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教案设计意图

2023-01-2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活动教案设计意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美术活动教案设计意图

教案设计意图

《旅行家树》是第八册第一组中的阅读课文,它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旅行家树那种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类造福的高贵品质。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在上一册的基础上,继续培养观察和理解能力,学习按一定顺序抓重点观察事物。继续培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因此,设计教案时,我围绕本组训练重点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深入。

首先,安排课前预习,让学生运用老师教给的预习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培养预习习惯。其次,通过初读课文,培养对照课文边听边想的好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再次,通过细读课文,默读、朗读相结合,提高边读边想的能力,向学生渗透学法。同时,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勾画句子,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最后,抓住中心句,理解中心句,从而突破难点。在达标测评中,让学生动手分段、归纳段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培养分段、归纳段意的能力。课后作业意在让学生积累词汇,进一步掌握比喻句的有关知识。板书设计时,抓住外形、生长地点、用途、性格四点进行板书,板书美观简洁。

本课后的练笔即“小作文”,是对本组的观察训练重点掌握情况的检查。设计教案时,使练笔有别于“大作文”。帮助学生归纳观察方法,在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指导观察,重在教方法。

总之,在设计教案时,我注意体现阅读课文教学特点:以粗线条为主,同时做到粗中有细;以自学为主,老师讲解为辅。按照阅读课文教学要求,不做逐段讲读,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完善读书方法。在形式上安排了预习、学法指导、学法渗透、说一说、动手练、小组讨论等形式,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做到阅读中读、写结合,写作中写、读结合。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目标

1、以自学为主,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旅行家树那种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类造福的高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课后练笔。

二、教学重点

了解旅行家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理解作者借旅行家树所抒发的感情,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难点

运用本课作者抓重点、按顺序观察的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笔。

四、教学方法

以自读为主,让学生带问题独立思考,培养阅读能力。注意写、读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五、学生学法

运用边听边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自学课文。

六、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预习】

读读本课“预习要求,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想想旅行家树生长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旅行家树。画出描写旅行家树样子的语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别墅、土壤肥沃、炙烤、贫瘠、荒凉、跋涉、通都达邑。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旅行家树那种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类造福的高尚品质。

3、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自己的心中。”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4*旅行家树

1、前提测评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读下列词语,注意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音,联系课文解释带横线的词。 zhuō dí yā zhái shù yǎ

非 洲 布隆迪 枝 丫 住 宅 别 墅 幽 雅 rǎng jìng máng yǎng shì

土壤肥沃 竟 然 茫茫沙海 仰望 解 释 jí zhì kǎo yì báshè yîu 贫瘠荒凉 炙 烤 通都大邑 跋涉 幼苗

2、认定目标

明确学目标,引入新课。

3、导学达标

(1)释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问】旅行家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18页预习中的

1、2句话)

【学法指导】做预习作业前,要读读“预习要求,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

指名分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以下问题,画出有关词句(课件演示): ① 旅行家树都生长在什么地方? ②它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学法指导】别人说话或读课文时要养成边听边想,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指名回答以上问题,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生长在别墅门前和茫茫沙海中的旅行家树,引导学生用“既……又……“句式回答问题①。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问题②。 (3)细读课文

自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下列问题(课件演示):

① 查字典弄清下列词意:腹地、挺拔、别致肃然起敬、土色土香。 ② 旅行家树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如何观察、描写的?

③ 文中的“不同环境”指那些环境?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④ 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里怎样造福于人?用笔画有关句子。 【学法渗透】“边读边想”是下一个训练组的训练重点,这里要求边读边想,将为下一个组的学习做铺垫。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以上问题,检查细读情况。

指名读出有关旅行家树样子的句子。课件演示树的婀娜姿态,并齐读描写其样子的句子,感受树的美。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③(文中的”不同环境”是指繁华富丽的通都大邑和贫瘠荒凉的茫茫沙海,前者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优越,后者则相反。) 【板书】(生长地点)通都大邑 茫茫沙海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④(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都是姿态优美,翠绿欲滴充满了勃勃生机。这说明了旅行家树外柔内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板书】(外形)姿态优美 翠绿欲滴

指名读出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里怎样造福于人的句子。 【板书】(用途)增添幽雅情趣 供旅行家解渴 (4)突破难点

【问】作者是怎样赞美旅行家树的?找有关句子读一读。该句子中的“它”指谁?“性格”指什么? 【板书】(性格)充满生机 造福于人

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认为把树移至庭院仅是一种形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旅行家树的优秀品质在自己的心中生根发芽,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为人类造福、意志坚强,不因环境不同而改变信念的人。作者的这一愿望表达了对旅行家树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指名谈一谈自己如何细读课文。

【学法小结】阅读文章时要带问题边读边想,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弄懂问题,理解课文。

4、达标测评

(1)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并说明分段理由。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后作业】

(1)摘录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积累词汇。 (2)把课文中带有“像”“仿佛”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想一想这样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4*旅行家树

(外形) (生长地点) (用途) (性格) 姿态优美 通都大邑 增添幽雅情趣 充满生机 翠绿欲滴 茫茫沙海 供旅行者解渴 造福于人

第二课时

一、 课时教学目标

1、复习《旅行家树》第一自然段,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

2、运用抓重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观察“满地金莲”,完成课后练笔。

二、 教学重点

学会抓重点、按顺序观察“满地金莲”,先说后写。

三、 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问】本组训练重点是什么?(按顺序、抓重点观察)

读《旅行家树》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着重抓住什么来写?怎样写具体的?(按下→上,干→叶的顺序抓住它不同于一般的树的特点写,运用优美词句、想象、比喻的方法写具体。)

2、认定目标

出示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3、导学达标

(1) 读“练笔”要求,明确题意。 (2) 简介观察的必要性与要求。

【板书】观察要实事求是 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要抓重点 观察要细致 (3) 出示盆花“满地金莲”,按要求观察。 ① 确定观察顺序

【板书】茎 叶 花 果 远→近(观察) ② 确定观察手段、观察重点 【板书】眼看 手摸 鼻闻 ③引导学生从远处观察

用一句话描述远看”满地金莲”的样子,突出”叶绿花黄”的特点。 ④引导学生从近处观察,着重观察叶、花。 观察茎

说说茎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细长、柔嫩、翠绿) 用手摸“茎,说说感觉。(光滑细腻) 用一句话简述“茎”。

重点观察叶(课件演示大叶和小叶特写画面)

思考讨论:它的叶有什么特点?叶子什么颜色?可用哪些词表述颜色?(翠绿、碧绿、青绿、绿油油、翠绿欲滴) 用上比喻句来描述“叶子”。用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叶” 观察果实

用一句话简述果实特点。

(4) 小结观察植物的方法,指导写作。

4、达标测评

抓住满地金莲茎、叶、花、果的特点,运用优美的词汇,按顺序说一段话,突出叶、花的特点,然后写下来。

【课后作业】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其它植物,写一个片段,要按顺序、抓重点、写具体。可写植物的外形,也可写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用途等。 【板书设计】

观察要实事求是 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要抓重点 观察要细致 远 眼看 茎

观察 手摸 叶 运用优美词汇 花 语句通顺连贯

近 鼻闻 果 详略得当

第二篇:这世界 设计意图教案

6 这个奇妙的世界

教材分析:

《这个奇妙的世界》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选择描写天空和大地中的一些事物,通过对事物缤纷的色彩,奇异的形状,丰富的变化的描写,表现了世界的奇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课文篇幅不长,但文质兼美、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描写细致生动、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童趣,感情真挚深厚。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个观察仔细、用心生活的人。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由选择背诵文章的一两个自然段。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3.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 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情感。 2.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设计意图:

鉴于本文通俗易懂的特点,本节课以读为主,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世界的奇妙,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在读中习得写作的方法,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充分的文本研读之后,将文本作为写作训练的载体,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引导学生将习得的“写具体”的写作方法付诸实践。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内容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总起句,理清结构

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这个奇妙的世界》。 生:齐读课题。

师:让我们随着作家彼得.西摩一起去领略世界的奇妙。

2. 师:天空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宝藏,大地也像我们展示了它的财富。(灯片1 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学生齐读。(板书:“天空”“ 大地”,相机评价。)

师:能在课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吗?来,画下来。请大家结合整篇课文内容想想看,在课文中,这两句话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生:思考作用。 生:交流。

老师引导,认识总起句和中心句的区别。(出示灯片二 总起句的作用) 师:整篇文章也有一个总起句,也把它划出来。 生: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老师抛出问题,老师让学生找出“天空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宝藏,大地也像我们展示了它的财富。”这两个句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自主思考、感悟总起句、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课标中提出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基本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这为中学语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通读批注,整体感知

1. 师:是的,这个奇妙的世界充满了珍宝,都需要我们去寻找。那么,在文中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展示世界的奇妙呢?

自由的朗读课文,边读边进行批注。

(设计意图:世界如此之大,事物如此之多,通过朗读批注,让学生找出,作者选取了哪些素材表现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感悟作者选取素材的精妙之处,领会选材要为文章的主题服务,让学生习得以后如何在文章中进行选材。在这一环节,老师明确提出边读边批注,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文,思考批注。 2. 交流汇报。

师:通过阅读、批注,我们找出了作者为表现奇妙世界展现给我们的这些事物,那么,在这些事物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顺序呢?

生:时间顺序。(“天空” 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大地”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 )

(设计意图:课标中提出“学生的表达要有条理”,在本环节,老师重点关注学生的表达是否有条理,是否完整,并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掌握完整有序表达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顺势理清描写“天空” 、“大地”两部分的写作顺序,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三、细读“天空”,品悟表达

1. 师:看,作者按顺序给我们展示了这么些奇妙的事物,那现在,我们去细细品读描写天空的这一部分,去感受这些事物究竟奇在哪儿?妙在哪儿?

(设计意图: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本环节中,教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了一个颇有价值的问题,“这些事物究竟奇在哪儿?妙在哪儿?”提出问题后,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静心思考或小组讨论来自主解决。学生对文本充分研读、思考后,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生:交流汇报。

师: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指导美读文本。(通过想画面、老师营造情境) 2. 锤炼“噼噼啪啪”。(拟声词)

学生读到“当云彩变得又黑又重时,雨点就会噼噼啪啪地落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拟声词“噼噼啪啪”。

师:描写下雨的声音的词还有很多,回忆一下,还有什么呢? 生:沙沙沙、哗啦啦、滴滴答答„„

师:把文中的“噼噼啪啪”换成 “沙沙沙”可以吗? 生:读换过的文字,说理由。

(设计意图:孔子曾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内容更好的表达,情感更好的抒发,思想更深的阐述。本环节中,对于拟声词“噼噼啪啪”的教学及时将课内知识向课文进行了迁移,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通过换一换、比一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于精辟词语,反复地琢磨锤炼,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准确精妙,同时学习遣词造句、准确表达。)

3. 继续交流。

4. 师小结:在作者眼中,每一片云彩,第一滴水珠,每一抹余晖,每一颗星星,都是那么的奇妙。作者仔细观察,写出了事物缤纷的色彩,奇异的形状,丰富的变化,作者就是这样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来写。(板书:抓特点)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和作者一样,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设计意图: 这里老师用诗化的语言,对描写“天空”这部分的文字进行了总结、梳理,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了归纳、小结。我们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练、准确,但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除此之外还应该努力追求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气”,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

5. 这么些寻常的事物,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的奇妙,都说问由心生、文如其人,透过文字,我们来揣测作者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热爱生活)

6. 我们再来读描写天空的这部分文字,读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出你对生活的热爱。自由练读,呆会请同学来展示读。(配乐)

生:练读。

生:每人一段,配乐展示读。 师:评价。

(设计意图:“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口念成诵,感受着清新活泼、充满童趣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四、自学“大地”,对比运用

1. 师:仰望天空,我们感受了世界的奇妙,俯瞰大地,让我们继续来感受世界的奇妙。

灯片出示要求:默读描写大地的段落,想想,在写法上,它和描写天空的段落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请你来读自读要求。 生:自学课文,思索批注。 2. 交流汇报,美读课文。

(设计意图:课标明确提出,

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一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天空”这部分后,再次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学生通过读文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学,学生自主地习得了知识,增长了技能,获得了情感体验。)

3. 师:大家很会读书,有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棒!是的,无论是天空还是大地,作者都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强调色、形、变)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作者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法。这些方法呀,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是作者眼中的奇妙的世界,世界的奇妙无处不在,你发现的奇妙的事物还有什么?

4. 师:你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事物说一说,像作者一样从事物的颜色、形状、变化来表现出世界的奇妙吗?还可以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课标中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毋庸置疑,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读文后的仿说、仿写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在本环节中,学生将所学得的写作方法:抓住事物特点将事物写具体,轻松地迁移、内化在自己的表达之中,说和写有法可循,写作不足畏惧!在此过程中老师对课堂生成中对学生的表达要有敏锐捕捉的能力,不断激励或引导学生更精彩地表达。)

生:倾听与表达。 师:相机评价。

五、背诵积累,理解照应

看来,大家已经学会了仔细观察、用心感悟,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灯片出示)

师:这段话,听起来很耳熟,在前文中好像也出现过,哪里? 生:汇报(一自然段)。

师:像这样课文在开头说“这个世界充满了珍宝,需要我们去用心寻找”,结尾再次交代,再次提起,这就叫“前后照应”。

师:前后照应强调文章的主题,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交流汇报。

师:作者反复想要告诉我们的话,大家记住了吗?选择一个自然段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文课堂要有积累意识,每堂课让学生背诵一段,甚至只是一句,持之以恒,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六、总结收获,养成习惯

师:一节课,即将结束,梳理一下,这堂课,我们收获了些什么? 生:畅谈收获。

师:不光是语文课,在其他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像这样问问自己学到了些什么?这些我们获得的知识会越加的清晰,印象也会越加的深刻。

师:下课!

板书:

6 这个奇妙的世界

天空 大地 按顺序

寻找 形状

抓特点 颜色

变化

第三篇:小班教案设计意图及反思

教师拟写教案时应该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班教案设计意图及反思吧!

小班教案设计意图及反思:好吃的水果牛奶

1.知道水果和牛奶都是有营养的,激发幼儿愿意吃、喜欢吃水果和牛奶。

2.尝试制作水果牛奶和多种水果牛奶混搭的吃法,体验自己制作的快乐。

1、《爱吃水果的牛》动画短片;音乐《果汁分你一半》

2、各种水果丁(菠萝、橙子、草莓)、牛奶每组2盒,4组、一次性小碗若干、一次性桌布、勺子若干。

1.音乐律动导入活动《水果歌》

师:宝贝们我们一起出发水果乐园去喽!---老师带着孩子进场配班老师播放水果歌视频一起跳个开场舞。

2.引出喜欢吃水果的奶牛,知道水果和牛奶都是有营养的

(1)师:刚刚看见那么多好吃的水果出来跳舞,好像咬一口他们啊,宝宝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2)师:我最喜欢吃红红的,甜甜的苹果。你们呢?---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3)师:哞哞!瞧,一只可爱的奶牛也和我们宝宝一样喜欢吃水果的,---师播放《爱吃水果的奶牛》

(4)师:小奶牛怎么没感冒生病啊?

小奶牛都吃了哪些水果呀?(原来各种水果都有营养,让奶牛变得更健康)

出示杨桃(像星星一样的杨桃)、木瓜(黑黑的籽…)

(5)师:主人生病了,小奶牛给他喝了什么?(草莓牛奶、香蕉牛奶……)

最后,生病的人都好起来,都变成什么样的人了?(爱吃水果的人)

总结:水果里有维生素,牛奶里有蛋白质,吃了身体棒棒的!

3.初步尝试自己制作水果牛奶,播放音乐《果汁分你一半》

(1)师:既然水果和牛奶都这么有营养,我们一起来试着做水果牛奶吧。

(2)幼儿探索,制作水果牛奶,教师巡回指导。

(3)闻一闻,尝一尝,引导幼儿说出:我真喜欢吃。(吃完了坐回来)

4.榨汁机榨出水果牛奶

师:今天奶牛阿姨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哦,她还给我们带来了神奇的榨汁机,榨汁机能帮助我们把水果牛奶变得更好吃。

奶牛阿姨取水果,分别放进榨汁机。

5.结束:

师:宝宝们客人老师和园长妈妈也希望自己的身体棒棒的,我们把水果牛奶送给她们一起分享吧!

记得提醒客人老师要像我们一样爱吃水果和牛奶,身体才会更棒哦!

第四篇:蜡笔水彩教案(含设计意图)

【主要的设计策略】

围绕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40分钟,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必须依托有效地教学设计,换言之,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着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表演魔术

课堂开始,让学生观看小魔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找到魔术中的秘密,从而引入到蜡笔水彩画的知识。

2、限时挑战

“限时的初步体验”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孩子们求胜的欲望,让学生的兴奋点已经达到了顶峰,谁都不想挑战失败,因此,学生们一个个都会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地愿意去参与。

3、想说就说

在欣赏学生作品时,《熊猫为什么会扛枪》让学生思维完全打开,积极思考、想象和猜测其中的缘由,从而了解到“绘画创意”的知识。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知识深入浅出

1、对比方法的有效使用

了解蜡笔的排水性时,设计了老师与学生的对比实验,直观有效地知道水的重要性;

在欣赏学生作品时,把生活中的图片进行有效地对比,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绘画的内容可以概括提炼、可以以点代面、也可以加工创作,从而明确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有效的教师示范

教师所作的范画,不仅是让学生欣赏,而是观察画面的构图、作画的步骤,学习蜡笔的使用、刷水彩颜料的方法,以及颜色的搭配等。

《蜡笔水彩画》教学设计方案

绵竹市大西街小学 李英强 13990236719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蜡笔水彩画”在目前的小学美术教材中已经未单独作为学习内容,只是在学生作品出现。但是,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蜡笔水彩画”在小学中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蜡笔水彩画具有“易操作性”,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在一课时里,用教师教学后剩下的时间完成一幅作品非常困难,许多孩子下课后就没能继续完成。运用“蜡笔水彩画”能够在一节课里比较轻松地完成一幅作品,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二,蜡笔水彩画具有“神奇魔幻”的特点,让学生的好奇心大增,不自觉地被吸引住;

第三,蜡笔水彩画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比较成熟的油画棒涂色技巧,同时,五册的教材将认识和学习色彩基础知识——三原色和三间色,于是,作为过渡我自己设计了《蜡笔水彩画》一课作为三年级的初始课。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蜡笔水彩画”的描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蜡笔色不溶于水,并且排斥水彩色的特点,能大胆地运用水彩颜料,画出较美的图案。

3、通过欣赏生活中的美丽景色,发现生活之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蜡笔水彩画”的描绘方法,并能大胆地表现色彩。 难点:使用水彩颜料时水份的掌握。

三、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蜡笔水彩画工具、范画 学生:蜡笔水彩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小魔术,这是一张白色的图画纸,第二样道具是排笔和颜料,现在就差一个小助手,谁愿意来? 请你用排笔沾上颜料在这张纸上刷,有变化吗?这同样是一张白色的图画纸,为了让它听我的话,我得给它施点魔法(吹气),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的纸上为什么会出现一只漂亮的孔雀呢?

【设计意图】

通过表演魔术导入新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仔细观察、思考、想象,找到魔术中的秘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

(一)蜡笔水彩画的特点

1、蜡笔的排水性

对了,老师是提前用白色的蜡笔画好了图案,由于蜡笔色不溶于水,再用水彩颜料刷背景时就会出现蜡笔画的图案。用这样的方法作出画就叫做蜡笔水彩画。(出示课题:蜡笔水彩画)

2、其它材料的使用

老师这里用油画棒也画好了一个图案,(出示16开小图)刷上水彩颜料时也会出现同样的效果(老师示范)谁再来试一试,(让学生刷很干的水粉颜料)这是怎么回事?

3、水的重要性以及刷的要求

其实无论是水彩还是水粉颜料,刷的时候都需要加入适量的水,现在还能补救吗?可以沾上清水把颜料刷得薄一些。但是画面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设计意图】

为了了解蜡笔的排水性,设计了老师与学生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有效地知道水的重要性,从而引入到蜡笔水彩画的知识。

(二)尝试练习

1、想不想试一试,那我们就用2分钟时间,来体验神奇的蜡笔水彩画: ①、孩子们可以在练习纸上随意画一些线条或简易的图案; ②、刷颜料时,请在下面垫上报纸。

准备好了吗?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限时挑战的体验”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孩子们都有求胜的欲望,这可以让学生的兴奋点达到了顶峰,谁都不想挑战失败,因此,学生们一个个都会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地愿意去参与。

2、展示、点评

表扬成功的,优秀的,找出未成功的原因。

3、教师展示(三分钟)

同学们,你们可真棒,现在老师也要来画一画,请注意观察老师的作画步骤和方法,待会儿我要请你们来告诉我。

(三)蜡笔水彩画的作画步骤

现在谁来告诉我,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完成的:

1、起稿

可以先用铅笔勾,也可以直接用蜡笔勾线,蜡笔画线时,笔尖要立一些,力量大一点;

2、填色

应该按照一定的方向,面积较大的块面我们可以把笔尖放斜一点,或者用点或线进行装饰

3、刷背景

可以整个画面刷一种颜色,也可以刷几种,用刷子应该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 【设计意图】

教师示范的有效性,教师所作的范画,不仅是让学生欣赏,而是观察画面的构图、作画的步骤,学习蜡笔的使用、刷水彩颜料的方法,以及颜色的搭配等。

三、欣赏

1、生活中的美

老师画的漂亮吗?生活中也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 ①、河边时尚现代的住宅楼,夜晚的北门花桥煜煜生辉,②、蕴含绵竹年画特色的广告牌以及焕然一新的年画村; ③、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一朵朵洁白的梨花、一串串垂涎欲滴的果实,一个个沿山旅游的路牌;④、这是同学们熟悉的塑胶跑道,⑤、这是孩子们可爱的玩具,⑥、你们开心的笑脸,不正是一种美吗?

【设计意图】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而且需要用心去感受。

2、学生作品的美

这么多美丽的画面,我们学校的几个同学忍不住先画了,我们来看看: ①《美丽的大自然》:从许多的树木中提炼出近景的3棵来表现; ②《城市的夜景》:先让学生选择画面的哪一部分来画?

③这是《熊猫》:熊猫居然背了一把枪,为什么呢?只是多加了一把枪,画面就有了另外的意义,这就是一种创意,。

请和你的同桌赶快商量一下,你们合作时准备画什么? 【设计意图】

在欣赏学生作品时,把生活中的图片进行有效地对比,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绘画的内容可以概括提炼、可以以点代面、也可以加工创作,从而明确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实践表现 作画要求

1、选择喜欢的内容同桌合作完成,注意分工明确;

2、保持桌面的清洁,注意不乱涂乱甩;

3、比一比,谁的画面有创意。 准备好了吗?开始 【设计意图】

1、 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自己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作用。

2、 规范美术学习习惯。

五、作业展评

1、同学们,赶快看看这些漂亮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美,为什么?再来看看,哪一幅最有创意?(同学们,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他们)。

2、学生介绍作品并给作品取名字。 【设计意图】

美术作品的“美”不仅仅是画面本身,还应该包括人的情绪、人的感情。

六、结语(拓展)

同学们,今天你们画的都非常的漂亮。其实呀!美就在你我的身边,它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描绘、去创造。

老师喜欢画画,画画的时候也非常开心,送给你们一句话:“想画就画”。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 小帆船 教案 设计意图

15.小帆船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小帆船;知道风和帆的关系。

2、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的意义;

3、知道生活中的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利用小帆船观察风和帆的关系,理解风的两面性。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制做的小帆船材料、大水盆、风扇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风对人们生活的益处与危害、自制小帆船、风管等。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帆船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片;

(设计意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影片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 帆船(板书)

2、欣赏帆船,了解帆船动力

师:看,我给同学没带来了一部分帆船的图片,咱来欣赏下。 (投影)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艘船,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帆船与其他船只的不同,突出帆的独特性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风与帆船动力的关系)

生:有的有帆,有的船没帆。

生:有的是人力船、有的是风力的帆船、有的是机器驱动的。 师:那么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 帆船的动力就是——风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这种靠风为动力行使的帆船。

二.重点突破“船使八面风”小组学习实验,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各种小帆船,观察小帆船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制作小帆船

师:咱要研究帆船,怎么能没有船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操作袋,小组合作,制作一艘帆船。

(小组合作 动手制作帆船) 3.分组合作探索“船使八面风”

(设计意图:从不同角度就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堂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个性化的方式方法继续研究风的相关知识。)

师:看投影,如果风从南案要行使到北岸。我们要怎样做?如果变换风向,风从西南吹来,从东南吹来呢?我们要怎样才能把船再行使到北岸呢?请同学们思考,设计一实验方案,在桌上的水槽里实验一下。开始行动吧。

(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师随堂指导) 4.小组汇报总结:

师:那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实验方案给大家交流一下? 组1: 组2:略

师:很好,谁还有问题吗?

生:那么要是从北面吹来的风,帆船会怎样行驶呢?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迎面风)

师:是个好问题,也是棘手的问题,来看看投影,数百年前的航海家们早就掌握了这种方法。(投影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帆船这一人们利用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初步意识到风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感悟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标注帆的方向,汇总试验结果,学会利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结果,整理研究结论。 )

三、 认识风的两面性

1风的益处。小组汇总,组长汇报

师:风真是大自然神奇的馈赠,那么风还有什么益处呢?

师:请他们们以组为单位把课前搜集的信息汇报给组长,整理成文字。 (生以组为单位汇报整理、其他组补充) 2.风的危害。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风是无比高尚的,毫无危害的馈赠给我们。 生:不要危害。(生随意的回答风的危害) 播放风的危害影片与学生产生共鸣

师:同学们,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要防范他的次生危害。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分析风的善恶,即风的两面性的基础上,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风对人类的益处和危害两方面入手,将自己或小组的观点整理记录下来,并将整理记录进行表达与交流,做到相互补充、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四、总结概括,拓展提升

合理利用风力能源(影视资料展示现代发明)

师:那么古代聪明的航海人充分的利用了风力做为很好的能源,作文现代人的我们自由也不能落后了。来看看他们的发明。(影视资料展示现代发明)

师:怎么样,为他们的奇思妙想鼓掌吧。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请做有心人,发现身边的科学,有一首风级歌送给同学们。下课。

1.展示风级歌

2.你知道风的利用历程吗?课下搜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课后搜集、整理有关风的谚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感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活动能力、探究能力。 )

板书设计

小 帆 船

益处

危害

上一篇:魔兽世界人物英文名字下一篇:美术学科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