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

2024-04-24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精选6篇)

篇1: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农林经济管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西南大学承办,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为主题,分设“农业功能及基础地位、农地制度探索与创新、农民组织和农业生产组织化、农产品价格运行与调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管理、农民就业行为及引导、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农业补贴与农民利益保护、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等10个议题,拟于2008年10月在西南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将是一场以博士生自主学术交流为主、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的一个集前沿理论交流、学术观点碰撞、友情联络为一体的高层次、高起点、大范围、多方向的学术盛会。

欢迎全国相关学科领域的在校博士生积极参与,踊跃投稿,所提交论文将由学术委员会专家匿名评审,并按评审结果确定博士生正式参会代表。受邀论文将汇集成册出版。本次论坛免收会务费,对博士生正式代表免费提供食宿和会议资料,对西部地区优秀博士生代表提供一定数量的往返交通费。同时,论坛还将设立优秀论文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详情请查阅网站:http://bslt.swu.edu.cn/。

金秋十月,陪都古迹,山城美景,学术盛宴,一道亮丽的风景即将呈现给你,西南大学敬候你光临重庆嘉陵江畔,参加“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农林经济管理)。

联系方式:

1、通讯地址:重庆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邮编:4007162、联系人:刘新智 王图展

3、电话:023-682512994、传真:023-682507215、邮箱:cem_swu@163.com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农林经济管理)组委会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二○○八年三月十日

篇2: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邀 请 函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项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国家财政部资助。山东大学将于2008年10月隆重举办“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届时,我们将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邀请100余名博士生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热点话题,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为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以及来自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将出席本次盛会。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百余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并以治学严谨、学风淳朴和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2000年合校以来,学校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学位点建设大幅攀升,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大力实施“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为重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积极培育优秀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山东大学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推行的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双语写作、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山东大学重视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活动。“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品牌,我校成功举办的2005年 1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两岸三地”——文史哲药领域),为本次“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大学本部坐落在山水秀美的泉城济南,现有东校区新校、老校、西校区、南校区、软件园校区和南新区6个校园,并在风景优美的海滨城市威海设有分校。我校秉承“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山之魂,海之韵”的山大文化,积极担承社会责任,致力学术繁荣,培育民族中坚,服务社会发展,探求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深厚的历史积淀,淳朴的优良学风,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使百年山大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成为海内外学子治学与成才的理想殿堂。

金秋十月,山东大学将敞开怀抱,热诚欢迎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博士生共聚泉城,一起探索学术前沿,广泛交流最新成果,实地考察新农村建设,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山 东 大 学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组委会

2008年3月20日

山 东 大 学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论坛简介

论坛活动

1、特邀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场学术报告

2、博士生分主题进行学术报告、交流

3、联欢晚会

4、考察邹平新农村建设

5、其他

重要日期:

1、邀请函发出时间:2008年3月25日

2、论文摘要及全文提交时间:2008年5月20日—7月20日

3、论文评审结果通知时间:2008年8月20日

4、会议宣读论文PPT和张贴论文POST提交截至时间:2008年9月20日

5、论坛举行日期:2008年10月17—19日(暂定)重要事宜:

1、论文征集只面向在校博士生。

2、论坛提供与会人员的免费食宿、不收取会务费。往返交通费用自理(西部高校学生除外)。

3、论文需提供正文3000-6000字左右,采用word文档,A4纸型。征文格式请到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网站()下载。论文须网上提交。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4、所有论文将由学术委员会统一组织进行匿名评审,评审结果将

是论文提交者是否受邀参加论坛的唯一依据。

5、论坛将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在来稿中评选出大会宣读论文和大会张贴论文。大会宣读论文需递交论文全文、PPT。大会张贴论文需递交论文全文、POST。

6、论坛将设立“优秀论文”、“最佳学术创意”、“最佳表达”、“最佳演示”等奖项,并将优秀论文推荐至《山东大学学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等学术期刊发表。

7、论文及论坛期间产生的学术成果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稿件涉及保密内容,请作者特别说明。

8、所有参会者将获赠论文全文汇编和光盘。

征文范围:

1、农村基层治理

2、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3、农村社会政策

4、农村土地制度

5、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6、农民自组织建设

7、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8、县级体制改革

9、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

联系方式:

1、通讯地址: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2501002、电话:0531-883691163、传真:0531-883657854、网址:

篇3: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

本次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负责具体承办, 中国地理学会和华南师范大学协办, 是一项面向全国在校博士生 (含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外国留学生) , 围绕地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论坛共收到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 31个科研院所, 以及来自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共105篇参会稿件。经过论文评审专家组筛选评审, 最终选定了66份稿件邀请作者参会, 并分为三个分论坛和一个展板会场进行了口头发表和展板发表。发表期间, 论坛共邀请了20多位中山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进行论坛评议, 对各位博士生的发表成果进行点评。

除博士生的成果发表外, 论坛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的蔡运龙教授、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周尚意教授、兰州大学的潘保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郑祥民教授等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分别进行了如何研究的主题报告。同时, 邀请了地理学报、地理科学、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学报、地球信息科学等主要地理学期刊编辑部的主编进行如何写作、投稿和如何规范研究成果的主题论坛。会议期间, 还邀请这些专家共同就博士生培养的相关话题与博士生一道进行了主题对话。在学术讨论之余, 论坛还安排了半天的野外考察和一个博士沙龙, 以进一步增进博士生之间及其与专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也加深对广州会议举办地的了解。论坛于12月9日下午5时圆满闭幕。

篇4: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学术论坛”将于2014年8月20~22日在秦皇岛北戴河召开。此次会议由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主办,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承办,江苏省心理学会、秦皇岛本会团体心理技术应用研究院协办。诚邀您参加!

现将会议有关事项发布如下:

【论坛主题】环境与人类心理

【论坛主席】

杨鑫辉,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组委会主席】

李克国,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教授

傅宏,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坛秘书长】

杜卫,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境科学系党委书记

邓铸,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心理学会秘书长

【论坛具体内容】

1.构建环境心理学的共建、共创、交流平台,促进心理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2.传统和新兴领域心理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司法心理、军事心理、体育运动心理、经济心理等各分支领域中技术及应用的新成果的共享与交流;

3.交流我国社会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有效调配社会要素,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健康发展等;

4.交流社会心理、社区服务、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方面的观点、方法和技术等。

【会务相关事宜】

一、会议征稿

即日起,开始接受参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摘要。会议摘要及相关材料请发送至电子邮箱:xinlijishuluntan@163.com 。组委会学术组将对投稿进行评审,确定是否录用,并将优秀论文汇编成册。

征稿截止日期:2014年8月15日。

二、参会方式

1.参会人员:

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系统的心理学工作者;

全国各省市环境保护局的工作者;

全国各省市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

全国各省市社会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

全国各省市环境NGO公益组织工作者。

2.参会人数:论坛限额出席,额定人数100人。

3.参会注册:(1)本次会务费800元/人(研究生400元/人),会议期间食宿统一安排,食宿费自理,差旅费用回单位报销;(2)参会代表请于8月15日前预交会务费800元/人,付款后请短信通知13315355551,以便确认。

账户名称:秦皇岛市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研究院

账号:604013010000004973

开户银行:秦皇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海关支行

4.会务组联系人:张涛老师:13503354200,杨晓婉老师:18233598750,郝英君老师:18716028508

5.会务用电子邮箱:xinlijishuluntan@163.com

三、报到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4年8月20日 (周三)全天(8:00~18:00)

地点:北戴河阳光培训中心(北戴河海滨汽车站斜对面东行50米)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学术论坛组委会

2014年5月

篇5: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

基于神经网络的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

工艺预测模型(二号黑体)

张伟1,*(*号用以表示尾注),苗秀,费常(四号仿宋)

12(1.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与动力学院

上海

200030)(五号宋体)

摘要(小五黑体):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算法应用于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工艺的研究,在对网络进行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工艺与渗层表面成分和元素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和吸收率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十分吻合。(小五宋体)

关键词(小五黑体):双层辉光,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小五宋体)

RESEARCH ON ANN-BASED PREDICTION MODEL USED TO DOUBLE GLOW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PROCESSING(小四,粗体)

ZHANG Wei1, MIAO Xiu1, FEI Chang2(五号)

(1.School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2.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小五斜体)

Abstract(小五粗体):The theory and the algorithm of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re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technique and the composition, the gross mass fraction of element, the thickness of surface alloying layer as well as the absorption rate is built.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小五)Key words(小五粗体):Double glow,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model

*0 前言(四号宋体)(此处尾注符号*号改白色)

(五号宋体)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是我国在国内外都获得专利的一项等离子表面冶金新技术[1-4],它可以在普通材料表面形成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表面合金层。双层辉光离子多元共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各种合金元素在源极表面溅射的特性、工件表面的沉积扩散,等离子体空间传输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宏观工艺参数较多,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以往人们都是借助于经验,很难找到反映其内在规律的数学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研究非线性系统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已成功的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在材料热处理学科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5-6]。首次以美国HAYEN公司生产的 Hastelloy C—2000镍基耐蚀合金为源极,进行Ni-Cr-Mo-Cu多元共渗工艺研究。利用人工神经网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校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电话,Email

络技术,建立了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工艺与渗层合金成分及合金元素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和吸收率之间的预测模型。试验方法和试验方案(四号宋体)

1.1 试验方法

渗金属试验在自制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炉中进行,源极材料为Hastelloy C—2000合金,尺寸为130 mm×50 mm×4 mm,工件材料为20钢,尺寸为80 mm×25 mm×3 mm。采用脉冲放电模式:源极采用直流电源,工件采用脉冲电源。源极材料Hastelloy C—2000的质量分数:wNi=59%,wMo=16%,wCr=23%,wCu=1.6%,wC<0.01%。1.2 试验方案(五号黑体)

为了选定正交试验各个工艺参数的取值范围,先结合以往试验研究的经验,然后又进行了20余炉的摸索性试验,确定了正交工艺参数。正交试验按照L16(45)正交表进行试验。指标项目为渗层表面合金元素成分及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和吸收率。因素水平表如表1所示。

-2014年机械工程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哈尔滨,2014年6月

1因素水平表(小五黑体)

因素(六号宋体)源极电压U/V 工件电压U/V

气压p/Pa 极间距d/mm

水平1 050 275 35 15 2 1 000 250 30 20 950 350 45 25 900 300 40 22.5

f是激励函数,采用Sigmoid型,即 f(x)1ex(2)数学模型

在网络学习部分,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来完成函数的映射。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如图所示为一个三层前馈神经网络:它包括输入层、隐含层(中间层)、输出层;输入层有i个节点,隐含层有j 个节点,输出层有t个节点。上、下层之间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即下层的每一单元与上层的每一单元都实现权连接,而每层各神经元之间无连接。网络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当一对学习模式提供给网络后,神经元激活值从输入层经各中间层向输出层传播,在输出层的各神经元获得网络的输入响应。这以后,按减小希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间误差的方向,从输出层经各中间层逐层修正各连接权值,最后回到输入层。

可由输入层经隐层至输出层,求得网络输出层节点的输入。

(3)计算网络的目标函数J

设Ep为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网络的目标函数,取L2范数,则

211122Ep(t)dpyp(t) dkpykp(t)ekp(t)

322k2k(3)

式中

ykp(t)——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经t次权值调

整网络的输出,k是输出层第k个节点

网络的总目标函数为

(4)J(t)EP(t)

p作为对网络学习状况的评价。

判别: 若

J ≤ 式中

 —— 预先确定的,≥0

(5)

则算法结束,否则,至步骤(4)。

(4)反向传播计算 由输出层,依据J按“梯度下降法”反向计

算,逐层调整权值。

wij(t1)wij(t)ηJ(t)wij(t) wij(t)(6)

(六号宋体)

图1 典型BP网络示意图(小五宋体)

ηpEp(t)wij(t)wij(t)wij(t)

式中 —— 步长或称为学习率,本文中n取

000 000,取0.9

算法步骤:

(1)设置初始权系w(0)为较小的随机非零值。(2)给定输入/输出样本对,计算网络的输出:

设第p组样本输入、输出分别为

up=(u1p,u2p,„,unp)计算结果与比较

为检验程序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对双层辉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参数:源极电压、工件电压、极间距、气压对渗层表面的合金元素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各合金元素质量分数、吸收率(工件增重/源极增重)的影响进行了网络学习,并与试验结果进行dp=(d1p,d2p,„,dnp)

p=1,2,„,L

了比较。模型的输入节点数为4个工艺参数,隐含 节点i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输出为

层节点数为5,输出分别为上叙各指标项。为保证网络训练准确可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推广能力,(1)

yipf[xip(t)]fwij(t)Ιjp

j在正交试验16组数据中选择13组作为训练样本,余下的3组以及正交优化工艺作为检测样本。经过式中

IjP——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节点i的第j个000 000次训练的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的比较见表输入

2、表3。2014年机械工程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哈尔滨,2014年6月

2预测渗层表面的成分

编号 5 预测值 12 预测值 16 预测值 质量分数w/%

Ni

Cr

Mo

Cu 49.881 51.734 50.514 51.171 50.290 50.826 14.695 16.962 16.691 17.509 19.164 18.104

11.365 11.211 14.071 13.048 6.480

7.8130

1.605 1.661 0.912 0.415 1.308 1.333 预测值

57.168 59.891

19.655 20.107

14.732 12.163

1.353 1.403

从表

2、表3可以看出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网络实际输出值与期望值都很接近,说明应用神经网络描述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工艺参数与渗层的表面合金成分和合金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吸收率之间的映射模型是十分有效的。

3人工神经网络训练与预测值

试验编号 1 2 3 4 5* 17* 源极电压 工件电压 U∕V U∕V 1 1 1 1 2 1 1 2 3 4 1 2 极间距 d∕mm 1 2 3 4 2 1

气压 p∕Pa 1 2 3 4 3 1

吸收率s∕%

试验值

预测值 70.900 70.587 61.200 60.871 33.330 32.847 44.650 44.401 48.100 47.753 79.340 80.920

渗层厚度δ∕μm 试验值

预测值

34.5 34.579 36.5 36.380 19.0 19.245 21.0 20.871 25.5 24.950 38.0 38.459

元素总质量分数w∕%

试验值

预测值

87.496 87.437 89.796 89.237 84.895 84.508 77.579 77.321 77.546 76.796 92.908 92.210

注:*为检测样本值,试验编号17为正交优化工艺(六号宋体)结论

通过对基于神经网络的双层辉光离子多元共渗的工艺研究,建立起工艺参数与渗层的表面合金成分和合金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和吸收率之间的映射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多元共渗这种多变量、非线性系统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献(五号黑体)

[1] ZHONG X,YUAN G,SU Y A, et al.Double glow surface alloying process[C].In:Third Pacific Ri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Hawaii.1998,6:1 969-1 978.

[2] 高原,贺志勇,赵晋香.机用锯条齿部表面强化组织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5,3(3):62-66.(小五宋体)

篇6: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

(信息与电子技术)

发布日期:2014-08-05 China Doctoral Forum of BIT-2014(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征 稿 启 事

“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全国博士生论坛(信息与电子技术)”将于2014年11月13日-15日在北京理工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学术论坛将为广大博士生提供一个高水平、开放、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届时,来自全国的各个学科的优秀博士生将就科技发展的前沿展开广泛深入地交流。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研究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次论坛将通过举办特邀专家报告会、博士生专题报告、优秀知识成果及产品展示等多种形式,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推进学术发展,激发科技创新。同时,论坛将设立专门奖项,对在本次论坛中表现优异的博士生和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对于优秀论文,论坛学术委员会将推荐至《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中文版)或《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自然科学英文版)。

论坛期间还将举办学术品格与修养研讨会、研究生德育工作研讨会、博士生培养工作座谈会,通过教师与博士生间的交流和探讨,共同促进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论坛组织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

征文范围

※ 论坛收录的论文格式要求参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要求,具体见附件“投稿须知”(附件一)

※ 论文摘要需中、英文对照。

※ 每篇论文全文不超过8000字。

※ 论文投稿采用pdf或word格式。征文要求

征文对象

※ 全国在校博士生

※ 其他海外院校相关学科的博士生

论坛报名及提交论文

※ 请于2014年10月15日前将论文及作者信息登记表(附件二)用电子邮件提交到bittjzs@126.com,但不接受邮寄的稿件。

※ 参加本学术论坛的博士代表将获得免费住宿、伙食补贴、学术资料等。西部地区高校博士生参加学术论坛的,组委会负责报销往返火车硬座费用。

重要日期

※ 论文全文收稿截至时间:2014年10月15日

※ 发送论文录用通知时间:2014年10月30日前

※ 论坛举行时间:2014年11月13日-15日 重要事项

※ 本次论坛征集论文全文,论文及论坛期间产生的各项学术成果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在提交时请注明。

※ 论文应不涉及保密内容。

※ 所有被论坛录用的论文,将被收入论坛论文集(光盘),其中的优秀论文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将在EI检索的刊物上发表。

※ 所有投稿学生必须参加学术论坛并做口头学术报告。

※ 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作接受上述各项约定,本论坛不再特别声明。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8913887、68913878

※ 电子信箱:bittjzs@126.com

※ 联 系 人:王老师、哈老师

北京理工大学全国博士生论坛

电子与信息技术组委会

上一篇:力建学院古村生态文明调研实践团采访村长下一篇:社会组织成立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