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022-10-0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目前的化学教学看,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有许多学校还不很重视实验, 演示实验做不全, 有的甚至学生实验不开展, 仅是在黑板上“画”实验, 课堂上“讲”实验, 学生“背”实验, 有的学生连仪器实物都未见过, 尽管考试时, 实验题分数也可以拿到不少, 但动手能力却使人难以想象的差。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个主要方向。

1 提高教师自身的实验操作技能, 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前提

演示实验的过程是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进行的,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给学生很深的印象, 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 教师操作是否规范, 动作的呈现方式、操作速度都能对学生起到潜在的楷模作用, 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因此, 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把实验备品准备齐全, 设计好仪器、药品的摆放位置, 掌握好演示实验的要领。在演示操作过程中要准确无误、恰到好处、规范合理。即使是试剂、瓶盖的放置, 试管的夹持, 药品的投放等细节, 也应认认真真, 保证实验的有条不紊, 从容不迫, 给学生以明晰的感性认识。在演示实验中绝不允许有不正确的操作出现, 以免贻误学生。

2 抓好实验基本操作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起始于实验的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正确地、熟练地操作技能和技巧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教师要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 使学生达到“学会”和“熟练”的程度。首先教师在演示实验中, 每出现一种新仪器要一丝不苟地讲清仪器的性能和作用、操作的规程和原理、装置的使用和要领, 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示范,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不规范操作可能引起的实验误差及带来的各种危害。教师根据学生模仿反馈的信息进行分类指导, 对那些动觉表象难以形成的学生, 有时还要手把手的教, 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这样经过反复的练习, 再通过实验和实验习题等, 操作技能便能逐渐熟练, 动作就能协调、准确、稳定和灵活。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学习, 就会获得操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方面系统的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才不会手忙脚乱, 才能独立、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记录, 出现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 实验结果正确率才高。

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 重在熟练, 贵在规范化。因此, 除采取反复多练的措施以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外, 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 发挥指导作用, 开展实验考核, 以巩固化学实验技能和形成正确操作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积极地思维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中心环节

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因“奇”而“观”, 要把那种好奇好玩等以兴趣为驱动力的自觉的观察活动, 上升为通过人大脑调动眼、耳、鼻、手等器官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如讲授什么是化学变化时, 当演示点燃镁条时, 学生往往只感兴趣于镁条燃烧时产生的强光, 而忽略了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实验后询问他们观察到什么时, 绝大多数同学仅回答“耀眼的白光”而已, 若再深入问一下“还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得到什么结论”时, 就没有回答得出了。可见教师不注意引导, 实验就成了“看热闹”, 学生只能得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的表象, 对于已经观察到的现象, 也往往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它的特点, 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和形成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化学概念了。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然后引导学生先观察什么, 后观察什么, 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 又不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又要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写好实验报告,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的水平。这种水平越高, 在观察中收获越大, 更会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积极动手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技能就是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 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学生多做实验, 增加动手的能力, 增加练习观察的机会, 并经常检查和巩固观察结果。通过训练不但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装置和现象, 而且训练他们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使观察实验自然地成为认识过程中的必要步骤, 把观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这有助于形成化学概念, 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观察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从而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

4 指导实验设计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

设计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布置实验习题后, 首先要指导学生钻研实验习题的要求, 阅读有关的材料, 复习有关化学知识。要求学生思考解题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预计所需仪器、药品;依据实验时所应发生的现象和容易发生的失误, 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最后独立设计出实验方案。设计化学实验的过程, 是对既定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提高过程。当学生亲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获得预期的效果时, 不仅加深了有关化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有关实验的技能, 也增强了进一步做好实验的信心和勇气。

5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化学实验, 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良好途径

课外活动是化学实验的第二课堂。主要通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到更多的应用化学的技术, 增强动手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化学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 拓宽视野, 开发智力,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组织实验兴趣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撰写小论文, 编辑实验资料, 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 开展化学游戏, 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化学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理论知识和实验现象通过学生的思维和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从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的观察、实验的设计、开展第二课外活动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观察,设计,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志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2:13~23.

[2] 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132~140.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的组织与实施探析下一篇:钻井井斜产生原因与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