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2024-05-1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共10篇)

篇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陕西省商州区中学 政治教研组 王艳

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看到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又要看到道路曲折——接受考验。

运用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理解 量变、质变的含义。

运用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考纲解读 掌握发展的实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分析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学会坚持适度原则 课

标拆析及教目

标 ①能按标准辨别新、旧事物。②会描述新事物极其具有优越性的原因。会描述旧事物及其结果。②会描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能联系我国社会发展或者个人发展的实际事例说明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表现及应该坚持的正确态度和方法。③能描述并列举事例说明什么是量变和质变。④正确描述质量互变原理及对应的3条方法论要求。⑤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⑥用事实说明,坚持适度原则、注重量的积累及抓住机遇促成飞跃的重要性。⑦举例说明用发展的心态面对人生挫折和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曲折。

学情分

析 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又出现变化”的问题难以理解。

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再回归的教材思路,教学中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时代性,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实际的学生生活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理,从而亲近哲学,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充满哲学,“生活处处皆哲学”。

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方

法 应用情境引入讨论教学法、问题探讨法、比较分析讲授法、合作、探究、互助法、联系实际法等。 教

重点难

点 教学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导入:时政引入,紧扣热点。

播放视频:上海世博会的概况。

各位同学,世界博览正在上海举行,请同学用四个词语形容你们感知本届世博会的心情?

你们可曾知道我们的温总理怎样评价?

给出了同样四个词:(盛会、盛会、盛会、盛会)

其实,早在159年前的伦敦,中国也参加了第一届世博会暨万国工业博览会,我们来看看当时世界各国在博览会上拿出的宝贝:英国(织布机、收获机、火枪……)、美国(连发手枪……)、日本(……),中国(瓷器、茶叶、椅子、蜜饯……)

如果时光真能倒转,当我们站在1851年的水晶宫时,你们脑海中会有怎样的词语?

一个半世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有了这样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在这过程之中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所以需要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咱们这堂课就来聊一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讲授:

带着题目中的两个问题阅读P64第一段然后回答问题

老师问:那么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

老师反问:坐在前排的是否是新事物,坐在后排的是否是旧事物?

老师再问:或是否以一时流行与否来判断?或是否以一时力量强弱来判断?

老师反问:流行感冒挺流行吧,可谓来势汹汹,力量强大,将很坚强得人都能击垮,那它就是新事物吗?

那么究竟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师生一起总结:新旧事物是什么,判断标准与根本区别又是什么: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

师生总结: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又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分析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的结果

量变

数量程度

逐渐不显著

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显著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老师总结: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 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那么量变怎样才能引起质变?

是否量的变化一定会引起质的变化?量变比质变更重要吗?

老师总结: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既要反对“激变论”,又要反对“庸俗进化论。”

我又问:我们大家有没有不如意的时候,你如何看待生活或学习上的不如意?

我随即总结、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只要我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胜不骄、败不馁,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我深信同学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你们的明天会更好!!

篇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新旧事物的含义。量变的含义。质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

2.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2.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3.树立矛盾分析的观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

4.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重点和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难点: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我相信》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听了《我相信》,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我更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明天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谈到发展,我想到了可持续发展,想到了年前年后受到的雾霾天气,我们保护环境仍然是我们最强烈的呐喊,在这种形势下,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

二、讲授新课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前途是光明的 学生活动:小王同学的烦恼

回答问题:

1、如果你同意小王哥哥的观点,用课本64页的知识点分析为什么新能源汽车的前途是光明的?

2、如果你同意小王爸爸的观点,结合课本65页的知识点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有哪些困难和挑战?

教师总结: 提示:(1)新能源汽车吸取了传统汽车的优点,增加了传统汽车所没有的节能环保的优点。

(2)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实施财政补贴。总结新事物的优点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新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是指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道路是曲折的

学生活动:回答第二个问题 教师总结: 提示:(1)新能源汽车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存在欠缺。(2)人们的节能消费观念还有待于提高 宁愿多花钱买油也不愿多花钱买车。

(3)传统汽车千方百计的改进,竞争优势很强,在汽车市场上还是主流。总结为什么道路是曲折的: ①从新事物本身看

事物总是会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从人们的认识过程看

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事物的发展。

③从旧事物本身看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竭力扼杀新事物。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总结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多媒体播放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5页到66页知识点,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材料,回答上段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

教师总结:

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那么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1.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 所呈现的状态。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教师总结:提示:

有人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所以质变比量变更重要,而有人说量变是质变的积累,所以,质变更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一场辩论赛,请同学们分组开始辩论。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变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教师活动:胡锦涛在十八大上的讲话,回答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总结: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作业布置:结合三年突破平阴的计划写一篇关于发展的小论文。

四、板书展示

一、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1.前途是光明的 2.道路是曲折的

3.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质变的含义

篇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很明显, 这四种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是可以继续使用的, 但为什么自2007年以后,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和辅导教材及考试真题中都不提这几种方法呢?笔者认为, 有以下原因:

1.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各有优劣, 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应收款项的实际情况来决定采用哪种或哪几种计提方法。

有些方法虽然可以继续使用, 但不一定是现行会计准则所提倡的。

在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下, 各年度末的坏账准备余额和应收账款余额相配比, 保持了一定的计提比率, 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其净额计入资产总额。账龄分析法将企业的应收账款按账龄长短进行分组, 分别确定不同的计提百分比估算坏账损失, 使坏账损失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一样在计提坏账准备时, 在考虑了该账户原有的余额后再做出调整。这两种方法都是站在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估计坏账, 注重的是期末坏账准备应有的余额, 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能更合理地按变现价值评价。但是, 期末的应收账款并不都是本期的赊销产生的, 可能含有以往年度销售产生的应收账款, 采用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坏账费用就不能完全与本期的销售收入配比。

采用销货百分比法, 在确定各年度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时, 并不需要考虑坏账准备原有的账户余额。由于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当期利润表上的销货收入来估计当期的坏账损失, 因此坏账费用与销货收入能较好地配比, 比较符合配比原则。但是由于计提坏账时没有考虑到坏账准备以往原有的账户余额, 如果以往年度出现坏账损失估计错误的情况就不能自动更正。

个别认定法区别于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和销货百分比法的主要特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坏账准备计提的依据不再是销货总额或赊销总额, 而是客户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二是计提坏账准备时不再是所有的欠款客户都用一个相同的比例, 而是信用状况不同其适用的比率也不同。只有调查清楚了每个客户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 再据此确定每个客户的计提比率和欠款数额, 才能准确核算坏账准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 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的应收款项, 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确定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由此可以看出, 个别认定法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所提倡的一种方法。

2. 目前计提坏账准备的这几种方法并不完美, 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是它们不被提倡的最主要的原因。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 应收款项属于金融资产, 并且“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了减值的, 应当将该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减记至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而上述方法中没有哪一种方法算的是现值, 它们都要求期末估计一下未来可能收不回来的应收款项金额, 将其作为本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但未来应收款项金额是终值, 并不能代表企业现在的损失和资产的贬值程度。按终值而非现值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使企业期末应收款项的计价和当期利润有一定程度的失实, 造成低估企业的资产和利润。

正是因为按上述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坏账准备是终值非现值, 与现行会计准则里的要求不符, 因此2010年的《初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教材中明确规定:由于企业发生坏账损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只能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 参照当前的信用政策、市场环境和行业惯例, 准确地估计每期应收款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从而确定当前减值损失金额, 计入当前损益。企业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 应当在合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同时, 合理选用折现利率。折现利率可以使用初始确认该项应收款项时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对于采用浮动利率的应收款项, 可采用合同规定的现行实际利率作为折现率。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 超过一年的应收款项, 不能再简单地以刚才上面提到的四种方法来计提坏账准备了, 要合理选择折现利率。只有短期的应收款项, 如果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 在确认相关减值损失时, 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才可以选用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等四种方法来计提坏账准备。

篇4: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 正确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的观点内容丰富,其中联系的客观性在学习中略有难度,特作分析说明。

①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② 人为事物的联系并没有否定联系的客观性。因为这种联系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而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一方面,它并没有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相反,它是基于事物的固有联系才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007年6月25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就体现了这个道理。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既不能任意割断事物的联系,也不能主观创造事物的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例如买手机“吉祥号”、买房忌讳4楼等,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2. 用联系的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注重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又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要依靠一定的资源。城乡联系、区域联系、经济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联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违背联系的客观性,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受到惩罚。因此,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问题。

二、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 用发展的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用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从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到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国在空间科学技术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 学习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个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尽管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条件,事物之间才会发生联系,否则就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或诡辩论。

2. 整体的功能都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式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只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 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第一,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的。第三,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属于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属于发展。总之,变化的外延大于发展,变化包含发展。第四,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在开始时总是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5. 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但是,并非有量变就一定会发生质变,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才会发生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这就是说,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另外,量变的总和不是质变;并非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又包含新的量变。

综合能力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 袁隆平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丈夫、科学家、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 联系的随意性

B. 联系的客观性

C. 联系的多样性

D. 联系的普遍性

2. 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联系观的是 ()

① 围魏救赵;② 沧海桑田;③ 唇齿相依;④ 画饼充饥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③④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开幕。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句话主要的哲学依据是()

A.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 人们能够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C.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4.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十七大的一些新提法、新表述说明()

A. 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B.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二、 综合探究题

5. 材料一 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材料二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绕月探测作为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实施绕月探测工程,对于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回答以下问题:

(1) 若让你办一期关于中国登月工程的黑板报,应该通过哪些渠道、搜集哪些资料?

(2) 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B

5. (1) 渠道:① 互联网。② 查阅相关报纸、新闻。③ 查阅图书馆相关资料等。

篇5: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本课是《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学习内容有: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等。

[学情分析]

本框题作为第一框题的方法论,是第一框题的延伸。学生通过对第一框题的学习,了解了联系的含义和特点,为学好本框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框题与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学生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深入的思考。因而我们应当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设计思想]

贯彻哲学生活化、生活哲学化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系统优化方法论要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和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学习,

2、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引领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与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2、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教学的重点]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

[教学的难点]

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媒体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播放歌曲《喊一声会宁我的家》

(二)新课导入

红色旅游已经是会宁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假设我们把会宁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他应该是由自然风光、人文风物等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至于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会师塔、桃花山,就应该是其中标志性的部分。其实我想说,会宁更应该有的是我们五中人的每一张笑容,因为你们才是会宁的财富和希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整体与部分。

(三)讲授新课

说到整体与部分,大家并不陌生,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

(1)人体与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展示会宁五中(如: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团委、各年级、各班)

(3)人的一生与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老年期

(4)汽车:发动机、车灯、轮胎、座椅

同学们考虑谁是整体,谁是部分,他们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关系

在哲学上我们一谈到关系我们通常从两个方面谈起,还记得是什么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对,区别和联系。结合我们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大家快速浏览课本,谁能告诉我他们的区别在哪?(学生回答)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于生活的追问,我们同学已经了解了整体与部分的基本含义。

角色扮演讨论将学生分为“木桶组”与“木板组”

这样吧,我们明确方向,以这条界为楚河汉界,评下“理”到底在哪里?

篇6: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3、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二)能力目标:1、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重点和难点】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过程】

“孙权劝学”的故事,说的是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后在吴主孙权的劝导下,他发愤读书,进步很快。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瞧不起他。不料在一次讨论战略问题时,吕蒙却能问一知三,对答如流,鲁肃大为惊喜的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今天才知道你学识渊博,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幽默地说:“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意思是说人们三天不见,便要另眼相看,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隅书》中写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提问)

这些都说明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辩证法的第二个特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板书)

可以说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认识都是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这是我们所学的第一个问题。

一、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

这里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阔的发展前途,不能依据事物:(1)时间上出现的先后(2)形式是否新奇和具有新特点(3)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下列诸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有(A、B、E、F)

A、 马列主义 B、生物进化中出现的新物体 C、科学算命 D、东欧演变、苏联解体

E、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 F、机器人抢险 G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而发展是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计算机(1946年 美国):重30吨、占地面积167平方米、1.8万个电子管、1000只电容器、7万个电阻、功率150千瓦、5000次、每5―8――运算速度提高10位――体积缩小10倍、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化

第二,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事物在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又是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

例如:拉磨的马:

从前,有个实力不是很强的国家,国王派人驯养了许多匹良马。敌对的邻国一直伺机要攻打他们,终因了解到他们有很多好马可以作战而退却了。于是国王便想:“先前我养这些良马是为了防范敌国,如今敌兵都退散了,养这些马还有什么用呢?不如让这些马去帮助人们劳作,这样既不损伤马,又对百姓有益,何乐而不为呢?国王很快就将他的想法付诸实施。就这样,本来要作战马的良马大都被人们牵走拉磨去了。

后来,邻国又一次兴兵前来进犯,国王立即下令招回这些良马来参加战斗,可是这些马常年用于拉磨,早已没有了奔跑的能力,只会围着磨盘转圈圈了。所以,号令一下,这些马不是往前奔跑,而是就地慢慢的转圈,无论士兵怎样狠命的鞭打它们,依然不能令它们向前驰骋,结果邻国毫不费力便拿下了这个国家。

第三, 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 。

一位商界奇才,在讲他的成功之道时,给大家出了一道题。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道,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去,也有人说游过去,但有一人却含笑不语,很久他道: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始营运?

“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这就是成功之道。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就要有创新精神,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例子:机会――学习――宰掉他:作家冯骥才曾写过一篇《富人区》的短文,大意是: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区。他问:“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他这位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他,说:“嫉妒他们?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区。他又拿来同样的问题问日本朋友:“你们看到富人们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这个日本朋友稍微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

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来看他,他无意中再次想到问过美国朋友和日本朋友的那个问题,就问他:“去富人区参观,会不会嫉妒?”“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篇7: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及其基本含义。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运用:(1)运用相关的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方向、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处理理想与挫折、目标与过程关系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也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抵住机遇,促进质变。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教学难点: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教法学法

教法:

1、支架式教学法:通过情境展示和问题设置,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教师负责引导。

2、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每当我们学校星期或放假的时候,学校门口就会挤满了汽车,这个星期五,应该也是这样的,这些车里有接你的吗?那你们家现在有买车的计划吗?要想买车,我们得了解一下车市吧!这个月20日到29日在广州有一个大型的国际车展,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展示视频。

比亚迪销售副总经理李云飞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十年前,哪个汽车生产商生产出新能源汽车,就会被别的汽车生产商当笑话看,十年后的今天,哪个汽车生产商没有生产出新能源汽车反而会被当笑话看。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从开始时被嘲笑,到现在大家都重视起来。这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讲授新课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师:在这次车展上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就是它单独开设了一个电动汽车展馆,展台面积近1万平米,除了国际知名品牌,我国的自主品牌比亚迪、奇瑞、长安等车企也都带来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车展正在进行中,我们当然过不去了,但是广州的小娟一家参观了这次车展,他们想在这次车展中买一辆车,在车展上他们家相中了两辆车,一辆是比亚迪秦,一辆是比亚迪G5,爸爸想买比亚迪秦,妈妈想买比亚迪G5。你是支持爸爸,还是支持妈妈?并说明理由。

在说理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两辆车。(多媒体展示这两辆车的性能)你支持爸爸还是支持妈妈,同桌讨论一下吧。首先,支持爸爸买比亚迪秦的同学来说一下你的理由。生:略。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有补充的。生:略。

师:比亚迪秦属于新能源汽车,它节能、环保、国家支持,也可以说它是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我们称之为新事物。

而比亚迪G5属于传统的燃油汽车,是旧事物,新能源汽车会代替传统燃油汽车,新事物必然会代替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会代替旧事物呢?请大家结合课本64页第一段来回答这个问题。

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生:略。

师:回答得非常完善。

师:刚才我们说了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而旧事物则不符合客观规律,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旧事物含义相反,是否意味着新旧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了呢?不是,刚才大家说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并且在社会历史领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优于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所以我们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虽然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人是支持妈妈的观点买比亚迪G5的。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理由吧,谁能站起来说一下。生:略

师:简介传统燃油汽车的优点。这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燃油汽车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什么新事物在代替旧事物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呢?

请结合课本65页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生:略

师:回答的不错,他是从三个角度来说的。新事物在产生初期有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人们对它的认可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开始时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所以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结:总的来说,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可以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那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图示来表示一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呢?大家思考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画。生:略。

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一帆风顺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面对呢?

请大家结合课本65页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来分析比亚迪销售总经理的理念?(多媒体展示材料)

这就是我们第一部分要学习的内容,事物发展的途径。

刚才我们说比亚迪销售副总经理的经营理念不对,那它应该怎么做呢? 生:大力生产新能源汽车

师: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企业要想成成功功首先得制定正确的经营理念,接下来他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对于新能源汽车要想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光先靠企业不行,国家还得加大财政补贴、减免汽车购置税,完善配套设施、推广电动出租车等等。那这些举措就是量变,最终占领市场主流是质变,事物的发展总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那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请大家结合课本65页第3、4自然段找出这两个内容,并和同桌讨论分析大屏幕上的内容是量变还是质变。请同学说一下量变、质变的含义。生:略。

师:再请这位同学来辨别一下。生:略。

师:你为什么这样判断,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生:略。

师:前面我们学过发展,发展是质变吗?质变是发展吗?

知道了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那量变与质变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请结合这个内容来回答。

汽车的发展绝不是一开始就有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最早的汽车蒸汽机三轮汽车、内燃机四轮汽车、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从蒸汽机三轮汽车到内燃机四轮汽车是质变,质变不是结束,而是新的量变的开始,我们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从而达到新的质变。汽车发展到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意味着汽车发展的终结呢。不是,在这次车展上,很多汽车生产商还带来了他的概念车,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那对于比亚迪团队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课本66页第2段回答。生:略。

五、板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

①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成 ②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做好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成事物的质变。1.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2)只有质变才能促进事物发展,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方法论:善于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发展。(3)同时坚持适度原则

六、课堂练习:

1、下列事物中发展新事物的是(a)

①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 ②包装豪华的商品 ③“3g”手机 ④人类的反祖现象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2、我国的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说明新事物的成长(d)

a、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b、在其初期就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 c、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任何艰难险阻

d、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3、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这表明了(a)a、事物的质变需要量的积累 b、事物的发展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c、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副对联表明的哲理是(c)①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下列名言名句体现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是(d)

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②牵牛要牵牛鼻子

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六、教学反思

篇8:《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一、针对性教学设计的重点及基本思路

在对所带班级物质微粒性已有知识探查的基础上,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原则, 提出以下针对性教学设计。

1.注意从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质类型丰富学生在观察物质时对物质微粒性的理解。

比如, 针对多数学生对气体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一观点没有自觉认识的情况,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中事实性材料的基础上, 增加二氧化氮和空气相互扩散的演示实验。

2.根据前科学概念特点, 实施概念转变教学。

从对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前科学概念特点的分析中可以得知, 由于微观粒子是肉眼看不见的, 因而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想象来源于他们对宏观世界的直接经验。如对于学生很难想象硅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的情况, 我为学生提供了高分辨率显微镜下的图片。通过合作学习, 转变前科学概念。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利用合作学习, 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交流, 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比如, 可以设置“50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 体积是多少”的猜想活动。

3.利用科学解释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如“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为什么樟脑丸放在衣柜里会越来越小?” “雨水从何而来?”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引领

【教师】在前一段时间, 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 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 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学生活动】分组吃掉洗净的水蜜桃, 探究桃核、桃仁。

问题:大家吃得很开心, 桃子很容易分成了桃核和桃肉, 可还能继续分吗?

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用牙咬桃核, 吃到桃仁的同学很开心

追问:桃核的壳还能再分吗?

学生甲:可以, 可我需要锤子

学生乙:可以一直分下去, 可是再分下去就看不到了, 并且缺少工具……

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 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问题:在生活中, 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级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分吗?观察桌上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 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

2.学生分组活动

甲组:将高锰酸钾颗粒研细后, 取极少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静置观察

乙组:直接把高锰酸钾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加入另一盛水的烧杯中, 然后继续下去……

交流讨论、发表想法、填写探究报告

学生讨论后小结:

(1) 高锰酸钾粉末还可以继续再分;

(2) 颜色变浅是因为高锰酸钾颗粒变少了;

(3) 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4) 动手实验

分组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 50mL水+50mL水

(2) 50mL酒精+50mL酒精

(3) 50mL水+50mL酒精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1) 等于100mL; (2) 等于100mL; (3) 小于100mL

小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 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 而气体间隙大

分组实验:在一量筒中, 放入一定量的水, 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 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 再观察液面, 试解释现象。

学生:未溶解时, 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 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 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 使总体积减小, 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提问:生活中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微粒间有间隙呢?

学生甲:芝麻放在西瓜中就看不到了

指导:我们可以把大微粒比喻为西瓜, 小微粒比喻为芝麻, 可比喻能否等同为证明呢?

学生甲:不能, 给自行车打气可以证明构成气体的微粒间有间隙

指导:你举的例子很棒, 大家为他鼓掌鼓励一下……

接下来要考验各个小组团结合作能力了, 团结合作, 完成探究实验:

(1) 烧杯A+蒸馏水+2~3滴酚酞试剂

(2) 烧杯B+适量的浓氨水

(3) 把烧杯A、B罩在一起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有的结论。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结果, 并将各种猜想说出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说服力引导:所有的猜想只有得到证实, 才能被人们所接受。

交流讨论结果: (1) 氨水遇到酚酞试剂会变红色; (2) 浓氨水有挥发性; (3) 组成氨水的微粒从烧杯中跑出进入另一烧杯中与酚酞试剂发生化学变化酚酞颜色变红, 从而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

演示实验:将收集好盖有玻璃片的盛有二氧化氮气体集气瓶与盛有空气集气瓶瓶口相对, 抽掉玻璃片, 观察并解释现象。

学生甲:两瓶气体都在不停地充满空间, 最终上下瓶子颜色相同。因为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提问:谁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微粒不断运动的例子吗?

学生甲:我们能闻到花香

学生乙:樟脑丸放在衣柜里会越来越小 ……

提问、小结:今天我们初探微观世界, 有什么收获?得到了哪些结论?

学生甲:我知道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微粒很小。

学生乙:我能用微粒观点解释许多我在课前无法解释的问题… …

回忆、总结、发言观看大屏幕小结。

篇9:《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关键词]温瑞塘河整体与部分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87

一、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要素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3.运用: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哲学意义上的联系的含义,但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3.整体与部分功能不同。

4.如何把握系统及其特征。

四、 教学活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经典名言名句,结合基本地理常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结合教师讲授,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教学过程】

活动1:首先,咱们一起看几张图片,大家猜一猜图片中分别是温州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系列图片和大家的亲身感受,让学生知道温州最近几年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确发生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14年以来温州一直努力地在做一件事情——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引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温州900万人共同努力的目标。由此可见世界上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从而明确这节课要探讨的主题。

活动2: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家知道温州的母亲河吗?

生:温瑞塘河。

多媒体展示温瑞塘河的材料。

1.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向西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33.85公里。(注:一直有百里河塘,入河捉鱼的美称。

2.温瑞塘河不同河段对温州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

师:温瑞塘河与各河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师:那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请大家先完成一个表格。(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得出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区别。

师:整体和部分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设计意图]由整体和部分在材料中的体现得出二者是相互依赖的。

活动3:继续展示温瑞塘河的材料。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温瑞塘河的部分河段出现了污染,尤其在一些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集中的河段,污染尤为严重。2000年时5类和劣5类河段就占了85%。最终导致了温瑞塘河的变质。

2.温瑞塘河的变质又致使其他河段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师:温瑞塘河作用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

[设计意图]引出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的。

活动4:继续展示温瑞塘河的材料。

一是水体污染越来越突出。由于生活、工业、农业等污水长期大量直排入河,河道水质日益恶化。

二是河床淤积严重。由于长期缺少河床疏浚,加之流域内水土流失等,导致河床变浅,蓄水、过流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防洪排涝。

三是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以及房地产开发等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致使沿河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四是文物古迹受损严重。多数古建筑年久失修,有些文物古迹被厂房侵占或被垃圾填塞。原有的塘河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正在渐渐消失。

[合作探究]先对学生分组,8人一组,确定组长、记录员、发言代表。

[探究任务]根据温瑞塘河的污染原因,结合实际分别从政府、企业、居民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治理和保护温瑞塘河。

[设计意图]由温瑞塘河的合理治理知道只有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这种情况下的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又称为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从而推出系统的含义、特征以及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

活动5:布置课后作业。

结合温州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一个领域,运用联系的方法,想一想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该领域的不文明现象,从而更好地促进温州文明城市的建设。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一些鲜活的事例、图片来说明问题,告诉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来看,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这堂课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通过图片、对话、讨论等活动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体现了快乐学习、快乐教育的理念。②利用本地资源自创学案、自创课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使学生加深了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理解。

本课也有不足之处。再看课堂教学录像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的发言有许多精彩之处,但笔者并没有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及时充分的肯定。这是笔者今后应该注意的。

由于本课知识点多、细、难,因此,需要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同时,课堂上对“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和“ 如何把握系统及其特征”这些难点的分析应更加具体形象些,以利于不生理解;在练习题目的讲解上,应多些解题技能训练。

篇10:《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课是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中的发展观点的方法论。

2.重难点:本框的重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点要求。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使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也是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就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能力要求: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觉悟要求:通过神舟系列发射成功的内容的学习,树立发展的意识。用创新精神看待任何事物,坚持与时俱进,支持新事物的发展。

三、教学理念

1.思路:通过飞天的故事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取材于生活,立意于运用。

2.教法:合作、探究和互助。

3.学法指导:在生活中事例中接受哲学的方法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今天,我想带领大家走进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梦……

【展示】嫦娥奔月和“敦煌飞天”的图片。

【口头设问】这两幅图片寄托了古代中国人的什么梦想?

【学生】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追问】在过去,梦想实现了吗?

【学生】没有。

【引导】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敦煌飞天”的故事,“飞天”——这个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梦想从来都没有减退过。

【展示】神五,神六图片。

【口头设问】再来看这几幅画,梦想实现了吗?

【学生】中国人的梦想成真了!

【引导】对于中国人来说,能从太空问候地球,传达中国人“飞天”梦圆时的心声。又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呀!

【口头设问】“梦想飞天”到“飞天实现”是一个什么过程?

【学生】这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引导】然而不仅仅飞天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也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既然如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改造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就必须坚持什么观点?

【注解】从世界观依据和意义两个角度引出“为什么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

【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领】那怎样才是真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呢?我们来看一组材料。

【展示】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神舟系列……

【提示】边展示,边提问中国还有什么飞天的计划?学生纷纷说探月计划,嫦娥一号到空间站。建立太空站,进而飞向火星,等等。

【引导】中华民族的梦想也会因此飞翔得更高更远。

【口头设问】现在就请大家把“飞天”的过程归纳一下,看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过去(梦想阶段)——现在(实现阶段)——未来(展望阶段)。

【引导】如果用颜色表示它的内涵,我用蓝色代表过去的梦想,用灰色和红色代表既辛酸又辉煌的现在,用绿色代表充满希冀的未来!“飞天”从过去走来,又向未来走去,这是一个艰难的三阶段。

【口头设问】用哲学的观点说明“三个阶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中华民族的“飞天”的三个阶段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分析】正是这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构成了飞天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世界上每一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不可分割的过程。

【设问】既然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不可分割的过程,启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事物?

【学生】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教师引领】也就是要求我们分析任何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预测它的未来,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这就是所谓弄清“来龙去脉”。

同时,过程就是时间,正确认识时间,对于我们的国家、民族、事业和成长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同学们,还在犹豫什么呢,跟我来吧!让我们超越梦想,飞起来!

【教师引领】要把飞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就得进一步了解中国飞天的过去,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人做过飞天的尝试吗?谁呢?请看材料。

【材料一】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可惜,一声巨响,火箭爆炸了,万户消失在了火光和硝烟中……。

【口头设问】万户的行为可笑吗?

【学生】可笑。

【引导】但是我认为他既可笑又不可笑!请看材料。

【引导】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为纪念万户的悲壮尝试,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

【引导】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终于替万户圆了这一个梦。我们再来看材料二。

【材料二】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不断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从具有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飞船,到可靠性、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的运载火箭……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不是我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1)对比上述两则材料,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

【学生1】过去生产力落后,条件不足,因而“飞天”只能是梦想,只能是望月兴叹!必然失败!现在,生产力发展了,国力增强了,火箭等技术条件具备了。因而,可以飞天了。

【引导】简单地说中国的“飞天”在不同时期所处的阶段不同,地位不一样,结果当然不一样。

(2)从觉得“既可笑”又“不可笑”的反思中,启示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过去的事物呢?

【学生2】不能用现在的标准衡量过去的做法,更不能苛求前人。对过去的事物,要用历史的眼光,我们的评价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阶段。

【教师引领】现在,飞天已梦想成真,但中国的“飞天”事业究竟处于哪一个阶段呢?请听故事。

【引导】话说“当聂海胜、费俊龙靠近月球时,听到嫦娥轻轻的呼唤来吧!兄弟,快进来坐坐!地球人都知道嫦娥是华侨。

【口头设问】如果你是太空人,根据中国“飞天”的实际,你该怎么回答?

【太空人】可惜去不了,嫦娥姐,你怎么不常回家看看呢?

【口头设问】为什么去不了?

【学生】“飞天”虽然成功了,但中华民族的“飞天”毕竟是新事物,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目前还不能“奔月”!

【引导】从了解飞天的过去到观察了飞天的现状,启示我们不管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甚至人类思维,一切事物都是要经历产生、发展和灭亡的阶段,都有相应的地位。阶段不同,地位也就不同。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根据对事物的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判断,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引导】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待万户的壮举就应该充满尊敬。对现在的飞天事业要多加扶持!促进“飞天”事业这个新事物的成长。那万户到底有什么精神值得后人尊敬呢?

(3)根据上述分析,两者材料体现的共同精神主要是什么?

【学生3】两则材料都涉及了我国“飞天”事业的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万户正是因为创新精神,才获得后人的尊敬。

【导入】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引入】是啊,有实力,当然有魅力!有创意,当然有潜力!正因为具有创新精神,我国飞天事业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引入】有诗为证“ 今朝神六凯旋归,明日嫦娥又出征。突飞猛进求创新,寒宫折桂不是梦!”

【材料三】然而,神六虽然成功了,但还有很多技术未能攻克,还不能奔月,与美国等航天强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这些国家的航天事业也一直在不断进步。

【设问】要实现未来的目标,缩小与航天强国的差距,我们还应该持什么精神?

【学生】与时俱进。

【引入】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分析研究事物,就要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思维领域都要与时俱进。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引入】作为高中生,要坚持创新精神,应该怎么做?

【学生】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分析】反对一切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观念!

【引导】总结以上三层所述,要正确地想问题、办事情,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引入】为了早日实现航天强国梦,缩小与航天强国的差距,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观点。

【引入】正方在目前,自主创新更适合中国航天的发展。

反方在目前,外部引进更适合中国航天的发展。

【学生】发展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将上面三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引导】而所谓“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在坚持“联系观点”的同时 “坚持发展的观点”,这才是真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是“科学”的。

【结束语】是啊,当曾经的梦想都成了光荣,光荣又孕育着新的梦想。让我们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将“飞天”进行到底!让我们超越梦想,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

板书设计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激情与理智的完美升华

——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点评

祝国强 林月周

温州龙港高中杨仲景老师精心设计的高二哲学《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节课,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思路的设计等方面,准确地定位成“为什么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和“怎样坚持发展的观点”两个方面。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层层推进,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完整地揭示出逻辑体系,并从与热点问题,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结合中深化对坚持发展观问题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超越。

第一,精心预设,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用“飞天梦想”事例的录像比较好地处理了理论知识教育的真正落实;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实现了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与多种方法的巧妙运用;比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第二,更新观念,充分体现改革理念。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尊重学生人格,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体现出四个性:教学目标多元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评价激励性,媒体使用恰当性。能用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用“神舟六号”材料贯彻始终,让学生体验生活,引起共鸣,渗透理论逻辑。通过辩论赛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民主氛围,体现主体意识。

第三,准确定位,充分体现学科特色。这节课选择的时政材料体现人文性与生活化,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同时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杨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自身素质良好,尤其是课堂调控能力与激情,值得肯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首先,预设成份较多。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但本节课事先准备得比较充分,而动态自然生成仍显不够。

上一篇:公安机关基本职能下一篇:销售行业个人简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