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训练结构

2024-04-10

谈训练结构(共6篇)

篇1:谈训练结构

谈训练结构_英语教学论文

谈训练结构_英语教学论文

在现代训练实践经过百年发展途程,训练理论由于争鸣而有可能走向科学的今天,有需要也有可能探讨体能训练的基本结构问题。

体能与技术存在于统一体中。技术,要求肢体动作过程实现运动生物力学的合理性。体能,简单化地说,它的发展和发挥,要求实现运动生理学的合理性。肢体动作是由生理运动进行的,它若存在错误和缺点,该项运动的运动生理学合理性也就不可能完整实现。体能与技术互为表里,不能截然分割。动作技术如有错误缺点,在大量重复中会巩固、难改;因此,在个体训练史中,一般地说,首先要把动作技术练对、练好。体能离不开技术质量。这里假设技术质量完好,专门探讨体能训练的训练结构问题。在本文中体能和体力是同义词。

本文着重探讨:怎样在训练中争取进步?怎样在比赛中争取发挥?

1训练以体力波动态为客观基础

体力波是我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对人体运动能力进行认识的一个基本概念。运动能力在具体时刻出现,它具有“时相”特性。运动能力是动态的,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断性(间歇性),其动态呈现出波浪现象。其本质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内部矛盾运动。

人体有序状态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这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统一的,多层次、多分支、又严密协应着的,由巨量矛盾运动构成的有机整体。遗传决定人体有序状态的先天基础,训练参与决定人体有序状态后天发展的具体选择。

体质,指人体有序状态的总体的机能状况。它可划分为体力和健康两个方面:体力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运动势垒态(斗争性),健康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统一性。

具体体力,是体内具体的系列矛盾运动激烈展开中表现出来的人体运动能力。它以具体的运动势垒态(包括肌肉、骨骼等等的具体结构状态,从神经体液支配到能量物质代谢等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动力学结构、机制、配置和配备等等)为基础。它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态存在。运动势垒态,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稳定态,可相对地大致区分为非激发正态(安静正态)、激发态、非激发负态(安静负态)等三种状态。在表现出运动能力的运动过程中,随着运动势垒内部矛盾斗争的激烈展开及可供动用的物质的耗解,“正态”便转化为“负态”(疲劳状态);以待随着休息等过程,在体内矛盾统一性的推动下,在有关的相应的系列矛盾运动的进展中,动态地重建(改建)新的运动势垒态(非激发正态)。前者形成训练负荷,后者形成运动能力在波浪运动中的动态发展。因此,体力只能以具体形式并在具体的波浪运动中存在着。要争取运动能力的进步、争取运动成绩,必须研究、把握作为运动着的整体的具体体力的波浪运动动态。从波峰着眼,才能避免盲目性;从波体进行把握,才能保证实效性;这就形成了训练结构。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运动训练,积极地争取运动提高。

由于作为超级复杂巨系统的人体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巨大复杂性,运动训练的内在作用和影响也是极为复杂的,现代科学尚远未能清楚了解其全部内涵;但若能在总体上认清其本质,便可防止认识上的以偏概全。在训练经验极大丰富、有关科学和哲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也应该努力促进运动训练的研究和实践发展到新水平,使之比较正确地积极向前发展。

运动能力就是具体体力,是体力在具体项目上的表现,是具体项目中的体力。体力波是运动训练工作的客观基础。运动训练离不开对体力波的研究和把握。

2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

运动训练要从体力波的动态中把握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为此,首先要努力认识这个体力波动态。全部训练工作,从训练手段选择到训练安排等等一切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而不能干扰于这个体力波动态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例如,为百米运动发展“耐力”,若用万米作训练手段,便只能形成“干扰”,而不可能提供“服务”。

认识清楚长远的目标状态和当前的现实状态,就可以明确方向。

经过努力,当前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这个目标倘若被认识清楚,这就是当前现实的目标状态。实现这个目标,便是训练长途中的第一个步骤。

训练的实质,在于调整体内的有序状态。这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训练,有分别、有重点地振荡人体现实的有序状态,激发其涨落,促使向着目标状态转化。因此,不妨这样来看问题:训练,是为着实现向目标状态的转化,而对现实有序状态进行的一种“自我改造斗争”。这种斗争,无论从空间角度、时间角度来看,都需要采取灵活、生动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巧妙地利用现实的矛盾,从而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迂回。因此,步骤不同于方向。长远目标瞄准着方向,现实步骤则可能为了迂回而容许在方向上带有某种偏转。这就形成:方向是明确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为了曲折而曲折,是为了效益而曲折;也正是为了效益,要尽可能地少曲折。

长远目标状态,就是训练长途中的、最后的一个步骤。

从第一个步骤起,连同依次地、过渡向长远目标的每一个步骤,这一系列步骤,就构成了路线。

3训练结构的基本内容

方向和路线,构成训练结构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要进一步建构训练的具体结构。

建构训练结构,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训练条件;主训练手段;主训练日;支持性训练手段;辅助性、配合性训练手段;恢复节奏和辅助恢复措施;主训练小周期;调整性训练小周期;训练中周期;训练大周期;赛前训练和临赛掌握;等等。其中,主训练手段、主训练日、主训练小周期、赛前训练和临赛掌握,这四者是关键因素。

训练结构在认识和实践的能动运动中不断改进。人们在进行认识的当时,只能达到有限的深度;在这个深度上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假定;对于所争取的目标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切留意的缺陷。多学科新知识的学习、实践反馈的能动检验,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改进我们的训练工作。

4训练条件

运动员的年龄、健康、身体条件和训练基础;精神和心理状态;作息制度;营养;场地器材设施和资金等等;这些因素构成着训练条件。这些条件也是动态的。

5运动水平训练动态的内在机制

现实的运动水平反映了某种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的功能。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它同一定的训练结构相联系(保持平衡)。在这种训练结构中,其主要的训练负荷具有某种特征。训练疲劳消除、实现恢复(开始进入稳定态)后,即可进行新的特征性训练;即使没有新的训练,原训练的作用(稳定态的保持),也可以持续一定的时间(可称之为训练作用时限);超过时限没有进行特征性后继训练,运动水平便会退步。一次特征性训练,在其疲劳消除后,到其训练作用时限消失前,便是这个稳定态的存在时段,同时就是再次进行特征性训练的合适时段;若在此时,进行具有更高新质特征的训练,便将促进运动进步。上述这些,是训练史上大量存在着的事实。研究其内在机制,可以为训练进步服务。

特征性训练负荷、疲劳消除、训练作用时限(稳定态存在时段),勾画了训练结构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是由体力波动态的本性所决定的。

人体有序状态在信息、物质、能量的新陈代谢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着。它本身具有涨落运动。训练同运动水平的平衡,保持着这种涨落运动的稳定性。具有新质特征的训练,振荡了这种涨落运动,促使破坏原有的稳定态,使之激发、过渡到新的稳定态,运动水平便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是全身整体性的。首先在神经体液控制系统、特别是在大脑中进行,使数以万计的神经元间的、网络化协同着的、信息控制的稳定态发生着变化;随即接连着,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经过全身各系统、各组织的信息、能量、物质代谢的完成,而使这种变化在全身整体全部完成。这个过程,反映着人体先天具有的“适应”机制。

信息、能量、物质的代谢运动过程,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这个“适应”、“过渡”的进行过程可能有下述特点:大脑中首先会在“虚拟”层次上,出现振荡着的变化运动;这种“虚拟”变化运动在全身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运动的信息的校勘和调节下,形成三层次协同“确认”的统一方案;这样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落实”下来,成为新的稳定态。实际过程会比这个陈述更远为复杂和有序得多。全过程所需时间,随项目、运动员个体特点和其它条件的不同而长短不同,一般会在一天以内、或在几天间完成。

能够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产生结构性转换的训练负荷,在其实际运用中使人体出现“应激”。应激状态,是当时即刻综中地进行着的,有认知、思维、意志、情绪、植物性神经和体液、肢体运动、呼吸、循环等等系统、几乎人体全身的一切系统都参与或与之联系着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代谢运动过程。它包括有序、混沌(一种特殊的有序)、再到有序的过程,从而出现稳定态的结构性转换。对“应激”作观察,可注意到三种不同档次:低于应激;适度应激;过强应激。(“应激”是生理学名词,针对着当时整体的综合状态而言。为了操作方便,从训练角度,不妨这样来进行粗略的类比:过强应激,相当于全程运动当时实力的超水平发挥;适度应激,相当于全程运动当时实力的基本发挥;低于应激,一般为轻松进行的水平,也可以有低于应激而高于轻松等等不同强度的分别掌握。上述类比中要注意:第一,实力,是指“当时”的实力,非指原先的水平。第二,全程运动,不同项目,其生理负荷意义也很不相同。)应激是精神和生理的综合作用,没有激情就没有应激。没有激情的高度激发就没有过强应激;没有对激情的适当控制就没有适度应激。

适度应激,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现实的稳定态,出现进行性破坏,向着目标水平转化,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最终实现目标水平稳定态的建立,从而实现运动进步。

低于应激,也可以说训练中没有出现应激。在这种条件下,人体有序状态当时的稳定态,一般不会出现质变;就是说,运动水平一般不会变化。低于应激的训练,在有控制的较大数量的使用中,可以大规模而低强度地振奋人体整体的新陈代谢,很少伤损危险,很有利于促进体内矛盾的统一性;因此,可以用作维护和增强健康和防止伤损的、重要的配合和辅助性训练手段。

低于应激的训练如果掌握达到一定水平,人体“适应”机制可被这种训练振荡所“营养”,运动水平可得到维持,原有的稳定态可得到延长。同时,由于运动员当时的年龄等条件,使身体处在某种发育、发展状态下;这种状态,与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的某些积极因素相结合,运动水平也可能出现某些进步。“中等强度大运动量”(即具有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的大量重复),曾经于60年代,由新西兰里迪亚德大力提倡而风行一时。(有人欣赏足球训练中的万米训练并称之为强度课,这里存在着多重的认识混淆和混乱。)

倘若低于应激训练的水平过低(或无训练),这种状况持续超出原先的特征训练的作用时限,便将经由“适应”机制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出现退行性破坏,衰变成较低水平的稳定态,从而使运动水平退步。

过强应激,可能当时就表现出了进行史中更高的运动新成绩。但它在破坏运动水平现实稳定态的同时,也某种程度地损害着了其支持、保障条件――健康水平。

健康水平可大别为健态、病态和“第三种状态”三种状态。这是国际医学界近些年发展起来并趋于确认的观点。“第三种状态”虽然在仪器检测上并未明显地越出健康指标,但它却是健态和病态转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的一个区间状态。过程应激使人体进入“第三种状态”,甚至越出“第三种状态”而开始进入病态。是否损伤到健康水平,即是否促使机体越出“健态”,是区别适度应激与过强应激的“阈值”界限。(把握住这个阈值,可以使运动生理学界和医学界的看法统一起来。)

出现这种状况,就使恢复健康成为机体随即面临的首要任务。在这个任务完成以前,不可能保障运动水平;在这个任务完成以后,运动水平可能仍处在原先的水平上,甚或出现稍稍退步。因此,出现过强应激,并不表示支持这个水平的、体内有序状态的稳定态的建立。就是说,即使由于过强应激而表现出了更高的运动新成绩(如果处在大赛决赛关口,它正是所需要的),但它并不表示运动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过强应激并非一定会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成绩,它也可能表现为手足无措、瘫倒等等,视刺激强度和个体特点等条件而定。)

低于应激、适度应激、过强应激三者,在理论上容易分清,在实践中、在强负荷当时的复杂条件下,不易截然分清;尤其是适度应激与过强应激,在实践掌握中,有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偏越界限的现象。这就需要探讨其在实践运用中的稳妥方法问题。由于特征性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比它的训练作用时限的终结点早得多;就是说,稳定态的存在时段、即再次进行特征训练的合适时段,具有一定的长度;若在此时段内进行具有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的训练,则既有利于维护、恢复和增强健康而避免健康退步,又可以将此功能时段延长而避免运动退步。因此,在出发点上,我们应争取“适度应激”;在掌握上、尤其是在出现了高效应“适度应激”后的掌握上,不妨作为可能已经稍微偏入了“过强应激”来处理:在其后的“合适时段”上,后续以一、二个具有一定水平又低于应激的训练,直到体内矛盾的统一性、即健康水平,确有把握地已经恢复到所需要的水平上,对下一轮新的突破性训练已经作好准备时为止。

6主训练手段

这里所说的主训练手段,就是突破性训练手段。它的选择和创制,需要认真研究。首先要从方向上、即从大的方面讲究它的正确性,同时要从步骤操作上、即从具体实践方法上讲究它的可行性、可控性和效益性。这一切,都建立在如何更好地把握体力波的发展动态,这样一个客观基础上。

合乎需要的主训练手段,就是能实现适度应激的训练手段。其主要特征有三:(1)积极;即高于现实水平的维持,而能促进现实水平稳定态的破坏和目标水平稳定态的建构;(2)可能;即现实水平的运动员,能够做得到;(3)可控;不但能够做到,而且能够按训练要求,有把握、有控制地做出来(这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出现过强应激)。第一条涉及训练的战略问题,达不到这条要求,对于训练目的来说,是无效的;第二、第三条涉及训练的战术和艺术问题,把握不住,就无法顺利地实行训练,因而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益。从“强度”角度看,前者决定了强度的低限,后者决定了强度的高限。

突破性主训练手段的任务,在于将人体有序状态调整到目标状态。因此,它要求能够激发出目标状态所要求的生理功能,藉以激励“适应”机制,促进、并进而实现人体有序状态的结构性转换。

常常采取这样的方法:对当前步骤的目标状态运动全程,进行分段组合、分解及附加条件等方法,藉以形成训练手段。由于它是目标状态“运动全程”的分段组合,一般地说,既可以激发出目标状态所要求的生理功能(体力波峰峰型),同时又避免过强应激,又使训练操作成为可能和可控。

所有这些,均需要对目标状态和现实状态这对矛盾,反复地、深入地、多角度地进行具体分析。

7支持性训练手段

支持性训练手段是为主训练手段的实施进行服务的手段。例如,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等。这需要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制宜。

对支持性训练手段,同样需要不断开展科学研究。例如,神经生理学关于长时程增强(LTP)、长时程抑制(LTD)等的发现和研究,同准备活动的合理掌握,可能就有密切关系。按摩活动等的介入,也丰富了有关问题的研究。

8训练课

主训练手段同支持性训练手段科学地、艺术地组合起来,就可以完整地建构主训练课。

训练课是训练工作的基本作业单元,它不只主训练课一种。训练课的任务,在于满足训练布局中特定的要求,在于争取针对着这种要求的效益性。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运动量的多少等等,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在训练实践史上,在效益的驱动下,训练课在向着精干的方向发展。

9主训练日和它的课次

具有突破性主训练课的训练日,便是主训练日。近来,许多项目在主训练日中,发展出多课次现象。

训练作用的直接承受对象,是人体有序状态的某种子系统而非其整体。训练作用,并未能直接达到运动员体内有序状态这个“整体”,而只是达到它的某种子系统;即使这个子系统对于整体而言,是相当地大,而且非常重要。

但是,“现实状态”和“目标状态”的“稳定态”,却都是指的“整体系统”的属性,而非指子系统的属性。对于整体系统而言,不破坏原有的稳定态,不建立新的稳定态,就没有实现结构性转换,就实现不了训练进步。

经过恰当的训练课作业,对所针对的子系统产生了强大的作用,从而经过子系统,对整体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对于整体系统的作用,因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等等因素而不相同。

如果单次课产生的这种张力作用,引发了整体系统稳定态的某种程度的破坏,训练进步便将得以实现。

如果单次课的这种张力作用较为有限,并未能引发整体系统稳定态的破坏,甚至并未引起其动摇,那么,便需要在主训练日中,再次组织或多次组织主训练课,通过累积的张力作用,争取达到动摇和破坏整体系统的稳定态的目的。这就出现了多课次。多课次的具体分布和组织方法,需要具体地研究。

所以,主训练日中的主训练课,可能是单课次的,也可能是多课次的。这需要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选择、尝试、研究、处置之。

10辅助性、配合性训练

体内矛盾的势垒性(斗争性)需要统一性来支持和保障。突破性的主训练课,需要振奋新陈代谢、维护和增强健康的低于应激的训练进行辅助。

在训练进展中,视需要和可能,同辅助训练相结合或相配合,还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解决有关任务的配合性训练。

只有辅助性、配合性训练课的训练日,就是辅助性、配合性训练日。

为突破性主训练小周期进行准备或善后,专门组织的训练小周期,就是辅助性训练小周期。

11训练恢复节奏

由上一波运动势垒态的“安静正态”,经过“激发态”形成新的下一波的“安静负态”;这时,由体内矛盾统一性而出现的强大重建动力,在体内外一系列条件(辅助训练、休息、营养等等)的支持下,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重建成新的运动势垒态的“安静正态”;这就完成了体力运动中的一个波浪节奏。这是真实节奏的简要抽象。

从原运动水平稳定态的破坏,到新稳定态的建立,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成为建构训练恢复节奏的`基础框架。(正确地说,是训练和“重建”节奏,重建并非恢复,习惯上称为恢复,这里暂按习惯使用称谓。)在这个节奏中,既包括主训练、辅助和配合训练、休息和恢复措施等等,这些训练组织者便于调控的部分;还包括学习和工作等社会生活中必须承担的部分;对所有这些内容和过程,都需要有机合理地统筹配置、协调安排。

生理机能恢复到安静时的“正常”状态,是这个体力波运行完成的标志。这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的生理指标来进行检测。心率和脉象,是常用的、简便易行而又含有丰富信息的检测指标。计算机管理,将是面对着这些复杂而大量的指标,有面有点地、适当而及时地、进行应对处理的优选工具。

12辅助恢复措施

合理地掌握训练恢复节奏,这是最基本的恢复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训练的、休息的、营养的、物理的、化学的、药物的、精神的等等措施,辅助促进之。这些措施,称之为辅助恢复措施。“基本”和“辅助”的主次地位不能搞错。在辅助措施中,休息、营养和辅助训练,又处于主要地位。

13主训练小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是实现运动水平突破性进展的训练小周期。它必须在合适的基础上进行。

主训练日同恢复节奏、辅助恢复措施的完善结合,就形成为一个主训练小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所占用的天文时间,是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不同的。

短的,可能就同单个主训练日相重合,几乎天天都是主训练日。这样,可以连接安排成“星期”制的、多主训练日的“主训练小周期”。

长的,可能有二、三天或多天时间。在其中,可能只有一个主训练日,也可能连续地、或分散地具有二个甚至更多的主训练日。

主训练小周期的主体构成,是适度应激训练及其恢复节奏。如前所说,实践中为了稳妥起见,在适度应激训练后,也常可能在它的合适时段,安排一、二个低应激的训练节奏,这样来复合地建构主训练小周期。

当主训练课或主训练日取得较大突破性进展时,不但可以在这个主训练小周期内部后续以必要的低于应激的训练,还可以紧贴在这个小周期后边,续以一、二个以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为主的“辅助性训练小周期”,以更好地促进恢复、巩固成效。这种训练组合、形成为一个大型的体力波浪,可称之为一个扩大的、复合的“主训练小周期”。这样的组合艺术,对于长距离高水平运动员,可能尤为重要。能攻能守,进退自如。

以上是从自然体育学角度分析“主训练小周期”。但是,现实的训练工作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必须与社会生活节奏协调起来。因此,对大多数情况而言,“主训练小周期”常常采用七天星期制。自然体育学的短周期在七天之内,扩大的、复合的长周期,可能十天、半月,在七天之外;但可以运用训练战术和训练艺术,来巧妙地构筑七天一拨的训练。进行中必须要做有心人,以便使自然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两全其美。

从理论上说,一个主训练小周期,可以既实现着运动进步,又保持着良好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后续的主训练小周期建构了新的、健全的基础。如果在实践中基本达到了上述要求,“主训练小周期”便可以连续地、滚动式地运行下去,使运动水平“阶梯式”地实现持续进步。这就形成所谓“快节奏”。这种快节奏,曾经于六十年代在我国个别基层训练单位开始出现,后遇故夭折。七十年代,快节奏在保加利亚举重训练探索中受到支持而勃兴。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少数项目少数单位,快节奏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得到间断尝试、或相当成功地开发着。尽管或有挫折,这个成功不容忽视。胡鸿飞、马俊仁和一些项目的优秀教练员,就是开拓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对世界训练史做出了贡献。

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马特维耶夫在与我谈话时说到,邦达尔丘克连续运行了28个小周期。这是一种不常见的“长连续段”。这种“长连续段”对于训练效益,一般地说是有利的。

14调整性训练小周期

由于人体有序状态的极为复杂,又由于训练工作也十分复杂,在训练运行中,发生某种挫折,是常有的事。例如:主训练手段的运行中出现了高“过强应激”,主训练课频次或主训练日频次的安排太过密集,以及运动员偶而伤、病或因故短期离队等。这时,可及时插入“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加以因应、承转、解决。“调整性训练小周期”也可称为“恢复性小周期”,与“辅助性训练小周期”较为接近。

有时,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得很好、很正常,但出于预先安排;或为了“见好就收”,完善地了结当前阶段,腾出精力更好地启动下阶段;或出于主动预防;也可以主动地插进“调整性训练小周期”。

在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进展中,并不是不会被动出现、或主动需要暂时的中断。这时,可使用“调整性训练小周期”进行穿插接续。这样,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便划分成连续段和间歇段。这个“连续段”,便可看作一个“中周期”。这个“间歇段”,便形成中周期之间的转折和衔接,它一般地归入于下一个中周期内进行计算。

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体内矛盾的统一性恢复到应有的水平。就是说,使机体的健康水平恢复到应有的高度。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方法、节奏、以及有关的配合措施。对这些,同样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研究发展,以提高效益。

如果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基本实现了它的任务,便可转入新的主训练小周期;如果尚未实现,则可以继续地组织针对性的新的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直到完成预期任务,能够顺利地开始新的“主训练小周期”为止。

15迎赛和临赛掌握

比赛在预定的时间、地点、场地设备和对手参与等条件下进行。

比赛的科学和艺术,在于争取当时的成绩水平的充分发挥。为此: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地消除体内对于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另一方面,在比赛中,不但不惧怕、而且还积极争取某种程度的过强应激,争取其准确地在决赛时刻出现。

训练进步在于体内有序状态的结构性转换,这种转换,导源于训练张力对原稳定态的破坏和新稳定态的促成;换句话说,导源于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着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在前后两个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的交接中,上一小周期的主负荷的影响,未必完全消除;新建立的稳定态,也未必巩固;这种情况,可目之为存在着某些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这种剩余疲劳,对于紧接着的下一轮的结构性转换,并不一定构成甚么样的障碍;因为它并不、或并不显著削弱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

然而,对于比赛中的成绩表达而言,若有剩余疲劳存在,则明显地属于不利因素了。换句话说,成绩表达,要求人体有序状态的相应稳定态的巩固性而非过渡性。这种要求,对人体有序状态的一切环节,均有影响。以肌细胞内外的物质储备、这样的具体环节来说,结构转换中物质代谢所需要的氨基酸,暂时变得不突出,而运动势垒态构成中的能量储备,变得更突出起来了。

为此,在迎赛和临赛训练中:

以主要训练手段的建构而言,在于争取接近适度应激的低于应激、或低度适度应激。(这是指应激程度而言,并非指绝对强度而言,而且在赛前的不同小周期中,又很不相同,值得当时细致斟酌。例如,热身赛中的强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在强度的三特征中:“积极”,转变为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现实稳定态的维护和巩固,而非对之进行破坏(当然,对于实力水平不相同的选手来说,会采取稍微有所不同的策略);“可能”,变成不需讨论的问题;对“可控”性要求也有发展,需要积极地为提高比赛中的战术水平服务。

在运动量方面,需要适当地进行削减和控制。具体掌握,要谨慎地依具体情况而定。

在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需要合理地、有序地进行调整,以配合肌纤维中糖元含量提高等项要求的实现。

同时,特别要注意防病、防伤、以及防止类似的灾害性事件的发生。但事实上,有些运动员在临赛中,某些病伤事件还是可能会发生;赛前睡眠受干扰、以至整夜睡不着觉的事也往往会有;然而有的运动员仍然出现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搞得好还有更高的潜力可挖;另一方面说明,运动员具有相当的抗干扰能力,若是发生了某些情况,也不必紧张。

在比赛中,为了涌现出激情,除了上述的身体方面的掌握以外,还特别需要研究和掌握好心理因素。要具有清醒的认识和激发充分的自信心。为此,包括积极的、适当的心理和思想工作在内,需要针对性地做好一系列的工作:

在赛前,既需要积极性,更需要着重保持“平常心”;以免赛前出现“虚火”,反而抑制比赛中出现激情。无所事事也可能会引起无谓的心潮起伏,当迎赛、临赛中运动量削减之际,可以适当安排紧凑而有序的、许多需要一定注意力的事务性活动,以分散注意力而有助于保持平常心;并能产生不会引起成绩方向疲劳的某些负荷,以有利于睡眠、饮食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在比赛中,特别需要高昂的激情,同时也需要平常心。要在激情中保持着某种沉着冷静(在不同项目中,以及对于不同的人,具体要求又各不相同)。

对这一切,既要做有心人,进行积极的安排,又不要搞成庸人自扰。

总之,迎赛、临赛工作既十分复杂,又情况多变,而且效益的取损出入极强,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着意研究和确当把握。

比赛成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展现,迎赛、临赛工作尽管既敏感又复杂,然而,都同“比赛”密切关联着;所以,在实践的进化运动中,“热身赛”就逐渐显现出来。热身赛可以为大赛汲取全面的、丰富的经验,成为迎赛、临赛工作中的一种突出的、优选的手段。

以26届奥运会的短跑选手们为例,开赛前半个月至20天再往前倒数,20多天的时间里,在欧洲、美洲进行了十来场热身赛。这就为奥运大赛积累了丰富的近期经验,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全面准备。

在这些比赛中(以及大赛中的预、次、复赛中),其成绩发挥应该掌握在“可控”的程度上(时间不相同的各场比赛,具体掌握又各有不同),以便“巩固”而非“破坏”身体有序状态的稳定态,为大赛决赛中涌现过强应激,比较恰当地进行准备。(不同水平和状态的、面对着不同对手的运动员,在掌握上又稍有差别。)

约翰逊和贝利在奥运会比赛中的成绩发挥,明显地超出热身赛(低度适度应激或低于应激),并在决赛中成功地打破了世界纪录(出现过强应激);而在奥运会后参加的多次大奖赛中,却表现平平(过强应激的后续反应)。从热身赛、预次复赛到决赛、再到赛后,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成绩轨迹曲线,是掌握得非常成功的。同某些奥运比赛失败者在大赛前、大赛中、大赛后,由列次比赛成绩所构成的轨迹曲线,是不相同的。这样的实际情况,内藏着深刻的学问、不可不察。(由于游泳比赛、尤其是短距离游泳比赛的自身特点,在掌握上稍有不同;有的奥运冠军,其世界纪录打破在复赛中。同时,世界纪录也并非必然就是过强应激。)

16中周期和大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中的连续段,就形成为训练中周期。如果认清了运动训练训练的本质意义,掌握了主训练小周期、辅助性训练小周期、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等项基本规律,就可以针对具体训练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建构训练中周期。主训练小周期是争取训练进步的基本环节,训练中周期则争取这些基本环节进步的有效累积,使相对微小的进步转化为显著的进步,以完成战役性训练任务。

训练大周期是为迎接重大比赛任务而进行的、季度性或年度性的、战略性训练安排。它从当前实际出发,从比赛目标着眼,系统地、合理地对中周期和小周期进行组织安排。

“体力波”是运动训练结构的内在根据。“小周期”是这个“根据”反映在训练结构中的基本环节。它同体力波的其它各种运用在一起,构成训练结构的完整体系。这种运用,是作为客观规律的“体力波”,在效益驱动的训练实践史的进化运动中,自发地逐渐显露出来的,目前并非臻于完善。可能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效益。若能在理论上进行较透彻的认识,再使之同实践探索相结合,可望对之进行较充分的开发。

17进行中的检验和诊断

训练中要不断进行及时检验和诊断。对于具备着条件的运动员来说,如若在训练进程中正确掌握了训练结构,就能争取运动水平的不断进步。如若停滞不前,就必须深入研究现实训练结构中的得失而革新之。

我们不妨把训练工作同医务工作进行比较,来研究教练员的培养和修养的重要性。教练员和医生,是处理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工作者。医生处理的,是人体由病态争取转向健态的发展过渡问题;教练员处理的,是人体转向高强态的发展过渡问题。医生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这是人所共知和公认的;教练员同样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尚未被社会所确认。

事实上:教练员每天审视运动员的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就像医生审视病情、开出处方那样,同样需要高知识和高智慧。如若满足不了这个需要,便会影响训练质量,付出代价。

训练界和医界情况又有不同。古医术由巫术发展而来,现代医学却已经完全摆脱了巫术的羁绊,建立起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即使如此,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例如,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医学,曾经有人否认以整体论为基础的中医医学的科学性,同时否认它自身也存在着片面性、局限性;这种门户偏见,现在已在改变和转变之中。然而,在训练认识领域,尽管在国内外学者们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健康”化、科学化发展,以及解除门户束缚,现在还仍是繁重艰巨的任务。在体育界,非常需要宽容性、开放性、智慧性和创造性,这就是胡鸿飞、马俊仁等一部分优秀教练,为什么会来自非科班出身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具有实践成就和丰富经验与阅历的、中国足协教练委员会的主任,自愿以负责的态度深入基层,竟被审定为不具备地方队主教练的资格,令世人惊诧);同时,另一方面,“马家军”在奥运选拔赛的挫折,又对训练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发出了明确的召唤。热爱事业,刻苦学习钻研,从实际出发,不死抠框框,勇于革新创造,坚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这是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的优秀教练员的共同特点。

一方面,由于我们的知识和智慧,不但受到个人的限制,还受到时代历史的限制,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还是很不成熟的;另一方面,由于训练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和现实训练条件的多变性,即使是成熟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中也极需要针对着具体实际的生动灵活,而力戒机械、呆滞。因此,要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检验、前进。

进行中的训练行为,要求多种知识和智慧的汇集,并交叉地、综合地、集中地、能动地进行运用。然而,越是要求交叉、综合、集中、能动,就越是难以一下子做得正确、妥贴、恰如其分。这就需要在进行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摸石”、“问路”,证实、证伪,一边实践、一边在反馈检验中调整更新。要坚持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使进行中的训练行为,同时形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自学习的、实践和认识的能动生发系统。

学术在讨论和争论中向前发展,本文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18参考文献

[1]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版。

[2](德)R.F.施密特、G.特夫斯:《人体生理学》,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美)乔奇A.布茹克司、汤姆士D.法哈:《运动生理学》,杨锡让等译,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姚志彬、陈以慈、郭爱克等著:《脑研究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田麦久、武福全等著:《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6]茅鹏:《满负荷与大运动量》,载《体育与科学》1995年第6期。

[7]茅鹏:《谈体能训练》,载《体育与科学》第2期。

[8]茅鹏:《进步速度反映着训练生命力》,载《体育与科学》19第1期。

[9]茅鹏:《成绩水平决定于训练结构》,载《体育与科学》年第4期。

[10]《系统辩证学学报》有关文章。*

篇2:谈训练结构

保康一中艺术组

张周

结构观念,在造型艺术的意义上是指对描绘物象在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上的认识与理解。是实现形态结构造型化达到主观思维方式。结构观念的建立,旨在素描基础训练中“理解形态开始、从结构造型起步”的较高的学习起点以理性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破除初学者习惯的视觉经验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对物象形态结构的辩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获得能够深入形态表象和结构实体之中的洞察力。准确捕捉到物象结构本质要素,并运用造型语言揭示出来,成为物象特征和精神意象的完美体现。

一、结构观念的建立

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培养和建立造型上的结构观念,加深对所描绘物象在解剖结构上的研究与理解,弄懂结构原理并运用结构造型对每一位艺术学生来讲,都是在素描基础中有待解决的课题。这关系到初学者在习画过程中能否获得正确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深入体察形态内在结构的能力,尽快走出摹仿客观表象的误区,在造型上得到理性的深化和创造性的升华。在高二年级的基础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面对所描绘的课题、兴趣和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物象吸引人的某些细节上或明暗变化丰富的光影上,并不加选择地试图把这些客观因素表现出来,虽然花费了很大精力,结果却事倍功半,要么画面仅有肖似的轮廓和浮华的外表,缺少具有溯根性的“内在骨架”,要么画面整体上缺少必要的联系,形象显得单薄,内容空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习画者手头上技巧不熟练的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结构造型观念淡漠,缺乏对物象在结构本质上的深入观察和深刻理解使然。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和盲目摹仿客观表象的习画方法,必然导致学习上的弯路,甚至使学习停滞不前,因此,必须建立造型的结构观念。应当明确,素描基础训练的目的并不只是在技巧上如何表现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正确地观察和理解物象的造型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质结构和普遍的造型规律,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理性思维过程,它强调的是对物象本质特征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米开朗基罗曾说过:“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大师的这句精辟地概括了理性思维在造型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建立自觉地结构形态观念,是对所描绘物象观察、认识、理解、表现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调整过程,综合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对象造型结构因素在理性上的感知能力,掌握造型的主动性。

二、认识形状与结构

形状与结构是物体在空间中存在形式的客观反映,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共同支配着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征。并在空间上和力学上始终保持着协调—致的形式一体感、量感、质感和运动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物象形态的基础,把握着自然界一切物体的平衡。

就视觉经验而言、眼睛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握物象形状的基本特征,这是每个视力健全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在造型活动中,仅以看到的形状当作物象特征的全部,显然是错误的,一双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的眼睛和画家的眼睛,对同一物体的形状在特征上会有着显著不同的认识,前者可能注意形状的表面因素,而后者可能更注重物体形状的本质结构特征。

 因此素描基础训练中、初学者首先要打破以往认识物象形状的习惯方法和视觉经验;加强对象实体上的凸起,凹进、转折等形态特征在解剖上的深人研究与分析,提高和发展对所描绘物象本质特征的观念能力与综合能力,并从中提炼出物象可塑的结构型因素,使素描基础训练由盲目摹仿对象,转变为主动表现对象与创造对象的积极地实践过程,从根本上扭转被动造型的局面,改善和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结构的几何形成因素

结构是物象组合秩序和搭配关系在结构形式上的客观反映,它具有支配物象形状本质特征的功能。在大千世界里,任何不同的物象都有其自身的组合秩序和存在形式,构成了纷繁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形态结构样式,但无论它们的形态变化如何复杂,却都具有构成其基本特征的总体形式规律—几何式结构形式。

 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形体,是经过科学分析从万物繁杂的形体结构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最简约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普遍规律的结构形式。任何个体的物象,不过是这基本结构规律个别秩序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它们在构造上都存在着几何式的结构因素。虽然我们所描绘的物象在结构上可能是抽象的、内在的或隐伏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视的,但只要我们以造型的结构观念区观察它,研究它,就能够发现其复杂形态中几何式结构特征,从而把握住它在造型上的结构要点,并通过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把物象还原到关键的结构态之中。

几何式结构形式在造型上的应用,是一个分析理解,提炼和概括物象复杂结构的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在于把物象丰富的多样化的结构形式组织在一个简明、统一的结构形式之中,从而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提高习画者对物象结构本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中超越自然表象,转化为自己心灵的构造。

篇3:谈训练结构

关键词:观察理解,结构比例,艺术表现

1.观察的感受:我们开始作画时, 面对着写生模特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形体映像, 尽管这种映像比较深刻, 但如果只停留在初步感觉的印象上来作画, 没有深入的理解就会表面的结构所左右, 在作画中会产生一些抓不作画的要点而产生错误的步骤, 因此这种开始的观察理解必须深化, 即从感性的初级观察阶段上升到理性分析理解的阶段, 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 才能不断提高观察感受力。

2.观察的整体观念:作画时始终必须坚持整体地观察对象, 因为在素描写生中没有任何孤立的东西, 它是结构、比例关系、体积关系、强弱虚实等综合所形成的和谐整体。总之, 由于我们所表现的对象是一个具有综合内在联系的整体, 不论是它的头部的结构关系, 五官比例关系、明暗的黑白体面关系、都是相对存在, 相互制约联系的。如果作画时孤立片面地注重某部分, 最后必定会失去画面的整体统一效果。

3.观察的立体观念:头像素描的表现, 是在二维空间上表现三维空间, 要求学生用立体观念去对待所表现的人物头像, 通过技法把它们体积表现出来。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 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更加明确。但在观察的开始应培养学生以立体感去观察所要表现的人物头像, 要以体积的前后深度, 左右的宽度理解人的头部是一个球体, 五官的小体也有前后体积延伸关系, 这种关系是在光作用下所产生体积明暗变化。给学生树立起在空间深度上塑造形体而不是在平面上描绘的概念。

二、结构比例

1. 头部比例结构:

人的头部结构较复杂, 为更好地理解头部的体积, 将人的头部予以几何化的归纳。从整体上可以概括成一个圆球或立方体或楔形之间的复合体。用立方体概括头部, 便于掌握头部的空间结构。从发际额头的额结节到眉弓、颞骨面、颧骨结节和下颌结节骨点的连接线面, 是构成了头部正面与侧面子的转折线。是头部大体的转折面。人的五官位置和形态特征各有差异, 概括有“三庭, 五眼”的说法。既人物头部正面, 发际到眉毛, 眉毛到鼻头, 鼻头到下颌等距离的三段为三庭。两只耳朵中间的距离宽度为五只眼睛的长度。

2. 眼睛的结构:

眼睛是由瞳孔、角膜、眼角组成球形嵌在眼睛窝里, 上下眼睑包裹在眼球外, 上眼睑的睫毛较粗长向上翘, 下眼睑的睫毛细而短向下弯, 眼睛的形状不同, 有圆、扁、宽、双眼皮、单眼皮等区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人物个性特点往往靠眼睛体现, 眼睛结构必须把握准确。

3. 眉毛的结构:

眉头起自眶上缘内角, 向外延展, 分上下两列, 下列呈放射状, 上列覆于下列之上, 起势向下。眉毛形状浓淡、长短、走向、宽窄根据各人的特点各不相同, 是显示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表情的各自特点。

4. 鼻子的结构:

鼻子隆起于眼睛与嘴中间部, 呈三角状, 有鼻根和鼻子底两部分组成。鼻子上部的隆起的鼻点是鼻骨, 它小而结实, 其形状决定了鼻子的长、宽等。鼻子的形状多样, 因人而异, 有高的、肥厚的、也有尖细的或扁平的等等, 它们都是各人形象特征的表现。

5. 嘴的结构:

位于鼻子到下颌骨间, 是由覆于上下颌骨和牙齿之上的双唇所决定的。颌骨和牙齿形成的弧度直接影响双唇的曲直。嘴形的不同, 就是由颌骨和牙齿的弧线所定型的。嘴唇的表面有唇纹, 各人的唇纹形状不同。

6. 耳的结构:位于头部的两侧面, 在中庭间。耳朵由外耳

轮耳屏、对耳屏、对耳轮、耳垂组成, 它们都是软骨组织, 具有一定的弹性。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作画者的感受和艺术素养, 取决于作者的精神表现, 即内心世界的情感表。作画者的感受越深越强, 能在感情上越是能鲜明地感受到对象精神的美和形象的美, 就越能进行有效的艺术概括表现。作画开始, 先观察研究, 对象结构关系的强弱、色调是明快还是深沉厚重等等, 在感受对象的基础上, 分析表现主次关系, 前后虚实关系, 这样由表象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把握, 画面上的形象就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作画过程也是表现活动, 是作画人的眼睛、大脑、手对同一事物的表现。如素描实践只讲技术不讲艺术, 只能说是训练画匠。造型艺术不讲艺术规律和艺术表现, 就无所谓艺术教育, 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艺术表现要付诸于形式, 成为视觉感受的具体形象。画面构图的主次虚实处理, 用笔的抑扬顿挫, 和谐的韵律节奏等等构成了形式美。在学习中, 各种形式美的因素也是从观察、感受物象中升华出来并运用于艺术的实践。倘若不顾对象客观故意摆弄玄虚, 在画面上搞形式游戏, 这是基础训练中不可取的。

篇4:谈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的结构观念

【关键词】基础训练结构形体造型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85-02

罗马尼亚著名画家巴鲁曾讲过一句精辟的话:"画素描是从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不机械地摹仿形状和外貌。"培养和建立造型上的结构观念,加深对所描绘物象在解剖结构上的研究与理解,这对每一位初学美术的同学来讲都是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有待解决的课题。

一、结构观念的建立

结构观念的建立,旨在素描基础训练中以"理解形态开始,从结构造型起步"为较高的学习起点,以理性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破除初学者习惯的视觉经验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对物象形态结构的辨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获得能够深入形态表象和结构实体之中的洞察力。

在低年级的基础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面对所描绘的课题、兴趣和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物象吸引人的某些细节上或明暗变化丰富的光影上,并不加选择地试图把这些客观因素表现出来,虽然花费了很大精力,结果却事倍功半,要么画面仅有相似的轮廓和浮华的外表,缺少具有塑造性的"内在骨架",要么画面整体上缺少必要的联系,形象显得单薄,内容空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练习者手头上技巧不熟练的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结构造型观念的淡漠,缺乏对物象在结构本质上的深入观察和深刻理解使然。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和盲目摹仿客观表象的练习方法,必然导致学习上的弯路,甚至使学习停滞不前,因此,必须建立造型的结构观念。应当明确,素描基础训练的目的并不只是在技巧上如何表现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正确地观察和理解物象的造型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质结构和普遍的造型规律。米开朗基罗曾说过:"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大师的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理性思维在造型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建立自觉的结构形态观念,就是要强化对象造型结构因素在理性上的感知能力,掌握造型的主动性。

二、认识形状与结构

形状与结构是物体在空间中存在形式的客观反映,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共同支配着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征。并在空间上和力学上始终保持着协调一致的形式--体感、量感、质感和运动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物象形态的基础,把握着自然界一切物体的平衡。

就视觉经验而言,眼睛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握物象形状的基本特征,这是每个视力健全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在造型活动中,仅以看到的形状当做物象特征的全部,显然是错误的,一双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的眼睛和画家的眼睛,对同一物体的形状在特征上会有着显著不同的认识,前者可能注意形状的表面因素,而后者可能更注重物体形状的本质结构特征。

因此,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初学者首先要打破以往认识物象形状的习惯方法和视觉经验;加强对象实体上的凸起、凹进、转折等形态特征在解剖上的深人研究与分析,提高和发展对所描绘物象本质特征的观念能力与综合能力,并从中提炼出物象可塑的结构型因素,以使素描基础训练由盲目摹仿对象转变为主动表现对象与创造对象的积极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扭转被动造型的局面,改善和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结构的几何形成因素

结构是物象组合秩序和搭配关系在结构形式上的客观反映,它具有支配物象形状本质特征的功能。

在大千世界里,任何不同的物象都有其自身的组合秩序和描配形式,构成了纷繁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形态结构样式,但无论它们的形态变化如何复杂,却都具有构成其基本特征的总体形式规律——几何式结构形式。

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形体,是经过科学分析从万物繁杂的形体结构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最简约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普遍规律的结构形式。 任何个体的物象,不过是这基本结构规律个别秩序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它们在构造上都存在着几何式的结构因素。虽然我们所描绘的物象在结构上可能是抽象的、内在的或隐伏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视的,但只要我们以造型的结构观念去观察它、研究它,就能够发现其復杂形态中几何式结构特征,从而把握住它在造型上的结构要点,并通过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把物象还原到关键的结构形态之中。

几何式结构形式在造型上的应用,是一个分析理解、提炼和概括物象复杂结构的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在于把物象丰富的、多样化的结构形式组织在一个简明、统一的结构形式之中,从而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提高习画者对物象结构本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中超越自然表象,转化为自己心灵的构造。

综上所述,在素描教学的基础训练中,建立和强化结构观念是提高造型艺术技能、掌握造型基本规律的有效途径,它对完善素描基础训练,培养具有坚实造型基本功和较强创造力的美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素描教学问题》.《素描丛刊》第八期

[2]《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篇5:作文训练一--结构

(一)——--文章结构

设计人:吕新敏 审核人 :刘士祥 课型 :写作课

一、方法指导

综观现在学生作文之大弊,即作文的硬伤,不外字数不足,不见层次,1-3段的段落形式机械呆板,语言乏味或学生腔浓。据此,我们采取“五段式”作文法以力避硬伤,寻求作文之道。

所谓“五段式”作文法即在形式上要求学生作文落段安排不得出现“三段式”而以“五段”为佳,至于四段,六段等则不限,总称为“五段式”。段落安排作出要求:

1.开篇点题或以故事开篇,或以寓言开篇,或以生活现象开篇,或直接以话题组构成排比句开篇等不一而足。

2.结尾照应话题,尽量做到联系现实或自身,呼吁号召将作文主旨落到实处。

3.中间主体则分列两段,三段或更多,或采取正反对照式或并列式。这即是我们所言的“五段式”作文的外在结构形式。这样要求克服了分段不明,层次不清的毛病。

搭建好框架还需要在内容上下工夫。任何文章的取胜即要做到形神兼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五段式”作文除形式安排外,更注重的是作文素材的选定与语言结构的组织。现实生活中学生作文多数语言苍白,素材匮乏,学生腔浓。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源于生活,生活中不缺乏素材,而是学生的思维缺乏锻炼。同学们在学习时就会对人生展开思索,进而对文章中的历代名人其秉性、人生态度等产生感悟。有所感再适当选择角度稍注意语言的表达,学生便可以很快地行文。一篇文章做到结构层次清晰(“五段式”使然),内容充实(教材中素材的提炼挖掘),立意深刻(对素材中人生态度的把握),语言生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的使用)。这样一定会是一篇上乘之作。

二、佳作范例:附学生“五段式”作文实例

走在最前面 江苏考生

踏着秦砖汉瓦,穿过唐山宋水,乘着明月秋风,一路上我们吟唱过多少人的故事:无论是张骞的驼铃阵阵,还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无论是岳飞拔剑戟地,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还是郑和七下西洋,迎着浪花,雄心勃勃。先人们的事例无不启发着我们:人生的光彩在于迎接新的挑战,生命的价值在于走在最前列。

“芰(jì)荷为衣,芙蓉为裳”,他走在中间历史的最前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即使落得“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也不忘念道:“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汨罗江畔的那次纵越,惊起了历史长河中的第一阵浪花。一部《离骚》的光芒从古照耀至今。多少爱国人士,跟着他的步伐,以死来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以死来抒发自己的最后一腔爱国热情。屈原抑郁投江了,然而他并不痛苦,尾随着这么多的膜拜者,他是最欣慰的。

铁链套头,镣铐加脚,司马迁心惊肠断,一声悲呼,天地愤,鬼神泣。万丈高楼坠足,名毁灭,朋友弃,扬子江心翻船,身已残,亲人离。面对着奇耻大辱,下流谤议,面对着口诛笔伐,乡党讥笔,他犹能意志如山,坚强如铁。他不信了“士可杀不可辱”,他不信了“名节重似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想起了父亲临终的叮嘱,“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想起了雄才多磨难,百练方成刚。他走在历史的最前列,泪洗史册,血流笔尖。于是《史记》铸成,于是汗青流光。他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驰骋于史学的殿堂,创史家的绝唱,他走在最前列,他的一生也是最辉煌的。

柏拉图曾说:“真正的勇士走在人们的前面,真正的幸福伴着探索者走。”仓促于生命的短途中,无向不走在最前列,引领时代风骚呢?是山,就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烂漫山风拂面;是水,就流成一种磅礴,让小船航行鱼儿畅游。走在最前列,不更能书写华章吗?走在最前列,不更能寻找生的真谛吗?

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人生是画,需要大胆的描绘;创造如歌,谱写了多种辉煌。走在最前列,与先人共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走在最前列,有勇气相伴,与日月齐光;走在最前列,还有痛苦吗?

点评:文章标题醒目,开篇切题引出对历史名人的追溯与思考,中间主体三段多则材料(均为学生所熟知),收尾干净利落,引人深思。文章语言凝练,抒情议论打动人心。堪称“五段式”作文法则的典范。

三、日积月累

1.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与人的友善,少一些心灵的冷漠麻木;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人生的快乐,少一些精神的衰老疲惫;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奋进的力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看破红尘。

2.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快乐是你辛勤耕耘获得的果实,悲伤正是那成熟前的秕粒。

3.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宽阔无边。大地拥抱每一寸土地,不论其贫富,所以大地广袤无垠。海洋接纳每一条河流,不论其大小,所以海洋广阔无边。

4.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芬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人应具有反抗精神;当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的重要。

5.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厦的支柱;航船破浪前行,是因为有指示方向的罗盘,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航船的罗盘;列车奔驰千里,是因为有引导它的铁轨,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列车上的铁轨。

6.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7.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挫折,想说恨你不容易„„

8.随读随记,请把你最近积累的精华写到自己的随笔本上,或诗句,或名言,或优美句段„„

四、行动指南

(一)写作题目

1.话题作文:请你以“励志”或“学习”为话题,自选角度,自主命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命题作文:有梦想,才有远方。我手写我心,请你拒绝抄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半命题作文:心中完美的。请在横线上填写自己最想写的一个字或词语,写下你的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二)具体要求

1.本次写作重点训练“五段式”结构。请根据老师的指导,将下面的作文题目逐一列出结构提纲,在组内与同学交流,然后再任选自己喜欢的或最擅长的一个题目,在30分钟内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相信你能行哦!

2.学会借用、化用、巧用名言警句,或者你积累的优美语段,这也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好办法。试试吧!3.自己写完后一定要做修改。你自己觉得没问题了,就请你先自找伙伴,让他给你提提修改意见;然后再与同伴互相合作修改,写出你的观点和建议,既有优点也要有不足和建议。这样的训练,相信你的作文会提升很快。

篇6:高考议论文结构训练

坚持就是胜利

人们都想在事业或学业上有所成就,但是,只有一部分人取得了胜利,而相当一部分人却陷入失败的苦痛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俗语说“功到自然成”。按理说那些失败者完全可以尝到胜利的喜悦,但他们往往缺少一种胜利的必要条件,那就是坚持。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上边的俗语中所提到的“功到”其中已经隐含了“坚持”的意思。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坚持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论点)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 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论据)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论据)

狄更斯和爱迪生就是靠坚持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坚持,使狄更斯为人们留下许多优秀著作,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许多精品;坚持,使爱迪生攻克了许许多多的难关,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坚持能够使人取得事业和学业上的成功。

那些失败者往往是在最后时刻未能坚持住而放弃努力,与成功失之交臂。曾记得瑞典一位化学家在海水中提取碘时,似乎发现一种新元素,但是面对这繁琐的提炼与实验,他退却了。当另一化学家用了一年时间,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为元素家族再 添新成员——溴而名垂千古时,那位瑞典化学家只能默默地看着对方沉浸在胜利 的喜悦之中。这两位化学家,一位坚持住了,取得了胜利;另一位却没有坚持住,未能取得成功。(论据)

可见,能否坚持是取得胜利的最后一道障碍。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就是光明就要到来的时刻,越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坚持。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如《坚持就是胜利》一文的论点就是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成功,坚持是一个重要条件。 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d.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

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如在《坚持就是胜利》一文中举的狄更斯、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既具有典型性,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

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2、议论文的整体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四种基本结构写作要点及优秀作文示例)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

一、——层进式

1、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2、层进式的两种模式

(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

由小到大、由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尊严与灵魂

尊严是什么?它是生命的尊贵与庄重,它是不肯弯腰屈膝的坚持与豪放,它是令人仰视的气节与精神„„它更是万物之精灵,灵魂之倚仗。尊严是人的灵魂。

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骨之源,来自于生命的灵魂,正是人本性中的正直与大气,尊严才会如此坦荡。我不免想到了晏子使楚的故事,他的处世不惊、南橘北枳的雄辩赢得了楚王的赏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在这位出色的外交家的灵魂中,如果没有傲然之骨,怎会有不卑不亢的凛然之辞?所以,尊严是人的灵魂。尊严是民族的灵魂。无论是燕赵小国义不赂秦战败而亡的气魄,还是抗日战争中华夏民族在衰败之时发出的沉重的呐喊,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灵魂,由此体现。那是坚守节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伫守,那是矜持地立于世界之林的雄壮。毋庸置疑,当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存时,这个民族也将不复存在。她的灵魂不仅来自四海之谋臣、天下之奇才的智慧,更来自贤士豪杰每一份不屈的情怀。正是他们的每一分付出,才得以使一个民族捍卫她的尊严之魂!

尊严是万物的灵魂。

尊严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却得以在万物之中处处体现。那是梅开林间的傲骨,零落成泥的余香;那是《赤壁赋》的豪迈,《石灰吟》的清冽;那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归隐田园的清高;甚至那是负荆请罪的勇敢,逆流而上的执着„„万物的灵性,就在于那块沉稳的磐石,在于那道刺穿黑夜的曙光——尊严。

回归人类的本性,灵魂在那条挺直的傲骨边倚仗。尊严太宝贵又太平凡了,平凡在于它几乎处处可见,而宝贵在于,你是否能坚持你的尊严,倚仗它,登上人类灵魂之顶峰。

(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自主学习)例

1、说“思”:

1)、“思”就是提倡动脑筋(是什么)2)、“勤思”的重要(为什么)3)、还要“善思”(怎么样)(小组合作)例2《谈风度》 • 分论点:

•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

•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能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 •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例3 高考例文赏析

《谈坚持》

• ⑴人们都希望驻足金碧辉煌的“罗马宫城”,到达魂牵梦萦的“象牙之塔”,实现自己长久的念想,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⑵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王军霞在汗水里争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终登上奥运会冠军的宝座,是坚持;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将两万五千里踩在脚下,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是坚持。(坚持是什么)

• ⑶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爱迪生的风骨令人折服,他发明蓄电池历时十年,进行了五万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漫画题,漫画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没有见到水便扬长而去。其实有的井距水层只有一锨之遥,如果再坚持一下,胜利便属于他了,然而他放弃了,于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丢弃恒久长远的坚持,捡起浅尝辄止的遗憾,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为什么要坚持)

• ⑷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岐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张海迪从小便患了脊柱瘤,胸椎以下的肢体永远失去了知觉,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甚至翻译创作了几十万字的小说。这就是坚持,坚持使她只有三分之一的躯体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坚持使它终于托起了一轮不落的人生太阳。

(坚持需要什么)

•⑸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作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要改写成“三大发明”了。鲁迅若不是认清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那种只知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南辕北辙,头破血流。•(坚持要注意什么,即怎样做到坚持)

•⑹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之所在。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

• 析:此文是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开头结尾照应点题,第二段写坚持是什么,第三段写为什么要坚持,第四、五段写坚持需要什么及坚持要注意什么,即怎样做到坚持。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想不得高分都难。(因果分析式,基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二、——总分式

一、写作步骤:

“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二、范文借鉴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800字左右。

有一个农村女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但因交不起学费而苦恼。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愿出万元资助,条件是让这个学生为他们在电视上做广告,说是因服了他们生产的补脑液才思敏捷,考出了好成绩。这个学生断然拒绝,因为她家庭贫困,从未喝过什么补脑液。

诚实就是财富

成绩优异但交不起学费的女大学生,断然拒绝了一家生产健脑液的企业愿出万元资助但要为其做虚假宣传广告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没有喝过。“我从来没有喝过!”这句简单的话反映了这位女学生诚实洁白的内心世界。那么,什么是诚实呢?我认为诚实就是言行与思想的一致。它既表现为对人的真诚,也表现在办事与求知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总)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分)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整体的细胞,他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地存在,这就决定了一个人要在整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关键便是以诚待人。我们都无法想象如何与一个满嘴假话的人共处;同样,我们付出自己真诚的同时也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友谊。而当今,许多人在金钱的冲击下,为物欲所蔽,为达到个人目的,整日戴着虚假的面具。当他们为日益鼓起的腰包沾沾自喜时,却不知已经失去了诚实——这做人的根本,这最宝贵的财富。

诚实是处事的原则。(分)解决问题的第一要素就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和理清问题的脉络。离开了这一点,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谈不上把问题解决好。一个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人;相反,歪曲事实、隐瞒真相就等于一事无成。对于一个要生存、图发展的人来说,实事求是地对待一切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诚实也是求知的惟一途径。(分)我们求取知识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而社会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识,并不是没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而诚实便是获得真知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古今中外,凡是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实事求是的。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成绩不好、但他却勇于提出任何一个别人看来近似愚昧的问题。东晋文学家左思对于自己的文章也有着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照他们,我们有些同学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对于疑难问题,不肯钻研,强不知以为知。这种行为显得可悲可笑。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造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用诚实才能换得友谊,赢得成功,获得知识。那位诚实的女学生也许无法踏入大学的殿堂,也许一生都很贫穷,但她拥有诚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便是个富翁——因为,诚实就是财富。(总)

思路点拨:

本文作者采用了总——分——总式的结构方式,从材料中抓住“我从来没有喝过!”这一关键句子,引出所要论述的话题——诚实,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诠释诚实的涵义。

首先,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其次,诚实又是处事的原则;诚实也是求知的唯一的途径。最后,总结“只有用诚实才能换得友谊,赢得成功,获得知识,诚实就是财富!

文章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每一自然段先提出分论点,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让人一目了然 写作步骤:

一、总分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是指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⑴先总后分。文章开头部分总括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若干方面列举事例具体详细地加以论证或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具体加以阐述。

⑵先分后总。

⑶先总后分再总。

“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2007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诗意地生活 结合自己的经历 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材要求: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诗意地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提出论点)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名师点评:

这篇佳作成功之处有三:

一是结构严谨,论点新颖。文章采用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中间三段文论述观点的议论文结构模式,巧妙地将“诗意地生活”与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联系起来,精练地概括出“种下理想,不懈奋斗”“收获诗意人生”的新颖观点。

二是文采斐然,诗意盎然。作者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用语精练、形象而新颖,如“点燃”“洗去”“擎起”等动词,用得精练准确;“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等比喻句用得新颖贴切。

三是材料新鲜,积累丰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10处。有的直接引用,有的间接引用;有的描述较详,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出自课内所学,有的来自课外阅读;有事例,有诗句,但无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彰显出作者平时阅读涉猎之广、积累之丰。

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

(二)——并列式

在议论文总分式结构中,如果若干论据或分论点间是并列的,所以有人把这种结构也称为并列式结构。〖范文一〗

奔跑人生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

有时我们只是静静地坐着,看乡间夕阳,有时我们慢慢地走着,享自在风光。而当远处的地平线——那心中永恒的渴望在召呼我们时,那便是我们奔跑的时候了。奔跑人生,共同体验人生百味。

奔跑人生,我们体验一种艰辛。真实的长跑需要身体的良好状态,而人生的长跑则需要心灵的坚韧不屈。毕竟,人生的跑道不会是铺满玫瑰的花径,而是充满艰(难险)阻的沙土之道。我们要忍受脚板的疼痛,呼吸的困难,外界的纷扰,还有心灵里,那隐隐约约的放弃之念。太多的艰辛,让无数人失去了心中的渴望和方向,人生变成了安适的散步。而那些坚韧不屈的灵魂,则继续在生命旅途奔跑着。

奔跑人生,我们体验一种畅快。当远处的地平线最终屈服于你我不懈的步伐时,当遥远的彼岸最终踩在你我的脚下时,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最透彻的满足。不要太多的言语,不要在意彼岸的伟大抑或平凡,只要静静去享受,这惟一属于自己的奔跑人生。而即使我们最终到不了自己的理想之境,别着急,终究会有一个人,顺着走过的路,奔向远方。

奔跑人生,我们体验一种满足。经历过最初似乎无止境的艰辛,我们挺了过来,身体已经适应了奔跑的感受,心灵不再有激烈的困惑——远方的目的地一点点在接近,而人也有了一种属于奔跑的快感,这是体验人生点滴过程的快感。不再理会外界的纷扰,我们只专注于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刻成长,轻盈的风成了我们最好的伴侣。想想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奔跑者吧:司马迁、李白、凡高、尼来、格瓦拉……外界的一切早已不能羁绊他们的脚步,他们沉浸在内心的美妙体验,在人生旅途中划出了一条美丽的轨迹。

当我们经历了这漫长的奔跑人生,无论艰辛、畅快、满足,都已幻化成心中最美好的记忆。而奔跑,便是人生最美丽的主题。

系紧你的鞋带,不要犹豫,让我们一起奔跑,去体验这多彩的人生!

〖范文解读〗

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两段为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奔跑人生,共同体验人生百味”这个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有两个特征:⑴紧扣话题和题目。⑵这个总论点略有点宽泛,为下面设置分论点留有余地。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列出了三个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为了醒目,作者特意将它们单独成句,置于句首,这些都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最后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文章的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三、并列式模式结构

(一):分论点并列式 写作步骤:

1、首先提出一个论证总题

2、在本论部分围绕总题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总题,做出结论。具体要求:

1、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至少是三个方面或更多的方面。

2、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3、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4、并列式议论文特别要注意的是避免给人有泛泛而谈的感觉,要注意点题。

诚信

选择诚信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之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二、并列式模式结构

(二):分论据并列式 写作基本要求:

主体部分是横向展开的,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细雨温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全文不少于800字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人,活在世上,不仅仅为了每天的三餐饭,也不仅仅为了铜臭,而是为了灵魂的永存。

皑皑白雪,你是否已迷失了归途的方向;浓密的森林,你是否已看不清灿烂的天空。忘记自己的细微,忘掉自己的渺小,在雪地中奔跑,拨开森林的迷雾,你的身影将会变得高大,你的人生也定会精彩。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庭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庭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作了人类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作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

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虽是奴才却不甘做奴才。他叫纳兰容若,与康熙相伴了31年的臣子。在他的生命中,他的主子驱使了他的一切,雪藏了他的才华。他只能做康熙的陪衬,做君王身边的细雨闲花,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人能漠视他的才华,他把幽怨化作了一支笔,书写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婉情怀。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把人间的悲苦都化作了笔下灵动的文字,随着呼兰河水,汨汨流去。她是家庭的细雨,爱人的闲花。就是这滴细雨,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他们曾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高大的背影。他们拥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却共同昭示了一个道理——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相信自己在皑皑白雪中终会找到归途的方向,在森林中终会看到明媚的阳光,虽然我们在宇宙中微小的如细雨闲花,但只要努力,不同命运低头,终有一天我们的灵魂会照亮未来。

细雨一定看得见,闲花定然听有声。

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

(四)——对照式 对照式的基本结构:

1、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2、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去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一、基本结构

(一):正反对比: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顺序相反)。2007年高考部分省市优秀作文 全国卷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排比)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入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正面例子)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中间过渡)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一时的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反面例子)

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点评:

这篇文章中心突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题好一半文。”本文以“幸福花,开在感恩枝头” 作为题目和写作角度,明确了自己的看法。开篇引用诗句,构成排比,富有文采,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照应题目.全文以阐明感恩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的内容,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跨越时空,让孔子、李密和马加爵形成鲜明的对比,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因为懂得感恩,世界才会如此美丽”的道理。

文章十分注意过渡和照应的安排,标题和内容照应,开头和结尾照应,议论抒情的句子和叙述的内容结合也十分紧密。文章还用“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这样的句子来纽织全文,显得完整、缜密而从容。

感情真挚、健康而饱满,也是文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基本结构:破立结合: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反面的观点。例:题目:《知足常乐》 中心论点:知足常乐。

1、知足常乐这句话常受世人错误的非议,现在我要为它昭雪了。(先正面论述)

2、驳“不知足常乐”:“不知足”者在物质和精神成功之后,享受的是一时之乐而非“常乐”。(反驳)

3、界定“知足者”的内涵:“知足”不是无所追求,“知足”是忘我,忘我则“常乐”。(辨证分析肯定“知足常乐”)

上一篇:党代会体会下一篇:改革商务俄语教学,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