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抑制论文

2022-04-15

又到了任务冲刺的时候。根据10月28日的消息,中央要求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抓紧完成年度重点改革任务。耐人寻味的是,在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此次也指出要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尽管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并未变化,但如何拿捏则很考究。主线上述要求来于最新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货币政策抑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货币政策抑制论文 篇1:

单一货币政策无力抑制资产泡沫

编者按

资产价格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非常关注的一项内容。目前,国内资产价格最受瞩目的当属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国内股市的火爆行情自不待言,房地产价格也是越调控越涨。宏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GDP增长11.1%;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大幅上涨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此种情形之下,对于国内资产是否存在泡沫,如果有泡沫应如何抑制的讨论也不时见诸报端。本文作者从中日两国情况对比入手进行分析,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现行的货币政策不能有效抑制资产泡沫。

眼下,国内价格持续飚升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已成人们关注的焦点。2006年,中国股市可谓风光无限,沪深两市股票总成交量达90468亿元,较上年增长186%,涨幅居世界第一,把最为活跃的美国股市远远地甩在了身后。2007年以来,中国股市这只“劲牛”在众散户及基金的簇拥之下没有丝毫脚步放缓的迹象,此前曾被视为不可逾越的沪综指3500点转眼被轻松越过。对股市的乐观情绪正弥漫全国,散户投资者的开户数屡创新高,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股市可能涨至10000点。

与股市的火爆并驾齐驱的是房地产价格的强劲上涨。1998年以来,全国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年均上涨6.5%,比居民消费价格年均0.6%的涨幅高5.9个百分点,北京、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房价上涨幅度更大,年均涨幅超过了10%。据北京市建委、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房价涨幅达19.2%,2006年第一季度房价涨幅达14.8%,全年涨幅超过了15%。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2007年3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月份全国房价格涨幅为5.9%,深圳、北京房价涨幅近10%。以北京为首的大中城市房价无论是与CPI指数还是与GDP增长率相比,都显得增长过快。

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使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突破了10%。笔者认为,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主的资产价格狂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远离均衡价格的资产泡沫。尽管泡沫仍有一定的膨胀空间,但只要是泡沫,破灭就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泡沫吹得越大,破灭就越是惨烈。

日本无疑是一面折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形成及破灭过程最好的镜子。20世纪80年代,日本地产涨幅之巨令人瞠目,其国土面积仅相当于美国的二十六分之一,然而日本土地的总价值却几乎是美国的四倍,房地产平均价格是美国的100倍。与此同时,日本股市之狂热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985年末,日经225股价指数收于13083点,1989年末涨到38916点,四年累计上涨197.45%。1989年底,日本股票市值占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仅靠巨额资金堆积的资产泡沫最终未能逃避破灭的命运。1989~1990年,日本政府连续加息,并实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紧缩货币政策,使基准利率从2.5%迅速升至6%以上,

M2增长速度也从1989年的12%跌至1990年的7.4%,到1991年更是降至2.3%,直接刺破了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导致资产价格暴跌,银行坏账剧增,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衰退之中。

目前,为了避免资产泡沫带来的风险,中国货币当局果断采取了紧缩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从4月16日起再次调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比率0.5个百分点,使存款准备金比率升至10.5%,这是年内第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自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使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升至7.11%,这是央行自2004年10月29日以来的第五次加息。但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否抑制日益泛滥的流动性过剩及由此引发的资产泡沫?如何才能避免日本式的泡沫经济及其长期萧条的后遗症在中国上演?

资产泡沫挑战货币政策

笔者认为,仅靠目前的货币政策无法扼制流动性泛滥,也无力防止资产泡沫的膨胀。

首先,目前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之一,在于货币供给速度过快,M2增长速度超出了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合理比例,而导致过快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外汇储备骤升而致的外汇占款快速膨胀。

2001年以来,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率一直远高于GDP增长率(见图1)。近6年来,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8.57%,而M2的平均增长率则高达17.66%,后者为前者的2倍,超出了国际上M2供给速度与GDP增长率之间1.5倍的合理比例。而货币供给长期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是外汇储备的激增。2001年以来,贸易项与资本项的巨额盈余导致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见图2),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而中国的GDP仅相当于日本的一半。

过量的货币供给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流动性过剩,过多的货币如果追逐有限的商品就会导致物价持续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其流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就会促成资产泡沫。至于最终产生何种结果,取决于一国的储蓄率。

据统计,2004年美国毛储蓄率为14%,英国为15%,欧元区为21%,日本为28%,中东欧国家为19%,西半球和非洲国家为21%,独联体国家为30%,亚洲新兴经济体为32%,中东为

35%,整个亚洲发展中国家为38%,而中国为惊人的44%。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就是流动性过剩、高储蓄率、房地产偏好等因素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今天房地产市场的欣欣向荣和股票市场的热火朝天与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次,外汇储备激增之所以传导为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根源在于中国当前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在当前的汇率生成机制之下,仅靠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了严重抑制。

尽管人民币汇率制度已变革为参照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传统的结售汇制度、银行外汇结算头寸限额和中央银行干预三位一体的外汇生成机制并未改变,这使中央银行肩负起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只要资本账户、经常账户持续盈余,央行支付的外汇占款就会随之递增,如果不能充分冲销,货币供给就会快速增加,从而引发流动性过剩,甚至流动性泛滥。分析6年来人民银行因干预外汇市场而形成的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供给的变化(见图3),可以发现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持续上升,到2006年底外汇占款余额已经超过基础货币的供给量,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受到很大影响。要降低基础货币供给量,人民银行就需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公开市场操作、减少央行再贷款等工具方可实现,但这些货币工具操作的空间有限,而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不仅增长迅速,且具有刚性。因此,外汇储备的变化基本上左右了基础货币的供给趋势,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失去了独立性,经济中的货币存量变成了受贸易项盈余、资本项盈余及汇率水平影响的内生变量。

第三,当前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加息政策只对货币存量产生影响,而对受外汇储备变化决定的货币供给(流量)影响甚微。

据统计,2006年人民银行外汇占款净增加额高达2.22万亿元,而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仅能冻结商业银行约1500亿元法定准备金,同期实际基础货币供给量为1.34万亿元,如果仅靠准备金冲销掉所有过剩的基础货币供给,则存款准备金比率至少要上调3%,这将大幅提高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成本。因为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89%,远高于商业银行0.72%的活期存款利率;同时,由于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供给并不均衡,出口创汇量大的东部地区获得的货币供给相对较多,而出口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得到的货币供给就会较少,但存款准备金比率却是统一的,本来资金就短缺的中西部地区的问题会更加严重,从而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对于资金充裕的东部沿海地区,存款准备金比率上调根本无法对冲掉过剩的资金,因为贸易项和资本项盈余仍保持着快速增长。

200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平均高达36.61%,由此形成的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央行票据、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贸易项盈余和预期人民币升值而流入的热钱会导致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由此引发的基础货币供给激增显然不是紧缩货币政策所能抑制的。因为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会使低收益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由此导致银行总体盈利水平下降,显然不利于其与国外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加息也是央行减少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工具,但升息会缩小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利差,在人民币小步缓升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升息会使国际套汇、套利热钱会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加剧资产泡沫;但不升息会则使已相当严重的资产泡沫继续膨胀,暴利的诱惑和无风险的人民币升值收益则会招惹来大量的国际热钱,其结果极可能导致金融动荡。

货币政策与汇率机制剖析

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不论是采用M1还是M2,基础货币供应量都至关重要。基础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内生的经常项及资本项余额,从而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较大损害,这再度体现了固定汇率、独立货币政策与资本自由流动三者的不可兼得(三元悖论)。在资本项开放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必须放弃近似固定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但要实行真正反映外汇供求关系和国际购买力的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就意味着将出现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局面,这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的情形非常相似。

升值预期会导致出口企业投资减少,FDI流入量下降,国际热钱涌入,国内需求减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果继续坚持人民币汇率小步缓升政策,豪赌人民币升值和投资股市、房地产的国际热钱将会大量流入,人民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不得不进行干预,由此形成的外汇占款将持续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进一步侵蚀,当前的资产泡沫将会继续膨胀,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随之上升,盈利能力下降,金融系统安全性受到威胁。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总升幅为6.53%,由此推算央行的潜在升值规则为年3%左右,这显然遵循了渐进式改革的路径,此举短期内可以防止大幅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和套汇国际热钱的激烈冲击。

日元无疑是汇率大幅骤升模式的代表。日本从1973年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之后经历近10年的升值历程:1977年9月~1978年10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64.50升为176.05,升幅50.24%;1985年8月~1986年8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37.10升至156.05,升幅为51.93%。日元汇率的大幅骤升短期内减少了日本经常项盈余,但不久日本经常项盈余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并且持续增加。1995年日元兑美元汇率达到创纪录的88.17高位时,当年日本贸易项盈余仍达1500亿美元之巨。

本币升值对出口价格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会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另一方面进口原料、技术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下降也会降低本国产品的成本。80年代日元升值对出口价格的转嫁率约为50%,大大减轻了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日本的事实证明,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而笔者判断,人民币即使大幅升值,也不会改变贸易盈余的格局,在出口的主要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时尤其如此。因此,在维持贸易项盈余,保持出口额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币值小幅缓升与大幅骤升的汇率政策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当前中国与80年代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对美国拥有较大的贸易顺差,并由此产生了贸易磨擦;承受着外界要求本币大幅升值的压力;有着较高的储蓄率和较低的利率;面临着内需不足问题;经历了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飙升。同时,中日两国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日本当时实行的是完全浮动汇率制,中国则实行的是央行干预下的浮动汇率制;日本当时已实行了资本项的完全开放,中国资本项目前则不开放;日元当时已是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占国际外汇储备的8%,而人民币由于不能自由兑换仅是国内货币;日本央行对日元采取市场化的大幅骤升的汇率政策,中国央行对人民币遵循的是小幅缓升的汇率升值规则;日本央行在日元升值过程中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奉行的是紧缩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日本在80年代外汇储备并没有大幅增加,仅占GDP的2.7%,而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迅速膨胀,占GDP比重近50%。

中日比较可以发现,中日资产泡沫的根源不同——日本在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中国则缘于特殊的汇率生成机制,因此中国不能简单汲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但所有资产泡沫都有相同的本质,即过多的投机热钱对有限资产的追逐,从英国的“南海事件”、荷兰的“郁金香癫狂”,到日本80年代的泡沫经济、美国2000年的网络狂热,莫不如此。

与货币供给相捆绑的非市场化的汇率制度导致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是中国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的根源。所以,笔者建议,应切断货币供给与汇率机制之间的联系,实行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浮动汇率制度,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减少以向发达国家支付铸币税、通胀税为代价持有的外汇储备数量,尽快构筑广泛、公平的社会安全网,逐步降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真正扩大国内需求,推行独立、合理、系统的货币、财政及产业政策,抑制资产泡沫的膨胀和蔓延,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升国民的生活标准与福利水平。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者:刘明彦

货币政策抑制论文 篇2:

抑制资产泡沫货币政策“后手”在哪儿

又到了任务冲刺的时候。根据10月28日的消息,中央要求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抓紧完成年度重点改革任务。

耐人寻味的是,在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此次也指出要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尽管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并未变化,但如何拿捏则很考究。

主线

上述要求来于最新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新金融观察记者获悉,这次会议强调,要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的实际,继续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预期引导,要深化、细化、具体化政策组合,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曾设定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官方称,这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早前透露,今年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与上半年是持平的。其中工业的趋稳态势更加明显,上半年工业同比增长6.0%,三季度工业增长6.1%,而且进入三季度以后,工业的用电量、发电量、货运量这些指标都明显好转。

GDP增速维持不变,盛来运解释称:“因为现价的感受和不变价的感受是有差别的。GDP增速是要扣除价格的影响,是不变价格体现的增长速度,而大家感受到的往往可能是市场环境的好转对现价的影响。因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是由负转正,从现价来讲企业销售收入是在好转的,企业利润增长速度也是加快的,所以大家感觉到市场形势明显好转,这也是对的。但GDP核算要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更多地考虑实物量增长的变化。”

房地产调控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历来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在国内诸多城市推出限购政策之后更是如此。

盛来运认为,房地产调控对经济影响不能夸大,还需要继续观察。不过其强调,调控本身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房地产的大起大落对经济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防止经济的波动,它的调控目标最终还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房地产走向与信贷资金流向密切相关。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9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7.04万亿元,同比增长7.6%,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其中,房产开发贷款余额5.4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快速增加,月末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36%;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57万亿元,同比增长0.9%,增速比上月末低2.2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上月末高0.9个百分点;1-9月增加3.75万亿元,同比多增1.83万亿元。

工具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依然是官方给定的政策组合。

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一大体现就是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按照当初的方案,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

而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

从最新的政策表态来看,中央特别提到要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支持力度。

相比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在经济下行、企业偿债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无疑对如何拿捏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不小的难题。

10月21日,银监会曾表示,要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业务规制要求和调控政策;审慎开展与房地产中介和房企相关的业务;规范各类贷款业务管理,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理财资金投资管理,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经营。

截至发稿时,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央行尚未就如何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进行表态。不过新金融观察记者注意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曾在9月底召开了2016年第三季度例会。

据了解,该次会议认为,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形势的错综复杂不可低估。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分化,美国经济温和复苏,欧元区复苏基础尚待巩固,日本经济低迷,部分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有所改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隐患增多。具体到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执行,上述会议称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其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灵活适度也有一定描述。例如,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要统筹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传导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的支持。

目前来看,人民币贬值压力、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在压制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

作者:韩启

货币政策抑制论文 篇3:

盘店(6则)

观点

货币政策抑制投资乏力中国财政部角色难唱

中国未来两年若想避免硬着陆,需更加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商业/贸易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对待税收等财政政策,需要财政部与发改委、税务部门等协调愈演愈烈的投资热,在新近公布的宏观数据中得到体现。北京的经济专家认为,鉴于经济结构性问题根深蒂固,未来央行货币政策尽管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但效果恐怕不会太明显;财政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难以有所作为,无法单纯依靠央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报告说,“2004和2005年(中国)如要避免硬着陆,就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货币政策,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商业/贸易和汇率政策的协调”。有专家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形势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其结果可能导致央行过去一系列抑制投资过热的政策失效。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凤芹指出,货币政策作为调整总量性政策,对目前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效果并不明显,财政政策作为短期性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也不太可能。但可以肯定,目前一些财政政策选择实施的时机可能并不好。比如东北地区增值税向消费税转型试点,事实上促进了地方投资过热,抑制了消费。财政政策作为长期性政策,比如税收政策,应该在类似高科技方面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不一定能抑制地方投资过热。财经时报 定军

国际油价创13年新高专家认为国内油市短期不会波动

欧佩克秘书处5月6日公布的数字显示,该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5日达到每桶35.30美元,是1990年10月5日以来的最高价。5月7日,美国期货市场上原油价格每桶突破39美元,亦创1990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国际原油价格飚升会不会迅速波及国内市场?有关专家接受记者表示,由于国内油价以政府指导价为主,价格调整有1个月左右的滞后期,如果国际油价迅速回落,国内油市就不会产生波动。

分析国际油價飚升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邓郁松表示,近期美元汇率下跌,必然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近来一直采取限产保价的政策,使得原油价格难以下降;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和暴力袭击的升级,也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的紧张。

邓郁松表示,如果国际油价短期内迅速涨跌,之后又恢复正常水平,国内油价就将维持不动。他预计,短期内国际油价向下跌的可能性不大,油价将维持高位震荡,但1个月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复杂,很难准确判断油价走势。从国内消费层面来看,天气逐渐炎热,汽车制冷空调开启,将增加汽油消耗量。因此,如果国内油价继续走高,专家预测,与石油相关的交通、化工等行业的成本将会迅速上升,如果上游的生产企业消化不了价格上涨的因素,将会直接导致下游产品的物价上涨,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北京日报 窦红梅

我国网络广告市场有待上位

尽管互联网用户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但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却远未达到发达的程度。日前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2003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0.8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长120%;但同年全球网络广告市场支出高达115亿美元,我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只有1%。

完成此报告的公司预测,2004年我国国内网络广告市场增速将达67%,而全球市场则有可能实现91%的增幅,全年全球市场支出将达到220亿美元。

广告客户相对单一、投放广告金额少,是我国互联网广告市场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对2003年各行业网络广告支出所占比例的分析显示,IT产品是最主要的网络广告客户,占总数的1/4,以下依次是通讯服务类、交通类、房地产类、网络服务类,基本集中于与电子产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当年网络广告投放费用排名第一的联想公司,全年的支出也才3015万元,这笔费用仅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黄金时段插播15秒钟广告。因此,中国的网络广告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中国青年报 季明

前瞻

我国拟建全国统一电子票据市场

在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中,惟独票据市场没有全国统一的服务平台,导致票据市场效率低下,风险积聚。从中国货币市场论坛传出信息,中国正在酝酿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票据市场,以抑制票据犯罪,节省票据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并降低相关的风险。

过去几年中,商业票据迅速成为商业银行短期融资的重要工具之一。2003年金融机构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77万亿元,当年累积贴现、转贴现4.44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七成和93%。截至年末,商业汇票余额1.28万亿元,贴现、转贴现余额8934亿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票据市场的迅猛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商业票据原始的手工交易方式。以往银行间的票据询价通常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完成。2003年6月30日借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资源,中国票据网正式启用,但到目前为止,这仍然只是一个报价体系而不承担交易的功能。“我们通过中国票据网寻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然后进行手工交易,”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俞翔女士说,“如果对方是一家外地的银行,我们就坐飞机去交易。”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裴传智透露,利用现有的银行间市场平台,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票据市场,已经成为200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裴传智表示,电子票据市场将成为全国统一的票据报价、交易、登记和鉴证中心,大大降低票据交易的成本。通过实施电子票据签发、转让和电子账户实名制,增值税票号、贸易合同号备案制,由电子系统记录票据流转全部过程,从而实现票据电子全国联网查询,就能有效地防范票据犯罪。

市场报 潘清

事件

中国“纳斯达克”推迟面世 缘由颇费思量

一直以来,关于深圳中小企业板的消息不断。

早在去年年底,市场就开始盛传中小企业板将在今年推出。进入2004年,消息进一步明朗,期间有关中小企业板4月中旬铁定亮相、五一长假后肯定出台的说法不绝于耳。有关高层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深圳中小企业板将很快推出,指日可待。尽管没有点明时间,但是字里行间都传递了企业板出台在即的讯号。然而,变数总在不经意间发生。最新的消息显示,中小企业板已经被暂时推迟。无论确实与否,有一点是有目共睹的,眼下“中国的纳斯达克”仍无落实迹象。是考验市场耐心,还是高层另有顾虑?其中缘由颇费思量。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坦言,从一段特定时期来看,创业板市场确实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但决不能简单认为创业板市场必然导致泡沫,在资本市场中,不管主板还是创业板,出现波动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一旦深市的中小企业板设立,是不是也意味着其主板的500多家上市公司也将并入沪市呢?按照“沪市做主板,深市做二板”的说法,不排除会有这样的可能。当然,现在这还是待解之谜。解放日报 支玲琳

谁在炒高长三角楼市

当人们把视线从上海移到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及温州的楼市时,惊叹依然存在。楼价攀升不仅仅是在上海,而可能是在整个长三角。

究竟是谁在炒高长三角的楼市?

诚然,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及其发展潜力,无人可以轻忽。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带动房价上涨,但没有人可以断定,长三角强大并高速发展的经济,就必须是以地价成倍的增长、楼价的大幅窜升为象征;同样没有人可以预测,这种攀升能持续多久?

事实上,与上海相近,苏锡宁杭温楼市鲜有积压。也就是说,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是在一种有效供应与需求下的增长。专家说,不要轻易指责炒房者。民间资本充沛的长三角,投机、投资要有严格区分。2001年底、2002年初,杭州地产泡沫的消息传遍地产江湖。两年多过去,杭州楼市还在往前走。同样,就在他人担心苏州南京房价危如累卵时,也有人声称房价的天花板还有很高,搭起梯子来也够不着。许多地产商当要哂笑谨慎者的杞人忧天。先行者已然仓廪盈盈,汝等何以仍在犹豫观望?

谁在炒高长三角的楼市?没有人,是市场,是市场自己,政府、开发商和投资者(消费者)只是市场的一分子而已。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工程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政治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