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浅析

2022-09-10

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是每位学科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化学教师当然也不能例外。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只要教师努力挖掘, 并积极地收集相关材料, 适时地插入, 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审美教育。

一、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

《大纲》根据化学学科的特征, 强调了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 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和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把这条主线系统地、明晰地贯穿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为完成德育目标, 我们沿着这条德育主线分别在教材中找到相适应的结合点渗透于每节课堂教学中去, 这样的德育渗透才是系统的、全面的。这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把握教材的针对性, 寻求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将德育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形成序列。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 在向学生揭示元素的性质, 尤其是化学性质与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时, 采用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辩证思想作为基础。强调指出, 正是由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改变, 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通过讲述这些知识, 使学生懂得了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限度, 就会引起质变, 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这一辩证法则。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例如, 在分子、原子知识的教学中, 通过讲述原子与分子虽然体积小、质量小、肉眼观察不到, 手感觉不到, 但确实存在, 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而且还可以再分来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三、意志品质与理想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学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也会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每位教师都必须在培养学生智力因素时, 把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并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在化学教育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呢?应该把学生引入实际活动之中, 给他们以困难任务, 使他们在克服困难中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

化学课的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无论在知识传授、活跃思维或实验技能方面都比照本宣科、重复前人做过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有着更高的启发。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探索性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具有目的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化学史上许多刻苦攻关的科学家的事例融会到知识教学中, 如居里夫人历经45个月的艰辛, 终于从数吨沥青铀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 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在化学课上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可使他们增强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信心和决心。例如, 通过介绍化学与振兴家乡经济的关系, 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等, 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教育学生, 这些美好的未来, 必须依靠同学们扎扎实实地从现在做起, 努力去开创。使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 从而树立起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为振兴家乡经济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就要讲国情, 讲我们民族的历史, 讲我们民族的成就。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为例, 我们民族在古代就有造纸、火药等几大发明。在近现代, 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 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把他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会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 不仅使同学了解到我国化学史上的成绩, 还把爱国主义和自信心撒播到学生的心田。实践表明, 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是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的。

课本中有好些地方提到过环保问题。如:第二章水, 结合我国水资源情况、水污染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谈节水的必要性和防治水资源污染的重要性。本节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 环保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五、德育教育的实践心得

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实验教学。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课外小型的科技活动。可以从组织学生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始, 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具备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活动中, 教师要进行引导, 必要时进行创新实验活动的提示, 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实践中有以下心得:

1.目前的教学目标已经转向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结合这一教学目标开展“德育”渗透, 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开展课外活动中, 可以先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并结合课本, 适当补充和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教师应有“德育意识”及“挖掘能力”, 掌握进行教育的时机、方式, 但是不能淡化、取代正常的化学教学。只有摆布好二者的关系、地位才能相得益彰。例如, 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实际意义的实验, 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

3.“德育”涵盖的内容很广, 这里列举的“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环保教育”、“意志品质”“思想方法”只是德育内容中的很小部分。更重要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 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 并联系社会实际, 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 不断地形成实验创新能力。

4.发掘德育新载体。德育以教科书为载体, 局限在校园和家庭环境内。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需要, 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 体验不到德育成果的快乐;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这些问题, 把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纳入整个社会的大系统、大环境之中, 空间上向社会发展, 时间上向课外延伸,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

总之, 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 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奋进, 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教师要有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的意识, 不仅传授知识, 还要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情感、思想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育人成材,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受到熏陶。这有利于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中化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素材, 化学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教育点和渗透点, 将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 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德育教育

上一篇:ICP-AES法测定铂钯渣中的金含量下一篇:图书馆未来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