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2024-05-18

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共前行

转自 新华日报2008年5月7日

2007年7月,1000余名大学毕业生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奔赴苏北1000多个经济薄弱村,开始了新农村的建设历程。

一年来,从新奇、兴奋,彷徨、迷惘,到平静、务实,这支年轻的队伍逐渐适应了农村,融入了农村,用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引民致富,传播文明,以实践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支持。

数据显示,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有7人当选村党支部书记,231人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113人担任村委会主任或副主任,13人当选市、县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组织是我的大后方”

去年8月,赣榆县黑林镇大赤涧村支部副书记王权和另外11个大学生村官一起被省科技厅聘为科技特派员。2008年春节刚过,他就领到了10万元的帮扶资金,用于引进2个黑莓新品种,这将改变当地由于品种单一导致黑莓集中上市、价贱伤农的情况。王权说,除了及时雨般的资金支持,来自各级的精神鼓励和关怀让他时刻感到有一股雄厚的力量在支持着自己勤奋、干事。

在宿迁市中扬镇毛集村任村委会副主任的曹文阳也深有感受。他在大学生村官博客里写到了想养羊却苦于不懂政策、缺少资金的困惑。市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在浏览博客时发现后,很快协调了农林和财政部门为他提供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现在,由曹文阳创办的“七人羊”养殖场已经成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示范点。

“要尽一切可能整合各方资源,创造良好环境,让大学生们留得住、干得好、有前途。”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大学生村官们下村后,各级党组织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结合当地实际展开各种形式的跟踪培养,引导大学生干事创业。

2008年春节前,省委书记梁保华专门走访看望了部分大学生村官,检查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对他们提出殷切希望,并安排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给所有村官们发出慰问信。

培训课上学习计划生育、植物保护、动物养殖、劳务输出、矛盾调处等实用知识,赴华西村培训,与吴仁宝老书记面对面交流取经,到农经、信访、计生等部门学习锻炼,由优秀基层干部作为培养联系人„„形式多样的培训和结对方式,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们掌握了农村工作的技巧,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了解了与农民打交道的方法。宿迁市200多名村官建立“网上家园”,在网上晒业绩、亮观点,分享心得,互诉困惑。铜山县更是拿出50万元创业资金和500亩创业基地,鼓励大学生们自主创业,一施拳脚。

来自“大后方”的关爱培养成为大学生村官们的坚强后盾,为村官们干事创业搭建

起多样的平台,激励着大学生们各展所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传播文明新风。他们为农村带去新气象

大学生村官们用新的视角审视农村,挖掘致富商机,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改变着农村面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农民的观念和生活。

沛县安国镇马庄村主任助理孙蔚一上任就挥出“三板斧”:把村里120户板皮加工户组成“联合体”共抗风险,筹集资金联系销路建起蔬菜大棚,联系沭阳同学开发苗圃。她的眼光和魄力让村民刮目相看:“自从咱村来了这个学生官,大伙儿才知道我们这个穷村致富的路子也不少!”

毕业于徐州工程学院的封其兵被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村民誉为“千里眼”,他通过自己的博客在网络上叫卖垫湖特产,一举打响了“垫湖籼米”、“垫湖草鸡蛋”、“垫湖山芋”等农副产品的知名度,成功走进南京、上海等超市,“垫湖籼米”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斤5元一路上扬至18元,仅此一项,该村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铜山县郑集镇苗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师飞,为村里引进西红柿新品种时,先请科技局专家测土壤的酸碱度,以此为依据为近百亩新建大棚选定了合适的番茄苗。邻近的石楼村看到他的“本事”后羡慕不已,经镇党委研究把师飞聘为兼职村主任助理,党支部书记孙统奎说,有了大学生我们发展经济再也不会瞎子摸象了。

大学生村官的表现,让普通村干部感到了差距。毕业于南财大的戈新化到杨楼村后为村量身定制了短、中、长期规划,很快理顺村级财务,修好了道路。村干部感慨地说:过去是干一天看一天,现在有了目标干,心里踏实多了。邳州市戴圩镇申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天成说,大学生村官有知识、素质高、闯劲大,他们的加入,从很多方面改变了以往村干部常有的油滑和暮气。他们的知识、行为习惯等,对我们启发很大。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许多。

农村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农村

农村的广阔天地,让大学生们感受到基层干部的工作之难,同时,也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艰巨,农村发展的空间之大、舞台之广。

在盐城任职的周娜娜说,这一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我真正体会到农村需要我们,农民需要我们,只要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新的业绩。单集镇郁楼村主任助理兼团支部书记王浩感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理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我体会到了新农村建设蕴含的巨大意义,我将尽我所学,满足村民的实际需要。”

在农村一线的摸爬滚打加深了大学生与农民的感情。刚当选为宿迁市人大代表的张海把村里的80多家贫困户都一一跑遍了,“村民把我当成‘自家人’,我也乐意为他们早日脱贫致富想办法、多做事。在这里,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情,每一天我都充满无穷干

劲和巨大热情,我感觉身在农村这片天地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郁 芬

篇2: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2010-06-29 18:31:44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2)

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

2006年,xxx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到2008年已基本落实“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既是新生事物,又有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安家落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国各地纷纷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1998 年,安徽凤阳

引入大学生科技村官,取得了良好的反映。从2001年开始,xxxxx公开招考xxx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至今已有近200人到村里工作,他们绝大多数都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在引进发展项目、资金,培训农民群众,修建道路,搞好基层文化建设方面都做出可喜的成绩。

一、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1、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虽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改善民风民俗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大学生担任村官符合我国当前农村知识层次、思想意识更新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村官是新农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这就要求农村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

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的更新。

3、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招考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一系严格程序选拔出来的,相对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也较为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村官是农村自治性组织的代言人,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他们没有

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阻碍。能够自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所面临的难题

“大学生村官”能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活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刚刚走出校门就当上村官的高校毕业生能否就能在农村一路走好呢,这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

1、大学生能不能适应农村实际

首先,从“头衔”看,大学生村官是当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助理就是协助,村干部如何与大学生协调磨合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只把大学生当“笔杆子”、附庸,其优势很可能无法发挥。而且在应试体制下,不少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工作方法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

其次,农村是一个受宗族关系影响较重的地区,村民对政策大多不太了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很多时候工作的开展靠关系、讲面子,而大学生村官一时间很难得到村民的信任,建议实施的很多可行政策,会在农村遇到很多有形或无形的阻力。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

篇3: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历时四个多月, 通过对沧州市孟村、沧县、献县的四个乡镇、十几个农村的情况调研, 感触颇深, 收获颇大。其基本情况相似, 差异也不小。

基本情况相似:三县城镇化进度迅速, 体现在城镇化人口急剧增加, 具体表现为农村人口移居城镇以及农业劳动力就业于中小企业, 这些农业人口以打工或个体经营为业, 以工资或营业收入为基本收入来源, 基本不参与农业生产。他们或者居住在工作地, 或者依工作特点, 每天往返于乡间道路上 (早晨去, 晚上归) 。其月收入在数千或万元左右, 有淡季、旺季之别, 工作虽不稳定, 但省心、省力、技术要求低, 收入相对于传统农业高得多。

通过对传统农业———主要是种植、养殖业的调查发现, 献县张宝易一家六口, 耕地24亩, 种植玉米亩产1 200多斤, 收获玉米约3万斤, 收入约3万余元, 种子化肥投入13 000元, 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80元, 风调雨顺, 虫灾较轻, 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尽管国家取消农业税, 农业补贴力度加大, 实际上农民靠农业增加收入微乎其微。献县、沧县小枣产业曾经兴旺, 但投入增加很快, 受天气影响较大, 因雨水较多, 曾经连续两年烂在地里, 无法收获导致收入锐减, 刨枣树现象普遍。孟村县养殖项目比较多, 但技术要求高, 成本高、风险大, 大多不敢涉及。

通过对三农 (农民、农村、农业) 资金来源、流向调查发现, 农民工回村生活模式趋向城镇化, 临时买食物、蔬菜等生活用品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是农民资金基本去向, 这同时导致农民口粮储备不足———两三年甚至更短的粮食储备, 粮食安全存在隐忧。农民工除了基本生活支出, 把进城务工收入分别投入农村住房翻修改善、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赡养父母、治病防老、农业投入 (机播、机收、化肥、农药) 等方面。一旦遇有重大事项, 比如疾病、子女入学, 大多会因四处拆借而欠债。由于三农相对城镇工业的竞争弱势, 三农资金入不敷出的局面并无改善, 反而有加剧的趋势, 尽管国家每年的1号文件多涉及农业, 扶助三农, 而三农积累仍明显不足, 旧账未清, 又欠新账。

通过对各个农村的入户走访发现, 老弱病残妇成为三农的主力军, 他们担负着教养子孙、耕种土地、维护三农社会秩序的繁重任务, 基层村组织不很健全, 六十岁左右老村干部居多, 由于集体资金近乎于零, 集资也是矛盾重重, 村里有些事情只能将就凑合着办, 村容村貌、房屋街 (下转296页) (上接21页) 道十分勉强, 衰败景象令人惊心, 似乎正在生动地展示普通农村的消失历程。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去甚远。

回望乡村, 张望城市, 二者之间似乎有一条鸿沟, 城乡一体化必须消弭这条鸿沟, 这不仅仅是“户籍”、“社保”以及“教育、医疗”资源公平问题, 更是一个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问题, 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城镇化的调查主要是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公共服务方面。老乡镇以原居住民为主, 占80%以上, 从业人员45%左右;新兴城镇以流动人口占大多数, 他们有或临时或长期的工作。新兴城镇交通比较便利, 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通衢两旁, 从业人员进城、回村方便, 因此新兴城镇以产业区为主, 生活区、商业区零散分布其中。

产业结构方面, 以同类产业集聚为主, 比如管道装备、五金、汽车配件等, 物流相配, 产业结构单一, 数量多、规模小, 工场作坊生产方式居多, 由于应用现代化自动流水线较少, 技术要求低, 因此吸纳了大量农业劳动力, 进场是工人, 回村变农民, 他们或者在工作地没有生活条件, 或者离家近, 因此或早或晚城乡简陋破败的公路上满是农民工往返的身影。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项目, 有固定的人口、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基本的公共服务, 这是最基本的, 这些是否会消融农村建设的资源, 与新农村建设争夺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如何统筹公共资源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投入?调查发现, 不仅农村公共服务很差, 比如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水电气等供应, 教育方面, 几个村一个学校, 接送孩子上学, 保证孩子安全, 成了老年人的主要任务;交通方面, 曾经有人因道路年久失修、坑洼积水而摔伤住院。农村如是, 即使新兴城镇也缺乏统一规划, 你一片、我一堆, 公共服务难以低成本运行。

调查结果表明, 城镇化缺少产业支撑, 除土地、人力之外, 资金、技术、信息供给欠缺, 公共服务资源积累不足。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资源匮乏, 若非老弱病残妇坚守, 旧农村也将消失, 或将导致大量真正的“流动人口”, 给社会造成诸多不稳定因素。

对策与建议。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自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须保持动态的均衡性, 这就是“积极稳妥推进”要义。

一是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技术投入, 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并列。没有新农村建设, 就不会有效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没有城镇经济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以及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基础上, 不会吸纳更多的农业人口, 此情况下, 如果不进行新农村建设, 而靠“挤出”农业人口, 一方面, 城镇公共服务压力剧增, 环境问题、交通问题、治安问题, 影响正常城镇居民生活, 另一方面, 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受到消极影响, 不利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城镇化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必须严格保护耕地,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夯实三农这个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二是科学规划、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整体综合规划城镇各个功能区, 不能你一堆、我一片地摊大饼, 增加公共服务成本。城镇化的目的是集约高效, 一方面为工业提供廉价劳动力, 促进工业积累、升级, 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构成基础、支柱、高端现代化工业发展态势;一方面转变农业低效模式, 集约利用 (土地) 自然资源, 有效统筹社会管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不能以牺牲三农这个根基促进城镇化。

三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是根本、基础, “嫁接”也要兼容。从根本上说, 现代化是不能引进的, 必须要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 进行发展和超越。作为现代化的内涵, 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工具”层面, 还必须加入人的因素, 决定兴衰的, 最终是人的因素,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是人的观念思想的现代化, 而人又是传统的第一载体。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也就是要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并重。

四是搞好人文与自然的关系。三县调查显示, 城镇化迅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比如某县“癌症村”与地下水、土壤污染有关。城镇化势必导致产业集聚, 尤其是低级产业, 由于管理理念、经营成本问题, 往往不考虑环保生态, 给周边农村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从长远看, 对一地一域, 得不偿失, 与城镇化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建设, 其根本目的是社会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体现了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摘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并重。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自然过程, 取决于城镇经济的发展状况, 这决定了其对农村农业人口的吸纳程度。通过为期四个多月、对沧州市三县、四个乡镇、十几个农村的情况调研发现, 目前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 一方面城镇吸纳农村农业人口乏力, 另一方面农村农业萎缩, “挤出”人口增加, 二者流出、流入口径不相衔接。再有新农村建设正在受到城镇化建设的冲击, 在资源、资金等方面的竞争中, 新农村建设明显处于下风“, 割瘦补肥”现象普遍。有鉴于此, 提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并重, 并向三农倾斜, 否则或导致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以及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 造成农村根基的毁灭。

篇4: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一、农村基层政权现状与客观要求

1. 基本现状

就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村级基层政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就村民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农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其民主法制意识的强弱。据调查统计,某村2256人,就文化程度一项看,文盲占1.9%、小学占6.5%、初中占66.1%、高中占17.4%,其他占8.1%。27.8%的青壮年、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村民外出务工。村民对村委会中有哪些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的情况、本村的《村规民约》等不是很了解。可见,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村民没有明确自觉的民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二是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对于参与意愿,部分村民表示不愿意参与村委会以及人大代表的选举。他们认为:“村干部大多都是上级已经任命的,选举只是走过场,村民的意见不管用。”就目前农村而言,外出务工者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无暇顾及村里事务,年老体弱者也不十分关心村里事務,他们对于参加村委会、党支部等组织的活动不积极,欠主动。

就村干部来看,主要有:一是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受调查村村干部中,初中学历的占40%左右,可见村干部的学历层次不高,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年龄老化。受调查村中党员和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村中50岁以上的党员干部占党员总数的62%。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80%都外出务工,或学技术,或经商,很少留在村中务农或从事农村的工作,导致村中后备人才严重短缺。虽然经过几年的改选,老龄化得到一定改善,但有的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年龄大都在50多或60多岁,很难选出自觉为村民服务的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三是政治觉悟不高。一些村干部很少学习,很少读书看报,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传统小农意识较强,缺乏为村民办实事、为村民服务的思想;贪图小利,以权谋私,人治思想较严重。有的村干部对家族势力、宗族势力、黑社会势力干预村务工作无能为力。

就村干群关系来看,主要有:一些村干部素质不高,廉政意识不强,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无责任心,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不重视,办事不公道,村民对村干部、村委会、党支部的工作不满意。

就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水平、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来看:一是带领能力弱。首先,基层干部的社会号召力、组织力、指挥力、控制力、创新开拓能力、统筹适应能力、决策引领能力弱化,村中现在很少组织集体活动,村民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其次,基层干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弱化,村民认为村干部作用不是很大,办法少,致富本领不强。村干部也认为现在的农村工作难开展,一没钱二没调度权,上面政策要求做的事,有的能落实,有的很难办,如农田水利建设、农民增收致富、农村面貌改善、村民利益矛盾的调解等,任务重,工作很难让群众满意。二是村务公开不严格,依法办事能力不强。村中有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但往往是贴在墙上,村务公开形式化,甚至有些村干部认为村里事少,没必要公开,村民对村务公开也不是很关心。有的村,对于敏感的项目、财务不能及时公开,往往引起村民不满。三是生存环境有待改善,吸引力不够。村干部工资少,待遇低。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湖南省怀化市村干部每年仅3000—5000元的工资,大概与部分外出务工农民的月工资收入相当。这对于既要养家糊口,又要带领群众致富的村干部来说,非常困难。有的村干部是拿着原来经商赚来的钱来补贴村务费用,垫资为村民办实事。这种“资助型”村干部工作成本很高,有的不愿意当村干部。四是威信不高,凝聚力不强。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特别是建设用地带来的收益分配不合理、不透明,往往成为村干部滋生腐败、村民对村干部执行政策不满、村干部威信不高的重要原因。五是基层治理能力不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一些村特别是一些城乡结合部的村,流动性强,人员复杂,社会治安较差,村级处理能力弱,群众有意见。

2. 客观要求

一方面,中央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设计了新蓝图。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12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及其它各项建设,为农民提供多种有效服务。2010年中央又出台“一号文件”,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提出了27个方面的新要求。要落实好中央的重大部署,没有一批过得硬、年轻有为、热爱农村、熟悉农村、献身农村的村级组织队伍,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造就一批新型农村干部队伍,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农村呈现了新特点。一是农民队伍的新变化。开放、活跃,是新型农民的重要特点,但部分农民仍然保守、传统。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农村社会也随之快速地发生变化。农民渴望富有,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期盼。有一定技术、年轻力壮的村民,选择离乡背井外出挣钱,或回乡创业科技致富;文化少、年老体弱、思维不活跃的村民,留守村庄,致富无门。因此,如何引导留守农民开展新农村工作,如何吸引新型农民建设家乡,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二是农村社会的新挑战。开放的社会、传统二元结构的对垒,农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抑。传统农业成本高收入少,能糊口养家,但致富难求。有的弃农经商背井离乡,有的外出务工,条件艰苦。此外,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无力,宗法势力干扰,迷信活动猖獗。三是农民民主意识的新觉醒。新型农民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培育了他们的民主意识。他们民主权利的主张意愿、民主权力的保护意识、民主利益的现实要求,为村级政权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总之,新型农村社会呼唤一支新型农村干部人才队伍。

二、“强基工程”的生力军

1. 大学生村官是一支当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生力军

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或担任助理,或担任主要负责人,为农村基层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的占12.3%。这批“村官”到农村后,充满了热情和干劲,把农村当成自己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他们带去了创新的思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的工作热情,改善了村级班子的素质结构,有的成为了群众信得过的基层组织的主心骨。

2. 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科学发展的开拓者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积极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农民作出贡献,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农村科学发展的开拓者。湖南省耒阳市马水乡湖德村书记助理肖志农是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优秀毕业生。2009年,他承包了100亩烤烟示范基地,带动全村发展烤烟,创产值200余万元,被评为耒阳市“十大青年创业之星”。肖志农说,对农民有感情,对未来有计划,“农村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3. 大学生村官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领头人

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领头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引路人。担任湖北省通城县宝塔村支书的大学生村官黎锦林,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使人口不到l400人、面积不过2.1平方公里的宝塔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人均收入逾万元,成为“全国文明村”。担任怀化市辰溪县辰阳镇陆家湾村村支书助理的大学生村官陈群,到农村不到一年时间,“放下架子当学生,俯下身子当助理,卷起裤腿当农民”,由一个喜欢文学的青年变成了“农村通”。大学生村官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广阔空间里提高自己的本领。

三、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与农村基层政权的生机活力

1. 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分析

一是大学生村官身份特殊。中组部对大学生村官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村工作期限原则为3年,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虽然大学生村官在财政上有保障,但是职业身份不稳定,他们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始终面临着职业的选择与挑战。二是待遇偏低。据了解,大学生村官月收入因各地经济情况不一略有差别,但基本在1200元左右,单从收入来看,“村官”不是一份有吸引力的职业。湖南省规定,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由县市区财政统一按月凭卡发放。但目前很多县(市、区)基本上还是吃财政饭,而且原本村干部待遇也不高,“村官”待遇定在什么位置才合理,值得研究。三是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大学生村官的調查数据来看,43.1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环境较好”,33.3%的认为“工作环境一般”,15.7%的认为“工作环境较差”,3.9%认为“工作环境很差”,只有2%的人认为“工作环境很好”。由此看来,对工作环境感到满意的,不到50%。就“对工作付出与收入的满意度”一项问卷情况来看,“很满意”的只有2%,“不满意”的占3.9%,47.1%的人认为“勉强接受”,“较满意”的只占43.1%;就价值体现来讲,他们的满意度也不到50%。这说明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环境与发展需要是不对等的。四是出路选择的困惑。任期满后路在何方?可以说,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当初是奔着“五项优惠”政策而来,但是到了农村以后发现,学习环境和氛围相对来说差了许多,有些东西不是靠优惠政策可以弥补的,失落情绪往往伴随着他们。而有些大学生村官,会把自己的三年之后想得更早。三年之后,不确定因素很多,让人难免会产生一些“将来路在何方”的困惑。

2. 大学生村官的任用机制与活力激发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程序十分严格,要求也比较高,经过选拔出来的“村官”确实经得起检验。如何使这批年轻有为的知识青年成为稳定的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成为坚强的永续的村级组织的新生力量,永葆基层组织的战斗活力,尤为重要。因此,在“选优”的基础上“用好”十分关键。一是完善选聘制度,坚持选优标准,规范选聘程序,创新选聘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制度,落实中央、地方补助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支持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流得动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通过“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途径有序流动,为新农村建设及其他各行业输送优秀人才。鼓励和引导聘用期满的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工作,确保大学生村官选得优、干得好、流得动。

3. 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与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战略之举。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增强基层政权领导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来看,对“大学生村官发展前景”,41.2%的人认为“说不准,迷茫”,2%的认为“不好,失望”,只有25.5的认为“好,有信心”;就“合同到期后是否会留下”,47.1%的回答“会”,9.8%的回答“不会”, 43.1%的回答“不清楚”。大学生村官成长空间不稳定,发展前景不明确,村官只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身份模糊,出路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要使大学生村官“待得住”,真正带起一支有生机活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彻底改变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较弱、凝聚力不强、向心力不够的问题,就必须从长远着眼,让大学生村官“留得住”、“流得动”。一是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好的创业环境。做到创业资金扶持优先,创业政策落实优先,创业奖励优先,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创业。二是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好的发展空间。要营造一种“工作有想头,奋斗有盼头”的事业成长环境。三是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磨练意志的成长空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当下也不失一种锻炼年轻干部的有效方式。

篇5: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第三批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层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本人于9月25日至11月14日,对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下辖的24个行政村进行了认真调研,尤其以自己任职所在的柘汪镇西林子村为调研重点,现根据自己任职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近两个月调研情况,以柘汪镇新农村建设为整体背景,以任职村西林子村为重点,点面结合,就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调研如下:

一、目前柘汪镇新农村建设整体情况

以来,柘汪镇新农村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为载体,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又好又快发展,涌现了东柘汪、西柘汪、西林子、马站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柘汪镇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为根本出发点,以“十有六化”为目标,制定了“整合空间,传承文化,提升产业”三大战略,务实推进本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圆满完成了各级既定目标任务,尤其在推进镇区建设和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中更是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得以充分体现。

本人将柘汪镇成功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组织领导到位,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柘汪镇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成立了以镇长为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镇三套班子领导分片包干,各片区设立片长,细化了责任分工,镇里与各区办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全镇助理级干部分区驻点,并明确各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配备专人具体抓,有关单位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切实落实经费保证工作开展,形成组织领导保障体系。规划控制方面,建立了“建设审批一支笔”制度,由镇长根据全镇总体规划对新增、改扩建项目进行审批,确保了规划的实效性。

第二,宣传引导到位,创建有利工作氛围

柘汪镇宣传部门在各村建立了宣传阵地,依托群众秧歌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新道德观,同时,积极倡导各村根据自身特点,固定活动场所,组建秧歌队、花鼓队等群众自娱自乐组织,为群众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10月,柘汪镇成功举办了赣榆县“四新”文化演出之《金秋唱响新柘汪》文艺演出,各村积极参与,群众热情高涨,本人也参演了诗歌朗诵节目并表演了武术节目,县有关部门领导列席观看。

第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减轻农民负担

全镇24个行政村,严格执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且无挪用村级资金事件发生,还完成了秦家沙、西林子、东林子等3个村的会计电算化,有力地推动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第四,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镇党委紧紧依托东临黄海的优势,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滩涂养殖业、海产品深加工业。镇党委引进日本对虾、硬壳蛤、海参等新品种,推广虾蟹健康养殖等新技术,使临海产业日趋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不断培育海德益、海前海产品等骨干加工企业10家,将海产品转化成商品,提高其附加值,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积极引导渔民们造大船、出远海、挣大钱,全镇420艘200马力以上渔船,年直接经济收入突破3.5亿元,捕获商品鱼总量1万吨,港口商品鱼入库量0.5万吨。拉动了渔船修造、水产冷冻、渔网加工、纸箱包装等相关产业的满负荷运转。

在做好沿海产业文章的同时还全力推进内陆村庄的工业化进程。借助沿海丰富的废旧渔网资源,借助浙江客商示范带动,以西棘荡村为试点,扶持发展污染少、投资小、见效快、带动作用强的废旧渔网再生颗粒加工业,既解决了废旧渔网处理难题也为老百姓开辟了致富路。

第五,一支“领头雁”队伍引领新农村建设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培养“双带双强”型基层干部队伍,全面激发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一直是柘汪镇工作的着力点,尤其是以来,柘汪镇党委一直将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作为重点工作,细化57名党组织书记第一负责人职责,24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党员科技创业示范户、村村都有无职党员示范岗,每位党员能识字的都有一本《先锋日记》,每位流出党员都有一个党员证、一份流动档案,每位流入党员都有一本《组织生活指南》、一份组织生活档案,每个留守家庭都有一份支部帮扶计划、一名“爱心帮扶”党员志愿者。

第六,环境与绿化,常抓不懈

柘汪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环境卫生当成一项民心工程来系统推进,同时把该项工作作为干部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常抓不懈,我镇在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环境整洁领导小组,并下发了考核办法,并进行考核,目前全镇所有村庄的主要街道两侧没有乱堆垃圾现象。各村全部配备拖拉机、铁锹等垃圾处理设备,设立垃圾池,对垃圾进行集体处理,并设立专职人员分管。柘汪镇还把党委大院工作人员分成三组,每周五下村实行义务劳动,在有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取得了社会群众的一致好评。目前,西林子村正在申报连云港市生态村。

第七,一句承诺保驾护航新农村建设

柘汪镇党委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认真贯彻上级综治工作部署,通过“一二三四”工作法,明确目标,构筑载体,突出重点,系列推进,全力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即锁定一个进入首批受国家表彰的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之列的创建目标,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强镇村两级综治工作平台,夯实平安建设基础;建立边界地区治安联防、矛盾联调、警务联动 的“三联”工作机制,打造和谐省际边界;狠抓综治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的“四进”工作,开展系列创建活动。柘汪镇党委在24个行政村村村建有警务室,24小时有人值班,并且柘汪边防派出所和马站派出所每天晚上都有值班人员在辖内进行巡逻。

第八,示范村集体经济实力快速增强

篇6: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关于胜利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清水镇胜利村位于门头沟区的最西端,四面环山,109国道侧村而过。全村现有60户,105口人,22名党员,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山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胜利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一方面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开拓了视野,渴求建设新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

然而,就胜利村的现状来说,不要和市区的先进村相比,就和我镇的一些村比也有一定的距离。这当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然而,就当前的情况看,干部群众都盼望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大的发展。可见,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农村干部和群众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我进驻胜利村近一年了,在我与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接触中了解到,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在不断的提高。大家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群众说,有吃有穿了,还需有优越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觉的很空虚。干部们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发展的,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当前胜利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情况

从硬件来看,近年来,胜利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图书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都建了起来,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途径。从思想方面来看,干部群众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与中央的标准对照就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是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深,重视不足,重抓经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比较简陋,农民文体生活单调贫乏;一些陈规陋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村里的大街小巷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很显然,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设进程和质量。

三.胜利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途径。

胜利村村小人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近年来,支村两委干部先后在村里开展了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内活动;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包括开展“迎奥运(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以及“做文明有礼北京人”的活动;开展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活动,包括文化墙、板报橱窗、广播电视、文体设施等建设,目前,村图书室有藏书5000余册;开展了创建文明村活动,已创建文明户5户、文明家庭6户;开展了城乡共建活动:村里还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特色活动,围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村、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整治、绿色出行文明交通、安全稳定、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并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胜利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资金投入等状况。

胜利村人口少,年龄老,近年来,村里结合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党员干部包户创建活动,还定时召开例会,研究讨论新情况和新问题,拿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据统计,近几年,对一些贫困户、五保户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扶,有的贫困户已开始脱贫。

五、胜利村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方面的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该村地处偏辟,没有优良的经济创收渠道,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为此,精神建设文化建设方面欠账较多,这就需要加强与政府和外界的交流沟通,争取经费投入,为该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是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有待深化,干部们认为抓经济建设实惠,其他的一切工作都是虚的,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有的村干部往往认为在自己任职的期间出政绩,就是搞基础设施建设,筑一条路或修一座桥,政绩实实在在的摆在那,而抓精神文明建设,费了力气成效难以评估。

还有一些村民对精神文明建设持“自发论”的观点,认为只要把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上去了。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各方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误区,没有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如在农村开展文明家庭的评选上,目前的操作方法是只评选申报,不开展创建活动,使得这一活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人员缺少。虽说支村两委有分工,由于实际工作的人只有书记、主任等几名人员,加之农村干部多是年老者,由于思想观念、文化素质、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局限,难以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特点,往往表现为“力不从心”,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停留在口头上,忙时没人抓的“空档”现象。

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受农村社会现实的影响较大。胜利村本来就人少,强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是老人,为此,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就更费劲,所以,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生活保障和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抓,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对胜利村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要注重新农村的硬件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村子的面貌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要做到村容村貌整洁,首先要抓紧实施农村规划,统一规划布局。比如垃圾清运机制。要按街道管理,实行分级负责的原则,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从现在做起,加大力度,逐步推进,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村子的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第二,要突出乡风文明建设。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农村、树立新风尚,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乡风文明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村里要更加注意从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入手,通过约定俗成,农民用普遍认同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来规范行为形成乡风,使农民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自身的文明乡风。

第三,建设和提高村里的文体设施。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迫切需要以思想文化阵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完善文体设施。如应添置篮球场、乒乓球案,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化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下功夫建设好包括农村广播室、文化活动室、阅览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把思想宣传工作、文体活动向高层次延伸,向农民渗透,把教育农民的工作做实。

第四,突出特色,开展文化活动,农民对传统特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对本地文化喜爱有加,基层乡村干部感叹以前经常开展的群众歌咏比赛、体育活动、广场电影活动已很难见到。更为严重的是农村文化人才已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如去年,区里的文化馆送戏下乡,为该村的群众送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戏,很受群众的欢迎。

因此,今后,区文化部门要继续深化送文化下乡工程,重视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取得寓教于乐的作用。此外,要组建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占领农村文化市场,抵制低俗的演出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第五,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开拓致富门路,提

高致富本领,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着眼点放到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上,通过求发展、闯市场,开拓思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其次,要抓住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根本,广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为着力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落实到道德建设实践中来,加大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工作力度,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思想、文明意识、道德修养,提高抵制和反对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的侵袭能力。

再次,要通过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开展告别陋习系列宣传活动。特别要通过改厕、改善生活环境的活动,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提高。不断改善农村的饮水、卫生、医疗条件。

同时要加大以村带村的力度。目前村与村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存在较大差别,特别是区镇两级文明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共建的力度。组织先进的文明单位与相对滞后的村结对共建,帮助他们共建农村思想教育阵地和文化活动场所,培养文化骨干和队伍,组织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进村,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

总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特别是远离京郊的山村显的尤为必要。同时,这也是摆在各个村干部和驻村大学生村官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依靠民力,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为此,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高潮。

篇7: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

xx县位于xx山脉南坡西端,是xx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土地总面积294.1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达261.2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30.60万亩。共有5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76.263万亩。

我县国有林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尤其是林场下设的管护站点,在停止商品性森林采伐后,原来的交通便道由于缺少资金养护,已大多毁损,给管护人员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难。现有职工人数214名,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同时发展有少量的种植和养殖业,按2005年计算,职工平均收入为1541.7元。职工住房条件较差,有不少都是70、80年代修建的平房建筑,年久失修,漏雨、脱落现象严重。职工就医基本是在当地卫生所,条件简陋、设备不齐、药品不全,医护人员水平不高,对突发疾病和重病基本无力,职工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发展现状

自1998年按照国家政策全面停止商品性森林采伐,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国有林场失去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办公经费严重短缺,职工工资难以保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反复学习中省市有关文件,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后,国有林场调整发展思路,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确保森林安全;二是按照“林上搞管护、林下搞开发”的工作方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兴办林业产业;三是鼓励和引导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积极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增加个人收入。目前,我县共有3个重点林业产业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分别是xx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xx山风景区建设、xxx漂流山庄建设,特种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等多种经营项目也初具规模。虽然还没有走出困境,但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林业第三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林区特色经济亮点在逐渐显现。

二、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林业建设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少、投入小,缺乏科技支撑,因此,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产业的开发程度和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2、管理人力资源缺乏

由于近年来国有林场经营情况不好,吸收人才困难,目前参与林业建设的在岗职工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偏低,开拓创新意识不足,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我县林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3、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由于我县地处山区,较为封闭,知识更新速度慢,参与林业建设的职工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认识很不足,就算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也显得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林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经营管理、对所在林区群众生活水平的帮助以及对林业发展未来的理解和认识上。

三、国有林场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xx县作为一个林业重点县,国有林场占据了近1/3的土地面积,且掌握着最好的森林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1、在木材采伐性经营时期,国有林场曾是我县林业生产建设中的主体,为县级财政提供了近40%的财政收入,同时带动了运输、餐饮、服务等其他行业,消耗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闸口石国有林场所在地营盘村,总人口还不到300人,在木材采伐性经营时期共开有商店8间、旅社4间、饭馆5间,理发、舞厅、修理等服务行兴红,为当地老百姓人均增收350元左右。目前,当地来往人群稀少,商店、旅社、饭馆等纷纷关门,街道冷清。

2、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林区发展也应该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整体之中。林业与农业都是第一产业,属大农业范畴,两者密不可分,居住上林农交错,种植上林农复合经营,有的人还一人两业,亦林亦农。林业和农业都是最基础的产业。森林是农业和农村的生态屏障,林业建设关系生态安全,一旦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但农业生产要受到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将不断恶化,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所以说,林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

四、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正在扎实稳步的推进。目前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还存在很多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1、主要矛盾:一是国有林场职工的工资核拔以九九年工资基础核定的,几年来大幅度的工资调升,晋级等因素上级核拔天保经费时并未考虑,致使职工工资的不能按时发放,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线上,这与新农村建设相矛盾;二是我县国有林区主要分布在县域边缘和高海拔山区,职工长期扎根深山老林,文化生活贫乏、信息闭塞,尤其在冬季大雪封

山后一些管护站几乎与外界隔绝,几个月见不到人。再加上没有培训学习机会,职工进取精神差,观念守旧、思想落后、随遇而安,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很不相符;三是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场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林场经济状况陷入困境,原有林区道路无力养护,造成林场至基层天保管护站大部分不通车,现在还有大部分管护站不通电,不通电话,基本停留在“原始”状态,极大制约着林区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很不适应。

2、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国有林场的基层天保管护站都是在森林采伐时期修建的,禁伐后林场正常的办公费是都无着落,哪能挤出钱来维修房屋?现在大部分管护站房屋地基下沉、房面变形、陈旧破损,尤其是雨天“小雨小漏,大雨大漏”,有些已近危房无法居住,突显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林区产业发展步履艰难。天保工程启动后国有林场机制转轨,步入二次创业的艰难历程,林场相继开发了种植业(如西洋参、天麻、猪苓)、养殖业(如养羊、养蜂、养林麝等)和旅游服务业,由于林场大多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缺乏科学指导和超前开拓理念,使一些产业缺乏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缺乏建设资金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一些前期投入较大管理周期长的产业(如西洋参种植)得不到及时投入而停滞不前。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既形成不了规模产业明显效益,又没有一个名特拳头产品,处于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三是林场的职工养老统筹等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林场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这在森林采伐时期都是明确的,可现在职工养老统筹都按企业性质对待(有些市县通过做工作已纠正过来,而我们县上的国有林场尚未得到解决)。这极大增加了职工后顾之忧,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也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是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从林区发展整体角度出发,林区尤其是国有林场的基层天保管护站,长期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通讯和房屋破旧等实属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最薄弱的环节。

五、林区发展与新农村相结合的方向、思路、途径。

国有林区仍然处在一个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相持的攻坚阶段,既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和谐林区,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成为国有林场的主题和重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国有林场应坚持方向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林业法律法规,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林区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争取项目带动林区发展,稳固职工队伍,保持林区发展健康态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国有林场在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路是:既要突出林业的生态主体地位,又要达到林业绿色富民的作用。

1、以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认真宣传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强化责任,依法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创建和谐林区环境。

2、认真调查、精心规划、科学设计,按照“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积极申报,争取林区发展立项投资,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产业开发建设,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力争把国有林场原基层管护站的道路、供电通讯工程、站房维修列入重点项目,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林区的交通条件、职工照明、通讯设施、居住条件有根本的改观,并通过充分利用林区独特环境和自然资源促使整个林区种植业、养殖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链有机链接,蓬勃发展,达到生态优良、环境更美、面貌更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职工增收的目的。

3、加大国有林场苗圃经营和管理,树立市场经济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继续完善苗圃管理制度和措施,培育出产量高、质量好、病虫害少,具有市场销路、经济价值高的美化苗木,以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苗圃的作用。

4、加强职工文化及专业知识培训,大力发展科技兴林活动。林区发展要胸怀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积极争取和实施科技支撑,科技推广、科技产业等项目,加快林业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抓好科技兴林活动,人才培养尤其林业实用人才培养是关键,国有林场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以选拔骨干职工保送培训和林场集中学习结合,开展多种灵活的职工受教育活动,做到缺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学以致用,不断使职工更新知识、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来。

六、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需求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通过实地调研,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存在一些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应一方面积极挖掘潜力,寻找优势,克服奋进,化解矛盾,另一方面还需要上级予以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1、资金投入:

(1)、国有林场至天保管护站的道路、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应纳入新农村建设项目中一并实施,从根本上改观林区面貌。

篇8: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模式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社会繁荣与稳定的系统工程, 既需要政策倾斜、资金投入、技术支持, 更需要人才支撑。农民作为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由于知识文化水平低, 劳动技能落后, 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短板。与此同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 鼓励、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既可以实现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又可以提供大学生发挥自身才能的用武之地, 实现大学生、新农村及全社会的共赢。如何实现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的大学生和急需人才的新农村之间的合理有效地双向选择, 正是本文试图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现状

(一) 大学生调整就业选择方向的必要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 中国高校毕业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的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依次为:338万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631万人, 2011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 再创历史新高。短短的六年时间, 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增长了322万, 增长率为95.3%。然而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却仅为87.6%, 每年有近七十万的大学生无法就业。同时据统计, 从就业地点来看, 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大中城市的占44.7%, 到县城的占20.2%, 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 还有26.6%的对地点没有要求。由此可见, 大学生供给数量逐年增多,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城市有效需求不足, 人才配置极不合理, 就业观念亟待扭转。

(二)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需求的必然性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 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目前的乡镇数量为3.7万个, 全国自然村70余万个。如果每个自然村每年需要2名高级专门人才, 则全国农村每年需要上百万的高级专门人才, 农村的人才需求市场潜力很大。然而, 目前农村的人才配置现状却很不乐观, 在发达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是1:100, 而我国则是1:1200。农村劳动力中,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 受过初级和中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6%, 未经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在农村15-40岁的青壮年中, 文盲、半文盲占22.5%, 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70.16%, 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结构不合理问题, 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需求将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三) 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强化的必须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问题中, 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首先,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却依然不愿选择到农村工作, 主观上是由于自身的择业观念滞后, 不能够根据形势的改变而与时俱进的进行观念的调整与更新, 而客观上, 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其次,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流失问题, 透过人才向城市流动与转移的表面现象, 究其内因却是由于农村工作条件低下及自身发展的局限, 很难对城市中的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群体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 需要政府政策的倾斜与帮扶。再次, 政府自身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与服务者, 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引导大学生就业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 通过政策、措施激励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发挥其导向功能与作用。

二、新农村建设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市场背景下, 既定资源配置一般会受“马太效应”的影响, 即“穷者愈穷, 富者愈富”。推广到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配置问题上, 也会出现类似效应。大城市在经济、文化、医疗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农村的发展, 客观条件的优越使其在吸引人才方面拥有绝对的主动权, 即出现优质人才越倾向于选择到条件优越的城市就业。而农村方面, 由于各方面发展的缓慢滞后, 不仅丧失了在优质人力资源选择方面的主动权, 而且自身的发展也更加落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导致城市人才供给过剩, 农村人才严重紧缺, 农村人才供需严重不合理, 因而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政府并未很好的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

(一) 大学生不愿选择到农村工作的原因分析

1. 自我认知的心理因素。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中, 大学生“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观念并没有随之改变。多年的校园学习生活带给他们的是更高的人力资本, 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及自身的社会人脉关系等, 使他们同那些未曾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社会地位、职业声望、职业生涯规划及自身的社会角色期待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因此, 在选择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落差会对他们的选择行为产生很大的阻碍与限制作用。

2. 自身技能的限制因素。

高校是传播知识、塑造人格、培养技能的主要场所, 是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但是, 许多高校不了解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市场的变化, 不了解农村实用人才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很少考虑从农村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 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 所学技能并不适合投入新农村建设。因此, 此类型的大学生不愿选择到农村就业, 是一个现实、客观的选择, 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及所具备的从业技能的限制, 而不适合投身到不需要他们的新农村建设。

3. 父母期待的影响因素。

虽说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已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认知意识, 但是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持久而又潜移默化的。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居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城市里定居;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居民也希望能通过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用知识改变命运, 让子女定居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达的城市里。因此, 根据中国父母对子女未来职业的普遍期待,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就业的又一阻碍性因素。

(二) 新农村丧失对人才选择主动权的原因分析

1. 农村发展滞后的现实。

一方面, 虽说“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长久以来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由于农村基础条件差, 使得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偏低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等方面。而另一方面, 农村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 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青少年儿童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农村缺少获取和交流知识的途径和工具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发展落后的程度。

2. 城乡差距的扩大。

一方面,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使得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边缘化,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且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上。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历年城乡收入比, 2005年为3.22:1, 2006年为3.28:1, 2007年为3.33:1, 2008年为3.31:1, 2009年为3.33:1, 2010年为3.23:1, 虽然在2011年稍有缩小为2.77:1, 但实际收入差距绝对额仍高达10426元。此外, 2010年,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 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另一方面, 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批量向城市转移, 而每年从城市进入农村工作的人员很少, 人才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农村基层政府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农村工资待遇低下, 工作任务繁重, 基础设施落后, 大量向城市流失, 使得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的补偿机制无法有效建立, 进一步扩大了城乡间的“智力鸿沟”。

(三) 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当政府需要运用其“看得见的手”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时, 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来实现。而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进而制约了政府政策手段的使用。对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双向选择模式的调控, 必然要以强大的财政收入作支撑。而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从根本上, 限制了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

2. 政策执行力度的制约。

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村官”及“一村一名大学生”制度, 都具有很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但是这些宏观政策固然指导意义很强, 可操作性却较差, 相应的实施办法没有及时出台, 致使政策作用施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有的政策措施之间的衔接和相互配合不够, 没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政策措施体系, 削弱了政策措施的整体功效。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的对策

(一) 保持大学生选择的主动性, 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

1.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应采用多种形式,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需求,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劳动经济学”等课程, 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自身应坚持“心系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 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 树立“行行建功, 处处立业”的新型就业观, 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 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要积极与农村方面联系, 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实践基地。一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和技能培养, 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在校大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大学生村官, 培养他们服务新农村的兴趣。建议:首先, 在多所高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制订本科生村官辅修专业计划、第二学位计划和村官相关专业硕士学位计划。其次, 制定适应新农村发展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要涵盖与民沟通能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农业科技、创业教育、新农村形势与任务、农村行政管理等内容;可采用实行短期脱产轮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二) 不断提高农村自身吸引力, 增强内在影响力

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缩小城乡差别。

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其他各项建设的基础与根本, 也是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核心。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 一方面, 要注重招商引资, 带动地方经济, 通过引进先进的龙头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和资金来提高本地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 同时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提高就业率, 通过辐射带动的正效应活跃地方经济。另一方面, 也要转变当地政府职能,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私营经济。

2.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环境。

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目标, 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 也就是村容整洁作为着手点。完善农村桥梁、道路、水利基础建设, 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中;加强农村电网、广播、农家书屋建设, 使更多的农民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改革村容、美化环境, 为生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3. 提前为“人才回流”构筑多元化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物质上, 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包括资金、场地、劳动力、农业气候、特色农产品等, 以多元化的模式进行市场化发展, 为吸引高层次人才下乡创业做好准备。精神上, 要给予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以充分的激励和情感上的温暖。乡镇及村里的各级领导要经常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表示关怀, 及时沟通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要构建个性化的环境激励,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温馨的生活环境。

(三) 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 加强外界推力

1. 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隆姆 (Victor H.Vroom) 的期望理论 (expectancytheory) 认为, 只有当人们有需要, 并且有着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 积极性才会比较高, 激励水平也比较高。因此, 要让优秀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并切实发挥作用, 就要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府在激励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方面也及时出台各种鼓励措施, 如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及现行的公务员考试条款中, 在大学生村官考研和考公务员方面, 都给予一定的优惠加分政策。

2. 积极引导大学生下乡创业。

政府应当从提高待遇与实现价值两方面着手, 寻求适应农村地区的人才吸引模式。一方面为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设计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制度, 以奖金和相对优越的待遇留住人才, 同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形成爱才、重才、惜才、护才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在厂房用地、资金、税收、户口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既解决了大学生自身就业难的问题, 又可以带动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

3. 加强各项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力度。

大力开展“西部志愿者”、“一村一名大学生”等计划, 鼓励大学生从事支农、支教和参与扶贫工作。通过建立严密的监察制度, 下拨专项专款, 为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其他方面的住房、福利等保障) , 使大学生能够安心扎根农村建设, 从而达到“以事业吸引人, 以自我价值实现打动人, 以待遇稳定人”的目的。

四、结论

通过对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却在城市供给过剩, 因而产生就业难问题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能性原因分析, 以及对社会资源匮乏且结构不合理, 因而发展缓慢滞后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可能性原因分析得出:高素质人才的投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 也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经济发展、政策引导、教育辅助、舆论宣传、社会保障等渠道, 积极引导城市中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投身到人才紧缺的新农村建设中, 既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良好途径, 又是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制胜法宝。在大学生、新农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达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新农村的人才需求得以满足, 社会经济文化得以繁荣, 最终推动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年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人数统计[EB/OL].http://www.keyia.net/zonghe/jiaoyu/2010/1014.htm, 2010

[2]李庆军.浅析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5) :261

[3]陈秋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性分析与对策[J].惠州学报, 2007 (1) :31-33

[4]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EB/OL].中国经济网, 2011

[5]刘远.试论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1 (3) :19

[6]浅析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EB/OL].论文天下, 2011

[7]王小艳.我国农村人才资源现状及激励措施[EB/OL].中华会计网, 2010

上一篇:一年级贫困生感谢信下一篇:二年级数学图形的运动同步练习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