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左旗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2024-05-04

阿左旗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精选6篇)

篇1:阿左旗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近年来,阿左旗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为抓手,坚持把发展现代农牧业、培养新型农牧民、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作为农牧区党建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行“一定三有”、积极开展示范嘎查村创建活动,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配强班子、建好队伍,嘎查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不断壮大。将355名优秀农牧民、大学生村官纳入“阿左旗嘎查村级后备干部库”;加大发展农牧区非党嘎查负责人党员工作力度,目前,嘎查村“两委”班子中党员人数占班子成员的73%;开通了“手机党校”,实现了党员电化教育终端站点全覆盖,已将边远农牧区党员全部纳入教育培训范围,截止目前共发送手机党课201期;把农牧区党员培训统一纳入全旗整体培训规划,旗委组织部每两年对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普遍轮训,各苏木镇每年培训农牧民党员1000余人次。

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嘎查村党组织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出台了《阿左旗关于进一步完善嘎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办法》,旗财政每年投入458.8万元为每个嘎查村下拨3.7万元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将嘎查村级活动场所与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卫生室、草原书屋、文化站、警务室等统筹规划,采取划拨、维修、改扩建、新建方式,合理确定活动阵地建设标准,做到了适度超前、综合利用、发挥作用。自2006年起,共建设党员活动阵地88个,投入资金1050.94万元,面积达13449.2平方米,并按照“八有”的标准配备嘎查村活动阵地配套设施。

明确目标、关怀激励,“一定三有”得到全面落实。苏木镇党委与嘎查村支部签订届期承诺书,每年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届期目标和工作职责,定期不定期对嘎查村“两委”进行督查,年末进行年终考核,届内实行届期考核制;建立完善嘎查村干部工资报酬 1维护和谐稳定推动科学发展 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稳定增长机制。目前,嘎查村干部补贴达到8000元至13000元,将全旗符合条件的667名离任干部全部纳入养老保险;2009年,从优秀嘎查村干部中公开考录3名苏木镇公务员;依托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对退牧还草、公益林项目区党员长期在城镇居住及农牧民党员在巴彦浩特打工党员进行管理,解决了近300名进城农牧民党员日常学习难、管理难的问题。

完善机制、健全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嘎查村民主决策制度,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农牧区社情民意分析解决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农牧民的实际困难和民意问题;建立嘎查村党员联系农牧户及代办事项制度,及时收集反映群众呼声,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建立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扎实推进嘎查村民主建设进程,为全旗嘎查村统一设计制作党务公开栏124个;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施“机关+嘎查村、社区+嘎查村、企业+嘎查村”等多种结对共驻共建形式,积极推行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党组织,推行企业家担任嘎查村副书记或名誉村长办法,通过产业带村、项目兴村、企业帮村等多种方式,促进农牧区发展和农牧民致富增收,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25元。

统筹城乡、整合资源,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盟直63个单位和企业与我旗8个苏木镇的63个嘎查村结对共建;开展“千名党员帮千人,百家支部结百对”主题实践活动,35名旗级领导分别联系全旗13个苏木镇,全旗 124个旗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与124个嘎查村结对共建,全旗千名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志愿帮扶千名困难党员群众。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投入帮扶资金和项目资金1.4亿元,为群众办实事4265件,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果。

整顿后进、创建示范,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嘎查村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每年按10%比例对嘎查村进行倒排,对确定为“差”的确定专人负责抓好整顿工作,将工作扎实、特色鲜明的党组织作

为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单位,每年从党费、财政中拿出奖励资金50余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从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建设好的示范点给予优先支持。全旗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个人。2012年,巴彦霍德嘎查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阿左旗被评为全区创先争优先进旗县,2名苏木镇、嘎查村带头人被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17个农牧区基层党组织被评为盟、旗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4名苏木镇、嘎查村带头人被评为盟、旗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11个嘎查村被评为盟级“党支部活力赛”先进集体;1个嘎查村被命名为自治区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15个嘎查村被命名为盟、旗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8名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被命名为盟、旗级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人。

篇2:阿左旗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基层党建格局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九届市委九次全会关于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现就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有关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格局

(一)坚持把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作为重要工作平台,推动城乡党建统筹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为基本形式,有效整合城乡人才、智力、科技、科普、教育、文化、信息、阵地、经费等资源,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相互支持、密切协作,是本市推进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的重要载体。要通过组织共建、发展共促、人才共育、文明共创等途径,积极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

(二)全面动员和组织机关、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形成覆盖全市的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在本市前三年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取得进展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县对口帮扶(详见附表),全面实施中心城区社区(街道)

党工委与远郊地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继续组织市级机关、市属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文化传媒单位和中央在沪单位党组织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并扩大到与远郊地区其他村党组织结对。

(三)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党组织优势,全方位推进结对帮扶活动。中心城区、街道与远郊区县、乡镇结对(浦东、闵行、宝山、嘉定、松江等区在做好本区城乡结对帮扶工作基础上,要积极参与全市城乡结对帮扶活动),要重点围绕经济建设、民生工作、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的帮扶和合作交流;机关党组织要把结对帮扶工作与机关作风建设、青年干部培养结合起来,鼓励采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形式,开展组合式帮扶;有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应充分利用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捐助、投资合作等形式参与结对帮扶活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和文化传媒单位,要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文化智力资源下乡活动,提高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文化素养和生产、管理技能。

(四)综合运用组织推动、市场配置等手段,实现结对广覆盖、工作有新成效。除区县层面结对帮扶有统一安排外,中心城区、市委各工作党委要在坚持原有结对帮扶基数上,动员所有有条件的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并按自愿选择和组织分配的方法予以落实,确保远郊所有乡镇、村党组织都有结对单位。鼓励有经济实力、有技术优势的单位党组织到农村投资项目、开发产业、开拓市场,加强镇企、村企

合作,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名特优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推进市场配置、实现合作共赢成为深化城乡结对帮扶的新亮点。

二、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为契机,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统筹协调发展

(五)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要将来沪务工人员中流动党员管理纳入结对帮扶、城乡党建统筹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人口管理部门和党委组织部门的协同机制,在本市城乡探索建立流入地党组织主动向流出地党组织查询党员情况制度。城市党组织在结对帮扶中,要关心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为农村党组织出谋划策,为区县、工作党委组织部门提供有效管理的信息和建议,促进本市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

(六)积极推动城乡党组织服务和保障条件的均衡化发展。完善城乡联动的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网络,建立全市党员服务中心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与乡镇结对的党组织,要主动关心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其增强功能、优化资源提供帮助,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化“政治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指导服务中心、才艺展示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的作用。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运用,帮助培养远教骨干,发挥其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和农民素质上的重要作用。

(七)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的综合服务功能。各结对帮扶单位要关心、支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参与农村活动场所功能

建设,力所能及地提供发挥这些活动场所功能所必需的软件和硬件,使之成为村民的“政治生活中心、服务受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教育信息中心、生产生活保障中心”,努力为城乡基层组织提供同质、均等的基本服务条件和公共设施体系作出贡献。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八)认真做好结对帮扶签约工作。各区、市委各工作党委按照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下达的结对帮扶任务建议书,组织动员所属单位党组织根据上海基层党建网()公布的远郊地区乡镇和村(包括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名录,选择确立帮扶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根据实际情况可作必要的综合平衡。参与结对帮扶的单位需在4月30日前完成网上意向确认,7月1日前完成正式签约。上海基层党建网将实时显示结对帮扶协议意向达成和协议签订状况。

在上一轮已经形成结对帮扶关系的单位,在双方自愿基础上,可续签结对帮扶协议;需调整的,可进入全市帮扶平台重新选择结对单位。市委各工作党委也可以相对集中地选择结对帮扶地区和单位。结对帮扶双方要相互尊重、充分协商,达成符合双方实际的结对协议。新一轮结对帮扶协议期限至2013年7月份结束。

(九)适度加大统筹协调。在充分尊重结对双方意愿、保护基层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区县党委、市委各工作党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均衡配置帮扶资源,集中设计帮扶项目,适度统筹使用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可以在村、乡镇、区县实施,有普遍价值的可以在更大范围推介,形成点面结合的帮扶效果。

(十)抓好结对帮扶协议的落实。各区县党委、市委各工作党委要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并将结对帮扶活动情况纳入年度基层党建责任制考核内容。各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在本级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负责部门,研究制定结对帮扶方案。要建立定期联系走访制度,党委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在协议帮扶期间至少走访1次,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部门每年走访不少于2次。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帮扶经济薄弱村的要有具体的经济要求(每年不低于2万元),其他所有结对帮扶也都要有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可检查评估的具体项目。

篇3:阿左旗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组织架构, 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组织体系。

一是注重党组织升格。到目前为止, 建制为党委的村有3个、建制为党总支的村 (社区) 16个, 建制为党支部的村有1个。二是注重区域党建。规划设置区域性综合党组织, 统一管理区域内的村、企业、社区、外来流动党员。大力开展“村企结对”活动, 每年“非公企业反哺农业”的资金多达500万元。三是注重非公企业党建。以开展“集中组建推进月”活动为契机, 提高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建率和覆盖率。到目前为止党组织覆盖至479家, 党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1.2 创新党员管理模式, 构建区域一体、开放动态的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城乡对接的党员发展机制。全面落实入党积极分子群众推优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 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把发展对象的重点从村民转向非公企业优秀生产能手, 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二是建立城乡联动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对流出的党员建立“一网一证一群一跟踪”管理制度, 在实现党员教育全面性、及时性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开展党员设岗定责, 对党员家庭户进行挂牌亮相, 机关党员亮岗亮责。

1.3 创新服务理念, 构建集约共享、统筹发展的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党员服务中心功能。深化党员服务中心建设, 各村 (社区) 党员服务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 向区域开放、为区域服务, 进一步完善党员服务中心在党务政策咨询、传播党的理论知识、办理党内有关业务、帮扶困难党员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的功能。二是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建立开放式的组织生活形式, 以区域为单位广泛吸纳其他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参与, 促进城乡党建活动开放互通。三是深化统筹式服务理念。结合“一区双进”工作, 把全镇划分为90个党员责任区, 对责任区内的管理服务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如大庙周村“一户带八户”的党员责任区创新, 促进党组织和党员及时高效开展服务。

2 实践成效

2.1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通过党组织设置的进一步优化, 党组织优势资源进一步整合, 党组织的活力进一步迸发,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镇16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部达到市级“五好”村级党组织和市级以上小康示范村, 小路下村党委和谢家路村党委荣获多项全国性先进称号, 尤其是在2011年, 谢家路村党委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2 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

通过开展城乡互动“5+N”活动, 使基层党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 共过组织生活、共谋致富道路、共渡生活难关, 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的个人活力, 增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强化了他们的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农村党员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 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2.3 党群干群关系和社会发展氛围更加和谐。

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 也发挥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大作用。在农村, 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文化设施的建设, 进一步拉近了农村党员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在城 (镇) 区, 通过开展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非公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耗、帮护困难党员群众个人和家庭, 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为他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智力保障和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 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尽管我们在城乡统筹党建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但基础党建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制约科学发展、推进宁波卫星城市和省小城市建设的瓶颈, 如管理模式的不完善、资源配制的不对称、机制保障的不健全等问题, 使党组织二元管理模式仍占主体, “救苦济贫”仍是城市和农村党组织对接的主要形式。

一是管理模式不完善:城乡党员的构成存在明显差异, 党员管理本来侧重不同, 但在具体管理上, 仍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 抓到那里算那里”。二是资源配备不对称:党建资源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机关党组织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组织资源、阵地资源;而农村党建资源往往在人力财力上都十分缺乏。部分农村党组织党建工作出现“三化现象”即简单化、应付化、被动化。三是机制保障的不健全:在机关部门中因为党员少, 机关部门负责人直接做为党组织书记, 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能很好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就要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 进一步开阔思路,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 推动城乡党建互促互进, 实现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相对分隔向相对融合转型, 建立符合小城市建设的城乡统筹党建新模式。具体措施为:

3.1 以科学的组织架构为着力点, 夯实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基础。

一是组织设置的科学性。从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分工化的要求出发, 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在设置方式上, 大力推进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在党员归属上, 由过去按党员居住地以村为单位统一编排, 转变为个人意愿和组织安排相结合, 以居住地和行业分类进行编排。二是组织覆盖的全面性。推进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 设置和调整基层党组织, 以“两新组织集中组建推进年”为契机, 提高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覆盖面, 以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三是共建机构的合理性。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在组织设置上要实现基层党组织党建资源统筹和资源共享, 形成城乡一体大党建工作新格局。

3.2 以规范的机制体制为落脚点, 确保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实效。

一是要完善责任机制。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党组织。建立机关党组织与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二是健全考评机制。把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目标, 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职责评议制度, 形成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严肃督查机制。根据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 加强督促检查, 促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扎实推进。

3.3 以创新的工作理念为切入点, 丰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形式。

一是城乡人才共育。在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基础上, 把肯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 选拔到村 (社区) 领导班子。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把政治素质好、创业能力强的实用人才作为村 (社区) 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党员教育共管。积极探索城乡联动的发展党员工作方式, 把农村、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培训统一纳入整体培训规划, 不断缩小城乡党员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的差别。三是组织发展共促。镇党委领导要把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 主动帮助农村党支部抓好班子、队伍、作风和制度建设, 积极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树立典型, 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摘要:针对泗门镇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探讨。

篇4: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以创新思想理念为先导,全面树立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意识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适应当前城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扫除思想障碍,凝聚统筹共识。

1、要树立“大党建”的理念。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中开展的。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龙头,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通盘考虑,全面整合党的建设、人才智力、经济发展、公共行政等资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起抓,形成纵向一级抓一级。横向贯穿党委所有部门,涵盖政府、人大、政协及群团组织的党建工作网络。二要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建格局。

2、要树立“大效益”的理念。抓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着眼于促进和解放生产力,追求效益最大化。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通过选准干部、配好班子、建强组织、用活人才,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把干部的心思和注意力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二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树立“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的用人导向,把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三要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分解作风建设任务,做到有检查、有督办,出实招、求实效,使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最大效益。

3、要树立“大品牌”的理念。国务院启动的《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给包括赣榆县在内的连云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组织工作从来就是为大局服务的,去年以来,我们围绕服务和推动我县跨越发展,紧扣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打造赣榆党建品牌。按照沿海、平原、山区不同地域,区别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突出“创新、特色、品牌”,培育了赣马镇黑坡村萨尔农场、青口镇东关社区流动党员“阳光驿站”、墩尚镇泥鳅协会等50多个在全省有特色、在全市有影响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品牌,使全县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推进、不断创新。

二、以调整组织设置为关键,建立城乡统筹党建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网络。

1、横向整合建立党组织。综合考虑社区、企业、机关单位与乡村在地域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职能上的带动性等因素,整合配置城乡组织资源,探索产业联动、区域联动、城乡联动等联动党建模式,强化行政村党组织下专业党组织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等功能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的功能,建立以村级党委为龙头,行政村党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联动党支部为补充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构架。目前,赣榆县已建立村企合一型党组织37个,区域联动党组织8个,产业联动党组织3个。狮子口社区与江苏东成生化集团、宋口村与江苏榆城集团分别联合组建了党组织,以“村企合一”助推发展,收到明显成效。

2、纵向延伸建立党组织。把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与城乡产业链条相互融合,积极推行产业型党组织的设置,充分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各类产业链条上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使党组织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发挥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目前,全县已建立行业协会党组织7个,设置专业党支部225个,专业党小组614个,7个经济实力强、党建成效好的村组建立了村级党委。“泥鳅之乡”墩尚镇成立泥鳅养殖协会、建立协会党总支,成立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镇18个行政村发展泥鳅养殖2万余亩,发展出口企业8家,形成了“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富民产业链。全县形成了以村级党委为标杆,村级党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格局。

3、动态化管理城乡党组织。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服务群众、教育培训等方面互动融合。全县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党内统计信息季报制度,及时掌握党员流入流出情况。在全县农村党员中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模式,完善“设岗强责”制度,确保党员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社区设立流动党员“阳光驿站”,开设了流动党员“网上家园”、“网上党校”,依托城乡有效资源,全县建立了5个党员科技素质培训基地,在强化管理的同时为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以健全机制为根本,保障城乡统筹党建规范运行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城乡党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物质保障机制。近年来,我们把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物质保障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落实“一定三有”要求,制定了《村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工资和保险待遇。先后筹集资金4600多万元,新建改建新农村服务中心420个,实现服务中心行政村全覆盖。我们还加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投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覆盖全县18个镇、420个村,夯实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物质平台。

2、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服务网络机制。做好服务党员群众工作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以新农村服务中心为依托,在各村设立党员为民服务代办点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网络。县委组织部在县行政服务大厅设置窗口,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代理承办党建服务。各镇设立了为民服务大厅,所有涉农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办理。从而形成了县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为民服务大厅,村有为民服务代办点的“三级互动”基层党建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网络机制。2008年4月,中组部欧阳淞副部长来我县调研,对我县拓展为农服务平台、构建城乡互动网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3、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人才流动机制。人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人才培养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积极引导五种人才进村组,使城市优质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一是联系领导人才,为每个村党组织明确联系领导,定期指导开展基层党建各项工作;二是选派管理人才,组织“二线”及离退休干部到村担任“城乡统筹共建指导员”,选派机关干部到重点非公企业担任专职副书记,加强村、企党建工作力量;三是招录实用人才,不断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与南师大联合举办了“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健全了基层一线培养干部的链条;四是聘请技术人才,结合“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活动。县镇为每村选派一名科技人员,为村级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引导志愿人才,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强责、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为村内党员大户、无职党员等设定岗位,发挥作用。

篇5:关于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我们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趋势。近期,我们组织力量,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普遍调查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到各基层党委、各村党组织,对城乡统筹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绥芬河市现有基层党(工)委17个,党总支2个,基层党组织207个,党员4134人,其中,社区党组织17个,农村党组织18个。近年来,市委紧密结合口岸地缘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班子,配备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建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同步投入、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努力使城乡党的建设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工作成效上相促进,初步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组织体系,加强领导统筹。在现有按单位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从改革、完善党组织建设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以及区划设臵入手,调整原有系统党委管理格局,实行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职能,与机构改革相适应、相配套,保障经费、人员,构建职责明确、执行有力、一抓到底的工作运行机制,由原来12个党(工)委扩大到17个党

域、身份和所有制等界限,加强城乡基层干部的选拔培养,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实现干部资源统一整合、统一调配、综合使用、优化配臵。为配合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工作,阜宁镇党委将2名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镇干部下派到菜营村和北沟村任党组织书记。全市13名村党组织书记中有5人担任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党代表,2人分别上挂为市人大常委和镇党委副书记。

(三)动态党员管理,联动关爱机制。针对我市党员在城乡、产业之间频繁流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实施“一体动态化”管理,着重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努力构建城乡衔接、全面覆盖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改变过去由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单一化管理的模式,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参加双重学习,接受双重管理,双重服务。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25个,对于流动党员,我们将所有亮出身份的流动党员纳入相应的基层党组织进行管理。流入社区的企业党员,由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接纳管理,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中的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或农村党组织,实行属地化管理。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有无建立党组织,均到社区、农村报到,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社区、农村,奉献在岗位”的党员管理方式。

建立“双向互动”式的思想帮困、“雪中送炭”式的物质帮困、“授之以渔”式的就业帮困的党内关怀互动机制。结合党员信息库建设,建立了城乡困难党员、企业退休党员、失业党员档案和帮扶记录档案。市委还开展了“双结对”活动(一个基层党支部与一名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群众结对,一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以“精神

“双百分”绩效考核,每增加1分奖励50元,每扣1分相应扣去50元,贡献奖即为创收奖,按各村创收的10%标准返还给各行政村。2009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工资2.99万元,其中最高工资3.98万元,最低工资2.05万元,提高了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待遇。为全市7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全部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当年由市财政为村党组织书记补贴“两险”保费3.1万元。市财政拿出10.57万元,为23名正常离任的村党组织书记发放了离任生活补贴。其中,对19名连续任职或累计任职不满10年的,给予一次性离任补助;对4名连续任职10年以上的,按照本村现任党组织书记年基础补贴的30%,发放了离任定期生活补贴。

(五)统筹城乡资源,全力服务群众。通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义工、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等形式和途径,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市委建立共建共育工作联席会,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共建共育活动。目前,26个中省直、市直部门与11个村签订了共建共育协议书,明确共建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发挥“五帮”作用。各级党组织与经济薄弱村结对,通过物质帮扶、项目帮扶、智力帮扶、文化帮扶以及党建联建等各种形式,帮助薄弱村发展经济、建设公共事业、改善村容村貌,全市共建立党员服务区153个,带动农户1537户,“三人群体”229名。学习借鉴外地农转居成功经验,推动农村“空挂户”整体“农转居”,统一登记“居民户口”。盘活现有农村存量土地,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用出租、入股、臵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构建以

工党员在流动中流失,无法解决在外务工党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流动党员作用难发挥。流动党员责任承诺管理机制不健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归属感与荣誉感缺失,没有将发挥党员流动性优势与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统筹“工、青、妇”组织工作亟待落实。主要包含三个问题。一是农民工权益问题。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在身份上受到歧视,由于没有建立农民工权利保护的长效机制,农民工权益没有保障,部分农民工工资难以得到落实,并且因诉讼经费问题难以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二是青少年教育问题。部分农村青少年由于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了性格上偏执、缺乏管理、法制观念淡薄,生活态度消极。“留守孩”犯罪情况出现增多趋势,辍学率增高,素质参差不齐,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多数青年缺乏劳动技能,就业率偏低。三是妇女带动问题。广大农村妇女由于思想觉悟局限,社会位臵低下,多数基本以在家务农为主,在城乡统筹新格局中没有发挥出妇女群体优势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双重管理,实现党员动态机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重管理机制,对流动党员管理实行追踪式和网络化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探索流入两地实施以“安家、立户、搭台、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流动党员管理“风筝工程”。采取“六个一”的办法,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农业、人事、劳动社保、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全面实行流动党员登记备案制度和持证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与流动党员

知识和外出创业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流出党员的综合素质。

3、半年一汇报。流出党员每半年必须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向流出地党组织作一次汇报,将自己在外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学到的新技能新知识等如实反馈给党组织,以便于党组织能定期掌握出门在外党员的思想状况。

4、带动一帮人。鼓励和支持能人党员在外创业,创业成功后带领一帮人外出创业,回乡后带动家乡能人创业,使流出党员在全民创业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5、好事一件实。结合党员公开承诺,每位流出党员每年至少为家乡群众办一件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成效的好事,确保流出党员人在外心不离党。

6、慰问一封信。每年“七一”前夕,党(工)委给流动党员寄发一封慰问信,通报党组织工作思路、核心任务以及取得的成效,让流动党员了解家乡发展近况,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7、腊月一座谈。在每年腊月流出党员返乡高峰,组织流出党员召开座谈会,交流在外务工心得,进行党组织述职,接受评议,查找不足,悉心听取他们对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将在外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向党组织回报,寻求党组织的帮助与扶持。

8、管理一协议。统一制定《流出党员管理协议书》,党员外出前与党支部签订管理协议,双方就如何发挥作用做出承诺,共同履行承诺事项,做到流出党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工、青、妇”组织工作。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搭建活动载体,把党、工、团建资源整合起来。一是建立农民工保障机制。加大企业党组织协调作用,努力实现城乡保险和各险种之间的统筹发展。强化宣传,提高农民工的保险意识、积极转变观念、摒弃侥幸心里、增强务工人员投保力度。对一些高危行业和

0

青少年各项权利的保护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减少农村教育费用减轻学业负担,降低学生辍学率。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公安机关严格管理全市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创造校园周边和谐环境。

2、加强培训,提高青年就业机率。加强和改善农村职业化、技能化教育方式,拓宽农村青少年就业渠道,开辟青少年教育新领域,加强农村网站建设,增强对社会的服务和对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功能,免费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建立健全青少年就业培训服务网络,切身服务于农村青少年的需求,创造条件,多筹建新型职教学校,可聘请农村中的能工巧匠作为师傅,允许农村青少年在中学阶段自由转学到职教学校,学校不收或少收学费,学校也可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三是发挥妇女群体生力军作用。召各级妇联在农村广大妇女中广泛开展以“学文化、学技术、比发展、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

1、提高妇女素质,培养新型女农民。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多种措施,保证女童特别是贫困女童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协调有关部门创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妇女劳动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项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四自”能力、创新意识,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充分挖掘自己的致富潜力、创业潜能。

篇6:阿左旗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着眼于夯实基础激活力,全面优化城乡基层组织设置。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传统领域党组织

主体架构正逐步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社区这三大新兴领域延伸和拓展,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必然要根据各自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形成相对比较独立和运行协调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框架。这种组织体系框架必须体现出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目的,并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在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基于此,××市着力优化农村、社区、高校、企业、“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纵文秘杂烩网横相融、有机互补的立体式组织网络:成立市委流动党员党工委和市直“两新”组织党工委,依托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分别在北京、上海、厦门、深圳、南昌等地成立了流动党员党工委;在以地域为主、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在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设立党总支,在工业园区设立党工委;积极探索把党支部建在农村合作社、协会、理事会上,建在城市居民楼、商铺上,建在高校年级、班组、学生公寓里的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

着眼于优势互补双受益,积极探索城乡基层党组织“六联六互”工作机制。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不断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乡社区党建面临着观念转变、内涵延伸和机制创新的挑战与考验。××市深入开展以“组织联动互商、文化联乐互融、信息联享互通、人才联姻互补、服务联手互惠、爱心联献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六联六互”活动,探索出一条建立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www.的“互帮互助、共建共赢”的新路子。组织50%以上的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村落社区)党组织“1+1”结对子,使全市党建搭台、组织共建的力量迅速汇集,城乡联动、加快发展成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共识,促进城乡党组织和党建工作交流融合;探索村企合作共赢途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

着眼于以城带乡促共建,强化部门包村结对帮扶。开展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创,有利于拓宽和丰富机关党建工作的内涵,是整合机关与基层党建工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形式。基于此,××市充分发挥城市党建资源优势,建立市县党员领导挂村、部门包村、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帮扶制度,强化实行市直部门包村“四个一”要求,即帮建一个整洁规范的村部、发展一批符合群众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培育一批农村党员经纪人等大户典型、每年开展一项促进基层和谐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挂钩的村“两委”成员与机关党员交流工作经验,邀请结对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为机关党员上课,传授做好农村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联系农村的实际向机关党支部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机关党员进一步改进作风,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具体问题。

着眼于城乡一体全覆盖,统筹城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基本上是由党员流出地负责,管理上没有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对接,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党组织难以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等情况,难以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基于此,××市坚持从全局着眼,在强化党员的组织观念的基础上,研究和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全面推广“四级网络、纵横交错,分级负责、以纵为主,城乡一体、动态管理”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在发展党员方面,对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优秀农民工和各类优秀人才,采取异地培养、委托培养、专人跟踪培养、网上培养等方式,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重培养考察、双重征求意见、双重张榜公示”;在教育培训方面,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城乡党建信息资源共享,让城乡党员同步学习、同步提高;在管理监督方面,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对农村企业党员、机关社区党员等实行居住地和工作单位双向登记、双向联系,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灵活参加学习教育、接受管理服务。

上一篇:通讯报道,员工心得、企业文化下一篇:配料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