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治

2024-04-24

经济法治(共8篇)

篇1:经济法治

市场经济与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与法治经济

秦抗抗

人类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人类自身总是在不断寻求解放的,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和社会的稳定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愿望。中国人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但走了很多的弯路。邓小平作为一位伟大的领袖,给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发展经济。其实这并不是说以前中国不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不过是把发展经济作为政治斗争的附庸,为了政治什么都可以不顾。人们都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寻找愿望的满足,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的一大贡献。改善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这才是贫穷中国寻求发展的根本。于是全国上下,发财致富这一长期以来被压制的欲望此时此刻得到淋漓尽致的满足。发财致富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了金钱,什么都可以干。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初衷,也不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手段。看来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它的发展,需要规范和引导。如果有人能熟知市场经济的规律,并且足够的理性;如果有十分健全的规则约束、引导经济的发展,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健康发展。但是,人无完人,规则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也难保无懈可击。市场经济只有在经济规律、理性、人、法律的互动中获得健康的发展。而理性、人、法律的互动就是法治。从寻求积极目标的过程来看,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充分发挥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寻求利润的最大化。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市场活动主体都具有足够的活力,都能自主地充分展现自己的活力,全面实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与价值。为此,市场经济主体就会不断寻求自由,比如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和契约自由等等。没有这些自由,就不成其为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中的自由,不是能够自我保护和保证的,它会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破坏:相对的市场经济主体对自由的侵犯,自身对于自由的滥用,政府或者国家对于个体自由的侵犯。这三个方面有任何一个方面被放任,都可能毁坏整个自由。要制约其中的每一因素,只有法律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法治。因为没有与理性形成互动的法律,大多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的法律只能产生一些短期效应。有时它甚至会损害经济主体的自由。只有在法治国家中,法律才是保障自由的法宝,才是实现自由的途径。首先,法治为自由设置范围和轨道,以便市场经济主体充分享有自由而又不至于滥用自由;其次,法治制裁侵犯他人自由的违法犯罪,而且对于侵犯他人自由权利者无一例外地加以制裁,防止对于自由的侵犯,保护自由;再次,法治或法治国家严格约束权力本身,防止国家权力的放任,使自由没有来自国家的威胁或者侵犯。如果说前两个方面,在非法治状态中还可以勉强做到的话,那么,第三个方面就非法治或法治国家而不能为。

市场经济主体为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活力,全面实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还要求平等。他们为了取得与其他主体同等的机遇,就一定会要求与其他主体一样具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平等的发展权利是任何市场经济主体都需要,都应当具有的。比如说,市场交易是市场经济中最经常的行为和现象,而市场交易之中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交易的各方是平等的。虽然市场经济讲求的价值规律对于任何主体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具体的市场行为中,靠市场本身并不能实现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这就需要能满足市场经济平等要求的一视同仁的法律规则,但仅有记录或确认这些规则的法制是不够的。要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平等,必须要有法治来保障,并在法治或法治国家中得以实现。

在市场经济中,法治所能提供的不仅是自由和平等,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人的基本权利。在许多法治国家,它们还通过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的保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必将建立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等等,形成一种法治状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法治的形成提供物质上的保证。法治作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无时无刻地不需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另外,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平等、自由,也是法治题中之义。

在市场经济与法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中就形成了法治经济,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对法治社会不断追寻的结果。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发展而来,而且与它们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经济主要依赖的调整手段是伦理,它又称伦理经济;产品经济主要依赖的调整手段是行政,又称为行政经济;市场经济的调整手段主要是法律,又称法治经济。其实,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都会导致一些在其他经济体制中不会产生或难以产生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也会带来一些不同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社会问题。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形成,必然导致经济活动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加纷繁。交易规模扩大、交易频率加快,各种经济纠纷会纷至沓来。面对不断激增的经济矛盾与纠葛,模糊的伦理手段已无济于事,机械的行政手段又有碍发展,只有法律手段才可能为其提供既有严格规则又有自由活力的现实道路。严格的以法律作为最高准则――坚持法律至上的社会观念,就成为了现实的期望。于是,法律开始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予以确认,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予以调整,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予以保护。具体地说,法律对市场经济主体的成立条件、法律资格、权利义务都予以具体规定。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市场生产要素的流动,再不是由政府计划、配额、分配,而是在市场中自由地进行。法为市场提供完备的运行规则,确保纷繁的市场能有序地运转。市场经济中的各项权利须依法行使,各项义务须依法履行。()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越轨行为都由法予以界定,予以处罚。当然这并不是说,市场经济就不需要道德和行政的手段,相反它更是对道德和行政手段的充分利用。因为,法治中的法首先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而对行政手段的运用也是必须有法律依据的。可以说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兼收了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优点。

以上我们主要是在一国之内谈论法治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会突破国界的,经济的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使然。也就是说,法治国家只是法治发展的首要阶段,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法治国家还要走向法治社会。只有法治社会才能完全满足市场经济对于法治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法治国家也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时候,如果法治的发展能够提供进入法治社会的现实可能性,法治就会适应市场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要求由法治国家向法治社会过度,从而为市场经济提供更好的制度背景和社会背景。那时的法治就会在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促进市场经济的进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也已看到,全球法治状态的形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国家的贫富差别、不同的经济形态、不同的法律等等都在阻挠其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不仅有内部的问题,更面临着国际上的挑战。权钱交易,政治腐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无时不在阻碍健康经济秩序的建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法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对“善法”的追寻要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而法律对市场的干预有时也会妨碍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强调法律的功能作用,法律更要体现自身的本质,表达出自由、平等、公正的理念。如果把法律理解为只是一种为达到目的的工具,作为制定法律的政府就有可能为了需要随意制定法律,这将是很危险的。这不仅与法治国家的理念背离,而且有可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危害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这是市场经济自始自终的追求。

篇2:经济法治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叶小文 《光明日报》(2014年10月25日01 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头绪很多,当前要特别着力的是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法治经济。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现实生活中,以下现象和行为皆有之:不懂法、不尊法,以身试法、知法犯法;搞变通、打折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随大溜、存侥幸,视法律为儿戏,藐视、践踏法律。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么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

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政府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例如,有的同志提出,要防止权力过多干预市场、边界不清——改革限权,确保权力界限清晰分明;防止权力取得无据、行使无序——依法确权,确保权力授予依法合规;防止权力过度集中——科学配权,确保权力架构相互制衡;防止“暗箱操作”——阳光示权,确保权力运行公开透明;防止权力滥用——全程控权,确保权力监督及时有效。必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要完善法治经济、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条条都很重要,必须全面部署,落到实处,以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总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在经济建设中用法治规范权力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必须通过法治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通过法治形成更加规范

有序推进改革的方式;社会进入“转型期”,必须通过法治化解决当下社会问题复杂性与应对方式简单化之间的矛盾。无论是从改革方向、问题导向来看,还是从突出问题、人民期待来看,尤其从立法要切实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来看,这个着力点应该是完善法治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们搞市场经济,不是要搞“市场社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使市场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决定性作用。法治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规范和引导。可以说,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完善法治经济。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需要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必须以明晰产权、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必须以法治为依托,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还要及时规范审判活动,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在立法中,还要探索、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国家依法保护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还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和能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法制好,好人可以充分干好事。法制不好,劣币驱逐良币,就谈不上公平竞争。完善的法治经济,必将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完善法治经济,要在经济建设中用法治制衡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腐败,绝对不受制约的权力有可能绝对腐败。法治经济建设决不允许只拥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决不允许只行使权力而不接受监督。否则,每一个执法者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法律破坏者,而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这种破坏行为的受害者。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当权力调控市场,当权力与资本相遇,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导致普遍性、塌方型腐败。资本不断扩张的冲动和权力不断膨胀的欲望结合,会使道德的界限丧失,法律的界限模糊,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所严厉批判的垄断资本主义,彻底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习总书记强调,必须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当然就应该把权力关在法治的笼子里,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最大限度地防范市场利益的诱惑,并由此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篇3: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治经济,持续有序

一、市场经济的产生

市场经济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市场经济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城市形成的前提条件。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中亚、南亚、西亚、地中海、两河流域;还是后来的古希腊、古罗马、在欧洲、非洲、美洲,总之,一切有商品交易的场所都有市场经济存在。

市场经济发展是在自由资本主义产生以后,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

1. 古代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形成。

中国在古代同世界各文明国家一样,是一个农耕社会,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它融合着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也集成各民族的智慧,这一点可以从出土文物和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拍摄的边疆行节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的制陶业、制瓷制、造纸业和制酒业,以及制盐业、竹木加工业、药材加工业,都反映着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形成。尤其是中国千年的古镇存在更能说明是古代商品交换市场形成的缩影。所以,市场经济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商品交换市场形成的必然结果。

2.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产生。

在中国长达上万年的农耕社会,所谓:神农取火,女娲制布,男耕,女织,这在《天仙配》的戏剧中,就反映这一点。这说明农耕社会的文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农产品和丝绸为主的产品,陶瓷产品主要也是日用品,只有少量的才供皇家和达官贵族享用。因此,在中国的工业产品自从19世纪到20世纪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才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制造业基地。尽管在古代有茶马驿道和丝绸之路以及海上瓷道,所谓的“一带一路”,那也是只有少量商品出口。绝大多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主要是用于国内人民的需求。因为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有4000多万人口,后来发展到几亿人口(现在有十几亿人口),国内市场庞大。所以,自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步入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无论是制造业、装备业、运输业和加工工业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产品和制造业,加工工业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各地都有China的产品。同时也已迈进世界航天大国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这一点从“神州飞船”和“大国重器”的视频节目中看得出来。

3. 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几乎30年时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学习前苏联模式,也就是斯大林模式。尽管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一系列成就,比如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实现“两弹一星”、粮食和石油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人民仍然缺衣、少食,没有解决温饱的问题。所以,计划经济这种模式在建国初期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也暴露了其中很多弊端,如吃大锅饭,端铁饭碗,官僚主义作风、人浮于事、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勤、出勤不出力等等现象特别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搞改革开放”,“以经济建立为中心”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再次南巡,到深圳等地考察,再次强调“改革开放”,并提出来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同时也提出上海浦东要搞开放成立浦东特区。所以,党的十四大才决定提出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样再次推动改革开放,深入持续的发展,使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弄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中国从改革开放前的GDP在全世界占130多位,上升到2011年的全世界第二位,在2014年12月达到10万亿美元。因此,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

4. 市场经济在国外的产生。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在古代的埃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等地区都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发源地,后来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西欧、东欧、南欧的进一步扩展,使整个欧洲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古代欧洲商品市场交易主要是罗马法调整。但是到了16~17世纪,哥伦布带船队航行发现美洲大陆后,经贸扩展到全球,特别是荷兰和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市场后,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张。特别是18~19世纪,英国人控制全球市场的一半(50%)。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瓜分殖民地,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点从列宁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看得出来,自由资本主义是怎样演变成垄断资本主义的。由自由竞争而演变成垄断资本主义的托拉斯、卡特尔等大垄断集团。所以,资本主义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而市场经济发展也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生产集中和垄断的本身加强就是剧烈竞争的结果。而垄断的统治又加强了生产集中,这就表现为企业兼并的加剧。英国从1960年至1970年兼并企业就高达9012起,每年平均为800多起;法国企业兼并在1966年一年就超过前10年的总和;美国兼并企业也一样使战后垄断组织之间竞争加剧,在1966年为101起,1968年增加192起。

随着生产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的不断加强:一方面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另一方面是垄断资本每年榨取了巨大的利润。垄断的统治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但是生产资料却更加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这就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由于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消除,所以经济危机仍然不可避免,只是改变了经济危机的形式。因此,在帝国主义时代市场经济还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现在跨国公司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所以,全球市场的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相联系。因此,跨国公司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动力。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

1. 从“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各个区域经济体系和国际市场已经开始形成,以欧盟为主的西欧经济体,以东盟为主的东南亚经济体(10+3),以拉美为主的南美经济体,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经济体,以美国为首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北美经济体,还有中东阿拉伯国家和非盟等世界几大经济体市场。另外,还有谈判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美国为首的TTP合作经济区以及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区域等各种各样的组织;再就所谓金砖五国,即中、俄、印、巴西和南非五国新型发展合作组织。无论是哪种经济体形式,都是想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合作和交流,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前提。这也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和平与发展,但是超级大国为了私利而搞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控制世界、挑拨国际矛盾,弄得天下不安宁,这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阻碍,这是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所反对的。世界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国际和平环境。超级大国仍然以“冷战思维”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而忽视了当今应坚持和平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应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同时要坚持环境保护为重任。

2.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跨国公司的投入资金来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设立为再次推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巨大发展,同时也是沿带和沿路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产生巨大的动力和机遇,所以,这些发展和提高,都要靠各国的跨国公司包括中国的跨国公司这个引擎来带动。但是,跨国公司在国外投资,也要受到该国的政治因素影响,如果投资国与被投资国在政治观点不符,甚至有敌意的话,经济投资也要受到阻碍。所以,经济与政治是两个相互联系体,有着很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

3. 关于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也是用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交换的法律关系总称。

就目前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法律依据,仍然使用国际条约和国际规则以及某些大国主导的国际商事法律等。但是国际经济复苏和发展,仍然需要各国人民的继续努力和合作,达到各国合作共赢的目的。有利于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三、关于法治经济

所谓法治经济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制定法律、法规、决定和命令等形式来调整经济关系和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并指导经济运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和惩罚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整个经济运行按照法律、法规预定的方式稳定、健康、持续有序的朝着市场规则方向发展。

1. 从世界市场规则来看,自从16~17世纪是葡萄牙、西班牙开始海上贸易,到18~19世纪是荷兰、英国制定的一些海上规则、条款以及公约,如巴黎公约,再后来是法国,在1804年由拿破仑制定《法国民法典》。

拿破仑曾经骄傲地说过,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一部《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曾经在1804年至1814年的10年执政中,征服了整个西欧,同时他也把法国民法典带到了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整个市场交易都按法国民法条文来调解。当然随着英殖民地的扩张(18~19世纪),英国的普通法和衡平法也在世界各地实行。在19世纪至20世纪随着美国称霸,这个天平由美国人制定游戏规则,所以,美国商法典和海商法典问世,包括后来制定一系列公约、条款在国际上通行无不打上美国人的落印。就是到了“二战”后,由联合国制定的公约和条款也是由美国人和西方大国领导人所主导的。

2. 从中国国内来看。

(1)在旧中国是个农耕为主的社会,国内市场仅限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消费和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易额一般都不大。从1840年以后,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资本家也打入中国市场,航运和大型机械制造,都控制在外国资本家手里,就连海关都由英国人撑控。大清帝国的法律外国人是不认可的,连租界都是国中之国。中华民国成立后,就是国统区也实行不了,各军阀各霸占一方、各行其事,钱粮国税随便征。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哪里还谈得上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大清律也无法在旧中国实施更谈不上法治社会。(2)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后。才制定新中国的法律,逐步恢复法治,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交易主要是国家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进行的。所以,法律、规则不重要,主要是行政命令和政府指定的价格进行交易,生产者只按计划生产,然后由政府统一收购,统一按计划指标销售,赚钱亏本全由国家包干。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法治作用不大,主要是国家统一调配,按指标分配。所以,产生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人浮于事等现象。(3)改革开放以后,在20世纪末期,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才逐步实行市场交易法治化。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产者,也有消费者,而且也有销售者以及市场的管理者和执法者单位及个人的行为。另外,还有政府的主导行为。因此,经济违法和犯罪也是多方面的。这不仅要制定和修改经济领域里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惩罚那些触犯经济法、行政法和刑法的犯罪分子。所以,打击和惩罚经济领域的违法行为是一项较大的系统工程。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又是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一切经济行为都必须合法,也必须遵守市场的道德规范,而且也要求市场管理人员、市场监督人员以及消费者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办事。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运行,也才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才能使那些假牛肉、假羊肉、假奶粉、假疫苗、假烟、假酒、假人参、假药、假货币、假发票案等,统统退出市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让孩子们吃上放心的奶粉,从而健康成长。在推进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同时,同样也要追究那些市场管理者、市场监督者和市场执法者的不作为和不履行职责的法律行为。对那些严重失职和违法者不仅要清除出公务员队伍,而且要交司法部门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市场经济按照安全、有序、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损失。

四、结语

本文论述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市场交易安全与法治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同样市场经济交易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没有国界、没有地域概念,也没有民族和种族、肤色概念及宗教和文化概念等区别,只要有人类生产和交换商品的地方就有市场商品交换,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只不过交换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的网上购物和国际互联网兑换等形式。所以,要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都必须依靠法治的渠道才能保障安全,也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才能促进市场经济安全、有序、稳定、健康发展。所以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道理就是如此。在现代条件下就中国而言更需要加强法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经济更加朝着稳定、健康、快速、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1978.12

[2]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单行本).1959

[3]2015年3-4月广州日报资料

篇4:打造法治经济 助推经济转型

要保证经济有效有序运行,法治是基本条件。近几年来,在经济立法方面,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新《公司法》的实行,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种主体投资的积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实施,加强了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将《土地管理法》修改列入立法规划,有利于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反垄断法》实施六年,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命题视角】

预测2015年高考会加大考查本热点的力度,涉及的角度主要是《经济生活》中的不同法律法规对企业、消费者、政府的要求及意义,还可能与《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政府、人民等主体相结合进行考查,考查的题型以措施类和归因类主观试题为主。

【试题猜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表  2012—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我国国企、民间投资及GDP增长情况

时间 国企投资增速 民间投资增速 GDP增速

2012年 14.7% 24.8% 7.8%

2013年 16.3% 23.1% 7.7%

2014年上半年 14.8% 20.1% 7.4%

材料一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行政审批手续仍然烦琐,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存在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准入的不公平都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产权纠纷案件不断增加、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与技术升级;大多数民营企业以家族为主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缺少制衡和监督,部分民营企业主缺乏诚信和对法律的尊重信仰,也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造法治经济,对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

材料二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进一步明确人大对各级预算的审查和批准权;规定经人大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规定预算公开的内容和时间,让公众监督政府花钱。这样,预算法就由过去“政府管理的法”变成“规范政府的法”,把权力关进了预算的笼子里。

(1)概括表显示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说明打造法治经济对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预算法修改是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

【解题点拨】第(1)问,以《经济生活》中的法治为背景切入,从共性与个性角度考查法治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第(2)问,一方面要调动教材中有关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材料中的预算法的修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信息:2012—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我国国企、民间投资和GDP均保持增长。其中,国企投资增速有升有降,民间投资增速与GDP增速同步下降,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说明民营经济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用:①完善行政审批和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保证各类企业公平竞争,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公平的市场环境。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提升了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向创新驱动型企业转变。③推进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股份转型升级之路。④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增强了民营企业主的诚信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篇5: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

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

杨照华    (新疆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830001)

【摘要】宏观经济转型和治国方略的转变必将引发会计革命。以新修订《会计法》颁布为标志,会计将经由会计法制化向会计法治迈进。会计责任的嬗变与经济体制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产权改革、市场诸利益主体、企业制度、会计监督机制、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与会计法制化相互制约、作用和影响,促使经济生活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实现会计工作理想的社会状态―――会计法治,其遵循的目标、原则、途径等本文将做出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会计法制化市场经济制度会计法治目标原则条件途径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息系统,在经济转轨和法制化进程中将呈现全方位的变化。《会计法》的修订和逐趋完善,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已初具形态,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环境和手段,将逐步实现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的过渡。本文从经济体制的视角分析会计主体和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变迁,讨论会计责任的体制根源和会计法制的体制基础;市场诸主体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和管理工具必须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会计信息,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会计法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必将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文明和进步,由法律的调整最终上升为由道德规范予以调整。

一、会计法制与市场的关系

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鲜明的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权利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即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调整。从而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挥作用。

(一)从经济体制分析会计主体及会计责任主体的变迁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首先是要确定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或单位,旨在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界定提供会计信息的边界,从而解决会计的服务对象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宏观上制定企业财政财务政策及会计制度,控制企业资金审批、划拨、调配,审定企业财务报表、年度预决算和资产经营计划,核销企业呆坏账,核实批复报损金额等,形成高度集中统管的财会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未完全分离,国家以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和所得税的征收。在这种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为一体,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实际上是在国家直接领导下的一个部门,国家和企业共同分割和分解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和会计的独立核算权。会计核算的范围可视为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实质上是以国家的各项要求和指标为尺度来归集会计信息,是对计划经济予以局部的反映。会计信息提供的目的主要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企业基于一定的管理目的,对会计信息也有所要求。因此,企业会计具有很强的宏观属性,国家在宏观上成为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主体,企业作为会计主体的观念趋于淡化和模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政企职责分开和两权分离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成为产权清晰的独立经济实体,自身经济利益随之凸现,为适应独立核算和自主理财的需要,企业会计核算范围由着眼于宏观转

篇6: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实现法治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实现法治

法治与市场经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两大特征,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式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表明法治已成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取向,为中国进一步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作 者:王立华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政教系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分类号:F120 D9关键词:

篇7:经济分析法学对我国法治的意义

〔内容提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应体现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要求。经济分析法学坚持效率应当被看作法律的基本价值,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发展的合理性和实践根据在于它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要求,因而经济分析法学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分析法学;法治;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法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并且有必要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模式。特别是当下,中国已经加入WTO,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法律也必然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惯例。因此,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对于促进我国法律改革,对我国的立法、司法、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经济分析法学在西方法学中的地位及在中国发展的合理性和实践根据

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学研究,尤其是法理学研究着重探讨法律对于公正、自由、秩序等方面的价值,而忽视对法律的效益(效率)价值的研究。经济分析法学又称法律经济学,是运用有关经济学理论、方法研究法学理论和具体的法律问题。因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而构成其为一独立的法学流派。它不仅涉及到有关法律价值等具有法哲学意义上的法学理论问题,而且涉及到具体的法律问题和几乎所有的部门法领域。经济分析法学自始至终所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把效率作为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立法、执法和司法都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增值,尽量减少社会成本。

首先必须指出,经济分析法学是“舶来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法理学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法理学界各个不同的流派之间的连绵不断的论战,促使西方法理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学派林立,学说纷繁,法理学理论呈现多元化格局。法学流派地位和影响,此消彼长,分立整合。但以各学派在当代西方法理学的地位和影响来看,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这三大主流法学派。

但自从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正式诞生的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三大主流法学派鼎立的局面被打破,经济分析法学因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方法之独特、视角之新颖和实际的运用价值,在西方当代法理学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大有要与三大主流法学派相抗衡,形成四强并立新格局的趋势①。正如美国当代法理学家庞德所指出:“在以往50年中,法学思想方面发生了一种转向于强调经济的变化。”②另外,作为一个法学流派,能因其自身的影响而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为高等学校重要的课程,并且拥有自己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专门的学术刊物和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在当代西方法理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马克思法学告诉我们:法律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③。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的发展有赖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

市场经济运行的最高宗旨和基本要求是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平,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法律手段实现的。这也意味着法律既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高水平,也可以使资源在低水平上得到配置。因此,只有当法律充分体现效益意识时,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才能得以实现。

随着法经济学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其理论的多元化也十分明显。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思想,即通过对法和经济相互关系的探讨,促使有效益

篇8:经济法治

法治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态, 从一般语法角度分析, “法治的”是来修饰市场经济的, 它是定语。所谓法治, 在中国现代语境下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 “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首先, 法治之法律完全不同于人治之法律, 法治国家的法律被视为“公意”之集合,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中形成, 是良好的法律;另外, 法治的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 依法办事也是法治的最基本原则;最后, 法治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 权力拥有者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

用法治来约束市场经济, 使市场经济处于法治的背景下, 这就是吴先生所说的法治的市场经济, 它有两个要点:

一是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 好的市场经济就是法治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市场经济相对的是法治不行、公权不彰、腐败蔓延、“黑道”盛行的权贵资本主义。好的市场经济是以法治为主导, 坏的市场经济就是以“权贵”为主导。

二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键是转变政府的职能, 使政府权力受到约束和监督。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源在市场经济中自由配置, 这是我们常说的“看不见的手”。同时,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市场经济中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一点也成为市场经济的普适性法则。在当下中国, 政府对市场干预异常强大, 有时, 国家这只手更多去管资源配置、抢利益、追效益, 扭曲了市场经济发展。因此改变政府职能, 建立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就成为法治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为什么要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迎来了“最好的时期”、“光明的季节”和“希望的春天”, 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我们经济在高歌猛进的同时, 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得以四处蔓延, 经济改革的同时, 政治改革更加不乐观, 我们的各级党政机关正在做许多不应该由他们做的事情。这样就导致了改革的两种前途严重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条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 一条是权贵资本主义道路。而且后者来势更加咄咄逼人, 它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威胁也是不言而预的, 吴教授作为一名一直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己任的志士, 不会容忍权贵资本主义的到来, 他呼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 切实推进改革, 呼唤公正法治的市场经济。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另一隐含原因是法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基于当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情况, 引入法治的概念是必要的。法治可以被用来支持现代市场交易, 更可以用来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 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透明和预见性高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下, 法治可以为我们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一套很好的制度保障。

三、怎样达成法治的市场经济

中国的现状必须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但法治从何而来?怎样达成法治的市场经济?吴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是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我国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是在增长模式上的问题。我国主导的产业, 都是传统的加工制造业, 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 因而附加值低。我国要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 要点有三:加快科学和技术进步, 力促自主创新;加快服务业,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吴先生的这些观点对于当下世界范围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要实现法治的市场经济, 政治体制的改革更加重要。吴先生常引用邓小平的话:“只搞经济体制改革, 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西方国家增长模式的转型, 主要依托于宪政民主体制,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也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为前提。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猖獗, 也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其次, 要完善我们的法律和司法层面。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特别是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树立法治观念;宪法高于所有人的意志, 要依据国家宪法建立透明的法律体系;要完善司法体系, 实现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要通过法治切实保证公民的基本权益。

最后, 经济学界和法学界的联盟。过去30多年里, 中国经济有高速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市场竞争导致贫富分化、利欲熏心、商品价格不受控制, 这些问题远远不是经济学家所能解决的。中国改革面临的问题, 是如何通过立法和维权, 实现经济学家所提倡的个人产权、自由竞争等市场经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更多地关注法学家界, 使经济学家和法学家达成联盟, 共同为实现法治的市场经济而努力。

前几天正好听到北京大学苏力教授的一次讲座, 题目为“法治的中国语境”。他在谈到法治的中国经济语境时, 说到:“当前, 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因为从书上、从国外了解到法治的好, 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法治。就像一个人从年少长到成年之后, 不是因为听说爱情美好而向往爱情, 而是人成年之后本身需要爱情。”我想他这一番话很好地映证了吴先生的观点, 当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已发展到需要法治的阶段, 金融危机爆发更为我们呼唤法治提供了一个契机。真正实现法治的市场经济, 这是吴先生晚年最大的梦想, 实际上, 这也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梦想。

摘要:2008年以来, 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在全球蔓延, 进入2009年, 情况并没有好转。中国在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也未能幸免。残酷的现实, 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导致危机的原因和怎样摆脱危机的困扰。最近, 我重读了吴敬琏先生《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一书, 或许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那就是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

关键词:法治,市场经济,呼唤,建立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上一篇:政治教学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育专业的硕士论文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