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法”和“情境教学法”在培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024-05-06

浅谈“游戏法”和“情境教学法”在培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精选6篇)

篇1:浅谈“游戏法”和“情境教学法”在培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游戏法”和“情境教学法”在培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12-05-07 15:07来源:网络 作者:秩名 点击:

91次

http://www.spe-edu.net/Html/peizhijiaoxue/201205/30106.html 体育课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门课程,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作为教育对象都是智力落后儿童的培智学校,体育课的意义更是深远的。

所谓“智力落后”是指“在发展时期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水平,并且伴随有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或障碍。”除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外,中度及以上智力落后儿童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肌肉的协调性等指标,都明显低于健全儿童。所以,培智学校的体育课,不仅担负着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具有康复和行为矫正的作用。

培智学校体育课主要是根据全日制培智学校的体育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教学,我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除考虑常规的教学方法外和原则外,还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自身特点,选择更适合他们的方法。如游戏法、情境教学法、等。

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极易分散,且识记慢、保持时间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讲“小步教学法”和“多重复教学法”相融合,并配合以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学知识,长技能。如低年级的素质训练课,讲“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一课时,我试想如果单纯一次次的单腿跳、双腿跳,学生肯定没兴趣。于是,我运用游戏教学法,将活泼可爱的小青蛙、小兔子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模仿的欲望,然后组织学生做“小青蛙捉虫子的游戏”和“小兔乖乖跳”的游戏, 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我觉得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单、双腿跳的技能,又因多重复,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在一个欢乐的气氛中,学生们没有了退缩、压抑、自卑等不良情绪,完全处于了学习的主动状态。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因。托尔斯泰说:“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建议教师要积极的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情境教学法对培智儿童非常适用。原因是智力落后儿童对外界事务的兴趣淡薄,如果教师讲课再呆板,极易产生“对牛弹琴”的效果,而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在讲完“后蹬跑”一课后,学生们都累了,很难再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时我适时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打开事先准备好的录音机,随着汩汩的河水声传入学生的耳朵,有学生叫了出来“水、流水呢!”“是的!这是一条清凉的小河,可惜河上没有桥,想过河得自己搭桥,现在就让我们大家自己动手,‘搭桥过河’怎么样?”“好!”学生们一致通过。就这样,在紧张、欢乐的气氛中,“搭桥过河”的游戏开始了,直到要下课了,学生们还闹着不肯结束。

此外,在培智学校体育教学中,(其实不只是体育教学)吸引学生的不光是教师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师的心境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培智儿童多处受歧视,很少有成就感。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决不能再有丝毫的轻视,我们应善于去发现、去表扬他们点滴的进步,用教师良好的心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篇2:浅谈“游戏法”和“情境教学法”在培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清代教育学家王筠说:“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然书中有趣,亦相从矣。”

动机和兴趣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 兴趣,就必须在英语课堂上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信心。消除学生因为缺乏语言环境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在英语课堂上坚持创设英语情境,能使学生在长时间的英语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尽情地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机

兴趣

主体作用

创设英语情境

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感情与环境影响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很容易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愉快的心情,动机便被激发出来,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同时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情景也就是环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消除学生的心里压力,发挥学生内在潜能,进入学习准备阶段。那么教师一定要在这时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设计者,应该多给学生提供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教育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那么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学知识就能更好地被吸收和理解,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动机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那么怎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利用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求,好动,好动脑等,采用相应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例如,在教animals(动物)这一话题时,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自己知道的动物种类,接着针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各种动物名称进行介绍,接着利用录好的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通过放录像的方式,让他们比较真实地理解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这样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使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在轻松,直观,浓郁的氛围中圆满地完成。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方式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英语,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他们 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用图片,简笔画,幻灯片,投影图表,实物,录像带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例如,教学Students’Book3第9单元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发明物,让学生快速把发明物和年代及发明者连线,学生热情很高,并自然地操练起要教学的句型:When was the car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1885。What are they used for? Who was it invented by?...教师接下来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发明物的相关信息,如price quality helpful 等,让学生围绕教师所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在兴趣的驱使下很快学生就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当然,教师的形体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运用恰当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the parts of the body是,教师边指边复习单词hand,然后利用手势教学来教学各个部位arm leg head nose eyes ears等单词。这种产生情境教学方式是学生在强大的模仿心理和参与意识驱动下,很快地激发了学习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信息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是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问题也会产生悬念,是学生不断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

1、随意交谈。教师可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好学生作随意交谈,以求学生在不知不觉进入新课。例如教after和before引导的状语从句这一新内容时,教师问了值日生有关天气,日期等情况后,便可以开始与学生做诸如下列的交谈:What time did you get up this morning? What did you do after you get up? Did you do any exercises after you washed your face? What did you do after you did some running exercises? What did you do before you went to school? What did you do before you had your breakfast? 教师如此引导下去,由起床一直问到来校上课的活动。这种师生之间的随意交谈,拉近了距离,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开始。这种方法导入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联系插图和标题。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不同程度地传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重要信息,而标题是语篇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语篇信息的发散中心。教师可利用插图或标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在英语阅读和听力教学中,设疑、悬念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常常通过引导学生对他们即将阅读和听的材料进行预测,预测会使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和所听的内容更感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听力质量。

3、联系实际,关心时事。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信息灵通,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的、焦点问题十分关注,有积极地参与意识,这为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挈机。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这一阅读材料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宇宙的神秘莫测,神奇的太空生活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从网上下载一些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工作的照片,然后让学生猜测宇航员在做什么。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纷纷猜测起来,他们的大脑细胞变得十分兴奋,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了。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学生学习就会倍感轻松,乐趣无穷。学生在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下,便自然地理解并掌握新知的内容,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要求教师自觉地去提高个人素养,懂得培养学生自信,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其内容要体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教师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准,以“情”感染学生,以“情”激发学生,才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尤其是留守儿童(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让他们“乐在学中,学在乐中。”那么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来让学生树立自信,这就由教师自身的素养决定的。“如想给人一碗水,需己有一桶水。”所以,能有效地进行情境教学,这就求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具体表现在: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教师应具备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爱和高度负责的敬业奉献精神,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应处处以良好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2、教师应具备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愉快的情绪,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情绪反应,它不仅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反之,如教师带着压抑的情绪教学,学生也会很压抑,结果课后学生感到疲劳无获。

3、教师应具备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教学能力。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切当的方法组织教学。同时,也能通过平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去启发他们各自的积极性,找到各自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朝着自己特长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不同角度塑造他们,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

4、教师应具备谦虚之心,能进行自我完善。教师也是普通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也在接受教育,所以教师应有教学相长的意识。

五、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完善和延伸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过程,在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下,课堂虽有问有答,但经常会出现“三多三少”现象,优生答的多,学困生答的少;自问自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给答案的多,注重过程分析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积极,课堂气氛呆板。所以教师应把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情境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从表面上看作业的布置似乎与创设教学情境联系不上,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教师只有把英语作业设计成一种具有导向性、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有效性、创新性和交际性,才能把学生从过重的只有负担中解放出来。教师也只有做,才能调动学生完成只有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有效地完成作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只有快乐地学习,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也只有把学习当成了乐的事去完成,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3、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学生紧靠课堂45或40分钟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英语学习必须做到课内和课外结合。这样在课外教师需利用一些辅助方式来帮助学生,如组织学生反复观看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教学录像资料等方式,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熟悉英语语速下去提高英语水平。

篇3:游戏在培智教学中的作用

一、游戏能激发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弱智学生的注意力极不稳定,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在10至15分钟左右,因此,在教学教学中要设计合理的游戏,吸引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引起弱智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3的乘法”时,可通过游戏“邮递员送信”进行练习。即教师在每张卡片上写上一道式题,然后把卡片(即“信”)分给学生(即“邮递员”),让学生根据“信”上式题,口算出得数后,迅速把“信”投进写着这个数的“信箱”内,看哪个同学能最快地正确地把“信”送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游戏能补偿弱智学生的生理缺陷

许多弱智儿童的大脑发育不健全,导致肢体不灵活甚至残疾,而弱智儿童的腕骨和指骨正处在生长过程中,指挥小肌肉群的神经系统的机能尚未成熟,手部动作精确性较差,产生了学习障碍。因此,发展学生小肌肉群是十分必要的。游戏教学则是弥补弱智学生的生理缺陷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大于号和小于号时,许多学生分辨不清,我采用手指游戏帮助学生认识辨别: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能搭出大于号“>”,左手的中指和食指能搭出小于号“<”。教师提问:“大于号怎样记?”学生回答:“伸出右手剪一剪。”教师提问:“小于号怎样记?”学生回答:“伸出左手剪一剪。”并配上动作,既生动又形象,学生掌握后就不会再混淆。

三、游戏能培养弱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弱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合作交流,共享群体智慧,拓宽知识视野,培养交往、评价能力。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用“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就能起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我让每个弱智学生挂上图形卡片,先看看自己身上挂的是什么图形,然后寻找和自己身上图形挂卡相同的“图形娃娃”做朋友,找到朋友后,手牵着手站在一起。在游戏中弱智学生情绪积极、饱满,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积极地寻找自己的目标、心中的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轻度弱智生会主动热情地帮助中重度弱智生,纠正错误。这样将教学活动与音乐游戏科学有机地结合,让弱智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团结协作地进行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弱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四、游戏能让弱智学生回归生活天地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的特色。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不仅增加了劳动技能和生活适应的教学课时,而且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教学学科称为生活语文、生活教学。这是为了进一步弱化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的思想。因此,应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弱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认识元”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认一认、数一数、算一算、换一换钱币后,再进行情境游戏活动。游戏一:在汽车上,老师当售票员,学生当乘客。要求轻度弱智学生自己拿钱买票,中度弱智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拿钱买票,重度弱智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拿钱买票。游戏二:在商店里,老师当营业员,学生当顾客。要求轻度弱智学生自己拿钱买所需物品,中度弱智学生拿好钱买指定物品,重度弱智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拿好钱买指定物品。这样的游戏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学以致用,增强了适应生活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4:游戏和多媒体在培智教学中的作用

游戏 多媒体 培智教学 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的理念已深入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但是,我们在培智学校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课堂上,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却目光游离;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却呆若木鸡;老师躬身力行,学生却无精打采。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培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心理发展速度慢,缺乏感知的积极性;思维简单,直观,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情感发展迟缓,调节能力差;相互关系简单,合作能力差。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和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让游戏活动贯穿课堂教学

游戏可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使学生在自然而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有益于开发智障儿童的智力,挖掘潜能,补偿缺陷,丰富知识。

1.游戏活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智障儿童注意力极不稳定,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集中注意的时间只有10至15分钟左右,游戏活动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能力。因此,游戏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分组教学中要善于设计师生互动游戏活动,吸引儿童的注意,并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

如教学《国际儿童节》一课时,若用谈话式的方式导入,显得枯燥无味。于是,我采用游戏“一起过六一”的方式进行:准备好气球、剪贴画、拉花、玩具等教学物品,和孩子们一块布置教室,一起过六一,学生兴趣高昂,纷纷动手展示自己的才能,把教室布置的非常有节日气氛,通过“一起过六一”这个游戏活动,学生身临其境,对“国际儿童节”有了深刻的感知,也使学生在本课一开始就处于兴奋状态,并完全进入了教学氛围。

2.游戏活动是补偿生理缺陷的有效途径

许多智障儿童由于脑瘫或其他原因,导致肢体不灵活甚至残疾,运动协调能力差,产生了学习上的障碍。游戏教学是补偿智障学生缺陷的有效途径。

如进行看图认字教学时,把词语制作成图片,要求学生跑到指定地点找图片,让两个学生进行比赛,看谁能按要求先找到,让学生动起来,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识字能力;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跑动的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

3.游戏活动可以丰富日常知识

教学活动与生活是紧密相关,无法分割的,游戏活动接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以丰富学生的日常知识。

如教学“秋天的水果”时,利用游戏“奇妙的口袋”:让学生到口袋里摸出指定水果或摸出后说出水果名称,加强了学生对香蕉、苹果、桔子这三种水果外形上的认识,既使学生受到了语言训练,也使学生增长了日常知识,学会了从外形上分辨这三种水果。

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常规教学

智障儿童反应迟钝,注意力极其短暂,缺乏学习动机,兴趣狭窄,缺乏自知之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很差,情绪不稳定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智障学生的各种感官肌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从而达到教师所希望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引发动机,提高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用形象的画面,艳丽的色彩,吸引智障儿童注意,使他们的大脑皮层能克服抑制状态兴奋起来,这有利于补偿他们反应迟钝,感官范围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缺陷。

如《我要的是葫芦》这课,智障学生好多没有见过葫芦的叶子、茎,平时见得最多的只是画面中葫芦果实,于是,在新课时讲到葫芦生长的样子时,把画着“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并且藤上挂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的投影片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果然,学生注意力一下子被这美丽的图画吸引了。这样,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另一方面,学生在枯燥疲劳的学习状态中调整了过来,对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保持短暂的缺陷得到了一次补偿和矫正。

2.利用多媒体,拓宽领域,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有效地利用视频、音乐辅助教学,能拓宽智障儿童的知识领域,丰富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少吃零食》一课,收集整理有关少吃零食的动画视频,让智障生从视频中懂得多吃零食的危害,受到少吃零食的教育,智障学生对动画视频产生了兴趣,从而对课堂教学发生兴趣。

3.利用多媒体,活化形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智障儿童缺乏形象思维能力,简单的投影能展现某一静止状态,缺乏动作的连续性,而多媒体动画制作技术就可以实现单一的视听媒体所达不到的效果。在电脑动画的演示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给智障儿童的形象思维提供了台阶,使得智障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补偿。

如《乌鸦喝水》一课,为了表现是怎样喝到水的,用动画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乌鸦把一块一块的小石子叼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上升,最后,乌鸦就喝到水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对乌鸦的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调动了智障学生的各种感官,发展智障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智障儿童的思维简单、直观、不灵活,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这些形象与表象之间的关系,缺少分析与综合。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解剖展示,变抽象为具体,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5的分与合》一课,智障学生对抽象的数字分与合很难理解,形成正确的数字概念。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设计制作flash动画课件,先飞来5只小鸟,让学生对“5”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这5只小鸟飞着飞着,改变了阵型,前面1只,后面4只,学生就很容易理解“5”可以分成“1”和“4”;然后,这五只小鸟又飞成一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1”和“4”组成“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5”可以分成“2”和“3”,“3”和“2”,“4”和“1”,“1”和“4”都可以组成“5”。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纷纷举着手争着回答。无疑,多媒体电脑提供了生动的表象帮助他们化解了难点,这十分有利于智障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

篇5:浅谈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确山县李新店中学 周庆村

摘 要: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本文介绍了创设问题、追问、类比、动态等七种不同的情境,阐述了情境创设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数学 教学 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需求的产生必然导致对满足欲望的方法、方式的思考,因此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必然性,目的性,自然会诱发积极的思维。疑问的产生对思维的诱发作用是明显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疑问可有效地促进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出现。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交织着情感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数学教育中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态度精神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心理学也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其中“双基”是能力的基础,而思维品质是数学能力的灵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和充满知识美的享受。

创设问题情景,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就不同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数学教学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但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

二、创设追问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捕捉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的激发,对重点,难点内容“重锤敲打”且敲得错落有致,层出不穷的推理中体会茅塞顿开的领悟;对非重点、非难点内容则“和风吹拂”、“闲庭信步”,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成就感。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设置发现问题情景,使学生与教师与教材共鸣,营造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记忆情境,启迪学生学习兴趣

记忆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相当多,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记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进行记忆,而且终身难忘。例如在半角正切公式的教学中,学生对半角正切公式很难记忆,可交给学生一副口诀:“上山一家哭,下山一减哭。”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与记忆。

四、创设类比情境,拓宽学生解题视野

所谓类比就是指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根据它们某些侧面的类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预测建立猜想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其思想过程为研究对象、类比、预见、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思维在数学知识延伸拓广过程中常借助于比较联想用作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变异和发散。在归纳知识系统时又可用来串联不同层次的类比内容,一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无论是对于命题本身或解题思路方法都是产生猜想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引申的原动力。

例如在解决“正四面体上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正三角形中任意一点到三边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类比:“面积→体积”,展开思维活动,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

五、创设联想情境,焕发学生探索新知

联想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人们对具有某些特征的新的问题,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以旧换新”,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创设错误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

设置错误情景,即“错误教育法”,使学生反思,质疑,错误的解法,错误的命题,不仅更清晰的认知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方法,更能在“错误”中产生积极思维,质疑,创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七、创设动态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造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因此,我们可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直观、生动、有趣生活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割补思想。运用常规教学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听明白。运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把割与补的过程演示出来,突出了几何体的线条和切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又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整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围绕着两个重点--锥体积公式(知识)和割补法(能力)展开,在熟悉割补法的同时,又掌握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证明,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方式还有很多,如生活展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创造,不断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情境教学虽无定法,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出现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⑶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⑷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2.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1)要有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4)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 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总之,创设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要亲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以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还可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成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篇6:浅谈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毛泽东同志在给<新体育>杂志的题词中写道:“要活动,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充分说明了孩子们对游戏有着特殊的感情。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体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可行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游戏化。教师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运用游戏提高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游戏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通过自主、自觉、快乐的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关键词] 体育 教学 游戏

[前言] 游戏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儿童十分喜爱的体育项目。也是孩子最好的伴侣,是最有效,最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体育游戏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爱体育却不爱上体育课的孩子们。

1、在小学阶段,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1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作用

1.1.1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如果学生对事物没有兴趣,他们是不会主动、积极的去学习的。

1.1.2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和学校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考虑到年龄特征,自由进行选择。教师可以把一些贴近生活、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学生喜闻乐见项目纳入到教材中来,使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给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育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在三年一班有一名叫“孙禹馨”的同学,因为他做过唇裂修复手术,说话总是闷闷地。所以,大家都同他的家人一样亲切的称呼他为“馨馨”这名同学是班级里的肥胖儿童,因此没走几步就呼哧呼哧的喘粗气,平时很少运动。今天,要进行投掷教学,相信他会做得很好。课上每人发一张四裁的旧报纸请同学们折飞机,进行飞飞机的游戏,通过同学们尝试飞飞机找到飞机飞得高、飞得远的答案,在集体汇报时,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用总结出的方法投纸球。看谁投得最远,发现“馨馨”投得最远,教者适时进行投远比赛,并说谁投得远就请谁当老师。结果是“馨馨”投得最远。教者及时请他为大家示范,他还不好意思,教者说了很多他能做得很好的鼓励话语,在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中他做了一个漂亮的正对投掷方向的投掷动作,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从心底由衷地说出了“你真棒,你投得真远,是班里的第一名”。他报以憨憨的一笑,接下来老师对他说:“只要你努力,在校运动会上很有可能会取得第一名”。他的笑意更浓了„„在下面的投掷游戏中他不像以往一样站在旁边当观众了,而是主动到同伴中参加游戏了。同学们也愿意同他一组了。虽说满脸汗水,但他非常的投入,不断地教本组女同学如何投。看来他找到自己的长项了。可见游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好的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1.2游戏有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作用

1.2.1寓教于乐是积极的教学方法,任何体育游戏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可在游戏前的动员、讲解,游戏后的总结,还可在做完一次游戏以后,让学生停下来,针对学生在技术上、品德上、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自行总结,或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教育,对下一次游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每做一次游戏,都会在知识、技术和思想品德上有一次长进。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游戏和个别游戏者作出评定,指出技术上、战术上、组织工作上和思想上的优缺点,表扬好人好事,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努力上进。

1.2.2游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游戏教学中坚持正面引导、表扬鼓励为主,提倡同学之间,男女之间的团结友爱,提倡互相鼓励、互不埋怨、同心协力为集体争取胜利的精神。提倡胜不骄、败不馁,谦虚好学,不断前进的好作风。对表现勇敢、机智、果断、符合集体主义精神的行为及时表扬鼓励,对不遵守纪律,不守规则的学生,采取提示、劝告、计算罚分等手段,来培养诚实、遵守纪律的美德。

1.3有良好增强体质的作用

1.3.1学校体育是一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历程,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使其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种手段,终生体育是指人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所参加的体育活动、所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可行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游戏化”。在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通过自主、自觉、快乐的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除通过语言、直观感知外,还必须经过亲身实践,进行反复练习,才能消除各种错误与缺点,真确掌握、提高、巩固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学生进行反复地练习,有机体就要承受一定的运动量。学生就会有枯燥、厌烦的情绪,而采用游戏教学法就会是学生忽略这种枯燥感同时可以利用同伴参与游戏时得到休息并能从中看到他人的优缺点,而思考,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在游戏教学法中可以综合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竞赛法。在教学快速跑时单人跑就不如双人或多人进行游戏跑时的积极性高。在练习传接棒时如果只是单纯传接棒的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但采用接力游戏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练习单足跳时,在规定范围内看谁跳的步数少,而先到达终点等,都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1.3.2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和转化。在耐久跑教学时,学生进行了400米跑走交替练习就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不上队伍,而是站在原地喘气、这样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教学任务没能完成,在进行游戏时笑容才出现在学生的脸上。可见耐久跑教学在学生思想上有畏难情绪,对学生来说是很讨厌上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是学生一听到就会头痛的体育项目。在学生的印象中耐久跑就是不停地在操场上进行走走跑跑不停地重复练习,加之老师没有进行巧妙地语言激发,他们自然不愿参加。如果老师在教法上做一些改进,让学生自主练习,还是可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受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西厂小学罗和俭老师发表于《中国体育》杂志“单车内胎游戏八例”启发,我让学生将家里的废旧自行车外胎带到课堂上,进行追逐自行车轮胎游戏。通过器材的不断运动,学生不断地追逐来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但随着天气转冷为了防止学生冻伤的发生,我将器材的使用次数减少了。学生对耐久跑就表现出了抵触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将原来的“叫号追逐跑”改了一个新名“篡权夺位”。在游戏前我给同学们讲了王莽篡位的故事,接下来我问同学们想不想当一把“皇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接下来我对他们提出了要求即游戏的规则。同学们兴趣很高在由排尾跑向排头时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领跑能力。1.4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1.4.1游戏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斯认为:游戏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智力活动,是扩大丰富观念范围的有力手段,游戏可使智力得到磨练。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研究出不同的游戏,也可以根据以前的游戏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发展。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积极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往往更具人性化,教师应多尊重和采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中求得创新,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作用于促进个性发展。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如可让学生设计游戏或改进游戏方法等,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在整个课堂里进行加工、提升、运用。笔者曾经在跳绳课时,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双人一绳、三人一绳、多人一绳的玩法,经过学生认可后,进行游戏教学,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这节课也给了教师很大的启示,在体育游戏中,教师要放开手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创编、改编一些力所能及的游戏,给他们搭建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使体育课堂能更好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1.4.2游戏是融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身,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习”变成“主动的我要学习”,并且“喜欢学”。能培养小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师在体育游戏中主要起引导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小学体育游戏要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达到娱乐、健体的作用,使学生在游戏中真正体验到运动参与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感。

1.5有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融洽人际关系的作用

1.5.1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与合作精神。而体育游戏,尤其是分组的竞赛性游戏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而培养了团结合作、善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和自我评价,下课前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一节课的心理体会,这样既有助于教师了解课堂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表现和在众人前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真正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厌学”过渡到“会学、乐学、盼学”,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意表现和沟通合作的能力,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体育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游戏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游戏化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愉快地学习。对少年儿童来说交往活动往往是在游戏中开始的,体育游戏为他们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场所、场地、玩具。在体育游戏中为同伴间及师生间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在游戏前后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愿、主张、态度,同伴间可以通过交流,或尝试练习找到切实可行方法。培养了学生敢于在同伴间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同伴间的团结协作、也为将来适应社会竞争和人际交往做了铺垫。

1.6有改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作用。

1.6.1体育游戏可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游戏中的竞争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它是一种虚拟的竞争,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出现中进行的。在游戏中,每位参加者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也都有失败的可能。每位参加者都可以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是在体育游戏的竞争环境中,学生自觉地接受了竞争取胜的意识形态:在体育游戏的胜利鼓舞或失败磨砺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和耐挫折能力,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在成功中接受新的挑战。由此可见,体育游戏的竞争性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格,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能培养小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体育游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改革中凭借特有的魅力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蕴含在身边的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孩子每天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教学这个有效功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乐趣和成功。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真落实到实处,促进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2.2建议

2.2.1游戏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如果调控不好,则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游戏规则的制定,必须有针对性且合理、明确;裁判工作要选择公正无私的同学来担任,最好由学生民主产生,尽量杜绝因为违反游戏规则而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和情绪,以至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2.2.2游戏分组时,要尽量做到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合理搭配,避免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2.2.3评价学生的方式应该以激励为主,不仅仅涉及到学生的能力方面,更要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态度,比如合作、尊重、互助、勇敢等等。

2.2.4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控游戏的节奏,及时处理有碍游戏正常进行的偶发事件,结合具体事件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浅谈“游戏法”和“情境教学法”在培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相关文章:

谈工作、谈不足、谈办法04-21

谈读书谈读书范文06-01

谈 心 谈 话 记 录04-09

群文阅读谈一谈梦想08-22

请简单谈一谈如何做好学校后勤管理04-27

谈国学04-07

谈沟通04-08

谈浮力09-10

谈就业04-10

谈课改04-15

上一篇:关于办公室干部在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下一篇:《闪闪惹人爱》读后感-刘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