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团圆/喜团圆,与团圆/喜团圆无名氏,与团圆/喜团圆的意思,与团圆/喜团

2024-04-16

与团圆/喜团圆,与团圆/喜团圆无名氏,与团圆/喜团圆的意思,与团圆/喜团(精选10篇)

篇1:与团圆/喜团圆,与团圆/喜团圆无名氏,与团圆/喜团圆的意思,与团圆/喜团

与团圆/喜团圆,与团圆/喜团圆无名氏,与团圆/喜团圆的意思,与团圆/喜团圆赏析 -诗词大全

与团圆/喜团圆

作者:无名氏朝代:宋体裁:词 绞绡雾e,没多重数,紧拟偷怜。孜孜觑着,算前生、只结得眼因缘。眼是心媒,心为情本,里外勾连。天还有意,不违人愿,与个团圆。

篇2:与团圆/喜团圆,与团圆/喜团圆无名氏,与团圆/喜团圆的意思,与团圆/喜团

喜团圆,喜团圆无名氏,喜团圆的意思,喜团圆赏析 -诗词大全

喜团圆

作者:无名氏朝代:宋体裁:词 轻攒碎玉,玲珑竹外,脱去繁华。尤东君,最先点破,压倒群花。瘦影生香,黄昏月馆,清浅溪沙。仙标淡伫,偏宜么凤,肯带栖鸦。

篇3:“大团圆”情结与教育现象

在中国的叙事文学作品中, “大团圆”的结构模式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到元明时代, 中国的小说和戏曲都可以说是相当成熟了, 其“大团圆”结尾更是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名剧, 从内容上看也应属于悲剧。但是在最后, 作者还是让窦娥的父亲为窦娥平了冤昭了雪。事实上, 读者观众也似乎倾向于接受这个结局。如果让窦娥阴间沉冤, 人们似乎就不能尽兴, 他们的爱憎就无从寄托一样。又如《西厢记》、《拜月亭》等, 无一不是“圆满”结局。

如果说将结局朝着好的方向想象就叫做“乐观”, 那么这也是一种盲目的乐观。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溺在这样一种“圆满”与“大团圆”中, 我们的精神将麻木于这“圆满”的“甜酒”中, 殊不知, 这“甜酒”中有毒。

记得鲁迅先生在《立论》中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人家生了一个男孩, 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 抱出来给客人看, ———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这故事似乎很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盲目的“圆满”肯定会导致故意的说谎和伪善。这样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人处世说真话的难。是说假话以“得好报”, 还是说真话而“遭打”呢?面对“真”与“假”, 面对“圆满”与“残缺”, 我们将何去何从?

其实, 向善向美, 企盼人生美满, 是人的天性使然, 是人之常情, 一点也不为过。但是, 如果一味地强求结局的“圆满”, 甚至于不惜用虚话假话, 或更甚恶劣的手段去获取, 那么, 这“甜酒”的毒, 可就使人不易清醒了。

有一个寓言, 讲的是一只狼和一只小羊的故事:一天, 小羊在河边喝水, 一只狼在上游看见了, 于是想尽办法, 要吃掉小羊。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认为, 其寓意无非是告诉我们, 强大者往往可以随心所欲, 而弱小者却只能束手待毙。同时, 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凶残者的痛恨, 以及对弱小者的无限同情。但无论如何, 小羊似乎都逃不脱被吃掉的命运。

然而, 在我们见习的一堂语文课上, 一位老师就和她的学生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小羊死里逃生。在老师的启发下, 小学生们发挥了他们“伟大”的想象力:当狼扑向小羊时, 由于用力过猛, 栽进河里淹死了;或者小羊机智的一闪, 狼撞向一块大石头, 撞死了;最妙的是第三种, 当狼扑向小羊时, 一个老猎人及时赶到, 开了一枪, 打死了狼, 小羊得救了。一个悲惨的结局马上变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了。

假如你认为孩子们的那些想象是出于某种对于弱小者的同情或是某种乐观情绪的话, 那就错了。其实, 他们的那种所谓想象, 根本是被灌输的。我的根据是:在我的初中实习课上, 我说到这个故事的结局, 是小羊死了。但每一次都受到不同的学生的反驳。他们都说小羊没死, 并且没死的原因不超出以上的三种可能。于是, 我明白了, 这就是所谓的“大团圆情结”了。于是, 我在为“大团圆”情结悲哀的同时, 又为我们的教育深深地担忧起来。

说起教育, 这个话题似乎很沉重。先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例。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从魏晋开始一直延续至清朝, 这个时期不能说不长。科举制度虽说并非一个十分健全的考试制度, 但为各个朝代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知道, 中国古代有一批光彩夺目的人物, 如刘禹锡、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 他们无一不是科举出身而步入仕途的。他们考取功名的那篇关键性的文章, 一定是非凡之作, 而使他们千古扬名的却是他们官场失意、贬谪左迁之后的作品。他们或是豪放、旷达, 或是凝重、沉郁, 或是温婉, 或是冷峻。不论怎样, 只有在冲破了强权的“圆满”束缚之后, 他们才是一群精神自由的人。

当然, 当权者的心中, 自然希望不但天下可以统一, 而且人心也可以统一。他们不曾想过, 为了他们心中的“圆满”, 这样去管理一个国家, 是多么愚蠢而野蛮的行为。

中国的近代史, 更可以说是刀光剑影, 外患内忧, 灾难深重, 而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却是无法抹杀的。当时知识界的有识之士从内心生出一股呼声, 那就是“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所以, 无论是文学界、教育界都涌现出一批大家。他们的成就, 就是在今天看来, 也是光彩夺目的。

社会在不停地进步, 教育也在不停地寻找着正确的方向。当代教育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 当代教育的弊端也日渐显露。曾经引发的语文教育问题就发人深省的。有人已经提出了教育是培养“人才”还是培养“奴才”的尖锐问题。这个问题确实令我们深思。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行为, 应当有一定的标准。教育者除了具备优秀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以外, 还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行一致, 应该说是最基本的师表。但在很多教师身上, 言行常常出现矛盾。一些老师平时教育学生不可以貌取人, 还喜欢引用“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 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的名言来佐证之。但当有个男生穿了一件黄色的衬衫来校时, 却告诉他, 今后不能穿这种衣服来学校了, 因为看起来像社会上的“烂小子”;穿黑衣服也不行, 因为像“黑社会”。为了班级荣誉, 为了一个“圆满”结果, 男孩只好带着委屈和不解藏起了衣服。还有, 教育者应该平等真诚。很多教师可能认为, 师生之间本来就身份不同, 真正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对自己是否“真诚”却是肯定的, 因为无论“我做什么, 都是为了学生好”, 似乎“为了学生好”, 他就可以“做一切”了。于是便有了教学生作假的行为:统一考试时, 把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编在一起坐, 以便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作文教学时, 更是“假、大、空”满天飞:内容要积极乐观, 立意要高远, 一件有意义的事一定要写抢救国家财产、支援灾区建设, 或是扶盲人过马路、送迷路的人回家。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才会得高分。可怜的学生就在这样的教育中编写着虚假的故事。学生们有什么办法?假如他们写“在假期做炮竹生意赚了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肯定会因为“格调不高”而得不到高分。于是, 为了得高分, 就只好编假故事了。看着不及格的分数, 说假话的也会羞愧溜走了。一些教师则认为, 为了写好作文, 编一些假故事又有什么不好, 我还不是为了学生好?为了那个高分, 为了那个“圆满”的结局, 学生们慢慢丧失了说真话的勇气。本来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尚有“真善美”的影子, 这样一来, 似乎“假丑恶”更实惠一些。说假话得高分, 谁还要说真话。

“无论我做什么, 都是为了学生好”, 正是一个典型的“圆满”式理论。即只要结果, 而忽略了过程与手段。而这个过程恰是最为关键的。

“圆满”, 使事物的结局往往披上一层美丽的光晕, 掩盖了其过程中的不当甚至肮脏。“大团圆”的结局, 在中国人的心中, 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美丽的风景线, 成了中国人心中一个解不开、剪不断的致命情结。

“大团圆”情结, 表面上看似“积极”、“乐观”, 实则充满了盲目和逃避。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应该想清楚, 在达到目的的途中, 我们应该怎样做, 用哪些手段, 而不能坐等一把“尚方宝剑”、一个“万能的神”来帮助我们实现目的。“圆满”的结局当然值得庆幸, 然而, 奋斗过程中的艰辛, 苦难和失败, 不也能为我们的生命增加厚重和分量吗?在这里, 我用伟大的哲人马克思的一句话作为结语:

幸福不在于结果, 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摘要:本文主要论证了“大团圆”情结这种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文学叙事作品中的表现, 并重点分析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出现的种种“圆满崇拜”现象, 以引起人们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关注。

篇4:《小团圆》与张爱玲

张爱玲,她一身绸缎旗袍,斜侧着,一个奇女子。她的奇,不光在于她身世的坎坷迷离,不光在于她作品中的悲戚爱情,更在于她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一种女性深思的影响。

尽管张爱玲已经过世了十多年了,但她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丝毫没有减弱,而她那敏感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也在她的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许是因为张爱玲在人生起点上恰恰没能有效的建立起对外界的基本的信赖感,才使她在作品中不禁表现出一种感情上的“缺失”,她笔下的女性大多在“旧”的社会中展示出“新”的生活姿态,而这种“新”,则又深藏于那种“旧”的深层意识中,在传统的男权制社会中,女性寻找婚姻,寻找依靠,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香炉》中的葛薇龙、《金锁记》中的姜长安、《半生缘》中的姐姐曼璐等都是张爱玲笔下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成功的塑造了那么多有特点的女性形象,而最具争议的则是在最近出版的张爱玲遗作《小团圆》中。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小团圆》初稿写成之后,张爱玲曾幸福地告诉挚友:“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但随着张爱玲本人身体不佳,其写作进度非常缓慢。自1970年代开始创作《小团圆》,20年间已几易其稿,但在遗嘱中却要求将手稿“销毁”。张爱玲过世之后,张爱玲的遗物寄到了宋淇家中,遗物中,尚未完稿的《小团圆》有好几个版本;虽然张遗嘱中注明“销毁”,但张爱玲的好友平鑫涛和宋淇却同样“舍不得”。宋淇之子宋以朗此前曾透露,1967年,张爱玲寄《小团圆》初稿来,当时宋淇写了六页纸的复信,认为这作品不能公开,其中一点理由就是读者看了,不会注意其文学价值,只会认为作者是在写自己的经历,并可能引起非议。

的确,作为一个了解并且喜爱张爱玲的读者来说,对于《小团圆》中的每个角色都感觉熟悉与相似,难道真的如我们所想,邵之雍是胡兰成、比比是炎樱、蕊秋是张爱玲的母亲、九林是张爱玲的弟弟、文姬是苏青、苟桦是柯灵等等,可这真的是一本完全的自传体小说么?这个我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第一章《小团圆》要不要当做一本自传来研读

陈子善说:“小说是虚构的,这是前提,对号入座是很危险的。”虽然这句话很有道理,但也无法制止我们把《小团圆》向自传的方向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我们把它作为一部作品来读,一部带有张爱玲自传色彩的作品,不要把人一一对号入座,我们可以利用对张爱玲个人的了解,去更透彻的理解《小团圆》中的人物性格关系以及突出的女性意识。

第一节 写作的大背景

《小团圆》的前半部分基本上在叙述整个环境的大背景,在二战的影响下,九莉在香港读书,她这样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基本的安全感、幸福感的人没能与外界建立起基本的信赖感,她那现实的成长环境让她对自己的好朋友比比也用金钱的视角去打量。对于恩人安竹斯先生的死讯,九莉“震撼抽搐半天才迸出几点痛泪”,这些都表现了九莉不可能把温情置于比金钱更重要的位置。而对于九莉的父亲,在这个转型的时刻,却成了一个废物,抽大烟、嫖妓、找姨太太,堕落生活,让人记忆犹新。九莉的母亲蕊秋,作为一个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新女性,思想前卫,她让九莉念书,其实是一种“投资”,而九莉对于自己的母亲虽然比起父亲亲近一些,可九莉的经历决定了她与身边的亲人没有任何真实的感情,《小团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蕊秋正说‘跟着我走;要当心,两头都看了没车子——忽然来了个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着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的太紧了点,九莉没想到她手指那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在车缝里匆匆穿过南京路,一行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九莉感到她刚才那一刹那的内心的挣扎,很震动。这是她这次回来唯一的一次形体上的接触。显然她也有点恶心。”身体接触产生剧烈的排斥反映,说明母女两人之间明显的隔阂。

第二节 一往情深“邵莉之恋”

“邵莉之恋”似乎更加明显的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张胡之恋”,《小团圆》中写道邵之雍的时候已经一本过半了,“有人在杂志上写了篇批评,说我好。是个汪政府的官。昨天编辑又来了封信,说他关进监牢了”,他们热恋的时候也有详细的描写“他抚摸着这块腿。‘这样好的人,可以让我这样亲近’。微风中棕榈叶的手指。沙滩上的潮水,一道蜿蜒的白线往上爬,又往后退,几乎是静止的。她要它永远继续下去,让她在这金色的永生里再沉浸一会。”他们一次次的亲吻、缠绵过程的描写,可见九莉的感情投入之深。

《小团圆》中种种描写都可以明显的把现实中和小说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这种对号入座可以体会张爱玲的前半生的生活状态、心理意识,的确有一定的意义,不过当我们把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研读的时候也未尝没有意义,当我们把二者结合,找到那个临界点,用文学作品的心态去了解这部作品,又把它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来细细回味,这不是所有小说想要追求的一个境界,未尝不是一种美。

第二章《小团圆》的创作价值是否存在

路文彬在《残酷冷漠背后的历史感匮缺——评张爱玲<小团圆>》中曾说“《小团圆》再一次向我们证实,遣词造句似乎是张爱玲写作的唯一特长,其所有力气几乎都一如既往地耗费在了如何表达那个人乐于咂摸的半明半暗感觉上。然而,也正是由于此种用心,注定了张爱玲在鸿篇巨制上的无所建树。设若说《秧歌》、《赤地之恋》所暴露出的是历史容量层面的干瘪,那么《半生缘》和《小团圆》昭示的则是思想分量上的严重先天不足。”路文彬认为张爱玲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生活立场,时代命运难以成为她写作的主要内容,这难免要与她的成长经历联系起来。张爱玲出生在官宦世家,然而这样的家庭背景与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快乐的童年。她的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对子女缺少责任心;而母亲婚后不久便因感情问题在张爱玲很小时离开丈夫、儿女,同爱玲的姑姑一起去法国学美术。她从小就是在这种缺少父疼母爱的环境中长大,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养成了独立的性格。而她的母亲是个很有艺术修养的旧式新女性,为避开不幸婚姻带来的烦恼,她选择了出国。在爱玲眼里,母亲的独立与我行我素的行为,似乎比作为母亲更能够让她接受,尤其是母亲争取个人权利的所为,对她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个特殊的时代对她这种性格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后,女性人格的重塑、女子就业、妇女的社会地位等问题都曾是热烈讨论的话题。张爱玲是当时著名的女作家,经常参加一些座谈和讨论,在这些言谈中也时常反映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如当时比较著名的《杂志》记者邀请张爱玲和与张齐名的女作家苏青做了一次对谈,主题是关于妇女、家庭、婚姻诸问题,张爱玲说:“女子应当到社会上去,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来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她还说:比起那些深居简出、不谙世事的太太们来说,还是在外面跑跑的职业女性要可爱一点,就是太吃力了,又要管家,又要做事,又要打扮。”这些特殊的成长经历,这个特殊的时代,是张爱玲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生活立场,并且对女性独立意识的渴望,使她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关注女性意识的优化上,以至于作品多数是描写女性生活、婚姻、与生活抗争的方面,《小团圆》更类似一种漫不经心的回忆,既然这样,为何要要求她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一定要站在历史的尖峰,怀揣着民族忧患意识去为历史呐喊为民族哭泣,文学不是万能,在《小团圆》里,只是讲了一个叫九莉的女子的故事,为何要在历史感上对其要求千万。

《小团圆》出版后大家褒贬不一,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必经,关于张爱玲,我们了解的已经够多了,而《小团圆》则是张爱玲为自己的写作、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当很多年后,我们再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一个经历沧桑,可活的并不寡淡的作家,因为她已经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人生备案,就是它——《小团圆》。

[1]哀与伤——张爱玲评传.上海远东出版社.

篇5:与团圆/喜团圆,与团圆/喜团圆无名氏,与团圆/喜团圆的意思,与团圆/喜团

团结团圆庆丰收主题班会

团结 团圆 庆丰收 主题班会 七年级三班中秋主题班会流程

班会主题:中秋节

班会时间:2016年9月16日

班会地点:九年级三班教室

参加人员:宋老师

全班同学

主持人:

班长

班会目的: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中秋节的热情,促使学生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班会程序:

一、探寻中秋节的来历

1、同学们,中秋节就要来临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中秋节吃月饼吗?中秋节作为中国的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期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还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享誉中外的思乡怀亲的名篇佳作等。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对自己民族这些传统的东西怎能不知道呢?今年我们就研究研究中秋节吧?”

2、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课前,我们开展了关于中秋节的研究活动,在确立主题后,我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了活动。哪个组愿意来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3、中秋来历分组汇报。

二、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1、关于中秋节的来源说法不一,我们祖国各地中秋节的习俗又是怎样的呢?哪个小组愿意给我们介绍介绍。

2、中秋习俗小组汇报。

3、听完他们的介绍,你想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4、同学交流。

三、感受中秋节的美景

1、中秋节的习俗使我们印象深刻,中秋节的景色更使我们难忘。同学们,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想想中秋节的夜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个别交流。

2、是啊,中秋节的画面总让我们记忆犹新。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中秋节,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中秋景色。

【多媒体演示:中秋节美景】学生欣赏。

3、欣赏了中秋节的美景,你有怎样的感受?

四、品味中秋节的诗词

1、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中秋佳节到来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诗、词或者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哪个组的同学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介绍?

2、中秋诗词组汇报。

3、着重品读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

五、介绍中秋节的月饼

1、说到过中秋节,文人墨客会把

酒临风,落笔成文。而对于老百姓来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哪个组的同学搜集了有关月饼的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介绍?

2、小组分尝中秋月饼。【多媒体演示:一组月饼画面】师生共同浏览。

3、如果请你用四个字来形容刚才你所看到的画面或者是表达你此时的感受,你会用哪四个字?

六、分享中秋节的快乐

1、作为你们的朋友,我特别想知道往年的中秋节你是怎么过的?愿意告诉我吗?个别交流。

2、你们想不想过一个和往年不一样的中秋节?那就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想一个新颖而有意义的中秋节。如果你喜欢独立设想,就自己思考;如果你喜欢集思广益,就下位找到你的好伙伴共同设想。

3、同学们,通过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用你的笔记录下来,待会

儿和大家一起分享。

班会总结:

宋老师: 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一起成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同学们,让我们再度携手,走进春节,走进端午节,用心去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吧!庆祝国庆手抄报

礼炮声声震天下, 五星红旗似彩霞.光辉历程世瞩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共共祝祝未未来来更更光光明明六六

十十三三年年风风雨雨径径举举

国国欢欢腾腾迎迎国国庆庆金金

秋秋十十月月好好心心境境

喜喜

迎迎国国庆庆

改革开放扬起帆, 祖国跃上千里马.已亥杂诗

庆 祝 国 庆

【清】龚自珍

今日再展战洪图, 灿烂前景世人

夸.视如今, 风雨过后更神气.举国上下庆国庆, 遥想当年战鼓惊.全国人民齐祝兴, 皆出儿女爱国心.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吹着!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今

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

宗宋祖,稍逊风骚。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

数英雄竞折腰。

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

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

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

雪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宁波市镇安小学

303班

李娆莹国庆手抄报88632169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 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 王的登基、诞辰

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 “ 国 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在我

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的 10 月 1 日。

节日意义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 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 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 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 体和政体。

国庆 节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上,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委员发言 说: “ 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 以希望本会决定把 10 月 1 日定为国庆日。” 毛泽东说 “ 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建议,由政府决定。”

1999 年 起 国 庆 节 是 中 国 大 陆 的 “ 黄 金 周 ” 假 期。国庆的法定休假时间为 3 天,再将前后 两个周末调整为一起休假共计 7 天;中国大 陆海外机构及企业则为 3-7 日; 澳门

特别行政 区为 2 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 1 日。

由来

庆祝节日国庆手抄报、你知道吗?“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 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 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 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等。因而我国古代 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国庆节的由来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 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 10 月 1 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 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 年 10 月 2 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庆日 的决议》,规定每年 10 月 1 日为国庆日,并 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 10 月 1 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 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至二零零九年建国六十周年,共举行了十 四次国庆阅兵。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九年建国十周年,共举行了十一 次国庆阅兵。此后,连续二十四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直到一九八四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 一九八四年国庆三十五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一九九九年,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世纪阅兵式,庆祝祖国五十年华 诞。阅兵是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 形式。一般而言,阅兵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 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

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 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庆端午手抄报

庆端午,民族精神代代传

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简介

端午节为每年龙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多样,但最被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

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

人们接受的是端午节是用来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

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由此而 我的感受 •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

习俗有很多——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

• 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都已消失在民间了,我们一定要让这些习俗传承下去,不能让这些习俗渐渐消逝.• 端午放假不是娱乐的,我们要干些有意义的事 来。国庆节手抄报)

5 .

4 .

庆 国 国 庆 乐 错误!庆,; 大 人 家 团 齐 圆 欢,乐 心,团 五 圆 十 ; 六 思 个 故 民 乡 族,共 念 欢 台 腾 湾,; 祝 家 我 要 们 和 的,祖 国 国 要 欣 兴 欣 向 荣!

奔 富 丽 康 庄。

3 . 国 庆 又 逢 中 秋 月 圆,伟 大 祖 国 大 好 河 山,蒸 蒸 日 上 繁 荣 富 强,神 州 共

更 强 大。

2 . 走 遍 祖 国 最 想 母 亲,走 遍 世 界 最 想 祖 国。举 国 上 下 共 庆 贺,祝 愿 祖 国

1 . 九 州 日 丽,国 趋 昌 盛 人 趋 富 ; 四 化 春 新,花 爱 阳 春 果 爱 秋。

年,光辉岁月弹 指挥间,60 年,中 华大地沧桑巨变。2016 年,我们伟大 的祖国迎来了她的 60 岁生日。1949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了!饱 经战争沧桑与落后 苦难的中国人民终 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 样,以一个大国的 身份重新屹立于世 界东方!国庆,总给人们 带来喜庆,带来诗 意,带来遐想,带 来憧憬,更带来希 望,而今年的秋天,非同一般,更不寻常。在这美好 的季节,共和国每一平方公里的 热土都浸透着欢欣与幸福,流淌 着甜蜜与歌唱。十三亿华夏儿女 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 想与玫瑰色的憧憬,放飞坚如磐 石的信念

与对伟大祖国赞美的诗 行。

刊号:CN16—88

总第 318 期

2016-10-23

编辑:熊玉

国庆节的来历 美好祝福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我爱你中国 诗歌经典 国庆节感想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 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等。因而我 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将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1949 年 10 月 1 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 年的 10 月 1 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 年 10 月 1 日在

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 10 月 1 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 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 1949 年 9 月 21 日。这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 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那么,10 月 1 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 “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 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 10 月 1 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 年 10 月 2 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 10 月 1 日为国

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的日子。从此,每年的 10 月 1 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在这个花果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祖国五十六岁的生日,能与大家同祝 国庆,我感到非常快乐。在这里,我要自豪地对祖**亲说:我爱你,中国!啊!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你们哺育了一个多么辉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饮誉四海的华夏 文明,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哦,祖国,涓涓流贯的河川是你飘逸的长发,绵亘悠久长的山岳是你硬 朗的脊梁。你有满山遍野的宝藏,你有秀丽多姿的山水,你有金碧辉煌的故宫,你有蜿蜓伸展的万 里长城,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你还有很多很多。。。在你辽阔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 黄子孙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几

经痛苦,我们的祖**亲也曾倍受欺凌与污辱。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口“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大地在呻吟,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五四运动的呐喊,中 国共产党的成立,更似惊雷划破夜空。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灿烂的新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终于又站起来了!

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积极参与活动筹办工作的全体工作人 员、演职

篇6:与中秋节团圆有关的句子

2、明月今夜有,皎洁悬中天,遍邀亲朋佳友,把酒话团圆。同赏中秋美景,共叙相思离别,浓情未变淡。浅尝团圆饼,欢笑宴席间。虽有聚少离多,难把亲情阻隔,人定能胜天。但愿长相守,千里心相连!

3、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4、圆圆的月亮,圆圆的饼,中秋佳节等着你!美丽的星空,美丽的景,愉快心情陪伴你!美好的祝福,美好的心,美好情意滋润你!提前预祝你中秋节快乐!

5、八月十五中秋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嫦娥月宫婆娑舞,笑看人间欢乐情。吴刚捧出桂花酒,天上人间共美酒。丹桂飘香香万里,团圆欢乐乐正浓。祝愿月圆人亦圆,把酒赏月笑开颜!

6、八月的桂花香,飘扬着中秋的思念与祝愿;十五的明月儿,焕发着团圆的甜蜜与温馨。中秋来临,愿你阖家欢乐,幸福美满,祝你中秋快乐!

7、团圆日,贺团圆。但我也知道,人世间没有永久的团圆,此事古难全。但还是要为大家留下真诚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合家团圆,和和美美,幸福平安!”

8、秒秒开心无忧、分分嘻哈喜乐,刻刻轻松愉快,时时顺心逍遥,日日蒸蒸日上,月月越来越好,年年事事顺利!中秋佳节,借圆圆明月,传美好祝福,祝花好、月圆、人团圆。

9、月圆是美丽的,可当月圆之后呢?残缺的,悲伤的。残缺的月亮,带着我的悲伤外加一点点迷茫,是我一直坚持寻找的方向!也是我一直追寻的梦想!

10、中秋节后祝福少,剩下月饼无人咬,我以信息代美酒,送给知心老朋友,月圆月缺不忘友,真挚友情到永久,愿友幸福多安康,喜迎国庆心情畅。

11、中秋将团圆演绎,圆月将温馨渲染,月饼将日子甜蜜,美酒将幸福碰响,百果将快乐缤纷,文字将祝福传递,中秋节,愿你合家欢乐,幸福满满!

12、一肩明月思悠悠,两地月光似水流。三生有幸做朋友,四季轮回到中秋。五福临门来送喜,六六大顺伴永久。七星伴月人欢乐,八仙桌上敬美酒。祝中秋快乐!

13、中秋十五月亮圆,家家户户聚团圆。和谐美满笑声传,玉兔闻讯看人间。甜蜜圆饼齐分享,美酒礼让长辈尝。人间亲情浓无限,羡慕人间大团圆。中秋节,玉兔祝你大团圆!

14、夜幕有了月亮,显得迷人;大海有了涛声,显得渊博;冬季有了雪花,让人备感浪漫;朋友中有了你,使我深感荣幸;中秋节到了,让我把最美的祝福送给你!

15、桂花香,明月满,生活甜蜜又美满;嫦娥舞,玉兔跳,好运平安来报道;问候来,祝福送,愿你事事都顺畅;佳节到,闹中秋,祝你阖家团圆乐悠悠。中秋快乐!

16、“中”华中秋中国情,“秋”夜秋风秋月圆,“快”乐快意快还家,“乐”聚乐享乐今宵。敬祝中秋快乐,生活幸福,样样如意,事事美满!

17、中秋节到,吉祥照耀。金桂飘香,明月皎皎。花好月圆,团圆美好。秋色怡人,好运福罩。短信一条,请君收好。佳节快乐,步步登高!

18、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佳节桂花香;赏花赏月品月饼,一家团圆乐陶陶;欢聚一堂日子美,中秋快乐乐逍遥;亲朋好友来问候,祝福美好顶呱呱:祝你中秋心情爽,惬意无忧笑开怀!

19、玲珑的明月在在众多优美传说的浸染下,变得让人心驰神往。圆圆的月饼在在国人的殷殷期盼中,承载着人们多少团聚的渴望。中秋让人魂牵梦绕,让人心思缠绵。愿美好的时节,团团圆圆,幸幸福福。

篇7:团圆节上“团圆”餐

1. 月饼

月饼是属于油脂、甜度较高的食物, 一般时候并不建议糖友食用, 但在中秋节是可以应景的食用。问题是该如何吃?该选择那一种月饼?

月饼可分为台式、广式, 和改良式如蛋黄酥、冰皮月饼等。月饼热量区分为酥皮和内馅两部份, 外皮越酥相对的油脂就越高, 内馅咸的比甜的好, 最好不要太油。如何减少油脂有简单方法, 把月饼对分, 在底下垫几张卫生纸, 隔夜就可以发现月饼的油量是如何的吓人了。

要事先测血糖, 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才能吃月饼。正餐时要考虑吃月饼的情况, 适当减少正餐量。

另外, 家人应该帮糖尿病患者一同控制血糖, 大家合吃月饼才是好方法, 毕竟共享团圆的幸福才是意义所在。

2. 西瓜

在我国北方个别地区, 中秋节时无论贫富, 全家都要吃西瓜。因为西瓜是圆的, 意喻团团圆圆, 也正好合了中秋节全家团圆的意思。西瓜约含糖5%, 且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部分果糖, 吃西瓜后会致血糖增高。所以不建议糖尿病人在短时间内吃太多西瓜。糖尿病饮食中每天吃的碳水化合物 (糖类) 的量是需要严格控制的, 因此可以运用食物交换的方法, 如果一天中多次吃了西瓜, 那么应相应地减少吃饭和面制品 (碳水化合物) 的量, 是可以避免加重病情的。

3. 梨

中秋节吃梨意思是把要把“分离”吃掉, 表示永远团圆不分离的意思。而且中秋节前后正是梨上市的季节。但是梨含糖量较高, 约为12%, 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友可以少量食用, 血糖偏高者, 并不建议糖友食用。

4. 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因其红似玛瑙, 白若水晶, 入口如晶粒玉浆, 石榴便成为桌上供品之一, 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石榴的含糖量与梨类似, 所以也是建议糖友吃石榴的话, 应该与家人分食。

5. 柚子

中秋时也有吃柚子的习俗。新鲜的柚子果肉中含有一种类似胰岛素的成分, 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它能促进食欲, 治消化不良等症, 理气散结。但是, 吃柚子也要讲究合适的时机。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服药时不要吃柚子或喝柚子汁。

篇8:与团圆/喜团圆,与团圆/喜团圆无名氏,与团圆/喜团圆的意思,与团圆/喜团

为什么要停笔?老猫说,不是他要停笔,而是面对出版产业五百年来未曾有的变局,数字浪潮的冲击,“过去我所熟悉的技术和方法,已经很难再应对新时代的需求了”。老猫不再学出版,他新成立的在线据点以“内容推进实验室”为名。出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走进实体书店,新书还不是如同往常一样源源不绝堆得老高吗?畅销书不也还是照样一本接一本产出,12月出版的陶晶莹《我爱故我在》,不就宣称可以打败哈利波特吗?丹布朗的新作《失落的符号》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吗?(注:电子版同时上市,繁体中文版2010年2月推出)

但是至少已经连续六年,台湾出版业年产值年年衰退,规模从最高峰的500亿元下滑到2008年的300亿元,有七成的新书销售量不到一千册,退书率高达五成以上,但二手书店则略有成长。人们还是阅读,但阅读方式和阅读工具改变了,阅读必须重新思考再定义。2008 年7月“台湾数字出版联盟”的成立,为的就是帮助受到信息业、电信业夹杀的传统出版业者将创作内容以多元化的模式呈现和贩卖,进一步转型为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2007年亚马逊(Amazon)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indle第一代,正式点燃电子书热潮。2009年11月,明碁电通BenQ抢先华硕(Asus)推出能下载4000册书的电子书阅读器nReader,锁定华文市场,并自行建构藏书百万册的电子书城。电子书阅读器市场有多大呢?业者估计2013年年产值将达千亿。

一整个2009年,出版业者谈论的重点已经不是衰退,衰退为常态,更何况还有金融海啸加莫拉克风灾,出版业者问的是:传统出版还有明天吗?纸页书会消失吗?如果会消失,那是何年何月何日?是台湾数字联盟理事长何飞鹏所断言的,只剩下“最后的五年”了吗?

电影热播带动原著小说销售

传统出版或许只有五年寿命,媒体的读书版生意清淡,4月26日联合报“读书人”版正式向读者告别,中国时报易手旺旺集团,“开卷”在编辑极力争取之下得以存留,却遭缩减版面,包裹进了吃喝玩乐的周报里。仅管如此,2009年还是出现“印书像印钞票”的出版业者,说这话的是尖端出版执行长黄镇隆。尖端的《暮光》(Twilight)系列四册《暮光之城》、《暮光之城:新月》、《暮光之城:蚀》、《暮光之城:破晓》从年初的“台北国际书展”一直轰动到年尾“暮光之城”第二集电影“新月”上映,出版社宣称总销量已突破80万册。

《暮光之城》的爱德华吸血鬼实在太帅太深情了,影响所及,世界文学名著纷纷加入非人元素,鬼声咻咻,譬如《傲慢与偏见》摇身变成《傲慢与偏见与僵尸》,而且英国美国大卖特卖,台湾则在2010年1月出版。

《暮光之城》的畅销传奇必然会被写进出版史。出版社一开始把它包装成日本轻小说(它也确实是给青少女看的罗曼史),还把书名搞成很漫画的《吸血鬼达令》、《吸血鬼之吻》、《吸血鬼猎杀》,结果两年卖不到3000套,一直到2008年底,因为“暮光之城”电影“无惧的爱”就要上片,出版社抓紧时机重新包装定位,把“吸血鬼”还原成浪漫的大众文学,并且在小说未上市前大做网络营销,后来的故事,就是“印书如印钞票”了。这给出版界的重大教训是:“准确营销”——书选对了,但接下来的事情也要做对,否则将是一场灾难。

二月奥斯卡金像奖揭晓后,书市随即掀起一波电影原著小说热,原来就畅销的《Q&A》(电影《贫民百万富翁》)更上层楼,还因此带动作者另一部小说《六个嫌疑犯》。《我愿意为你朗读》(电影《为爱朗读》)从仓库搬出来重见天日,当然还必须赶紧加印。集结费滋杰罗七部经典短篇的《班杰明的奇幻旅程》趁热上市,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传奇小说《真爱旅程》披挂上阵,至于《纳棺夫日记》这一类题材殊冷的书,若不是电影《送行者》获得奥斯卡外语片奖,要译成中文恐怕今生无缘。

《时空旅人之妻》和《姊姊的守护者》也都因为电影上映推出所谓“电影书衣版”,但它们原来就都有不错的销售量,电影并没有帮到太多的忙。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改编成电影的小说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命运。电影和小说,它们有时相互加持,有时各走各的路,多数时候电影比小说强势,譬如麦家的《风声》;但也有时电影完全比不过小说,譬如《追风筝的孩子》。

60年书写风潮

2009年是国民党迁台六十年。六十年一甲子,对中国人来说,周而复始,恰恰完成一轮别具意义的循环,一切的结束,一切的开始。

出版界的1949历史热始于2009年夏初,天下杂志推出《超越六十》专刊,台大外文系荣誉教授齐邦媛回忆录《巨流河》因缘际会正好在这个时间点完成并出版,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从8月起全面席卷台湾。

《大江大海》在开卷年度好书评选会议上毫无异议第一轮就投票全数通过,显示它之于文学,之于历史,以及之于当下的台湾投下的巨大影响,乃是2009年台湾最具指标性的书。

共同回顾与省思1949年的还有中国时报主笔林博文《1949石破天惊的一年》与《1949浪淘尽英雄人物》,历史学者林桶法《1949大撤退》、刘维开《蒋中正的一九四九年:从下野到复行视事》。报导文学家张典婉采访太平轮沉船事件的生还者及其后代,写成《太平轮一九四九》。作家成英姝为父亲成汤架设部落格记述其流亡回忆,据此集结成《我曾是流亡学生》。

历时十七年,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文学江湖》终于在2009年付梓,书中对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恐怖描述深刻而细致,“坦白地说,内战结束前夕,我的人格已经破碎,台湾三十年并未重建完成”,六十年前那一场迫使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悲剧让王鼎钧这样受伤,他的伤与痛,也是全体中国人的伤与痛。

《烛光盛宴》,这部台湾小说家蔡素芬九年始成的重量级小说,主角之一白泊珍即是1949年随国民党军官丈夫来台的军眷,她以眷村为基地展开食品事业,并与前来帮佣的台湾女子菊子命运交织,共同守护着一个黑暗的秘密。

大陆热与话题书

近年来,大陆的崛起确确实实牵动了台湾的阅读版块。为实用目的而阅读的财经趋势、政治解读之外,台湾读者对中国大陆出版品的兴趣明显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延伸到《回到明朝当王爷》、《明朝那些事儿》这一类型的历史小说/历史书写,以上二书都在2009年推出最终回。台湾著名小说家侯文咏就曾大力推荐《明朝那些事儿》。《隋乱》获得南方朔、黄国华(财经作家)、谭光磊(版权代理人)等台湾十大名家连手推荐,第一册出版后即登上诚品畅销书排行榜。

张爱玲遗作《小团圆》当仁不让成为2009年最热闹的出版议题。从考据张爱玲愿不愿意见到此书出版到该书的幕前幕后秘辛乃至于其文学价值的辩论,《小团圆》对照胡兰成《今生今世》当然也成了一时显学,一本《胡兰成:天地之始》硕士论文因此获得登台亮相的机会。

《小团圆》说起来并不容易阅读,不容易在于书中情节颇多颠倒错乱,以及诸多必须理解特定背景方才足以体验的阅读趣味,但它更贴近张爱玲内心的幽微处,为张学研究者开启一个藏宝箱,“张爱玲专家”普遍这样结论。不过也有“拒买、拒读、拒评”该书的张爱玲忠实读者如台大外文系教授张小虹。文学杂志、报纸副刊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热烘烘报导/讨论一本书了。

同样的,村上春树当然值得等待。《1Q84》繁体中文版在11月上市,上下册厚达八百多页。一位资深编辑人指出,它非常村上风格,暴力、性、丧失感、音乐、孤独的主角及其灰暗的过去,还有双线并行的结构,有文学批评家认为,村上并没有进步,至少不能给读者带来《挪威的森林》那般的感动,但有一点却是公认的:《1Q84》是一本一打开就忍不住读下去的小说,而且必然有某些东西钻入你细微的神经。

篇9:与团圆/喜团圆,与团圆/喜团圆无名氏,与团圆/喜团圆的意思,与团圆/喜团

一、《大团圆》、《小团圆》中张爱玲的倩影追踪

一本《小团圆》催生了陶方宣的《大团圆》, 书中主要叙述了胡兰成与八位女子的爱恨情仇, 相遇、相知、相爱、背叛、分离, 一次次的幡然心动, 一遍遍的伤心流泪。于张爱玲, 胡兰成让她爱了一辈子, 也恨了一辈子, 这样一个以侧脸视人的孤傲女子, 怎会见到风流滥情又背负“汉奸”罪名的胡兰成倾心如故?又怎会在她的文字之中低下高傲的头, 如是描写“见了他, 她变的很低很低, 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欢喜的, 从尘埃开出花来[1]”?这是一个谜, 从单纯的文字中很难解答, 也许从本文家庭教育对张爱玲的影响中可以找到答案。

至于《小团圆》, 一部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 发表时间上一拖再拖, 甚至在张爱玲的遗嘱里要求将这部中篇小说销毁。但有幸, 在读者的要求和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教授的授权下, 今天我们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小团圆》可以看做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 书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多数是她现实生活中成长的写照, 女主人公九莉之于张爱玲, 出生于落寞的贵族家庭, 自幼缺失母爱;父亲乃德沉迷大烟, 守旧奢靡;爱人邵之雍之于胡兰成, 风流滥情。爱恨的交织, 孤独的无奈, 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而这之中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女主人公一生影响巨大。

二、家庭教育对张爱玲成长的影响分析

家庭常常被看做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本部分主要分析张爱玲的家庭教育对其人格心理、作品风格和爱情观的影响。

(一) 对张爱玲人格心理的影响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起初家世显赫, 祖父为清末名臣张佩纶, 祖母为李鸿章长女, 尽管生活的裘马轻肥, 但张爱玲的童年失爱于家庭, 很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自幼母亲异国求学, 不能陪伴身边;父亲沉迷大烟, 游手好闲;父母离异, 继母谩骂虐待。幼年失爱于父母, 失爱于家庭, 使得张爱玲的性格异常的敏感孤独, 正如其中学时国文老师汪宏声对张爱玲的评价是“爱玲因了家庭里的某种不幸, 使她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 不说话, 懒惰, 不交朋友, 不活动, 精神长期萎靡不振[2]”。长时间情感的压抑, 影响了其正常的人格心理发展。而这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审视这个世界的眼光, 家庭因素左右着她感受周遭的方式和态度, 使她对待一切人或物都带有一丝冷漠, 对人性中的“恶”有着特殊的敏感, 她怀疑这个世界上究竟是有爱的存在还是仅是为了寻求利益的粉饰。

(二) 对张爱玲作品风格的影响

尽管幼年时期的张爱玲缺爱于父母和家庭, 但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她自然也会受到文学的熏陶和培养。在《私语》中, 张爱玲曾描写过这样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母亲床上去, 是铜床, 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 跟着她不知所云的背唐诗”。父亲布满灰尘的书房也是少年时张爱玲常去之处, 在那里她对《红楼梦》极度着迷。在家境尚可的时候, 父亲还为她和弟弟请过私塾老师, 从国外回来的母亲也极重视对小爱玲的教育, 送她去学校读书。这一切都为张爱玲奠定了较好的文学基础, 她七岁开始写小说, 并使写作成为她一生的谋生手段。

童年时书香门第的家庭对其文学素养的塑造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缺爱于家庭对张爱玲的影响根深蒂固, 早已融化在她的骨髓里, 展示于她的作品中。在小说中她在阴暗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悲情故事, 塑造了一位又一位自私无爱的父母。上天对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家庭教会了她识文断字, 家庭又毁了她对明媚事物的描写, 使她一生的文学作品沉陷于错综复杂的情感中不能自已, 除了阴郁别无所有。

(三) 对张爱玲爱情观的影响

《大团圆》中张爱玲仅是胡兰成爱情故事的八分之一, 也许对于胡兰成她的确仅是八分之一, 但于张爱玲, 这是她的全部。

那么才华出众、冷艳孤高的张爱玲怎么会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这样一个男人?从文字上面我们不得其解, 但对其幼年的家庭稍作分析,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家庭对其爱情观影响重大。一方面, 张爱玲长期失爱于父母和家庭, 性格孤僻沉默, 在她的内心深处需要一个懂她理解她的人。而胡兰成读得懂张爱玲的文字, 他懂得其贵族背景后的高傲优雅, 也理解她童年家庭不幸的抑郁悲伤, 他总是不失时机的给予张爱玲抚慰寄托。身边无母亲的陪伴亦无父亲的理解, 当有那么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出现, 使张爱玲在孤独中误以为遇一知己, 便奋不顾身的以身相许, 一个“懂”字胜过了一切。另一方面, 由于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 对于大龄男士有着特殊的情感寄托。而胡兰成大张爱玲近15岁, 使张爱玲在缺少父爱的生活中看到了希望, 就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终于体会了爱与被爱的滋味。

家庭的缺爱和父母婚姻的不幸造成了张爱玲如此的爱情观, 她不顾胡兰成已有家室, 不顾他汉奸名声, 更不顾他拈花惹草的恶习, 就这样还未来得及想清楚就奋不顾身的爱了。只因她家庭的残缺, 亲情的变质, 只因她很少感受到温情与爱意。如是的爱情观在遭受到男方背叛之后, 最终土崩瓦解。这段情究竟是让她感受到爱的存在, 还是又在她的伤口上散了一把盐, 也许只有她自己懂得。

三、结语

我们无法评述张爱玲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也许没有这样的家庭也难以造就出她这样的文学巨匠, 抑或但凡她的家庭给予她多一些关爱, 她的作品就不会尽显凄凉, 她的婚姻也不会如此悲凉。但家庭教育终究是个体成长的关键, 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审视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眼光,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同时也要给予家庭教育多一些关注,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陶方宣.大团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2]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J].文学评论.1988 (01) :105-121

[3]张爱玲.小团圆[M].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篇10:论《小团圆》的“小团圆”

关键词:《小团圆》;张爱玲;“小团圆”

长篇小说《小团圆》是张爱玲1975年开始创作的,然而一直到2009年才由台湾皇冠文化出版社出版,从开始创作到最后出版存有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且这本书从某种角度来说,不仅是华丽而苍凉的,且深入到了人性的底层。《小团圆》的情节其实很简单,讲述了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作家九莉在成长过程经历的难看、挫伤、挣扎以及自省,还有伴随期间的传统大家族的衰亡,于是在文本中随处可见人物残缺、离散的生活经历和命运,而小说却命名为“小团圆”,这与小说叙述内容是相悖的。而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发现在文本中出现过三次“团圆”二字,一是在小说第九章“九莉无法再坐下去,只好站起来往外挤,十分惋惜没看到私定终身,考中一并迎娶,二美三美团圆。”另外两处是在第十章的“团圆的时候还没到,这是接她去过地下生活”和“按照三美团圆的公式,只是必需的,作为信物,不然再海誓山盟也没用。”在第九章出现的背景是,九莉在去找邵之雍的途中,在乡下看到一个传统戏曲中的“团圆”即落难才子遇佳人,私定终身,一朝中榜,国仇家恨一时也了,然后夫妻妾大团圆的结局,这是传统戏曲的套路,这是台上的故事。而在第十章两处出现的背景则是台下九莉的故事,是邵之雍的“三美团圆”即与九莉和小康的大团圆,而这“大团圆”正如《华丽缘》中所说“男男女女都好的非凡,每人都是几何学上的一个‘点’”,也是《小团圆》中所说的“这些人都是数学上的一个点,只有地位,没有长度阔度。”而这样的二美三美的“大团圆”在《小团圆》中比比皆是,如九莉的外婆家,九莉的大爷和大妈、来喜,五爸爸一家,香港的大商家以及剑妮和魏先生等,五四之前的社会如此,而五四之后从内地的遗老遗少、佣仆到香港的大商家、受过现代教育女学生也皆是如此,这些都是新文化的产物,小说中的邵之雍更是一个现代文人,满口的新文化可满脑袋的仍是“二美三美团圆”,骨子里是“要是谁就是谁”的思想,可见接受新文化的新人仍然是“五四遗事”,就像没从五四走过一样,这也说明了文化具有巨大的惯性。但小说中的九莉不愿再看到这样的“大团圆”,于是她“站起身往外挤”,“这些人都是数学上的一个点,只有地位,没有长度阔度。只有穿着臃肿的蓝布面大棉袄的九莉。她只有长度阔度厚度,没有地位。在这密点构成的虚线画面上,只有她这翠蓝的一大块,全是体积,狼犺的在一排排座位中间挤出去。”这时的九莉不再是来找邵之雍之前的九莉,她要从二美三美的“大团圆”中挤出去,要与这样的一个世界不相干,她无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于是“小团圆”是在“大团圆”的反身中建构起来的一种存在,其是对“大团圆的”一种嘲讽。

不管是《小团圆》的叙述内容还是作家本身的遭际,实际上都是一个大大的离散,而小说命名为“小团圆”则是张爱玲的一个潜意识的情感需要,是深藏于心的隐秘。张爱玲晚期的几部重要的著作,自传体小说《雷峰塔》《易经》《小团圆》和《对照记》,都是一再地重写其成长的苦难,由于写作顺序与出版顺序的颠倒,使我们的感觉也被“颠倒”了。1922年最后出版的《对照记》中母亲的照片最多最美,可见母亲在张爱玲心目是重要的,而在小说《小团圆》中伤害九莉最深的却是母亲,甚至也可以说是这些人的总和,《易经》中更是以最大的篇幅展示母女关系的紧张。从叙述的角度来说,小说《易经》更像是一个被母亲伤害的少女琵琶的“控诉”,是单向度的,而《小团圆》在展现少年的九莉对母亲的控诉时,存有成年的九莉对这种怨怼的反省。《小团圆》以九莉的视角贯穿叙述的始终,这点是非常清楚的,但还存在一个比九莉更大的叙述者即作家,以致可以不断地插入随笔式的东西,不断议论。如果说九莉是张爱玲的投射,但作家又把她完全置于自己的审视、批判之下,像是一个“说书人”、一个超越现实的叙述者在审视九莉。如小说第一章,母亲来看九莉,在回浅水湾的旅馆时,嬷嬷和九莉一起去送行,嬷嬷送了一段就回去了,九莉觉得自己应该多送一段,可走了不多久,发现有辆汽车在等,九莉不愿看见自己母亲的情人,幸好母亲也不愿九莉看见自己的隐秘,在九莉踌躇中打发她回去,这时九莉遇到了一个问题,如果走快了,会碰到嬷嬷,又要跟她打招呼,九莉不愿意,如果走慢了,亨利嬷嬷会以为九莉故意躲着她。九莉不愿看清车里的人又不愿嬷嬷以为她故意躲着她,九莉的这种游移和矛盾就是在作家的叙述视角下被审视而呈现出来的。可见《小团圆》中不光蕊秋、乃德、邵之雍在九莉的叙述视角在被看,九莉也是在被看,于是九莉被对象化、符号化,而九莉的人生不仅有了一个日常化的层面,也有了一个寓言化的层面。而九莉和作家正是在这种自我审视中,不断找回自己,在这过程达到了与母亲、父亲的和解,与整个人生的和解,亦是一种回归和团圆,且不管是小说中的九莉还是现实中的张爱玲都是处在离散、疏离、放逐的环境中,因此这种“团圆”是深藏于心的隐秘而非付诸现实的行动,所以称之为“小”。

张爱玲在离散、放逐的境遇中与家族的“团圆”的落脚点其实是在古老的记忆(祖父母)那里。张爱玲总在重写同一些人和事,且几乎同样的文字描绘也在以不同的形式在出现,如在1955年的《张爱玲语录》中“一个人死了,可能还活在同他亲近爱他的人的心——等到这些人也死了,就完全没有了。”在1965年的《易经》中“祖父母却不会丢下她,因为他们过世了。不反对,也不生气,就静静躺在她的血液中,在她死的时候再死一次。”在1976年的《小团圆》中“她爱他们。他们不干涉她,只静静的躺在她的血液里,在她死的时候再死一次。”在1992年的《对照记》中“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她一再的重写说明这些话对张爱玲是非同小可的,且每一次都不是简单地重复。第一例像警语般的超然和具有启示性,是抽离和客观的,第二次引入了祖父母和他们的态度,趋向个人,第三处就有了作家感受,而第四处作家与他们则有了动人的关系:“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张爱玲在写《小团圆》的过程中说过“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最后张爱玲在漂泊半世之后,她在一再的重写中完成了在彼岸世界与家族的“团圆”,并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个归处——古老的记忆,而这不同于胡兰成和赖雅,亲人给她的身心造成的真正的影响。她始终处于新旧时代、新旧文化、本国到他国的离散之中,最后她在祖父母那里找到了一直渴求的“安稳”和“团圆”,这也是她在文化上最后的诉求。

不管“小团圆”是对“大团圆”的一种讽刺,还是在作家离散的经历之中,在心里隐秘的世界中实现最后与家族的“团圆”,从古老的记忆里寻找到灵魂归宿,作家都是在大时代背景、文化中寻找一个人的“长度阔度厚度”,而不是一个点的地位,即使最后的文化归宿也只是古老的记忆,在实际上又是无效的,但作家所要凸显的正是不被“大”叙事所掩盖的“小”即个人的叙述话语。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小团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6.

[2]张爱玲.易经[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4.

[3]张爱玲著,傅光明主编.自己的文章[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4]宋以郎,符立中主编.张爱玲的文学世界[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与团圆/喜团圆,与团圆/喜团圆无名氏,与团圆/喜团圆的意思,与团圆/喜团】相关文章:

团圆饭作文200字_团圆饭作文04-20

团圆的新年作文05-26

中秋团圆感恩05-17

中秋团圆季05-17

团圆个人总结05-27

中秋团圆会05-31

形容中秋团圆的诗句08-31

有关中秋团圆的诗句09-04

中秋团圆对应的诗句05-20

中秋话团圆范文05-22

上一篇:高一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新菜品规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