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语

2024-04-17

谈成语(精选10篇)

篇1:谈成语

浅谈广告中的“成语新编”

汉语言文学08级2班

0801410226 黄樱

广告是某种特定的需要,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广告也随之出现,广告是存在于世界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作为商品促销手段,广告的关键就是要吸引人,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就是它的关键任务了,而为了这一目的,商品推销者无所不用其极,在广告上下足了功夫,对成语的活用、化用就是广告商推广产品常用的手段之一,我们称这种广告中的成语叫广告成语。

广告成语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广告成语指的是在具体的广告文案中出现的成语或成语形式,而广义成语因为很少人将其列入广告成语的研究范围,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对广义广告成语进行阐述。狭义的广告成语又有直接成语和间接成语两种。直接广告成语是指:不改动原成语的文字,通常也不解构原成语的意义单位。例如:

一夫当关——双鱼牌挂锁广告。该广告显示了该锁的特点:坚固、安全,使人联想到其良好的防盗功能。

一毛不拔——三十年代在上海滩,一则梁新记牙刷的广告,让人联想到了牙刷的质量上乘,不掉毛。

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忆宁红减肥茶,这一广告,为常忆宁红减肥茶打出了“有效”这一重要功能标语。

这些广告中的“一夫当关”“一毛不拔”“衣带渐宽终不悔”都是原成语的直接运用,是一种用典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广告变得含蓄而典雅。活用成语不但使得该广告更易记,同时增加了该广告的文学性。

间接广告成语,是指:经过对原成语做出某种适应广告对象的改造后,形成的只适用于特殊广告对象专门使用的“成语形式”。也就是广告中成语新编的形式。在实际运用中,这种间接广告成语往往以谐音文字形式,来篡改原有的传统成语。进而产生一些新的、具有借助意义的、可以指向具体商品或特殊对象的成语形式的意义组合。例如:

首屈一“纸”(首屈一指)——纸张广告;“骑”乐无穷(其乐无穷)——摩托车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治疗结石的胆舒胶囊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止咳药广告;默默无“蚊”(默默无闻)——蚊香广告,等等。

这些成语都是在广告中得到了新编、化用。与上面说到的成语引用不同,对成语的重新改造、新编、化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有的广告成语新编,不但新奇有趣,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同时大大增加了广告的艺术魅力,是属于成语新编的优秀类型,但极佳的成语新编广告只是少数,广告新编成语的滥用也占现代市场的很大一部分,真是令人堪忧。例如,有一种妇女服用的“美媛春养血口服液”,它的广告语叫“新血来潮”,显然是由成语“心血来潮”改编来的,其目的大概是想宣传“美媛春”有助于妇女月经期间的新陈代谢,有益于生血养颜。然而“来潮”是指如潮水般涌出,那么“新血如潮水般涌出”会使人联想到什么呢?而且妇女月经期排出的血并不是新血,如果是新血,那就糟了。这种广告不但违背了事理逻辑,违背了语言运用的规律,而且该新编成语也让人感觉很不典雅。“鸡不可失(机不可失)”“口蜜腹剑(口蜜腹健)”等都是很不合适的广告新编篡改成语例子。

在新编广告上,商家不但要对其商品质量负责,也要对其广告词带来的社会影响负责。新编广告不仅要研究商品的特性和成语内涵的融合,研究广告运行的法则和规律,追求广告的创意,提高广告艺术水平,使广告取得良好的商业效益,同时也要研究并讲求广告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

篇2:谈成语

【简拼】:xbgt

【解释】:雄:强有力的;高:大而广。大发议论,长于说理。形容能言善辩。

【出处】:北周·庾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高谭变白马,雄辩塞飞狐。”唐·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示例】:却说安老爷的话,一层逼近一层,引得个邓九公~,真情毕露。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篇3:浅谈如何正确使用成语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 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古义, 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 一瞥而过, 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1.他挪用了两万多元公款, 虽然有错, 但毕竟罪不容诛。

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 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 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3.七月流火, 早晚穿一件汗衫都热得受不了。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举例:万人空巷、屡试不爽、七月流火、明日黄花、差强人意、不足为训、危言危行、不赞一词、久假不归、如坐春风、不名一钱、细大不捐、不刊之论、身无长物、尾大不掉。

二、褒贬不当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 会有不同的褒贬色彩。

主要设误类型:1.褒词贬用;2.贬词褒用

褒词贬用: (1)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 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2) 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平民, 这是有口皆碑的事实, 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 (3) 班里抄袭作业的现象已蔚然成风, 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贬词褒用: (1) 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 不少外商蠢蠢欲动, 纷纷来中国投资。 (2) 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 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 (3) 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 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 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常用褒义成语举例:有口皆碑、雨后春笋、蔚然成风、毁家纾难、耳提面命、危言危行、文不加点、殚见洽闻。

常见贬义成语举例:弹冠相庆、处心积虑、上行下效、师心自用、一丘之貉、一团和气、沆瀣一气、半斤八两、面目全非、倾巢而出、粉墨登场、心劳日拙、翻云覆雨、巧言令色、如丧考妣等。

三、对象错位

成语的指代对象有人和物之别。用于人方面的成语, 有主客、男女、尊卑、长幼、谦敬之分。 (1) 元旦即将来临, 高三 (甲) 班的一群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自发组织起来, 准备搞一些文艺节目。 (2) 老张一家三代, 十年来和睦相处, 互敬互爱, 真可谓举案齐眉。 (3) 中国男子体操队在世界锦标赛中, 技压群芳, 荣获冠军。

四、谦敬错位

(1)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 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 真是忝列门墙。 (2)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 我一定鼎力相助。 (3) 呵呵, 既然你这么说, 那我就不客气了, 我不吝赐教吧, 谈点自己的看法, 跟你商榷。

五、年龄对象误用

(1) 蒲松龄到了70多岁才考中秀才, 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2) 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 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 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贵。 (3) 王小海经常向老师请教, 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注意以下成语的适用主体: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妙手回春、汗牛充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出神入化、登堂入室、白驹过隙。

专用于女子的成语:豆蔻年华、国色天香、秀外慧中、倾国倾城、巾帼英雄。

用于男女或夫妻的成语:破镜重圆、相敬如宾、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举案齐眉、覆水难收、宜室宜家。

常见谦词举例:抛砖引玉、蓬荜生辉、一枝自足、一得之愚、马齿徒增。

常见敬词举例:鼎力相助、不吝赐教、屈尊驾临。

六、轻重失当

考题中有许多成语的意义特别是轻重程度与原句情境基本相近但又不太相合, 以致误用。

1.李老师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 又教三个班的数学课, 真是日理万机。

2.辽沈战役中, 我军打得敌人头破血流, 狼狈溃逃。

3.几名因抢劫杀人而被捕的罪犯今天伏法, 人们认为他们真是自作自受。

七、不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 似乎没有错误, 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 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或前后矛盾。

1.费力地从车门里钻出的某著名演员, 虽然浓妆淡抹, 穿着入时, 但是神色十分憔悴。

2.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 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 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3.中国人民众志成城, 因人成事, 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八、语义重复

1.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 被人贻笑大方, 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2.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 顺便帮了一下别人, 没料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誉:称赞)

3.你就别再为难她了, 她既然不肯讲, 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九、搭配不当

成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 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 如果脱离这种搭配, 则容易出错

1.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2.历史上也曾有那么几位文韬武略的英雄人物, 想统一天下, 但是未曾实现自己的抱负。

3.人们提起秋白同志, 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 光明磊落, 求全责备自己。

篇4:谈成语

关键词:同源成语 同义成语 通用·异体成语

有三类成语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纠缠、交错之处,即同源成语、同义成语和通用·异体成语。

本文拟从来源、结构、意义等方面分析这三类成语的同异之处。

同源成语指一组具有共同语源的成语,如出自同一寓言传说、历史故事、诗文小说等,其结构方式可以是诗、文的截取或典故的概括。

从生成方式来看,同源成语可分为原生式和再生式两类。原生式指对同一语源从不同引用角度构成不同成语,成语间都是直接同源的关系。如“睚眦之怨”和“睚眦必报”两个成语同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原文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由此段话截取这两个原生式成语。

再生式同源成语指在某语源的基础上产生某成语,再在这个成语的基础上产生另一个新成语。后出现的新成语称再生式,和先出现的构成间接同源的关系。如“睚眦之怨”产生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这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和“睚眦之怨”是间接同源的关系。

从意义来看,无论是原生式成语还是再生式成语,意义都可相近、相关或相异。如“既往不咎”,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责备,源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尔后,“咎”改为“究”,而“既往不究”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追究,二者意义相近。

又如“望洋兴叹”“见笑大方”“大方之家”三个同源成语皆出自《庄子·秋水》中河伯见北海若的寓言。但“望洋兴叹”喻大开眼界而惊奇,或喻做事力量不足而元可奈何;“见笑大方”谓让高明者取笑;“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者,三者意义相关。

再如“自以为是”指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源自《孟子·尽心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日德之贼也。”尔后,人们改“是”与“非”,表示经常想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两个成语意义相反。

同义成语指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意义相近的同义成语往往具有取义角度、表义倾向等差别。如:“亲密无间”和“形影不离”,二者都表“关系亲密”,但取义角度不同——“亲密无问”表没有丝毫隔阂,着重心灵的相通,可用于异地或同地;“形影不离”表一刻也不分离,着重空间的距离相近,只能用于同地。

意义相同的同义成语往往具有语体的差异,如“杀鸡取卵”(书面语)——杀鸡取蛋(口语);“声色犬马”(书面语)——声色狗马(口语)。

同义成语可能是同源成语,如前“睚眦之怨”“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既可是原生式,也可是再生式。但也可能不是同源成语,如“螳臂当车”和“蚍蜉撼树”都比喻“自不量力”,但语源不同。“螳臂当车”源自《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蚍蜉撼树”源自唐朝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通用·异体成语是依据成语的社会使用频率来确定的。在一组成语中,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叫通用成语,意义较明确、精炼、贴切、通俗的成语往往通用,其余的叫异体成语(也叫或体成语)。通用·异体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和同义成语,但大都分别是同源成语中的原生式和再生式,是同义成语中意义相同的。

通用·异体成语可以分三类(以下各例在前者为通用成语,在后者为异体成语)

一、异序式

异序式指成语语言单位不变,但词序发生变化。如:AB-BA式,成语中的两个语言单位倒序构成一个新成语。如:

轰轰烈烈——烈烈轰轰

大名鼎鼎——鼎鼎大名

光明正大——正大光明

班门弄斧——弄斧班门

以上各例是成语的全部语言单位倒序。其他形式也十分复杂。如:

凶多吉少——多凶少吉 (ABCD——BADC)

尔虞我诈——尔诈我虞 (ABCD——ADCB)

舞文弄墨——舞弄文墨 (ABCD——ACBD)

节衣缩食——缩衣节食 (ABCD——CBAD)

铁石心肠——铁肠石心 (ABCD——ADBC)

夜以继日——日以继夜 (ABCD——DBCA)

变换语序的成语由于语言单位没有改变而意义基本不变。

二、异素式

这类通用·异体成语是通过替换不同语素而构成的。例如:

异口同声——异口同音 (“声”“音”为近义语素)

返老还童——反老还童(“返”为今字,“反”为古字)

首倡义举——首唱义举(“倡”为本字,“唱”为通假字)

心如铁石——心如金石(“铁”“金”语义关联)

三言两语——三言五语(“两”“五”数字语素相异)

雄才大略——雄材大略(“才”“材”为异体词)

书声琅琅——书声朗朗(“琅琅”“朗朗”为同音语素)

三、长短式

这类成语长度不同,大都是通用成语较长,为了语言精炼,结构简洁,通过压缩、概括或截取,构成另一个(些)异体成语。如: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竟成(异体成语为通用成语的部分粘合)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异体成语为通用成语的截取 )

这类成语一般意义不变,但详式较精细,运用频率较高。简式较概括,有时意义不明确,需以详式作为参照。

通用成语和异体成语之间的意义较为复杂。意义较明确、精炼、贴切、通俗的成语往往是通用成语,运用频率较高,其他则是异体成语。

由于两种成语都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因此,可以产生各种复杂的意义联系。

一组通用·异体成语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一)意义全同

包括:1.本义同;2.本义、引申义同;3.本义、比喻义同;4.本义、引申义、比喻同。例如:

翻江倒海——倒海翻江。(本)形容水势很大,波涛汹涌澎湃。(引)①形容破坏极甚,状况混乱不堪。(引)②形容心潮起伏,激荡翻滚。(喻)比喻力量巨大或者声势浩大。以上一组通用·异体成语基本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全部相同。

(二)意义部分相同

包括本义异、引申义同以及本义异、比喻义同的情况。如:日暮途穷——日暮途远。以上一组通用·异体成语本义相反,“穷”表路尽了,“远”表路很长;但这两个成语都可比喻“无路可走,力竭计穷,接近灭亡”。

(三)意义有细微差别

往往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都有所差别。如:重起炉灶——另起炉灶。以上“重起炉灶”本义为“重新支起炉灶”,比喻义强调把以前中断的事业恢复起来。“另起炉灶”本义为“另外支起炉灶”,比喻义强调从某一团伙中分离出去。

简而言之,上述三类成语的差异为:同源成语注重其来源,同义成语注重其意义,通用·异体成语注重其运用频率。一组同源成语都有其相同的来源,其构成方式有原生式和再生式,其意义可以相近、相关和相异。

一组同义成语可以有共同的来源(这一部分兼同源成语),方式可能是原生式或再生式;也可以来源不同(这一部分非同源成语),但意义相同或相近。一组通用·异体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可有原生式或再生式),也都是同义成语。但同源成语意义不同的不是通用·异体成语;同义成语来源不同的也不是通用·异体成语。

参考文献:

[1]许肇本,段益民.通用·异体成语词典[Z].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2003,(3).

[2]段益民.论通用·异体成语的优选机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篇5:表示谈侃的成语

伶牙俐齿 伶、俐:聪明、乖巧。形容为人机灵,能说会道

阔论高谈 指大发不切实际的空洞言论或广博高妙的议论

口吻生花 比喻谈吐文雅。

口若悬河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口角春风 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

侃侃而谈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阔步高谈 阔步:迈大步。潇洒地迈着大步,随意地高声交谈。比喻言行不受束缚。

口如悬河 见“口若悬河”。

口似悬河 见“口若悬河”。

讲古论今 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

街谈巷议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街谈巷说 见“街谈巷议”。

会道能说 形容很会讲话。同“能说会道”。

高谈阔论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更仆难数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对答如流 对答:回答。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冲口而出 形容不加思索地说出来,

不加思索 思索:思考探求。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

辩才无碍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不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应对如流 对答象流水一样。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议论风生 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应答如流 对答像流水一样。形容答语敏捷流利。

应答如响 对答有如回声。形容答话敏捷流利。

悬河泻水 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悬河注水 见“悬河泻水”。

娓娓动听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娓娓而谈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娓娓不倦 娓娓:谈话连续不倦的样子。连续谈论,不知疲倦。

滔滔不绝 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脱口而出 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谈笑风生 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谈笑自如 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形容态度自然。

谈论风生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

谈古论今 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谈今论古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饶有风趣 很有风趣。

巧言如簧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能说会道 形容很会讲话。

能言快语 能说会道,言词敏捷爽利。

篇6:肺腑之谈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肺腑之谈

【标准发音】:fèi fǔ zhī tán

【繁体写法】:肺腑之談

【肺腑之谈是什么意思】:肺腑:内心。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

【肺腑之谈成语接龙】:沁人心肺 → 肺腑之谈 → 谈不容口

【用法分析】: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fèi fǔ zhī tán】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7回:“我东人曾说,倘得见面,命我……替他竭诚拜谢,还有许多肺腑之谈。”

篇7:含有谈字的成语及解释

2)俭腹高谈:俭腹:腹中空空,比喻知识匮乏。腹中知识匮乏,却喜欢高谈阔论。

3)街谈巷语: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4)经验之谈:言谈有实践作为根据、切实、可靠。

5)高谈雄辩:大发议论,长于说理。形容能言善辩。

6)高谈大论:指不切实际的言谈、议论。

7)家丑不可外谈: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同“家丑不可外扬”。

8)混作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同“混为一谈”。

9)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10)高谈虚论:高妙空洞、不切空际的议论。

11)海外奇谈: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12)谈情说爱:指谈恋爱。

13)谈若悬河:犹言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14)谈天论地: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15)谈吐风生:谈话机敏风趣。同“谈吐生风”。

16)谈何容易: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

17)谈空说有:泛指闲谈、空谈。

18)谈天说地:指随便谈论,漫无边际。

19)谈笑封侯:说笑之间就封了侯爵。旧时形容获得功名十分容易。

20)谈笑自若:自若:跟平常一样。指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

21)谈言微中:微中:微妙而又恰中要害。形容说话委婉而中肯。

22)谈不容口:犹言赞不绝口。不住口地称赞。

23)谈霏玉屑:谈话时美好的言辞像玉的碎末纷纷洒落一样。形容言谈美妙,滔滔不绝。

24)谈古论今: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篇8:谈大学俄语课堂成语教学

1 成语在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在谈及事物实用价值时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大学俄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方面笔者深切体会到成语教学的三个实用价值。

1.1 成语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 教育者们在教学过程中想尽办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笔者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也因此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实验对象:佳木斯大学2008届俄语学生 (信息电子学院、生命科学院、临床医学院) 。实验过程:第一、二学期正常授课, 从第三学期开始在教学中密集渗透成语内容, 包括在词汇、语法和语篇等方面的授课过程中讲成语故事, 引用名人名言, 借用成语、谚语等。实验结果:3、4学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积极性高于1、2学期, 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活跃起来。在今年 (2010年) 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部组织的学生座谈会上该课型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好评。由此得出结论:成语教学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2 成语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成语包含了一个民族文化特色与文化信息。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法律、文学、艺术, 人民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文化信息, 丰富学生的学识, 提高学识的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Потёмкинскаядеревня (波将金的村庄;比喻徒有华丽的外表, 华而不实) 波将金 (Г.А.Потёмкин, 1739~1791) 是俄国18世纪的国务和军事活动家, 陆军元帅。1762年宫廷政变的组织者,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臣和亲信。他将俄国重新夺回地区的村镇临时装饰一下给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看[1]。在介绍该成语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了俄国的一段历史, 同时还可延伸出俄罗斯历史上最风流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波将金之间的众多故事, 通过翔实的讲解引发学生对俄罗斯历史的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了解文化知识。

1.3 成语教学可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成语是人民群众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蕴含着人们对善、恶、美、丑等的看法。通过成语教学可以向学生揭示真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卓有成效。例如:在《新大学俄语泛读教程》第四册, 第三课《Предположениеобудущем》一文中写到Ещёодинвозможныйвариант:припомощибиологическогоили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оговоздействияубратьизчеловеческихголовжеланиеработать, оставивлюдямлишьприёмпищиидругиеудовольствия.在讲解到此处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展开讨论:人是否可以只知道吃及享乐而不去劳动?会得到学生不同的解答。讨论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入Чехов (契科夫) 的名言:《Безтруданеможетбытьчистойирадостнойжизни!》 (不劳动就得不到纯洁、欢乐的生活。) ;Гоголь (果戈里) 的名言:《Иничегонетслаще, чемплодсобственныхтрудов.》 (没有什么比劳动的果实更香甜。) ;ДаВинчи (达芬奇) 的名言:《Счастьедостаётсятому, ктомноготрудится.》 (幸福属于辛勤劳动的人们) 。从名言的引入谈名人及教师本人对劳动的看法, 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引入道德观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 大学俄语课堂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不是孤立的一种言语形式的教学, 它是融合于俄语教学的各个方面的。

2.1 词汇教学

词汇是构成篇章、表达思想的基础, 常规词汇教学应与语音、语法、篇章教学相结合, 深入浅出的讲解词汇的发音、构成及用法。在词汇讲解上融入成语内容, 以此来丰富词汇的内涵, 向学生揭示更广阔的文化背景, 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印象, 提高在实际交际应用中的精准性。例如:在讲解《新大学俄语综合教程》第三册, 第八课的重点词汇подчеркнуть时, 同时介绍вычеркнуть, зачеркнуть两词, 并引入成语Зачеркнутьвсёоднимросчеркомпера (一笔勾销, 比喻把原先的一切都全部取消, 从头再来。) 可同时向学生讲述该成语相关的历史故事, 它源于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他担任宰相时, 对于下属的各级官吏, 范仲淹十分注重考察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一旦发现有不称职的, 就立即毫不犹豫地将其姓名从官吏的花名册上一笔钩去, 换上新的人选。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词汇产生丰富的联想, 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2.2 语法教学

常规的语法教学分归纳法、演绎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法三种常用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讲授语法规则及练习过程中引入成语, 让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语法规则, 而是通过背诵语言实例来掌握语法规则。例如:在讲解第三人称命令式的时候可引入Данте (但丁) 名言:《Идисвоейдорогой, пустьдругойскажет!》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 ;讲解кто连接的定语从句时引入Ленин (列宁) 名言:《Неошибаетсятолькотот, ктоничегонеделает.》 (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误。) 。

2.3 语篇教学

有词汇作为基础材料, 语法作为框架, 为语篇教学打下了基础。在讲解课文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词汇、语法教学,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成语, 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成语, 随堂用俄语讲述, 引出相应的成语, 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介绍成语时要说明其语体是属于“通用语”、“口语”还是“文语”, 以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少犯甚或不犯错误。例如:всёравно (反正一样) 属于通用语;развязатьязыккому (使……无拘无束地畅谈起来) 属于口语;путёвкавжизнь (必备的工作本领) 属于文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成语教学时, 不管是词汇、语法还是篇章, 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多生僻词汇的出现, 不偏离课本, 围绕课本去扩展。这就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筹划每一节课。相信通过俄语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一定可以提高我国的俄语课堂教学水平。

摘要:成语作为语言单位在言语实践中有其特殊地位。本文拟从俄语教学的实际目的出发, 分析大学俄语课堂成语教学的实用价值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成语,大学俄语,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军.俄语成语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12.

[2]马为群, 张晓云.新理念谚语版俄语语法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3]刘永红, 袁顺芝, 张豫鄂.俄汉成语的文化分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4.

[4]吴芳.俄汉熟语概念的对比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 2006.

篇9:浅谈引用成语

什么是成语呢?

成语,就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例如:“刻舟求剑”、“两袖清风”、“学富五车”、“南柯一梦”等等。

成语源于何处昵?

一部分成语来源于“典故”。

例如:礼轻情义重。

南宋罗泌撰写《路史》载:唐朝贞观年间,云南土司缅氏为了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特派部属缅伯高带了一批宝物和一只长得十分可爱的白天鹅,去京城朝见唐太宗。一路上,缅伯高对白天鹅精心照料。到了湖北沔阳湖边时,他见白天鹅非常口渴,便带它到湖边饮水。谁知,白天鹅饮足水就挣扎着翅膀飞走了。缅伯高赶紧扑过去,却只抓住了一根鹅毛。这可把缅伯高急坏了。他想来想去,无计可施,只好用锦缎把这根鹅毛包好,并写了一首诗,去见唐太宗。诗云: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迢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唐太子,请饶缅伯高。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看了这首诗后,不但没有责怪缅伯高,反而高兴地收了礼物,并回赠了很多中原特产,还留缅伯高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人们就用“千里送鹅毛”来形容“礼轻情意重”了。

再如:“风声鹤唳”、“乐不思蜀”、“守株待兔”、“黔驴技穷”等成语,都源自典故。

另有一大部分成语,来自历史上的名家名作中的名言。

例如: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由此,《礼记·檀弓下》中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便衍化成成语“苛政猛于虎”。

诸如:“作奸犯科”、“才高八斗”、“形貌昳丽”、“一鼓作气”、“探骊得珠”等成语,都是来源于名人名作中的名言。

还有一部分成语来源于口语。

例如:打蛇打七寸。

《汉语成语词典》这样解释:七寸:蛇的致命处,在头之下,腹之上。比喻打击敌人要击其要害之处,或指做事要把握住关键。自古以来,村夫野老在荒山野沟劳作,经常遇到毒蛇。于是,大家拿着棍棒、钉耙、锄头打蛇,并且喊着:打七寸处,打七寸处。“打蛇打七寸”的成语由此而来。

诸如:“泥船渡河”、“皮笑肉不笑”、“心平静气”、“青黄不接”等等,都是来源于口语。

成语有什么特点呢?

“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意义深远。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

笔者查了《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一书,收入本书的成语共有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三个。笔者仔细计算了一下,四个字的成语占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三。少数是五个字、六个字的。例如五个字的:“人生如朝露”、“人生面不熟”。六个字的:“一失足千古恨”、“一蟹不如一蟹”。七个字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万绿丛中一点红”。八个字、九个字的,则更少。《成语词典》对每个成语都作了简短的注释,然而,它深远的含义却不是几句话的解释就能说清楚的。从文中成语联系到它的来处,那就是含义无限了。

请看下面的短文:

一九四一年一月。蒋介石策化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为了声讨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我抗日武装的阴谋,表示了对在这次事变中壮烈牺牲的新四军将士的深切哀悼,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著名的题诗: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里引用了“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两个成语,查《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同室操戈:同室:住在同一个房屋中,这里指自家人。操,拿。戈:古代的兵器。指一家人内部动刀动枪。比喻内部纷争。再看“相煎何急”: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魏文帝曹丕限其弟曹植在七步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杀他。曹植应声作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煎何急”成语由此而来。煎:烧火煮熬。何:多么。急:紧迫。形容兄弟之间或内部互相残杀迫害。

周恩来引用了两个成语,让人们想起了典故,国民党军与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本是同一家人,本是同胞兄弟。然而,国民党军却袭击了新四军,新四军没有死在日本侵略军手里,却死在本是同胞兄弟的手里,更是可叹、可惜、可泣,这就令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悲愤,也能使政治上的中间派转而同情新四军,进而站到共产党的一边。总之,一首仅十六字的小诗,因引用了成语而使之蕴含了千言万语,令人回味无穷。

引用成语能增强文章的生动形象性。因为成语大多源于典故或名人的名篇中的名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成语,往往马上想到了它的由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了。

我们在学习成语时。要克服望文生义的缺陷。比方:

《汉语成语词典》中有一个成语:有眼不识泰山。它的解释:泰山:东岳,在山东泰安县境内,为我国名山之一。长着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就在自己的眼前。

错了。这个“泰山”是指鲁班的弟子。泰山极聪明,干活总是别出心裁。有一次,他误了鲁班师傅的事,惹恼了鲁班,被赶出了“班门”。一年后,鲁班在集市上看到了一种精巧的竹制品,竟是被他赶走的徒弟泰山所制作的。因而,鲁班惭愧地感叹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鲁班的意思是:我竟识不透本领很大的徒弟泰山的才能。可是,如果解释为东岳泰山,那么,《汉语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地位高的人就在自己眼前”是成立的,但与解释中“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本领大的人就在自己眼前”,就是牵强附会了。如果“泰山”解释为鲁班的高徒,那么《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上“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本领大的人就在自己的眼前”,就比较准确了。

综上所述,我们要认真学习成语,从它的出处、特点、作用、运用以及注意点等多方面研究,并在写作及口语中运用,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增强文彩。

篇10:谈成语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为落实这一目标,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从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的板块。这个板块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熟记成语”,以成语歌的形式出现。每首成语歌含成语4条。全册安排成语歌8首。一部分是格言警句、古诗、儿歌等。现就其中成语歌的教学谈点看法,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有的老师问:“成语歌里的成语,为什么有的在成语词典里查不到呢?”

成语的界说以及成语词典的收录标准向来异说纷呈,宽严不一。目前看得到的成语词典,收得少的只有几千条,收得多的可达两万多条。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取从宽的一说。除了大家都公认的成语以外,也酌收了少量由谚俗等其它熟语形式转化而成的准成语以及正向成语转化的固定短语。小学生学习语文,不是重在给他们建构一个语文知识的系统,而是重在培养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我们选收成语,编写成语歌,着眼点是常用不常用,有无积累价值,而不是界定其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

“在低年级就安排儿童学习成语,是不是为时过早?成语多来自书面语,有的还是典故,儿童能理解得了吗?”

诚然,我们编写教材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不可形而上学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个成语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加深了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逐渐地知道了该怎么运用这个成语。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我们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自然要教给他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生有用的东西。而成悟恰恰是汉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化含量特高,让他们从小接触这些语文精品,不仅能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郑板桥有一副对联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也应该做到“删繁就简”,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一些树叶,一秋、二秋就落了,唯有“三秋树”上的树叶是不掉的,是耐寒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成语是汉语言的精粹,具有言简意丰、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不正是“三秋树”上未凋的树叶吗?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好好抓住的东西。好几年前,朱家珑同志曾打过这么一个比方:“现在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安排食谱,以便让孩子科学地进食,健康地发育成长。但是给孩子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蛋糕香甜可口,孩子大都爱吃。稀饭易于消化,在中国的家庭里大致也是要常吃的。而牛肉之类是高蛋白食品,营养丰富,缺点是消化起来慢一些。如果要使你的孩子有强健的体魄,光靠蛋糕、稀饭的营养毕竟不够,还必须补充牛肉这类的高蛋白。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牛肉之类比较难消化就从孩子的`食谱中将其取消,那样做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我以为这是颇有见地的。多年来,我们一味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却忽略了开发儿童的潜能,忽略了当今时代儿童知识面扩大、感悟力提高的一面,其结果是造成了我们的孩子语文功底浅薄,文化积淀甚少。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了克服这一流弊,我们应当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吸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像“二月花”那样领导标新,敢为人先,大胆冲破这一人为的禁区。

可不可以等学生进了中学,理解力强了,再去背成语歌呢?我以为这是不可以的。国外学术界有一种“文化剥夺”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命的某一特定阶段未能充分发展某一方面的特征,那么这种特定特征在生命的较后的各个阶段常常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思想在动物和婴儿的行为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儿童时代背会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这便是所谓的“童子功”。如果在他们的记忆高峰阶段被剥夺了必要的记忆刺激,是不是也会产生某些无法补救的损失呢?这就正像《金缕曲》中所说的那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低年级儿童正处在启蒙阶段,识的字很少,没法查成语词典,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成语歌里的成语呢?”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然而只要我们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遵循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办法总是有的,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会差。

我有一个6岁的孙女。有一次她正在画画,我问她:你会画些什么?她说:会画机器猫,画小狗,还会画大自然。我问她:什么是大自然?她说:大自然就是有山、有水,有花,有小鱼……她不是从概念上去解释这个词的意思,而是用相关的表象来说明她对这个词的理解。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让儿童理解成语的意思,不是要给成语下一个定义,让儿童把定义背下来。儿童理解成语的过程就是在他们的头脑里建立对象的言语形式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因而以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作为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当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一、联系课文内容教成语

为了给儿童学习成语提供方便,单元练习里成语歌的内容大都与该单元的课文内容有一些联系。我们教学成语歌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如本册第8单元有《司马光》一课,该单元练习中的成语歌便是:“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我们一看便知,这就是对司马光临危不惧、从容应变的赞颂。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成语,只要联系《司马光》这课的故事情节说一说就可以了。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情况危急,别的小朋友吓坏了,司马光却不害怕,这就叫“临危不惧”。他急中生智,想出了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立即行动,这就叫“多谋善断”。他不慌不忙,很能沉得住气,这就叫“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心”,“方寸不乱”是说他遇事心里不乱,跟“从容不迫”的意思差不多。

又如,“练习7”的成语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愁。《蚂蚁和蝈蝈》中的蝈蝈就是这个样子的。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储备过冬的粮食了。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帮助学生理解这首成语歌,只要联系《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有关情节说一说,让学生大体上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二、借助生活经验教成语

启发儿童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是理解成语的好办法。如“练习1”的成语歌:“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这几个成语都是描写欢庆、热闹场面的。“申奥”成功那天夜里人们狂欢的场面,儿童仍记忆犹新。教师便可启发学生回忆回忆当时的情景,相机出示成语,解说意思。教师可以问学生:当“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是什么情景?(生答:广场上沸腾了,人们伸出两个指头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地把鲜花抛向空中。)这就叫“欢声雷动 欣喜若狂”。还有的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这叫做什么呢?(生答:载歌载舞。)广场上的灯都亮了起来,照得广场就跟白天一样,这就叫──(生答:灯火辉煌。)

三、观察相关事物教成语

将儿童带至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讲解,让成语与该成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儿童的头脑里挂起钩来。如教学“练习2”的成语歌“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教师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把儿童带到公园里,让儿童观察一下园子里的景物,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出示成语,让学生结合眼前的景物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现场进行教学:春天来了,小朋友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生:风变得暖和了,花儿开了。)天变暖和了,花儿开了,这就叫“春暖花开”。(生:柳树发芽了,地里长出了小草,杏花开了,蜜蜂忙着采蜜……)你看,公园里到处都可能看到春天的景色,这就叫“春色满园”。春天的景色好看不好看?(生:非常好看。)春天的景色很好看,非常美,这就叫“春光明媚”。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热闹呀!春天的气氛多浓呀!这就叫“春意盎然”。

四、凭借语言环境教成语

有一些成语歌,几个成语意思连贯,很像一首四言小诗。教学这样的成语歌,不要孤零零地解释四条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教。要让学生一边读成语歌,一边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力求进入成语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去。读的时候,也不要觉得是干巴巴地念四个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读,要一边诵读一边在头脑里“过电影”,力求读出感情来,读出韵味来,有一种美的感受。这么一来,儿童凭借语言环境,就能意会到这四个成语的意思。

如第3单元的成语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教。四个成语,语意连贯,一气呵成,表达了一个中心:抱定一个宗旨,只要坚持不懈,顽强不息地干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教学时,教师可联系《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帮助儿童理解成语歌的大致意思。(关于“愚公移山”,教师可以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把它当作一首四言小诗来诵读。要读得铿锵有力,要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读出来。成语歌的意思明白了,四个成语也就自然理解了。

我们将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成语编成成语歌,就是为了便于儿童记忆。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经过多年对记忆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块”的新概念:“人们的记快具有块状结构。人记忆某件事物,总是跟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信息一起,以整块形式来记忆的。”(见张光鉴《相似论》100页)以韵语的形式来记忆成语是符合“块”的记忆机制的。教成语歌的重头戏是“读”是“背”,每一首成语歌都要让儿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因为非如此就不足以形成牢固的积累。有的老师教成语歌,不要求儿童读,也不要求儿童背,只是要求他们查查成语词典,把定义记在书上,这就难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上一篇:谁有好的qq群里的中秋贺词下一篇:小读者的教学设计