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

2024-04-22

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共9篇)

篇1: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

安全管理要善于沟通

安全管理需要铁手腕抓落实无可厚非,但从管理长远角度来看,忽略职工思想教育。以罚代管,往往容易使职工产生逆反心理,不能真正调动大家齐抓共管的安全积极性。因此,要抓好沟通协调,以柔克刚,推进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善于沟通能提高职工对安全的认识程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秀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善于加强与职工交流,用亲情、感情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加强生产技术培训学习,按章规范操作,从而在行动上防微杜渐,杜绝违章行为,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质变,优秀的管理者在行使自己职能排查安全隐患,监督制止违章行为的同时,同样要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对违章人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感觉到强硬的安全管理是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接受安全管理,从而增强安全意识,杜绝违章行为,达到提高安全意识的良好效果。

善于沟通能发现细微的安全隐患,善于沟通能够增加管理与被管理者的亲和力,能够减小二者之间的心理隔阂,从细微之处消除安全隐患,因为安全隐患往往体现在工作的细节之中,细节包含着细心、细则、细致三层涵义。细心是对事物的用心观察,细则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细致则是精心周密地完成。职工在现场,最容易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背后都是血的教训,不论做什么事情要相互商讨,多方位考虑工作当中存在的多种不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哪怕存在极小的疑问,都要及时提出,不因小事而放任,这就是工作中的细则。

善于沟通能提高区与区之间的团结精神,安全工作是整体工作,需要每一个人的凝心聚力、默契合作,善于沟通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照、相互配合,在现场工作中遇到危险相互提醒多注意,遇到困难相互团结不后退,积跬步至千里,积细流成江河,每个人团结一致,抓好工作中每一件小事,也就夯实了安全成就了伟大,善于沟通,安全就握在你我手中。

篇2: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

在自然界的舞台上,狼是最善于沟通的动物,它们的沟通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对团队的热爱,它们之间很少相互攻击,更多是坦诚相见、绝对真诚,正因为如此,狼成为兽族中最优秀的种族。如果一个企业管理能像狼一样努力培养并运用有效的交流技能,那能避免多少争吵、误解和失败!

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在职场工作中,我们是一个群体,更是一个团队,良好的沟通可以达到彼此之间心灵上的交流,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不善于沟通的人,可以把一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搞的很糟糕。在召开的职代会上,有些员工就说起:“现场工作时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一个领导是这样说,另一个领导是那样说”。从他们的牢骚埋怨中,就可以得知问题出现在哪里。其实一个简单的事情,双方各自放下身份,放下架子,相互沟通,就把问题解决了,何必把问题把问题复杂化、矛盾化?许多矛盾的纠结点就出现在沟通不畅,沟通不到位上。

在一个缺乏交流、不善于沟通的组织中,同事之间就会出现隔膜,这对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是极具破坏性的,内部不断出现矛盾,工作中受到情绪左右,一不小心,大动干戈,势必影响工作的有序开展。假设车间内的岗位工,提出一项建议,车间主任却不假思索的认为那主意太笨了。或许因为说话不够谨慎,这样在职工的内心就会造成伤害,可能会造成无法沟通的情形。所以说,作为领导者,要具有卓越的沟通能力,赢得班组人员对你的尊重、信任,才能确保工作稳定开展。

身为领导者、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沟通,甚至创造更多的沟通途径,与班组成员之间,与部门领导之间,与岗位职工之间进行交流,要创造出一种让大家在需要时可以无话不谈,畅所欲言,面对面,心贴心的环境氛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职工的想法,了解过程工艺中存在的真正弊端,从而拿出有效的方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往往有些管理者认为高人一等,凌驾于他人之上,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用“一言堂”的方式去指挥工作,生产过程中缺乏沟通交流,按照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安排工作,结果导致人心涣散,工作受阻滞后。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每件事都能坐在一起,交流沟通后,一定会使各项工作的开展井然有序。

篇3:领导干部要善于抓落实

要有“想抓”的意识。我们当中的个别领导干部, 没有把主要的时间、精力、心思和本领用在抓落实上, 而是不务“正业”, 片面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究其原因, 就是对抓落实的认识不到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抓落实高于一切的理念和意识, 把抓落实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追求、一种道德担当、一种工作习惯。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去抓落实, 才能真正讲落实, 谋落实, 抓落实, 促落实。

要有“敢抓”的勇气。抓落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也是一项硬功夫。工作能否见到成效, 关键看有没有敢抓敢管的胆略和气魄。敢抓, 就是要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闯劲和韧劲。要不怕吃苦, 敢于碰硬, 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绕行、不等靠、不推拖、不退缩, 有一股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毅力和勇气。当工作中需要“拉下脸”的时候, 就应当有无私无畏的党性原则和敢于碰硬的魄力。对不利于工作落实的一切行为, 要该纠正的立即纠正;对抓落实不用功的人, 要该批评的严厉批评;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 要该较真的就较真。

要有“会抓”的本领。抓落实, 仅有强烈的愿望和高涨的热情还不够, 还必须有会抓善抓的能力和本领, 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前提下, 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行动。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 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方案, 使项项工作有着落, 人人肩上有担子。要完善督促检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使抓落实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要有“真抓”的作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 不埋头苦干、扎实工作, 再远大的理想也是空谈, 再好的政策也收不到实效。抓落实, 核心在一个“实”字, 必须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 诚实、求实、唯实、扎实, 切实把形式主义的东西减下去, 把官僚主义作风扫除掉, 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要有“都来抓”的氛围。一项决策不论怎样正确, 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参与, 是无法实现的。要形成人人都来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就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千方百计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我们要把抓落实的情况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内容, 选好人、用好人, 为抓落实提供组织保障。要善于发现那些想抓落实、敢抓落实、会抓落实、真抓落实、并且抓落实抓出成效的干部, 及时把他们选拔到领导岗位上, 形成一个抓落实的好班子、好团队, 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全线”落实。

篇4: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

领导干部与群众沟通的现状

能否具备较强的与群众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好岗位职责的一项基本功,也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表现。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群众的疾苦与实际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也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从当前看来,虽然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但也有极少数领导干部在和人民群众沟通时不积极、不主动。主要表现为:

不愿沟通: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同群众的感情淡化,喜欢高高在上,摆官架子。沉湎于文山会海,满足于迎来送往;宁可坐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夸夸其谈,也不愿意打开大门与群众见面,更不愿意走出斗室,深入到群众中去。分析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官僚主义思想作怪。认为自己是领导干部,就应该高高在上,如果深入到群众中去,就屈尊、掉价;二没有认清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也没有深刻地理解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不会沟通:很多领导干部虽然能够带着满腔热忱深入到群众中去,但因为只有沟通的想法,没有沟通的方法,只有沟通的愿望,不懂沟通的艺术,群众不是听不清楚,就是听不进去,最后的结果就是“沟”而不“通”。自己付出了很多精力,人民群众的意见却很大。

提高领导干部沟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要把与人民群众沟通当作一种职责与习惯

一是使与人民群众沟通成为一种政治纪律,决不能降低标准,抓而不紧。与人民群众沟通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因此,作为共产党人要把愿不愿意与人民群众沟通,能不能主动与人民群众沟通,会不会与人民群众沟通提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当作一条政治纪律来遵守。而且标准要高、动作要勤。要做到这些,领导干部就必须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深入实践,深入到群众之中,有意识地缩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和群众交心。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才能听到群众的真实想法,才能与群众有共同的话题,实现真正有内容、有意义的沟通。二是使与人民群众沟通成为一种神圣职责。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因此,与人民群众沟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办实事的质量,更影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所以要把与人民群众沟通当作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与使命,勤沟通、真沟通、会沟通,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能来时一阵风,走时乱哄哄。要真正坐下來和群众打成一片,唠家常、谈生计、问冷暖。

要带着真情实感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

不管掌握多少沟通方法,不管沟通的能力有多强,如果心里不装着人民群众,不带着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真情实感与群众沟通交流,沟通的效果一定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在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时,一定要与群众加强情感上的交流。事实证明,对群众投入多少感情,就能从群众那里获得多少支持和认可。只有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群众,耐心地向群众说明情况,群众才能相信你,才能把你当成贴心人。只有你对群众投入了真感情,才能真正地深入群众,真心给群众办实事,才能讲真话、讲实话,也才能听到真话和实话,与群众实现心贴心的交流和沟通。

在同群众沟通时,面对不同观点的碰撞,领导干部要有虚心听人讲话的胸怀和度量,不要一听到不同意见,就感到难以接受。对于不同意见,通过充分的摆事实、讲道理,达到沟通的目的,如果真是自己的认识脱离了实际,或者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就要勇于面对,敢于承认,在群众中搭建起平等对话的桥梁。

要建立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长效机制

就石油企业来说,要建立与员工群众沟通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保障沟通机制的长效运行。企业可以根据工作实际,制定领导干部定期与员工群众谈心制度。谈心主要是交流学习、思想、工作、生活情况。谈心时既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又要指明方向、鞭策鼓励;既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又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教育引导,防止矛盾积累激化。制定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经常到联系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分析基层联系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支持、推动和指导基层联系点工作创新,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关心和了解基层联系点在工作开展、队伍建设、群众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基层联系点排忧解难。制定定期征集员工群众意见制度。主要包括关系到油田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问题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与困难员工群众“一帮一”结对帮扶制度。落实好“一帮一”工作职责,制订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和措施,确保困难职工群众得到有效的救助和帮扶。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第七采油厂)

篇5: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

总经理助理写的《沟通从心开始》用朴实地语言道出了沟通的真谛,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沟通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作为公司一名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认为安全管理更要善于沟通。

善于沟通能提高员工的团队精神。安全工作是整体工作,需要每一个人的凝心聚力、默契合作,善于沟通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照、相互配合,在现场工作中遇到危险相互提醒多注意,遇到困难相互团结不后退,积跬步至千里,积细流成江河,每个人做好工作中每一件小事,也就夯实了安全成就了伟大,善于沟通,安全就握在你我手中。再说,安全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情,单靠安全员、车间主任负责是办不到的,也根本无法照顾到公司的各个角落、各个岗位的人员。我们需要用沟通来调动公司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紧绷安全弦,切实保证生产安全。

善于沟通能提高职工对安全的认识程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工作中要善于加强与职工交流,用亲情、感情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加强生产技术培训学习,按章规范操作,从而在行动上防微杜渐,杜绝违章行为,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在日常巡回检查,排查安全隐患,监督制止违章行为时,同样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对违章人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感觉到强硬的安全管理是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接受安全管理,从而增强安全意识,杜绝违章行为,达到提高安全意识的良好效果。

善于沟通能发现细微的安全隐患。善于沟通能够增加管理与被管理者的亲和力,能够减小二者之间的心理隔阂,从细微之处消除安全隐患,因为安全隐患往往体现在工作的细节之中,职工在现场,最容易发现问题,要想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就需要与职工进行沟通,多方位了解和掌握工作当中存在的多种不安全因素,并及时消除,防患于未然。

安全需要用心灵沟通。安全管理需要铁手腕抓落实无可厚非,但从管理长远角度来看,忽略职工思想教育。以罚代管,往往容易使职工产生逆反心理,不能真正调动大家齐抓共管的安全积极性。要真正做好安全工作就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与大家沟通,用“心灵”沟通:举出不安全的生产方式,时刻敲响警钟,不厌其烦地提醒;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平和的心情与之和气交谈;发自内心地关心大家,让员工知道管理人员是站在他们“一边”的,永远不希望他们发生任何事故,我们的心愿是一致的!利用总之,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成就百年光大,就要善于沟通。

沟通协调,以柔克刚,推进安全管理。

篇6:领导干部要善于开会

领导干部与开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会一般都是领导干部主持召开的,没有领导干部的牵头召集和积极参与,很多会议是开不起来的,即便开起来了,也很难开好;反过来,如果不开会,我们的很多领导工作也很难做好,因为离开了会议,很多认识难以迅速提高,很多思想难以有效统一,很多意见难以集中听取,很多问题难以深入研究,很多举措难以全面部署,很多工作难以及时安排和切实推进。

反对文山会海,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文山会海劳民伤财、误人误事,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也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必要的会不仅要开,而且要切实开好。不说国外的,也不论古代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上,一个会议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的情况并不少见。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我们既不能文山会海,又不能不开会议,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开会、深入研究开会、真正善于开会。

通过开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听取意见,理清思路,部署举措,凝心聚力,推动工作,我们各级

领导干部,总体上是做得好的和比较好的,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会议的筹备不充分,会议的议题不集中,会议的要求不明确,会议的组织不到位,会议的精神不落实等问题。我们领导干部要做到善于开会,就必须切实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学习,改进作风。一是会议的筹备要充分。预则立,不预则废,开会尤其如此。没有充分准备的会议,坚决不能开。要做到善于开会,必须首先要做到善于筹备会议。要善于把筹备会议的过程变成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过程,变成集中民智、集思广益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变成理清思路、完善制度的过程,真正把会议的筹备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做到位。二是会议的主题要集中。就主观愿望而言,一个会议把所有问题最好是把所有主要问题都一次解决掉,但是,客观上无法做到。我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有追求大而全的问题,在召开会议时也有追求大而全的问题。我们一定尽量集中会议的主题,尽可能找准问题、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对症下药,一个会议分析透、研究清、解决好一两个重要的问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逐个击破,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实实在在,不求规模规格,但求切实有效。

三是会议的要求要明确。开会时无论是讲思想认

识,还是讲具体的工作,我们都要极力倡导少讲套话、多讲实话。我们现在的不少会议,之所以质量不高、反映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会议上无论是讲大的理论方针政策,还是讲具体的工作部署,都不够清晰、不够明确、不够实在、不够到位,总有大而空、大而虚、大而浅的感觉。一定要把道理讲清楚、政策说明白、要求提实在,以便贯彻落实。如果眼前还讲不好、说不明、道不清,就先不要匆匆忙忙开会。四是会议的组织要到位。要开一个会风很好、质量很高的会议,必须把文件讲话的起草、会议日程的设计、参会人员的报到、餐饮食宿的安排、交流讨论的召集以及参观考察的组织等工作都做得细致、周到,真正做到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五是会议的精神要落实。开会是为了研究工作、部署工作、推动工作,简言之,开会是为了工作。如果会议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那么,开会的目的就没有达到,开会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文山会海之所以久治不愈,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很多会议的精神不落实,因而需要反复开相近甚至是相同的会议,不断加以重申、不断加以强调、不断加以督促。有一位党外高级知识分子曾跟我讲:‚当前的中国,看上面的要求

喜人,看下面的执行愁人;看会议的精神喜人,看具体的落实愁人。‛他怕我听不明,还继续解释说:‚也就是说,在电视上看、在广播里听中央和省委开的会议,讲得都很好,提得都很实,都深得人心,但下面在具体抓落实时,往往实度不够、力度不大,有的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根本谈不上认真贯彻落实。‛我听了这位与我党多年肝胆相照、合作共事的党外高级知识分子的这段话,倍感亲切,深受教育。我们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有的会上表态很好,会下落实很差;有的自行其是,你开你的会、我做我的事;有的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对自己和局部有利的就抓落实,无利的就当没事。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普遍存在,更不是主流,但是,危害不小,影响很坏。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强化‚没有落实就没有一切‛的观念,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落实,行动中要切实体现落实,工作中要着力推动落实,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开会很难离开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也很难离开会议。但是,正如天天见的人、我们未必很了解,时时做的事、我们未必很精通一样,虽然有关会议的工作

篇7:领导干部要注重并善于反思

陶建平

【摘要】强调要注重反思,是因为时常内省自反,自身才德必然增长;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毫无疑问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平顺和心气的平顺。善于反思,就是要注意反思的方法、途径:挫败之余,认真反思;得意之际,加意反思;由他人毛病反求诸己;面临非议,先行自反;与人相处,不妨示弱;善用日记为反思助力。

【关键词】 领导干部反思重要性方法

对于反思,人们往往是听得多、想得少,知道得多、做到的少。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动的课题。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此问题略作阐述。

1.时常内省自反,才德必然增长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发展,这就离不开时常内省自反。明朝著名学者、官员吕坤指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1。他主张在工作、生活中不管是遇上“人不可我意”,还是“我不可人意”的情况,都应该多从自身去找原因:有时你觉得别人让你不高兴、不满意,也许原因并不在于别人而在于你自己,因为你器量不够大,如果器量大一些的话,就能够包容别人的某些不足、缺陷或过失,不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甚至为此发脾气、不满意;相反,你不能让别人满意,很可能是因为你能力不够强,没能把事情做到位,不要动辄归因于外,而要时常反思自己,一次次反思经历下来,自身的才德必然会获得长进,从而变得更加优秀。“所谓优秀,就是男人或女人愈来愈反求诸己而不苛求他人”2。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把反思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一个注重反思并善于反思的人,势必会是一个优秀的人!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琢磨的。反思是我们从以往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增长能力的主要方式。任何东西,没有

1.[明]吕坤《呻吟语》卷二.岳麓书社1991版第103-104页。

2.吴瑾、李澄怡《有效管理座右铭――管理大师谈管理》,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89页。

经过理解就永远不可能为你所拥有,而真正的理解来自对自己经历的反思。“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能从中吸取点经验教训„„一个人如果不对自己的经历加以思考、分析、审视、质疑、反思,并最后理解,那么这些就并不真正是他自己的经历”1。不要让以往无痕消逝,要从经历中寻求有益启示!

2.涵养反思良习,有助平顺无疑

俄罗斯教育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曾经比喻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他强调的是,良好的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而领导者最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之一就是反思。因为涵养反思良习,能够有助于领导干部实现平顺。平顺有两层意思,一是路途平顺。正如明人吕柟所言:“人能反己,则四通八达皆坦途也。若常以责人为心,则举足皆荆棘也”2。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总有责怪别人之心,动不动就怪这怨那,所有被责怪、被埋怨的人都有可能对你有负面的看法,甚至导致你障碍重重、寸步难行。有人主张,要判断一个人的前途,不必给他看相、算命,就观察他在工作、生活中是习惯于反思自己还是归咎于人。动辄归咎于人,他必然树敌很多,必然障碍重重,因而就必然谈不上有多好的前途。二是心气平顺。许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自己与他人发生冲突、闹不愉快,往往双方都会愤愤不平、气鼓鼓的。但是,一旦开始反思自己,想到自己在此问题上的过错、责任,往往就变得相对地心平气顺。正如清朝名臣陈宏谋所说:“仕途顺逆,百凡皆有定数,只能尽其在我,自求无愧,不必尤人,亦不可尤人也。平心而论,虽或事出意外,亦必所处不善,有以招之。返观内照,其理自见,其气自平”3。而能够做到“见理平气”,就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看待别人,就有助于自己的发展进步和人际协调、合作。美国学者梅尔•吉尔在《非常识》中说:“怨恨是一只危险的气球。如果你一直向他吹气,那么怨恨就会像所有气球一样不停地膨胀、膨胀,最终‘嘭’的一声爆开。怨恨的起因是我们对身边的人和我们所关切的事不切实际的期望。多数时候,我们认为其他人才是问题的原因,所以当问题发生时,我们便会十分愤 1.[美]华伦•本尼斯《怎样成为领导》。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2.【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语录》。

3.[清]徐栋《牧令书》卷1.恨„„我们往往把95%的注意力放在我们之外,放在别人身上,而只有5%放在自己身上。所以实际上,我们把最终发生的恶果归咎于别人,让自己跟它毫不相干。„„如果我们能把这一比例对调,把95%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只把5%放在别人身上或者别的东西上,那么‘怨恨’这个危险膨胀的气球、这个将近要爆炸的定时炸弹就会自动放气、自动拆除”1。要让怨恨这一“危险膨胀的气球”自动放气,就得多些自责自怪,少些归因于外。惯于归因于外,会让我们持续受害、悄然受害,让我们最终变成水煮的青蛙。因为惯于归因于外,实际上就是习惯于向外找借口,而“找借口的最大问题在于,一旦你习惯了找借口,你就不愿意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你变成了一个受害者”2。这番话尽管是一个美国人说的,但对于中国的领导干部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说到我们存在的问题,有些人往往习惯于归结到体制、客观条件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固然是起作用的,但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在同样的体制下,在同样的客观条件当中,不同的干部的表现、作为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干得有声有色、卓有有效,而有些人则长年累月没有什么作为,没有什么出息。这种差异恐怕在任何一个地方、单位都存在。这种现象提示我们,真的不能什么都归因于外,因为那说不过去。

3.把握反思要妙,求得利好实效

第一,挫败之余,认真反思。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反思就是成功之父。仅有“失败”这个母亲,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生下“成功”这个人见人爱的“后代”。只有父母亲结合起来,失败-反思,失败-反思,才能生个一个个“成功”,因为成功的种子来自于反思。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才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一个肯于反思的组织才是值得合作的组织。在一个组织里,不怕出现问题,就怕不能正确对待问题。学习型组织一定是这样的组织:出了问题,这个部门首先要反思自己,我哪里没有做好,以后要如何改进;那个部门要反思,我们支持不够,今后怎么避免;其他部门也反思自己,我们配合不力,以后怎么调整?经过不断的反思,修正不妥之处。在此过程中,组织和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这

1[美]梅尔•吉尔在《非常识》,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2[美]杰拉尔德•W•福斯特《责任制造结果》,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个意义上说,“事后诸葛亮”也不妨当一当:未卜先知固然妙,事后诸葛也必要!悟出成败关键时,亡羊补牢不算迟!

第二,得意之际,加意反思。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指出,“经常是失败促使人们去反思。而当人们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时,很少坐下来反思。而越是得意的时候,越应该坐下来进行反思。要是总等到犯了重大的错误之后才反思,那往往会流于两种结果:其一,因为你正是灰心丧气的时候,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其二,你容易只见错误,不见成绩”1。完全否定过错、失败之后的反思未必可取,主张得意之时更加注重反思则不无道理。唐人杜荀鹤《泾溪》所谓“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表达的正是此意。小心谨慎,多加防范,过激流、闯险滩也能一路平安;疏忽大意,思想麻痹,在平流无石之地也可能身陷悲剧。这是沉思历史和大自然所得出的真知灼见。这对于一些正处在上升时期的中青年干部尤其具有警醒意味:有些人就是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时候,不注意反思,产生膨胀的心理,似乎荣誉、地位、职称、职务、金钱、美色都该自己得到,似乎全世界都欠自己的,最终把前途断送在自己手上,导致“坦途沉沦”的可悲下场!

第三,由他人毛病反求诸己。如果你与别人相处,觉得别人身上的某些东西让你难以忍受甚至极度愤慨、不安,那么,你“用笔记下别人身上那些使你感到被严重冒犯了的特点,那些你不能容忍的东西,那些你感觉极度愤慨、极度不安的东西。在这些人格特点上多花一些时间,并且诚实地在自己的人格中认真地审视和寻找它们的踪迹。几乎毫无疑问,这些特征往往就深藏在自己身上,藏在你的人格阴影里。如果那些自大的人让你感到非常恼怒的话,就要在自己的人格阴影里好好找一找自大的影子”2。也就是说,如果别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自大,让自己难以忍受甚至非常恼怒的话,就得好好反思,很可能自己也是一个自大的人,甚至正因为自己自大,才会觉得别人自大。由别人的自大,反求诸己,进而发现自己身上潜藏的自大,这对于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是有好处的。

第四,面临非议,先行自反。面对别人的批评、异议,要“回应”而不是“反

1.[美]华伦•本尼斯《怎样成为领导》,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09页。

2.[美]大卫.M.特拉弗斯《领导力的源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应”。反应就是本能的、下意识的反应,就像是一只狗只要听到另外一只狗在叫,它就会叫„„当你被情绪控制时,别人怎么对你,你也怎么对别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你觉得别人冒犯了你,你也会还击对方:别人批评你,你就批评别人,别人讽刺、责骂你,你就讽刺、责骂别人。而回应是指你会后退一步,仔细思量别人言语背后的含义,然后就此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当你感觉受到冒犯时,你可能会问:“我能听出来你情绪不好,你怎么了?”或者,“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能帮你做点儿什么吗?”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对别人的话仅有下意识的反应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通过运用换位思考的技巧对别人的行为做出恰当回应,则能够使矛盾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1,这对于自己的成长、进步和人际关系的协调都是有益处的。

第五,与人相处,不妨示弱。毫无疑问,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有不示弱的一面。不示弱应体现在自身层面上,即强烈的进取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战胜困难的勇气,等等。这种“不示弱”是每个干部都必须有的,面对困难、挫折、阻力,我们甚至要有一种不被一切所压倒的气概,不能轻易地低头、认输、示弱。但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又应有示弱的一面。示弱主要体现在关系层面上,即待人谦逊、低调,听取别人意见,坦承自身不足,为失误道歉、承担责任。要做好这种意义上的示弱,必然需要认真的反思。比如,当我们写年终工作总结的时候,绝对不应当通篇都写自己的优点、成绩与贡献,还应当认真想想工作当中存在的缺陷或薄弱环节,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水平提升的空间。

第六,善用日记为反思助力。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指出:“在日记中记下你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你会发现,在你追寻智慧的探索过程中,这个简单的习惯是无价的”2。彼得•凯斯特鲍姆也说:“看看你是怎么工作的,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把它们写下来。要意识到,书写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思考、内省、探询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做出回应的方法,有着不朽的价值。日记仍是一种最有效的自我解救的途径”3。可见,他们是把日记看得很重的。在时下中国官场,提倡写日记似乎已经成为一 1[美]托马斯•D•兹韦费尔《管理就是沟通》,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页。

2[美]本尼斯《领导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3[美]彼得•凯斯特鲍姆《领导者的内心修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种笑话。广西来宾市烟草局原局长韩峰陷入“日记门”之后,人们往往片面吸取其中教训,对日记不屑一顾、畏而远之。某著名教授在一次讲座中也告诫领导干部们:“你们现在连日记都不能写,你们回去赶紧把日记全部删掉,要写(就)写假的,我告诉你,你一定要听我这句话”。我的主张恰恰相反:领导干部都应该写日记,不要让韩峰把全中国的日记都毁了!广西的韩峰因日记而出丑入狱(根源其实不是日记),全中国的领导干部从此不再写日记,这会对我国领导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在我看来,写日记其实是留些时间“自言自语”,让自己在沉静中沉淀、成长。我们经常抱怨这个时代很浮躁,抱怨现在的人很浮躁,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很少抽出些时间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去思考、总结,而是一直忙忙碌碌、忙个不停。一味忙碌,势必盲目!“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这句话值得领导干部三思。“没有停顿就没有沉思,没有沉思就没有远见,没有远见就没有领导。停顿与沉思是通往更加广阔的眼界与更加高效的领导的必经之路”1。不静下来就无法看得长远、走得久远,而写日记正是让人静下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写日记还是一个梳理心绪、滋养内心的过程,是一个帮助自己清醒头脑、明确走向的过程,这对于自己的成长、发展也是有益的。

作者陶建平,系广西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广西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篇8: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

一、正副职领导的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是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存在的同一与斗争的关系。正副职领导之间的相互关系,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矛盾关系。

一个组织, 它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但并不意味着内部各部门之间、各成员之间具体的目标与利益的一致。美国管理学教授巴达维指出:“倘若双方或多方对某些目标、价值或行为的看法不一致, 相互排斥, 便会产生冲突。”人际冲突在组织中是不会消失的。正、副职领导之间因个人性格、阅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在行使其领导职能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引发矛盾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 全局与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

正职领导负责全面的领导工作, 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 以大局为重。而副职领导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 往往容易从这一局部出发考虑问题, 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处理不好, 容易产生矛盾。

(二) 集体决定与临时处理之间的矛盾。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是我国普遍实行的一种领导制度。当然集体领导中, 正职要总负责。凡属重大问题, 先由领导集体讨论, 再作出决策或决定, 应当共同遵守, 不得违背或随意推翻。但在实践中会碰到很多集体开会讨论时意想不到的新的复杂情况, 这就要求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处理。这种情况下领导层内部往往会出现意见分歧, 根据领导科学中层次领导的理论, 副职在一定范围内应有一定的决策权。这样也容易导致正副职领导之间产生矛盾。

(三) 处理荣誉、功过不当或调解副职间纠纷不公而引起的矛盾。

领导班子间的矛盾往往是权、名、利的冲突, 如果正职揽功诿过, 看重权、名、利, 或者副职见利就沾, 见过就推, 都会引起彼此的不满, 从而产生矛盾。此外, 根据领导机制“二八规律”, 在一般领导机构中, 正职应有两位副职和八位下属。如果对两位或两位以上副职在工作中的矛盾协调不及时、处理不公正, 也会引起副职对正职的不信任和不服从, 甚至产生新的矛盾。

(四) 素质结构差异太大或气质趋同组合、搭配不当, 容易产生矛盾。

正副职领导如果气质截然相反, 或者完全相同, 都容易产生矛盾, 甚至使矛盾公开化、尖锐化。如果正副职领导年龄、知识、经历、气质相似或趋同, 尤其是性格气质是“清一色”,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看, 容易导致“同性”排斥和相互轻视, 产生内耗。

另外, 从体制上看, 副职太多也容易导致正副职之间产生矛盾。因为, 副职太多必然导致正职管理跨度过大, 增加了其协调的难度, 自然容易产生矛盾或激化矛盾。

从领导班子面临的种种矛盾中可见, 正副职领导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矛盾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 既源于制度效用的有限性, 也源于正副职领导自身在德才素质方面的某些欠缺。一个班子能否正常运作, 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 与能否妥善处理这对矛盾密切相关。解决这类矛盾, 需要秘书部门的积极协调。

二、正副职领导矛盾关系的同一性需要秘书协调

矛盾关系有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正副职领导在整体上有相同的目标。因此,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 他们之间会产生一些矛盾, 给工作进度、质量等方面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基于工作的某些冲突却可以帮助人们发现组织中所存在的问题隐患或是解决的途径。积极与消极是可以在人们努力之下进行有条件的转化的。所以, 我们可以看出, 正副职领导之间的矛盾关系一般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是矛盾的同一性。

那么, 这个转化的协调工作就需要秘书来做了。秘书作为调解矛盾的最佳人选的原因有三:

(一) 距离近。

秘书总是活动在领导的身边, 对于领导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秉性有更深刻的了解, 秘书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正副领导之间传递一些有益的信息。当领导之间产生隔阂, 缺乏交流沟通时, 秘书可主动适时地向各位领导提供上级的精神和政策动向, 使大家统一认识, 消除分歧。当领导之间的矛盾深化为对立情绪时, 秘书可以适时地“吃掉”某些不利于化解矛盾的信息, 以避免矛盾尖锐化。

(二) 素质高。

协调是秘书必须具备的素质。写好材料是一种能力, 搞好协调同样是一种能力。秘书接到一份重要文件要及时传达到位, 对上下左右的关系要理顺畅, 等等。办好这些事情, 都需要有宏观把握的能力, 有同各种人打交道的能力。这些素质能力, 在有些业务部门是学不到的, 同时又是领导和机关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各级领导, 不少人都曾任过秘书。秘书协调工作的实践, 造就了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 为他们的成长插上了不可缺少的“翅膀”。

(三) 能力强。

秘书应具有包括文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社科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是秘书承担管理工作的基础, 也是日后发展的条件。

三、秘书协调正副职领导之间关系的方法

秘书协调好正副职领导之间的关系, 必须多管齐下。

(一) 软化矛盾, 积极协调解决。

由于工作的需要, 秘书经常会在正副职领导之间起到交换意见、沟通情况的作用。当正副职领导之间产生矛盾时, 秘书必须主动发挥桥梁作用, 积极地沟通和协调。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并把握好“度”, 防止把事情办砸。沟通中该传的要“传”, 不该传的要“瞒”。秘书在沟通、调和的过程中, 只要动机公正就不妨说几句“善意的谎言”。对某些分歧点应充当“糊涂人”, 特别是对有关矛盾一方个人品质的言谈要有进无出, 不利缓和矛盾的话要“两边瞒”, 好事好话要“两头传”, 起到暗中“筑路”“架桥”的作用;如果领导之间矛盾冲突已经发生, 或处于激化状态, 秘书应采取转移目标、以盾制锐的方法, 努力引导正副职领导双方将注意力向都能接受的目标转移, 这样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遏制对立情绪, 使领导双方把矛盾的焦点从敏感的问题上避开, 达到“熄火”的目的;如果正副职领导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明显的是与非, 主要原因是领导的面子下不来台, 秘书应见机行事地为他们打圆场, 巧妙地帮助他们搭台阶, 有时还要主动为矛盾一方承担一些过错, 以维护领导的威信, 保持领导者的形象;如果领导之间的矛盾仅仅缘于工作上的意见不一致, 没有其他什么“瓜葛”或“纠纷”, 秘书可以查出一种意见的文件根据或事实根据, 向其他领导说明情况, 主动承担工作不细造成的失误, 领导知道其中一种意见是有文件根据或事实根据, 就会主动放弃自己因情况不明而作出的不恰当决定或意见。

大多数情况下, 领导之间产生矛盾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明显的原则性问题, 主要是因为不同的领导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或一时的意气之争。在双方冲突已经产生、矛盾已经激化的情况下, 企图解开疙瘩是很困难的。此时, 秘书要想协调领导之间的矛盾, 应当采取转移目标的方法, 尽可能找到双方共同的东西, 把各自的心思从矛盾的焦点上移开, 达到熄火的目的。

(二) 适当拖延, 学会“难得糊涂”。

工作上的拖延是失职, 但在处理正副职领导之间的矛盾时, 秘书必要的拖延则是一种处事艺术。当领导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 几个领导对某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思路、看法以及重大分歧, 秘书往往非常为难, 不能说“是”, 也不能说“不”。双方头脑都处在发热状态下, 听不进劝解, 看不惯部属, 而且在要求下级办的事情上坚持自己的意见, 要与对方“一决雌雄”, 看谁的“威力”更大。对此, 秘书如果急于出面协调矛盾、急于开展工作, 很多时候都会碰一鼻子灰, 自讨没趣。如果有较充足的时间, 在拖一拖并不误事的情况下, 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难得糊涂”, 用一下“缓兵之计”, 可以有意拖延。争取时间继续主动地当好穿针引线的人物, 做促成领导意见一致的工作。

(三) 正视矛盾, 坚持按组织原则办事。

篇9: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民意

回顾2008年,一些群体性事件特别令人瞩目。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引起了重大社会不安定;重庆等从大城市到小地方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也让和谐社会建设出现了不协和的音符。虽然,这些群体性事件尚未引发更大的矛盾,但事件的发生仍然让人心悸,让我们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忧虑。

仔细审视那些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不注意了解民意,不注重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是这些事件演变的重要原因。正如网友评论出租车罢运事件所言:几起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凸显的哥维权的窘境,显然,这与沟通、投诉渠道不畅有关。如果有关部门能把出租车运行状况面临的困难想在前面,及时作一下调查调整,多一些沟通,倾听一下民意,那么罢运事件本来可以避免。

不注意与群众沟通的原因很多,或者不了解群众的想法,或者没有面对群众的勇气,或者没有与群众对话的能力,这主要还与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与执政能力有关系。2008年6月,贵州瓮安事件发生后数小时内,瓮安县主要负责人均未到现场和群众对话,这成为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重要原因,而当政府大楼被点燃后,相关领导仍没采取果断措施,而是在办公室里开会研究,直接造成了事件的恶化。此外,还有7月的云南孟连事件、10月的四川广元柑橘事件等,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不知道怎么与群众沟通,不知道怎么处理舆情压力,成为事件演变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社会多元化和多种矛盾高发期,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能够直接与群众沟通的能力与素质,能否运用智慧有效处理各种矛盾,已成为工作成败的关键。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关心困难群众,越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2008年底,温家宝在重庆市考察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站并看望群众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因此,在目前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听民声、知民情、解民意,更是领导者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重视了解民意,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畅通民意通道。关注民生,首先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要开辟更多与群众对话的渠道,拓宽联系群众的路径,丰富联系群众的手段,更加注重发挥“社情民意通道”的重要作用,及时准确地掌握最真、最实、最新的民情,从群众的呼声、意愿、要求中明确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有效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成果。目前,各地都创造出了很好的联系群众的方法,如网络征求民意,向社会公开领导干部的电子邮箱,让不知道往哪里说事儿的群众找到了一个好的诉求方式;如公开领导手机电话号码等,方便了人民群众及时联系;如大接访活动在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搭建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沟通平台。这些及时的民意沟通都在第一时间化解了各种矛盾,稳定社会环境。

重视了解民意,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了解民意、顺应民意、实现民意上多下工夫,把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作为一种习惯,努力做到经常化,正规化。领导干部要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上尊重群众,真正把他们当主人、当亲人,注意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实践证明,百姓和政府交流、沟通的渠道不畅通,政府不问百姓事,将百姓置于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诉、合理诉求无人满足的尴尬境地,就有可能引发出波及面较广的集体无理性发泄。因此,只有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才能防止群体性事件“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重视了解民意,领导干部还要处理好危机事件中的民意沟通。在各种危机事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领导干部要善于驾驭全局工作,学会处理各种危机。面对各种突发事件,要真诚面对群众,真心感动群众。领导者要第一时间了解参与者所思所想,展开疏导、劝解、解释工作,使事态得到有效控制。面对突发事件,更要重视畅通密切干群关系的“民意渠”,让不知道往哪儿说事儿,不敢站出来说事儿,不能直接说事儿的老百姓,有倾诉衷肠的好地方、好方式。

上一篇:我课余的画画生活作文下一篇:解比例教案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