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故事的作文:忘不了那段读书的岁月

2024-04-25

我的读书故事的作文:忘不了那段读书的岁月(精选3篇)

篇1:我的读书故事的作文:忘不了那段读书的岁月

毕业感怀:青春岁月 那段忘却不了的记忆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已经离开大学校园,但仍深深眷恋着那段青春岁月的人„„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

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回荡在耳边,身边已经没有了那些熟悉的面孔。漫漫的岁月沉浮中,过去的岁月都已经过去了。那些人、那些话、那些事只能永远尘封在记忆中。我们这些毕业生,每每漫无目的走在孤独城市的路灯下,那喧嚣的人群,美丽的笑脸,从身边擦肩而过的年轻气息都让人回想起那段忘却不了的记忆„„

师兄们说那些曾经的日子都已淡忘。可是,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能看出他们忘不了,忘不了那些属于自己的日子。又有谁能真正忘记那些年少轻狂的青春岁月,那些曾经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那些曾经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学生活。

我们忘不了。接到那张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红色录取通知书时心中的激动。那种清晰的感觉就想是发生在昨天一样。就在那一瞬间,回味起为这张普通的纸片所付出的种种辛酸。一个个场景涌现在脑海中。多少个寒冷的清晨强睁开惺忪的双眼;多少个晚上用冷水洗一把脸后再做两套黄岗模拟试卷;多少次把对临班女孩要说的话又强压回去,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心中的这一个梦。

我们忘不了。就在那个九月我们离开了家,告别生活了十八年的故乡。拖着大包小包从四面八方满怀憧憬来到这里,来到这里兑现自己多年的奋斗。那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就象那时的天空一样,永远是那么的晴朗。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却有着几乎相同的单纯经历、有着共同的话题。大家似乎热衷于问别人高考考了多少分,第一志愿报的是什么学校这一类的话题。多年以后听大学新生又继续这一话题时,自己总是象当年笑自己的人一样的一笑了之。初来大学的人表面上都很谦虚,可谁都是满腔的抱负,谁都想在这四年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就这样开始了四年平淡但难忘的四年大学生活。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军训时,一遍又一遍的在操场上踢正步时的汗流浃背,那时的总想在训练间隙使劲瞅瞅女兵连里有没有漂亮的MM,但总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被教官罚跑步,惹得坐在树阴里的女兵们哈哈大笑。这事直接的后遗症就是大四的某一天邂逅一个外系MM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还被对方先说道,“我知道你,大一军训的时候老被教官罚的男生就是你吧!”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军训拉歌时,那此起彼伏的《咱当兵的人》的歌声,忘记不了那整个操场上一大片的橄榄绿,也当然忘不了看师弟师妹们军训时心中的一份难言。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那次高数考试时,哆哆嗦嗦在口袋里掏出那道泰勒公式的试题时的胆战心惊和年轻的女辅导员不动声色的将纸条收走但没有上报心中难言的感激之情。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年轻的我们都曾参加过一个社团,总听社团招生的老生说在这个社团里能如何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但那时却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年多来为什么总做些打扫卫生、搬搬桌子之类的小活。终于,在一年后自己自动退出了,看到社团又在新生入学时继续招人,才恍然大悟其中的奥秘。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在那个晚上宿舍的兄弟们为谁是系花争论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集体睡过翘课,恰逢老师点名集体被捕的“壮烈”。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一到上午的第四节课,一群男生就拥在最靠后门的座位旁,在下课铃打响的一刹那冲出去,用最佳的起跑速度冲在慢慢蠕动的人流的最前面,抓起饭缸子扑向一食堂,却发现每个窗口前却已排了N个人。自己的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有一天病了,早早的就去食堂打饭,发现依旧是每个窗口都有N个人了,才知道翘课的人居然有这么多。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在那个周日晚上熄灯后,上铺的兄弟突然问了一句,“是不是明天要交作业。”慌乱中,整个宿舍从黑暗中爬起来。赶忙给女生打电话借作业,然后整个宿舍的哥们挤在走廊里抄作业的情景。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几乎每个周末必举行的“宿舍杯”CS对抗赛上。自己用沙鹰几十米开外一枪爆头时网络上连接另一台计算机显示器前的怪叫。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那曾经挥洒过自己青春和汗水的篮球场,也忘不了在全校的联赛的战前战术会上兄弟喝着啤酒商量谁打组织后卫的情景。也忘记不了,比赛中破口大骂那个偏心的裁判被判依次技术犯规却赢得场下女孩子的一片掌声时自己的得意。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那些仗义的女生,冒着丢掉学位的危险在考试时帮兄弟们一把,让兄弟们安全PASS那门无聊又莫名其妙的考试,也当然忘不了大功告成后大家一起去吃烤肉时在大家的夸奖下女孩子羞红的脸。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宿舍的小三退学时给我们最后说的那些话和他背起行囊最后一眼无比眷恋的看曾属于他的校园的眼神。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那个曾经考了无数次四级的兄弟,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翻着那本已经被翻烂的四级词汇,一遍又一遍的做着那些他几乎已经能背下来的《王长喜历年真题解析》的华子。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大三时大家躺在床上讨论到底的考研还是去找工作时大家分析的种种道理,现在想想似乎大家都在实践着自己的观点,在收获着自己的观点。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考研时承受一篇阅读理解错四个的巨大打击又开始做下一篇的漫漫征程;忘记不了我们在老师点完名回头在黑板上写第一个字的一瞬间从后门跃出去狂背“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物质”时的情景。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在那一个个寒冷的晚上,无数痴男怨女挤在唯一的通宵教室里,每个人的包里都或多或少的有一本陈文灯、王长喜、任汝芬,都在虔诚的读着。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那个和自己一起走过大学的女孩,忘记不了打完球她给冷的凉开水;忘记不了她偷偷给自己洗的臭袜子和叠的整整齐齐的衬衣,也忘记不了最后和她无奈的分手。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毕业前的海报栏里总贴满了卖电脑的海报,看海报时总有一种毕业生在出卖自己岁月的感觉。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做毕业设计时的通宵达旦。一个个都变成超级用功的学生,可以不吃不睡的编程、画图、写论文。似乎在那几个月的时间自己学的东西比在大学的其他的三年都要多的多。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在最后的日子最后一次在图书馆看到那个外系的女生,看到的那个自己偷偷看了四年但一直没能鼓起勇气表白的身影,随着毕业这个美丽的身影永远留在美丽的记忆中,那句从未说出口的话也就永远的留在心里,但心中总想在若干年后的校友聚会中能再次见到那个身影。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那个晚上,一个喝醉了的男生在女生宿舍楼下大声哭泣的声音,也忘记不了那个始终没有下楼的女生。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最后的岁月里。女生宿舍楼下,那些帮女孩子打水回来的男生们在宿舍楼下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吃散伙饭时,大家哭成一团时的场景。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在离开学校的最后几天,收废纸老头那堆积如山的旧书中露出的我们熟悉的《大学英语》和《C语言》时心中的一丝悸动。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在那个最后的火热的夏天,我们光着膀子,以毕业生特有的那种张狂将四年里的所有零零碎碎和所有的记忆胡乱塞到编织带里,托运回家的情景。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毕业典礼前最后的那一个晚上,就在那片草地上,一界又一界毕业生在延续那个不成文的规矩。多少年轻的身影围坐在一起续写着大学里整个班级最后的结局,那片草地上沉淀了太多太多毕业生的歌声。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那一对对坐在校园石椅上的情侣,忘不了他们无奈的分别,忘不了他们在宿舍楼下最后的拥抱、忘不了他们最后哭泣的声音。

我们忘不了。忘记不了自己又一次背起四年前背来的行囊,在校门口出租车上回头看的最后一眼。

时光过去了,真的过去了。在走进校园的第一天就注定今天要走出校园,相聚就注定着要分别。草地上那棵大树依旧在,校园的毕业生是一年一年的换一界一界的走。我们走了,离开了校园、离开了大学时光、离开了曾经纯真年轻的岁月。

可是,任凭时光的冲刷,岁月的磨痕,在心中依然清楚的记得四年里的点点滴滴。因为我们忘记不了,永远忘记不了也割舍不下那段青春无悔、那段无悔青春。

篇2:我的读书故事

——题记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可见,书籍对我们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迎刃而解——“书”的功劳

夏夜的一天,我正优哉游哉地看着书,可偏偏蚊子要来凑热闹,“嗡嗡”地叫着,偶尔再来一针给我“提神”,忍无可忍的我只好委屈一下鼻子,点起了难闻的蚊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了。“哈哈哈”,书中的情节实在太搞笑了,看得我手舞足蹈,可是,乐极生悲。“啊!”我大叫一声,原来是蚊香烫着我的手了。我赶紧把手放到自来水龙头下,以此来缓解疼痛。可是,收效甚微,而且只要手一离开水龙头,就又是钻心的痛。这时,我灵光一闪,想到《生活百科全书》上说:轻微的灼伤可以使用麻油或盐水浸泡,这样可以最快地解除疼痛并消肿。我二话不说,忍着疼痛马上调好了一碗盐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结果却很灵验。

妙语连珠——“书”的功劳

无独有偶。科学课上,老师正给我们做小纸船烧水的实验,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错过了一丝一毫。只见老师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一张普通的稿纸折成了小船,把它放到了铁架子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往纸船里倒上冷水。接着,老师打开了酒精灯的盖子,小心地点燃酒精灯,火苗“忽的”一下蹿起来,无情的火舌肆意地舔着纸船的身躯。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期待地看着讲台。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纸船却丝毫没有破损,而纸船里的水却开始沸腾起来,同学们对此都感到疑惑不解。

这时,老师笑眯眯地问询原因,可是大家茫然地四下张望,似乎没人知道。那就由我上场吧。果然,看见我一举起手,同学们都惊讶地望着我。在老师的示意下,我慢条斯理地说起来:“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而纸的着火点是183℃,烧水的时候,水不断从纸船上吸收热量,即使烧开后,水的温度也保持沸点——即100℃不变,从而使纸的温度不致超过183℃。所以水沸腾时纸船是不会烧着的。”

看到大家敬佩地看着我,别提我的心里有多得意了。这呀,多亏了《十万个为什么》!

出奇制胜——“书”的功劳

这天,妈妈带着我上街买蚕丝被。一走进家居用品商店,当我们表明来意,要买一条蚕丝被时,老板立即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家的蚕丝被是百分百的桑蚕丝制作,可以放心购买。本着货比三家的原则,我们打算再多看几家,反而挑花了眼,无从下手了。他们个个都说自己家的是最正宗的,明明看着样子差不多,可是价钱却相差太多,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该怎么办呢?

我告诉妈妈,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怎么辨别真正的蚕丝被:用手把被里的蚕丝撕掉一块,再用明火烧一下,最后用手把烧焦的地方捏碎,看看是否很容易就捏碎了。如果很硬就说明这是假的;如果很容易捏碎就说明这是真正的蚕丝被。

妈妈听了之后半信半疑,最后在争取了老板的同意后,试验了几家,总算是买到了称心的蚕丝被。甭说,盖着新买的蚕丝被,的确特柔软,特暖和,特舒服。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书能营养人的心灵,增长人的见识。书,能给我们启迪,能让我们明智。书籍,照亮我们的生活。

(指导教师:陈素芳)

教师点评

篇3:我的那段“表演”岁月

高一那年,是一个心无旁骛的年纪。我不知道,老师、父母竟然在“编导”我成为饱读圣贤书的“剧中”人物。我那时天天在“表演”他们联手写的“课本剧”,天天熟读“剧本”台词,诸如天文地理、诗词曲赋,还要玩转奇偶函数。我时不时地憋出一两句小诗,美其名曰“大作”,实则就是些消遣的玩意儿。可是他们不悦,不让我改变一句“台词”。可惜那时的自己不懂,总觉得这些小事不影响“剧情”。而今想起来,怕是这辈子有那么多的光阴都在这样的“剧本”中挥霍掉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记得第一次看见这句词的时候,觉得很应景。现如今,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再看,才恍然大悟。我不知道那些年陪我一起哭、一起笑的那些“演员”们如今身在何处?我只知QQ列表里,“演员”名单上的人已离我越来越远。

有句话说得好,总有一些人围绕生活的“剧本”在表演。一直把师长、父母的“台词”记在心底,却不能按照生活的真实去自由“表演”,我想这便是对我和我三年高中生活中“演员”的生活定义。作为一个生活中的“演员”,我总想自由自在地表演,不受“剧作家”规定的“台词”的束缚,演绎淋漓尽致的多彩生活,如果能这样,那该有多么惬意!

回想起匆匆的初中岁月,那些走廊上故作深沉,确又按捺不住的“表演”神态,那些楼下散步时窃窃私语的“台词”,那些被品头论足后,仍不自知还冲着我们笑的“剧作家”,抑或担任“导游”的任课教师,那些游走于书山题海之中,孜孜不倦,最后变得波澜不惊的“演员”们,殊不知个个已经是被马口铁密封成“沙汀鱼”,渐渐地都没入了深海中。或许,我真不该有那些无拘无束的想法。可是,我有真的很想对那时的自己说一声“对不起”。我辜负了你,我不该天天强装在“表演”一幕幕“话剧”。

又或许,我真该检讨自己,那些虽苦却充实的“表演”岁月早已远去,现在的我闲散、慵懒、满口的经典“台词”,却又不合时宜。;我真该感谢那时自己违心的“表演”,即便过了这么久,还能为我留下些许“有所畏”的东西,虽然“剧情”呆板,但不乏许多令人回味的元素。

【推荐理由】小作者用非常无奈的笔触在写自己的 “青春自叙传”,在他的笔尖汩汩流淌着他的一切成长生活都在“剧作家”——父母和师长精心编排下在做孤独“表演”;此时应该是花样年华,可是却受“剧本”“台词”“编导”的羁绊,这样的生活不是成长、不是多彩;文句句字字都流露出淡淡的哀伤,让人鼻息不禁一酸,这些看似闲散、慵懒文字,也许是对小作者自己不一样抑或是他同龄人的一丝慰藉。

(荐评:马舒曼)

上一篇:不要停下脚步,勇敢追逐未来作文下一篇:游故宫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