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例子

2024-05-07

《长城》教学设计例子(共10篇)

篇1:《长城》教学设计例子

‚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 4,P23 3a---4教学设计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本节课为第四单元3a-4的内容,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学生是怎样上学的,增进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并且能够写出怎样去学校的作文。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提取信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导入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开始之前,通过老师对不同城市的教师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学校的描述,让学生在几张照片中找出自己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这样不仅很好地复习了前面的内容,也为下一步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想学的欲望。

单词、短语教学形象化。在学习单词和短语的过程中,从网上下载了幽默、风趣的图片,边观看边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被搞笑的动画逗得很开心,整个学习的氛围非常地轻松。

任务导读,课堂演练。通过课文给出的问题,带着问题思考,进行文章阅读,再针对课文设题,完成一些相关题目。

课堂参与广泛化。参与是学习的保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不可能发生。在设计并开展他们感兴趣活动的同时,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并对他们的反应做及时的肯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教学背景分析:本单元是Go for it八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How do you get to school?‛。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谈论上学交通方式, 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乘坐的交通工具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去某地,因此 ‘talking about sb’s transportation’ 是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文化差异的阅读材料,积累阅读接替的技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锻炼学生的口语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在13-14岁的学生智力普遍良好,他们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周边的一切,经过一年多的英语学习,新鲜感减少,畏惧感增加,但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英语综合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如相关的交通工具名称。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A 熟练掌握本课短语:leave for, how far, around, is about 10 kilomenters.B 弄清‚How‛, ‚How long‛, ‚How far‛引导的特殊疑问句。(2).能力目标:

A学会猜测标题,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B学会‚略读‛,寻找文章的主要大意,从而提高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C学会‚查读‛寻找文章的细节信息,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D正确写出搭乘何种交通工具的表达语句。(3).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比较不同国家的学生是通过什么方式上学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距离的表达及对距离的提问。(2)学会出行方式的问与答。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一:Pre—reading(导入)

1.提出话题‚美国的大多数学生是否走路上学呢?‛ T: How does Mary go to school? Do you think most students inAmericawalk to school? S:: They go to school by bus.2.猜测课题,并解释短语‚around the world‛

T: That means ‚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or in different countries‛ 步骤二:While-reading(阅读)1.快速阅读(1分钟),找到课文大意。T: find out(the places)where the students are and(the way)how most students get to school as quickly as you can.2.详细阅读,并判断正误。3.谈论自己上学的方式。4..理解表格,并补充句子。

步骤3:Post-reading(阅读后)

1、做调查:小组里有多少同学走路(或乘公车)上学? A:How far do you live from school? B:I live 10 miles A: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2、组长做汇报。

3.独立完成小作文‚班里同学上学的方式 步骤4: Summary(小结)

1.Kinds of transportation: 2.本节课所学会的: 3.感到有待加强的:

步骤6:Homework Write something about ‚How do your parents go to wok?‛

6.教学设计评价:本节课在课堂热身和导入方面做了充分地准备,以便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导入等环节吸引学生吐故纳新;新课巧妙设疑过渡到新知的介绍,衔接非常自然;巩固新知的活动设计具有人性化,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语言运用从个体到群体,再从群体到个体,从模仿到运用,从听到做,从做到说,本节课用一环接一环由易到难的活动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评价方法:

方法灵活有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了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交谈,本课设计了运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并将交流的重心放在了语言的意义上,这样会将学生的英语学习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新课标倡导‚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而本节课运用的非常恰当。

教法:任务型教学法

学法:合作式学习法、观察发现法 讨论学习法、探索学习法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录音机、黑板等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开始就用他们乐于参与的游戏开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起到复习的作用。在新职业名称呈现之后,再次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小组竞赛,更进一步活跃课堂,增强生生互动,同时起到新旧知识整合的作用。在目标语言的呈现方面,采用了‚以旧引新‛的办法,用 want to be结构引出本节课的目标语言be going to + do结构。在听、说能力训练的同时,本节课对读、写能力训练也设计了一定内容(group work、homework).总之,本节课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了活泼、有趣、参与性强、参与面广的课堂活动;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新旧知识的整合;在强化听、说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必要的读、写训练,使各项能力平衡发展。

篇2:《长城》教学设计例子

“例子―规则―例子” 设计概念学习课程教案―思维定势概念学习

设计概念学习课程教案思唯势概念 TITLE=烙规则烙设计概念学习课程教案思唯势概念 TITLE=烙规则烙设计概念学习课程教案思唯势概念 TITLE=烙规则烙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思维定势的概念 2.认识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3.举例说明思维定势现象,并介绍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思维定势概念 2.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积极消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l请在一分钟内回答下面问题: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l故事驴子过河---摘自《伊索寓言》 驴子背盐渡河,在河里不小心摔了一跤,那盐在水里溶化了。当它站起来时,突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后来又一次,它背着棉花过河。想起上次的经历,它走到河边的时候,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越来越重,可怜的驴子非但没有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l数学题目判断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基本公式(a+b)=a±2ab+b 判断以下多项式是否能转化为完全平方式的格式 4a+4ab+ba-ab+ba+2ab+2ba+2ab+b (二)分析问题 l分析回答第一个问题同学正确率,与同学们回答正确的反应时间。 解释第一个问题,曾经做实验时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l 第二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想必同学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当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寓意是不要把过去的经验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情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要使用的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固守着老经验,老传统,把它当成金科玉律,以为百试不爽,能一劳永逸,那就大错特错了。 同样可以引出经验习惯对人的思维活动会产生“刻板效应”。这种影响可能会是消极的,它使人的思维依赖于过去经验的准备倾向,产生一种惰性。当这种心理准备与解决问题不适应时,思维便陷于困境。 l面对第三个数学题目,初学者很容易根据完全平方基本公式进行推论判断。就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也就是定势的思维在问题解决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研探新知 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对思维定势的初步定义。 思维定势可以理解为,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即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可以说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容易使人以某种比较习惯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行为反应。 在根据后两个问题可说明,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思维定势的定义。 思维定势(ThinkingSet)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思维定势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 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四)实验介绍 u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解决了。 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在他的实验中,对部分参加试验者利用指导语给以指向性的暗示,对另一些参加者则不给以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绝大多数被试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这可以说是定势对于解决问题的帮助作用。但是同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也有妨碍作用,这此情况在很多现实事件中都可以理解到。 u还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6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2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定势思维,它们才没有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五)实际应用 一只动物园里的大象,每天的生活只是在象笼里吃吃东西,玩玩自己的鼻子,而拴着它的只是一根细细的链条。 有人问管理员:“大象那么大力气,为什么不挣脱链条走开呢?” 管理员回答:它当年可不是这样,总想出去玩,于是我们把它的鼻子拴在柱子上,想出去时,一挣链条,就会感到疼痛的不得了。于是小象对自己说:“我这样一头小象是挣脱不也这段链条的。”然后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以后,它再也不想挣脱链条了,一直到老。 四、【巩固训练】 请同学自己举例,有关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并指出思维定势在此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篇3:以教材为例子优化习作教学

一、以教材为例子, 进行语言感悟

一个人要学会写作, 首先必须学会如何读懂别人的文章。在实验的第一阶段, 我着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基本程式为: (1) 初读课文, 让学生: (1) 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2) 给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3) 查字典解决生字读音; (4)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意 (如果有词语还不能理解暂时搁下) 。 (2) 复读课文, 让学生能: (1) 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 (2) 明确课文的层次安排, 即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3) 细读课文, 要求学生勾画圈点批注, 质疑问难。 (4)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交流探讨, 进行疑问解答, 达成共识。 (5) 精读课文, 让学生: (1)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欣赏文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 (3) 熟记优美的词、句、段、篇, 乃至标点符号。

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我是这样教学的: (1) 初读课文, 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描写了我国西沙群岛秀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接着让学生根据课文生字的注音自学“饶”等10个字的读音,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 如加一加, 减一减, 置换部件等。然后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试着理解生字所带词语的意思。如, “富饶”即物产多。课文是指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海滩上的贝壳、海龟;岛上的鸟等物产。 (2) 复读课文, 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叙述的, 先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分别具体描写了各个地方的美丽、富饶, 最后展望未来照应开头。 (3) 细读课文, 学生质疑, 勾画批注。 (4)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如, 课堂上有个学生提出:“课文中写到‘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 西沙群岛真的有这么多‘鱼’吗?”针对这一问题, 我先让学生通过读文交流, 然后引导他们找出“穿来穿去、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等词语进行理解, 从中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5) 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1) 熟记生字所组成的词语及“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各种各样、成群结队、穿来穿去、颜色不一、千奇百怪”等词语; (2) 背诵课文2、3、4自然段; (3) 扮演导游, 按课文顺序向同学或家人从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方面介绍西沙群岛。

二、以教材为例子, 进行观察训练

习作素材只有来源于生活体验, 习作才能写得形象生动, 有血有肉。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学中我经常结合课文中的例子, 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动物、景物等, 做好简要记录, 并保存下来, 习作必要时用于参考。如, 教学《翠鸟》一文, 我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中有关翠鸟外形、动作、生活习性的句段描写, 然后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及生活习性, 并将其特点用专用的摘抄本记录下来, 其中有几位学生分别观察了鸡、猫、狗, 记录如下:

当然, 同是一类动物不同品种, 它们的外形及生活习性也有所差异。

三、以教材为例子, 进行习作仿写

高尔基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 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 就很难有什么创造。”矛盾先生说得更明确:“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多么重要。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很注重让学生照课文仿写, 尤其是在谋篇布局、句式以及遣词方面。如, 学了《赵州桥》, 我要求学生仿照第3自然段 (过渡句、比喻句、排比句) 的写法描写一段校园菊花的话。我的做法是: (1) 带领学生到实地观察菊花的形状、颜色, 闻闻气味; (2) 温习《赵州桥》第3自然段的写法; (3) 学生自行习作。在习作中有学生这样写道:“校园里的菊花真多呀!开放了的菊花像一张张向人们微笑的脸。颜色各种各样, 有白的、红的、紫的、黄的、粉的、浅蓝的, 美丽极了。这里的花不仅颜色多, 而且姿态万千:有的像满天的星星, 有的像‘千手观音’伸出的无数小手, 有的像外国小姑娘金黄的卷发, 有的像螃蟹张牙舞爪, 还有的像蛟龙的爪子。那些含苞未放的花骨朵有的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低垂着脑袋;有的昂着头, 挺着腰杆。”

四、以教材为例子, 进行习作自改

修改是习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老师, 改过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 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因此学生每写完一篇习作, 我都要求他们自改两次。第一次, 学生打完草稿进行自改, 大致程序为:一看所写习作是否符合本次习作体裁以及题意;二看段落层次是否清楚;三看句子是否连贯通顺;四看字是否写得正确;五看标点用得是否恰当。第二次, 教师评阅后学生进行自改。教师在评阅学生习作时不直接在习作本上予以纠正, 而是在错误之处注上不同的符号及提示。如:病句, 在句子下画横线, 句末加上“?”, 错字上加“ () ”, 标点错了用“”等等, 然后在其旁边写上批语, 如“一天早上, 小红背了书包。高高兴兴 (的) 上学去。” (这个句子有三处错误:一处用词不当, 一个错标点, 一个错字。) 学生根据眉批提示进行自改, 教师只为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作指导。这样不仅解决了对学生习作精批细改、眉批总评、点面俱到、忙得不亦乐乎, 花费了大量的工作甚至业余时间, 耗费了大量心血, 可学生拿到习作本多半是看完分数一塞了事的现状, 而且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为了能让学生修改得更好, 在自改前, 我要求学生先复习同类型课文的选材、构篇、用词、句式等等。

篇4:《长城》教学设计例子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程;教材资源;教材开发;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2-0051-02

品德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和使用这些素材,引领学生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促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一、精选教材“例子”

品德教材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选用素材多是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典型事例。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精选教材提供的事例,促成教材预设向学生经验的转化。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鲜艳的红领巾》(鲁教版,下同),第三色块内容“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展示了董存瑞、雷锋、龙梅和玉荣三张图片。教材意图非常明显:透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学生知道红领巾来之不易,在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记先辈们作出的贡献。但在学情调查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行为很难产生共鸣;提起龙梅和玉荣,他们更是一脸茫然,体会不到二人为了保护集体财产与风雪搏斗意味着什么。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雷锋——课外阅读和媒体宣传让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能说出雷锋的事迹,很多孩子还在效仿雷锋学做好事。

鉴于此,在教材处理上,笔者将“雷锋”作为本课的“点”,通过课前搜集雷锋的资料,课上讲雷锋的事迹,课后开展“寻找身边活雷锋”“争做小雷锋”等活动,真正发挥了雷锋在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和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教材中其他英雄人物以及“十佳少先队员”等事迹,笔者则视为补充材料,采用师生交流或故事引导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孩子对红领巾是“红旗一角”的认识。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超越了单一的书本知识传递,有效推动学生道德情感的提升。

二、重组教材“例子”

品德课程以“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为设计思路。教师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立足学情重组素材,才能用好教材,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以四年级下册《神奇的中医》一课为例,从单元设计看,教材力求从衣食住行以及国粹等几个层面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神奇的中医》一课图片多、内容杂,按摩、中药、针灸、眼保健操、食物疗法、中医在国外、扁鹊、“望闻问切”诊病方法等都有所提及。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将它上成看图说话课,有的上成中医知识普及课。实际上,教材真正的编写意图是通过这一个个“点”,帮助学生构建起中医文化的框架,让他们从中发现中医文化的独特性,进而对中医文化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为此,笔者以“神奇”为主线,设计了“动画导入,感受神奇——走进中医,体验神奇——走出国门,续写神奇”三个环节。由此,重组教材中的“例子”并融入生活元素,让它们各就各位,从而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课程资源。

课堂上,笔者摇身一变(换上白大褂)成了中医,现场为学生(争先恐后当病人)诊病,重现“望闻问切”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出扁鹊的“四诊法”。由此,拉近了中医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兴趣高涨。之后,笔者选取“切”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现场测脉搏(学生已有测脉搏的经验)、谈感觉(多数学生只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当知道中医能测出长短、强弱、虚实等几十种脉象,并能依据脉象准确诊病时,学生赞叹不已。真切的体验让学生感悟到中医的“独特”“神奇”和“博大精深”,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这也为第三环节——升华“传承中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做好了铺垫。

三、改造教材“例子”

品德教材往往只是个“例子”,需要教师领会其中的线索和意图,根据学生实际改造“例子”,延伸和拓展素材所蕴含的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

例如,对于《学做“小雄鹰”》一课,许多教师往往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形成由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想办法解决,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才是更上位的目标。

在教学中,笔者对教材中的“例子”进行了改造:第一,一“例”多用。教材中有一幅图片,一个小女孩躺在床上说:“外面好冷啊,我……”,意在让学生通过补白,领悟遇到困难要学会解决。教学中,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要学会坚持”等。生活在山东,孩子都有冬天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回答很自然,但也比较浅显。有“要坚持”的态度,更要在生活中践行,知行统一才更重要。因此,笔者采用原有图片,将引导语改为“冬天来了,被窝里好温暖啊……”等,进而提出:“假如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怎样做?”让学生自己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尝试说出解决办法。教材的最后是让学生制定“争做小雄鹰计划”,笔者以此为“例”,在教室后墙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开辟“困难墙”,鼓励学生将遇到的困难写进“困难”表格,如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监督人、评价等,可以寻求老师和同伴的帮助,并做监督者和评价者。

改造后的“例子”,将课堂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替换教材“例子”

现行品德教材虽历经修订,但因教材编写固有的滞后性和地域性,其中的一些情景和素材与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相比,仍嫌不足。教师可从鲜活的社会事件中选取素材,替换教材“例子”,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深化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不屈的中国人》一课时,教材中有一段介绍“十二兽首”的资料,意在从印证列强对中国的践踏和强取豪夺。教材对圆明园已有介绍,学生也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因此,笔者用“圆明园是否重建”这一社会热点话题替换“十二兽首”,让学生展开辩论。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自由开放的辩论现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无论是主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活教材的“保留派”,还是主张作为历史遗迹促进旅游业的“主修派”,两方都引用了大量素材,试图说明对方。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图强的自信心不断生成。

生活是品德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巧选“例子”,让品德课教学离儿童近些、再近些,才能为儿童成长为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烟台 2614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篇5:教学相长造句的例子

1、再如教员天天在堂上给大家讲,不特不能减其所有,反可得教学相长的益处。

2、我们没有恰当的字眼来表述同时施教与受教,但假如做到了教学相长,我们的学校教育将会得到改善。

3、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

4、这个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互动,确能收取教学相长的效果。

5、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落实教学相长的理想。

6、这个活动让所有学员和讲师彼此互相切磋,提供教学相长的机会。

7、实施开放性语文教学主要要坚持开放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学用结合原则、直观性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博约并重原则。

8、结论加强主管护师的在职培训,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优势,促进护理科研的发展,提升护理的科学性。

9、教学相长利用在研究和调查中发现的5种技能进行更有效更有力的教导,这5种技能包括:建立和谐氛围;观察和分析;提问和倾听;提供反馈和促动学习。

10、学生差异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资源,它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相长。

11、教学相长,提升法学教育的质量。

12、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这是教学相长的前提。

13、专题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方式是促进教学相长,并提倡研究风气的捷径。

14、带教老师素质提高,创造了良好的临床护理实习环境,护生综合能力明显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

篇6:七年级音乐课程教学计划例子

由于各个小学的音乐教学程度有所不同,因此这学期主要做普及音乐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乐器的学习并不难,关键对于一些一点没有音乐知识、不识谱的同学就有些困难,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简单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习的兴趣,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通过课件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熟悉、了解、听辩西洋乐器中的单一音色,对学生鉴赏作品有较大帮助。

2、在学习竖笛之前,先由教师示范演奏流行歌曲,这样使学生因为喜爱而想学这件乐器。不放弃每个学生,从简单到难,让他们有着自己的成就感。

3、教师充分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4、适当放松课堂,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开办音乐会的形式,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展示自我。本学期是新生入学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班级举行乐器演奏会,歌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积极的参与到音乐课堂当中来。

5、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在小班额的实验班教学当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第二课堂方面:

本学期要举办二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这是学生充分展示个人才艺和特长的关键性活动,在音乐方面可分为舞蹈、器乐和声乐三个大方面:

1、舞蹈比赛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出群舞、双人舞或独舞,要出一台舞蹈专场,这种形式使班级荣誉和凝聚力集中的时刻,而且在校园可以使舞蹈百花齐放。

2、声乐比赛是放宽到有特长的同学就可以参加,进行初赛和复赛的选拔评出奖项,在由音乐教师组合参加汇报演出。

3、将在七年级各班进行班级的声乐表演,选拔唱的好的同学进行培训,组成小型的合唱队。

4、器乐比赛先在各班进行,然后统一学校进行比赛,乐器种类不限,每种乐器都可以参加,根据程度评奖。

5、选拔乐器特长的同学组织民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以便在市区的各项活动中组织大型的演出。

三、教科研方面:

根据区进修学校音乐教研的安排,全区音乐教师申请了中小学器乐合唱的研究,我现在正在进行器乐进课堂的探试中,许多课上、课下的进展都在进一步的尝试中,参加课题研究是一种成长,还可以把做的点滴都记录下来,为将来的器乐教学积累经验,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长处推动教学。在合唱教学方面,也要开始努力探索,虽然对于中学合唱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是肯做就会有成效。平时训练的特长班学生,强化基本功训练,适当的组里的同事一起排练一些舞蹈作品,有机会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她们在实践中成就自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最终走向成功。

四、欣赏:

1、要求学生对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包括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有进一步的体会或认识。

2、能感觉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中表现情绪、气氛和感情的效果。

3、能对作品的旋律、节奏等特点作简单的分析。

4、了解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有关知识,对中外著名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有粗浅的认识。

教学方法措施:

1、依照各课教学目的,既抓住重点,又要有所兼顾,充分发挥每一条练习中所包含的训练作用。

篇7:教学反思-生物课堂上的例子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生物,但初一的学生看似熟悉,实际有些陌生,甚至感到抽象。如果老师不用心思把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学生的兴趣渐失,很难提高教学效果。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尽量用生活中简单、生动的实例、俗语,让学生一听就懂。

例如在讲生物的适应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时候,我就举例刺猬。刺猬的刺让很多动物望而生畏,一遇到危险马上就把刺树起,蜷缩一团,保护自己,其它动物不敢轻举妄动,但黄鼠狼却不怕它,对着刺猬打个臭屁,使刺猬被臭晕,刺舒展开,肚皮露出来,成了黄鼠狼的盘中餐。

在讲食物链时,我刚说一句“螳螂捕蝉”稍停一下,学生接下句了“黄雀在后”,问:这条食物链怎样写?学生马上就回答:蝉→螳螂→黄雀,马上又有学生说错了,没生产者。我再来一句:大鱼吃小鱼(稍停)学生随即补充: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问:食物链怎么写?学生回答是争先恐后,大多都是:泥巴→虾米→小鱼→大鱼,当写在黑板上时,学生又开始议论了,泥巴不对,该改成植物(浮游植物),立马就订正,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兴趣提升,知识点也轻松地被学生掌握了。在讲食物链的营养级的数量时,先说随着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配合俗语“一山不能容二虎”,学生就轻而易举的明白了。

篇8:高中数学教学例子运用的探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续与发展,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但是也是有了更高的要求的。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上, 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 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样一来,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在课堂案例的选择上就必须更加慎重, 需要从多种角度进行选择。首先, 要考虑案例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功能, 其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再次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 教学案例的选用不仅仅是能够帮助教师阶段相关的理论和原理, 不仅是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相关原理的运用过程和方式, 同时还应该能够启发学生进行不断思考, 至少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一个拓展的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潜能, 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案例的趣味性

实际上, 高中数学是很有条理和逻辑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或多或少会觉得有些压力, 会觉得数学相对枯燥, 甚至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学心理。这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对教师而言, 如果课堂案例都是一味的“学术性”很强, 数学味十足, 那可能会在长期的教学中, 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所以,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 可以适当的发生一些变化, 比如在形式上进行下相应的改变, 让学生在另一种方式下, 接受同样的数学知识, 这样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在素质教育下今后的高中数学教学应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 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人为本”, 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力, 对案例的选择进行趣味化, 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 或者喜欢的模式进行教学。如在概率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以军事题材为主, 这对学生, 特别是男同学是极具吸引力的。

问题:某基地要防御敌军的空袭, 准备布防一些防空炮, 已知这种防空炮在正常情况下击落入侵敌机的概率为0.3, 若有一架飞机进入该基地, 要以高概率 (概率高于0.95的事件为高概率事件) 击落该目标, 那么至少要几门炮同时开炮?如果要求这个基地, 能够同时防御5架飞机入侵, 那么应该布设多少门这样的防空炮?

从这个案例中, 我们发现如下事实:问题中每门炮能否击中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这个事件是相互独立事件。在这样的认识下, 我们怎么思考?从问题的反面人手。一门防空炮在正常情况下击落入侵敌机的概率为0.3, 没有击落的概率为 (1-0.3) =0.7, n门大炮没有击中概率0.7n, 那么击中的概率就为l-0.7n, 这时我们可解方程l-0.7n≥0.95, 利用计算器算出n的最小整数解为9, 也就是说击落一架飞机需要同时有9门炮开炮, 这时不难计算出同时防御5架飞机需要布防9×5=45门防空炮。其实像这样的问题, 在军事中应用很多, 而事实上在现代军事中, 概率学的应用十分广泛, 而这样的案例,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而教学本身也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那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 去组织课堂教学, 这也包括对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用好案例,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直接的帮助,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积极的帮助, 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案例的选择上进行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沈岱, 曹治安, 黄荣金;生成式的数学概念教学——一次“众数、中位数”教学尝试[J];中学教研 (数学) ;2004年03期

篇9:“例子”教学中的鲜活因素

“例子”,在教学中的鲜活因素,指的是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所授之课有兴趣,适当的“例子”可使课堂活跃起来,可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学生入门真正的老师。

一、把歌声带入课堂

青少年学生大都喜欢唱歌、听歌,一些优秀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于是在讲一些抽象语法时,我举了歌词创作为例。

如:通感是高中第一学期讲到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各种感觉的互通,如把描写听到的声音用于看到的景象,高中语文第一册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其中一句是“光与影有和谐的搭配,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的就是通感。但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张口唱了一句杨钰莹的歌“甜甜的酒窝,甜甜的笑”,酒窝和笑都是视觉形象,而这里却把形容味觉的词“甜”用采形容视觉,这就是通感。通过举例,学生就理解了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了。

我讲授歌剧《白毛女》的时候,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情韵,创设情感基础,一上课,我就打开录音机,让学生们欣赏“北风吹,雪花飘”的乐曲,这样,乐曲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大学纷飞,北风呼啸的境界,这悲凉哀转的音调所描述的农民生活的悲惨,从伴着音乐的喜儿的歌声里呈现出来,激起了同学们对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欣赏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的对唱时,也激起了学生对以黄世仁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仇恨。

作文课上,要求学生陈述一件事,学生犯的最多的毛病,就是随随便便换句子的主语,如有的同学写道:“远处看,山顶上明显的有座宝塔。可是走进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这句话前后两部分的陈述主体发生了变化,使句意不太准确,表述不太畅通。修改时应强调前后句保持主语一致,我唱了一句济公和尚的主题曲为例,这例子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济公和尚正在把破扇子摇”。说话中提到某事某物,应紧接着以此物作主语,而不能中途更换,录上面的歌词,就不能这样说“从前有座山,有座庙在山上……”,这样通过举歌词为例,同学们就掌握了这一语法知识。

二、让成语活起来

成语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固定含义或固定结构的短语,其中古代汉语的一些用法和词语的含义都可在这里找到。所以,课堂讲授时,讲一些生动的成语,让千百万年前的语言现象在当今复活,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古代汉语中有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叫做名词作状语,学生单纯的记忆要领大都是枯燥乏味,而两个成语则可记得又快又准,如“抱头鼠窜”、“蜂拥而至”、“狼吞虎咽”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们并不知道包含着典型的语法现象,老师一讲,便会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学生知道这四个加点的词并不是成语的主语,成语的主语应是人,加点的词仅仅是动作进行的方式,可译作“像……一样”,这就是名词作状语,记住了这三个成语也就理解了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

文言实词“任”有几个不同义项,同样也可以举几个成语为例。如:

任重道远,任:名词,意思是“担子、职务”

任劳任怨,任:动词,意思是“担任”

任人唯贤,任:动词,意思是“听凭,任凭”

总之,让成语活起来,还需要有个方向,必须帮助学生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文本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占位置,并使之明确化、具体化。

三、恰到好处地利用“故事”、“笑话”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能激励学生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语言文学课本就应以语言的生动、幽默来感染学生,而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也就是在于使学生敢说、会说、善说,说得恰到好处,这种语言的技巧在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幽默的笑话中比比皆是。

说话讲究口语化,否则就晦涩难懂,分不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达不到表达的目的。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古板迂腐的私塾先生带着他的弟子去野外采风,途中有个小树林,林中有一对青年男女坐在一起正窃窃私语。一位弟子见后信口对同伴说:“瞧,里面两个人在搞对象。”先生听了他的话,瞪了他一眼,说道:“说话要文雅,以后再见到这种事情应该说‘龙戏凤’。”于是他们接着赶路,在小河边有只乌龟在爬,又一弟子大声说:“快看,王八!”先生又训斥了弟子一番,并告诉他们以后应该说:“爬地龙”。当他们走到一个村庄外时,一队全身披麻戴孝的人迎面而来,一个弟子见状嚷道:“快看,死人了,死人了”,先生斥责道:“怎么这么说,应该含蓄的说‘朝西去’”。最后他们又回到了镇子上,在一处勾栏门口,有个女子以手帕掩口,冲着行人笑,一弟子又悄声说道:“妓女!”,结果又挨了先生一顿训,先生捋着胡须、摇着头对弟子说:“含蓄点,应该说‘立门停’。”第二天,弟子们把所做诗文交了上来,先生看后气的大病一场,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师父师娘龙戏凤,

生个儿子爬地龙。

师傅朝西去,

师娘立门停。

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笑话,是因为私塾先生只顾着说话含蓄而忽视了词语的感情色彩。

古文化常识要学到对人的称呼问题,不注意这些称谓,就会闹大笑话。有位农民问一个秀才:“令尊是什么意思?令郎是什么意思”这位秀才想捉弄这个农民,便回答道:“令郎是父亲的意思,令尊就是儿子”。农民听后,问秀才“你有几个令尊?”,曰:“一个”。农民说:“哎,我有三个儿子,给你一个吧,那你就有两个令尊了。”这样的笑话学生就了解了令尊和令郎的意思了。除此之外,人物的语言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如一秀才、官吏、财主、农民在一起赏雪,有人提议每人一句,作一首诗:

秀才说:“大雪纷飞落地”,

官吏说:“都是皇家瑞气”。

财主说:“下他三年何妨”?

农民说:“放你娘的狗屁”!

以上的阐述,都说明了例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了它,教学的节奏性就充分的表现出来了,内容充实,手法多样,听、说、读、写、思巧妙安排,长短多少合节奏,就起到了有计划的调动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节奏的转换。

篇10:《长城》教学设计例子

在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研究中,语文单元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实验,开始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它们与语文单元教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都是语文单元教学中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包括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和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如何将单元目标恰当地分解为课时目标,如何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变单向型、直线型为辐射型网络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统一,都是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对上述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下面以高中语文第四册议论文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本人采用的几种方法:

一、预习法

为了形成主动读书、自觉读书、学会自己读懂书的局面,每单元的第一节课规定为“预习课”(或称为预习法)。基本步骤有四:

1.课题查读。要求把握课文文体,了解作者生平(包括姓名、生活年代、籍贯、代表作品、风格等),探求作品时代背景与单元作品之间的关系。学习高中第四册第一单元时,同学们主动查阅有关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文献,初步了解《改造我们的学习》、《个人与集体》以及《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在当时的指导作用及其对今天的现实意义。

2.字词认读。在高声朗读每篇课文的基础上,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对于掌握不准的字词、课文有关的注释和词语表等,以查字典、抄写词语、在课本上做眉批和注音等方式,达到在特定语境中进行音、形、义的辨认。例如翻阅到该单元中“钦差大臣”一词时,同学们指出其中“差”字有四种读音,并联系“差强人意”一词的读法及含义,既预习了课文,又复习了知识。

3.结构识读。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比较单元课文层次结构的异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确是一篇标准的议论范文,其结构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相符合。但《个人与集体》为什么分为两大部分呢?同学们发现,原来课文为节选,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的结构完全符合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单元)的结构,为深入分析课文,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4.信息析读。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学会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是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基本要求是:能用百余字写出课文的内容梗概,参考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选择精彩语段,进行质疑辨析。

事实上,“预习法”的四步骤,也即是教师上课的基本步骤。“教是为了不教”,从“单元目标定向”开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人以为,只有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法与学法并重的教学方法,才可能到达“由扶到放”,最后“不教”的境界。

二、例证法

语文教材采用“课文”作“例子”,主要不是验证知识、推导知识(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而是为了由“例子”带动其它相关的内容,充分动用归纳思维,由已知推向未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四册议论文第一单元教学时,我首先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第一部分(“肯定成绩”)为例子,从词语辨析、语段分层到内容理解、论证方法分析等方面多角度地深入讲析,然后让学生依据该例子的分析方法,联系本单元其它语段展开讨论。在采用例证法的过程中,从思维训练着眼,语言训练入手,注意先后有序,重点突出,疑点明确,反馈及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比较法

同一单元的课文自然是因为“同”而组织在一起的。如果说运用“例证法”可使同学们举一反三,求得“大同”的话,那么,运用“比较法”则可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它们的“微殊”。前文“预习法”中“结构识读”提及结构不同是从选材角度入手,抓住整篇文章的特点。这里我们还可以从论证结构角度比较各语段的差异:有的是并列式,有的是对照式,还有的是层进式,还有的是总分式。我们还发现,议论文的第一单元侧重于文章内部思维结构的比较,而第二单元则侧重于语言特点的体现。在了解共性的前提下去抓住个性,在整体之后,深入分析局部,可以使语文教学工作变得科学有序,深入扎实。

四、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开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前例“语段分析”《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一部分,第一句话“党的二十年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二十年”是分论点,第二句话概括回顾“幼年”时期与现在认识上的差距。按照一般思路,第三层则可根据“幼年”与现在的时间顺序具体阐述其重大意义,而文章为何从“一百年来”的时期入手?同学通过对全文的把握,语境的分析,发现该文无论从重要性正面论证,还是从必要性反面分析,甚至对比阐述迫切性时,都是紧扣“现状、历史和理论研究”这三个方面。有同学指出:“该文中心就是反对主观主义的坏学风,所以不能割断历史看待我党的成长发展过程。这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的具体体现。”大家都信服地点了头。课堂上师生之间谈谈议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交换意见,互换信息,效率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五、达标法

“达标法”,即是让师生对自己教与学的结果进行测检。前面已提及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这里提到的达标,自然是指能使师生产生某种观察、测检得到的行为变化。如高四册议论文第一单元的结束课上,从议论文体出发,学生自读《错字小议》、《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之后,教师以知识短文“修饰词句”、“段内层次的调整”两点要求,请每位同学具体修改一篇作文:找出毛病,分析病因,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学以致用,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做到了学有目标,查有依据,同学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记住文章本身的具体内容,而在于把所掌握的方法、技能运用于“语文课”之外。达标法的目的就在于此吧。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以为除充分利用现行课本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外,也不妨对现行安排的单元作些合理的重新分配。例如第二单元的《反对党八股》,早几年把它作为自读课文,不失为妥当之举。在第一单元结束后,我让学生们按四人小组形式,以该文为研讨对象,各选一个专题集体备课,最后推选代表上台讲析。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单元学习方法,又引导学生向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自学习惯培养等方向努力。

上一篇:个人社会实践报告XX下一篇:选举大会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