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市场分析

2024-04-26

稀土市场分析(共9篇)

篇1:稀土市场分析

稀土市场研究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稀土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稀土是一组金属的简称,它包括化学元素周期表第三副族中称为镧系元素的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以及性质与其相近的钪和钇。因稀土元素具有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它的用途极为广泛,可用于医疗领域、陶瓷领域、农用领域、永磁体领域、玻璃领域等等。此外,因稀土元素还具有丰富的光学、电学及磁学特性,在新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在高技术领域这些稀土新材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稀土市场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消费国,其稀土消费量占世界稀土消费量的比重逐年增加,已占据全球稀土消费的半壁江山。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稀土产业经过40多年建设与发展,在生产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稀土原料向深加工方面发展、稀土应用向高科技领域发展的良好趋势。

2011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二十二条”)出台,首次将稀土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意见从明确指导思想、健全行业监管体系、专项整治、行业整合、稀土储备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对国内稀土行业未来的发展蓝图进行了完整的规划,是未来我国稀土行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7月发布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和《稀土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为淘汰已有落后产能和新增产能审批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有望加速行业整合,推动行业快速健康发展;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11月21日联合发布《稀土产业调整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稀土资源开采监管,稀土产业绿色采选、冶炼,以及共性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等方面。

稀土市场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随着国家稀土行业政策的出台以及对稀土行业监管和整合力度的加大,“十二五”期间中国稀土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稀土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稀土的定义、元素构成、资源分布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稀土行业的发展概况,并对中国稀土金属矿采选行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详实全面地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稀土市场的运行情况、出口情况和包头、赣州两市稀土行业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稀土市场做了应用领域分析、关联产业发展分析和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稀土行业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篇2:稀土市场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行业需求潜力与投资商机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稀土永磁材料是将钐、钕混合稀土金属与过渡金属(如钴、铁等)组成的合金,用粉末冶金方法压型烧结,经磁场充磁后制得的一种磁性材料。

稀土永磁材料市场行业发展现状:

稀土永磁分钐钴(SMCo)永磁体和钕铁硼(NdFeB)系永磁体,其中钐钴磁体的磁能积在15-30MGOe之间,钕铁硼系永磁体的磁能在27-50MGOe之间,被称为“永磁王”,是目前磁性最高的永磁材料。

稀土永磁材料市场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稀土永磁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广泛的应用在能源、交通、机械、医疗、计算机、家电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低碳经济的到来,将大幅促进对钕铁硼等永磁材料的需求。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行业需求潜力与投资商机分析报告,主要从市场、高端产品、上游供应、下游需求、企业等方面来阐述稀土永磁材料发展状况,并根据低碳经济发展形势预测稀土永磁材料未来发展前景。

篇3:稀土市场分析

关键词:稀土案,出口限制,应对策略

一、稀土资源的重要性及中国稀土贸易的现状

(一) 稀土资源的重要性

稀土是稀土类元素群的总称, 包括镧、铈、镨等15种镧系元素以及钪和钇等2种元素, 在工业领域的作用十分重大。稀土储量稀少但用途广泛, 由于其化学性质较活泼, 能与其他多种元素相组合, 运用于各类新型材料及新能源, 因而尤其珍贵。而在当今时代, 由于稀土的战略重要性, 是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人们常把其比作“工业维生素”。

(二) 中国稀土的现状

中国的稀土储量只占全球比重的30%左右, 但出口量却高达90%以上。虽然近几年中国加强对稀土出口的控制, 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我国稀土的出口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戏称为“白菜价”,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稀土产业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且技术水平低下, 对稀土资源进行无序开采。随着我国稀土资源无节制的滥开滥采, 消耗量极速增加, 对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综合考虑到稀土资源储量下降的形势, 以及所带来的环境破环因素, 近年来, 我国针对稀土资源的开采和出口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旨在加强对稀土资源的保护。我国对稀土产品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始于1998年;2000年实行开发许可证配额制度;2005年稀土出口退税被取消;2010年增加稀土的出口关税, 并减少其出口配额;2011年1月24日, 由国家环境保护部拟定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出台。随着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 中国对稀土资源的开采与管理逐步迈入正轨。

二、“稀土案”的诉讼过程及败诉原因

(一) “稀土案”的诉讼过程

中国政府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而采取的稀土出口管理政策, 特别是出口限制措施, 受到了美国、欧盟、日本等的指责。而早在2009年, 美国、欧盟、墨西哥就以中国九种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违反了WTO义务为由, 将中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2012年1月13日“原材料案”美欧墨三方胜诉, 无疑更加坚定了美欧日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诉讼决心。“原材料案”实质上成为“稀土案”的前哨战, “原材料案”中国的败诉也无形之中加重了中国的压力。

2012年3月15日, 美欧日以中国稀土、钨等原料的出口限制政策违背了中国入世承诺及WTO规则为由, 向WTO提出了申诉, 要求我国取消对稀土出口的限制。随后, 双方进入磋商阶段, 但并未协商成功。同年6月27日, 美欧日提出设立专家组请求, WTO争端解决机构于7月23日接受美欧日请求, 并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措施进行调查。2014年3月26日, WTO裁定中方稀土、钨等原料的出口措施违规。同年4月, 中国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请上诉, 但最终败诉。2015年1月1日, 中国取消稀土配额, 标志实施16年的稀土配额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2015年5月1日, 中国取消稀土出口关税, 引发国内外热议。

(二) “稀土案”中方败诉原因

历时三年多的稀土案最终以中方败诉结束, 而究其败诉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案判决的影响。

2009年, 美国、欧盟、墨西哥以中国铝土、焦炭等九种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违反了WTO义务为由, 将中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 美欧曾在“原材料案”终裁之前就表示考虑将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方面的措施诉诸WTO, 2012年1月13日“原材料案”美欧墨三方胜诉, 无疑更加坚定了美欧日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诉讼决心。而“稀土案”中美欧日的上诉理由更是与原材料案如出一辙, 让人不得不怀疑“原材料案”即为“稀土案”的前哨战。

2、中国违反GATT关于取消数量限制的一般规定。

中国对稀土出口采取出口配额、出口许可证等措施, 但据GATT第11条第1款中规定, 禁止缔约国各方使用数量限制, 中国稀土出口配额等限制出口的措施明显违反了GATT的规定。而即便中国想援引GATT第11条第2款中的例外规范, 也不能证明涉诉措施符合“临时的”、“严重短缺的”、“必需的”三项要件。

3、中国违反《中国入世议定书》的规定。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签订的《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第11.3条有“取消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之要求, 而中国对稀土、钨等实施的征收出口关税的等限制, 违反了此项条款。

4、中国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及“非歧视原则”。

据美方观点, 中国实施稀土进出口限制措施时, 对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限制, 违反了WTO“国民待遇原则”及“非歧视原则”。

三、稀土资源出口应对策略

随着中国按照WTO的裁决相继取消稀土配额及出口关税, 历时三年多之久的“稀土案”似乎终于落下了帷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稀土案”的败诉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取消稀土配额及出口关税无疑给中国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才能更好的合理维护我国的稀土资源。

(一) 具备相应的国际视野

1、深入理解并掌握WTO规则。

“稀土案”中, 稀土是一种带有放射性污染的原材料, 且对地表水有极大污染, 中国为了保护国内环境而限制开采, 理应是符合国际法环境原则的。因此, 我们应对WTO的规则深入理解和掌握, 以提高应诉能力。例如:在对《入世议定书》第11条的解释方面, 应着重解释第11.3条与第11.1条、第11.2条之间的关联性, 表明中国在第11.3条中并未放弃对GATT1994第20条一般例外原则的引用;应积极证明中国符合GATT第20条 (g) 的四项要求, 即有权援引该条款;强调对环境及自然资源保护的合理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改变我国的被动地位, 积极参与国际新规则的制定。

近年来, 中国虽然在经济上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处在被动地位。无论是“原材料案”还是“稀土案”中, 我国即使是有保护国内资源的正当理由, 但在面对申诉方提出的诉讼理由时也毫无招架之力, 实在让人叹惋。究其原因, WTO规则是在美欧的主导下建立的, 他们把规则吃得很透, 占据了绝对的主动地位。而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 对WTO相关规则的运用尚不熟练, 处于被动地位, 只能为人鱼肉。因此, 必须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才有机会改变我国的被动地位, 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更好的维护本国的利益。

(二) 适度改变国内政策

1、推进资源税改革, 将出口税改为国内资源税。

2015年5月1日, 中国取消稀土的出口关税, 这势必会对稀土的出口价格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此适时推进资源税改革, 将出口税改为国内资源税, 既不违反WTO的规定, 同时也不会影响稀土的出口价格。

资源税的征收可以有效限制本国战略性资源的开采。对于如稀土这类较稀缺且重要的资源征收较高的资源税, 提高资源的开采成本, 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效果。同时企业为降低资源的开采成本, 势必会不断进行技术更新, 有利于企业的良性竞争。

2、加强对稀土资源的国内监管。

由于监管措施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强, 我国稀土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序开采的状态, 稀土廉价走私严重, 稀土市场混乱无序。加强对稀土资源的国内监管力度, 可以有效打击稀土走私, 加强对稀土资源的保护。

3、建立健全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之前制定的有关稀土出口配额、出口关税、许可证配额等制度虽然有效减少了稀土资源的开采与出口, 但却与WTO规则相悖。因此应与国际接轨, 结合国际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措施。同时, 也应该健全资源开采的法规制度, 规范稀土资源的开采工作, 从源头上减少稀土资源的出口量, 才为上策。

4、加大科研力度与研究投入。

稀土作为战略性资源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技术限制严重制约了我国稀土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加大对稀土资源的研究投入, 拓展稀土的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 有利于增强我国稀土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5、适度提高稀土在国内的生产成本。

目前我国稀土出口量大, 且价格低廉,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不得不提高稀土在国内的生产成本。例如, 可以提高稀土生产制定门槛, 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由于稀土产业造成的污染严重, 可以对稀土生产部门及企业征收适度地方环境污染补偿, 算入稀土开采的成本之中;同时大力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和待遇标准。

6、寻找稀土资源替代品。

通过寻找稀土资源替代品减少对稀土资源的开采, 保护稀土资源, 降低依赖性。

四、结语

从“美欧墨诉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案”到现今的“美日欧诉中国稀土案”, 中国在这两起战略性资源出口措施的案件上无一胜诉, 使我们不得不重视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的争端问题解决, 积极应对。一方面中国应深入了解并熟练运用WTO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相应的贸易争端;另一方面, 中国也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 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最终成为规则的改变者, 甚至制定者。

参考文献

[1]梁咏.WTO体制内中国“稀土保卫战”的合规性研究——以安全例外为视角[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12, 33 (2) :87~95

[2]刘畅.WTO框架下中国对资源出口限制的把握——以“稀土”案为例[J].现代商业, 2012 (7) :118~119

[3]蔡德林.理性看待WTO规则下我国稀土贸易纠纷案[J].对外经贸实务, 2012 (9) :17~20

[4]于兆鑫.“美国诉中国稀土案”所涉法律问题分析[J].知识经济, 2012 (9) :19~21

[5]白晓慧, 杨朝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和环境保护——从美日欧诉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案谈起[J].生态经济, 2012 (10) :140~142

[6]马连良.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和关税制度的调整策略--以目前的稀土案为背景[J].科学与管理, 2013 (6) :76~78、87

篇4:全球稀土市场变局与对策

行整顿,严格限制稀土开采,从而减少了稀土产品的供应量。

由于稀土市场供应发生变化,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稀土价格逐步攀升。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稀土产品(包括稀土材料)出口平均价格比2009年涨了一倍多;今年1至2月份,稀土出口价格又比2010年涨了一倍多。

在此背景下,全球主要稀土消费国和资源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应对措施,重点调整了稀土资源开发政策和市场战略。这一变动将对全球稀土市场供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各国稀土政策大调整

稀土的主要消费国日本调整了市场战略,重建稀土供应布局。这些年来,日本一直是中国稀土产品的第一大进口国,进口量占中国稀土出口的1/3强。进口除满足自需外,还加工出口一部分。中国减少稀土供应后,日本不得不采取新的市场布局和消费政策。

一是实施与国外合作开发稀土资源。日本国会于2010年10月26日通过了追加预算案,部分用于与第三国合作开发稀土资源。2010年11月18日,日本与美国签署了联合声明,表示日本和美国将加强在稀土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稀土替代材料。2010年10月2日,日本与蒙古国正式签订稀土共同开发协议。日本政府还承诺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开发稀土矿产资源。

而日本企业也积极响应,应声而动。住友商事与美国莫俐公司合作生产稀土,预计到2013年,供应量达到3000吨,该公司还与哈萨克斯坦合资生产稀土3000吨。双日商社和丰田通商与越南合作开发稀土,到2013年供应日本15000吨稀土。在日本与蒙古国签订稀土开发协议的同时,丰田通商拟投入400亿日元开发蒙古稀土资源。丰田通商还与印度合作生产,每年提供3000-4000吨稀土。如果这些产能在2013年全部实现,将基本上满足日本国内稀土消费需求。

二是加紧研发稀土资源的回收和替代技术。2007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就出台了稀有元素替代品研究计划,但进展不大。2010年10月1日,为了摆脱稀土进口严重依赖中国的现状,将提前实施开发稀土替代材料的计划。日本此前仅针对6种稀土元素开发替代材料,今后将开发更多的稀土替代材料。日本2010年公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对稀土类资源替代技术开发进行了立项。日立公司已研发出从电子产品中回收稀土的技术,并计划在2013年启用循环利用设施。

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国美国也调整了稀土开发政策,启动国内稀土生产。美国是中国稀土产品第二大进口国,进口量占中国稀土产品出口的1/3。进口除满足自需外,还加工出口一部分。为了满足稀土生产需要,美国众议院已于2010年9月29日通过法案,即《2010年稀土与关键材料振兴法案》,授权在美国境内开发稀土材料,确保对美国产业需求的长期供应。

美国芒廷帕斯矿山一度是全球稀土第一大供应源,其稀土氧化物现有探明量估计96万吨。由于受到了来自中国低成本稀土产品的严峻挑战,该矿山不得不于2002年至2007年间停工5年。随着国际稀土价格暴涨,钼矿公司正在全力恢复生产,预计2012年底之前年产量将达到19000吨,2013年底前产量还将翻番。

其他一些资源国家也加大了稀土开发力度。如俄罗斯核能稀有矿产金属公司和哈萨克斯坦核能工业公司计划联合投资5亿美元成立合资企业开采稀土,双方可能在哈或俄境内开采稀土。马来西亚拟建立最大的稀土冶炼厂,将于2012年投产。以上国家目前已是稀土生产和出口国。

由于日本和美国的稀土进口量占中国稀土产品出口的2/3强,他们的政策调整,势必影响未来的全球稀土市场格局,影响中国稀土资源的未来“价值”。在此背景下,如果中国稀土产业若不能进行技术升级,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因此,中国稀土战略的调整已迫在眉睫。

中国应加快技术升级

全球主要稀土消费国和资源国的政策调整和稀土开发合作新格局,无疑将对中国的稀土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乃至市场话语权产生深刻影响。其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此,如何应对?笔者认为,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充分利用这种机会,保护好资源和环境,整合资源开发,把稀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要迎接将稀土资源拥有量大国转变为稀土资源应用强国的挑战,增强中国稀土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第一,充分利用宝贵的稀土资源,关键是要搞好稀土应用。邓小平同志曾对中国稀土事业作了重要指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稀土优势发挥出来。”这为中国发展稀土产业指明了方向。

稀土资源只是原材料,拥有稀土资源不等于拥有了高科技。因此,把稀土功能材料用于制造各种器件和整机,将是中国稀土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这需要中国制造业的鼎力支持和参与,通过体制、政策解决资金和人才等各方面问题。目前中国的稀土采选、冶炼、分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将功能材料转化为器件的高端产品、高科技产品领域,中国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以不要背上稀土资源大国的包袱,应注重稀土产业链发展,从而成为稀土应用的强国。

第二,依法治理稀土开发,实行分类管理。稀土有17种金属元素,有轻稀土和中重稀土之分。各元素储量不一,用途也不一,不能笼统地采取一个管理模式。中国轻稀土资源很丰富,尤其是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的稀土矿与铁矿伴生,据专家估计,随铁矿开采出来的稀土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对轻稀土的开采和利用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不能限制太严。中国中重稀土资源不是很丰富,应严格限制开采,并通过进口来解决国内不足。这样,既保护了资源,又保住了中国现有的国际市场优势。

第三,积极开展国际间稀土开发和技术合作。稀土不是中国独有,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马来西亚以及非洲一些国家也拥有中重稀土资源。我们可以与这些国家合作开发稀土资源,以满足国内对中重稀土的需要。还可以与欧美日本开展稀土应用领域里的技术合作。

第四,稀土企业要研究全球稀土供应格局,防范市场风险。要依法开采稀土资源,提高环保水平和开发技术能力。按市场法则实施兼并重组,不断提高企业的集中度。目前尤其要关注全球稀土市场动态,调整市场战略和布局,在稀土价格翻两番的情况下,防止市场价格暴涨暴跌对企业带来的冲击。■

篇5:包钢稀土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以包头钢铁公司所属稀土三厂及选矿厂稀选车间为基础,联合其他发起人以募集方式,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内政股批字(1997)第1号文批准,改建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于1997年9月2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公司原总股本为260,350,000股,1998年5月22日召开1997年股东大会批准向全体股东按10:1的比例派送红股26,035,000股,用资本公积按10:3的比例转增股本78,105,000股,公司总股本增至364,490,000股。公司于1999年10月6日召开1999年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配股方案,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公司字(2000)16号文核准每10股配3股,向国有法人股配售5,584,000股,其余放弃,社会法人股全部放弃,向社会公众股东配售33,600,000万股,公司股本增至403,674,000股。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03,674,000元,业经内蒙古国正会计师事务所以内国正发验(2000)4号验资报告验证,2000年8月7日由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局换发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35。2006年2月27日,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公司开始实施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为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向公司的流通股股东支付4659.20万股公司的股票,方案实施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将获得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3.2股股份,总计共获4659.20万股;改革方案已于2006年2月13日经公司控股股东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包钢董决字(2006)15号《关于同意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决议》文件批准,并于2006年3月23日经内蒙古自治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内国资产权字(2006)68号《关于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有关问题的批复》文件批复。2006年3月29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经股东会议表决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总股本不变。

1.2.包钢稀土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团队介绍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周秉利董事长

崔臣前任董事长 男 58

2朝鲁副董事长

孟志泉前任副董事长

汪辉文副董事长

张 忠董事、总经理

李学舜董 事

邢斌董事、常务副总、财务总监

赵增祺董 事

翟文华董 事

甘韶球董 事

吴振平独立董事

赵文小独立董事

李保卫独立董事

裴治武独立董事

张志坚监事会主席

张君强监 事赵治华职工监事黄立东职工监事王 欣监 事郭成龙监 事 白宝生监 事刘忠涛副总经理李 忠副总经理

张日辉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 李金玲副总经理 刘 义副总经理

会计师立信大华会计师事务

1.3包钢稀土公司股权结构

·变动日期 ·公告日期 ·变动原因 ·总股本流通A股高管股限售A股流通B股限售B股流通H股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境内法人股境内发起人股募集法人股一般法人股战略投资者持股

2009-04-03 2009-03-31 其它上市 80734.8万股 49315.6618万股 0万股

31419.1382万股 0万股 0万股 0万股 0万股 0万股 0万股 0万股 0万股 0万股 0万股

基金持股转配股内部职工股优先股

0万股 0万股 0万股 0万股

2.2010年包钢稀土公司主要投资及合作事项

3.2010年包钢稀土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走势 4.包钢稀土公司资产状况

4.1.包钢稀土公司资产总额变化情况

由表可以看出,包钢稀土在2007年到2010年里,资产总额呈上升趋势。

4.2.2010年包钢稀土公司资产总额季度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每个季度都呈上升趋势。公司发展状况良好。

4.3.2010年期末包钢稀土公司资产构成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10年年末,包钢稀土公司的资产构成部分。负债大于所有者权益。

5.包钢稀土公司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 5.1.包钢稀土公司负债变化情况

由图可以看出2007年的债务最少。2008年到2010年各年负债大致相等。

5.2.包钢稀土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

由图可以看出,2007年到2009年所有者权益大致相当。2010年所有者权益大幅增加。

6.包钢稀土公司营业收入分析

6.1.包钢稀土公司总收入变化分析

6.1.1.历年总收入变化情况

6.1.2.2010年包钢稀土公司各季度收入变化情况

6.2.包钢稀土公司各项营业收入比较分析

6.2.2.包钢稀土公司历年主营业务收入结构变化情况 6.2.3.2010年各项主营业务收入季度变化情况

6.3.包钢稀土公司无线增值服务收入部分的重点分析

7.包钢稀土公司营业利润分析

7.1.包钢稀土公司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1.1.包钢稀土公司历年毛利总额和毛利率变化情况 7.1.2.包钢稀土公司历年不同业务收入毛利率变化情况 7.2.包钢稀土公司历年净利润和净利率变化情况

8.包钢稀土公司历年现金流量情况

篇6:稀土市场分析

三季度我国稀土产品出口运行态势分析

图1注:3季度,我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出口量为8771.6吨(折REO计,下同),与去年同期的9750吨相比,下降10.0%;冶炼分离产品出口金额为7045.1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6173.8万美元相比,下降了56.4%.虽然同比仍然下降,不过与今年2季度相比,稀土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大幅提高,出口量环比增加了207.6%,出口金额环比增加了79.7%,今年3季度,我国稀土出口止跌迹象明显,稀土出口形势已逐步好转.

作 者:洪梅 郭咏梅 作者单位:刊 名:稀土信息英文刊名:RARE EARTH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篇7:稀土市场分析

2. 萃取分离-CPA-mA分光光度法测定稀土总量(摘自国家标准GB/T 223.49-1994) [适用范围]:碳钢、合金钢、高温合金及精密合金

作 者:吴诚 WU Cheng  作者单位: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37 刊 名: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ISTIC PKU英文刊名:PHYSICAL TESTING AND CHEMICAL ANALYSIS PART B:CHEMICAL ANALYSIS 年,卷(期): 43(6) 分类号:O65 关键词: 

篇8:稀土市场分析

关键词:稀土,贱卖产能过剩措施

一.我国的稀土现状

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中东有石油, 中国有稀土。”他强调稀土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定要把我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然而我们的国际矿产资源贸易日益面临一个“怪圈”:铁矿石价格贵如金, 而稀土却卖出了“萝卜价”, 这无疑不令人深思。

稀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具有很多优秀性质, 素有“新材料之母”的美誉。其储量丰富, 但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作为全球头号稀土大国, 目前, 我国已探明的工业稀土蕴藏量占世界的52%, 且种类全、品位高、矿点分布合理。尽管我国稀土第一, 占市场份额90%之巨, 但出口价格一直较低, 连年亏损, 并且还付出了惨重的环境、资源代价。

二.深入探析低价“怪圈”

从供给来看:据统计世界稀土储量超过2亿吨, 够用上千年。中国有接近90%的市场份额, 除此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的稀土产品生产能力约10~20万吨/年。

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 稀土资源的需求大国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 全球稀土产品的需求量大概为10万吨/年。

因此全球性产能过剩、供过于求是“怪圈”形成的罪魁祸首。且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国内过剩的稀土生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挖掘。

2.1从企业方面分析低价“怪圈”

中国稀土行业自身无序竞争是稀土出口价格低廉的关键所在。

纵观整个国内稀土市场, 北方的包钢、四川的中铝、江西的五矿是目前国内稀土的最大供应商。但是除此之外, 国内存在大量的小矿厂。这些小矿厂技术含量低, 在开采的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度低, 给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更重要的是, 由于这样的小企业散而多, 导致我国虽然拥有大量的稀土资源, 却难形成统一的价格机制。这一点, 成为了我国长年来稀土贱卖的关键原因。

更有甚者, 许多小企业为了维持营利, 通过走私的渠道贱卖稀土, 如下表2.1.1所示。竞相压价造成的恶性竞争, 逐渐形成了价格低—营利难—降价抛售的恶性循环怪圈。

2.2从缺乏创新、附加值低方面分析低价“怪圈”

技术对稀土产业的影响十分关键, 是典型的科技依赖性产业。所以没有创新的技术, 稀土产业只能沦为廉价资源供给者。

随着加工程度的深入, 稀土产品价值增长跨越十分大, 幅度比其它产业更为显著。而我国稀土产业主要是低端产品, 这些产业技术含量较低, 产品附加值也低, 进一步加剧了许多企业连年亏损的惨剧。

2.3从政府方面分析低价“怪圈”

政府对稀土行业的管理部门涉及国土资源部、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各大央企以及地方政府等众多部门, 其关系错综复杂, 利益难调。因此, 缺乏统一领导, 主管部门级别不够, 致使许多政策并不能实际落实。

从近年以限产为核心的保护行动的结果来看, 政府的“限产”就可以说是失败的。在国土资源部开始实施限产计划的2007年, 中国稀土矿产量仍然达到12.08万吨, 远远超过8万吨的计划指标。加之官方统计数据尚不包括大量的非法采矿, 实际产量或许更大。

由于很多稀土矿所在地是贫困地区, 开发稀土矿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单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 滥开滥采, 许多“限产”实际上只成空谈。

2.4从国外环境分析低价“怪圈”

由于在我国购买稀土原料初级产品不受配额限制, 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近年来大规模在我国稀土资源区投资设厂。国外企业的这种投机取巧, 使得本来属于我国的利益进一步遭受外国侵蚀, 也是导致我国所实施的稀土产品配额制并不能有效扼制资源外流的主要原因。

许多国家因为中国稀土价格低廉, 加之自身的资源战略储备计划, 早已停止了本国的稀土开采, 转而向中国购买。中国的稀土资源被贱卖到世界各国, 日渐枯竭, 而外国大型稀土矿资源却停止开采贮藏起来, 长此以往, 稀土市场前景堪忧。

2.5从生产粗放、污染环境方面分析低价“怪圈”

由于生产粗放, 我国稀土行业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到限制了稀土行业的持续发展, 对环境的巨大破坏更是对中国整个自然环境构成了威胁。如果将环境的破坏、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毁灭纳入考虑, 中国稀土行业的实际亏损之巨是我们难以想象和承受的。

三.打响稀土价格保卫战

针对以上分析, 稀土贱卖的关键问题是供过于求。所以, 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动权就在中国手上, 适当限制供应量, 将会促使稀土的国际价格逐渐提升, 从而使得中国充分发挥稀土大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价格影响能力。具体而言, 可以采用以下应对措施控制供给:

3.1促进稀土企业强势整合, 提高国际竞争力

限制供应量的关键在于集中供应。关掉小型稀土矿厂, 尤其是严格打击无证开采的小厂, 然后北方以包钢为主, 四川以中铝为主, 江西以五矿为主, 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将大大有利于价格的统一和行动的一致。

为了达到有效整合, 避免“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局面出现, 政府首先应采取更加强硬和落实的措施, 从行政上建立统一的、高级别的领导, 督促各省之间的配合, 对一些在整合中损失较多的地方辅以适当的补贴, 同时灵活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整合。

尤其应严把技术关, 对技术不达标、污染过重的小企业进行查处或者拒绝给予开采证。在各方面配合和支持包钢、中铝以及五矿对小型或不规范矿厂的并购。

3.2严控出口, 加紧收购

面对宝贵资源, 开源节流是重要步骤。一方面, 继续利用关税和适当的非关税措施严格限制出口, 进一步细化稀土产品出口税号, 严格稀土出口企业资质认定, 完善稀土出口配额分配办法, 防止资源流失。另一方面, 尽可能地收购国外的优质稀土资源, 巩固我国稀土大国的地位。

3.3加紧建设中国稀土行业协会

制定严明的章程, 建设有话语权的团结成熟的行业协会, 从而规范大小稀土企业, 统一行动, 尤其是统一定价, 有效避免恶性竞争,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 是中国成为真正拥有定价的稀土大国的重要手段。

3.4加速建立国家稀土储备库

实际上, 通过收储调剂余缺进而保护和调节资源价格, 已是国际惯例。中国应以北方的包钢、江西的五矿和四川的中铝为三个中心, 建立国家稀土储备库。

截止2011年1月, 包钢已建成6座储备库, 江西赣州也开始积极准备, 令人欣慰。但是与每年十多万吨的产量相比, 储备库的建设速度、区域扩展仍须加快, 同时, 法规的明确建立才是更加固定、更加长久的制度保障。

3.5构建稀土行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现在已经成立的, 由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公司为主、多家稀土骨干企业和多家科研院所、大学联合组建的“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是一个稀土行业技术创新的榜样。通过建立研发基金会、鼓励企业加大科研等方式促进稀土技术的创新开发, 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使我国稀土产业的附加值能够有所提升,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稀土产业的实力。毕竟, 稀土产业链下游更具投资价值。

四.结束语

不难预见, 以上诸多措施在实施中必然会遇见很多阻滞, 但是稀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 如果依然以“萝卜价”长期流失, 那么它威胁的将不仅仅是我国的经济利益, 还将威胁到我们的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正如包钢所意识到的一样, 资源比利润更重要。

值得欣喜的是, 从去年开始, 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 稀土价格逐渐走高。但是这些整合和出口限制措施已然受到众多西方国家的诟骂, 因此, 目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在提价的同时谨防世界各国的贸易诉讼和打击报复。

中国稀土价格保卫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参考文献

[1]苏文清.中国稀土产业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冯羽生.谈中国稀土资源定价权[J].中国金属通报.2009, (11) .

[3]倪平鹏, 蒙运兵, 杨斌.我国稀土资源开采利用现状及保护性开发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0, (10) .

篇9:稀土市场分析

一、中国新近所遭遇的稀土交易争端回放

十多年前,中国开始实施稀土出口配额制,一直对稀土需求量较大的美国、日本、欧盟等开始表现出强烈不满。2012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向WTO提交了《关于中国违规限制3种原材料出口》的报告,认为中国对稀土、钼、钨三种原材料实施“加收出口税、限制出口数量、设定最低出口价格”不合规定,成为我国“稀土案”的“导火索”。日本报告之后,美、欧等主要稀土进口国迅速策应,联合起来将这三个案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认为这些产品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以及出口配额管理和分配措施违反WTO的相关规定,将这三个案件直接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经过历时两年的较量,于2014年3月26日,WTO初步裁定中国败诉。在DSB专家组长达257页的报告中,一方面对中国就稀土、钨、钼采取的综合性资源与环境保护措施表示认可,另一方面却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以及出口配额管理和分配措施不符合有关WTO规则和中方加入WTO时所做的承诺。

客观地讲,该案败诉也是“预料之中”的,原因有二:其一,该案的裁判很大程度上受了2009年美国、欧盟和墨西哥就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上诉案仲裁结果的影响,当年该“原材料案”也是历经多年最终裁定中国出口限制违规,终未能形成有利于我国的规则解释。“稀土案”和“原材料案”无论是原因、过程还是结果都如出一辙。其二,从法理上讲,中国在就稀土出口配额制的抗辩中,试图援引《1994年关贸总协定》规定的资源保护例外条款:“成员国在对外贸易中对可枯竭的自然资源可以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但例外条件的适用条件一般十分苛刻,且在WTO的历来案件中,单独援引例外条款胜诉就没有先例,所以这一法理依据终未获支持。因此,对于这一“预期”的结果,除了执行WTO的裁决,取消相应的不合理政策,以符合WTO规则的方式来加强稀土资源的生产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稀土行业在国际市场的交易实力,增强话语权,才不至于因为“打政策的擦边球”而受制于人。

二、中国稀土出口交易实力微弱的重要原因

交易实力也称市场权力,即在商品市场交易中,对产品价格、市场份额和其它市场参与者的影响力、掌控力,以及在市场交易中获取收益的能力。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实力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着商品价格的高低以及贸易利得的多少,一类商品交易实力的缺失,会直接导致该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交易话语权的减弱甚至定价权的缺失。中国的稀土资源及产品要摆脱别国交易者和贸易政策的束缚,增强交易实力应当是最直接和最持续的渠道,也是在与别国的贸易较量中获取利益的关键。

(一) 他国对中国稀土供应的“高依存度”强化了对稀土市场的干预

相比而言,中国稀土储藏数量相对较大、已探明的种类相对较多,其它稀土储存量较大的国家仅仅局限在少数几个,如俄罗斯占19%、美国占13%、澳大利亚占5%、印度占3%,中国在数量上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在稀土市场控制上,这些国家却占了上风。美国、日本等国出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考虑,针对稀土等战略资源实施了“从国外进口并囤积储备为主、自主开采本国资源为辅”的政策体系,动用大规模稀土国防储备以干预市场。中国作为主要供应国,在稀土管制政策上稍有紧缩,这些国家则反映强烈,干预指责中国的政策有违WTO规则,试图以此缓解和消除稀土资源危机。从实践看,他国这种“鼓励进口、限制开采”的政策基调基本不会改变,将长期依赖于中国的资源供应,所以中国作为世界稀土资源供应大国的地位在一定年限内将不会改变。外国政府为最终瓦解我国战略资源保障体系和制度,对稀土市场的强势干预无形中提高了我国对稀土市场掌控和获利的难度。

(二) 技术落后是制约我国稀土交易实力提升的重要瓶颈

如前所述,在稀土进出口贸易中,我国稀土储量上的“垄断”地位并未能直接转化为稀土商品交易中的定价能力,更未能获得预期的垄断利润。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我国在稀土产业链中未能掌握利润率高的关键环节。一条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包括“采矿—选矿—分离—冶炼—加工构成”,我国唯一具有比较优势的是位于产业链低端的采矿阶段。而其它环节如稀土材料及器件研发滞后,在稀土新材料开发和终端应用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拥有知识产权和新型稀土材料及器件生产加工技术较少,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匮乏。技术制约导致的结果是生产、加工结构相对单一,出口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低端产品,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

(三) 国内稀土行业内耗是提升交易实力的最大障碍

我国近些年稀土行业发展的状况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众多,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行业自律性差,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以生产企业为例,我国现有近200家稀土开采的生产企业,其中年处理能力在2000吨至5000吨的只有10家左右,年处理能力大于5000 吨的只有3家。这些企业隶属关系十分复杂,有的隶属于地方政府,有的隶属省级政府,还有的隶属中央,除此以外,还有大量“散兵游勇”式的非法企业存在。由于缺乏高层统一的强力协调与监管体系,使得相关企业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等都一定程度的呈现出相对分散、各自为阵的行业格局。现实情况是,各市场主体在利益上都不愿做任何让步,甚至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还竞相重复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加剧、恶性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低等怪圈。endprint

(四)高昂的稀土开采与生产成本降低了稀土出口获利空间

近年来,我国稀土行业为巨额利益之争的“盗采”、“超采”、“挑肥拣瘦”、“环境污染”及“走私”等恶性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扰乱了稀土生产、经营市场,严重制约了中国稀土产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产生了极大的“负外部性”,如国内稀土储量和开采量较大的江西赣州,初步测算,赣州因为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所需费用高达380亿元,这380亿元的治污费用,是江西省稀土行业2010-2011两年总利润的四倍多,这意味着整个江西稀土企业几十年的利润,都远远填补不了380亿这个巨大的治污黑洞。这些类似的问题,所引起的稀土开采与生产的社会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却无法内化到产品价格中去,严重损害着国家公共利益,也使得原本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比较优势逐渐成为内耗国内资源的侵蚀者。

三、提升中国稀土出口交易实力的对策建议

中国稀土行业遭遇的问题与困扰尤为突出,行业所面临的局面则更加严峻。为尽快提升交易实力,满足稀土行业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国家利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改革定价机制,提高国外进口商稀土产品进口成本

多年来,中国稀土出口的价值一直相对廉价,也就是近两年来有所回升,但仍然不稳定。出口价格低廉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缺陷。目前,稀土价格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成本导向定价法,价格构成主要包括成本、利润和税金,且主要将其作为消费品对待。但对于稀土这种集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战略性等特征于一体的要素资源,完全不能与一般的消费品和生产品同日而语。而且在成本核算中完全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成本。这种扭曲的定价机制不仅不能反映稀土资源及产品的真实价值,还成为国内各地竞相疯狂开采、大赚快钱、生态恶化、稀缺资源外流、储量锐减的“罪魁祸首”。

所以,应当赋予稀土这类战略性资源新的定价机制。可以将原定价机制优化为:价格=成本价值+战略价值+利润+税金。其中战略价值应当由相应协会根据稀土行业应用状况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一个公认的价值数额比值。税金除了企业所得税等传统税种外,必须将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环境修复成本等完全内化到稀土价格中去。通过定价机制的合理优化,一方面提高稀土开采业的进入门槛和成本,遏制稀土的盲目开采与出口,避免资源和环境损失严重;另一方面将国内稀土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修复等成本通过价格转嫁给国外进口商,以降低其从中国进口的意愿, 刺激国外企业因为进口成本问题而恢复其本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 加速利益整合,加强稀土行业的统一调度与管控

众多经营主体各自为阵,缺乏合力,使得谈判力量微弱,且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投入有限是交易实力不强的又一原因,应当利用行业整合来增强稀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稀土行业协会,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发挥作用的范围仍然有限,无法将隶属于各行政区的稀土企业完全整合在一起,一致对抗外国进口商,谈判优势不明显。要加速稀土行业的利益整合,降低内耗,一是要成立高级别的稀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引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政策、发展规划、产品定价、战略储备、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的全局化、制度化发展,以此为媒介有效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主体间在稀土产业发展问题上存在的矛盾。

二是要加速推进以包钢集团、中国五矿、中铝公司、广东稀土、赣州稀土和厦门钨业等稀土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国内稀土行业的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稀土企业联盟。通过该联盟,引导国内各稀土企业间实现科学的产业内分工,分别将上游稀土开采业、中游稀土冶炼分离和下游稀土深加工整合到一起,促使各企业消除企业间广为存在的技术壁垒,分别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产品门类进行创新并加强技术整合,中高端技术提升后,还可以有效减少我国低价出口低端资源,而高价进口中高端资源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降低我国对国外稀土技术的依赖程度。通过利益协调形成谈判合力,还能有效避免各个企业各自为政分散作价的状况,也避免形成省与省之间、省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二重竞价”的尴尬局面。

(三)源头控制与国家战略储备相结合,合理控制稀土资源市场供应量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将中国诉诸WTO,一是认为中国稀土的出口配额制度违反了WTO的基本原则,二是认为中国稀土国内价格与出口价格差价太大。要改变这一现状,国家稀土行业管理机构应当在立足稀土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并根据我国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产业发展对稀土资源的需求变化趋势,以及我国稀土战略储备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立法使国内对稀土价格与数量的控制有法可依,而不是一种临时的应对行为,合理规避国外交易主体对我国的发难。

为确保未来我国稀土资源供应的可持续性,还必须加速构建我国稀土资源国家战略储备体系。根据我国实际,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分级实施、分类管理,即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资源储备与实物储备相结合等方式,在国家层面成立较高级别的领导机构予以协调,在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相应机构予以执行落实。分类管理即是对我国重稀土、轻稀土的主要矿区,根据已探明的储存数量,统筹划分确定自由开发矿区、限制开发矿区和禁止开发矿区等,对禁止开发的矿区列入国家储备资源地,当地政府承担监管和保护责任,未经批准不得开采。对限制开发和自由开发矿区根据综合考量企业资质、技术条件、环保设施配套等因素后,设定相应的准入条件,由国家高级管理层面予以批准进入。

(四) 进一步增加中国在WTO中的话语权

上一篇:广至学区公务接待自查报告下一篇:晚夏即事临南居,晚夏即事临南居耿??,晚夏即事临南居的意思,晚夏即事临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