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

2024-04-16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精选8篇)

篇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健康,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和安全成长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正常秩序和安宁的需要。化学教学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教师应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意外伤害等基本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通过重大社会事件渗透生命安全

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中,许多事例和所学知识有关,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的作用。

2007年,上海杨高南路浦三路口,一座正在维修施工的中石油油气加注站发生爆炸,造成2名加油站工人和2名路人死亡,另有40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据初步调查,这起事故缘于油站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在油罐残气没有涤荡清空的情况下启动电焊,由明火导燃悲剧。教师在讲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知识时,拓展到 “爆炸”、“爆炸事故后如何救援”、“如何防止爆炸”,以此书本知识联系此次事件的发生,让学生懂得安全。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还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作为情景,来渗透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教育。例如新装修的住房甲醛超标要把新房敞开几个月在住较安全;一些不法企业以苏丹红冒充食用添加剂辣椒红色素,销售给辣味制品生产企业,要学生知道其实颜色鲜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通过以上实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通过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化学实验渗透生命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自然学科,它在教学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媲比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较多安全问题,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开始放的锌粒量少,反应过程中你发现锌粒量少时,再打开反应器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例如在配置稀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因为浓硫酸的稀释过程要放出大量的热。如果颠

倒顺序,就会有硫酸溅出伤人,发生事故。在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会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发生危险。在实验中如果产生有CO,要对有毒的尾气增加处理装置,防止污染环境。总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操作,并意识到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

3、通过多媒体化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容量,扩大了信息时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多媒体化学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应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相得益彰,能够更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在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中,给学生清晰的实验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和反应原理的理解,虽然现象明显,但后排的学生看不到,只凭教师讲解,靠想象,费唇舌,难理解,可以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这样不仅能解决讲解带来的问题,还能增强教学直观性,效果明显,节约药品,减少污染。

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若操作不当会给学生带来伤害,而一般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以单向传授为主,来让学生注意正确的安全操作,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往往对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如浓H2SO4的稀释时水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如在加热时用不纯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这些都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动画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安全事故有增无减,触目惊心的矿难事件更是让国人头疼,曾几时,成百上千的矿工死与非命;曾几时,成百上千的国人看到油炸食品避而远之,地沟油让他们寒心;还有那一次次的假酒死亡事件。我国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含有大量与矿产、食品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以多媒体效应、知识讲解并借助化学实验以及生活常识等渗透安全知识教育。

1、通过重大事件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

2008年,“三鹿牌奶粉”事件轰动全国,因为在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造成至少6名婴儿死亡和将近30万名婴儿生病,这是中国出现的最严重的食品污染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也离不开生活。联系到这个事件时,学生会问,不法分子为何要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这种化学物质呢?联系化学中“如何利用元素的质量计算物质的质量”这一知识点,展开教学活动。,因为奶粉的好坏是通过测奶粉中氮元素的含量的高低来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判断其是否达标的,而三聚氰胺这种物质中含有很高的氮元素。通过这个实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化学课堂知识,还让学生了解了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增强了食品安全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知识实验的讲解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

化学中承载着大量有关安全的信息,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性实验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

我们首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其实都在有意无意的讲解安全,例如我们要学生知道药品不要用手触,闻味要用手来扇,尝味更是要不得,剩余药品不放原瓶不丢弃,不可拿出实验室,放入指定的容器。浓酸浓碱强腐蚀,沾身立即用水洗,再用弱碱或弱酸,中和原理记心间。硫酸沾身先擦拭,二用水来三用碱。添加酒精先熄灯,三分之二为界限。点灯要用火柴点,灯灯对点要不得。熄灯直接盖灯帽。酒精加热用外焰,如若失火湿布灭。以上安全常识我们在教学时都在实时的灌输。在化学实验时,更是把安全渗透放在了首位,例如我们要学生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外壁要擦干,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略微口向下,预热在先防破裂。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三分一,管口不对有人处,预防喷溅会伤人。在气体的收集方法时,要先查气密性,导管稍露排气快。排水集气完毕后,先移导管后移灯。

通过上述化学知识实验的讲解,不仅让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他们在态度情感与安全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发展。

3、通过生活常识与实践渗透安全教育。

生活常识其实可以避免大量的安全事故发生,比如国家法律法规早就明确规定,食品标签的内容必须真实。出厂的食品必须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码并加印(贴)食品市场准入标志(QS)。这就要我们教师告诉学生要进正规商店购物,查看生产日期、查包装,自我保护能力借助实践活动来渗透。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二课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活动中渗透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化学物质,知道化学物质的两面性。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对于化学中的食品安全教育来说,这一理念非常重要。

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承载着大部分健康教育的内容,它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我们都知道,当下,在中国,食品安全无奇不有,大到坑害千万儿童的问题奶粉,小到地沟油、加豆腐,让国人惶惶不可终日,大家都知道,健康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健康更是摆在中国社会的最前沿,而承托下一代希望的学生健康发展更是教师、学校、乃至社会最为关心的事情。因此,化学教师教学中应努力贯彻“健康第一” 的教学理念,抓住一切教学时机,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的责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通过化学教学渗透生活健康。

当学生步入化学课堂时,他们发现日常饮食、清洁、药品等都跟化学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使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关系的认识趋于完整和深入。例如:我们在讲解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时,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让他们查阅并参考食物营养表,研究这些食谱营养搭配是否合理,有什么问题和建议;教会学生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注意饮食卫生、提防食物中毒等。让学生知道,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过多摄入这些元素的不良后果。例如我们在讲解煤、石油、天然气的构造时,学生大多数家庭用煤炉取暖,我们让学生结合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条件不同,教会学生知道怎样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例如我们在讲解溶液时,菜市场有一些非法摊位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并出售,严重破坏食品结构,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2、通过化学教学渗透生产健康。

近年来,各地中毒等事件屡有发生,例如厄瓜多尔一个社区发生民众饮用非法劣酒中毒事件,造成21人死亡,103人因饮用这些非法制造的酒而中毒,正在接受治疗。而正是化学中讲到的甲醇这种有毒物质,是用于非法生产劣质便宜的酒。而化学工厂、烟花爆竹等也屡见不鲜。

例如:揭阳普宁市军埠镇村民燃放烟花,导致附近一栋楼房起火,造成13人死亡,受伤人员近60人。山东省阳谷县一家农药生产企业因起火发生爆炸,造成6人轻微伤,1人小腿骨折。企业职工和附近9个村的8000多位村民紧急撤离。

将化学教学与社会中常见的化学生产及安全防范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自我保护的原则,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化学物质与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通过化学教学渗透环境健康。

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化学教学中的化学与环境部分较为详细的讲解了环境污染的分类、来源、形成过程及危害以及防治污染的措施,废品回收利用的环保理念。

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步化学的发展史,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无不与化学相关,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及健康程度息息相关。种种现象表明,人类不应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应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经常伴有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生成物中又有不少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如果散发到环境中会对健康产生不可小觑的危害。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教会学生,特别是有毒实验药品的取用时,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防止取用过多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重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对实验过程中一些常用的产物回收,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在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试验中一定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要了解危险化学药品在存放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以及灭火器材、煤气、电闸等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等。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健康,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和安全成长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正常秩序和安宁的需要。化学教学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教师应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意外伤害等基本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努力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维护学生正当权益。这是关乎下一代成长的需要,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伟大复兴的需要,这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的需要。

篇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

1991年,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杀死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五名教师和同学,最后饮弹自尽;20xx年美籍韩裔赵承弗吉尼来理工大学枪击案致使32名无辜生命消殒……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文字,一件件使人心震撼的沉痛往事,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这无疑对当前知识教育的提醒--生命教育日渐缺失.

作 者:曹杰英 作者单位:启东市双鹤学校,江苏,启东,2262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加强生命教育的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 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生命的教育, 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 提升生命质量, 解放精神, 培养生命意识, 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 丰富学生生命历程, 激发学生生命潜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在中学教育教学 (包括中学历史教育) 中加强生命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主要是因为:首先, 加强生命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从社会转型的大环境而言, 当前的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 为人们生活充实与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 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改变、竞争的加剧、社会冲突的增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等一系列问题, 使得人们压力增大、价值失范偏离的现象增多, 从而某种程度上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漠视。

其次, 加强生命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处于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 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 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 生命的意识亦不是很明显。“由于人对自身生命活动的复杂性认识的有限性, 对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把握与选择的有限性, 及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与利用的有限性, 个体生命是很难有清醒的意识的。即便有清醒的意识, 但应该怎么办也是难以把握的”。中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说明, 他们要能健康发展, 需要生命教育。

再次, 加强生命教育是弥补家庭教育亲职功能缺陷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代家庭渐渐由核心的小家庭取代昔日的大家庭, 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 家族之间的亲情互动越来越少。家长们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存在, 为了家庭生计而忙碌, 家庭的教养、社会化功能则大为缩减, 甚至于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亲情滋润亦渐趋减少。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 能感受到的各种感情亦渐趋减少。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自然而然会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 难以形成对关怀的感受, 也往往觉察不了长辈的苦心与辛劳, 甚至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尊严感被严重扭曲。因此, 社会时代的变化除了应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外, 还需学校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来弥补、纠正。

二、在中学生中推进生命教育的困境分析

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也愿意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但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推行生命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 这主要表现为:

1. 生命教育的内涵广泛、复杂、多元, 不易掌握

“生命体验不仅涵盖了生命个体的生命情感、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在理智基础上的对外物的直观, 而且还饱含着对世界万物存在的领悟, 对自我存在的确证和对生命意义感的寻找。”因此, 人们对于生命教育观点会产生许多差异, 也会产生不同趋向, 如健康教育趋向、生涯教育趋向、生活教育趋向、死亡教育趋向、宗教教育趋向等。这一方面使得不同理念的人可能会相互攻击, 分散了原本就薄弱的生命教育力量;另一方面, 更使得学校和教师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 生命教育的操作难以真正开展, 久而久之, 生命教育容易流于形式, 不了了之了。

2. 中学师资缺乏起码的生命教育素养

生命教育涉及的内容、学科太多, 而其中涉及人生哲学、生命伦理、生命科学等知识素养是现行师资培养课程中相对缺乏的。教育者未先受教育, 又怎能教育他人?同时, 生命教育极其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要求教师必须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对生命有热忱, 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而有的教师本身已患上“心理疾病”, 据天津市有关专家调查统计, 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 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

3. 生命教育的资源匮乏

生命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 相应文本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育资源几乎空白, 这使生命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另外国家缺乏相应的教育配套政策。虽然现在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强调要推行生命教育,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生命教育对学校评级、教师的考评没有任何好处, 仍是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师的工作。沉重的升学压力下, 正如有些教师指出的, 学校、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去真正关注生命教育。

4. 社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对学校生命教育支持不够

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 而目前社会对学校推行生命教育支持有限, 甚至出现对生命教育不支持的情况。比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死亡、性都是禁区。人们普遍认为性是肮脏的、死是不吉利的。特别是谈论死总会或多或少地引起人们的心理冲突, 给人一种不吉祥的感觉, 会受到来自社会特别是家长的不认同。这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开展设置了障碍。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 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 结合笔者所任教的历史学科, 我们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 正确处理生命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传授历史知识到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再到一定的历史情感与现实态度乃至人生的价值观念, 其中, 生命教育就是最后高层次的要求。因此,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都可以说是生命教育的手段。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既有能力的训练, 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 而是全面提高生命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2. 进行生命教育要有计划、有目标

生命教育重要, 但容易出现随意性。历史学科的特别是处处有素材, 处处有生命, 处处有教育, 应该根据课程所规定的内容, 制订进行生命教育的计划。首先, 区分不同年级的生命教育目标。其次, 区分不同历史材料的生命教育价值。中国古代史主要要求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中国近代现代史主要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生理想。世界史主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形成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

3. 防止生命教育在历史教育中程式化、僵硬化

历史知识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在对显性的素材进行生命教育时, 不必过于渲染, 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即可。对于隐性的素材要善于挖掘, 做到选择最优秀的素材进行最有效的生命教育。切忌处处开展生命教育, 让学生感到乏味与枯燥, 使历史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为此要善于变化, 历史教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要依托历史长河中的具有个性化的材料, 灵活多变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另外要紧扣现实, 挖掘教材中利于学生形成生命思考的素材, 使得走向成人的青少年开始形成独立的个性, 喜欢自己思考, 自己探索, 形成自己的生命体验。

4. 让生命教育延伸到历史课堂之外

历史教育教学中应用生命教育, 不仅仅是只在课堂上, 好的教育应该是延续到课外的。最基本的延伸办法就是编制有效的课后作业练习题。传统的选择题只能是在考查知识的掌握及分析理解能力上更有效, 而生命教育化的习题应该是更具开放性的。历史小论文、历史辩论稿、“歪批”历史、制作历史明星档案及查找家族失落的族谱等各种形式的作业,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史实与史论的描述中, 顺利完成生命教育在课后的延续。

篇4:加强生命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让学生重视生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珍惜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等生命教育内容时,化学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生命满不在乎,理所当然地享受生命,看不到生命的艰辛与伟大。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学生轻生的报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叫人触目惊心,它实质上折射出青少年自身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弱化和丧失,它隐含着相当部分当代青少年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目前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在学习上施加了较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每天在题海中挣扎,在分数中沉浮,尤其是乡镇学校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忽视他们人格发展的现象极为普遍。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他们面对挫折和打击,缺少耐挫力和容忍度,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自甘堕落,走向不归路。可以说当前生命教育缺失现象既有学校又有家庭、社会的原因;既有课程、课堂教学又有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原因;既有社会现实又有中华传统教育方式的原因。所有这一些,都说明了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出生命误区,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有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脆弱,让他们敬畏生命;明白生命的不可逆,让他们珍惜生命;开展合作性实验,让他们尊重生命;变幻多彩的实验现象,让他们欣赏生命。只要你用心,化学中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化学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化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化学是以物质及其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化学学科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因素,也蕴涵了人类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的许多内容与我们化学课的教学内容是相一致的。但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地挖掘和强调,学生可能不会主动意识到。

化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内涵。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笔者特意提到了“钋”这种元素,介绍了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她把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同时也介绍了居里夫人曲折的人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社会责任感,也启发学生如何让生命焕发光彩。诺贝尔、侯德榜、门捷列夫等都是课内或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化学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理解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

在化学实验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生命资源。我们知道,在事故面前,人类是如此地不堪一击和脆弱,要让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明白生命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在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牢记实验的注意事项,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化学实验的另一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相处,才能懂得尊重他人。

利用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生命教育。对生命造成危害的事件,如化学品泄漏、化工厂爆炸、随意排放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都可作为珍视生命教育的例子,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三、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

1化学教师首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首先,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师为教育注入生命的激情时,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悟生命,让生命之花更加缤纷烂漫。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激励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其次,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来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是有差异的这一客观事实,关注全体,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不要抽烟,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也不要在学生面前抽烟,身教重于言教,生命教育应从化学教师自身开始。只要真正做到教人先正己,育人先爱人,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生命课堂

课堂生活是师生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化学课堂是探究知识、发展智慧与完善人生观的殿堂;对教师而言化学课堂是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场所。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指出: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活。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学生个体的丰富性,也决定了教师尽管教的都是化学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每一次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作为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师生从各自的角度体验着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化学课堂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体验看作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构建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生命课堂。

篇5: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灾难甚至能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地理灾害,感悟生命的宝贵

我们的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居民区隔着一条河,当初校址选在这里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过河,团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在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代替了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路人。但现在看来,这座桥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初春融雪期及夏季暴雨期,小河开始发洪水,东、南两面山地的洪水都汇入河中,一时间浊浪翻滚,涛声轰鸣,吸引了大小学生们爬在桥栏上、蹲在河坝边观看,有的学生还踏着台阶走下河堤,去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让人看得胆战心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我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重点讲了洪涝灾害,搜集了1998年特大洪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讲述了2012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从南山旅游区下来的游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人带车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十余人无一生还,有的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和贪玩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并且,把本地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和表格,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对我区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小小的团场也受到了影响,牧民们买上了摩托车,职工们有的买上了小汽车,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三连的牧民们喜欢抄近路,从学校门前的桥上过,摩托车打着喇叭呼啸而过却不减速,即使装了减速带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人是酒醉驾驶。周五放学时,来接住校生回家的各类车辆在学生中穿行,争抢生意,吓得学前班的老师像老母鸡一样护着本班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在地理课上提醒学生注意。因此,在讲授《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这个内容时,我加进了自制的幻灯片,是我对这几年来本团因各类交通事故而致死、致残的数据调查,用事实教育学生,天灾我们有时无法躲过,但人祸却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在车辆多的地方随时提高防范意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观察生活环境,关注生命健康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为此,结合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首先,从空气开始,当学到“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这个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诸多危害,再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学校南面的实验楼、公寓楼后的雪有什么异常?给出石市五年前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在去石市的时候注意炮团下面的天空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并给出两周的时间查明原因,写出调查结果。两周后,大部分学生教了调查结果,让我很惊喜,他们调查出:学校南面的雪上有黑点,因为距学校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煤炭转运站,毫无防尘措施,每天装煤、卸煤,黑尘飞扬,甚至飘入住户的房屋,住户连窗户也不敢打开。石市空气质量变差,五年前都是优,现在大多是良,原因是周围建立了热电厂、水泥厂等污染大的工厂,滚滚烟尘让石城的天空不再湛蓝,也使石市的天空与炮团以南的天空景象大相径庭。经过这些地理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对环境的危害,就联合煤厂周围的住户向上级部门反映,最终,勒令煤厂老板搬迁,还给我们一片洁净的天空。

之后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地、水,因为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还组织学生利用板报、手抄报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学校尽一份力。通过这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美好的环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才会有健康的生命,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篇6: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初中物理课程中蕴藏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内涵,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其必然使命。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的物理教师,我深深地感到物理知识的探究实质是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物理的相关知识和生命教育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所以,教师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本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特长,利用本学科的长处,充分挖掘物理学科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在相关物理规律的探究中渗透“生

命教育”。

例如在讲到声现象中的次声波时,除了讲解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以外。我还和学生共同讨论发生地震时如何处理和自我营救。使学生了解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等等。如果在地震中不幸被困在废墟的下面,也可以利用固体能传声的知识,敲打水管等固体物求救。对于台风和海啸发生时的自救也可以同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课后到网上查询,利用课下时间的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

到了物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安全自救的方法。

在讲《电磁波的海洋》这节课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电磁波产生的原因,还进一步拓展电磁辐射这种物理现象,让学生明白电磁辐射源有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电磁辐射源,来自某些自然现象,如雷电、台风、太阳的黑子活动与黑体放射等。二是人工型电磁辐射源,如人工制造的系统或装置与设备等。而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电脑,手机就会产生电磁辐射。并进一步提醒学生电脑屏幕产生的辐射量虽然很小,但是日积月累后轻则会损伤皮肤,容易产生脸部色斑,眼睛周围肌肤出现松弛、鱼尾纹、眼袋和黑眼圈等。重则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所以,日常使用电脑时,要调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来说,屏幕亮度越大,电磁辐射越强,反之越小。不过,也不能调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响收视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劳。在操作电脑时,要注意与屏幕保持适当距离。离屏幕越近,人体所受的电磁辐射越大,因此较好的是距屏幕0.5m以外。此外,在操作电脑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

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

又如在讲解电学内容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使学生知道对人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 ;平时不接触低压带电物体,不靠近高压带电物体 ;不用湿手触碰开关;使用试电笔要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千万不能接触笔尖的金属杆;功率大的和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一定要用三线插头和插座接地线 ;不能用身体连通火线和大地造成单线触电 ;不能用身体连通火线和零线造成双线触电;使用的用电器总功率不能过高,否则引起电流过大而引发火灾;对于触电急救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在学习《光的传播》、《透镜》、《光的折射》等知识时,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潭清疑水浅”的物理道理,到野外玩耍时,切不可贸然下水中嬉戏,知道在没有火源的情况下,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将干燥的柴草点燃,从而进行自救;并且教育学生不可以随处丢弃透明饮料瓶,防止透明饮料瓶进水后具

有了凸透镜的功能,引发森林火灾等等。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和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是大量的,它只是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时做个有心人。而如果每位物理教师都能长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就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在将生命教育在物理学

篇7:绿色化学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在进行化学知识的讲解中,应重视绿色化学思想的传播,使学生对于现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有所了解。

通过对环境中的具体污染问题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了解生活当中存在的化学污染问题,增强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

2.绿色化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能提升教师对于绿色化学教学的深层理解

现代的实际教育中,教师在教学当中由于教学知识要求的提升,无形中忽视了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绿色化学思想的出现,能使得教师进行自省,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更重视绿色化学理念的具体实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绿色化学思想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重视绿色化学理念的实施,提升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理解水平。

篇8:绿色化学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绿色化学的概述

1. 绿色化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绿色化学的提出最早起源于发达国家, 具体表达方式是化学学科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友好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工业产业的逐渐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逐渐突出。绿色化学思想的应用中体现的是针对工业生产涉及的相关产业所产生的污染进行及时治理。大力提倡绿色理念, 对于工业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并且再利用, 同时使用化学手段进行工业生产原理的相关改进, 减少污染源的产生。

2. 绿色化学思想的特征

绿色化学思想有着具体特征, 其在具体的实施中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 并且在实际的生产中尽量使用绿色无污染材料, 即做到零污染是绿色理念发展的最高要求。绿色化学思想在实施当中有着以下三个特征: (1) 保证原材料无污染。原材料的无污染能够有效地减少有害化学产品的产生, 为自然环境的清洁提供保障; (2) 严格控制废弃物排放。化学生产当中会产生相当多对自然环境有污染的废弃物, 绿色化学在具体实施中体现的是零排放标准; (3) 保证化学产品的可回收。可回收是绿色理念的重要体现, 在实际的发展当中, 化学产品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保证其可回收利用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绿色化学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 绿色化学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进行化学知识的讲解中, 应重视绿色化学思想的传播, 使学生对于现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有所了解。通过对环境中的具体污染问题进行介绍, 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了解生活当中存在的化学污染问题, 增强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

2. 绿色化学思想的具体实施, 能提升教师对于绿色化学教学的深层理解

现代的实际教育中, 教师在教学当中由于教学知识要求的提升, 无形中忽视了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绿色化学思想的出现, 能使得教师进行自省, 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更重视绿色化学理念的具体实施,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保证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绿色化学思想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重视绿色化学理念的实施, 提升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理解水平。通过对学生的课后作业的合理布置, 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加入其中, 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索能力, 对未来化学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绿色化学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中学教材当中体现的绿色化学教育知识相对较少, 这对实际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需要教师自身总结, 并结合实际的教育现状, 分析出绿色理念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向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具体措施如下:

1. 在教学设计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在实际的应用中, 教师应重视实践课程的实施。化学教育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将绿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能够有效地提升教育水平。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情境模式以及课外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理论课程讲解过后, 可以与学生进行实践互动, 使用固定的容器对室外的空气进行采集、收集, 并且通过相应的实验分析空气中的各成分具体含量, 与标准含量进行比较, 分析空气当中的某些气体超标现象,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通过绿色化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促进环保意识的提升。

2.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教学当中涉及相当多的实验,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进行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这也是学生对于绿色化学思想理解的最直观的方式。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 实验中应注意规范性。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应使学生重视操作的规范性。教师可通过实验现象的教学分析, 对其中涉及的重要理念进行讲解, 从而使得学生在实验当中理解绿色化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过程。同时通过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及时处理, 教导学生可以对化学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来提升其使用效率, 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第二, 实验中应注意试剂的使用量。化学设计的实验相对较多, 并且在实际操作当中溶剂的使用量较大。因此, 改变传统的实验方式, 将大容量的试管进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在达到实验效果的同时节省了实验试剂的使用量。即实验“微型化”, 这样既能减少实验费用, 又能降低排废量, 减少污染, 更能缩短实验时间且安全可靠。怎样才能实现实验“微型化”呢?教师可以使用微型化学实验仪器, 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量。如教材中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以前使用的是试管, 新教材改用点穴板, 这样效果更明显, 还节约了药品。当然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微缩, 也不是对常规实验的补充, 它是在绿色化学思想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 实验中应注意操作及装置的改进。通过科学改进化学实验, 减少环境污染。所谓科学改进实验, 就是指在教材中提供的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对该实验操作、实验装置进行改造, 在保证实验方法更加合理化、实验目标更加清晰的前提下, 力求在源头上消除污染。如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性质实验, 按照教材的实验操作, 将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氮或一氧化氮, 危害师生身体健康, 污染大气环境, 如果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 将此实验进行改进, 即在注射器内完成上述性质的实验, 反应最终所得的生成物二氧化氮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这样既可明显地观察到现象, 掌握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质, 又能避免二氧化氮或一氧化氮的逸出, 从而消除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

3. 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习题教学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还能使学生在习题中了解科技动态, 学以致用,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例: (重庆理综) 某兴趣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来改进教材中“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 以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1) 实验前, 关闭活塞b, 试管d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 塞紧试管c和d的胶塞, 加热c, 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 在d中加适量Na OH溶液, c中放一小块铜片, 由分液漏斗a向c中加入2m L浓硝酸, 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再由a向c中加2m L蒸馏水, 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3) 下表是制取硝酸铜的三种方案, 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最佳方案是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 该小组还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证明氧化性:KMn O4>Cl2>Br2, 操作步骤为, 实验现象为, 但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

解析: (1) 通过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由a向c中加2m L蒸馏水后硝酸浓度变稀, 反应速率降低,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所以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3) 比较表中三种方案, 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除生成硝酸铜外, 还生成污染环境的有毒气体NO2、NO, 且耗酸量大, 所以方案丙最好。 (4) 依据题中所给信息, 首先KMn O4氧化HCl生成Cl2, 然后再用Cl2氧化Br-, 所以装置c是制取氯气, 装置d是Cl2氧化Br-。

要实施绿色化学教育, 教师必须有强烈的绿色意识, 然后将具体的试题巧妙而生动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就自然地产生了保护环境、实践绿色化学思想的行动。

目前, 绿色化学以其关注自然、环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文情怀及先进理念, 已赢得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教学中, 我们应深入钻研新教材, 挖掘其中的“绿色”闪光点, 积极地宣传绿色化学思想, 并将这一思想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及实验教改中,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及人文精神的人才。

摘要:化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的化学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逐渐地转变教学模式。在现代的化学教育事业发展中加入绿色化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绿色化学思想,实际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军、王小风、杨淑琼.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 :40~42

[2]田淑珍.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4) :36~38

上一篇:新进教师培训小结下一篇:奥运作文:京奥惊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