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二三事散文

2024-04-12

夏收二三事散文(通用9篇)

篇1:夏收二三事散文

夏收二三事散文

过了四十岁,本该说是不惑了,可回忆时不时地占据着脑海。向来没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可偶尔也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要求比较合拍。无法诉说时,写出一些回忆,也算是在化作一缕青烟之前的一点点无谓是什么追求的乐趣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还是搞以村组为单位的合作化,八亿农民都是附着在土地上过活。北方的三夏时节,夏收是相当的忙碌有趣,那种劳动中的场面场景,基于背叛的恶名比较难忘。

一到收麦,标语就爬满了村里比较规整的土墙,什么“防火防盗”“颗粒归仓”“打好三夏这一仗”等等就年复一年地更新着。村里的打麦场上,从各家各户组织来的水缸,摆满了场里的角角落落,然后又一担水一担水地挑满,时刻准备着迎接公社领导及上级领导检查。注意,这是很有特色的,标语、水缸、检查,风马牛的事情,非得在这火热的收获季节凑热闹似的扭结在一起,不是特色无法解释。防火,天干物燥,小麦成熟易燃,应该提示;水缸的准备、添水就和检查挂上钩了,印象中,好像就是为了检查,反正我记忆中场里的水缸就没满过,我为水缸没有满过,通过了领导检查而防火又胜利的结果而永远高兴。

夏收时,学校和村上都联系安排好了,由中高年级的红小兵,在打麦场入口站岗放哨。我持红缨枪是在自己家乡的打麦场上站过岗、放过哨的。那时候,打麦场入口用粗壮的树干搭起简易的大门,大门上边红旗飘扬,两边的柱子上贴着红底黑字醒目的对联或者标语,很有氛围。虽然没有发现什么捣乱的、破坏的,但是我们时刻准备着,因为我们是红小兵也就是后来的少先队员,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种自豪感一直伴随着我,虽然时至今日才再次想起来站岗放哨的情景。

没有安排站岗放哨的同学,就参加学校组织的拾麦。那时候,夏收时节学校不放忙假,而是组织学生参加拾麦。拾麦的同学,每天早上跟上学一样,还没有睡够,就睁开然嘛咕咚的眼睛,就像他们许多人小时候作文写的一样“我一咕噜爬起来,背上书包就向学校跑去”。学校由老师带队,跟随在社员收罢麦的地里拾麦,颗粒归仓这是落实在行动上的。飘扬的红领巾,闪闪发光的.汗水,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漫山遍野的拾麦场景,这是融入农民和七零后心里永恒的、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快到吃饭时节,学生们就在老师组织下,回打麦场交麦。交麦时,一律排队,在生产队安排的地方过秤,然后累计,待夏收结束,生产队会按照斤两多少,统一结算付款,再由学校分发给学生。有的同学手脚麻利,拾麦多,一年夏收能够挣十几甚至几十块钱。我比较木囊,把拾麦的功夫都用在了喝水上,一年也就几块钱的拾麦收入。但是,我还是比较向往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时光,跑路的确更需要体力耐力,而小时候的我,体力耐力都赶不上趟,虽然也经常坚持参加拾麦等劳动,但是根本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下午拾麦最有意思。因为天热,学校让同学们来先在教室休息,而小学生的瞌睡比较少,打打闹闹时有发生,而这种打闹必须“守纪律”地进行,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他人休息,关键是不能抬起房顶引来了老师甚至校长。那时候的校长真是威武,同学们见了校长就害怕地不行。校长在同学们心中,那是至高无上、厉害的角色。当然,那时候的校长,都比较正统,只会教同学们唱革命歌曲,而不会约女生去K歌;只会在学校大会上讲话,而不会对女同学动手动脚。等到闹腾热了,就拿出准备拾麦喝的水,先喝开了。闹着喝着,喝着闹着,稍稍安静一会,等到老师通知集合,许多人忙忙结结去上厕所,一些同学急急慌慌去灶房灌凉水。备好拾麦劳动时喝的糖精水或者糖水,早已经是底朝天了,真正拾麦的时候,凉水是最解渴的,糖水虽然补充体力,但是口里会被粘黏的感觉充斥,很是不爽。清点人数到齐了,老师命令出发,我们才在太阳已不再那么火辣辣的阳光下出发拾麦。这时候,队伍里起歌员起起了《我是公社小社员》的歌曲,非常好听:“我是公社小社员呀,手拿小镰刀呀,身背小竹篮蓝,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要么就是《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软绵绵的歌曲是没有的。因为黄土地火辣辣的阳光,油泼辣子、裤带面与软绵绵的东西没有多少缘分。

至今回想起来,那种朴素的乡村时光,那种朴实的乡村情怀依然让人眼窝一热。是啊!我爸不是李刚,我们的父亲母亲也没有什么宝马奔驰,我们快乐地奔驰在人生的乡间小路上,行进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一样的故乡的原野,那种幸福不管到什么时候也是千金不换、也永远换不回来的。

【作者简介】高明,常用笔名关中赤子,男,汉族,1970年生于陕西澄城。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集《不惑的秋天》、诗集《摇曳的风铃》(合著)、诗集《窑变的泥土》问世。作品在多家杂志报刊发表并入选《诗中国》2011、2012珍藏卷、《当代情诗一百家》、《西部风采人物》等书刊。他认为:创作,应该用心灵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感受社会,用文字诠释演绎一切真善美,给心灵以慰籍,给世人以启发,给生活以乐趣。《窑变的泥土》系其首次公开出版的个人诗集。

篇2:夏收二三事散文

读书,在阳光下写字,钢笔,蓝色墨水,我喜欢的心情。

,美丽的相思,而似乎是有很多故事的。

我遇见的人也都是一生一世的唯一吧,就像2014,也只一世。

我记得元旦没有假日,我们是一起过去的年末和年初。

我记得那时候脚背发炎,走路有些瘸瘸拐拐。某一天迟到的清晨,我遇见ZYC,他扶我进学校的。我记得他有说老姚太神经质的。

我记得上学期的最后一天,我和DD半路折回教室,被班主任撞见。我记得那天铁门没有上锁,DD还是和我同路了。我记得我们说了七天后再见。

我记得过年前一天,他们分开。我记得我陪他聊天通宵。那天我们的所有的话比一个学期的还要多。我记得寒假的七天像极了高二国庆的七天。我记得我边在阳光里写作业边和他聊天。我记得开学后他给我的糖。

我记得后来的晚自习,我总是和HR一起走的。我记得开学第一周因为物理在班长面前哭。我记得自己难受的样子和班长坐我身边的样子。我记得没有带伞的雨天,DD和HR的伞。我记得因为陪我淋雨,班长感冒了。我记得后来班长给我的牛奶,手工饼干,鸡蛋,还有,最爱的,周国平。

我记得清晨的教室,总是HR,SGY,我,SSP。

我记得上课你们一直做数学,SGY,HR。我记得化学你们一直很好,HR,DD。我记得我无比纠结的物理。

我记得黑板上的英语作业,我记得DD和我一起站在黑板前,我记得DD煞费苦心的英文作业。

我记得晚饭,酸豆角泡面,永恒纠结的同桌,ZKX。

我记得懒得跑下去的时候,总是SGY会买来晚饭。我记得CC她说她羡慕。

我记得ZF每次借完作业,都会买来吃的,放进我课桌。

我记得做不完的数学题,他每周会给我的试卷,后来的蓝莓味果冻,后来的笔记本,后来我唯一给他的信,自行车,A4纸,我记得后来好几次的三班,我记得短信,黑夜里他转身的背影,我记得那次争吵,当然,我是下风的。

我记得周六的晚上,和DD聊不完的天,他的偶然出现,我还收藏的纸条。

我记得课上,我和DD传的小纸条。

我记得天气转暖的某天,在楼梯前,ZYC给我的那个包满蜡的橘子,我记得见证他的消瘦。

我记得一号,二号考场。我记得好多熟悉的脸庞 ,记得一个考场时他敲我的`肩。我记得考完语文的午后,ZKX搞怪的作文理解。

我记得班主任若干次的谈话,DD的窃喜。我记得那些烦人的周记,班主任总是没有骂过我的。

我记得后来的高考复习,我因为冷披了DD的黄色外套。和DD一起在讲台数高考说明,他搞怪的发卷方式,我哭笑不得的样子。

我记得我和他的流言。

我记得班主任盯着我们下晚自习的去向。

我记得那天DD和我讲他的口味。

我记得我数学课做英语被找,班主任说得我哭了又笑了,后来数学老师慈祥的脸。

我记得高考前JS的纠结。

我记得高考前和BH打的那个漫长的电话。

我记得程弟的祝福视频。

我记得我和他去卖旧书,周阳。我记得他满地的书,我记得他对书爱惜的模样,我记得他给我的笔记,试卷,随笔,我记得那天的雨水和我们一起吃的酸菜鱼。

我记得后来的预备党员,我,他,HR。

我记得24号晚,他说的很多话,HR的很长的短信,SGY的电话,我记得第二天一起吃的牛肉面,DD,我,他,我记得填志愿,帮他查录取,他帮我查。

我记得高考请客,同学聚会,夏天的长发,裙裾飞扬。

我记得。

我记得。

我记得。

我记得。

我记得。

我记得后来他们接二连三的离开。

我记得收到的他的信,HR的礼物,DD的。

我记得后来某一段和他的纠结,后来的断了联系。

我记得国庆晚上的火车,DD的电话,XJ的同行。

我记得DD,班长给我的感动。

我记得和周可欣在南通街头笑闹。

篇3:马虎老师二三事

马老师特喜欢穿一件印有天涯海角和椰子树的花衫, 下面配一条牛仔短裤。乍一看, 这短裤怎么这么眼熟?再一细看, 那裤型, 那口袋, 还有裤腿边上那不齐整的须须……噢, 原来是春秋季节穿的牛仔长裤剪掉裤腿变成的, 发现者便忍俊不禁地道出了这个秘密, 于是见者无不捂嘴窃笑。

马老师的眼睛高度近视, 常戴一副金边眼镜, 那眼镜很是特别, 两个眼框左高右低。眼镜是马老师的标志, 是他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有一天, 他居然没戴这个好朋友。

没戴眼镜的马老师像变了个人似的, 眼珠外凸, 额上青筋历历可数, 走起路来高一步低一步地摇晃, 似乎连身体的平衡都不能把握。

这一天的课堂纪律很差, 大伙儿先是试探性地蠢蠢欲动, 后来发现那双大眼睛并不管用, 干脆大闹天宫起来, 就连平时最听话的女生也传起了纸条儿。其他人更不用说了, 扔纸飞机, 猫着腰下位, 唠嗑儿……比菜市场还要热闹。马老师几次动用黑板擦敲击讲桌, 都无济于事, 因为他虽然听得见吵闹的声音, 感觉得到仿佛人人都在晃动, 但就是看不清具体的人;批全班吧, 罚不责众, 怕激起民愤。

后来还是那位女班长厉害, 她站起来环视全班, 大声咳嗽了一下, 教室里才安静了下来。

第二天, 马老师来上课, 又戴上了那副金边眼镜, 镜框依然左高右低, 不同的是左右两边的镜架上多了几圈白得耀眼的胶布。面对我们关注的眼神, 马老师推一推向下滑的眼镜, 指着眼镜解嘲地说:昨天它受伤住院, 今天它带病工作。我们都明白他是说昨天眼镜坏了, 修了一下今天就戴着剧, 我们大伙儿都笑了起来, 马老师也跟着讪讪地笑。

马老师除了长相、着装极具个性之外, 言谈举止也与众不同, 尤其是他教育学生的方法很是特别。

有一次, 几个同学因上课起哄, 被他抓到了办公室。马老师先让四个同学靠着壁柜站着。他呢, 背着手在他们面前来回地走。来回一趟, 停顿一下, 眼睛往四个人的脸上扫视一遍, 然后伸出右手, 用食指指着他们的脑门说:“你们都给我好好想想, 闹得我上不成课你们就很开心, 对不对?”说这对不对时, 他又用右手逐个抬起他们的下巴, 让他们的眼神同他对视, 大概是想从他们的眼睛里找到一些什么吧!

四个人中, 东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捣蛋, 就他敢同马老师的眼神硬碰硬。就在东盯住马老师说话的嘴唇时, 他奇迹般地发现马老师的牙齿上有一块青菜叶子。东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还了得?知错不改, 一错再错, 我整的就是你。这下, 马老师锁定了东这个目标, 开始对东进行个别教育, 其他三个暂时被放走了。马老师似乎特别生气,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一下的东西塞到某女生的抽屉, 让那女生呕吐了好半天;有一次把蚯蚓放进老师的粉笔盒, 害得老师抓到了一条蚯蚓等等, 他对着东逐条地数落起他的罪状。

起先, 东的眼神还硬硬地望着他, 时间长了, 头就慢慢地垂到了胸脯。等马老师数落累了, 搬来一把椅子坐在东的面前, 语重心长地说:“我说了这么多, 也是为了你好, 你知道吗?”东抬起头来, 可就在这时, 东一眼瞥见了马老师的牙齿, 那上面的青菜叶子不见了!东想:到哪儿去了呢?是吞进了肚子里, 还是刚才批评我时被气飞了呢?

马老师见东陷入了沉思, 心想:看来, 这次谈话是有效果的, 能触及到东的灵魂真是件大喜事儿, 再让他回家反省反省就达到目的了。马老师站起来拍拍东的肩膀说:“该说的我都说了, 剩下的就看你的表现了, 回去好好想想。”

东向马老师敬了个礼, 走出办公室。没等出门就被人扯了出去, 一看, 原来那三个哥们一直在外面候着呢。三人拉着东问长问短:马老师说了些什么?有没有罚你抄作业?有没有罚你扫地?有没有要请家长?……

东笑着说:放心吧, 一样也没有。这下三个哥们便惊奇地盯住东的眼睛, 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东说:真的, 骗了你们是地上爬的!

“嘿, 东, 看你脸上是什么?”三人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突然异口同声地叫道。

东条件反射似的伸出右手朝脸上摸去, 他触到了一个湿漉漉的东西, 抓下来一看, 天啦, 这不是马老师牙上的那片青菜叶子吗?

东的喉咙里像堵住了一个什么东西, 喘不过气来, 说不出话来。

之后, 东变了个人似的, 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而马虎老师也没再找东谈过话。

篇4:车臣:二三人与二三事

带着儿子的头颅上火车

在车臣,我听到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母亲寻找儿子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一位住在莫斯科郊外的母亲收到儿子所在部队的电报,说她儿子被车臣非法武装劫为人质。母亲知道后变卖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去寻找儿子。后来,她得到消息说她儿子已被车臣非法武装杀害。活不见人,死也要见尸。这位母亲向车臣非法武装支付了一笔钱,要求收尸。谁知车臣匪徒竟把这位母亲带到了一片雷区,幸好她没有被炸死。终于,这位母亲找到了自己的儿子,但却是一具无头尸体。母亲用卖房子的钱赎回了尸体,她又向车臣非法武装买回了儿子被处死全部经过的录像带。当这位母亲看到儿子被割下头颅那怵目惊心的一幕时,昏了过去。回到家中,这位母亲亲手掩埋了儿子的尸体。可是每到晚上,她就被恶梦惊醒。儿子在梦中向她索要头颅,否则他死不瞑目。这位母亲再次来到车臣,哀求刽子手还她儿子的头颅。最终,母亲如愿以偿。当她手提包裹乘火车返回莫斯科时,列车员问包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她说是儿子的人头,列车员大惊失色。

女狙击手来自某国国家射击队

近几年来,车臣非法武装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大量的俄制、美制先进武器装备,这些武器射击精确度高、射程远、重量轻、火力强。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国际恐怖组织介绍,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近十个国家招募了数千人的雇佣军。这些雇佣军技术过硬,战术灵活。车臣非法武装还花高价秘密地从一些中亚国家招集了一部分国家射击队队员。

车臣战争时,俄军在攻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郊外的一座小城镇时,和一位藏身在一幢大楼的武装分子交火,结果先后有七名俄军士兵身亡,他们都是头部中弹。显然,对手是一名射击高手。后来,俄军调来空降特种部队,通过施放催泪弹和烟雾弹等办法才擒住了对手。让所有人吃惊的是,原来这名武装分子竟是个女狙击手!经过调查,她是中亚某国国家射击队一位很有名气的队员,因该国无力保障射击队的正常训练、参赛以及队员们的工资,才铤而走险。

时任北高加索集群司令的莫尔坚斯科伊告诉我们,车臣非法武装的有生力量已被消灭,但仍有残余分子在负隅顽抗。他们已改变战术,化整为零,一部分藏匿于丛林中,和俄军打起了游击战,一部分混迹于普通百姓中,还有一部分则利用车臣各部门招人的机会,渗透到政府部门和警察队伍中。

无奈的指挥官加济马戈梅多夫

时任车臣特种部队指挥官的加济马戈梅多夫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车臣人,和部分车臣政府高官不同的是,他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车臣独立,因此从未和俄军交过战。他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显得格外激动:“你们看看,车臣现在这个样子,就是马斯哈多夫和巴萨耶夫这些所谓代表车臣人民利益的非法武装分子发动战争的结果。”

加济马戈梅多夫认为,车臣脱离俄罗斯独立不会有任何前途。他的这一立场曾多次引来杀身之祸,车臣非法武装曾多次试图暗杀他,但他都幸免于难。他被迫流亡莫斯科,一度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

2000年,加济马戈梅多夫返回车臣,奉命重组车臣特种警察部队。在车臣非法武装看来,车臣特警无非是叛徒和俄军的帮凶,因此他们和俄军一样经常成为袭击和暗杀的对象。为了煽动民心,非法武装甚至在他们网站上散布谣言,给加济马戈梅多夫编织各种罪名。

加济马戈梅多夫说,特警部队组建后的两年内,300多名警察中已经有50多人殉职。在车臣特警部队门前有一石墙,上面刻有那些殉职警察的名字和照片。

我问加济马戈梅多夫车臣非法武装到底有多少人,他说,非法武装化整为零,神出鬼没,很难搞清他们有多少人。我问他,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将非法武装肃清,他摇摇头,有些无奈地说:“谁知道呢。”

有“理想”的士兵谢尔盖

由于驻守车臣危险很大,很多俄罗斯士兵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为缓解压力,驻守车臣的士兵每半年轮换一次,轮换的士兵来自俄罗斯各军区。即便是短暂的半年,对很多俄罗斯士兵来说也是痛苦的煎熬。

在格罗兹尼的一个检查站,我结识了来自西伯利亚城市伊尔库茨克的谢尔盖。谢尔盖20岁出头,他快人快语,毫无掩饰自己对车臣问题的看法。尽管驻守车臣的军饷要比驻守俄罗斯其他地区高好几倍,但由于风险大,很多人并不愿意到这里来。谢尔盖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到车臣,只是希望能在这里积攒一些钱,退伍后能考取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谢尔盖说,他很想念父母,但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只能坚持,直到结束这里的任期。他说,车臣问题不应该只用武力来解决。在对那些负隅顽抗的顽固分子进行打击的同时,应该考虑通过怀柔政策来吸引部分温和的非法武装分子回归社会,放弃与俄军的对抗,这样可以减少俄军伤亡。

我们看到,谢尔盖所在的检查站是一个用石头和沙袋搭建的临时工事,里面没有任何娱乐设施。6月,酷热难当。到了晚上,再加上蚊虫叮咬,更让人难以忍受。在驻守的半年内,士兵们很少离开营房,生活无疑是单调的。

“幸运”的伊布拉基莫夫一家人

认识伊布拉基莫夫一家是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一栋残垣断壁的建筑物里。

伊布拉基莫夫家有五个孩子。战争爆发前车臣局势稳定,全家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后,和其他车臣人一样,他们带着简单的行囊匆忙逃离车臣,住进了紧邻车臣的印古什共和国的一所难民营。在难民营里度过了无数个春秋后,带着对故土的深深眷念,全家于2002年初返回车臣。当他们回到车臣时,发现早已家徒四壁。但伊布拉基莫夫一家是幸运的,他们返回不久就住进了一栋已经修复的居民楼,而许多家庭还住在摇摇欲坠的楼里,成天担惊受怕。

如何修复遭受战火破坏的居民楼及基础设施并安置返乡的难民,成为俄罗斯联邦政府和车臣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位建筑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车臣政府指定了几家公司负责格罗兹尼居民楼的修复工作,正常情况下一家公司每年可修复四五栋居民楼。由于资金不到位,停工现象经常发生。格罗兹尼至少有数万栋居民楼遭战争破坏,因此修复工作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篇5:苜蓿二三事散文

晚上回家,看到餐桌上放着一盘苜蓿做的菜馍,顿觉是久违的美味,禁不住狼吐虎咽了起来,食罢,看着那空荡的菜盘和些许的菜叶残渣,尚觉意犹未尽,媳妇看我那眼馋的样子,说你喜欢,改天再做给你吃,我笑了笑说这苜蓿,可真是有很多记忆呢。。。。。。

对于苜蓿的记忆,可以追忆到很多年前,也就是我几岁的光景吧,老家的人那个时候,大部分都是对苜蓿这种菜肴,有着独特的情怀和感觉的。

初春时分,万物苏醒,树木冒出了新枝,那沉眠了一冬的苜蓿,又重新焕发了它的生命力,很快长出了新芽,绿油油的一片,等到了仲春或者晚春,便长势更加喜人,有的地方能长到小半人高,不少苜蓿这时还开着淡淡的紫色的花儿,因为品种的差异,还有褐色,堇青色等,远远望去,煞是好看。

这时候母亲便会和邻里的阿姨,或者同宗的婶婶、嫂子们会一起约好摘苜蓿的。因为苜蓿是别人家种的,会提前和人家打好招呼,征得邻居街坊的同意,各自带上孩子,便相约一起出发而去。

到了田间,我便和同来的小伙伴开始玩起了游戏,忙着捉蝴蝶捕蜻蜓之类的,很少会在意何时能摘满一筐苜蓿回家,不仅这样,还有时候趴在地上躲起来,等母亲她们忙完了,便会四下呼喊我们的名字,我们几个调皮鬼常常是等母亲她们喊的累了,才从那密不透风的苜蓿地里爬起身来,拍打一下身上的泥土,才意犹未尽的跟着回家。

等到哪日几个小伙伴无事可做,便又一同去跑去那苜蓿地里玩耍,总觉得那片天地里就是一幅美景,有蓝天白云,有紫花青叶,说是姹紫嫣红也不为过。母亲们便会在午饭时分,又到处寻找着我们的踪影,得知我们有跑去苜蓿地,便再三的严厉叮嘱我们,切莫去,切莫去,那里面有长虫(关中方言,意思指蛇),小心咬着你们。可我们那班顽童,没有见过那长虫出现,又怎会相信,怎会在意母亲们的忠告呢?

直到那次,小伙伴再次在苜蓿地里捉迷藏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手臂上凉飕飕的,乍眼一看,一条青绿色的长虫,约有三五厘米长,那一瞬间我没有感觉到它有否可爱,只觉得很害怕,吓得我脸色透白,同行比我年长两岁的堂哥,赶紧用衣物帮我轻轻的拨了一下它,看着它掉在那晌午的苜蓿地里,然后我们几个拔腿就跑,一溜烟的回到了家。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那片苜蓿地了,我也说不上来是不喜欢去那里捉迷藏之类的.了,还是害怕冷不丁哪里又跑出一条长虫来。

很多年后的一年夏天,我从外地回到家,母亲总惦记着怎么样给我弄好吃的,便问我,今晌午我给你做苜蓿菜馍吧?我一听,甚是欣喜,忙着点头说好。然后问她,不会又是去哪个邻居家的地里摘吧,要不别去了,这天气热的,苜蓿地里有长虫什么的,虽不觉危险,但始终心里有疙瘩,万一碰上那虫子呢?

母亲笑道,这些年都没有人种了,要吃苜蓿,去街上集市里买就可以了。

我接着说,不是苜蓿挺省事的嘛,多年生,种一年可以吃好几年。

母亲回答,你小时候很多人种苜蓿,那是大家想着其部分茎叶可入药,剩余部分等冬天干枯了,将只以镰刀收割储存,用以圈养牲畜的草料,苜蓿营养价值极高,那时候没有人知道,等到现在有人知道了,田地基本上都种上了苹果,也没有闲置的土地去种苜蓿了。

我听着若有所思,想不到这小小的苜蓿,竟也有这般价值。

母亲非坚持自己去集市上买苜蓿,怕我认不出是好坏,买的太老的话,没了嚼劲。

我便在院子里和父亲说着话,看着母亲从街上买回来苜蓿,择洗干净,剁碎成小段,并佐以面粉和水,拌成块状,然后用蒸笼搭锅里隔水蒸熟,出锅后,伴以油辣椒,盐,醋及香油等。

待到上桌,我已是馋到压根,一边吃着一边赞不绝口,这味道记忆犹新,深深的刻画于脑海里,那可是一种儿时的满满的回忆啊。

我不知道苜蓿究竟算不算是一种蔬菜,或者它只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吧?

再见到它的身影,便是在城里的超市里了,数年间,它可是身价倍增,区区一斤竟然要十元左右,且购买者甚多。想来也是商品市场化的结果吧,总会随着市场的供需关系而有所调整,但不会太大,毕竟要保证商家和农户的合理利润,它才会在这样的市场里继续生根发芽,延续下去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篇6:春节二三事散文

回家过年,感冒未愈,中饭后我就上床休息了。小弟去哥哥家闲逛,小妹在厨房忙了一阵一上床就睡着了。剩下老爸老妈在厨房忙碌,眼看已近下午5点,春联尚未贴好,老爸急用广州卡狂呼小弟,小弟未接却转打老妈手机问:“啥事?”老妈说:“没事。”老爸见小弟不接电话也未归,继续呼小弟。此时,久睡的我起床了,下楼到厨房时正好小弟也回来了,老爸正生气呢:“问小弟干嘛不接电话,春联还没贴呢,没人帮忙那好贴呀。”我在一旁一脸坏笑瞧着小弟,他倒好,说:“大姐她们不是在家吗,干嘛不叫她们帮忙。”我赶紧申辩:“老弟,你不知道我身体不舒服吗?你闲逛有空,本来就是你做的,老爸就是要你学会做这些事。”这会,没词的小弟赶紧忙去了。

在外人看来我们家的小孩很不懂事,其实,我们还是很乖的。这一幕幕却让我感觉回到了孩提时代。那时,除夕洗碗我们三姐妹都要采取“锤子、剪刀、布”的方式决定由谁洗的。爸爸妈妈有点见老了,却还要在外忙碌,感叹我们似乎还没长大的同时心底却有着隐隐的忧伤,那里有着对爸爸妈妈的丝丝愧疚。

大年初一

今晨七点半,觉得被子有点短,冷。哪知道我家的小妹这丫头片子弄了一小被套,愣是把长短适宜的被子缩短了。开电热毯又热,急打电话给隔壁的老妈予以加盖被增援。无奈,老妈尚未起床,只好作罢。

春节第一天,本应早起,却习惯性的睡起了懒觉。近九点,老妈起床了进我们房间,看到我们的小被套也乐不可支。聊着聊着,早餐时间过去了,全家人都没吃早饭。今年,我强烈推荐我们家要评个最佳节约奖,我们今天全家的早饭都省下了,节约了不少能源。我们评不上谁能评上啊,呵呵!

大年初二

小妹后天要回家,今天去买车票。我要去做头发,于是姊妹三人同行,先去购票,路上小妹说最好要找站在前面的人代购票,节省排队的时间,我们到火车站一看,呵呵,买票的队伍排的可真长啊,都排到站前广场了。我们把小妹撇下并提醒小妹要把头盔下了,把姣好的容颜露出来,有美女效应,才能增加让人代购票成功的几率。随后,我和小弟洗头去了。

才初二,开发廊店门的人不多,好不容易找了家小店把头发洗了,这时小妹的电话也来了,心里正想着她还真厉害,没想到她说:“快来接我,没票卖。”唉,没办法,只好陪她去另一个地方购票。天气真冷啊,冷得我不停的跺脚。回到家,脚都快冻成冰条了。于是决定:“明天坚守被窝,不出门。”

大年初三

今天去看外婆,外婆已经83岁了,我小时候几乎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对她有很深的感情,外婆很善良,脾气很好,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有丫鬟陪嫁。照例,今天的饭还是大舅妈做,大舅妈做的饭真好吃,每次在她家吃饭我就能吃很多。可惜我感冒仍未愈,非常不适,想吃却吃不下,郁闷啊!饭后的扑克、麻将是一般中国人少不了的娱乐,我不喜欢玩也就一概不参与,一边看电视去了。

大年初四

小妹今天中饭后回抚州,吃中饭时我也说要回上班的地方。爸爸妈妈听到我说,满脸的不舍:“怎么都要走啊!”看到爸爸妈妈这样,真的很想留下来,但是身体很不舒服,只好坐同学的顺风车先回单位再说(后来才知可能是甲流,因为打了预防针,症状不是很明显),自己在医疗系统,怎么也更方便些。只是爸爸妈妈很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外地,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好好照顾自己。

篇7:春节二三事散文

(二)足球装备打篮球,早已成为我们踢足球的惯例,业余就罢了,完全就是个凑人数,少个人时,顶上去是没问题,但也只能就玩玩就好,一到正式比赛,必须还得很自觉的往场边站,做个老老实实的助威团成员。为了能赶在正式比赛前能上场溜达下,马上招兵,一起赶在初一前上场玩一回,一兄弟说了,前天服装、球鞋都穿得齐整整的,看到其他兄弟上场玩,脚手都痒,只是碍于技术能力各方面的问题,无颜上场。回头,我说了,我都上场了,你就别不好意思了。果真,第二天又着装专业的来球场,看到我在,二话不说就跟着跑了,为了能让彼此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里铺垫,我拉着他,并排同队上场。还真别说,兄弟们打起来,虽说动作很业余,投篮也是10投8不准,倒动真格了。跑动、防守之类的足球场上的规定动作,在篮球场还有用武之地,5人上场,4人踢足球的,兄弟啊,还好,我们的对手也很业余。我们赢得不痛快,但玩得很开心。这也够了,欢笑和汗水一起出,兄弟情啊,不在乎篮球,在乎是可以一起笑着,一起乐着。

(三)今年春节的天气也是热得出奇,直接短袖短裤的都无妨。大白天,约了几个兄弟的村过来打篮球,初一大早就在篮球场集中,篮球放在下午,上午的时间就可以自由安排。四人足球的球门架子早早就放好在篮球场,对于一帮足球爱好的兄弟们来说,有球踢总比没得踢好,不在乎是4人、7人还是11人。大家说了,能在家乡父老的面前踢下球,也是种满足啊。球踢了,场边还真站着很多的父老乡亲,好多年,甚至从未有过的热闹场面,今年的此刻得以实现,满心欢喜。足球踢了,又安排了一场拔河,兄弟们真就为了一条绳子,你来我往,场面够热闹,够欢乐,若干年的某天,如果,我们还能拧成一条绳子,紧紧握着那便够了。村里的老乡亲们,还有我们这样的80后,甚至90年后,感叹着,今年真不容易,真难得,真热闹,过年真好。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吐出了多年来,我们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所谓过年能有过年的味道,今年,我们似乎实现了,也许印证那句话,有梦不怕路远,明天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更美好。

(四)村内对抗,总缺少点激情,春节几天,约了几个兄弟村过来打篮球,那种对抗,那种场面才够刺激。今年第一次主场迎战,兄弟们似乎不怎么习惯了在乡亲们面前打球的感觉,虽说连续几天下来,战绩不佳,但人气暴涨。谁谁家的孩子打球真不错,谁谁家的孩子在哪工作的,读什么书的,场外类似的声音,让场上的兄弟心里满满的都是自豪感,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值了!比赛输了,收获的更多的认可和欣慰,相信来年的我们会更强大,兄弟第一,比赛第二。排球场由于各种原因,做得类似沙滩排球场,但不妨碍我们可以尽情投入去玩,六六对抗、三六对抗,各种方式,一局定胜负,一箱红牛为底,球没打完,场边都几箱红牛饮料了,比赛继续,欢乐不断。不玩不发现,一玩起来,周围的兄弟几乎的体育全能啊!业余也罢,至少能摆得上台面。大家尽情玩一场是完全没问题的。排球,好多年前的小坑满地的红土场,场边的电线杆还有一木柱子,加一张破了大洞的球网,童年时,就站在场边看着,今年,那些年打球的已老去,轮到我们上场,我们是长大了,还是渐渐老去。曾记得,往年的春节,初三一过,村里就几乎冷寂,没几人走动。外出的外出,下田干活的下田了。今年,到初六了,至少还能听到篮球场传出的篮球敲地板的声音,不说热闹,至少人气还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为我们的村做了件好事,也相信有人气的村庄明天会更好。

(五)似乎每年春节,麻将桌上的运动成为了必选项目,只是今年有些改变,白天的打球实地运动占用了大半的时间。往年时,大白天还是一窝子钻进某兄弟的家里的麻将桌,一台不够,两台凑,旁边还站几位观战的兄弟,买码的,后勤买水倒茶的,吹水聊天的,啥都有,当然,麻将归麻将,一年到头兄弟聚聚难得玩一次,娱乐多过于。性质重于欢乐,轻于输赢。今年,是物价整体上涨还是大家工资逐年增加,大家麻将台上也大方多了,但对于一些用定义打麻将的人来说,算是最小的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能改变我们打麻将的初衷,这也是兄弟们一直延续下来的好习惯,一般情况不跟年长的玩,只跟年纪相仿的同龄人玩,输多少赢多少都在几个人的身上来回转动,无谓也无妨。聚聚玩玩欢乐多,来来回回趣味足。家里找不到属于我们汗滴的绿茵场,我们只好在绿色的的麻将桌上,让手运动运动,腰也酸一酸,累并快乐着。兄弟们说了,过年我们最累的是通宵,最缺的是睡眠,最想的是睡觉,但最不能放下的是打麻将。

(六)一兄弟,年还没到,就说要请大家一起聚聚吃吃东西了,说这钱是打麻将赢的。一直念叨着去吃,因为人不齐到了初三晚上才得以成行。初一晚上的全村性质的集会,桌面的水果、酒水对于我们来说似乎还不完全能尽兴。不管怎么说,在座谈会的基础上,对初到镇上吃点东西,喝喝小酒有了更多的期待。若干年前,还是在学读书的年纪,春节的某天晚上,三五成群,偶尔骑车上镇上吃吃东西,那时也是我们春节期待的事情之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这样的期待慢慢在记忆里淡去。今年,我们又重拾那份期待,有赖于兄弟的用心。开着三部车,不到20分钟的时程,20左右的人,围成两桌,摇色子举杯欢饮,说笑逗乐,顾不上桌面上吃的东西,没有吃货也没有酒鬼,只有一帮志趣相投的好兄弟,只为那一份依然保持的纯真,聚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满心欢喜而归就够。也许有一天,我们都成长,都已成家,不再有那份激情,但相信,如果我们一路走,一路坚持,情会在,兄弟还在。

(七)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是传统更是一个不得不走的一个程序。小的时候,喜欢跟着爸妈屁颠屁颠去亲戚家的那份激情早已不再,反倒慢慢觉得淡漠到反感。也许小的时候单纯着不用顾虑太多,不用去倾听的太多话,更不用去说,还有红包拿,是件乐事。现在要听,更要说,还得派红包,是件琐事。总有一天,我们都在学着长大,走亲访友成为了必然之选,更是一年到头,彼此感情维系的最好的方式。今年,跟着家人到处了走了几处亲戚,看着那些长辈日渐老去,看着他们的子女也长大成人,还有他们看到我们的那份激动,这一趟来回,还是值得走一走,毕竟这些都算是亲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不变还是那个“亲”字维系着。常回家看看,亲情经不起等待,不能等到我们有空了珍惜。而常有时,就因为忙字,往往疏忽了很多,你是,我是,我们大家都会有。好多年没收过红包,今年收了几个红包,别样的感觉,别样的感动,爱与你们同在,希望来年讨个好兆头,马年我们大家都健健康康的,顺顺利利的。

(八)春节七天乐,我们都有些乐不思返了,不想返工,不想到远方,只想着在离我们心最近的故乡好好待着。梦在远方,我们都不想流浪。看着兄弟们签名版上写的都是不舍和留恋,这个家,这个故乡,看来都深埋在我们彼此的心里,兄弟情分也扎根心底。不得以背上行囊,我们脸上写着不舍还有祝福,相聚时间很短,离开却就在眼前。有一天,我们终将老去,只要还记得我们一起走过的曾经,出外漂泊的那份艰辛,就为春节那几天相聚,我们也可以忘却在外时的不容易,苦过累过,我们依然可以很自信地、放纵地挥洒着属于我们的欢乐。没有隔阂的情谊,我们出身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红土地茅草房,光脚丫、破裤裆,我们无法选择或者逃避那样无知的童年,但今天,也能用双手在外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苦点累点,那又何妨?

天边夕阳斜照

没有话别

就这样告别

生我养我的故乡

一个人的远方

背着行囊

不想轻易把眼泪流下

异乡的兄弟

祝福你

一个人的街头不要孤单

我的心里

你就是故乡

别把我的思念搁下

不管什么地方都不再荒凉

在每个归乡的路上捎上

漫长无尽的旅程

家的方向一定要记得

兄弟

篇8:学校生活二三事散文

不要以为学校生活是一潭死水,一群老学究领着一群只会死读书的孩子去“应试”。现在我就从学校生活的小河里掬几束浪花,奉献给您。

一日,我匆匆起床,一看墙上的石英钟,天呀,都五十五了,按平时骑电车速度,从家到学校至少二十分钟,也就是说,最快也要八点十五赶到学校。要命的是,昨天校长刚刚开会强调了考勤,今天就违反纪律,这不明显跟人家过不去吗,这下丢人丢大发了。我顾不上洗脸、刷牙,更顾不上吃饭,脚穿拖鞋就匆匆骑电车急急忙忙往学校赶,出门的时候,把家门磕掉一块漆,把车灯撞了一道缝。路上,一位骑摩托车的老兄疑惑地望了紧随其后的我好几眼,终于败下阵来,被我反超。等我气喘吁吁望见学校大门,只见大门紧闭,校内一片沉寂,我想这回真的`完蛋了,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满头大汗走到学校大门前,砸了几下门,见老校工一脸不满地走出了,我急忙说好话:“对不起老张,今天来晚了,烦您又开一次门,上课多长时间了?”“上课?”老张一脸疑惑地望着我。“你看看现在才几点。”我惊诧的拿出手机仔细一看:七点十三分!

学校最近在二楼围栏上打出了一条标语:走立志成才报国路,做文明礼貌侯笑人。老师们议论纷纷,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侯笑人?何许人也?据标语猜测,肯定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礼仪标兵,可绞尽脑汁历数我所了解的前贤,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印象。我猜测,肯定是先秦时期的,或者更早。我深为自己身为人师却孤陋寡闻而感到羞耻,又怕别人笑我无知,也不敢多问。但我深深佩服这幅对联的作者,佩服他的学问之博大精深。直到第四天,做广告的把“笑”字改为“校”,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做一位文明礼貌的“侯家庄中心学校的人”的缩写!!!

一次,市督导室要来检查,县教育局的同志经考察选中了我校作为检查第二号准备单位,原因是我们学校所处环境好,又新建了一排教学楼,很理想。这是我们多大的荣耀啊!要知道,去年年底县抽测我校成绩不理想,全校师生正憋足劲要打一场翻身仗。接下来我们就准备开了,除了正常教学之外,我们把所有的精力全都用在这次检查上。教育局也大力支持,运来许多硬件,学校又在资金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购置了一些图书教具,还发动全体学生搞小制作,捐献图书,学校环境卫生更是一天三遍,连看不见的厕所边角都打扫得好像“洗过脸”一般。教师们分包各功能室,层层签下“军令状”,“导游”教师更是把解说词倒背如流。等到检查那天,7:50全体师生到校,大红条幅醒目地挂在大门上方。等接到教育局打来的检查团出发的消息后,各个如临大敌。可等到快第三节课的时候,校长忽然接到教育局同志打来的电话,说检查团临时抽签决定检查去向,原来的计划取消,不在往你校区检查。老师们顿时呆若木鸡。

一天上午第一节课,赵老师和李老师因课节发生纠纷,赵老师说:“我记得没错,第一节就是我的数学课!”李老师说“咱对点这么久,我还不知道您第一节是数学课呀。可您是哪个班级的数学课呀?”“五年级呀!”赵老师这时才如梦方醒,噢,原来自己走错了教室。

暑假到来,为确保学生暑假期间的安全,学习要求每一位老师分包一个村子的学生,做到五天电话与家长联系一回,学校定期检查。一段时间后,在一次阶段总结会上,校长点名表扬了信老师,说他工作很到位,能亲自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话刚说完,只见信老师红着脸说:“假期里我本来就有一个天天锻炼的习惯,锻炼的距离远远超出所包村子,家访只是顺便。再说,我老婆问我这个月电话费为什么用这么多,我……”话没说完,会场上笑声一片,因为大家都知道,老信是个出名的“气管炎”。

篇9:昔日饭盒二三事的散文

七八十年代,进厂当工人第一件事是准备个饭盒。

七八十年代,我县国营企业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是迎着朝阳,职工手提小细绳捆绑的饭盒,背兜里装着饭盒,自行车车把挂着饭盒,后货座上掖着饭盒,或直接用胳膊一夹,宛如公务人员夹着小皮包,昂首阔步行陆续走向通往工厂的大路上。

我工作的企业距离家很近,造纸生产设备二十四小时连续运行,不允许无故停机。车间工人一律三班倒作业,单班工作时长八小时,工间没有固定休息时间,厂部规定工人一律自带饭盒,工间以班组为主不脱岗吃饭。

回城初次上班,第一个饭盒我是回母亲家要了个最老式旧铝饭盒,那个饭盒是典型长方形状,虽然旧了点,但质量很好,铝板厚,耐磕碰。饭盒一头盛饭另一端塞些小菜咸菜之类付食。当时工人也有携带比较先进饭盒的,一种铝饭盒是圆型的,上下两层,上面比下面的小三分之二,专门用于装菜,此式饭盒单独放在自行车后货架上夹不住,容易掉。还有一种是腰型的,也是两层,适宜手提或挂车把上,这种饭盒优点是容积大,缺点是放进大蒸箱里容易倾倒,工人很少用。最初几年,一个人一般只携带一个饭盒,后来生活条件好点了,逐渐开始带两个,大的专用来装饭,小的单独装菜。

給上班的人装饭盒,最为纠结的是家庭主妇了,那时生活拮据,想装好的饭菜没有。大家在一起吃饭习惯互相比比,自己总带比较差的,那是挺尴尬的事。我家三个孩子正处长身体阶段,粮站供应那点粮食不够吃,幸运的.是我们厂生产用的原料稻草里有社员没有撸尽的稻子,稻草经过切断筛选后都可以收集一部分稻粒,由厂五七负责收集,大部分用于饲养肥猪的饲料,其中没有霉变的稻粒磨成大米分给职工,虽然味道差,了,但毕竟能塞饱肚子。我爱人经常下零点班、白班后接着去垃圾场把五七队已经选一遍的草屑再用簸箕簸一遍,拣点瘪稻粒,所以,只要肯付辛苦主食还不不成问题,而解决副食确实有点难度了。商店也有卖白菜、土豆、萝卜等应季大众菜,我爱人手头没有钱经常去买。为了解决吃菜问题,下班后,她回家吃几口饭就赶紧找同是家境困难的女职工上山采野菜,到郊区拣萝卜叶、辣椒叶、地瓜梗等拿回家淹成咸菜。

那时,工厂特备很大的蒸箱供全厂职工加热饭盒,人多手杂,为了避免互相拿错,饭盒都用有个性的细绳捆绑着,这样有时也难免出现误会,有人便直接把自己名字用小刀刻到盒盖上。

到了吃饭时间,大家刚坐下,手头没有活的人先去厂开水房打一大壶开水,水壶是厂机械修理车间用镀锌板卷制焊结的。如果遇到有人恰巧赶上活忙脱不开身,工友们会争着帮助去取回饭盒。吃饭时,同组工友热情地互相分拨送自己带的好饭菜让大家品尝,边吃边唠些家常嗑。老师傅吃完饭后,徒弟和新工人都会主动递上杯热水,帮助洗刷饭盒。

記得班里有一个老师傅家里生活比较困难,经常带高粱米饭。他身体不太好,胃有时疼,一个同班工友看在眼里,谎说自己最馋高粱米饭,抢着把香喷喷小米饭让给他吃。

有一回晚八点小休吃饭时,正巧蒸煮抽料泵堵塞,我急忙拿着活扳手去协助本岗位操作工处理,新来的小工友吃完饭后主动替我去取饭盒,刚上班没几天,走过照明差的车间通道时不小心弄翻了饭菜,饭盒也摔瘪了,他急得直搓手不知所措,我笑着安慰他,我这几天消化不好,正不想吃哪!饭盒是熟铝做的,垫在木板上用手锤敲几下就行了,没有什么影响。我干完了活回到休息点,只见满满的一盒大米加土豆饭菜,旁边还放着一杯热水。

冬季,设备故障率高,我始终不敢懈怠,一次交班前巡查时发现通往抄纸机输漂白纸浆圆钢管突然漏料,洁白的纸浆洒在地上,我一面用手去堵,一面喊操作工去找个薄铁片临时处理一下,小段师傅拽过自己的饭盒盖迅速剪开四角,用脚踹平整后貼到管子上,我拿来十号镀锌线狠狠缠了几圈,很快止住了纸浆的外漏。看到没有盖的饭盒,我十分过意不去,对他说:“明天和车间主任说一下,给你买个新饭盒。”小段不高兴了,“你磕碜我哪!一个破饭盒算啥?厂子要给我买,就买个大电视哦!”买电视那是开玩笑的话,不过车间还是把一个崭新的饭盒送给了他。

一天上零点班,我和班里师傅正在吃饭,值班张厂长端着饭盒走过来,最小的抄纸工就开玩笑:“今天厂长大人给我们送来什么好吃的?”“竟想美事!我是来蹭你常带的那个芹菜炒土豆片呢!说说你们机台这月产量怎么样,是不是还想捞个倒第一呀?”“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三句话不离本行,怕别人不知道你是生产厂长似的,我们要是第一还不把你气死呀!”“好!这个月要不是第一,看我怎么收拾你!”说笑间,你一匙我一筷子几下子把张厂长带的炒鸡蛋消化掉了一半。

后来,企业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厂内就建起了福利食堂,除了零点班工人,白班和晚四点班可以不用带饭盒了。

上一篇:小学关工委家长学校下一篇:检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