗中弥漫的那种悲凉气氛,也是他睹物所触的实感。李商隐诗作的创作主体是“无题”诗,这也是他心灵的代表。里面往往交织着失望、希望、绝望,却又有追求、追忆等复杂的情愫。它色调阴郁,意境朦胧,犹如一个戴着面纱的绝世佳人,又如浓雾笼罩下的月夜景色。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晚唐诗坛上的贡献,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他大胆创新,构思严密;多用典故,唱叹有情;文字秀丽,意境朦胧。每翻开唐诗,口里便不由自主吟起李商隐千年而不衰的《无题》来:“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八,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篇5:李商隐的资料

李商隐

李商隐的一生写了很多与爱情有关的诗歌,但也有很多无题诗,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很难理解。此外,李商隐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所以人们会将他与杜牧比作“小李杜”。

篇6: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出生时,家父为获嘉县官,后来父亲去世他便随母亲回到家乡,生活十分艰难。李商隐作为家中长子,便为人抄些经书补贴家用,曾追随堂叔学习,十六时已有一手好书法和好文笔。829年,李商隐结识了白居易等前辈,且受到令狐楚的赏识与教授,因此在这几年间李商隐勤奋好学、积极应试,结果屡考屡败,写作上由散转骈。后来李商隐在王屋山学道几年,对他的一生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后李商隐开启了他艰难的应试之路,837年,李商隐中进士入官,其思想观念属儒,胸怀大志,但由于屡屡失败怀才不遇后因此诗歌逐渐表现出不满,对于黑暗政治的批判深刻有力。后来李商隐因为婚姻而陷入了牛李党派之争,被批为背叛去世的恩师令狐楚,在官场上备受屈辱遂辞职。

后来李商隐回到秘书省任职,遭遇母亲去世于是回家守丧,这是李商隐政治生涯中的致命一击,后来岳父去世,李商隐的境况更加困难,于是尽量调整心态,减淡政治兴致。后来守丧结束,李商隐重回秘书省,在权力争夺中被排挤压制,他一心从政却不得不接受仕途已到末路。

851年,李商隐妻子去世,二人虽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很好。后来李商隐被邀请到一个待遇不错的推官上任职两三年,辞官回乡闲居。

篇7:李商隐的故事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总让我想起齐秦的那首《大约在冬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白话来说就是你在信里问我的归期,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窗外夜雨涨满秋天的池塘,我于是想,待到将来重逢的时候,我一定要在灯下,跟你说一说我此刻的心情。

异乡的风雨夜,他内心茫然,想到她的期待他更寂寞,何以破解?唯有穿越到终于和她重聚的未来,用那时的眼光,来看现在。

这是李商隐写给他妻子的诗,在婚姻更多地是用来维护伦理秩序繁衍后代的年代里,我们很少能看到一对夫妻这样相爱,然而,这样一桩婚姻,并不是被所有人祝福的。

公元838年的暮春,李商隐进入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府,不久就娶了他的小女儿王氏。按说这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他最好的.朋友令狐绹闻之却勃然大怒,视李商隐为无行小人,终身鄙夷。令狐绹的怨恨,不是没道理的。李商隐进入王茂元幕府之前,一直在令狐家做事。

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视李商隐如同亲生儿子,教他写公文,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们交往,还将他推荐给白居易,赞助他进京参加进士考试。

在李商隐屡试不第之后,令狐家族再次扮演了他背后推手,李商隐第五次应进士试时,主考官跟令狐绹颇有交情,他问令狐绹:“你的朋友里谁最优秀?”令狐绹一连说了三次“李商隐”,然后离开。主考官大人心知肚明,那一回,李商隐终于考上了。

令狐家族对李商隐可谓恩重如山,李商隐也写了不少感恩戴德的诗文,可是一转眼,令狐楚刚死没几天,他投奔了令狐家族政治上的死对头王茂元不说,还做了人家的女婿。换位思考一下,令狐绹确实难做通达的理解。

此事也成为李商隐的一个“人生污点””,即使喜欢他的人,说到这一节,也无法理直气壮。是啊,不说士为知己者死了,连起码的忠诚也谈不上,这样的人要是出现在你身边,你敢不遗余力地对他好吗?

然而,如果我们撇开旁观者的角度,为李商隐设身处地,也许就会发现,他对自己和令狐家的关系的理解,跟大家并不相同。

令狐家对李商隐不错,这是没问题的,如果他们这样对待一个李逵式的人物,后者可能立即就躬身下拜,口称大哥,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但李商隐是才子,一个敏感的才子,处于被援助被恩赐的位置,对他未必是一种幸福,那些感恩戴德的诗,或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他内心无时不刻不感到某种压力。他一生那样忧郁,跟这段寄人篱下的生涯,未必没有关系。

另一方面,才子大多自视甚高,对自己的获得,常常觉得理所当然。以进士试为例,固然是令狐绹为他出了大力,但是难道以他的才学,不配当个进士吗?对于恩惠,施予者和接受者的计算方式常常不同。

因此,李商隐与令狐绹最大的分歧,是对于双方关系理解的分歧。令狐绹的理解是官场式的:你得了我家的恩惠,你是我们的人;李商隐却是文人式的:那只是我的寄寓之所,我不过是个过客。

文人是最难收买的一类人,他们有时候看上去聪明懂事,仿佛深谙世故,却会在突然之间荒腔走板,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办事。

你跟他讲官场规矩,讲保持队形,他跟你说真性情,讲个人意志。从令狐绹这边会狐疑,他是真的不懂,还是该懂的时候懂,该不懂的时候不懂?但李商隐说不定也自有委屈,他只是做了王家的女婿,并没有刻意地对令狐家不利。

后来,令狐绹一路加官进爵,李商隐却始终落魄,令狐绹成了李商隐怎么也过不去的一道关卡,多年之后,李商隐最后竟不得不再三写信给少年时代的这个朋友乞怜。经人说项后,令狐绹终于高抬贵手,赏赐了李商隐一个小官,但友谊是不可收拾了。

篇8:小议李商隐的无题诗

本文也欲围绕李商隐无题诗研究, 就以下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一些观感和浅见。

一、无题诗的范围

对无题诗的范围, 学者们似乎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张明非介绍了对无题诗界定的几种方法:“一种着眼于题目, 认为标明无题、以首二字或篇内二字为题、题目本身无意义或与诗意了不相涉者, 均可归为无题;一种着眼于题材, 认为一部分写艳情或爱情的诗, 即使有题, 也可归于无题, 如《圣女祠》等;一种着眼于体裁, 认为除内容须写爱情外, 形式必须是七律。界定方法不同, 无题诗范围自然难以确定, 一些研究者在讨论时, 便将自认为属于无题却未明确标题的统称为准无题诗。”[1]因此, 不同学者在论文中所标明认定的无题诗具体数目亦各有不同, 现略举几例:如汤翼海认为无题诗应为15首, [2]刘学锴的《李商隐》中认为有17首, 许总所著《唐诗史》中认为有19首, 王灿认为有51首, [3]何剑平认为有68首, [4]阎海翎认为有99首, [5]等等。

依照冯浩《笺注李义山诗集》的分类, “无题诗”计有:五古二、七古一、五律二、七律七、七绝五, 共17篇。但是“幽人不倦赏”一首, 冯浩《笺注》作“失题”, 旧本则都连在“八岁偷照镜”之后, 题作《无题二首》;《唐音戊签》分入五古中, 亦题作《无题》, 所以如依旧说, 将“幽人不倦赏”一首划入, 共得18篇。但汤翼海先生在其文中指出:

无题诗见于通行之玉谿生诗集以无题为题者十七首。然纪昀谓“幽人不倦赏”五律乃与无题诗相连失去本题误合为一者。可信无疑。又“白道萦回入暮霞”, 一曰《阳城》, 既别有题, 当非无题矣。故均不为考释。又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有“蝶三首”, “长眉画了绣帘开”及“寿阳公主嫁时妆”七律两章均归附于此题之下。纪昀谓此二章乃冶游之词, 误入于此。冯浩编为无题二首。此二章诚如纪昀所言, 盖冶游之词, 非写蝶也。拙见以为此二诗编于“含情春晼晚”无题诗前后, 差近之矣。此类诗谓之失题则可, 谓之无题则不可矣。

综合以上各家看法, 我以为汤翼海先生观点最为可取。从十七/十八首变为十五首的原因, 汤先生已经作出解释。至于所谓从体裁 (必须是七律) 或是题材 (爱情诗/艳情诗) 着眼, 我以为并非无题诗的界定标准。先说体裁。从冯浩的分类来看, 无题诗中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七绝均占一定比例, 并非七律一家天下。虽然张尔田认为“无题诗格, 创自玉谿。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 方可宛转动情” (《李义山诗辨正》《无题四首》后) , 但已有学者指出了张氏此说和其处理无题四首的自相矛盾之处。[6]因此此说不足取。再看题材:如果说有一部分爱情诗/艳情诗应归于无题诗, 那么问题是:1.这样的爱情诗/艳情诗归入无题诗的标准是什么?仅仅是因为这样的诗无题吗?抑或接近无题诗的意境?2.如果无题诗以爱情诗/艳情诗为主要题材, 为什么历代方家会感叹“无人作郑笺”、“词旨微晦”?爱情诗/艳情诗的诗旨不是一目了然么?至少这类题材的诗不会有“涩僻难解”的声名。那么这样的分类是否值得我们商榷呢?因此, 仅仅以爱情/艳情来概括无题的题材似乎有失片面, 作为无题诗的界定标准也就失之偏颇。当然, 关于无题诗的题材内容之争, “爱情说”、“寄托说”、“泛论说”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各派见仁见智, 各有所长。此题不在本节讨论范围之内, 另当别论。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 即“摘首二字为题或以篇内二字为题、题目本身无意义或与诗意了不相涉者”亦为无题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李义山诗集三卷》条下言称:

无题之中, 有确有寄托者, “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 “近知名阿候”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 “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 “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 误合为一者, “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 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 殊乖本旨云云。 (纪昀《三家诗评》与此字句近似, 而意旨全同。)

纪昀的看法, 至少能代表一部分学者的看法。相连误合为一者, 汤翼海先生已有所澄清, 那么摘首二字或以篇内二字为题呢?我以为这类诗和无题诗还是有区别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诗之三百篇十九首, 词之五代北宋, 皆无题也。非无题也, 诗词中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 每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李商隐有意创制无题诗格, 自是“诗词之意不能以题尽之”, 既然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题目来概括诗旨, 那就“无题”好了。而以诗中二字为题, 则有欲说还休之意, 几近一语道破。否则, 为何李商隐不作统一处理, 将此类诗全部以“无题”命名, 或是以诗中二字为题?何必多此一举?当然, 这只是我的个人拙见, 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纵观李商隐全部诗作, 十五篇的数目只在六百多首诗中占0.33%强。但就是这十几篇无题诗, 也成为各派学者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

二、无题诗的研究方法

前人研究无题诗, 多结合李商隐生平经历、社会背景来分析创作动因和心理状态, 并以史料为依据, 对无题诸诗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品评。但因受到“知人论世”、“文以载道”等儒家观念的影响, 有时难免矫枉过正, 言过其实。叶嘉莹在《关于评说中国旧诗的几个问题》中说:“中国的说诗传统与中华民族固有的思想, 实在有极密切的关联。在中国固有的思想中, 自当推儒家与道家为二大主流, 其影响及于后世者亦最为深广。在中国文学批评方面, 当然便也不免受有这二派思想的明显痕迹, 形成受儒家影响的`托意言志'派和受道家影响的`直观神悟'派。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践道德, 故其影响及于文学批评时, 便形成`说理则以可实践者为美, 言情则以可风世者为美'的一种衡量标准。因此说诗人乃经常喜欢在作品中寻求托意, 并且好以作者之生平及人格为说诗和评诗的依据。……中国自《诗经》、《楚辞》以来, 比兴讽喻之说可以说早就为此派尊立了悠久的历史传统。”这本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思路, 但如果一概而论, 认为事事都有托意, 自然难免横加猜测, 误入歧途。另外, 我们知道诗人的作品总是多少带有自己生平经历和内在情感的痕迹, 但二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也并不会因此形成一种映射关系, 每一首诗都能在作者的现实生活或生平经历中找到本事。艾略特也曾说过类似的看法:“诗人的心灵活动可能部分地或纯然地依赖诗人本身的经验;然而诗人本身的穷困苦楚和他创作的心灵之间是有分别的;……艺术和事实之间永远有绝对的区别。”[7]姑且不说这种区别是不是绝对的, 但至少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点:艺术源于生活, 却是高于生活的。

学者张尔田在《李义山诗辨正》中的观点:“`近知名阿候'一首, 必有本事, 非戏作艳诗也。至`万里风波'篇, 则确系无题, 不得谓本有题而失之。其摘诗中二字为题者, 只有寄托、本事二种, 细玩全集自见。”尽管张尔田认为无题诗俱有本事、寄托, 但终不能面面俱到, 自圆其说, 他也有找不出寄托所在的时候, 其时只得语焉不详。他一方面批评纪昀“纪氏于玉谿一派本未深考, 且其妄下注释矣”, 另一方面他自己却不能对寄托或本事自圆其说, 难以让人信服。

张尔田长于史学, “其年谱部分, 应有而有, 弗蔓弗枝, 诚不愧谱之正宗。史文每条下钩稽条贯, 曲达旁通, 唐集人事之讨究, 自今已前, 无有若是之详尽。”张氏在史学方面才干非凡, 确实令人瞩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史事史料的搜寻比附, 是否能完全深入地剖析作品的内涵, 直达作者的本意?

黄宗羲较早注意到诗与史的关系:“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 亦信然矣。然注杜诗者, 但见以史证诗, 未闻以诗证史之阙。虽曰诗史, 史固无藉乎诗也。” (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 但有意识地将诗文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 当推陈寅恪先生为首创。陈寅恪认为:“一时代之学术, 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 以研求问题, 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陈寅恪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其所著《元白诗笺证稿》和《柳如是别传》中, 其原则是:一是甄别资料, 博考而慎取;二是用诗证史, 必须辨别“古典”和“今典”;三是诗文证史不仅以诗文为史料, 而且诗史互证, 方能融会贯通。

卞孝萱先生在《邓之诚与〈清试纪事初编〉》一文中总结了学术上以诗证史的传统, 卞先生认为“以诗证史, 实有两派:一派为黄宗羲———邓之诚, 采用纪事形式;一派为钱谦益———陈寅恪, 主要采用笺释形式 (如《钱注杜诗》、《元白诗笺证稿》、《钱柳因缘诗释证》) 。”[8]刘师培也提出, “《全唐诗》中所载感时伤世之诗, 均可与史书互证。” (《读全唐诗发微》)

我以为以史证诗 (文) 和以诗 (文) 证史是两种可以互相结合、互通有无的研究方法, 并不是绝对排斥的, 但以诗 (文) 证史时, 尤其需要注意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几点原则。王静安先生亦云:“……三百年来治之者近十家, 盖未尝不以论世为逆志之具;然唐自大中以后, 史失其官, 武宗实录亦亡于五季。故新旧二书于会昌后事, 动多疏舛。后世注玉谿诗者, 仅求之于二书, 宜其于玉谿之志, 多所扞格也。” (《观堂集林》卷23玉谿生诗年谱序) 那么, 如果研究者能够避免各位方家指出的片面偏颇之处, 研究自然会有心得和成果。当然, 亦有学者对“以诗证史”的方法不以为然, 认为不足取。[9]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关于李商隐研究的方法和视角逐渐多元化, 除了已有的研究方法, 不少学者尝试使用西方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结构学、语境学等不同方法, 对无题诗的构思、结构、意象、境界、艺术风格/特色以及无题诗的成因等进行探讨, 一时间热闹非常。这种局面势必在日后的研究中持续下去, 促成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三、结语

囿于篇幅, 本文只是选取了李商隐无题诗研究中的两个并非热点的问题, 简单谈了谈自己的愚见。关于无题诗, 其实还是有大量可供研究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李商隐所作的无题诗虽然数目不算太大, 但是李商隐之前基本上没有无题诗, 李商隐之后, 也没有一位诗人在无题诗上压过他。总而言之, 李商隐是无题诗的鼻祖, 也是倾注心力创作无题诗的诗人。

无题诗中, 大多是哀怨感伤的作品, 呈现浓厚的缺月残花的情调, 钱谦益在《注李义山诗集序》《有学集》卷十五称:“义山《无题》诸什, 春女读之而哀, 秋士读之而悲。”虽然“无一言经国, 无纤意奖善” (李浩《释怪》评义山诗) , 但是诚如纪昀所谓的“无题诸诗, 大抵祖述美人香草之遣, 以曲传不遇之感, 故情真调苦, 足以感人。” (《诗评》评“何处哀筝随急管”一诗后) 。香艳而不轻薄, 清丽而不浮浅 (刘大杰) , 仍然不失为名家的文学佳作, 而孙德谦所说的“义山之诗韬华耀采, 促弦锦瑟, 自写其玄愁;香烛哀筝, 非关于附物。” (序张尔田《会笺》) 也不算是言过其实。

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 李商隐无疑是最为出色成功的诗人之一, 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他的影响, 不仅及于同时代的温庭筠、段成式、李群玉、韩偓、彦廉诸人, 当日风行一时的“三十六体”, 正说明了李商隐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功和影响。并且晚唐之后, 源流所及, 宋初由杨亿、钱惟演、刘筠诸人所代表的西昆体, 更是以李商隐为典范, 致力于追求模仿李商隐的无题诗、咏史诗。有学者认为, “从宋初期西昆体初具宋诗风貌, 到中期的王安石、黄庭坚等大家, 以及江西诗派的典型风格, 乃至南宋范大成、陆游、杨万里所承传沿袭的宋诗余波, 无不潜存着李商隐诗歌艺术追求的影响, 尤其是`无题诗'所表现出的议论使事之风更是影响至深。”[10]在诗坛上, 李商隐的无题诗这朵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超越时空永久绽放, 令人心向神往, 叹为观止。

摘要:无题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情感, 描写的对象事物又是什么, 都似是而非, 莫衷一是。本文也欲围绕李商隐无题诗研究, 就以下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一些观感和浅见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明非:《李商隐无题诗研究综述》, 《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

[2]汤翼海:《李义山无题诗十五首考释》, 国立中山大学中文学会主编:《李商隐诗研究论文集》, 台北:天工书局, 民国73年9月。

[3]王灿:《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诗风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第16卷。

[4]何剑平:《李商隐无题诗之寓意与艺术创新》,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5]阎海翎:《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年3月, 第15卷 (总59期) 。

[6]具体内容可参阅:林宏作:《读李商隐<无题>诗》, 国立中山大学中文学会主编:《李商隐诗研究论文集》, 台北:天工书局, 民国73年9月。

[7]艾略特:《传统和个人天赋》, 《艾略特诗学论集》, p4.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

[8]武黎嵩:《善述文章根血性——卞孝萱先生<现代国学大师学记>初读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2月, 第29卷。

[9]对于这一点, 林宏作先生就曾在其文中批驳了冯浩与张尔田的笺注。具体内容可参阅:林宏作:《读李商隐<无题>诗》, 国立中山大学中文学会主编:《李商隐诗研究论文集》, 台北:天工书局, 民国73年9月。

篇9:浅析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一、李商隐诗歌中词语的陌生化现象

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再看尾句“枯荷”,“雨声”。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

“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如: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燕台四首》)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

“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

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如“宋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

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诗歌意象很大程度上带有悲剧性色彩,诗意核心朦胧多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李商隐这样的诗歌语言特色呢?

1.个人命运,经历决定其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

李商隐九岁丧父,家境比较清贫。但商隐自幼好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怀着“欲回天地”的抱负。他非常想通过科举考试成就功名。不仅拜一位精通古文的堂叔为师勤学古文,而且通过朋友结识当时名士令狐绹与其父令狐楚。并在令狐楚的悉心指教下学写骈文,然而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因党派之争而未能录取。第二次终于进士及第,可是在复试时却因为自己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而又遭到党派之祸。后李商隐辗转漂泊,第三次考试录取为秘书省校书郎,可惜好景不长,几个月便调为弘农县尉。因为李商隐的耿直个性,他注定无法在晚唐这样一个党派林立、腐败横行的官场生存。因此他一生穷困潦倒,再加上中年丧母、丧妻,使他在家庭、事业上屡受打击。最终以幕僚为生,天涯漂泊,真是“才命两相妨”,47岁就病逝了。

从李商隐这一生的经历来看,社会的黑暗与个人的际遇使他“一生襟抱未尝开”,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经历使商隐心灵善感,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主观感受的表达。这种种生活上的不如意铸就了李商隐悲剧性的人生体验,特别是中年家庭与事业同时受到挫折使其悲剧性意思更加强烈。

2.晚唐总体诗风对李商隐的影响

唐诗发展到晚唐,诗歌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蓬勃向上、大气开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已经逝去。诗歌也渐渐变得脱离现实。文人们非常重视诗歌技法的使用和字词的推敲。贾岛曾为“推敲”、“敲”二字苦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苦吟》)可见当时文人是多么的注重诗歌语言的运用。李商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影响。比他稍早的李贺对李商隐诗风影响很大,李贺走的是一条奇谲险怪的诗歌创作道路,李商隐在一些诗歌创作中也沿袭了这样一种诗歌创作方法,如其在《燕台》四首便是典型。商隐在诗歌中也用到了很多似真似幻的具有迷幻色彩的词语如“阊阖天”、“桂宫”、“银汉”、“星妃”、“月浪”、“云屏”、“月娥”等等。

另一方面,温庭筠等婉约派的始祖把诗歌引向宫闱女性。诗歌创作逐步进入了一种婉约、细腻、深情缅邈的创作状态。这样一种诗歌创作的风格倾向对李商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商隐在继承了这样一种诗风的同时,更深一层的进入了自我心灵世界的拓展,把诗歌的深情缅邈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走了一条以表现心灵感受的微观化的诗歌创作道路。

三、总结

上一篇:有时,我也想当坏孩子作文900字下一篇:骆的组词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