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意图

2024-04-17

阳光意图(精选10篇)

篇1:阳光意图

性、必要性的认识。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认真组织实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在各个班级中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掀起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的新高潮。

(2)积极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努力达到使每位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3)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展示活动,推进体育课教学改革。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至少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体育节,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4)要营造良好体育活动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等口号深入人心。

(5)要加强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校长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负全责,学校各部门及广大教师要关心和支持阳光体育活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小组扎根班级,立足校园,继续深入开展学生班级体育活动。

五、保障措施 :

1、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学校经费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

2、按规定配足配齐体育器材。充分利用场地器材,提高使用效率,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为了使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能够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学校制订具体可行的措施方案,就具体时间、活动项目、活动次序、安全防范等事宜做出周密的安排。每学期学校都要制订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对活动有要求,有记录,有检查,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把握发展方向,年末进行总结,保证阳光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有组织、有目的、高效率的实施。

篇2:阳光意图

题宫意图

作者:倪仁吉朝代:清体裁:七绝 调入苍梧斑竹枝,潇湘渺渺水云思。

篇3:阅读教学如何实现编辑意图

一、利用课后题,“会”把握主要内容

课后问题、课前导读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师不但要围绕它们进行教学,还要让学生围绕它们来学习阅读,并在围绕它们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其对“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性。讲读课文的课后问题和阅读课文的课前导读利用得法,就能很好地领悟编辑意图。

《草原》一课的课后第一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学生读书之后,概括的课文内容可能不够简练,但是在相互补充及完善之后,自会聚焦到“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两个关键词上。待概括结束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读读课后这一问题,并找一找概括的内容和课后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课后问题有的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概括、梳理或者提示。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概括课文内容时,对课后问题、课前导语留意思考,会辅助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单元开篇如此教学,到了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如果把“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综合文中信息,概括成一段通顺具体的话,既是在“把握主要内容”,也是在实践着“根据问题把握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二、聚焦中心句,“能”联系上下文

教学离不开一些关键问题的提出。有的文章低回蕴藉,含而不露,需要根据表达特点或主旨综合提出。有的文章则直抒胸臆,开门见山。鉴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教材选后者的居多,这些文章常有概括性的词句(如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等),围绕这些关键词句,提出和解决主要问题,教学不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编辑意图的一、二两点也可有效合一得以达成。

《草原》课后第3题是:“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对于此题的要求,学生往往会孤立地理解为诗句的解释。其实,这句诗是课文的中心句,是在欣赏自然风光和感受民族风情后情感的自然流露。深入理解本句诗的过程,应该是联系上下文,辐射全篇,追溯作者情感经历的过程。教师可围绕这句诗提出导向性和策略性的问题,如:“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蒙汉情深?哪些地方说的是天涯碧草?‘何忍别’和‘话斜阳’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如此读文思考,表面上看是对诗句进行理解,其实,也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过程。

同样,“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既是课题,又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有《草原》一文上述教学的基础,学生能由此及彼地读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含义的不同侧重,则是一个由“知”到“能”的过程。

三、重视小练笔,既理解又表达

西部人热情好客的风情远比西部奇特的风景让人难忘,也是“热爱西部”情感的最佳激发点。《草原》一文从第2自然段开始,就细致描写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如此的文字,理解甚至是背诵,都不如让学生再入笔端,在“学习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情感的体会。就《草原》一文的学习而言,一是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介绍家乡特有的风俗或自然风光;二是介绍自家如何待客的场面。但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蒙古族人民对观光的客人如此相待,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对待给他们带来福音的筑路工人又会如何呢?那藏族同胞会不会也用如此的方式来欢迎和款待给他们造福的建设者呢?如此联系,不是随意地将两篇课文的学习简单对接,而是把编辑意图的“激发情感”和“学习表达”做了有机融合。

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的教学,可实践《草原》一文的学法,围绕课前导读的要求,通过默读把握课文内容。循着“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的每次出现,触摸作者的情感脉络。抓住重点段落朗读之后,可播放韩红演唱的《天路》,并通过大屏幕同步播放饱含藏族儿女真挚情感的歌词。当学生还沉浸在歌声中的时候,指名学生朗读《草原》中描写“民族风情”的相关段落,提出如下问题: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当远方的游客到来的时候,他们斟茶献酒,载歌载舞。藏族同胞同样也有热情好客的传统,当他们面对给自己带来福音的筑路大军的时候,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再看课文插图,那是风火山隧道贯通之后的欢庆场面。请学生仔细看看插图,再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从筑路工人身上厚厚的棉衣、苍白的脸庞,你能想到什么?从他们喜笑颜开、呐喊狂呼的表现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在学生说一说之后,再联系《草原》一文款待客人的语段,结合所欣赏的《天路》歌词,以“青藏铁路贯通了”为题,请学生以藏族同胞或筑路工人的身份,用一两段话写出人们在见到铁路贯通之后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表现。如有学生这样写道:

青藏铁路贯通了

五年一班 吕占钊

“铁路贯通了!”“我们胜利了!”这是造福藏族同胞的青藏铁路,也是一条神奇的天路。面对自己创造的奇迹,筑路大军欢腾起来。他们有的眉开眼笑,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呐喊狂呼,还有的竟将自己的帽子高高地抛向空中。在这氧气稀薄的地区,舞动红旗,高声呼喊,很容易造成极度缺氧。尽管筑路工人们脸色苍白,气喘吁吁,此时此刻,又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内心的喜悦呢?

藏族同胞看到“巨龙”真的舞到了自己的家门口,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不约而同地拥到了铁路旁。

筑路工人和藏族同胞见面了。大家都同样高兴,好像是阔别已久的亲人一样拥抱在一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静寂的高原顿时热闹起来,欢呼声、说笑声、汽笛声响成一片。在这种境界里,连天上的白云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无限的乐趣。

热情的藏族同胞把筑路工人请到自己的家里。主客都有礼貌,一点也不拘束。好客的主人端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和油饼。藏胞们向筑路工人敬酒,工人们回敬。藏胞们再举杯,筑路工人再回敬。这时候,美丽的藏族姑娘们穿着民族服装,一点儿也不羞涩,唱起了民歌。工人中间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了摔跤、赛马,姑娘们也表演了民族舞蹈。工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太阳已经偏西,可谁也不肯走。是呀,藏汉情深何忍别,青山雪域话斜阳!

篇4:上天的意图

“厕所事件”后,备受冷落和歧视的他变得郁郁寡歡,胆子越来越小。有一次上学迟到了,他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因为恐惧和紧张,他一连喊了十几个“报”字,就是喊不出“告”字。同学们顿时笑成一片,老师鄙夷地说:“你原来是个结巴呀!”他又急又羞、无地自容,躲在角落里哭着想:“老天呀,你为什么让我变成小丑!”

从此,他一说话就张口结舌,心跳加快,连一句流畅的话都说不出来,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结巴。同学们经常耻笑他,后来干脆叫他“结巴”或。翻女生厕所的”。

他挨到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仍遭到很多人的羞辱和歧视,连家门都不敢出,整天郁闷不已。有一天,他做贼似的悄悄去河边洗衣服,谁知还是被几个小孩发现了。当孩子们又唱起羞辱他结巴的儿歌时,他万念俱灰,再也承受不住了,结结巴巴地喊着“老天,你不就是想逼死我吗!”猛地跳进河中。

一位放鸭老人把他救上岸。面对嚎陶大哭的他,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娃儿,你怎么这么愚蠢?老天不是让你死。是逼你干大事,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做不成呢?”老人的话震撼了他要强的心,他要给捉弄自己的命运一点颜色看看。从这以后,16岁的他横下心来,要自己治好自己的结巴!

他对着大山朗读诗歌、散文,一本700页的《名人演讲全集》被他读了六七遍;为了攻克紧张心理,他专门找人多的地方背诵,被打了耳光,视为精神病,他将小石子衔在口中练发音,口腔黏膜被石子磨出了几个大血泡,以致20多天吃饭都很困难,他到处拜访矫正口吃的专家,因囊中羞涩,饮食不规律,患了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

6年后的一天,他发现,自己正流利地和人们交谈着,口吃终于矫正过来了!狂喜之余,想想自己承受过的巨大羞辱和痛苦,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和一种强烈的愿望:帮助更多的口吃者减少痛苦。

闯过无数道难关,历经18个寒暑,他的口吃矫正事业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功。他就是西安口语交际专修学院院长、结巴大王陈家戎。他为全国2万多名口吃患者解除了语言痛苦,写下30多万字的专业著作,他的“陈氏疗法”被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著名教授陈仲颐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他登上了央视魅力人物榜。

篇5:语文作业设计意图

《纸船和风筝》 作业设计及意图

【作业设计】

A、读写积累——基础题

1.字词积累(可以任选一项,也可以两项都选)。

(1)注意执笔和坐姿,抄写词语1-3次,难写的、带有生字的词语多写几次。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词语笑一笑。

(2)注意执笔和坐姿,听写词语。写完后,让爸爸妈妈夸夸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的字,并圈出写错的字,改正后再写几次。

2.句子积累(任选一项)。

(1)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爸爸妈妈合作寻找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

B、阅读感悟——拓展题(完成不限时间)

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我有友情要出租》《我是霸王龙》《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月亮狗》等都是关于友情的优秀作品,课后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这些绘本故事,与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并谈谈阅读感受。

C、综合运用——实践题(任选一项)

(1)收集一些团结友爱的格言、谚语,做成漂亮的书签,想和谁做好朋友就送给谁。

(2)你和好朋友之间有小矛盾、小误会吗?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你的小制作(纸船、千纸鹤、风筝、花瓶等)上送出去吧!

【设计意图】

本课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层次性、合作性、生活性、整合性和趣味性。

1.基础题中,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梯级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和完成方法积极主动地完成。让学生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词语笑一笑(自评),让爸爸妈妈夸夸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的字,并圈出写错的字(父母评),正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体现。

2.拓展题中,推荐相关的优秀书目,让学生不受时间限制地阅读绘本故事,既是一次次阅读,又是一次次心灵的“盛宴”。长期加强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书籍的世界,并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篇6: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我希望三(1)班的同学们每人都有一颗爱心。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头,用剪纸的形式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谈话:请大家继续看下面的几个图形。(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等图片,见教科书附页)

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折痕的两边也能完全重合。不论怎样对折,只要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折一折天安门、奖杯、飞机图形,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试一试”的教学,通过观察、实践、思考、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三、及时巩固,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做一做”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全课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五、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篇7:《磁现象》教学意图

1.这一节课主要内容是一些简单的磁现象的学习,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教学过程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由磁性、磁体、磁化到磁场及磁感性线,层层深入,第一课时安排磁性、磁体、磁化的学习。

2.教法:借助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用多媒体增加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扩充教学容量。学法:通过参与科学地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来分析磁性、磁极、磁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磁化,从而感知磁场的存在,为下节课磁场的教学打下基础。

3.初二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对新的事物、新的知识产生兴趣,这一特点为新知识的传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条件。所以我引用一个秦始皇防刺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进一不学习的兴趣。并且结合教材阅读内容“司南”的介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初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虽逐渐得到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往往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实践的直接认识及习惯观念等来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和演示实验。借助实验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启发帮助学生对磁性、磁极、磁化的认识与理解。

5.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磁体,他们对磁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没有系统的学过,受到知识的局限,他们的认识并不全面,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引入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讲课堂学习与生活时间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认识和应用磁现象。

篇8:领会编者意图凸现教材价值

一、对话课题,了解编者意图

在选编教材时,编者要对所有入选的作品进行整体规划、编排,确定将某篇文章编入哪册教材、哪个单元。另外,编者还会基于课标的要求、单元的主题、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等对课题进行改编,以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引领学生在“课题”与“文题”之间展开对话,了解编者意图,将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信息,进而提升阅读质量。

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在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时,编者对题目进行了改动,人教版将其改为《祖父的园子》,苏教版则改为《我和祖父的园子》。在教学时,与课题对话,就会发现不同的课题隐含着编者不同的教学意图。苏教版将课题定为《我和祖父的园子》,那么编者想突出的显然是“我”和祖父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人教版将其定为《祖父的园子》,那么编者更想让读者能够从祖父的园子中回想起“我”和祖父之间浓浓的亲情。在与编者对话的过程中,单元的主题也不可忽视。结合人教版五下第二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这样回过头来再与编者对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课题中隐含着编者对学生童年生活的关怀,以及激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在与编者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有许多作品在被选作课文时,其题目都经过了编者的适当改动。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还原课题,让学生就改编后的课题与作品原来的文题进行比较,与编者进行深入对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编者意图,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对话原作,探究编者意图

入选语文教材的许多文章,都经过了编者的修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将改动的部分进行还原,让学生比较文本与原作的异同之处,指导学生与编者对话,探究编者删减、改动或增补的真正意图,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散文改写的,原文共有1400多字,在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时,经过编者的删减,只保留了200多字。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郑振铎的《海燕》原文,让学生与编者对话,想想编者这样改写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经过与原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原作中的“劲俊”“隽逸”“觳纹”“憩息”等比较深奥、难以理解的词语被编者换掉了。为什么要换掉这些词语呢?通过与编者对话,学生就会明白编者这样改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在与原作对比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有些句子改得复杂了,如原作中的“轻飔微微的吹拂着”被改成了“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这句话就没有原作读起来流畅,不如原句轻松活泼。在对比的过程中,无论学生的感受正确与否,教师都要注意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课文与原作的对比,明白了编者改写的目的以后,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从编者的意图中学习一些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表达技巧,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对话插图,凸显编者意图

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大都是编者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选配的,其中蕴含着编者的教学意图———或是借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或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插图对话,从而把插图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插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一课配备了两幅插图,一幅是乌鸦喝不到水的样子,一幅是乌鸦喝到水的样子。这时,大多数教师会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课文的内容上。其实,教师可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引领学生想象:乌鸦在喝水前一定有许多姿态,有急得团团转的样子,有飞来飞去叼石子的样子……那么,编者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两种样子作为插图的内容呢?经过与编者对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两幅图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有趣。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插图点明中心;有的插图化繁为简;有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降低学习难度;等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了解编者的意图,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插图,充分凸显插图的教学价值,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四、对话习题,挖掘编者意图

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也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课后习题中有的是朗读课文的要求,有的是品析词句,有的是书写指导,等等。对话课后习题,我们就会发现,课后习题不仅起到了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还隐含着编者的教学意图。因此,对话课后习题,挖掘编者的意图,可以更好地发挥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这篇课文的课后第一题是这样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在解决这一道题时,学生一开始时对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总结得可能还不是很完善,但是随着相互之间的补充和完善以后,他们自然会把目光聚焦到“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两个方面。在学生回答完毕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找课后习题与文章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想想编者安排这个课后习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编者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线索,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概括能力。再如,对于“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这个课后习题,学生通过与编者对话,就会明白编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与编者进行对话,准确把握编者的课后习题设计意图,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体现,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篇9:隐蔽的殖民意图

[关键词]太阳帝国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11)01-0165-04

电影《太阳帝国》根据英国作家巴拉德少年时代在上海的亲身经历撰写而成的自传体小说改编,书成于1985年,并获得了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的提名,名列20世纪100部最优秀的小说前20名。1987年由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成电影,获得六项奥斯卡提名。对于中国人,这部电影具有另一重特殊的意义:故事的发生地是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作为解放后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1987年春,斯皮尔伯格在上海拍摄了21天,动用近万名群众演员。可以说,这部电影标志着新中国与西方商业电影的第一次接轨,在当时具有积极的开放意义。虽未在中国公映,但有相当数量的中国观众通过各种渠道看过电影,同名小说也于2007年在中国出版。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1941年日本入侵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出身于上海的英国少年吉姆在逃难的人群中与父母失散,原本生活优渥的他被日军关进上海龙华集中营,后迁往苏州,饱经磨难,最终等到日本战败与亲人团聚。影片既有自传式的现实主义色彩,又不乏浪漫的少年情怀和英雄崇拜。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以—个西方少年的视角来讲述日本侵略中国的一段历史无疑是十分新鲜的。然而,这部电影对当时的中国人、日本军人的感情倾向却大大出乎中国观众的意料。电影的主角和叙述人是英国少年吉姆,他被日本人抓捕,在集中营度过了艰难的四年。情理与逻辑上,这部电影应该是谴责侵略者、谴责战争的反战影片。然而,大大出乎中国观众意料:影片始终贯注着吉姆对日本零式飞机的崇拜;管理集中营的日本军官自律、勇敢、尊严;日本小兵善良而富有人情味。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早有公论。这部电影却以亲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有违公论、个体化、未成年人的故事。日本侵略对中国人心灵造成的伤害是巨大而持久的,至今中国人民对日本政府回避侵华战争的态度依然感到痛楚和愤怒。通过互连网的调查可以看到中国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接受情况:

有关这部电影的影评及言论数量多达4,4500网页,归纳起来,中国观众对影片的接受态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推崇赞誉型:这些赞誉的基础是对好莱坞和“斯皮尔伯格”大名的崇拜,(部分观众可能并未看过电影,但是对“斯皮尔伯格”表现了无条件的赞许)。这类赞誉型大约占到所有电影评论的一半,构成了接受的主体。

2.质疑型:大约三分之一的观影评论表达了反对和怀疑,其质疑的重点集中在片中对中国人的丑化和对日本侵略军的赞美。

3.中庸型:部分观众表达了“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的自我怀疑态度。在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西方电影价值观的习惯性接受,对这部电影某些情节的抵触情绪。较量之下,选择了不置可否的态度。

在这三类观众反映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这三种接受言论对影片的集中争议之处,回溯电影文本对观众情感的引导、引导方式;对片中具有象征性的情节进行意识解读,试图剖析这部影片深藏的作者意图;最终找出传达隐蔽意图的过程中采用的文本策略。通过中国观众接受分析——文本分析——作者意图考察三个过程,层层深入。图穷匕见:影片《太阳帝国》作为以殖民主义为核心,后殖民主义文化传播模式下在前殖民国成功传播的案例,其帝国主义的内涵及其隐蔽性,电影的艺术性、现代化手段所构成的“障眼法”值得我们深思。

一、中国人的形象——他者

以下是“质疑型”影评对影片里“中国人”的形象提出的批评:“……对中国人的描写没有一点是切中要害的。丑化和扭曲这种反面的人性,全部体现在中国老百姓身上。对于受害国家没有一丝怜悯,却表现出法西斯主义国家战士的理想有多么崇高,而对受害国人民的苦难却不屑一顾的态度,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部电影的说服力了。”

另一名观众则更为愤慨:“我无法忍受斯皮尔伯格,一个犹太人,在描绘同样在二战中遭受更甚于犹太人痛苦的中华民族以及侵略者日本人的镜头中,毫不掩饰地体现出来的立场,极不光彩!”

这两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表达了中国观众对这部影片立场的质疑和反对——电影里丑化的中国人形象和美化的日本军人的形象。电影里中国人的出现主要有几处:1.在吉姆居住的环境优美的上海租界出现的老年乞丐,每次吉姆坐着父亲的汽车出门,就看到—个中国老乞丐用铁盒子使劲敲打地面,并伸手向吉姆行乞;2.吉姆家的中国保姆,平时负责照顾吉姆的中年妇人,当吉姆的父母逃难离去后公然从吉姆家里搬走家具,并打了吉姆一个耳光;3.一个疯狂的中国男孩,当吉姆坐着父亲的车出门做客时,一个十几岁的中国男孩呼喊着“没有爸爸,没有妈妈,没有威士忌苏打”(不管威士忌苏打是中国人根本没有的概念),冲到车窗前用力拍打玻璃。吉姆与父母失散流落街头,这个男孩疯狂地追赶着吉姆,抢走了他的皮鞋;4.上海龙华集中营打饭的中国妇女,当吉姆想要第二碗饭的时候,她破口大骂,把饭倒在吉姆头上;5.在苏州集中营,中国农民偷犯人种的菜;6.结尾处,身穿红军军装(明显违背史实)的中国军人一路抢掠,还抢走了吉姆的罐头。这些片段拼凑起来,构成了一个中国人的整体形象:索要、抢夺和对西方人的敌意。这一概念化的“中国人”不具有任何可信度。可是,为什么小说作者和导演斯皮尔伯格要丑化中国人呢?他们的根据何在?这部如此明显丑化中国人形象的电影又如何能够得到超过半数的网上观众的支持呢?

电影所依据的“他者化”的中国人形象来自于萨义德命名为“东方学”(Orientalism)的学术体系。它是一门西方传统学科,对有关于东方的文化、知识采取建构的、策略性的构筑体系,隶属于西方延续百年的帝国主义学术系统。在昔日的殖民地相继独立,帝国主义早已被时代的车轮碾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东方学”采取了“变脸不变性”的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lsm)文化策略,安然跻身在西方的各种文本之中,作为西方价值观的一部分,传播到全世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人萨义德,揭示了所谓的“东方学”作为一种“压制性话语和霸权机制”,是西方百年殖民侵略的理论基础。即使所谓的学科内容是建构甚至虚构的,却不妨碍对它宗教般的信仰。“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出自西方,主要用于批判和抵制其论述场域内的压制性话语和霸权机制。”就后殖民主义这个概念本身而言,它的内涵也具有双重意义:时间上,它是继殖民主义解体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时期,在这

一时期,老牌殖民主义改头换面,以新殖民主义的形式在文化上向第三世界进行渗透和入侵,因此后殖民主义既有“超越殖民主义”的含义,又有“新殖民主义”的含义。

在后殖民理论的奠基之作《东方学》中,萨义德重点强调了所谓“东方学”就是西方殖民主义关于东方的理论建构。它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的现实”,“它本身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是控制、操纵、甚至吞并——的愿望或意图;最首要的,它是一种话语。”在这一体现着政治愿望的话语的控制下,“东方”在西方人的文本中一成不变地呈现出它必须呈现的类型化的“他者”的形象:原始、野蛮、懒惰、狡猾和充满危险。这个一成不变的的东方人的形象在18世纪后几乎演变成了一种“重构的宗教欲望,一种自然化了的超自然论。”西方人在各种有关东方的文本中永远居高临下地巡视着东方,在东方这个舞台上寻找着所有契合于“东方学”的证据。顺理成章地,斯皮尔伯格或者巴拉德对真正的中国人视而不见,宁愿强化“东方学”里中国人必须具有的形象——这个形象实在由来已久,改变它则意味着《太阻帝国》在内的众多西方文本立足根基的流失。因此,中国被设定为异质的“他者”,他者本身意味着劣等和先天不足的原始性。唯其如此,西方对东方的征服才是先进的;西方对东方的掠夺才能被合乎逻辑地阐释成“创建财富和文明”;即使在中国的土地上,也只存在中国对西方的不知感恩的偷抢,而西方一贯如普罗米修斯式地带来光明:文明和开化。

虽然“他者”这一概念是出自西方殖民主义理论,贬低东方和东方人的政治、文化产物,但是从中国人对将自己设定为“他者”的接受情况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国人并不了解这一概念的由来,无所觉悟。从观众反应来看,许多持正面赞许态度的观众并不反感电影中虚构的、丑化了的中国人的形象:

“大家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是病态的”

“……怎么被侮辱了,我感到这部电影很接近事实”

“……不要以那时候的中国人来衡量现在的中国人。虽然咱们的素质普遍较低,人家是客观……”

不难看出,许多中国观众并不了解:任何文本中的信息,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建构的,带有极强的主观性甚至政治性。正如萨义德指出,“‘真正’的知识本质上是非政治的,这一为人们广泛认同的观点忽视了知识产生时所具有的有着严密秩序的政治情境。”“所谓艺术作品的自主性,我认为,会给艺术品加上它们并不具有的、无谓的局限”更不要说《太阳帝国》这样殖民主义观念主导的文本,里面中国人的形象无需指涉任何真实,他们只要符合文本创作的理念就足够了:“作品仅仅是能指自我指涉的体系,不对应任何所指。文本之外别无他物。”荣幸的是,相信电影真实性的中国观众等于把殖民主义者的虚构事实建构进了自己的意识、承认自己“他者”的身份。这一自我“他者”化的思维方式无疑来自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种族优越感的认同,并急于进行自我改造,使自己同化于优越种族的意识形态。对后殖民主义文化渗透毫无觉察的中国观众完成了后殖民文本价值的最终实现——价值观、文化上的被殖民。

二、日本军人——视角策略下的殖民主义理想化身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清晨,被拘禁在苏州集中营的吉姆看到不远处,站在由集中营犯人们修建的飞机跑道旁边,几个日本军人正在为即将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壮行”。被武士道精神感召的吉姆站在铁丝网的另一端,举手行礼,庄严地唱起了曾在教堂唱过的威尔士摇篮曲。纯净的童声、圣洁的歌曲、喷薄而出的太阳和即将驾驶零式飞机奔赴战场、视死如归的日本军人共同构成了吉姆概念中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意象。这个镜头在整部电影里算得上华彩乐章:片中贯穿始终的吉姆对日军零式飞机的崇拜在这一刻达到了从飞机到武士道精神的升华。这一片段的情感感染力征服了一定数量的中国观众,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片段必须是截取的、瞬间的,如果将那架象征着勇气和牺牲的零式战机的飞行轨迹纳入,观众就会清楚地看到它的任务要么去炸死成千上万的中国平民,要么对美国军舰进行自杀式攻击。事实上,吉姆无论在那一刻表现得多么庄严虔诚,都无法掩饰这个情节在宗教仪式般的精神升华背后所具有的非正义性、黑白颠倒的本质。

片中对日本侵略军的态度十分暧昧,表面上似乎自相矛盾、难以理解。仅从事实来看,日本军队的侵略造成了吉姆的苦难。但是,从内心里,吉姆并不因此厌恶日军。从文本创作角度,作者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对日本军人做出了似乎纯属“个人化”的、超越自身经历的评价。片中对日本军人的刻画相当正面:勇敢、纪律严明、通情达理、富有人情味,甚至还很善良。虽然吉姆的家被日军拆散,吉姆自己也被几个日本人暴打并投入集中营,但这些部分仅限于对事实的叙述,没有出现形象具体的日本人,也未流露任何反感情绪。正如吉姆所言:“这些是战争造成的。”一旦具体到对个体的日本军人形象的塑造,则是全然美化。一般来说,中国人民对二战中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是毋庸置疑的,这几乎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是非观和道德底线。但是,《太阳帝国》何以能够冲破这一道德底线,使相当一部分国人或许有些不快,但依然接受了片中美好的日本侵略军的形象呢?

以下评论可以反映出部分观众对美化的“日本军人”的接受原因:

“难道大人对于战争的认识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战争本身就是一件无法用价值评判的非理性行为。不错,电影中的吉姆喜欢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我也很喜欢的二战优秀战机之一),崇拜军人,甚至和日本的神风飞行员交上了朋友,在神风队员出战时为他们唱威尔士颂歌。但是吉姆只是一个小孩,一个英国小孩……大国国民没有必要在此纠缠不清,显得小家子气。我反倒觉得,正是电影中吉姆对于日本战机和飞行员的迷恋,才使得影片更为真实。”

“我感觉任何一个战争题材的电影,都很难真正客观不带任何感情和偏见色彩的。……但我想这类影片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丑化某某民族,而是讲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还有在战争中流露出的人间真情。”

“从情绪上讲,中国观众肯定是很难接受导演所勾勒的中国人形象,美化的日本人形象,但斯皮尔伯格是犹太人,不是中国人。斯导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了这场战争,他们关心和注重的永远都是一个话题——人性。”

这三篇对日本军人形象的接受程度不一:第一篇找出了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尽量在说服读者和自己:做一个大国国民,不要因为电影里对日本人的美化而不接受它。很明显,评论者本人非常理解吉姆的视角,愿意接受吉姆眼中的日本军人。另外两篇评论对导演美化日本侵略者立场的接受则比较勉强,属于第三类型中庸型的接受。评论者对导演斯皮尔伯格本人显示了极大的善意和崇拜,以至于对电影内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削足适履”,一弱化自己的反感,相信斯皮尔伯格等于人道主义。小说作者巴拉德将叙述人设定为中日战争第三方——英国少年,并且是日本侵略的受害者。这一叙述视角使文本具有

了“先天”的道德优势。它不惜以这一道德优势绑架观众:亲历式的战争叙述,描述了吉姆在这场战争中历经的种种磨难。实在难以想象这样—个叙述视角会背叛他和同胞苦难的经历,站在日本侵略者一方。文本叙述者的年幼和纯真更易使他博得观众的同情和信赖。这样的写作策略一暗中用道德和同情绑架观众,使人如果不带着同情看待吉姆反倒显得无情和不道德了。

三、《太阳帝国》的启示:警惕后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

如前所述,文本是在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下使用文本策略建构的篇章,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打上了作者本人意识形态的烙印。尽管许多观众甚至包括“专业的人文学者都不能把长期的、残酷的奴隶制度、殖民主义、种族压迫和帝国主义统治与为这些活动服务的诗歌、小说和哲学联系起来。……这样构想出来的文化能够成为一块保护地:进来之前要检查一下你的政治立场。”文化作为一块与社会、政治意识相隔离的“净土”的观念继承自19世纪60年代马修·阿诺德,他认为文化使人美好、高尚,是每个社会中最优秀的元素。萨义德认为这样纯粹意义上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但从中国观众的反映来看,这部电影的支持者将阿诺德的“美好的文化”与来自好莱坞的斯皮尔伯格电影对等起来:错误地以为好莱坞大片,至少是斯皮尔伯格这样享有盛誉的电影大师必然传达着最优秀的文化元素。电影中,吉姆面对即将出征的神风飞行员肃然起敬,举手行礼,唱起了威尔士圣歌“suogan”:“……睡吧,我的孩子,在妈妈的怀抱,天使在对你微笑,无所畏惧,圣天使在守护着你的安眠。”母亲对孩子的祈祷被嫁接在此处,象征着殖民者母亲的精神祝福——老一辈“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将殖民主义这一“艰巨而高尚”的任务薪火相传给新殖民者“太阳帝国”的日本。可以看出“太阳帝国”的名称具有深刻的含义:作为隐喻化的能指,既所指老牌帝国主义英国,也同时所指新帝国主义日本。它们是殖民主义血缘上的母子。这一观念早在帝国主义瓦解,被殖民国家纷纷独立的时候就已经被遗忘,却在这样一部好莱坞电影中借尸还魂。

艾略特在他的早期论文中曾提到过文学与历史意识的关系:“从荷马开始的整个欧洲文学,以及包含在其中的本国的文学是并存的,并且构成了一种并存的序列。这种历史意识使一个作者具有传统性。它也使作者最确切地意识到他在时间中的位置和他自己的当代性。没有一个诗人,没有任何艺术家具有单独的完整的意义。”帝国主义也同样是19世纪到20世纪的历史现实,“它不仅意味着对土地的谋划、占领和控制,它更是关于思想,关于形式、关于形象和想象的。到19世纪末,它已经完全嵌入了文化领域。”小说作者巴拉德,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他们或许是优秀的作家和电影导演,但是他们对于被殖民国人民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对殖民主义的歌颂,囿于自身所处的西方殖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

篇10: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 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上一篇:不完美也是种完美作文下一篇:办 证 申 请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