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17

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重要问题就是法制不健全与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如执法不严的问题。我这些年研究德國的循环经济,我认为,中国不妨学一学德国,建立一整套的环境保护法,并且严格按照法律行事,不容许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集团无视法律。“二战”留给德国的不仅是废墟,而且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法治化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治化市场经济论文 篇1: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是目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法治化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保护期的结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如何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成为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离不开规则,离不开法治。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就是国家按照人民的意愿,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式和途径,确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地位,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的运行,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现代化法治的轨道。

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依法治国进程的需要,我国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仅以立法而言,我们对上世纪90年代以前所制定的法律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并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制定了一批新的法律,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个法律体系包括七大类,即宪法和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现行有效的法律达200多部,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有600多部,这些法律正填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法律空白,维护着经济和社会的健康运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运行模式影响仍然存在。从1992年算起我国放弃计划经济模式而选择市场经济模式已经有14年的时间了,当前正处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计划经济时代依靠政策运行经济,政府依靠行政权力干涉经济的现象仍时有表现,在有的领域表现得还很突出。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尽管我国目前构成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各个部门的主要法律已经基本齐全,但仍有一些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尚未制定或不完善。如在市场主体方面,我国现有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普通合伙、个人独资、外商投资的企业组织形式还不规范,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开放的要求,市场主体还存在身份上和待遇上的不平等;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方面,我国的《民法典》尚未颁布,调整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直接控制和支配财产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物权法尚在审议酝酿之中;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方面,反垄断法、反倾销法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的法律还很不完备等。

第三,执法机关执法不严、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还较严重。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破坏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还很猖獗。事关人民群众利益、人民群众感受比较深刻的是:制假、售假泛滥,假冒伪劣商品防不胜防;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严重;侵权、盗版肆虐,知识产权保护困难重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执法机构执法不严、执法效率不高有很大关系。前一段时期出现的大量虚假广告长期充斥媒体,之后又被查撤的现象就暴露了这一点。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还表现为政企不分,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不依法执法、执法不公,执法效率低下,侵害群众利益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执法机关的威信以及法律在群众中的威信。

第四,法官队伍和市场主体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尽管我国已提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但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一个“法律国家”,但离“法治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法官队伍、市场主体的法治意识还不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很多市场主体以不知法为荣,以依法做事为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违约失信;法官在审理案件中,裁判不公、冤假错案时有发生,审理涉外经济案件的能力还不强。

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的思考

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和效率。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用明确的法律法规把政企、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把与政府性质及职能不符的事务一律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让政府管好应该管的事,分解不好管的事,放开管不好的事。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以科学界定政府职责、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完善政府组织架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关键点,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关系复杂化,经营行为市场化,经济利益多样化,使得问题丛生,矛盾复杂。对此,执法机关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问题。诸多市场混乱问题不有效解决,就会使人们产生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否发展市场经济的疑问,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和法律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第二,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法治经验,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包括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制度,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制度,行为规则制度和公司、票据、保险、海商制度的民法和商法。其作用是明确市场主体的资格,调整市场主体间的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自负盈亏、诚实信用等属性,规定交易活动的支付、融资手段,确立减少风险的途径等。二是制定和完善国家对市场运行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对市场秩序予以维护和管理的经济法。三是进一步完善民事立法,加快制定颁布一部系统的民法典。经过多年实践和理论的探索,我国已具备制订民法典的需要与可能,这也是实行依法治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通过制订民法典,可以全面地将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法定化、明确化,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并使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案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今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了物权法草案,这是制定完善民法典的重要一步。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法,保护劳动者权益,提供社会保障,对老人、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辅助的社会弱者予以救济。

第三,努力培养全体公民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意识。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经济秩序主要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来维持。建设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切实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当前,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经营者和消费者因不懂法而违法或因不懂法而不知如何保护自身权利的问题还很严重,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法治宣传教育,强化法律对经济活动的调整。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提升法官素质,提高法官审理案件的质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政府对具体经济行为的干预将大为减少,司法解决的途径将大大拓宽,法官需要审理的涉外案件数量和难度都将大大增加。国际条约、国际协定特别是WTO文件,内容庞杂,结构严密,技术操作性很强,涉及范围广,掌握和运用难度很大。必须加紧培养和吸收一批熟悉审判业务,具有较高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的专家型、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审判工作的需要。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信息学院)

责任编辑于朝霞

作者:杨力尧

法治化市场经济论文 篇2:

市场经济法治化

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重要问题就是法制不健全与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如执法不严的问题。我这些年研究德國的循环经济,我认为,中国不妨学一学德国,建立一整套的环境保护法,并且严格按照法律行事,不容许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集团无视法律。

“二战”留给德国的不仅是废墟,而且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一直到重建后的五六十年代,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和工业区,如鲁尔河谷、萨尔等地区。但直到七十年代,德国才开始启动一个较全面的“环境规划方案”,审议通过了一系列环境政策法案,如《废弃物处理法》、《联邦污染物排放控制法》。其中《废弃物处理法》在循环经济实践道路上开启了历史先河。德国一九九一年通过的《包装条例》,成为首部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思路,要求生产者负责废弃物回收和利用的法律,该法随后成为欧盟制定包装标准的重要依据,从此掀起了包装废弃物再生利用的革命。德国率先建立了以“绿点”为标识的双向回收再利用系统(DSD)。一九九四年颁布、一九九六年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成为目前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性大法,使得循环经济与企业发展和民众生活休戚相关。

该法首先引入了废弃物生产者的概念,确立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和生产者责任制,扩大了接收者范围,从而产生了新的义务以及新的义务分配,该法还将废弃物划分为利用型废弃物和清除型废弃物,利用型废弃物是指可以再利用和再使用的废弃物;清除型废弃物,是指已经无法再利用,要被清除的废弃物。德国的废弃物经济就始于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后逐步扩展至生产和消费领域。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者首先应承担废弃物回收、分类、利用和清除的义务,在依法免除该项义务的情况下,有义务支付他人代其履行这些义务的费用。其废弃物处置政策主要有避免废弃物的产生、产生废弃物后通过循环最大限度地再利用以及对不能被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置。此外,德国为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以此促进清洁技术的推广,实现生产全过程控制。目前,德国对废弃物总量的65%实行了再利用,每年可以得到一百二十万吨二次燃料。德国拥有先进的废弃物分类和回收技术,政府计划最迟于二○二○年完全取缔垃圾填埋方式。届时,所有的垃圾都必须经过物质和能量方面的预处理和重复利用。德国的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废旧电器回收综合利用技术、生物技术、零排放技术等的研发应用使德国在这一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回过头看,德国的环境保护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全民动员阶段。每个公民必须遵守“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二是环境政策的起步阶段。一九七○年,德国实施了紧急行动方案,于次年公布了第一个较为全面的《环境规划方案》。在环境规划方案正式通过前,德国政府对相关组织机构进行改组,即把原隶属于德国卫生部的水利部、大气污染管理部、噪音控制司划归内务部直接管辖。一九七二年修订《德国基本法》,赋予政府在环境政策领域更多的权力,成立环境问题专家理事会、环境委员会等公共机构。三是环境政策的转型阶段,国家战略从经济发展优先逐步向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发展转变。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八年,德国经济遭受到石油危机和经济持续萧条的巨大冲击。环境保护受到贸易联合会和劳工联盟组织的强烈抵制,早期环境保护领域的优势被削弱。八十年代末期,德国的环境保护运动是以公众行动和环保组织网络为特征,这些民间组织是出于对德国政府处置环保问题的放任态度不满而产生的。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森林死亡”事件,进一步促使环境保护激进主义人士加入已有的、或成立新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和生态主义政党。这些努力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政治影响力不容忽视,如德国绿党的崛起,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核安全部的正式成立等。到九十年代末期,德国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源结构的转变、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污染防治技术和政策的创新,逐步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四是环境政策的逐步实施阶段,上世纪末,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能源政策和环境政策,旨在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一度,德国环保政策受到德国统一的影响,但是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关键性成果,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后来的生效,也积极推动《京都议定书》的签署。

此外,在废弃物管理领域中,《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理法》的顺利通过标志着循环经济立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德国红绿两党联合执政,鉴于德国持续低迷的经济发展形势,联合政党花大力气推进环境保护,并以“生态现代化”作为其环保政策的目标。这一时期环境政策,核心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从而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并创造了许多成功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经典案例。欧盟法律在废弃物利用方面明确提出了“引入内部市场”概念,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环境政策手段,其废弃物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受市场机制的支配,循环经济的发展促使废弃物市场的形成,其中废弃物市场主要由处置服务市场、利用服务市场和回收服务市场组成,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活动的主体。

综上所述,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是各项法律措施必须配套,包括政府机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有法必依,谁污染谁赔偿。

作者:黄海峰

法治化市场经济论文 篇3:

关于大国崛起的几点思考

[摘 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借鉴世界强国文明的有益成果,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文章认为和平稳定、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科技教育等因素是实现我国崛起的核心要素。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需要加以重视,助力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大国;崛起;经验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6.022

19世纪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文明程度远超西方。近代以后,我国却落后了,屡遭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各国在工业革命之后迅速崛起,逐步成为世界的中心,其优势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缩小差距。通过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借鉴世界强国文明的有益成果,我们发现和平稳定、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是大国崛起的核心要素。

1 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和平稳定,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为一切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没有了和平稳定,发展便无从谈起。放眼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它们无一不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波及其本土,比起其他遭受战争破坏的国家,美国赢得了历史机遇,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强国,而其他列强由于战争的破坏被迫唯美国马首是瞻。战后各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战后几十年和平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创造了中国奇迹,缘于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我国的发展一直很顺利。然而,放眼世界,处于动荡中一些国家,从阿富汗到伊拉克,从利比亚到叙利亚,不仅国家发展无从谈起,连身家性命都有可能不保。我们要倍加珍惜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中国。

2 健全的民主法治制度

(1)民主是多數人的统治,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民主能最大限度地摆脱暴力,也能更好地保障个人自由,更能调动普通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国家,借助制度优势称霸全球几百年。而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实行的民主制度,从英国的殖民地到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民主制度为美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专制国家虽然可以动用社会资源发展经济,但这种制度不可持续,德日战后实行了民主制度的改革才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保住了全球强国的地位。韩国、中国台湾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及时进行了民主化改革才有了“亚洲四小龙”的美誉。大国苏联却没有这么幸运,在专制集权的制度下最终解体。

(2)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近代以来各国共同追求的政治目标之一。在法治国家中,一切人都必须奉行法律至上原则。法治之所以能够替代人治,主要由于法律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从而易于形成法律信仰。法治能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化解纠纷和保障人权,从而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美国1787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法律成文宪法之后,一直沿用至今,超级稳定的宪法培育了宪政文化和宪政思维,形成了强大的法治传统,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大国地位的构建。奉法者强则国强”,一个只有700平方千米的城市国家新加坡,至今仍保留着鞭刑,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原因之一就是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建立起了一套法律体系,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 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

(1)繁荣的经济是大国崛起的决定性条件,而经济的繁荣需要市场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在这种体制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市场的价格信号所引导,它不仅能更高效地优化资源配置,而且能加速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市场经济一经产生,便成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制度。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称雄世界的大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虽经济发展模式有所差别,都是经济高度发达、有着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发展神速,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朝着第一大经济体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功于我国成功地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2)发达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发达的金融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金融在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方面的功能功不可没。“海上马车夫”荷兰正是依靠金融革命帮助荷兰最终赢得了反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继而赢得了海上霸权,演绎了小国崛起为强国的故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如果没有英格兰银行和大量其他银行的融资支持,英国的大规模机器生产,不可能大规模建立起来,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日不落帝国。美国之所以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后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金融助推了现代化的快速实现;金融业在支持美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大提升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直到现在,在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方面,金融业使美国拥有了全球控制力和影响力,成功巩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而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几乎所有功能都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完全成了财政的附庸。

4 繁荣的科技与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的原动力。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的飞跃和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正因为有了像牛顿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如瓦特等一批杰出的发明家,才有了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才开启了“日不落帝国”的时代。德国和美国作为后起之秀,紧紧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科技革命带来的往往是国家力量和世界大势的大调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导致了世界中心的转移,同时伴随着大国的兴衰交替。18世纪后,因为清政府因循守旧,视科技为奇技淫巧,扼杀创新活力,致使中国与一次次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失之交臂,同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渐行渐远,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当前世界正处于信息革命浪潮中,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占领科技制高点,努力实现中国梦。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大国崛起经验表明,教育不仅起到提升国民素质、提供人才支撑的作用,更是推进科技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无论是17 世纪的英国,还是 19 世纪的法国;无论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还是独立后的美国,教育在奠定其大国基础及推进其持续繁荣等方面,始终发挥着无法估量的核心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职业教育为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培养了大量必需的技术和技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在现代化后期,高等教育的作用则更加突出,通过培养科技、管理、政治、文化等各类高级人才,实现现代化,促使综合国力的巨大飞跃,从而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5 结 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同推进。以上介绍的基本要素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使改革朝着更加科学的轨道前行。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2]黄安年.美国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作者:杨洪

上一篇:制造业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行政经济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