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生活学生作文

2024-05-05

我的读书生活学生作文(共14篇)

篇1:我的读书生活学生作文

书,是人们知心的朋友,无声的老师,知识的源泉,它一直默默启示着人。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心扉。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他便只生存在一个渺小的世界里。我从小爱读书,我的房间里到处都是书,有《世界著名寓言故事》、《冰心优秀文学全集》、《复活》等书,还有很多童话书。

我是很爱看童话的一个小女孩。但是妈妈不允许我看,让我看些有意义的书。所以把我的童话书都给放在书柜里,锁了起来。没有了童话书,我只能在脑子里回忆那些故事里的情节。突然我脑子闪过一个念头——偷钥匙解救童话书。晚上的时候等到爸爸妈妈都睡着了,我发现钥匙挂在高高的衣架上。我拿着一张椅子,踮着脚尖儿,一步一步悄悄地走到衣架旁边,站在椅子上拿到了钥匙,把椅子放回原处,一溜烟跑进书房,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柜,一连把所有的童话书都拿出来,把它放好,再拿几本看,我越读越兴奋,越读越起劲,故事中的内容使我忘乎所以,我与主人公同悲同喜,我陶醉在童话的动人情节中。我读了很长时间,才感觉到眼皮下垂,我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我在书的陪伴下一天天长大,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也教给我做人的道理,书是我永远的朋友。在我的读书故事里,书籍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快乐和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篇2:我的读书生活学生作文

光是想到书,我的手就会痒痒的,真想十万火急的找到书;为什么我这么喜欢书?因为一翻开书,就好像已经搭了游览车一样,准备去旅行。

之前暑假时,我最喜欢跟妹妹一起看书,并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可是,这种美好时光过不了多久,一转眼间,我已经升上了五年级,课业就更忙了,根本没办法在挪出时间分享自己的心得,只痛恨时间过得这快。

我的梦想只有一个,就是,我真希望我能做一个非常出名的医生,治疗病人,并且希望病人只吃一天的药便能康复,让我变成誉满全球的医生。

篇3:我的读书生活学生作文

据中国作家网消息, 近日, “我的中国梦”全国中小学生读书教育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出席发布会并讲话。李岩指出,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 “中国梦”是习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的新理念, “我的中国梦”活动, 正是为了响应这一号召, 进一步落实十八大精神所推出的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活动。活动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 融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为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有力支撑。“我的中国梦”活动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倡导发起。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会同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节目组、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编写组, 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编写了《复兴之路中小学生读本》、《我的梦———中国梦中小学生读本》作为活动用书。中宣部出版局办公室副主任何瑞、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长肖启明以及少年儿童代表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上, 主办单位向少年儿童代表赠送了活动用书。北京市海淀区二里沟中心小学的2名少先队员宣读了倡议书。

篇4:“我的生活”作文导写与评点

由于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历来大多数人向往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关于“城市”“农村”的话题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怎样看待今天的城市和农村,在城市、农村究竟该怎样去生活,每个人的看法和活法不尽相同。

请以“我的生活”为题,作一篇具有时代气息的记叙文或散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第一,选择最适合自己生活实际且感受颇多的一种地域来写,这样就有真实情感可发。地域熟,容易回放情景,有具体场景描绘;感受多,便于提炼主题,抒发激情;人事具体,也便于刻画和叙写。第二,最好先选材后立意,从生动、充分的材料中求出“意”。若先立意后选材,就不免出现搜肠刮肚的无奈。立意要有时代感,要能回答、解决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让读者受到启迪、教育,使读者受启迪和教育也是为文的最终目的。第三,选取较小角度、较具体事件,以此“滴水见太阳”。角度小、事具体便于具体充实地描绘。以一个角度反映某个方面,进而以这个方面回答一个较重要的社会问题。第四,艺术地安排好全文结构,既避免平铺直叙,又防止变幻莫测,不能因结构巧妙而让读者读来不知所云。适时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尽量优美文字,让读者得到艺术享受。

篇5:我的读书生活学生作文

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我每天都会坐着书到处旅游,有时与“武林豪雄”聊聊天,与我的偶像---大胡子张飞论力气。一次,我在与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书,不知不觉,要吃饭了,妈妈大喊:“小书虫,吃饭了!”------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我仍旧陶醉在书的海洋中,妈妈不耐烦了了,气呼呼地扑向我,一把夺了我的书,我还没缓过神来就听见一顿批评:“喂,我叫你几声了?”我支支吾吾地说:“一声。。。。二声!”妈妈把我拉到餐厅,悄悄对我说:“我叫你20声了!”

我对书就像老虎看见肉,因此,我的语文水平在班里一直是数一数二,我的作文一直在班里被当作范文领读,所以,我光荣的拥有了一个称号:书呆虫。

篇6:我的读书生活学生作文

阳光透过树叶间,留下斑斑点点的碎影。我轻轻地靠在长椅上,读书。我看得津津有味。《青铜葵花》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不能说话的男孩与一个来自城市的小姑娘。我刚看这一篇简介,觉得很新颖。饶有兴趣他看下去。青铜十分疼爱这个“妹妹”,甚至把家里唯一的上学机会让给的妹妹。看到这里,我也即想拥有一个疼自己的哥哥,那该多好呀。我轻轻地翻开下一页,青铜的奶奶为了给家里省一口饭,去摘棉花赚钱。看到这里,我不由得为奶奶的身体担心了起来,同时心酸这个村子的命运。

太阳越来越大。我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我跟在跳舞的奶奶说我去亭子里看书,别担心我带了电话的,得到奶奶的允许,便奔向亭子。我找到空位,坐下来看书。文章让我看得入神,感觉自己身在其境中。“呼!”终于读完。我合上书,看见奶奶坐在我旁边。“走吧,咱们回家吃午饭这都十二点多了。”“我看了好久。”在路上奶奶告诉我,看我这么投入,就没打扰我。让我看完,再回家吃饭。

篇7:我的读书生活作文

在我的`童年中,妈妈便在我房间里放上一箱书。起初,我对这些肚子里满是文字的家伙并不感兴趣,比起它们更让我着迷的是一些七零八落的小玩意,直到有一天,我妈对我说起了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黄金屋?我眼前猛然一亮。那岂不是有无穷无尽的钱!于是,我开始了疯狂的翻书行动,左一本,右一本,不一会,书房变被我弄得一团糟。突然,一本《列那狐的故事》如磁铁般吸引了我。于是,从那时起,我,一个对阅读毫无兴趣的孩子变从那时起将阅读两字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在阅读中,我实现了无数梦寐以求的梦想,翻开《威尼斯的小艇》我领略到了威尼斯的夜色之美;看到《细菌世界历险记》,我发现了微小生命的世界风光;读到《山中访友》、《索溪峪的“野”》两课时,我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这怎么不能说是阅读给予给我的恩泽?

因为阅读,我改过自新,净化了我身上原有的缺点;因为阅读,我火爆的脾气越见越小;因为阅读,我改变了别人对我的看法;因为阅读,我的作文与口述水平有了步步高升的趋势;因为阅读,我在语文学习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难怪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阅读,这位不会说但又会引导我们前进的朋友,它像一艘船上的罗盘一般重要。它怀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它将它肚中所有的墨水都毫无保留地献给读者。它在我们看不见道路时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在我们迷惑时为我们点通;在我们心情不快时为我们解闷;在我们妒忌对方所去的地方时用文字的色彩带我们周游世界。是它,点亮了我们的人生。是它,用语言的色彩为我们染上五彩缤纷的颜色,使我们的人生有声有色。也是它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篇8:我的课余生活

每天晚饭后,我都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迈着轻盈的步伐,散散步,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回忆一天的趣事,放松一下紧张了一天的神经。有时早上漫步在校园的花坛边,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花坛里各种美丽的花……我用真诚去热爱周围的五颜六色,去欣赏身边的万物,欣赏自然界的生灵,让内心获得一份快乐。拥抱着绚丽多彩的世界,感受着大自然那无比的温柔,我不禁从心底发出呐喊:哦,我属于大自然!(感悟很深哟!)

散步之余,我喜欢读各种有趣的课外书,因为它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让我拥有了丰富的知识。

我在这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读书时,我会随着作者的感情,在书的海洋中徜徉;随着作者的心绪,经历着激烈的波动。我在这心灵的世界里沉思,细品书里的风雨、感情。充满乐趣的书,充实了我的人生。

我的课余生活,是一片绿色的希望,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首感人的诗。乐趣无穷尽,永远都是美好的。

老师鲜点评:

篇9:我的读书生活学生作文

抛光是带有危险性的工作,老板给买保险对我来说充满了吸引力。于是就有了我在网上看招聘信息,独身一人冒着被骗的风险,来到郑州,再和几十个人一起被送到廊坊。我的具体工作是摩托罗拉流水线上的装配岗位,负责给手机装上天线,装好以后流水线传送带给下一个人。夜班,一天装1800台手机。

我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很兴奋!

富士康的车间里一尘不染,比之从前的小工厂强了不知道多少倍。每天上班穿静电衣,戴静电帽,自己的衣服也能穿得很干净。更让人激动的是,宿舍里24小时提供冷暖气,热水。是不是有点傻?看客没有经历过说者的人生,其间的喜悦是难以感同身受的。

那几个月,我变得自信、乐观,浑身充满了正能量。我学会了Office基础操作,学会了给电脑装系统,背了两百多则《论语》,文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一样的人生,从这里迈出。我在文字交流群里,认识了一个在扬州大学读中文系的女生。那几个月,关于文学和生活,我们聊了很多,也交谈得很开心。

我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她羡慕我有工作有工资,羡慕我读了不少古代文学。(她肯定想不到两年后已经甩我好几个段位了)我羡慕她的美好未来,羡慕她走的是我不敢想象的路。她毕业以后,可以去出版社当编辑,一辈子都跟文字打交道。那我呢?我很沮丧地问自己。

我也想上大学!真的。

回去参加高考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从高一高二开始我也跟不上。我不知道从哪打听到了可以自学考试,那我就参加自学考试吧。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家里准备过年回家给我找个邻村姑娘,相亲结婚。然后我带着她一块儿来富士康打工。我说自己要自考大专,家里当然强烈反对。其间发生了很多不愉快,我一个大老爷们甚至想过轻生。最后我用了非常特别的手段,取得了和家人斗争的胜利。

几个星期后,一次机缘巧合,亲戚给我联系了一所大专,从预科开始读起。一年后,参加升学考试。我被录取了。目前正在自学考试求取本科。我对当年扬州大学那个女生说:跟你比,我走了很多弯路,可是我一直都没有彻底放弃过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追求。

两年后的今天,我出来实习找工作了。虽然还没有毕业证,但是我真的是个大学生了。目前在一家企业做新媒体运营,新手,还有很多要学的。可是,通过读书,或者说,通过上学,我再也不用去富士康每天装1800台摩托罗拉手机了。介绍个邻村的姑娘相亲,听起来已经有些戏谑了。

特别特别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因为我知道,自己时刻不能懈怠。世界之大,我却不知其折或远。

【素材运用】“人生不能没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流水线工人到大学生的转变,其实无关成功,只是自我追寻梦想征程中的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驿站。只要有梦,生活就不缺少斑斓的色彩。

【速用名言】

1.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作出决定。——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

2.志向和熱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德国思想家 歌德

【适用话题】梦想;努力;人生规划

篇10:我的读书生活作文

以前,我并不是很喜欢看他们口中所说的武侠小说,也就无聊时会翻翻解闷,烦恼时看看让自己放松下来。谁知,久而久之的,我看的内容增加了许多,随着内容的增加,我也逐渐起了兴趣。于是,我就如同看电视剧剧集一样,只想看到个结果。在这种习惯的养成下,我开始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看书。下课铃响起,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我便光速做好课前准备,然后拿起《斗破苍穹》看了起来,也不管别人对我说了多么重要的新闻,我也是置之不理,埋头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最让我心烦的就是突然有人来打扰我的好事。所以,我对附近的人全部说了不下十遍谁打扰我看书谁试试,记住啊!大概是都知道我那说变就变的性格,也真的没人打扰我了,我为此还挺欣慰。

回家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不会带书回去的,因为他们回去写完作业是玩电脑,可我总不会忘记带上书,写完作业后便美滋滋地读起来。入迷的时候会读3、4小时,喊我吃饭的声音不下几十次,可我总是一声哦后就又开始阅读。家里人说我读书已经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了,嘿嘿,貌似我真的有点走火入魔了啊!尤其是有一次,我那一天读书不低于8小时。一起床,看书,然后就是洗漱,潦草地吃完饭,飞奔向我的书房,继续读起来。一直到下午,我才出去休息了一会。晚上的时候,爸爸催我洗漱睡觉,我没理他,一直看。爸爸只得无奈地把水端过来伺候我,该睡觉时我还抱着书。看着看着睡着了,还是爸爸晚上来查寝帮我放起来盖好被子。

篇11:我的读书生活作文

我喜欢书。在我还不识字时,每天晚上,睡在被窝里,妈妈给我读《成语故事》《一千零一夜》《故事大王》《智慧故事》《格林童话》等,成了我的一种享受。

等上了小学,我认字了,妈妈读故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妈妈就买一些书让我读。下课了,我会急忙拿出书来看,作业做完了,我会争分夺秒地看书;晚上,有时书中的情节吸引着我,我会钻在被子里偷偷地看书。我看书很快,有些囫囵吞枣,但那醉心地阅读使我很快乐。阅读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我写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最拿手的就是想象作文,我能根据事物、人物、地点写出一篇内容充实的作文。

三年级时,书已经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等车、坐车,我都忍不住要看书,有一次,我因专心看书,车坐过了站我才发觉。五年级,我更爱看书了,看到自己没看过的书,就想方设法借来看,并且很想一下子把书看完。一下课,我就立刻把书拿出来津津有味地看,有时需要上厕所,我会恋恋不舍地放下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厕所冲去。

篇12:我的读书生活作文

有一次,我向爸爸借了一本《三国演义》。里面有聪明多智的诸葛亮、阴险奸诈的曹操、英勇杀敌的关云长——关羽。可是妈妈不让在床上看书,我把灯光调掉最低,放在床上,躺着看。当我看到三英战吕布时,恨不得也上战场。此时的我很快乐,也很惧怕。快乐时因为书中的场景让我激动,惧怕是因为害怕被妈妈发现,收到了严厉的训斥。很不巧的是刚说完就被妈妈看见了,就开始训斥我了。

我的读书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有快乐,有喜有忧…… 我爱看书,看完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盼望见到你的读书经历。

篇13:我的读书生活学生作文

刚进学校的时候, 我读的是政史系, 100多人的班。不久, 政史系又分为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两个系, 但是, 班上的同学已经感情深笃, 不再分离。同学中许多是“老三届”的, 不仅社会经验丰富, 而且知识基础扎实, 外语能力卓越, 我经常暗自感佩。而我们的老师, 大部分也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循循善诱。两代被耽误的师生, 一起用心地在教室耕耘, 演绎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听同学们谈笑风生, 说古论今, 我内心深处经常有强烈的自卑感。于是, 开始拼命恶补。中学基本上没有学过外语的我, 有一段时间疯狂地学习英语。把薄冰的英语语法书、张道真的英语教材翻了又翻、读了又读。嫌枯燥, 于是找原版书试着翻译。记得当时翻译了一本《东方故事集》, 还兴致勃勃地投稿到出版社。尽管没有出版, 但从此不再惧怕学习外语, 后来到日本学日语, 也是如法炮制。

我的同桌刘晓东是一个高干子弟, 他喜欢读书, 经常逃课泡图书馆。他告诉我, 读书比听课效率高, 而且收获大。我不敢逃课, 但是经常读他借来的书, 从《文明论》到《第三帝国的兴亡》, 从《林肯传》到《光荣与梦想》。后来自己去图书馆借书, 几乎两三天换一批书, 与图书馆的老师们混得很熟, 经常多借几本回去。那是我一生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 我给在大学读书的儿子写过一封信———大学是读书的天堂, 就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我不敢说自己那个时候真正读懂了多少, 但是, 我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就是从那时养成的。今天, 我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全民阅读的推动者, 应该说与当时的阅读经历是分不开的。

书读多了, 就有写作的冲动。记得当时许多同学对作业怨声载道, 我却并不介意。我把每次的作业作为挑战, 力图写成有一定水准的文章。

那个时候, 有一段为文学疯狂的日子。卢新华的伤痕小说, 点燃了许多大学生的文学梦想。不仅中文系的同学热情高涨, 我们文科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如痴如醉。范小青与我们同在钟楼前的老文科楼学习, 那个时候我还不认识她, 只听说中文系有个才女写小说了。文科楼下经常有他们的作品展示, 我们班的荀德麟也经常与中文系的学生唱和。我也开始大量读文学作品, 读中外诗词, 也悄悄写了不少诗歌。当然, 大部分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是, 从此喜欢上了读诗, 喜欢诗意与激情的生活。

除此之外, 我还是个狂热的体育运动爱好者。且不说中学时就专门拜师学习武术, 进了大学, 越发对体育运动痴迷, 开始效仿某位伟人, 把体育运动变成每天的必修课。清晨, 先是迎着晨曦在400米的跑道上跑10圈, 然后回到宿舍洗一个冷水澡。神清气爽, 然后去教室自习。在这样的状态下背外语单词, 学习的效率特别高。傍晚, 一般是与同学们一起打篮球, 水平很臭但是乐此不疲。

我的运动水平很一般, 但是每天早晨的跑步还是引起了体育老师的注意, 连说带拽把我拖进了学校的长跑队。后来我才知道, 老师看重的其实是我的意志力。

其实, 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 还是竞技场上的比赛, 它都要求学生或运动员挑战自己的体能、挑战自己的过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咬紧牙关, 与对手抗衡, 坚持到最后一刻。“两强相遇勇者胜”,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往往是意志力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这一段日子的磨砺, 让耐心与坚韧从此伴随着我的人生。

就这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 人生一点点充盈。慢慢地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孩子, 开始向往新的生活, 思考未来的天空。

这个时候, 学校急需补充教育心理学教师, 决定在大三学生中选拔5人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修班深造。一下子几百名学生报名。我有幸过关斩将, 成为其中一员。

在新的大学, 我又交到了新的朋友, 袁振国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 堪称我学术朋友中的“青梅竹马”。

振国比我小一岁, 应该是我的老弟了。我们在大学三年级分别从苏州和扬州来到上海师范大学, 他瘦长的个子与我肥胖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朋友说, 你们是天生的一对, 不仅合作写文章, 而且可以搭伴说相声。

振国最初给大家的印象是扬州才子。到底是中文系出身, 那优美的文笔让我们羡慕不已。学习的时间不长, 他的一篇关于灵感研究的论文就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报上发表了。我不太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 于是, 有了我们频繁的讨论和“争吵”, 有了我的商榷文章。而我们的友谊, 也就在这讨论和“争吵”中萌芽与成长。

那时, 我们可以说是无所畏惧、豪气满怀。记得有一次, 我对振国说, 总有一天, 我们要让自己的著作像弗洛伊德的著作一样, 走进每个人的书架!于是, 我们疯狂地读书, 疯狂地写作。我们以两个人的名义在《中国青年报》和《南京日报》等报刊开设了专栏, 我们在《心理学探新》、《苏州大学学报》等刊物联合发表论文, 我们的第一本书《心理世界窥探》也由江苏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本书, 当时我们还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为能赶上振国这位中文系的才子, 我也只好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 精雕细琢, 用心打磨。通过一系列“小文章”的撰写, 大大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现在很多朋友说喜欢我的文字,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时期的训练。

我和振国曾经有过一个美好的约定:两家一起寄情于山水, 把自己交付给大自然。可是这些年来, 我们都把自己交付给了教育, 寄情于工作, 不知振国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约定。

我的确是幸运的, 就这样顺利地从江苏师范学院的学生成为一名“准教师”。我更大的幸运是人生路上, 遇到了那么多授业恩师。

用不着努力地从记忆中去搜寻, 一张张慈祥的面庞、一幕幕感人的往事就不断浮现于我眼前、回映在我脑际。

我似乎看到初中时教语文的徐鸣凤老师。在那个并不重视知识的年代, 她将藏书一本一本借给我阅读, 她对我那双如饥似渴的眼睛所给予的微笑, 远远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美。

我似乎看到高中时教物理的林象云老师。他用那特有的宁波口音, 把深奥抽象的物理知识说得那么清晰、那么明白, 我不仅学会了“三机一泵”, 也把探究自然的兴趣扎根于心中。

我似乎看到大学时教哲学的吴建国教授。一个留学苏联的哲学博士, 在他家里评论我的一篇论文, 他未在原稿上作任何记号, 竟然能将某处的标点、某处的别字、某处的史实、某处的观点解析得淋漓尽致。我从此知道, 什么是做学问。

我似乎看到读博士时的沈荣芳教授。为了指导我的论文, 经常乘火车到苏州“送教上门”, 当我推着自行车和老师在大学校园里边走边谈的时候, 我早已忘记他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

我似乎看到做博士后研究时的苏东水教授。这位享誉海内外的管理学大师, 冒着酷暑, 为我的新书《中华管理智慧》撰写前言, 为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写推荐书。

…………

师恩重于山, 师情长于江。在我忙中得闲的时候, 在我小获成功的时候, 在我与学生相聚其乐融融的时候……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他们。

而这一次, 我的思绪却“定格”于燕国材教授。

那是1980年9月, 我通过考试被选送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班。那是“文革”后心理学科首次在该校重新开课, 学校派出了最强阵容的师资队伍。当时, 一批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已经张开双臂拥抱即将到来的“科学的春天”。其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恩师燕国材先生。

一天, 教室里来了一位个子不高但气度不凡的中年人。上课铃一响, 他就健步登上讲台, 在黑板上写下“标新立异, 自圆其说”八个大字。后来, 我们知道, 这就是学术界一位传奇式的人物———燕国材教授 (我称其为“燕师”) 。燕师博学多才, 这八个大字就是他倡导的治学方法, 激起我们的创造冲动;他反对“言必称希腊, 言必称西方”的心理学教学与研究, 主张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遗产, 并身体力行, 他的《先秦心理学思想研究》等一批专著先后出版, 引发我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激情。他把“创新”作为治学的灵魂, 也作为对弟子的期待。后来, 他确实用这种精神把我们带进了心理学园地。

燕师1930年12月29日出生在湖南省美丽的桃花源边, 17岁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20岁考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大学毕业后不久, 他的个人专著《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正式出版, 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但随之而来的“反右运动”, 让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离开了心爱的教学岗位, 先是劳动改造, 再到图书馆搬书。上个世纪80年代初, 燕师差不多与我们一起走进了课堂。

他给我们开设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史三门课。有一次, 他用“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去邻家”开始了他对中国心理史课程的讲授。这句也许不太经典的诗, 却激起了一个年轻学子的强烈冲动———研究中国心理学史, 破译中国人心灵的密码!于是, 有了我们师徒间的长期合作, 有了中国心理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我的第一篇习作《朱熹心理思想研究》被燕师带到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上, 向潘菽、高觉敷教授等大力推荐, 很快收录在两位老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文集中。

我的第二篇习作《二程心理思想研究》被燕师推荐到权威核心期刊《心理学报》, 很快变成了铅字。

我被推荐破格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编纂工作, 没想到撰写的条目被出版社编辑作为“样板”条目供其他作者参考, 还闹出了责任编辑张人骏教授到苏州大学来寻找“朱老先生”的笑话。

这些, 对一个刚刚走上教学科研道路的年轻人来说, 是多大的激励!

在燕师的推荐下, 我参加了中国心理学史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参加了全国心理学史的第一套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参加了中国心理学史第一本辞典的编写工作……可以说, 我参与了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创建的全过程。

后来, 我又同燕师合作撰写了一些著作与论文, 如《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心理学纵横论》、《现代视野内的中国教育心理学史》、《刘邵〈天才性理〉对于大脑研究的贡献》、《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等, 他从不以先生的口吻教训我, 而总是以朋友的方式与我沟通。

后来, 燕师又鼓励我独自放飞,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如中国犯罪心理学史、中国管理心理学史, 当我有新著出版的时候, 当我获得一个个国内外科学研究基金时, 他总是为我喝彩、为我加油。

在我所知道的学术前辈中,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勤奋, 60岁以后, 他差不多每年至少还要有一部个人专著问世, 数十篇论文发表。他不仅用他那四卷本著作奠定了在中国心理学史中的地位, 而且在非智力因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方面, 都独具慧眼、自成一家。

在我的印象中, 燕师似乎是不老的, 他的心近乎明代李贽所说的“童心”。燕师虽然学富五车, 讲演时口若悬河、声音宏亮, 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不太擅长交际的人。他只顾耕耘, 不计收获;他淡泊名利, 不计得失。这种个性也使他失去了一些本来应当属于他的东西, 然而他不在乎, 依然乐呵呵地向前走。

燕师已经年过七旬了。本来我和几个同学说好在苏州为他祝寿的, 没想到闸北八中的刘京海校长等捷足先登, 在上海为他举行了庆祝活动。前年, 和他相濡以沫的师母因病去世, 燕师在家乡为她购置了墓地, 师母的灵魂在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安息了, 而燕师在哀恸之后又像往常那样默默投入了另一本新著的写作之中。

去年五一节, 燕师家乡的一所名校———桃源一中邀我去讲学, 我不假思考地应允了, 为了那一方水土, 为了那恩师之情, 也为了拜谒师母之灵。这一去, 我也与“桃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年的八月酷暑, 温州的“苍南”让我为全市校长作一个报告。为此, 他们打了数十次电话, 我实在太忙, 不敢应承。结果, 他们搬来了燕师, 要我们师徒同去。于是, 我顿时没有了拒绝的勇气。因为, 与老师多说几句话、多呆几分钟也正是我所渴求的。与其说我成全了“苍南”, 不如说是“苍南”满足了我。

篇14:我的读书生活

一、小学读书

我生于大饥荒的一九五八年,长于“文革”的动荡岁月,七岁发蒙,在庙宇改设的小学堂里跟着先生点横竖撇捺、风云雨雪、山石田土,识得几个字。二年级上课用的课本是《毛主席论教育革命》,薄薄二十几页。老师用课本遮住颜面,带领学生读。学生爱读也可,不爱读也可,要跳要闹也可。老师在那种形势下不敢管,也不能管。

到了三年级,贫下中农管学校,来了新老师,开设了语文和数学两门课,课本照样薄薄的。孩子们在小学堂里,三分之一的时间玩,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足够学课本上那点内容了,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干什么呢?总得找点事做做,一位姓汪的先生就找了两本小说念给孩子们听。一本是《矿山风云》,另一本是《烈火金刚》。每次老师念书,我都听得眼睛直勾勾地,我读书生活的萌芽就是从这听书开始的。

我祖父上过私塾,阁楼上存放着一筐书。大人到生产队挣公分去了,小孩子在家看家。于是,我便顺着木梯爬上阁楼,借着屋瓦缝隙透进的亮光,一本一本地翻出来看。我可以看的就三本书:《三国演义》、《绘图千家诗》和《三字经》,其余的都是佛经。另外,还有本怪书叫《义律宝钞》,是绘画言事,主要讲的是人活着的时候如果干坏事,死了就要下地狱,挨铡刀铡……那画面挺恐怖的。最初的眼球刺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我长大后一直都不敢涉足“鬼城”之类的地方,连《聊斋》都怕看。

这些书都是繁体字印成的,一个娃娃家,不过是初识文化,斗大的字识不了半升,认识就读,不认识就跳过去,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猜书。读完几页后停下来,仰头看着檩子,想象着吕布是怎样刺杀董卓的;刘备是怎样去卧龙岗请诸葛亮的;庞统是怎样审案的……边读边猜,故事竟模模糊糊有了些印象。《绘图千家诗》很好看,每首诗都配有一幅黑白插图,背背诗,看看图,诗图印证,多少能明白一点意思。记得其中有一首是“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个少妇,一枝花树,黄莺引颈,背着背着,我忽然明白,“妾”应该就是指那个女人,诗的意思应该是写想念谁吧。

那时的乡村没有电视,电影每年会来放一两场。政治挂帅的年代,社戏更是没了。可你也别以为穷乡僻壤就是“文化沙漠”,文化仍然会像垄陌上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摆古”这种口头文学仍然在夜晚的星天下蓬蓬勃勃地盛行着。上了年岁的长者们,他们前半生生活在民国,虽然不识字,但多数听人说过“三国”、“水浒”、“征西”、“征东”、“隋唐”等故事。他们你听我说,我听你讲,口口相传,文化在街巷里蔓延,折子戏《杨家将》的粉丝不比今天少。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们,抱着大烟筒,往街心残垣石埂上一坐,咕咚……咕咚,烟草的辛辣味随着夜风徐徐飘散开来,播撒出去。人越积越多,先是议论一番田地里的庄稼和邻里长短,接着就逐渐进入“正题”,“摆古”开始了。孩子们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女人们要忙家务,难见她们的身影。

“鲁智深是个大力士。哈哈,你们猜他有多大力气,连树都能拔得起来,并且还不是一般的小树,有碗口那么粗大……”陈伯伯刚把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说完,章爷爷又接上来了:“在农村,人活到六七十岁就拄拐棍了,佘老太君一百岁还挂帅出征,越老越有干劲,越老越英雄……”说着说着,他忽然伸过手来,摸着我的头问:“娃娃,你是读书人,应该知道老杨家住的天波府在哪里?”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傻着眼看他:“认不得,认不得,你告诉我。”鲁老三念过私塾,阴雨天不出工,就拿着一本发黄的“三国”,戴着老花眼镜摇头晃脑地在屋檐下读出声来,做针线的媳妇听得烦,骂他念什么瞌睡经。他接着说道:“咱章哥哥讲完了,我来说一个三国故事。诸葛亮在五丈原死了,还靠做个木头人假诸葛,吓退司马懿,那份本事啊……”一晚又一晚,一年又一年,那些千年故事,千年古典,在长辈们的烟雾缭绕中,在街心的石埂上,我就这样用耳朵“读”了,用心听了。

我感谢那些给我说故事的人,是他们和我小学里的先生给了我最初的阅读启蒙。他们使我知道,在秋收冬藏,养鸡喂猪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书本的世界,还有一个精神的世界。历史是可以穿越的,“梦回唐朝”是可能的。相对于今天来说,过去原本是苦难的,只是因为时间把距离拉远了,才产生出美感来。

二、中学读书

父亲教导我说,学门手艺吧,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这话自然是很在理的。我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竹编,最先编成的是对粪箕,拿到集市上卖了两角五分钱,到书店里刚好够买一本《金田起义》,这是我买的第一本书。

到县城去上高中,学习远没现在紧张,休息的时候就去新华书店闲逛。那个时候书店不开架售书,我只能在玻璃柜台外面遥望,一个书柜挨着一个书柜看过去,解眼馋。心里肯定是渴望买书的,只是囊中羞涩。一部范文澜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强烈地勾起了我购书的欲望。购书计划酝酿出来了,我决定把菜金节省下来,靠每餐只吃白米饭来积攒买书的钱。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节省,我买回了一整套的《中国通史简编》,还买回了刘大杰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鲁迅先生的《鲁迅杂文选编》和《故事新编》,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和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古文观止》和《绘图今古奇观》是按照报纸上的地址邮购来的。四大名著,学校图书馆里存着,借出来读就行。那时学生读闲书,学校既不提倡,也不反对,更不引导,就像山坡上的野羊,随便你去自己啃食“青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学生上学读书就有闹着玩的意思,反正没高考压力,学业结束,农村学生哪里来还到哪里去,城里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样的教育,有一条是好的,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比现在的高中生多得多,自由度更大。早餐没吃的,中餐后尽可躺在床上读书,晚餐后也可在校园里找个背静处读书,星期日不回家,就可以整天读。校园面积还跟今天的一样大,可是学生却不及现在的五分之一。老树苍苍,鸟儿啁啾,风儿在古旧的院落里轻轻滑过,阳光白得耀眼,静悄悄,空荡荡,春夏秋冬都是读书天。

高中就要毕业了,我也渐渐长大。找一份事情做,养活自己,这个生存难题必须解决。父亲也焦急起来。我说:“你是医生,我向你学习吧。”听了这话,老人家自是高兴。只是我私下觉得,要是真的当医生,一定得比父亲高明些才是。这倒并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父亲只在民国年间上过高小,自己是读过高中的人,这个文化程度放在封建时代,算得上举人学历,朝廷可以授官——是“公务员”的后备力量了。

在上述“理念”的引导下,父亲支持我买了些医书。这些书主要有《医家四要》、《中医内科学》、《医宗金鉴》、《频湖脉学白话解》、《汤头歌诀白话解》、《云南中草药》、《本草纲目》……为了那个理想,我就一页页、一本本地翻看开来。父亲采药回来,我就翻药书来对照,研究它的科属、药性药理,如何加工炮制,如何组方。有病人上门就诊的时候,我就在一旁观察父亲配伍下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来读书。

虽然我后来一直没有成为悬壶济世的人,不过读这些书使我多少具备了点中医药知识,聊以自慰的是还可用它来自我保健。几十年后,见到医家开出的方子,我还能大致猜出患者患的是什么病。偶尔也做梦说,要是我当年入了“杏林”,哈哈,房子就比现在簇新光鲜多了!

三、工作后读书

毕业后,我由学生变成了先生——民办教师,在村小附设的初中班做教员。当时我才十八岁,刚跨进成年人的门槛。

时值“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复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全国人民被压抑的热情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希望的太阳冉冉升起。学校几个青年教师的读书热情十分高涨,相约到县城的图书馆,押十元押金,借书出来看。最难忘的是读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和《碧血剑》。大家商量好,你借上册,我借中册,他借下册,一部书借齐,做好分配,定下换书的时间,赶紧回学校,你看完转给我,我看完转给你,如击鼓传花一般地读书。归还书的时间是限定的,一星期就要还给图书馆。白天要上课,我们就只有等下班后在集体宿舍里挑灯夜读。“大理国”、“六脉神剑”、“降龙十八掌”、“逍遥派”、“少林武功”……不觉间已是凌晨,鸡叫了,天亮了,学生来上学了,舀瓢冷水洗洗脸,照样提着课本去上课,那时正是一个睡和不睡都一样的年龄。

我有个前辈同事,丈夫被打成右派,放逐他乡,两个孩子在山村里当知青。我知道她有一批藏书,多半是俄罗斯小说,非常希望借出来一读为快。可是这些书在“文革”时属“封、资、修”之类的“毒草”,“文革”刚结束,政治气候尚不合适,同事是不敢借这些书给我看的。我这时要是开口相求,那就太为难人家了,只好暂把借书的念头压在心底。

机会来了,同事的儿子要考工,让我给他辅导数学。我乘机委婉表达,希望她能把书借给我看看,没想到她慨然答应下来。于是,我读到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和《哈泽·穆拉特》,读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还有《罪与罚》、《贵族之家》、《呼啸山庄》、《忏悔录》、《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大卫·考波菲尔》、《金银岛》、《福尔摩斯探案集》、《牛虻》等大量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整个青年时代的励志书,保尔·柯察金是我的偶像人物,我承认他影响了我的一生——也许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和我都身患残疾的缘故。

学校要开英语课,没老师承担教课任务,校长决定让我担此重负。就这样,我有好几年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自修英语上,闲书就顾不上读了。我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从初中英语一直自学到高中英语,后来还学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翻着词典磕磕碰碰地读了两本英文小说集。那时,我甚至产生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梦想——期望着有朝一日能译书卖钱。时光荏苒,如今我的书架上还摆放着那些发黄的英文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并点,我的英语“失业”了。春去秋来,我越走越远,如今早把那些知识赔给书本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教英语了,我对文史的兴趣又泛了起来。因为练笔写点小说、散文的缘故,我很想学习矛盾、巴金那些大作家,背诵古代经典,增强文学修养。我选定了几本书来试验,一本是《古文观止》,还有就是文学丛书中的《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和《元曲一百首》。少年意气,雄心万丈,可由于我毅力不够,《古文观止》只背了一部分就没能坚持下来。只是几十年了,我一直喜爱这部古代优秀文集,常将其置于案头,不时翻翻。其他三本小书我背诵得还差不多。有一年,我跟两个六年级班的学生背诗词打擂台,擂台赛开始前做准备时,我初步统计了一下,自己竟然还有近三百首诗词曲的背诵功底。

三十岁时,孩子降生。虽然家庭负担骤然加重,但我读书的热情却没有减退,一日不读书我就会觉得日子白过了,总会在枕边、办公桌和沙发上放一本喜欢的书,保证阅读欲望产生的时候,随手就可以拿起来读。出门的时候我会在旅行袋里装几本书,在候车、乘车和住宿时用阅读来打发时光。一次去腾冲开会,在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中,我看完了两本《教师博览》。等会议散了,没别样礼物送朋友,我就把这些阅读过的杂志赠给他们,也算是一桩雅事。这个时期我比较集中阅读的是传记类书籍。如,《马克思传》、《伟大的道路》、《西行漫记》、《伟大科学家传记》、《世界名人传》、《西方杰出军事家传记》、《文学家传记》、《朱元璋传》、《清太宗全传》、《狄更斯评传》等。另外,我还涉猎了《史记》、《今古贤文》、《世说新语》、《官场现形记》、《近代文学史》、《三字经》、《百喻经》、《圣经》、《中国神话故事精编》、《一千零一夜》和格林、安徒生的童话、伊索的寓言、古代演义小说以及近现代小说。阅读这些书,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我最大的收获是确立了一种自信,即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太大的智力差别,上帝在每个人的躯体里都植入了成功的因素,只是我们愿不愿意去发现、去发掘这种因素,并将其发扬和做大,做成品牌。

现在学校培养的多是中规中矩,不会做梦的学生,这不奇怪。但问题是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读那些教科书以外的“闲书”,不要陷在功利的泥沼里,要认识到“无用”之用,“闲书”不闲。学生只要有时间愿意去书海里遨游,多元的世界、多样的思想就一定会呈现在他们面前,书籍就一定会影响他们的人生。他们就不可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的尾巴,就不会只是圣贤的代言人,就一定会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到这一点,再厉害的应试教育都不怕,一切弊端都会在学生广泛的和随心所欲的阅读过程中得到矫治,使学生自立起来、完整起来、优秀起来和高尚起来。

四十岁时,我觉得此生再不可能另起炉灶发展,注定会教师本色到底,因而就越来越喜欢上了这个职业。时光的流逝,华发已然爬上两鬓,我渐渐对生命产生出一种紧迫感来。为了能在乡村教师这个位置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读一点书——教一点书——写一点书”的抱负,我开始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这段时间我主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和《给儿子的信》;选读了孔子、陶行知、杜威、洛克、亚米契斯、小林宗作、尼尔、夸美纽斯、肖川、朱永新、张文质、刘铁芳、于永正、吴非、陈红兵和李希贵这些去世的或活着的先生的论文著作;有时还跟着书评家的推荐去网上看一看余秋雨、黄仁宇等人的文字。被尘世烦扰难平的时候,我也在网上听听南怀瑾老师讲的《金刚经》。书虽读得杂,但置于案头反复读的却只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那三本著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三本著作影响和奠定了我的教育思想。教学遇到疑难,我到书里去请教先生;教育感到困惑,我到书里请教先生;对这个职业产生倦怠,少了定力,我到书里请教先生;这辈子要到哪里去,我也去书中请教先生……

随着年岁的渐长,精力的有限,生活的不易,大部头的著作越来越让我感到读起来吃力了。我的读书也开始“转型”了,我开始每年订阅十几份报纸杂志,更多地阅读时文。这些纸质媒体上的文章,一般不长,半小时就能读好几篇,拿得起来,放得下去。我这时的读书计划是每天不再贪多,也不图快,坚持读完三十页书。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杂食”中,我得到了多方面的收获、多方面的启迪和多方面的营养。这段时间我长期订阅的专业报刊有《教师博览》(文摘版、原创版)、《师道》、《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与管理》、《中国教师报》、《云南教育》、《教育文摘周刊》、《红河教育》和《泸西教育》。非专业刊物有《书摘》、《读者》、《文史知识》、《文苑》、《特别文摘》、《成功之路》、《思维与智慧》、《炎黄春秋》、《卫生与保健》、《杂文报》和《中国剪报》。小学语文教材是一部百科全书,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杂家。怎样才能成为杂家?除了广泛地阅读还是广泛阅读,舍此别无到达“罗马”的途径。

我的阅读生活还影响了学生,教室里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蓬勃开展起来了。同学们每天都有四十分钟的时间用于阅读,可以读教室里书架上的书,也可以读自己带来的书。孩子们每月购置一本喜欢的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私人藏书。课外阅读的火炬一旦点燃,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越烧越旺,形成熊熊大火。我教的学生陈亮和陈金龙,小学六年级就翻着字典读《易经》、《资治通鉴》和《战国策》。有一天,陈亮来问我《资治通鉴》上的一个句子该怎样理解。我大吃一惊,猛然醒悟,老师落后了!于是我赶紧到书店买了《资治通鉴》、《易经》和《战国策》来补课。

是读书让我在这个名利纷攘的尘世间,还能保持一份清醒;是读书让我在这个功利世俗的世界上,还没有堕落;是读书让我的思想和精神不断发育,“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读书让我对教育稍微看得远些,想得深些;是读书让我在专业的阶梯上不断攀高,看见无限风光;是读书让我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是读书让我在贫瘠的乡村校园的泥土里,还开出了一朵小花,取得一点成绩。是读书拯救了我、成长了我,造就了我。我非常感谢书所给我的一切,铭记着她的深恩。

我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历教育,偏居乡村一隅,没有得到过名师指点,完全是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成系统,不成气候,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说不上精,比起今天高学历的年轻一代的教师来,毕竟是一种缺憾。我读书的目的,无心要成为专家,只是渴望到书海里去享受润泽和浸淫,不让心田干涸和龟裂。我读书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追求幸福,打发空虚,所以很多时候跟着感觉走,率性而为,随遇、随缘,“好读书,不求甚解”,以至“知天命之年”,一事无成,反倒是读得满脸书生气,不谙尘世,孩童样,傻乎乎的。

作者单位

红河州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

上一篇:第一次下厨作文400字 第一次下厨下一篇:宗教管理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