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论文

2024-05-15

金融抑制论文(共9篇)

篇1:金融抑制论文

汇付天下周晔:互联网金融缘于金融抑制

近日,汇付天下总裁周晔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端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的所有新兴业态几乎都有一个“美国爸爸”,但互联网金融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而且发展火爆。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周晔认为,“支付宝财付通等传统C客户型支付企业对于账户的突破,汇付天下等金融支付企业对于航空客票、保理、网上基金等垂直型行业应用的突破,监管部门对于牌照管理的突破,都是互联网金融孕育过程中的重要奠基石。”

周晔还指出,互联网有着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天然优势。“理财、信贷标准的产品已经顺利和互联网对接了,我们也看到最近有很多尝试,把非标的金融产品放到互联网上进行销售,提供服务。”这也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至于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会是在中国产生和火爆发展?周晔认为,金融抑制是根本原因。

“中国现实的金融环境下,在大部分行业,客户获得资金的成本和资金收益之间存在较大利差,确实存在着资金和收益都不是双轨制、三轨制,这样的金融是得到了比较大的压抑。”虽然政府一直在鼓励发展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但周晔认为收效甚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小微企业资金可得性比例大概是26.7%,这意味着有四分之三的希望获得融资的家庭在正常情况下拿不到资金。”

另外,谈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未来,周晔认为核心仍然是支付。“因为支付在过去十年中产生了一个完全在金融或者银行体系之外的客户群。并且这个庞大的账户群是拥有资金的。”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也受到来自监管层的考验,在周晔看来,互联网出身的企业对金融的理解和经验不足,可能很多信用的模型包括风控的模型还有待于检验,另外身份的识别尚未有法律规范,互联网和传统的征信系统之间并没有对接,还有很多偶发性的风险都会导致流动性等风险的出现。

篇2:金融抑制论文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辛柳(东北财经大学投资与工程管理系,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这就迫切要求我国金融体制走出传统的政府干预行为,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业的效率。本文从金融抑制的危害、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危害出发,论述我国现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渐进的自由化过程。

关键词: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

收稿日期: 06 11  作者简介:辛柳(1963-),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讲师。

中图分类号:F830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176X(2000)03 0053 03

一、金融抑制及其危害

1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对立面,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2 金融抑制对我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如果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人为干预,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企业无法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其资本结构达到最佳状态。企业融资能力受到损害,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金融抑制是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等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

首先,政府对利率的管制未影响居民储蓄,是以抑制资本市场为代价的。如果高通货膨胀导致了负利率,就会迫使居民在负利率下增加储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储蓄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存款利率水平有8年为负值,实际贷款水平也

[1] [2] [3] [4]

篇3: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探究

一、金融抑制原因及其后果分析

(一) 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

所谓“金融抑制”是麦金农与肖针对发展国家的经济问题提出的, 它是指金融措施使用不当给经济发展带来伤害的情况, 其主要危害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制约了资本的发展;第二、减弱了资金的利用效率。我国金融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 使资源配置的有效率较低。

第二、政府干涉影响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干涉受到人为意识的影响, 往往会降低贷款的使用效率, 发挥不了资本的作用。

第三、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现象比较突出。通货膨胀往往造成真实利率为负的问题, 其影响了真实利率的大小, 就会遏制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

第四、资金流动方向失衡。我国拥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 但是大本分的资金却控制在少部分人的手中, 他们决定资金的流动方向。一般情况, 为了得到更大、更快的回报, 他们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建造密集型企业, 造成资金流动方向的失衡。

(二) 金融抑制造成的后果

金融抑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它的影响涉及极广、危害众多, 无论是对国家财政、对银行、对企业还是对人民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其表现如下:

第一、对国家财政。银行降低投资利率使申请信贷者增多, 表现出来的市场表象就是资金流动不足, 为了调节政府部门会增发货币发放, 这就造成了通货膨胀。除此之外, 国民购买本国金融资产, 带动对国外金融资产的购买, 导致资金外流, 引发经济体制的不稳定。

第二、对银行。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 银行的实际利率为负, 使信贷资金供求双方严重的不平衡, 带来经济的波动。

第三、对企业。由于实际利率为负, 银行为了保证自己的资金回流, 在信贷借出时, 会要求企业支付补偿余额, 信贷配给与低利率所带来的优惠有所打折。另外, 一部分企业因为得不到银行的低利率信贷, 为了保证自身生存会选择利率较高的场外金融, 成为次贷, 存在严重的威胁。

第四、严重的通货膨胀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使生活成本不断增加, 就业率不断降低, 威胁人民正常的生活。

二、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早期, 金融措施有利的促进了其快速增长。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内, 较高的实际利率极大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保证了农村经济的稳定。但是从九十年代初期, 由于通货膨胀等诸多原因的影响, 农村经济逐渐出现了金融抑制的现象, 这时金融深化研究、适度控制利率、控制通货膨胀等可以适用于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对早期金融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而后期出现金融抑制的原因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传统的金融理论过于注重“量”的投入而忽略了“质”的控制, “量”的投入可以在短时内造成经济增长的表象, 但是“质”的忽略却造成众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金融深化理论中, 质量的控制、运作效率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都是研究的重点。在农村经济实践的过程中, 合理、有效、正确的利用金融深化理论, 才能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农村金融组织,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途径, 资金配置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是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 除了保证现在农村合作信用社主导的有利金融市场外, 还要想办法开拓资金来源, 开发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 以缓解农村资金供给紧缺的问题。

(二) 优化农村金融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合理的金融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其可以有效的提高资金利用率, 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在我国农村金融机制不健全、金融结构不合理, 反映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所以在调整金融结构、改善金融缺陷、使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是改善我国金融抑制现状的有效途径。

(三) 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保证农村经济稳定

我国农村经济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 这种现象掩盖了农村金融中的缺陷, 其实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远远不足。也就是说我国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并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 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效率较低。所以增强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 是保证农村经济稳定的基础。

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很多问题, 只有建立农村金融组织,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才能保证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其次对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进而探讨了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建立农村金融组织,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保证农村经济稳定。

关键词:农村金融,抑制,深化

参考文献

[1]马晓河, 蓝海涛.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2003 (11)

[2]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2 (12)

[3]郭卫.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 (11)

[4]应宪, 刘文军.WTO、金融深化与民营资本成长[J].理论观察.2002 (03)

篇4:中国式金融抑制

然而吊诡的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却因为得不到资本的输血而频现危机。得益于整体经济总量的攀升,中国的银行体系日益庞大,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也连年占据全球银行排名前列。让人费解的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中小企业却因为融资难继续深陷困境。吴英案、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跑路潮”、高利贷频现等一系列民间借贷事件,叩问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

中国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的银行储蓄世界第一,但中国的企业却缺钱。从资金的供给者到资金的需求者之间,似乎有一道鸿沟将其隔断。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巨量的资金都去了哪里?到底什么是扣在资本头上的紧箍咒?中国的金融抑制背后真正的根源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急切,而且牵扯到当下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

金融掣肘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透露,中国银行业新资本监管标准已正式发布,而与之配套的新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也将择期出台。

据悉,有关各方已初步达成共识,即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中可能会取消75%贷存比这一硬性规定,但是贷存比监管仍将作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日常考核的一项内容。

一时间,关于是否取消贷存比这一高悬在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市场也有颇多争论,而由此引发的中国金融抑制问题则更值得关注。

众所周知,资本具有逐利性。资金流不到能够创造利润的地方,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必是有一些栅栏将其钳制。在万博兄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眼中,这些钳制性的掣肘,实际上就是当下不科学的信贷监管指标,其中就包括贷存比指标,以及高达近20%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额度管理窗口指导。

“中国的企业缺钱,从资金供给到需求者之间有一道鸿沟把两者割裂了,上述三个指标便是扣在资本头上的紧箍咒。金融抑制导致真正的金融资源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解除金融抑制非常必要。”滕泰对《英才》记者说。

事实上,这些金融抑制对当下的宏观调控也造成了干扰。由于贷存比必须维持在75%的红线内,银行贷款就必须以高额的存款为基础。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英才》记者,这段时间以来,银行的存款压力比较大。由于贷存比的限制,意味着贷款的增长就比较慢,即便是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息,但资金数量有限。银行存款拉进来的价格很高,使贷款的成本必然就高,即便下调贷款利率,银行也没有意愿以很低的利率贷出去。这使货币政策在扩张的时候形成了掣肘。这客观上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形成了干扰,使政策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此表示赞同。他对《英才》记者表示:“贷存比制约了银行信贷的供给,并且不符合逆周期的调控意图,深层次造成了整个金融系统运行的扭曲。由于很多监管是以季报和半年报为参考标准,这导致银行季末猛抓存款以维持贷存比处于达标状态。但这最终会损害银行以及储户的利益。”

除贷存比外,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央行信贷窗口指导,也对资金的流动产生了抑制效应。

滕泰表示,存款准备金率正常的范围应该是8%—10%,而中国去年最高居然达到了21.5%,这意味着银行每100块钱的存款金里,就必须把21.5元存在央行。即使现在降到了20%,还是全世界最高的,这造成了巨大的储蓄资本的闲置。

“我认为这是结构扭曲的现象。”曾刚坦言,“但从存款准备金率来讲,确实是高的。去年整个市场缺资金,高利贷盛行。银行系统有10几万亿的存款浪费在央行的账户上,而另一方面企业却因借不到钱饿死。”

为了对银行体系进行信贷指导,央行在金融危机后重新抓紧了窗口信贷指导这一指标。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英才》记者指出,央行的窗口指导,就是信贷的直接调控。2009—2010年,央行进行了强化,当时经济形势严峻,宏观调控需要政府介入。到2011年甚至加强到分季度、分月份进行监管,以实现额度控制的要求。

“从趋势上看,这种额度的管控是比较落后的手段,我认为这是特殊环境下向以前制度的回归,其目的就是渡过当前经济困境,但不应该长期存在。随着内外部不确定性的消除、贷款压力的减小,经济困难过去后,这理应放弃。”这位银行业人士表示。

误导资金价格

资金的钳制,也对中国资金的定价产生了误导,高利贷频现。《英才》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即便央行大力推行利率市场化,试图实现差异化的定价机制,然而资金数量上的管控导致价格层面的改革大打折扣。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数量上的行政放松更加重要。

鲁政委认为,利率市场化最现实的制约就是贷存比。“贷存比制约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比如说这次的存款利率空间上浮,本来是希望各家银行根据自身业务优势选择不同存款利率的定价,结果几乎所有的银行都上浮到顶,因为银行要吸纳存款,才可以放贷款。如果继续维持,还会导致银行对存款利率非理性一浮到顶、高息揽存行为的普遍出现,这将给利率市场化后的银行带来额外风险。”

从获取资金价格方面讲,这些金融抑制导致了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过高。

“一方面中国是储蓄资本最富裕的国家,而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又最缺钱。这些资本抑制导致流动性供应严重不足,民营企业资金获取的利率都到了两位数。”滕泰说。

而相比资金价格的非市场性,数量管控导致资金价格的误导更加值得深思。曾刚向《英才》记者分析指出:“利率市场化虽然是对金融扭曲的改善,但最重要的是数量上的管控。利率市场化本质是价格由供求决定,谁出价高资金就给谁,价格引导着数量的变化。但如果直接把数量管死,那价格还有意义吗?”

“原本希望价格越高,吸引的存款数量就更多,这是利率市场化的应有之义。但是去年决策层把贷款额度直接掐住了,出再低的利率也贷不出去,那利率市场化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不把行政管控打碎,价格的放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会出现误导,这就会导致大量民间高利贷的产生。”曾刚说,“因此,相比价格的放松,更重要的是放开金融管控。数量上的扭曲不打开,数量捏死,价格就没有任何意义。消除金融管控、行政管控,数量上的管控一定要放松,银行准入限制的放松,这是最基础的手段。”

滕泰也对此表示认可。“中国真正的金融抑制在于数量和额度的控制,并非价格的控制。当前中国居民储蓄手段非常单一,只能存在商业银行,虽然有一些理财产品、基金,但还是不够。那么在强迫储蓄的情况下,央行又管控存款准备金,再加上贷存比和窗口额度指导,在数量上使很大一部分储蓄资源不能转化为信贷。这些额度管控,使商业银行受理信贷资源不能发挥作用,所以首先要将这些数量释放出来,其次才有价格的放开。”

放松管控势在必行

从贷存比的历史使命以及科学性上分析,其所起的作用正在消散。上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对当地银行造成巨大干扰,央行为了破除地方政府的倒逼放贷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通货膨胀,国家将75%的贷存比写进了《商业银行法》。

“那个时候设定贷存比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可以看出,存贷比起初并非作为一个流动性管理指标,而是信贷管理指标。央行试图给商业银行一定自主权,同时摆脱过分的信贷投放压力。但时至今日,没有必要再借助贷存比来监管流动性。”鲁政委认为,贷存比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取消是大势所趋。

滕泰则表示,中国的监管层对于金融体系过于谨慎。他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国银行业面临巨大的不良资产风险,中央政府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注资、补充资本金、支持几大银行上市四个办法帮助银行渡过难关。之后在将近15年的时间内,保持存贷款的利率管制,其结果是让银行赚起了高额垄断的利润。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监管机构采取了过度谨慎的原则。一方面拼命地满足国际准则——《巴塞尔协议》,同时又给自己的银行加了好多紧箍咒,贷存比就是其中之一。

“从趋势上看确实是有破除它的必要,因为当初制定的时候未必科学。”曾刚对《英才》记者说道,“银行现在的负债和流出都是非常多元化的,存款和贷款只是其中一部分。有些国家的银行存款占比非常少,因此用这个指标兼顾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匹配的状况肯定会出现偏差,因为存款只占其资产负债的一部分。有可能这块指标是达标,但整体流动性可能不达标,有可能这块不达标,而整体却是达标的。因此用贷存比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监测并不科学。”

资料显示,全球除中国外基本上没有国家利用贷存比进行银行流动性监管。最新制定的《巴塞尔协议Ⅲ》,也完善了流动性的监管内容,其中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据业内人士分析,相比贷存比,这两项指标更加科学合理。

“我国在1995年前后推出的贷存比指标,那时金融市场几乎不存在,在那时似乎是合理的,但如今已显得过于简单。本次危机之后,巴塞尔委员会也开始对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予以高度重视,并引入了两个全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其基本上是以全球最复杂的美国金融系统为蓝本。在范围上,应该可以涵盖目前复杂程度尚不及美国的中国金融市场。既然中国明年就要实行新的《巴塞尔协议》了,那么,贷存比已经没有必要存在。”鲁政委说道,“从另一个层面讲,如果不把它作为流动性指标而把它作为信贷控制的指标,而央行已经有自己的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那么,贷存比到底是隶属于货币政策还是监管政策?显然从监管层面讲,贷存比已经完全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取消贷存比是当下最为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篇5:金融抑制论文

近义词

抑止、控制、克制、抑遏、压迫、压制、压抑、逼迫、欺压、强迫、禁止、箝制、胁制、制止、遏抑、贬抑、抑低、按捺、抵制

反义词

兴奋、放纵、放肆

英文翻译

1.(控制) restrain; control; check; hold-up; curb; stop; repress; bridle; choke; prehension; suppression; anticatalysis

2.{生理} depressing; {生物} inhibition

3.{自} restraint

详细解释

(1).约束;压制。《汉书・霍光传》:“ 霍氏 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宋 叶适 《祭陈同甫文》:“气足盖物,力足首事;天所畀也,孰可抑制?” 巴金 《家》三五:“ 觉民 看见这个情形,抑制不住感情的爆发,他要向祖父的身上扑过去。”

(2).生理学名词。大脑皮层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过程之一。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产生的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睡眠就是大脑皮层全部处于抑制的现象。

用抑制造句

感染抑制骨髓的再生能力。

她直想哭,觉得难于抑制。

抗菌素对免疫有抑制作用。

他几乎不能抑制他的愤怒。

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黑尔抑制住内心的愤怒。

酒精能削弱人的抑制力。

她尽可能地抑制着她的感情。

受抑制使他表现得更糟。

她很容易受别人的抑制。

寒冷抑制了分子的运动。

这种机制就叫作累加反馈抑制。

幼嫩的分蘖受到抑制。

她终于抑制全部欲望。

她抑制了自己的愠怒。

抑制剂和促进剂能影响氧化速率。

它们不过是抑制情欲的一种考验。

这促使露丝抑制住了最后的摊牌。

她总算抑制住了自己的愤怒情绪。

此行动的目的在于抑制通货膨胀。

他身上自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活力。

她费了很大的力,才抑制住悲痛。

他抑制住他的愤怒。

血球凝集抑制实验可能是实用的。

适当的抗菌素可能抑制最初的细菌。

迷走神经对心房起搏点有抑制作用。

腐殖化过程与分解过程均受到抑制。

高的关税抑制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

能量短缺可能使瘦肉的生长受到抑制。

孩子可能受到抑制,可行为却决不会。

他得抑制住自己,不咯咯地笑出声来。

他抑制了自己。

有人发现,钙能抑制黄瓜胚轴的伸长。

花的孕育通常与抑制枝梢的生长有关。

使用蜡来抑制臭氧劣化可追溯到1881年。

温热处理可以抑制抗营养的因素出现。

激动素原来被表明抑制胚状体的形成。

这类农药抑制胆碱酯酶而影响神经系统。

例如芳基二硫化物可抑制聚烯烃的氧化。

罗克珊抑制满腔的怒火,胸膛一起一伏。

篇6:诗歌无法抑制的难过

在看到那些伤感的文字的时候。

我是那样无法抑制的难过了。

不想讲话。只是一遍一遍的听。

一遍一遍的看。

就让自己一点一点的消融在。

我没有力气。

去挣扎。

就把它转载了这里。

篇7:抑制的同义词

用控制造句

1、人在睡眠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2、多抑制感情,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能减少疲劳。

3、回首往事,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

4、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奥古斯丁

5、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我要我就能。

6、人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7、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8、为人设想多,为己设想少,抑制私欲,实施慈爱之念,即构成人性之完美。人生最甘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

9、和气的人也会有脾气,所不同的是人具有控制脾气,抑制怒火的能力。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丢掉了愉悦的心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扰乱了自己生活的步调,更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损害了健康。

10、艺术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琴时万万不能再紧张过度。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你原是感情冲动的人,更要抑制一些。傅雷

11、合理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可以抑制衰老过程的进展。而合理生活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工作。整个机体的一切功能都必须工作。

12、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13、最难抑制的感情是骄傲,尽管你设法掩饰,竭力与之斗争,它仍然存在。即使你敢相信已奖它完全克服,你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谦逊而感到骄傲。

14、最难抑制的情感是骄傲,尽管你设法掩饰,竭力与之斗争,它仍然存在。即使我敢相信已将它完全克服,我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谦逊而感到骄傲。

15、青年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有时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愿望和爱好,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也许有着特殊兴趣和才能的领域,而去屈从父母或保护人的愿望。这种痛苦的选择往往足以压抑他们的热情和对人生的乐趣。这对社会来说是在已经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个消极因素,而不是增加一份生气勃勃的力量。

16、在亲人面前,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

17、美丽的人生中,当然会有种种诱惑,致命的诱惑。我们应抑制自己的好奇,永远比要去碰它们,才会健康成长。

18、听说哥哥考上了名牌大学,一家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19、用存仓的粮食来平抑猛涨的米价,只不过是扬汤止沸,我以为抑制通货膨胀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20、人其实都要到相对真理中去寻找真理,适当用自我安慰的方法去获得幸福。谁如果追求绝对的幸福,谁如果不会抑制自己的贪欲,谁就真正跌进了痛苦的`深渊。

21、如果我们以为只有野心和爱情这类强烈的激情才能抑制其他情感,那就错了。懒惰尽管柔弱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它渗透进生活中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激情和美德。

22、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象自然那样无边无际,象风,象天空,象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

23、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24、坏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

25、人若想要提升心智,重要的是要抑制自己的邪恶之心。

26、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康德

27、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

28、是文学唤醒我们注意人类生活的准则,平息大火,抑制邪恶。

29、英语测验得了100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小鸟一样飞进了家门。

30、自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31、当豪情只是劝我们去做可以缓行的事的时分,该当抑制本人不要立即作出任何判别,用另一些思惟使本人定必然神,直到工夫和歇息使血液中的心情完全安宁上去。

32、今天,我的英语单词测验得了100分。我真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蹦蹦跳跳地进了家门。

33、她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

34、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象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35、当一个人遇到一个在诺言、信念、勇敢、忠诚等方面都是始终不渝的朋友时,内心会充溢着欢欣鼓舞的喜悦,多么难以言喻的由衷感激和多么难以抑制的汹涌澎湃的力量啊!你在世界上已经不是孤独的,在你身旁还有一个人的心在跳动!

36、热爱工作,投身事业,在这一过程中,抑制私心,陶冶人格,同时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周围人们的信任和尊敬。稻盛和夫

37、当这个山沟里的孩子获知能进入高等学府读书时,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篇8:浅谈中国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金融抑制, 即政府对金融市场采取过多的干预行为。短期上表现为政府出于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目的, 对金融资本进行配置;政府的金融的过多干预实际上是一种短期行为, 虽然可以借强行配置金融资源以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实施, 从长期来看, 政府采取过多的干预将导致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被压制在市场均衡以下并长期偏离市场均衡, 市场的真实资本需求得不到体现, 金融市场参与者获取市场信息出现较大偏差, 并不利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金融深化, 即政府减少对本国金融市场的干预行为, 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对金融资本进行配置, 使利率等金融价格回归市场均衡水平, 真正反映金融市场对资金的需求状况与供求关系;在金融深化实现的条件下, 政策性贷款发放量减少,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信用管理体系和风险经营体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将贷款自由发放, 使得金融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到效率高、效益好的部门, 实现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中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 但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融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改革、调节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进一步推进经济市场化等都有重大影响。受政府主导的影响, 我国金融抑制的程度较深, 但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金融抑制的现状将逐步得到改善, 金融深化将不断推进, 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金融抑制在中国的表现

(一) 我国名义利率受到中央银行严格管制

我国利率政策的调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市场调节。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是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 商业银行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灵活定价,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需要统一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 且存款利率不能上下浮动。而利率政策对利率的制定主要是依据物价总水平、通货膨胀预期大小、预期投资规模等变量因素, 进行模型化的公式分析, 进而以此为标准约束资本市场运转。

(二) 受政策的影响金融市场的资本倾向于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

我国商业银行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发放贷款额的比重远大于对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额所占比重。除了中小民营企业信息收集难度大、成本高, 借贷风险大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原因外, 优先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政府指导理念也是造成不同企业贷款歧视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国家信用的支撑下, 商业银行通常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三) 民间非正规借贷机构活跃金融市场秩序混乱

贷款供给来源受限, 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刺激了民间非正规借贷资本的产生和发展。在无正规监管机构的制约下, 民间非正规借贷机构通过向中小民营企业收取高利息获取高收益。在这种情况下, 中小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由民间自发金融行为形成的金融市场面临的潜在风险极大, 缺乏监管而导致秩序混乱。

(四) 产业的金融资本配置出现二元化差异

长期以来, 为实现国家宏观的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 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优先发展第二产业, 但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 为加快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第二产业的发展, 国家通过政策性文件调动金融资本向第二产业集中, 通过金融抑制把大量借贷资金配置到第二产业, 造成了第一、第二产业的金融歧视现象, 形成了产业的二元化差异。

(五) 银行业准入制度管制严格

民营银行不能自由进入金融市场。在金融抑制的情况下, 长期以来, 我国严格限制民营资本及外资进入银行业, 政府对银行业准入进行严格监管。直至2014年12月13日, 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才获批开业。

三、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是中国金融抑制形成的原因

(一) 建国以来政府对重工业的重点扶持是中国金融抑制形成的历史原因

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基础薄弱, 重工业的生产缺乏效率, 资金投入的产出并不明显。若按照市场自由配置的方式, 金融机构根据“成本—收益分析”并不会使金融资本过多流向重工业。政府通过金融抑制的方式, 依靠制定基准利息率等手段, 以极低的利息向社会收集存款, 同时以低利息向重工业发放贷款, 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成本。在促进重工业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金融抑制形成。

(二) 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诸如就业、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制度仍不成熟, 为维护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稳定, 政府只能通过金融抑制, 对金融资本的配置进行干预, 使资金流入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行业领域, 促进该行业领域的发展以保证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变。例如, 如果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利率立即脱离政府管制而完全实行市场化, 由于监管体系的缺失极易引发金融危机而造成社会财富更大的损失;再例如, 国家为减少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失业人口, 必然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吸收劳动人口而造成国有企业人员冗杂, 生产经营成本加高。为维护劳动人员在岗就业, 降低大中型国有企业负担, 政府只能通过金融抑制, 以低息贷款降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本。

四、中国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从一定程度上看金融抑制曾对促进我国重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上文提到, 虽然承担着较大的金融成本, 国家通过金融抑制将金融资本大量配置于重工业, 对我国重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而我国重工业的发展也曾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二) 金融抑制使得名义利率长期低于市场利率

不利于贷款来源—储蓄的吸收, 同时无法正确反映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信息。政府以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的发展。

(三) 但从长期来看金融抑制是政府的短期行为

长期的金融抑制导致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 金融价格扭曲, 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金融抑制承担的金融成本过高在长期的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名义利率无法真实反映资本价格造成企业投资缺乏效率。在基准利率的限制下, 名义利率长期低于市场均衡时的利率, 导致可接受低利率贷款的企业生产成本降低, 由此导致企业对提高企业生产投资效率的激励较小, 造成金融资本集中在低效率、低回报的生产中。在金融抑制情况下, 我国银行业准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 现有银行缺乏金融自主权。在缺乏民营银行等非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条件下, 我国银行业容易形成垄断, 造成金融资本配置的低效率, 降低了社会总福利。另一方面, 现有银行贷款受政策性影响过大, 进一步造成了金融资本配置的低效率。

(四) 贷款来源受限

民营中小型企业生产资金来源面狭窄, 承担的金融成本过大。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偏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借贷无法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得以实现, 因此只能从其他非正规渠道融资, 如民间借贷, 但这部分借贷由于利息过高, 企业承担的金融成本过大, 利润空间被压缩, 加之监管缺失, 这类融资方式并不受国家保护, 因此容易引发高风险。

(五) 在非正常低利息率情况下产生居民补贴企业的畸形现象

在金融抑制情况下, 存款者实际获得的收益与市场决定利率条件下获得的收益相差较大;相对企业而言, 资本价格较低可以看作是居民收益差值被国家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以及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

五、金融深化的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一) 国家逐步放宽对利率与汇率管制

渐进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增加其他市场因素对利率影响比重, 减小基准利率对名义利率的影响。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持有状况以及资金市场供给需求状况调节利率水平。

(二) 取消政府对金融资本的配给行为消除由政府引起的企业金融歧视

政府逐步放宽政策性因素对资本配置的影响, 减少对各行业、产业的金融干预, 金融资本根据市场需求自由流动, 使各类企业具有相同的金融获得权与市场参与权。

(三)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银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功能

我国金融市场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证券市场和银行业等金融监管体系并不完善, 监管行为也未落到实处, 易引发资本的投机行为。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确立, 使金融行业规范发展。

(四) 成立专门进行金融信息收集管理机构

加强金融市场参与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将金融危机产生的概率降至最低。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较难获取的问题, 可以由市场引导, 成立专门进行金融信息收集、管理的机构,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及风险评估体系, 减少资金流向到信息不确定的企业,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效率达到最大。

六、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加深, 金融抑制现象已经开始改善, 国家逐步放宽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形成以市场为主导, 金融资源自发配置的机制。我国逐步形成以经济发展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以金融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金融深化的改革中, 为避免金融泡沫的产生、引发金融危机, 在国家尚未完全具备金融深化条件时, 政府应在逐步放宽对金融市场的干预的同时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 金融改革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不应一蹴而就地进行金融自由化, 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承担更高社会成本。

参考文献

[1]仇娟东.融抑制、金融约束、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的互动关系探讨[J].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1 (6) .

篇9:财政压力与金融抑制

摘要:当前,中国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基本的出发点是解决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运用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从财政压力的角度实证分析财政分权体制下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成因,结果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地区所面临的财政压力越大,其金融抑制程度则越高,证实了受制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确有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因此,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协调,进一步理顺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程度。

关键词:财政压力;金融抑制;财政分权;金融改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区金融;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1-0086-04

十八大以来,中国把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速,如先后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推行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民营银行试点等多项改革措施。可以说,当前的金融改革为中国未来经济更加侧重效率驱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金融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与之相关的问题是中国金融改革有没有优先序?金融改革是否必须与财政改革相协调才能使金融改革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利于理论界深化对金融改革的认识,更是在实践上对中国金融深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当前大力推进的金融改革,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解决中国各地区都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这就意味着,要判断金融改革是否必须有财政改革与之相配套,则必须分析出金融抑制背后是否有财政成因。

当前,关于金融抑制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政府收益假说”“国有企业补贴假说”和“发展战略假说”,本文则从财政压力的角度来探讨中国金融抑制背后的产生原因。反映在政策实践上,则意味着在当前中国的金融改革进程中,必须对金融部门之外的“财政改革”给予充分重视,加强金融改革与财政改革之间的协调。

一、理论分析

大量研究显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往往处于“被抑制”状态。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经济仍然呈现出强烈的“金融抑制”形态。金融抑制不仅直接阻碍了中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周业安,1999;刘瑞明,2011),而且还导致了投资和对外经济结构的扭曲以及使收入不平等现象趋于恶化(黄桂田和何石军,2011;陈斌开和林毅夫,2012)。

既然金融抑制具有诸多弊端,那政府为什么还会实施金融抑制政策呢?目前,学术界关于金融抑制的成因主要有三种解释:“政府收益假说”“国有企业补贴假说”和“发展战略假说”。“政府收益假说”认为,金融抑制能使政府获得大量的隐性收益。李广众(2001)的研究指出,金融抑制使中国政府获得的隐性收益大约为GDP的0.71%以及各项税收收入总和的6%。“国有企业补贴假说”认为:之所以实施金融抑制政策,主要缘由在于中国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国有企业的支持不再像过去一样给予直接补贴,而是改为依靠银行信贷(刘瑞明,2011)。通过政府的金融干预,国有企业能相较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而言,更易于获得银行信贷。考虑到官方利率和市场均衡利率的巨大差别,金融抑制实际使国有企业获得大量的变相补贴。而“发展战略假说”则认为:金融抑制的历史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陈斌开和林毅夫,2012)。通过金融抑制政策,能有效地压低资金成本,从而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提供支持。

笔者认为,三种假说都对金融抑制的成因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都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抑制,无不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金融干预行为有关。那么,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什么会干预金融?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财政分权制改革,为地方政府注入了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但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一个重要方面是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巴曙松等,2005)。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承担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重新分配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等功能的重大责任。在既有财力无法支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时,地方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找财政收入的替代品,而对金融资源进行干预则是其重要选择。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对商业银行体制进行改革,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分行的信贷审批权,地方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干预大为下降。但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基本面没有改观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进行干预的行为不会消失。如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实际上沦为了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实际上意味着地方政府面临着持续的财政压力。因此,上文的分析也反映出分权改革后,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金融干预行为紧密相关,财政压力是各地区金融抑制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有不少研究分析了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后,各地区之间的财政压力与金融发展差异,以及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如张憬和沈坤荣(2008)分析了金融发展和财政压力的地区差异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冯涛等(2007)分析了财政分权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母宇(2010)分析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财政因素。但这些研究都没有聚焦于金融抑制,特别是没有从实证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抑制的财政成因。正如上文所述,金融抑制虽然对经济发展产生诸多弊端,但地方政府却仍然存在较强的金融干预行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因素。为此,笔者在下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对上述分析进行论证。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lnJRYZit=β0+β1lnCZYLit+?覬Xit+ηi+μt+εit,

上式中,JRYZ为各地区的金融抑制程度。中国的金融抑制不仅表现为官方利率长期远远低于市场利率,而且还表现在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方面(刘瑞明,2011)。因此,本文的金融抑制程度用各地区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所占市场份额来表示。CZYL为各地区的财政压力,用“(预算内财政支出-预算内财政收入)/预算内财政收入”来表示。

X为模型中控制的其他变量,主要包括:人均实际GDP(PGDP)用各地区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非国有化程度(FGYH)用各地区非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经济开放度(TRADE)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来表示。

模型中的变量β1代表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影响的弹性系数。i为地区,t为时间,η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地区效应,μt表示不随地区变化的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财政压力的系数β1,前文的理论分析意味着1大于0,如果实证结果显示β1显著大于0,则证实了本文的假说。从各地区金融抑制程度与财政压力的散点(见图1)可以看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财政压力较高的地区,金融抑制程度也较高。但图1还不能充分说明二者的因果关系,下文将对上述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数据说明

本文中各地区财政压力的原始数据、进出口总额数据、人均实际GDP数据、非国有化原始数据均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进出口总额数据用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中间价)进行换算;人均实际GDP数据平减为1991年不变价。金融抑制1996—2004年原始数据来自各年《中国金融年鉴》,由于自2005年后《中国金融年鉴》基本上不再按行政区域来统计各省(区市)四大国有银行的存贷款数据,因此参照齐兰和王业斌(2013)的做法,笔者以时间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为解释变量,用面板数据的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出2005—2013年中国各省(区市)的四大国有银行贷款的市场份额。

考虑到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将实证分析的时间段定为1996—2013年,因西藏的金融数据缺失值较多,分析中将西藏从样本中予以剔除,并将重庆市的数据合并到四川省中,这样本文共选择了29个省(区市)18年的数据。

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三、回归估计结果与讨论

(一)基本回归结果与讨论

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基本的回归结果见表3。表3中列(3.1)为单独以财政压力为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列(3.2)为加入了其他控制变量,利用全部样本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回归过程中,对于面板模型的选择,采用的是Hausman检验方法。Hausman检验显示,列(3.1)(3.2)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由表3中的估计结果来看,没有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时,列(3.1)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地区的财政压力越大,地区金融受到抑制的程度则越高。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列(3.2)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的影响仍然显著,具体来说,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每增加1%,其金融抑制程度则提高0.073%。从列(3.2)还可以看出,人均实际GDP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负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更多,因而金融受到抑制的程度则越低,非国有化程度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低,其金融抑制程度则越高;相反,非国有化程度越高,金融抑制程度则越低。这与现有的理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既有的大量研究表明,为支撑地方国有经济,地方政府不得以对金融资源进行控制。而列(3.2)也显示出,经济开放对金融抑制的影响并不显著。

为进一步考察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的影响,笔者还将全部样本数据进一步分解为东部地区子样本和中西部地区子样本并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中列(3.3)(3.4)所示,其中列(3.3)为对东部地区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列(3.4)为对中西部地区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Hausman检验显示,列(3.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列(3.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不论是对于东部地区还是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财政压力依然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了上文的结论。列(3.3)(3.4)还显示,人均实际GDP仍然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负的影响;非国有化的系数依然为负,但在东部地区子样本回归中不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子样本回归中则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的国有化程度较低。

(二)工具变量估计回归结果与讨论

上述分析过程中,虽然控制了地区的人均实际GDP、非国有化程度、经济开放等因素,但仍然可能遗漏了某些导致金融抑制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也与财政压力相关。此外,一个地区的金融抑制程度越高,可能也会由于不利于经济增长从而对财政压力产生影响,因而财政压力与金融抑制可能也还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因此,上述回归过程可能存在模型内生性问题。

为了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进一步以财政压力的滞后一期作为其工具变量,利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对上述计量模型重新进行估计。现有理论研究表明,工具变量估计能较好地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列(4.1)-(4.4)分别对应表3中的列(3.1)-(3.4)。在表4回归结果中,工具变量估计列(4.1)(4.4)的Hausman检验显示,在不控制其他变量和对中西部地区子样本进行估计时,进行工具变量估计与不进行工具变量估计的回归结果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工具变量估计列(4.2)(4.3)的Hausman检验显示,对全部样本数据和对东部地区子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时,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比不进行工具变量估计的回归结果更有效(Hausman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4和0.065)。

从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来看,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列(4.2)(4.3)中各变量前的系数都较表3中有所增加。此外,表4中各列回归结果还显示,各变量前的系数符号与表3中基本一致,显示出各解释变量对金融抑制具有稳定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财政压力依然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显示出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越大,其确实具有干预金融的动机,进而金融抑制程度越高。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开始了新一轮金融深化改革,并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状态。不同于现有的“政府收益假说”“国有企业补贴假说”和“发展战略假说”,本文关注财政分权体制下中国各地区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压力因素,进而探讨金融抑制的财政成因。通过利用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越大,其金融抑制程度越高。这显示出,分权改革后,出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确实会产生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这进而使各地区金融发展处于被压抑状态,从而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推进金融改革,不可忽视对金融背后的财政因素的考虑。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财政分权背景下,考虑到自身面临的财政压力,即使进行金融改革,也仍然会有地方政府干预金融的行为。因此,为使金融改革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应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强财政改革与金融改革之间的协调。具体来说,为降低中国各地区的金融抑制程度,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应该进一步理顺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程度。

参考文献:

[1]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2):13-20.

[2]刘瑞明.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J].经济学(季刊),2011,(2):603-618.

[3]黄桂田,何石军.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7):1-13.

[4]陈斌开.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12,(1):3-23.

[5]李广众.金融抑制过程中政府收益的经验研究及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2001,(7):16-19.

[6]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J].金融研究,2005,(5):25-37.

[7]张璟,沈坤荣.地方政府干预、区域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财政分权背景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8,(6):122-141.

[8]冯涛,宋艳伟,路燕.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0-27.

[9]母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财政因素研究——基于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干预视的分析[J].海南金融,2010,(9):4-8.

[10]齐兰,王业斌.国有银行垄断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工业技术创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7):69-80.

[11]马雪彬,等.区域金融发展、财政支出与经济福利——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经纬,2012,(1):37-41.

上一篇:关于更换学院广播站音源设备的请示下一篇:二年级上册《捞月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