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蜗牛》教学反思

2024-05-05

《观察蜗牛》教学反思(共12篇)

篇1:《观察蜗牛》教学反思

4、观察蜗牛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科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本节课就是本着这个思想开展各项活动的。本节课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

本节课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算是一个亮点。俗话说的好“人多力量大”,特别是这种观察课,小组的成功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取长补短。首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优势,随后告诉他们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观察当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因此在观察中人人都很认真,而且积极性很高。你瞧;不但人人都参与进去了,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学会了同学间如何交往、如何合作,避免了“吃闲饭”的情况发生。同时,在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毕竟思维较局限,很有可能思考不全面,造成方案设计中的漏洞,通过小组的共同讨论、思考,有助于提出更全面、更符合实际的方案。

不足及改进措施:

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

篇2:《观察蜗牛》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亲切地与同学聊找蜗牛朋友的经验,并把一个同学的蜗牛要来看,然后“不经意地”把他的蜗牛与我的一盒蜗牛混在一起,让他说说自身蜗牛的特点,从而帮我找到他的蜗牛。同学说他的蜗牛有两对触角、一个壳,是白色的,而我的蜗牛也有许多符合这些特征。同学感到无计可施了,我才告诉同学:“老师是跟你开玩笑呢!”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同学发现自身对蜗牛朋友的了解确实非常有限,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同学观察蜗牛的积极性,在下面的观察中发现了自身的蜗牛的许多细小的特征。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小同学的好奇心较重,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把这种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同学的兴趣范围,激发研究的欲望。

在研究蜗牛的环节,同学提的关于蜗牛的问题有:蜗牛的寿命有多长?蜗牛最害怕什么?蜗牛能在水里生活吗?蜗牛为什么会冬眠?蜗牛的粘液永远也流不完吗?蜗牛贪吃吗?蜗牛有几颗牙齿?蜗牛冬天上哪冬眠?蜗牛怎样从壳里爬出来?看来,同学的小脑瓜里有无穷无尽的天地,就看我们会不会发掘。

研究时,同学选了几个问题:

蜗牛怕什么、研究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蜗牛吃什么等。

幸亏我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同学的研究才如鱼得水。在我的指导下,同学有条不紊地提出猜测、设计方案、领取资料、分工合作、记录、讨论、总结汇报。看到他们真的“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我感到由衷地喜悦。

听课教师的课后反馈:

篇3:“观察物体”教学实录与反思

1. 通过教学, 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组织学生观察实物, 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教学, 使学生体验生活现象数学化的过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物体组合摆放的异同。

【教学准备】圆柱、圆锥、长方体、魔方等实物。

【教学过程】

1.直观导入, 激起兴趣

(1) 谈话揭题, 检验旧知。

师: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习过观察物体, 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很多图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块内容。 (出示课题:观察物体并连接)

师:请一个同学回答, 其他同学判断, 说说为何这样连?

(2) 反思说理, 确定方向。

师:把《数学》课本放在书桌正中位置, 如果要看到最大的面, 应该从哪个角度观察?不能移动课本的位置。

生:如果要看到最大的面, 要站起来观察。

师:如果要看到最小的面, 应该在什么位置观察?如果要看到第二大的面呢?

生:分别从正面和左面看。

师:同学们刚才是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数学》课本, 现在一起来看看老师带来的物体 (师出示一个大长方体) 。要观察到最大和最小的面, 应该在什么位置进行观察?如果正面是最小的面, 要观察到最大的面需从上 (下) 面观察。它们的大小相同吗?

师:观察物体, 我们一般会从哪些位置进行观察?

生:可以从3个方向看。

生: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生:还可以从下面、右面、反面看。

师:是这样的吗?

生:从下面看有限制, 除非有透视眼;从后面看, 要绕过去, 不方便。

师:要观察物体, 需要先确定观察的位置, 那样就能清楚地观察到物体的特征了。

2. 展开观察, 构建新知

(1) 自主观察, 思辩结论。

师:今天跟我们一起学习“观察物体”的还有另外3 位小朋友, 他们的观察与我们是否一样呢?

师:如果他们邀请你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 成为第4位观察的同学, 根据你学到的观察物体的知识, 你会怎么说?

生:我只看到了一个面。

师:说说他是在什么位置观察的?请验证。

生:我看到了两个面。

生:我看到了3个面。

师:他们说的都正确吗?

生:都正确! (齐声说)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向看, 结果是不一样的。

生:最多能看到3个面, 最少看到一个面。

师:这些面与面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看到的面与面是相邻的, 不可能看到对面。

师:如果要下一个结论, 该怎么下呢?

生:一次最少能看到一个面,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不同方向看到不同的面, 面的大小不相同。

师:观察这个图形 (出示一个魔方, 外面用纸包住) , 请从上面、左面、正面看, 看到了什么?

生:在长方体中, 不同方向看到不同的面, 面的大小不相同。

生:对于正方体来说,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观察到的面大小是相同的。

(2) 引导抽象, 质疑提炼。

师:请把观察到的面画下来, 你能行吗?

(出示一个圆柱, 直放, 要求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图形, 学生觉得很容易)

师: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图形, 从左面看呢? (投影演示)

师 (出示第二个圆柱, 高与底面直径相等) :你看到的面会是什么图形? (投影演示)

师 (出示第三件物体纸杯) :你看到的面是什么图形?

(投影演示, 再出示一个与它一样大小的梯形, 进行重合)

师 (出示第四件物体圆锥) :你从上面会看到什么图形? (投影演示, 反转一下再演示)

师:真是不可思议啊!我们明明出示纸杯, 却看到一个梯形的面;明明是一个圆柱, 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或正方形) 的面, 可见“观察”里面的奥秘真多啊!

(3) 梳理小结, 总结引领。

师:“观察”需要有多个位置, “观察”它的多个“面”, 才能准确地确定它到底是什么物体, 认识才会更全面。

(4) 实战体验, 练习应用。

师:刚才我们从观察一个物体入手, 进行了学习, 如果现在有两个或几个物体组合在一起, 我们观察它们, 又该如何进行呢? (出示圆形, 学生观察)

3. 深化提高, 提升水平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观察组合图形, 同样也明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 得到的图形是不同的。现在你能从下面的平面图形猜出它们是什么物体吗? (点击出示)

生:可能会是圆柱。

生:可能是圆锥、球等。

生:两个组合起来会有圆柱和圆柱、圆锥和圆柱等多种情况。

师:把想到的答案写一下, 看看谁写得多。

生:如将第一个圆确定为球, 第二个圆可定为球、圆柱或圆锥;第一个圆确定为圆柱, 第二个可以定为球、圆柱、圆锥;第一个圆确定为圆锥, 第二个可定为球、圆柱、圆锥。

师:如果把其中一个圆换成长方形呢?又会是些什么物体呢?先独立思考, 再同桌交流, 要求说完整。

4. 拓展延伸, 感受数学

师:“观察物体”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也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 并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请大家一起来读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读它吗?

5. 总结回顾, 盘点心得

篇4:蜗牛观察记

星期六

一天,奶奶从花盆后面捉到一只蜗牛,我很好奇,就蹲下仔细观察,只见它走路时一摇一摆,可爱极了。它背上还背着一座小山,其实那是它的家,它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它头上有一对触角,触角下面是它的小嘴巴。奶奶告诉我,触角就是蜗牛的眼睛。我问奶奶:“蜗牛吃什么?有什么特点呢?”奶奶说:“蜗牛吃青菜,吃粮食,还会生蛋,喜欢潮湿的地方。”可是我等了两天了,蜗牛怎么也不生蛋。我让姑姑查了一下电脑,原来是两只蜗牛才能生蛋,一只蜗牛是不能生蛋的。

2012年8月5号星期一

今天,下着倾盆大雨,我练完跆拳道回来后,发现蜗牛不见了,我着急地问奶奶:“蜗牛爬到哪里去了?”奶奶笑着说:“蜗牛爬到暖瓶后面了。”我到暖瓶后面一看,蜗牛已经缩到壳里睡觉去了。后来我连着好几天都去看蜗牛。从那天开始,蜗牛就天天中午缩到壳里去睡觉。

2012年8月9号星期四

今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紧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发现蜗牛又不见了,我赶紧叫奶奶和我的朋友找蜗牛,我房前屋后都找过了,就是没有。后来我找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蜗牛正在奶奶的鞋上缩到壳里睡觉呢!我轻轻地把蜗牛捉到瓶子里,悄悄地对它说:“这才是你的家,以后可不要乱跑噢!”

太原市清徐县职工子弟小学一(2)班

篇5:(蜗牛)教学反思

小学生对动物特别喜欢,但限于他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是浅显的。《蜗牛》一课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通过视频,直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他们通过观察,会有很多提问和设想,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课堂的整个氛围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时,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环境思想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应保护好小动物,体会到小动物的乐趣。

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担任科学课程教学时间短,在教学设计,对于教材的整体性把握,方法的指导上还须继续努力,把科学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实处。我想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

1、作为科学教师,要想进行好教学活动,必须要亲身经历学生将要参与的每一个学习环节,去发现探究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去体验探究中的乐趣。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体验探究的过程,只有对教学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

2、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开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价值,既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学习活动,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直接把蜗牛的有关知识讲授给学生,恐怕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就无法谈起,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制订研究目标,在活动中利用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促进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方法的体验。

4、由于课程安排,有些同学虽然积极举手但是没有发言机会,原因就是课程安排完成不了。科学课堂要做到人人参与,还需要老师真正做到课堂的完全开放性。

篇6:《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一课采用了观察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学生能够在自主的空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堂课中来,经历一次科学家的探究活动。认真地去观察,探究、想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虽然听到下课的铃声,同学们还是无动于衷,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喜爱的小蜗牛。直到上课间操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当我听到同学们对蜗牛的描述时。非常高兴,例如:邓浩同学写的观察日记:我观察蜗牛的壳是右旋,很硬,它用腹足爬行,爬过的地方会有粘液。头上有四个触角,触角上有眼睛,若要碰到它的触角,它就缩回去了。它的牙很小。不容易看见,尾部越往后越尖。胡修雨同学写道:蜗牛爬行很慢,爬过的地方很粘,因为它的腹部队建设有粘液,它的尾巴是白色的,壳很硬,像个跑道,它的壳是它的小房子,能帮它挡风挡雨。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一名科学课老师要比其他教师多付出一些辛苦和精力,特别是低年级的课程,要想上好每一节课,都必须在前一天或者前一周的时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上好科学课。

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地观察蜗牛,在这节的前一周时间里就开始布置收集蜗牛,精心喂养这些小蜗牛,供上课时让每一组同学都观察到蜗牛的身体什么样,怎样运动等。所以在课前十多分时,我就把小蜗牛一个一个地放出来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爬行,让学生们用足够地时间去观察它。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能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交流,设计观察方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用生动的语言把观察到的现象一一描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学科的整合。真正培养了学生们学习科学的乐趣和探究科学的方法。

篇7:蜗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课文第三节是的重点段,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情感目标的关键段落。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小小蜗牛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到达石壁顶端,从而水到渠成的理解本文的主题,是我在备课时着力思考的问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着蜗牛在爬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线索,细细的品读课文,学生很快找到了关键的词语,如:光滑的石壁、重如石头的背壳、爬行的时间长等等,在交流时注重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走过场,同时出示重点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如课文中把蜗牛的背描写得很具体,在学习这句时,用比较句子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作者正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把蜗牛的背是怎么样的写清楚了,紧接着又创设情景让学生拎起自己的书包,既理解了课文中“坠”的意思,又让学生对大石头般的重量有了亲身感受,更加体会到了小小的蜗牛确实了不起,竟能背着如此重的壳攀登石壁,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开始敬佩起蜗牛来,并体现在朗读课文时全身心地投入进来。由此及彼,学生对下文中的“长途跋涉”也有了更到位的理解,当学生在交流“蜗牛在爬行途中可能会遇到那些困难呢?”学生的回答异常踊跃,而且都能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交流,有的说:“石壁太光滑了,爬了一段它又掉下来了,可它不泄气。再继续爬。”有的说:“蜗牛爬呀爬,感到很累了,但是它仍然坚持不懈。”还有地说:“蜗牛觉得背上的壳越来越重了,可是如果停下来,那刚才的努力又白费了,于是咬紧牙,再向前爬”……

我想,只有在备课时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尚处于何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养。

篇8:《观察蜗牛》教学反思

一、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开展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是通过查看,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寻找学生课堂学习完善、推动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教师借助在课堂观察的效果,来探究、应对具体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展现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同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发展。

(一)设置课堂观察观测点

观察点的质量就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观察只是针对行为的一种快写,我们很难观察学生、教师头脑中的东西,只能观察能观察到的东西,如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中观察自身的教学方法、身体状况、声音质量以及体态语言的使用等,也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互动情况以及对教师上课的反映等。

例如:观察教师可以观察课堂内容的呈现、所用的教学方法、甚至背景知识的运用等。作为单一的课堂观察者(不参与课堂教学和活动),可以观察任课教师的语言素养,(如语音、语调,语速,普通话是否标准等)、新课导入、知识呈现、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组织、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确认具体目标之后,就需要考虑和研究主题联系最密切的观察点,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设计—观察—反思—改进”,形成教研活动的关键连接点。

(二)课堂观察运用

然后根据课前研究主题所确定的观测点去细致的记录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课堂反映。有效的课堂观察:首先需要确定观察的目的与目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教师全面了解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个体差异以及爱好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其次是落实观察内容。教师的课堂引导除教学前要精心准备好教学情境、教学材料外,最主要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同时课后要有意识地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开展教学反思

在课堂观察之后的反思中,需要以课堂教学环节为主线,以观察者的观察点为基础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教学情景再现或者视频回放等形式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然后任课教师根据观测者的观察记录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的反思和修改。

二、以教学反思为契机,优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当我们在为进行新课改而不懈努力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反思自身在新课改中的不足之处,总结分析在教学设计、管理以及实践等环节上出现的问题,并积极研究解决方法。通过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实践的磨练,以此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探究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重复、缺乏启发性。

例如:走进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猜想文中产生这种问题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则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但稍作观察分析,就会发现不少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等当成了“万能钥匙”,不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基础如何而一味使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探讨性问题。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注意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且要有目的性,要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落实,还要避免因问题过于简单平淡而使学生感觉缺乏挑战性,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而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二)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但上课时不能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管得太死,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学习环境和谐。

(三)教师应该精心的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的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有效的提高“讲”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新课改主导的是将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讨论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是新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者,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提高“讲”的艺术,这样才能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巧妙的设计安排两个讨论组,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不同的辩论与叙述,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触龙和赵太后这两个不同的人物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一组为触龙这个角色,另一组为赵太后这个角色,辩论内容为互相站在这两个人物的角色来说明触龙要怎样才能说服赵太后,而展开自己的思想,进行不同的思维见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课文的思路等有很清晰的认识,以此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定高度,并达到促进课堂生命力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推广应用课堂观察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问题,同时让教学反思有理有据。理性的课后反思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途径,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

篇9:《蜗牛》教学反思

牛》教学反思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蜗牛》一课是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二课。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在前一节课,我介绍了蜗牛的饲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养几只蜗牛,并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当老师介绍了养蜗牛的方法后,学生的热情很高,都想回家饲养并观察。但成都今年比过去同期气温低,学生回家在附近很难捉到蜗牛,给观察活动带来困难。有个孩子的爷爷在一天晚上打来电话问:“在哪儿能买到蜗牛?”正好先上完这课的学生在课上汇报时,讲了她和家长捉蜗牛的经验:先给一处花坛浇一些水,过半小时后,就有几只蜗牛出现。我便把这个方法告诉了这位家长,果然,这位孩子用此种方法捉到了蜗牛,第二天高兴地对我说。我把这个办法向其他班的学生作了介绍,于是,很多孩子都捉到了蜗牛。让学生先与蜗牛相处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它进行观察,观察次数多了,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更多的放在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上。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我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探究的时间。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 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0分,汇报交流10分钟。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对于蜗牛的外形,壳、头、眼睛、触角是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的,能够自己辨认出来。呼吸孔、肛门和生殖孔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观察到,我采用PPT和视频进行指导与介绍,学生便能很快理解。腹部和尾部,学生知道,但是会遗漏,需要教师提醒一下。蜗牛的运动方式我主要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先将蜗牛放在玻璃上,从下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再结合播放视频,增强观察效果,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蜗牛的运动。在观察运动的时候,蜗牛留下的痕迹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留意蛛丝马迹。对于食物和排泄,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比较与了解,老师只要提一下即可。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和科学课的教学给我的一些思考: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下面选取了两位学生的观察蜗牛的记录,不难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刚上两个多月的科学课,就写出了这样的观察记录,可见她们探究学习的热情非同一般。只要坚持下去,定会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观 察 蜗 牛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三年级四班 向麟玉

今天我在花园里发现了几只蜗牛,我找了一个瓶子,先铺上一层湿湿的泥土,把树枝、落叶放进去,然后把嫩嫩的小白菜搁在面上,最后将蜗牛放进瓶里去。

第二天我发现它爬的时候总是拖着“小屋子”在后面,它的小眼睛长在触角上,走的时候小眼睛一动一动的。我抓的这四只蜗牛个个都不一样哦!有一只蜗牛很小,但壳上的花纹并不比其他大的蜗牛难看。它的“小屋子”是左旋的,小小的壳上有黑色和深褐色的小点点,因此我给它取名叫“点点”;第二只还是小小的壳,壳上的花纹和点点可不一样,它的壳是右旋的,中间有一条黑色的、细细的线,因此我给它取名叫“线线”;第三只和第四只蜗牛可比点点、线线大得多!它们都是右旋的,壳比点点、线线简单的多!它们的外壳都是咖啡色的,有褐色的小点点。第三只我叫它“中中”,第四只我叫它“大大”。它们四个是一个队伍,这个队伍就叫“蜗牛队”。

第三天我又有新发现了!蜗牛队的队员们都朝上爬,看起来很团结!它们爬过的地方都是湿湿的。它们一碰到有障碍物就把小眼睛和触角收进去,它们睡觉的时候把眼睛和触角都收进去了。其实你细心观察并不会觉得蜗牛爬得慢哟!

第四天晚上我从梦中醒来,想看看我的蜗牛队员们。我提起瓶子看,发现它们居然不像白天一样卷在一块一动不动,而是在吃嫩嫩的小白菜!我知道了蜗牛和我们人类睡觉的时间恰恰相反!我获得了新知识,我真高兴!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三年级六班 张 诗 怡

我通过养蜗牛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几万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大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有一个比较脆弱的,低圆锥形的壳,不同种类的壳有左旋或右旋的,有明显的头部,头部有两对触角,后一对较长的触角顶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腹足,行动缓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帮助行走,黏液还可以防止蚂蚁等一般昆虫的侵害。蜗牛一般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在植物丛中躲避太阳直晒。在寒冷地区生活的蜗牛会冬眠,在热带生活的种类旱季也会休眠,休眠时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层干膜封闭壳口,全身藏在壳中,当气温和湿度合适时就会出来活动。蜗牛几乎分布在各国各地,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形大小各异,一般蜗牛以植物叶和嫩芽为食,因此是一种农业害虫。蜗牛的食物很多比如鸡、鸭、蛇、等都会以蜗牛作为食物,萤火虫主要以蜗牛为食。一般蜗牛能活2到3年,蜗牛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也不相同,有的民族以蜗牛的行动预测天气,如果蜗牛的触角伸的很长,就意味着明天有一个好天气。

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还有药用价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等多种高档营养滋补品。

篇10:《小蜗牛》教学反思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三)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 ,去发现,去寻找 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11: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一:小蜗牛>教学反思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幼儿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可能有的老师认为有教字痕迹,但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好词好句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幼儿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幼儿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

篇二:小蜗牛教学反思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但限于他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蜗牛》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

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蜗牛都产下了卵,孵出了小蜗牛。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环境思想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应保护好小动物,体会到小动物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成为了互相学习的合作伙伴。

篇三:小蜗牛教学反思

(一)、准确把握教材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 布置和材料选择 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 同学的发言。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三)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 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12:《观察蜗牛》教学反思

一、开展教学引导,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从教学开始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就高, 那么整节课的教学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为了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来开展美术教学, 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让学生对观察事物产生兴趣, 这样才能够将观察与美术联系到一起, 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在课堂开始阶段, 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 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通过观察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导入阶段想法设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观察, 从而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学习《优美的校园》这一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校园风光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辨认图片在校园中的具体位置。学生对于校园并不陌生, 但是在平时生活中可能对于校园中的某些细节观察并不是很到位, 因此学生会认真地观察图片上的信息提示, 联系自身的记忆来努力进行辨认。本来教师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来开展观察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再加上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 想要弄清楚图片上的地点到底对应学校中的哪些地方, 因此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 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二、布置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能够使观察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开展观察训练之外, 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观察任务,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来独立完成,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便能获得一定的感知, 并学会独立自主地完成对美术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在美术学习中不能总是依赖教师的引导, 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研究,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来进行观察, 能够逐渐地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并且让学生能够将这种良好的习惯和能力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 在学习《春天的畅想》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春天的景色, 并且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展现春天的美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认真地观察和研究, 对每一个与春天有关的事物都会留心观察, 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呈现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一样。有的学生重点观察刚发芽的柳树, 认为这是春姑娘来了的标志, 通过这一点绿意来展现春天的气息; 有的学生则观察到了地面上不显眼的小草, 在初春季节天气还不是很暖和的时候, 小草就顽强地露出了头, 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春天就是一个展现大自然生命力的季节, 因此绿意盎然的小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还有的学生从人们的活动中观察到了春天的气息, 在春天这个季节最常见的就是放风筝, 大大小小的风筝飞舞在天空中, 告诉远方的人们春天来了。这些都是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结果, 这样除了在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外, 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春天。

三、组织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的观察认知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观察能力。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用武之地, 才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考查学生观察能力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可以以学生最熟知的地点或是事物为出发点, 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

例如, 在学习《我为校园添色彩》的时候, 教师可以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 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校园进行观察分析, 因为这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让自己所在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校园中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哪些地方是比较单一的、哪些地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这些地点, 然后自主设计美化校园的计划。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身的真实情感去观察, 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上一篇:2024年毕业生体检须知下一篇:保安部地下车库管理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