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2024-05-18

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12篇)

篇1: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二课时  圆柱的体积(二)  总第16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七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的价值。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检测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30厘米,高是60厘米。

(1)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如果1立方分米可装柴油0.85千克,这个柴油桶可装柴油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一个圆柱形玻璃瓶,体积是75.3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合作探究

完成练习七第3题。

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并在小组讨论“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

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

汇报、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4题。

帮助学生审题。

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

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5题。

指导学生分组量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从里面量)。

小组派出代表说出解题思路。

同桌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投影展示、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6题。

生独立完成

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

篇2: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圆柱的体积(三) 总第17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第7~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检测

一根圆柱形钢材的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1分米,每立方

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一共重多少千克?

一个圆柱形下班缸,底面直径是20厘米,把一个钢球放入水中,缸内水面上升了2厘米,这个钢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6分米,里面盛满水,把水倒在棱长是8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多少分米?

将一个圆柱形零件,沿着底面直径竖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截面是长为6分米,宽为4分米的长方形。这半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合作探究

完成练习七第7题。

师引导学生审题。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解题思路。

生独立完成。

展示、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8题。

指导学生读题,明白抹水泥部分是哪几个面。

指名说出想的过程。

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评价。

完成练习七第9题。

指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白这个大棚实际上就是半个圆柱。

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评价。

完成思考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要想求出圆钢的体积就必须先求出圆柱形储水桶的底面积。

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

课后拓展

把一根3米长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8平方厘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篇3: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时 测量物体的体积 总第2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所有的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并学会求同一种物体的体积。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不规则物体的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同一种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预习作业:

1、回家找一块土豆,并计算它的体积。

2、回家找同一种铁块大小不同的3块,并算一算它的体积。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柱:底面直径15厘米,高7厘米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14厘米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21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5厘米,高21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5厘米,高14厘米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准备好的圆柱形容器1个,土豆1个,小组合作,用下面的方法测量物体的体积,并填写表格。

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2、出示准备好的2块铁块,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并填写下表。

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比的比值时一定的。应用这一知识,我们就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篇4: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

教具准备:

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设计理念: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引导中发现与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操作、观察与推理,理解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利用表象来尝试归纳计算方法。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自主概括是本课的基本特征。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回忆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回忆特征,口答。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2的情景图,引导学生思考: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圆柱的什么?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类似例2的物体,摸一摸,看一看,理解得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

3.操作实验,认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的商标纸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2)学生拿出贴有商标纸的学具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观察是什么形状。

(3)引导生观察,进一步思考得到的商标纸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计算商标纸的面积?

(4)概括提升: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师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昂×宽.

4.发散提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5.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认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3。让学生对照直观图,说说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位置,同座互相用学具指一指。

2.思考: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

3.要求: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的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4.试一试,在书中的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再将学生所画的展开图进行交流与展示。

5.观察展开图,想一想圆柱表面有哪些部分组成?

6.教师小结,指出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7.引导学生概括: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8.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算一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答题格式。

生独立思考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联想

动手操作

仔细观察、归纳、概括

学生联想,师相机指导。

独立练习

学生用学具指

借助学具独立思考

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

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先讨论,再独立算,然后交流汇报

三. 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再算出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大和。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 学生独立练习

小交流,再练习

四.总结反思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吗?哪些不是?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 畅谈体会。

篇5: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

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

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

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

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         特征 计算公式

圆柱 1、上下粗细一样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S底=πr

S侧=ch

=πdh

=2πrh

S底=2s底+s侧

V柱=sh

=πr  h

圆锥 1、有一个顶点

2、底面是一个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  S底=πr

V锥=1/3sh

=1/3πr  h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1)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2)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当圆柱的(      )和(   )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2、有关计算算得准。

(1)完成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集体评议。

(2)完成第2题

学生交流、分析

(3)完成第3、4、5题

学生思考分析,共同交流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评价反思”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

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

(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小结

你有何收获?评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篇6: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2)【教学目标】

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教具。

【复习导入】 口头回答。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πr2h

【新课讲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学生: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①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3.14×42=3.14×16=50.24(cm2)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3)比较一下补充例题和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

(2)指名学生回答下面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③计算结果是什么?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统一结果单位,方便比较。

(3)教师评讲本题。【课堂作业】

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第28页练习五第3、4题。

第3题,其中的0.8m为多余条件,要注意指导学生审题,选择相关的条件解决问题。

第4题,是已知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圆柱的高,可以让学生列方程解答。答案:“做一做”:

2. 3.14×(0.4÷2)2×5÷0.02=31.4≈31(张)

第3题: 3.14×(3÷2)2×0.5×2=7.065(m3)=7.065(立方米)第4题:80÷16=5(cm)【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5课时 圆柱的体积(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篇7: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常见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回顾整理--实践运用--总结反思”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巩固有关面积、体积单位的表象,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完善认知结构。最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二、回顾与整理

三、练习与实践

1.提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计算方法)

2.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它们有什么区别?

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吗?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间卧室的地面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我们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2.提问:你能用学过的体积单位描述自己身边物体的体积吗?

3.填空:

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04升=(      )毫升

6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75毫升=(      )立方厘米

学生完成后,追问换算方法

4. 看图口答求表面积的算式。

5.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金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它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一种圆柱形的易拉罐,底面直径7厘米,高12厘米。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包装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3)制作下面圆柱形状的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A.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12厘米

B.水桶底面直径40厘米,高50厘米

C.通风管横截面周长0.628米,高1.2米

提问:分别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结合实物说说表面积的含义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说说含义及区别

学生各自填一填

举例说说一些物体的体积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填空,说说换算方法

看图口答算式

学生独立解答,

并根据题意说清楚理由

做一做,比一比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1.一个圆柱形状的铁皮水桶,底面直径4分米,高5分米.制作两个这样的水桶,至少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2.压路机滚筒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底面直径1米,长1.5米.如果每分钟流动20圈,每分钟可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篇8: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二)

圆柱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

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对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不深入;

2、在计算的过程中,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3、对于书中所给的立体图形,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分辨直径、半径以及圆柱的高,做题出错。圆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圆柱的长(个别学生不清楚)

突破难点的方法: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3、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在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参与的兴趣,让他们也能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使他们懂得他们也可以通过玩掌握到数学的知识。

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同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该学习方法也是降低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的难度。

篇9: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基本

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6的整理与练习T1-7。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3、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整理与练习T1

(1)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

(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整理与练习T2

(1)分组练习,并指名板演。

(2)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三、提高练习

1、对比练习

(1)出示第4题

(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别怎样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

(1)分别画出第5、6、7三题的关键句,并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2)第5题可以怎么解答?第6题呢?

(3)第7题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业 整理与练习T5-7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基本

内容 第十一册P58例4和练习十一T9-14。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2、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评价、反思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学生仔细审题并积极解答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完成书本练习的内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提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什么?

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2、探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3、实践:分析讨论第9题。

(1)出示第9题

(2)讨论:怎么判断他们各买的是什么水果呢?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

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

4、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

(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业 写一份本单元的反思小结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篇10: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1.在圆柱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同学们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测量的步骤,注意测量过程中的细节。体会测量中发现的规律的实质含义。

教学准备:

(1)圆柱体的玻璃容器1个,水300毫升,土豆1个,大小不同的石块2块,天平1架,计算器,刻度尺。

(2)学生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说说,乌鸦利用什么规律?

2、出示规则物体,总结已学的体积公式。

3、出示不规则物体,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

4、动画演示:测量土豆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

(一)测量土豆的体积

1、提问:怎样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2、组织交流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

(1)准备好相应器材。

(2)测量圆柱体容器底面内直径,计算底面积。

(3)在圆柱体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量出水的高度。视线与水面平行,垂直于刻度尺。

(4)把土豆完全浸入容器中的水里,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

(5)计算水的体积。

3、按要求测量土豆体积。

小组合作完成。

4、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三、测量石块的体积

1、先让学生在天平上称出两块石块的质量。

2、学生用测量土豆的方法测量前两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3、引导学生把数据填在书上第37页上的表格中,并计算出比值。

四、应用知识,求出其余两块石块的体积。

1、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交流:用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根据上面2块石块的体积与质量的体积比,你能计算出其余块石块的体积吗?你是怎样想的?

五、巩固练习:

1、有两个同样材质的零件,一个零件重1068克,体积是120立方厘米。另一个零件重756.5克,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内盛有水,水面高2.5厘米,玻璃杯内侧的底面积是72平方厘米。在这个杯中放进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没有淹没铁块。这时水面高多少厘米。

3、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内盛有水,水面高5厘米,玻璃杯内侧的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在这个杯中放进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后,木块有三分之一浮在水面上。这时水面高多少厘米。

六、名人故事: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帮普林顿吗?

五、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或疑问?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测量物体的体积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的体积等于上升的水的体积。

篇11: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两张照片。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

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篇12:圆柱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各种信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对这些信息的理解。

2、能独立收集信息。

3、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阅读分析信息、并能根据信息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解决的时候综合考虑到各个信息的意思正确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在旅游费用的预算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观察信息、分析信息 课前谈话: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在旅游时我们会有哪些费用?

出示情境:小芳和爸爸、妈妈在8月5日从南京出发,6日到9日工资在北京旅游,8月10日返回南京。

交通工具 票价 说明

火车(硬卧) 274元 身高1.1m~1.4m的儿童乘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

飞机(普通舱) 1010元 已满2周岁未满12周岁的儿童乘坐飞机时享受半价票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表一中提供的信息

提问:通过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旅游的天数,交通工具情况。

讨论:身高1.1m~1.4m的儿童乘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是什么意思?

已满2周岁未满12周岁的儿童乘坐飞机时享受半价票又是什么意思?

出示表二中提供的信息

住宿 伙食 市内交通 旅游景点门票

每日120元 每日80元 每日50元 每人250元

指导学生观察表二中提供的信息

提问: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组织小组讨论:住宿费、伙食费、市内交通费是指一个人的花费还是一家三口的花费?

2、旅游景点门票每人250元是指一个景点还是所有景点? 学生介绍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表格

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表格

指名回答

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观察表二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组讨论

交流结果

二、根据信息

填写表格 指导完成第一问题:

分别算出各项费用,再算出合计数

提问:在计算数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计算交通费时注意:小芳能否享受半价火车票?

一天需要50元的市内交通费,4天一共需要多少元的市内交通费?

计算食费时,要算出4天总的食宿费用。

计算门票时要按人数算出总的门票费用。)

组织计算,集体校对。

如果往返都乘火车,则买火车票一共需要274×3×2=1644元,各项费用合计3394元。

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校对订正

三、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指导完成第二个问题:

如果往返都乘坐飞机(成人票打六五折,儿童半价票不打折)至少要准备多少元?

提醒学生注意各人可以享受机票的折扣,合理地使用第一问题中的一些计算结果。

如果往返都飞机,买飞机票一共需要1010×4×65%+1010×2×50%=3636,各项费用合计为5386元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

计算后集体交流校对。

集体交流

四、小组合作、

实践运用

课后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上网、报纸等途径收集信息。制定出全家的旅游计划,并选择合适的机会进行交流

上一篇:客运包车协议书下一篇:反恐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